罗兰·巴特

合集下载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化理论家之一,他的符号学原理对当代文化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符号学是一种研究符号和符号系统的学科,它关注的是符号的产生、传播和解读。

罗兰·巴特在他的著作中深刻地探讨了符号的本质和功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当代文化和社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在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中,他强调了符号的多义性和流动性。

他认为,符号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语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和转化。

符号不是简单地代表着某种特定的含义,而是具有多种可能的解释和意义。

这种多义性使得符号成为了文化和社会交流中的重要工具,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考空间。

另外,罗兰·巴特还提出了符号的“死亡”和“复活”问题。

他认为,符号在被过度使用和消费之后会失去原有的意义,变得空洞和无趣,进而“死亡”。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语境的出现,这些“死去”的符号又有可能被重新激活,获得新的意义和生命力,实现“复活”。

这种对符号的“死亡”和“复活”的理解,为我们认识符号的演变和再生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外,罗兰·巴特还强调了符号和现实之间的关系。

他认为,符号并不是简单地反映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建构和再现。

符号通过符号系统的运作,不断地塑造和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的理解和认知。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把符号视为对现实的“镜子”,而应该理解符号与现实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符号在文化和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罗兰·巴特的符号学原理为我们理解文化和社会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

他的观点和理论不仅对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也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和文化现象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对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符号的多义性和流动性,认识符号与现实的复杂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当代文化和社会。

论罗兰·巴特的语言观

论罗兰·巴特的语言观

论罗兰·巴特的语言观巴特的文学语言观。

巴特认为,文学语言作为含蓄意指,语言遭到了“多格扎”的浸透,语言的所指和能指均不同程度上遭到了的扩大化的阐释。

巴特以审慎的思维梳理文学语言之后发现,形容词是虚伪的;对所使用的名词要慎重;句子由于具有表意的稳固性,所以,其中往往凝结着“多格扎”;巴特宣称了传统小说的死亡,其原因是传统小说中具有不可靠的因素:虚伪的第三人称视角和一般过去时态。

巴特设想了一种没有“历史”的语言,以现代诗歌为代表。

当然,这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巴特自己也知道透明、纯洁的语言是一种幻想。

虽然巴特从各种角度探索了语言的危机和语言的出路,但文学的语言不免沦为“语言的乌托邦”。

罗兰·巴特是西方当代文论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他的理论跨越了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对西方尤其是法国的当代批评理论产生了巨大影响。

近年来,在我国文学理论界,巴特的名字不仅并未随着结构主义的衰落而消失,恰恰相反,被引用的频率越来越高,其著作的翻译也达到了一个高潮,但对于巴特理论的某些方面仍缺乏专门的研究,比如其语言观。

语言无疑是罗兰·巴特终生思考的主题,也是研究其理论与写作的基础,符号学是巴特思想的基础,巴特还把对符号学的思考与语言学结合了起来,提出符号学是语言学的分支这一理论。

在实践上,巴特运用符号学方法对神话语言、政治语言、书面服装语言等进行了分析,直至最后的《明室》中,仍存在着符号学的影子。

符号学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这是巴特受索绪尔影响而又逆索绪尔提出的一个理论,体现出了巴特一生中极为少见的建立体系的愿望。

二级意指系统。

这是巴特从叶尔姆斯列夫处得来的一个概念,即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

对二级符号系统的划分成了巴特研究语言问题的有利武器;符号与意义。

巴特对符号学的探究以及对二级意指系统划分的目的即探究符号是如何产生意义的,巴特的贡献在于强调了语言的多义性。

语言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巴特语言观及其整个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巴特看来,通过不及物性写作,语言可以摆脱意识形态而到达自由,同时,语言尤其是语言结构,又是意识形态的物质外壳,是一种暴力性的存在。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强调两种“滋养体” 水份:
纯洁、干净、清新;水渗入皮肤实属不易,所以要锁住
脂肪: 媒介元素、良好润滑剂、水在皮肤深处的引导者
今日神话
神话结构:
语言 1能指 2所指 II所指 II符号
3符号 II能指 神话
例子
我的名字叫雄狮: 学外语:my name is lion 第一级符号:能指—所指 第二级符号:能指—所指(我是一个语法例证)
分离食物:
而不是切开和叉住,筷子从不蹂躏食物,要么挑开, 如菜叶,要么拆开,如鱼,以此重新找到食物的自然 缝隙
运送食物: 挑起米饭,或扒到嘴里 不切、不抓、不毁、不穿;食物不再是需要施以暴力 的捕猎对象,而是变成了一种和谐地移运的物质
《作者之死》(1968)
否定了作者是文本的本源和唯一的阐释权威的传统观点。 波德莱尔的作品是波德莱尔失败的记录,凡高的作品是凡高疯狂的 记录,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是其堕落的记录。
符号帝国
以符号学的观点写的带有比较文化学性质的
著作 把日本人生活的很多方面:语言、饮食、城 市建构、商品的包装、木偶戏、礼节、俳句、 文具、面容等,均看作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并对其伦理含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揭示这 些文化细节所蕴含的心理特征、人格本质和 人生态度
筷子
与食物的和谐 东方的食物趋向细小,切碎是为了能用筷子夹住 筷子也因食物被切成小块而存在。 筷子的功能(除了送食物到嘴之外): 指示功能:
罗兰· 巴特的美学 思想
其人


罗兰· 巴特(Roland Gérard Barthes ) (Nov. 12, 1915, Cherbourg—March 25, 1980, Paris) 他父亲是海军军官,在他不到一岁时就战死了。他的母亲、姑姑和奶奶将他 带大。 学习钢琴:跟很有音乐天赋的姑姑 9岁随母亲到巴黎,节衣缩食 1935 -1939 :Sorbonne ,古典文字 为肺结核所苦,打断了的他的学术研究,影响了他通过资格考试 也使他避免了在二战中服兵役 1939 -1948: 学习,中学教书,疗养 短期教书:法国、罗马尼亚、埃及 在文化部短期任职 1960年:成为高等实验研究学院正式教师 60年代后期:成为巴黎文化界名流,与斯特劳斯、福柯、拉康等齐名 1976:受聘担任法兰西学院教授, 去世: 1980年2月,密特朗的午宴,穿过法兰西学院门前大街时,被卡车撞倒; 四周后,3月26日去世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阵亡,后随母亲移居巴黎。

由于巴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大,这也导致他的独身和同性恋倾向。

中学毕业前夕,他因得了当时很致命的肺结核而不得不中断学业,这阻碍了他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从1947年开始,巴特在加缪的介绍下为《战斗报》撰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开始。

1952年巴特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在外交部文化关系处负责对外教学工作,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1976年在福柯的推荐下,巴特以学士学位申请到了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教授资格。

1980巴特年不幸死于车祸。

他的主要著述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学》(1957)、《论拉辛》(1963)、《符号学原理》(1964)、《批评与真实》(1966)、《S/Z》(1970)、《批评论文选》(1972)、《文本的快乐》(1973)、《恋人絮语》(1977)等。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思想立场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写作的零度》一书是巴特的成名作,在此,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所谓“零度”写作也就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风格,体现为“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也就是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

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

然而,巴特在论述零度写作的过程中,又对其加以批判。

实际上,这些创作仍然是形式追求的一种,最终成了自己所创作的神话的奴隶。

在巴特看来,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来表达,言语与文体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它们共同为作家勾勒出作品的自然属性,因此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与自己的过去密切联系的表达方式。

罗兰·巴特——法国思想家

罗兰·巴特——法国思想家

罗兰·巴特——法国思想家
罗兰·巴特介绍
中文名:罗兰·巴特
外文名:Roland Barthes
别名:罗朗·巴特
国籍:法国
出生地:法国下诺曼底大区
出生日期:公元1915年11月12日
逝世日期:公元1980年3月26日
职业: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评论家
信仰:结构主义
主要成就:二十世纪法国重要作家
代表作品:《写作的零度》《神话》《符号学基础》《批判与真理》
受影响:索绪尔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公元1915年11月12日—公元1980年3月26日),法国作家、思想家、社会学家、社会评论家和文学评论家。

出生于法国下诺曼底大区,逝世于法
国法兰西岛,享年64岁。

早期的著作在阐述语言结构的随意性及对大众文化的一些现象提供类似的分析。

在《神话学》(Mythologies, 1957)书中分析大众文化。

《论拉辛》(On Racine, 1963)在法国文学界造成轰动,使他成为敢与学院派权威相抗衡的人物。

他后来有关符号学的作品包括较激进的《S/Z》(S/Z, 1970)、研究日本而写成的《符号帝国》(The Empire of Signs, 1970),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作品使他的理论在1970年代受到广大的注目,并在20世纪有助于把结构主义建立为一种具领导性的文化学术运动。

1976年在法兰西学院担任文学符号学讲座教授,成为这个讲座的第一位学者。

罗兰巴特 符号的意指作用 案例

罗兰巴特 符号的意指作用 案例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是法国著名的文化批评家、语义学家和符号学家。

他对符号的研究在当今的文化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出发,探讨符号的意指作用,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一、罗兰·巴特的符号学理论罗兰·巴特在《象征形式》一书中提出了符号学的概念,他认为符号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巴特的理论中,符号被定义为“意味着其他某物的事物”,这表明符号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物质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意义。

巴特将符号分为指示符号和象征符号两种类型,指示符号是直接代表某种事物的物质形式,而象征符号则是通过一定的约定和文化背景来赋予特定的意义。

二、符号的意指作用在符号学理论中,符号的意指作用是指符号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和引起的联想。

符号的意指作用不仅涉及到其自身的形态和结构,更重要的是它所指向的世界以及人们在接收符号时产生的心理活动。

符号的意指作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受到人们个体差异、文化背景、语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研究符号的意指作用需要考虑到人们的感知和认知过程,以及符号所处的具体环境和语境。

三、符号的意指作用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符号的意指作用,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分析。

以道路交通标志为例,红色圆形代表"停止",绿色圆形代表"通行",这些标志在交通行驶中具有明确的指示作用。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这些颜色和形状可能会被赋予不同的意义,比如在我国红色是吉祥的颜色,在西方国家却代表危险。

这说明符号的意指作用是受到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的。

另外一个例子是商标符号的意指作用。

比如著名的耐克商标"Swoosh",这个标志由一个向右倾斜的勾形图案组成,代表着运动、速度和动感。

耐克公司通过这个标志向用户传递了自己的品牌形象和核心价值观。

这个符号在用户心中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情感,成为了耐克品牌的重要标识。

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

读书小结近日阅读了罗兰巴特所著的《流行体系:符号学与服饰符码》,颇有感悟。

罗兰巴特(Ro1and Barthes,1915-1980)是当代法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评论家,亦为法国结构主义思潮之代表性人物。

罗兰巴特对于包括文学在内的一般文化现象,进行系统性的考察、分析与著作,如《符号学原理》、《时装系统》、《神话学》与《记号的帝国》等。

语言学的进展从索绪尔到罗兰巴特的发展十分惊人,罗兰巴特最主要的成果在于打破传统语言学和符号论关于所指与能指的二元对立关系,批判西方传统思考模式和方法论,并超越了利瓦伊史陀的结构主义,进入后结构主义观点。

因本书有大量涉及服饰符码的章节及内容,笔者主要就其第一部分:符号学方法说说自己原先对符合学的看法以及在看完此书后所得到的一些收获。

由于本书原是法语著作,笔者参考的书籍是由敖军翻译的版本,难免有与原书意思有所出入之处,望得到谅解与指正。

在阅读这本书前,我并没有将文学描述与符号描述进行区分。

我认为符号描述的目的也应是描述清楚真实的事物。

所以评判一段符号学书写语言的标准,在我看来是这段语言是否能恰到好处原原本本地去还原事物。

而罗兰.巴特指出:文字描述,主要意在某个隐含事物,目的是为了使这一事物存在。

而使用流行描述时,被描述的物体已成为事实,所以描述也将不受事物摆布。

【1】他通过服装制造的例子来帮助我们区分社会学与符号学。

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流行时装产生于虚构本源的样式,紧接着是由一系列真实的服装来实现这一式样。

而从符号学角度来看,对时装的描述自始至终都是虚构的。

时装描述的功能不仅在于提供一种复制现实的样式,更主要的是把时装作为一种意义来加以广泛传播。

【2】从这里,我们是否能得出结论,即用符号学来描述物品是可以无视物品技术层面的结构去天花乱坠呢?答案是否定的。

罗兰.巴特认为描述的真正目标是经由流行时装间接的具体的认知导入向意象服装直接的,分散的认识。

【3】罗兰.巴特同时也提出了语言和言语的区别。

罗兰巴特1

罗兰巴特1

浅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摘要:作为20世纪著名的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大师,罗兰·巴特的文本理论对当代法国文学界以及当今整个学术界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是其他文艺理论家和批评家难以企及的。

他的文本理论颠覆了传统文艺批评中作者的权威地位,同时又与新批评“作品至上”的观点不同,提出了读者参与文本创作、使作品能指意义增殖的看法,并强调作者在写作时不应涉入主观情感和价值观念,即零度写作。

关键词:结构主义文本阅读读者零度写作罗兰·巴特,法国当代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和文艺理论家,是结构主义大师,同时又是后结构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支持者。

除了文学,他的思想理论渗透至哲学、符号学、语言学、社会学、时装、摄影、广告等各个领域,故著名批评家卡勒·乔内森称他为“多才多艺的人”。

本文主要针对巴特的文本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述,从解释文本内涵、分析巴特理论中阅读以及读者的重要性、巴特的零度写作这几个角度进行概述。

巴特的文本理论是在对作品与文本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对文本的特点、分类以及如何创造文本的一系列关照。

他认为,文本的意义并不来自外部实在,而是来自内部的差异系统的永不确定的流变。

在传统的文学批评中,批评家致力于寻找语言之外的那个永恒不变的终极所值。

但巴特的文本理论则指出,文本具有复数性和互文性,故将文本分为可写性文本与可读性文本。

并指出,作家在创作时不应涉入主观情感,提倡零度写作。

一、一个结构主义者的转变(一)从德里达到罗兰·巴特巴特在1972年给让·里斯塔的一封信中承认了德里达对自己的影响:“帮助我,让我明白了我面临的(哲学的,意识形态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他使结构失去了平衡,使符号变为开放的。

”①德里达认为,言语中心主义及逻各斯中心主义,是西方形而上学之源。

言语中心主义理论认为,“言语是心境的符号,文字是言语的符号。

”②在他们看来,符号本身就已经能够反映真实,所以对单独个体的研究比对整体的研究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兰〃巴特
著作
主要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1957)、《符号学基础》(1965)、《批评与真理》(1966)、《S/Z》(1970)、《文本的快乐》(1973)等等,影响了人们对文学和文化的看法,也可视为巴特对文学研究工程延伸而成的一套思想体系。

他提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样本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

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影响很深。

巴特最早期的作品主要是对40年代存在主义思潮的回应,尤其是针对其代表人物萨特。

在萨特的作品《什么是文学》中,他将自己从既已建立的书写形式以及他认为敌视读者的前卫书写形式中抽离。

而巴特的回应是:何不寻找书写中那些特别而独创的元素。

在《写作的零度》中巴特认为语言与形式都是呈现概念上的常规,而不完全是创意的表现。

形式,或者是巴特所称的“书写”是个体选择以独特的方式操作形式上的常规来达到他所想达到的效果,这是一个独特且创造性的行动。

当一个人书写的形式向大众发表以后,将无可避免的成为常规,这表示创作成为一种在持续不断改变与反应中的连续性历程。

于1967年发表了他最著名的论文“作者之死”,主要是受到雅克·德里达逐渐崛起的解构主义所影响,这篇论文变成为他向结构主义思想告别的转折。

1970年发表著名的作品《S/Z》,是对巴尔扎克小说作品《萨拉辛》的批判式阅读,被认为是巴特最为质量兼具的作品。

整个70年代巴特持续的发展他的文学批评理论,发展出文本性与小说中的角色中立性等概念。

Readerly and writerly texts 可读性文本与可写性文本
罗兰〃巴尔特《S/Z》(1970)中的术语,原文为lisible和scriptable。

《S/Z》是对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萨拉西尼》的评注,巴尔特用“可读性文本”和“可写性文本”区分传统小说与20世纪的文学作品,认为前者的意义是封闭的,后者则强迫读者去添加意义。

如他所说:“可写性的文本是我们自己的写作,是在世界的无限运动……被某种减损多样性的单一系统(意识形态、类概念、批评)贯通、交叉、阻断或塑造之前,是意义框架的开放,是语言的无限。

”可读性文本则只是“作品”(products)、而不是“创作”(productions)。

类似的区分还可以见于艾柯的《作者的角色》(1981),相应的术语是“敞开的文本和封闭的文本”(open and closed texts)。

《恋人絮语》是一本无法让人定义的书。

就像书名所显示的那样,它没有理论话语的漫漫征途却不乏深刻洞见。

它没有小说文本的故事情节却不乏一个个让人回味流连的爱情场景。

他貌似体贴的将恋人的心态和言语的方式安排成了这本书的结构方式,然而其后却不乏嘲弄。

他用一种开放式,流动的,无定向性的言语方式开始了他对爱情的胡言乱语。

巴特精巧的勾勒恋爱状态的每一个场景,然而却并把他们有序的编排。

所谓相遇,一见钟情,交谈倾诉,挫折误解,等待,依恋等等,诸种状态本身就毫无先后顺序可言,它们有时交替进行,有时同时发生。

剪不断,理还乱的恋人心绪哪里有什么逻辑可言?因此巴特只能针对每一个场景进行勾勒分析。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巴特的分析是建立在恋人这一方,而以恋人爱上的对象为情偶之上的主体性分析。

他用歌德在《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维特所显示的心态做例,细致入微的分析每一种状态下的矛盾和潜台词。

昆德拉《好笑的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