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

合集下载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

罗兰·巴特的解构主义批评理论谈到解构主义,我们不能不提到结构主义。

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结构主义大行其道。

我们都了解了,结构主义是从语言学模式入手,将对作品的意义及其内涵或价值上的研究,转向了意义之所以产生的结构,很快就从欧洲风靡到了美国。

但在1966年的霍普金斯讨论会上,德里达发表了一篇名为《结构,符号与人文科学话语的嬉戏》,率先向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开刀,揭开了解构主义的序幕。

而曾经的结构主义者,如拉康、福柯等人也认识到了结构主义的局限,在文学批评领域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于是就有了后结构主义,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解构主义。

罗兰·巴特就是这样的一位学者,他早年是索绪尔结构主义理论的粉丝,并为其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符号帝国,但是后来受到德里达的影响,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主义色彩。

让一伊夫·塔迪埃所说“在长达25年的时间里,这位杰出作家大概代表了法国批评界和语言学界几乎所有貌似现代派的思想,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他并非总是第一个提出某种思想,然而他总是以其深刻性很快成为该思想方面的旗手。

”所以有人戏称他为“变色龙”。

(但是我认为罗兰·巴特并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墙头草,因为他的转变发生在他瞧见了结构主义的弊端之后,也就是说,这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进一步思考)符号学研究的扩展或许将引导我们去研究系列性的而不只是对立性的聚合关系或许不可能消除这些关系,因为并不肯定,在研究涉及质料和用法两个方面的复杂对象时,我们是否仍能在两极成分之间的选择中,或在一个标记和一个零度的对立中,使意义起作用,这就提醒我们,二元选择结构是最有争议的问题。

?(罗兰·巴特.符号学原理—结构主义文学理论文选[M].李幼蒸译.北京三联书店,1986)在1970年出版的《s/z》是巴特从结构主义到解构主义的过渡。

?据说,某些佛教徒依恃苦修,最终乃在芥子内见须弥。

这恰是初期叙事分析家的意图所在在单一的结构中,见出世间的全部故事曾有的量,一如恒河沙数他们盘算着,我们应从每个故事中,抽离出它特有的模型,然后经由众模型,导引出一个包纳万有的大叙事结构,为了检核,再反转来,把这大结构施用于随便哪个叙事。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西方文学理论 马工程13.3罗兰巴特

罗兰·巴特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1915—1980)是20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符号学家,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重要人物。

他出身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出生后的第二年父亲阵亡,后随母亲移居巴黎。

由于巴特自幼受母亲影响很大,这也导致他的独身和同性恋倾向。

中学毕业前夕,他因得了当时很致命的肺结核而不得不中断学业,这阻碍了他报考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从1947年开始,巴特在加缪的介绍下为《战斗报》撰稿,他的学术生涯从此开始。

1952年巴特进入法国政府的文化部门,在外交部文化关系处负责对外教学工作,参与社会学研究和文学批评。

1976年在福柯的推荐下,巴特以学士学位申请到了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的教授资格。

1980巴特年不幸死于车祸。

他的主要著述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学》(1957)、《论拉辛》(1963)、《符号学原理》(1964)、《批评与真实》(1966)、《S/Z》(1970)、《批评论文选》(1972)、《文本的快乐》(1973)、《恋人絮语》(1977)等。

罗兰·巴特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的思想立场具有结构主义者的特征,但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他又明显转到了后结构主义的立场上去。

《写作的零度》一书是巴特的成名作,在此,他提出了写作时“零度”介入的观点。

所谓“零度”写作也就是以存在主义大师加缪为代表的风格,体现为“中性的”,“非感情化”,回避作者的感情色彩和主观意向性,也就是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

这正吻合了结构主义倡导的无作者思想、无主体知识的认识,即以一种超越了个人的结构来凌驾于个人之上。

然而,巴特在论述零度写作的过程中,又对其加以批判。

实际上,这些创作仍然是形式追求的一种,最终成了自己所创作的神话的奴隶。

在巴特看来,作者创作要用一定的文体形式组织起来的言语来表达,言语与文体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它们共同为作家勾勒出作品的自然属性,因此写作不只是作者的个人行为,还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特定的与自己的过去密切联系的表达方式。

罗兰巴特语录

罗兰巴特语录

罗兰巴特语录1.眼泪的存在是为了*悲伤不是一场幻觉。

2.一方面,我相信自己对你的了解超过其他任何人,而另一方面,我又常常意识到你的不可捉摸、不可控制、不可探寻这一事实。

换一种说法“我无法了解你”的意思是“我将永远无法知道你究竟怎样看我。

”我摸不透你的底,因为我不知道你是怎样摸我的底的。

《恋人絮语》3.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恋人絮语》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年11月12日-1980年3月26日),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其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斯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其代表作品有《写作的零度》(1953)、《神话》(1957)、《符号学基捶(1965)、《批评与真理》(1966)等。

人物简介:罗兰·巴特(RolandBarthes,1915-1980)法国文学批评家、文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和符号学家。

是当代法国思想界的先锋人物、著名文学理论家和评论家。

其许多著作对于后现代主义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包括结构主义、符号学、存在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

其符号学著作使他成为将结构主义泛用于文学、文化现象及一般*事物研究的重要代表。

他提出写作的零度概念以反对萨特关于文学干预时事的理论,认为文学如同所有交流形式一样本质上是一个符号系统,并在多部著作中运用其文本分析法消解言语所指,尝试按照作品本身的组织原则和内部结构揭示文本种种因素的深层含义和背景。

他概括出文本的三个层次,功能层、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

受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影响很深。

恋人絮语

恋人絮语

据说罗兰·巴特是最有女人缘的。

特别是对那些极富智性美的女人,比如克里斯蒂娃和苏珊·桑塔格。

他优雅而从容的微笑,似乎具有一种天生的亲和力,这种魅力甚至使他那些应该很遥远的理论都显出了一种触手可及的亲切。

所以,罗兰·巴特,是我唯一可以用“喜欢”这个词的大师。

当然,玛格丽特·杜拉对他略有微词,这个一生都充满激情地关注男女两性间情欲和对抗的极端而尖锐的女作家表示,她不认为同性恋者巴特能体验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因此,《恋人絮语》显然是谵妄和虚无的,同样也是空洞的。

事实上,在下这个判断之前,杜拉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罗兰·巴特是个没有界限的身体。

就像他的那些文字,纤细、轻盈,藤蔓一样四处漫溢,但每个触须都保留着极端的敏感,而且,充满诱惑──这种文字从来不是可以界定的,也很难确定它将漫游向何方,然而,它无孔不入。

巴特其实是翩若惊鸿的那种另类大师。

巴特的身体是暧昧的,他滑出了传统的性别分界;巴特的事业也是奇特的,他似乎可以随意穿越学院的那道又高又坚固的围墙;至于巴特的著作,按照特里·伊格尔顿的说法,“书店越来越辩不清哪儿是文学理论部分,哪儿是软色情书架,哪儿是罗兰·巴特的后期著作,哪儿是杰基·柯林丝的最新小说”;甚至他的名字,有时出现在《泰凯尔》这样最先锋的学术刊物上,有时也会在巴黎最流行的时尚杂志上露面,比如《elle》……所以,在我们这个爱情话语逐渐耗损的时代,罗兰·巴特又回到了爱情,难怪《花花公子》会欢呼:“由于《恋人絮语》这样的书,爱的春天又将返回。

”热恋中的人怎样说话?那些处于高热状态:神神叨叨,罗里罗嗦,言不及义,颠三倒四的情人们,那些眼睛会发光,神情大起大落,喜怒无常的恋人们,他们怎样表达和释放内心的狂热火焰?巴特在此设置了一种舞台似的场景,一幕幕无头无尾的片段(一句喃喃自语,一种神情,一个眼光,一样道具,或者是某种身体动作,某个细节,某种独自沉浸、与世隔绝的心境,以及某个常用词……)纷纷上演,随意涌现,堆放,随意蔓延,分叉,逗引出文化经典中被忽略的细枝末节──在罗兰·巴特之前,有谁关注过当维特的手指偶然碰到夏洛蒂的手指,这种身体接触带来的“咀嚼意义的快感”和它的微妙隐秘的“符号迹象”?有谁搜寻过对恋人的赞叹“真可爱”背后复杂的欲望和空乏的字眼之间的冲突?──然后无声无息的消失。

《我执》笔记

《我执》笔记
生命与生命觌面相见
不觌私觌觌体觌见觌武
孙觌1081年-1169年宋朝著名文学家尤其擅长写四六骈文,与洪迈周必大汪藻等并称政治上右倾,力主宋金和谈,曾为宋主起草降表,对敌国多有献媚之词,为时人所不齿,其文虽名噪一时但文因人废文学史上再不见孙觌其人
看来水镜鉴人的心灵
被他乱以他语
咀嚼那些令人肝肠寸断的表征
我们都曾经历,面对他人的苦苦追问而默不作声,对他身受的折磨视若无睹。在这种情况底下,我们扮演了上帝或者命运的力量,将对方抛进了被遗弃的处境。不妨抄袭并且改装存在主义的名言:恋人是被投掷的存在。
被投掷于此世,一片虚无,人类遂开始探问存在的意义,却发现回应的只有沉默。更甚的是,我们甚至搞不清楚提问的方向,以及陈构问题的方法。于是一番挣扎得来的解答莫非是自己的想象。所谓人生在世的意义,其实都是假设。
但他那点无法分类的东西吸引住了自己
罗兰巴特禁欲是自杀的一种改头换面的替代品。不因爱而自寻短见也就意味:下定决心不去占有对方。少年维特自杀的那一瞬间,本来大可以选择放弃对他的意中人夏洛特的占有欲:不是禁欲就是死亡(可见这是个多么庄严的时刻)。
满心疑虑,不知何所寄
情形一如人神之间的灵契体验
释迦牟尼总爱以树取喻
即起即灭的情绪
人不应该为自己拥有的东西骄傲,更不应该为自己未曾有过的东西狂妄,因为那是虚幻的。
古巴比伦史诗《《吉尔伽美什》里的这一句:“喜乐将因哀病而佝偻,当汝返归尘土,吾将为汝披发,吾将披上狮皮漂泊旷野。”
世情之变,谁可料计?
在我们这个“实时霸权”的时代里,一个人要是失去联络一天,大概就能当作失踪人口了。
我执
如果一个人受过严格的文学理论训练,对于亨利詹姆斯的小说是为了补偿自己对女人的亏欠这种说法,应该是要嗤之以鼻的。因为根据理论提供的常识,作者的实际生活和他笔下的作品不可能有这么简单直接的关系。假如有关系的话,那也是可疑可议的。

70后必读的70本书

70后必读的70本书

46.《亦舒文集 亦舒文集》亦舒著 亦舒文集 专栏时代的精品,可以在内地一些女写手上看到偷技. 47.《百年孤独 百年孤独》[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著 百年孤独 被过分仿写的一本书,可以跳过去看《霍乱时期的爱情》. 48.《博尔赫斯文集 博尔赫斯文集》[ [阿根廷]豪路博尔赫斯著 博尔赫斯文集 30岁时,他的文笔还那么差,可是,他后来却写了不可思议的小说. 49.《约翰克里斯朵夫》[法国]罗曼罗兰著 约翰克里斯朵夫 约翰 再也不会花这么长时间看一个人的成长史了. 50.《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法国]M普鲁斯特著 追忆逝水年华 看了一部分反正,它也只有一部分得到龚古尔奖. 51.《局外人 局外人》[法国]阿尔贝加缪著 局外人 哲学小说化,法国也是一流的. 52.《情人 情人》[法国]杜拉斯著 情人 身体先于心灵成熟,法国人才能写的主题. 53.《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英国]劳伦斯著 查太莱夫人的情人 因为没有黄书可看,它被人说成黄书. 54.《1984 1984》[英国]乔治奥威尔著 1984 政治辩论中最经常引用的书. 55.《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美国]杰克伦敦著 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的前世是一只狗,不然他不可能那么了解狗. 56.《老人与海 老人与海》[美国]海明威著 老人与海 辞去公职前夜又看了一遍,很造作但真的有慰心灵. 57.《喧哗与躁动 喧哗与躁动》[美国]威廉福克纳著 喧哗与躁动 此后,写疯子成了小说一大恶俗. 58.《麦田里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美国]塞林格著 麦田里的守望者 很想有个可爱的小妹妹. 59.《在路上 在路上》[美国]杰克凯鲁亚克著 在路上 游游荡荡,一种我们失去的本能. 60.《了不起的盖茨比 了不起的盖茨比》[美国]FS菲茨杰拉德著 了不起的盖茨比 菲茨杰拉德的老婆为了怕他离开,竟然声称他的阳具太小,了不起的人因此受了一些惊吓. 61.《第22条军规 第22条军规》[美国]约瑟夫海勒著 条军规 黑色幽默是一定学会的. 62.《日瓦戈医生 日瓦戈医生》[ [苏联]帕斯捷尔纳克著 日瓦戈医生 苦难对于俄国人来说,好像总变成了良药. 63.《看不见的城市 看不见的城市》[意大利]卡尔维诺著 看不见的城市 它使我相信小说可以进化,我有4种版本. 64.《城堡 城堡》[捷克]弗朗克卡夫卡著 城堡 卡夫卡的叙事像机器一样冷漠而精确. 65.《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捷克]米兰昆德拉著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关于一份悔过书可以演化成一部小说,真正的小说大国应该在哪里? 66.《福尔摩斯探案集 福尔摩斯探案集》[英国]柯南道尔著 福尔摩斯探案集 天天追看卡通《名侦探柯南》,可以弥补没有看全这部书. 67.《雪国 雪国》[日本]川端康成著 雪国

5本经典情书书单

5本经典情书书单

5本经典情书书单520马上就要到了,你们有看过情书吗?下文是励志网整理收集的5本经典情书书单,供大家参考。

01、《致D:情史》安德烈·高兹豆瓣评分:8.5 (6839人评价)这个女人在她八十多岁的时候,收到了这封情书。

写情书的是陪伴她长达58年的丈夫——著名哲学家高兹。

在这封长信里,他告诉了妻子,在共同走过58个年头后,所有他想说的话,以及“我们都不愿意在对方去了以后,一个人继续孤独地活下去”。

所以在写完这封情书后,高兹便与重病的妻子双双自杀,以一种惨烈又深情的方式,一起离开了人世。

这本薄薄的小书,只有74页。

作为一本书,它是单薄的,但作为最后一封生命最后时刻,对爱人的真诚告白,它是厚重的。

小编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他们的爱情中。

即使合上了这本纯白色的小书,高兹对妻子发自肺腑的诉说,还徘徊在小编的脑海里。

小编也慢慢体会到了真正的爱情——那就是两个人在身体和精神上发生强烈的共鸣。

02、《卿卿如晤》C.S.路易斯豆瓣评分:8.7 (701人评价)这是一本讨论“悲痛问题”最好的作品。

这是英国著名作家,曾任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文学教授的C.S.路易斯,悼念亡妻的手记。

路易斯在58岁的时候遇到了人生的真爱,一位身患绝症的单亲妈妈,但绝症阻挡不了爱情,路易斯勇敢地和她结婚,并陪她走完了人生最后的旅程。

爱情来得太汹涌,以至于死亡来临时,路易斯根本承受不了。

在那些“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午夜里,他写下了这本真实、感人的心灵记录。

在书中,他深刻探讨了生与死、失去和重建这个每个人都会面临的人生母题;也对自己的悲恸进行了坦率、真诚的内省。

最终他从内心生长出平和的、可以对抗死亡的力量,坦然接受了妻子的去世。

这种和解不是无奈地妥协,而是正视了爱情——对爱情的哀悼越少,就离爱情越近。

小编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既被他们感天动地的爱情虐得死去活来,又羡慕这对灵魂知己,也深深明白了路易斯为什么会在58岁的年纪,冲动地去爱。

解构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

解构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

解构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导语:罗兰巴特的《恋人絮语》是一本非常奇妙的书,他表述的方式不是系统的,而是解构的罗兰巴特《恋人絮语》读书笔记一我很孤独。

孤独了好多年。

这么漫长的孤独,让我最后都模糊了对孤独的感觉——就如同结婚多年的夫妻,连对方哪颗痣长在哪里都一清二楚一样。

随之而来的,则不是恐慌而是一种比黑夜还要沉静的安宁。

这种安宁从脑海中出发,流向遍布我全身的血管,流向我生命中每一个晨曦,每一个日暮,每一个无眠或者甘甜的睡眠中,我正感到孤独如同X光照不出来的隐形肿瘤,长在我的身体里。

正因为它的陪伴,我却也不孤独了。

当孤独被看成了枕边的泰迪熊,被分解为如同吃饭走路呼吸那样基本的生命动作的时候,我就开始坦然地从镜子里和我长相丝毫不差的孤独。

我颦眉,微笑的酒窝,我歪着头,我好奇地打量着它,我是不是该感谢它这么多年来对我的不离不弃?如今孤独成了百货商店里的最低折扣的商品,如同瘟疫,如同路灯下低头走着的流浪小猫,没有人愿意把它抱在怀里。

人们在一起唱歌,哪怕唱的那些歌词并不是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人们手牵着手在午后的街道,大包小包的样子,哪怕那些购买来的物品不久之后就变成废品收购站的垃圾;爱情不一定需要感情作为基础,不一定需要感觉作为铺垫,不一定需要天长地久的承诺;爱情,也许是我未曾真正体验过那种激动人心的滋味吧,就和天上的星座一样,遥遥挂在一个数不清要跨多少台阶才能摘到的神话。

孤独出现在每一个商场向上的电梯上,孤独和我形影相随走在街道上,它紧紧握着我的手,犹如我紧紧抿着的嘴唇,孤独告诉我别怕孤独。

天飘起了小雨,如同蛋糕上那薄薄的一层椰蓉,雨滴和皮肤相遇,湿润了;雨滴和地面相遇,画出了楼宇的轮廓;雨滴和阳光相遇,蒸发了。

雨陪伴我一段路,我似乎是哭了,但是也没有什么丢脸的,反正在泪水混在雨水中,分不出谁是谁,正如我和孤独的关系——或许我,就是孤独。

那个和我不同*别的人类,在斑马线的对面,等待红灯的结束。

我在马路的这边,等待他看到我的一瞬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恋人絮语》 罗兰巴特*译者言—— 罗兰巴特和他的《恋人絮语》(汪耀进 文)严谨的学术权威们像诸神一般在法国学坛的所谓“巴塞侬”神庙各就各位,虎踞龙盘,巴特却甘愿在神庙外的台阶廊沿(他所津津乐道的“边缘”)起舞弄清影,拣尽寒枝不肯栖。

已经很少有人再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巴特是继萨特之后的法国学界的另一位“现代大师”。

……在许多人看来,巴特首先是结构主义思想家,是以结构主义眼光来打量文化现象的先驱;是他将符号学推向了法国学术界的前沿;是他勾勒了结构主义“文学科学”的蓝图。

在另外一些人眼中,巴特又绝非是科学精神的体现者,而是一个追求快感乐趣的人本主义的化身。

为满足快感而阅读,管他天王老子,无视清规戒律,我爱怎样读就怎样读。

巴特又被奉为学术界的“先锋派”。

当法国新小说派代表罗伯格里耶等人的实验性小说被法国批评界斥为“不可卒读”时,巴特挺身而出,拔笔相助,并且断言:只有“不可卒读”才体现了文学的最终目的,因为它向读者的期待心理进行了挑战。

由此,他力贬“可读性”作品,推崇“可写性”文本——读者不知怎样读,只能靠想象(边读边创作即“写作”)。

巴特借鉴了尼采的戏剧化守法,挣脱了超然局外的“元语言”的刻板束缚。

转叙论述成了直接演示,行文成了“动真格的”话语。

《絮语》的结构匠心旨在反恋爱故事的结构。

……巴特认为,对情话的感悟和灼见从根本上说是片段的、不连贯的。

……巴特神往的就是“恋人心中掀起的语言波澜的湍流”(就像诗人叶芝从飞旋的舞姿中瞥见一种永恒的和谐一样)。

“像一个细心的厨师,他留意不让语言变稠,变粘”(莱奇《解构主义引论》第112页)在巴特看来,一个精心建构的首尾相顾、好事多磨的爱情故事是“社会以一种异己的语言让恋人与社会妥协的方式”(《Le grain de la voix》,第267页)。

敷设这样一段故事不啻是编织一个束缚自己的罗网。

真正为爱情而痛苦的恋人既没有从这种妥协中获益,也没有能成为这种爱情故事的主人公。

爱情不可能构成故事,它只能是一番感受,几段思绪,诸般情境,寄托在一片痴愚之中,剪不断,理还乱。

书中的所谓“恋人”是一个符合体:纯洁幻想的恋人与智慧深邃的作者的结合,想象的激情与冷静的自制(表现力)的统一(就像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一样)。

这里,应该提醒读者体味巴特的“苦心”:反恋爱故事,即着力表现恋人的想象激情,而不是“故事”或“正确表达”。

这种辞典式的罗列形式透出了一种冷静,是一种不加掩饰、文饰的表达方式。

……恋人在这种虚拟的“存在”上宣泄恋物、象征和释义的激情。

这一模式在西方自文艺复兴时的意大利14世纪诗人彼得拉克始,就不知有多少文人骚客竞相搬弄演衍。

巴特的独创之处是赋予其浓厚的符号学色彩。

热恋中的自我是一部热情的机器,拼命制造符号,然后供自己消费。

说到底,《絮语》便是对正在叙述中的恋人的写照……展示了一个充分体现主体意义的“我”,呈现为一种产生、发展、建构、流动、开放的过程。

……是语言铸就了主题,铸就了“我”。

因此,《絮语》中的“我”是多元的、不确定的、无性别的、流动的、多声部的。

《絮语》又是一个典型的解构主义文本。

……在巴特看来,任何文本都只不过是一个铺天盖地巨大意义网络上的一个扭结;它与四周的牵连千丝万缕,无一定向。

这便是“文互涉关系”。

*正文身心沉浸1、柔情:常常是这样,要么惆怅,要么是欣喜,总让人身不由己。

其实也没有什么大悲大喜,好端端便会失魂落魄,感到沉醉,飘飘悠悠,身如轻云。

我不时地轻轻触动、抚弄、试探一些念头,怎么也排遣不开。

又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事。

这便是地地道道的柔情。

2、恋人之死:身心沉浸是一种麻木。

3、无容身之地:4、曲解死亡:我让生与死相互对峙,由此我便游离于联结生与死的不可避免的两极之外。

5、身心沉浸的功能:我闪烁其辞是为了掩盖我的愁容;我恍惚晕眩是为了逃避那迫使我独当一面的负重和窒息感;相思1、远方的情人:无时不在的我只有通过与总是不在的你的对峙才显出意义。

思念远方的情人从根本上就意味着恋人的位置与他情人的位置无法相互取代;这就是说:我爱对方要甚于对方爱我。

2、女性的倾诉:一个男子若要倾诉对远方情人的思恋便会显示出某种女子气:这个处于等待和痛苦中的男子奇迹般地女性化了。

男子女性化的原因不在于他所处位置的颠倒,而在于他的恋爱。

3、遗忘:这种忍受分离的办法便是忘却。

恋人若无法忘却,有时会因记忆的魂萦梦牵身心交瘁,过度紧张,而最终死去(如维特便是)。

4、叹息:而令人伤感的是,在思念远方的情人时,我是个没有附丽的形象,干枯、泛黄、萎缩。

5、把玩分离:6、欲望和需要7、祈求:8、把头按入水里:佛教公案:“师傅将弟子头按入水中良久,泛沫减少;师傅遂将弟子拽起,复其元气,曰:汝求真谛如空气时,便知何为真谛矣。

”“真可爱”1、巴黎,秋天的早晨2、整体的不足:出于一种奇特的逻辑,恋人眼中的情偶仿佛变成了一切,同时他又觉得这一切中似乎还含有某种他说不清的东西。

这就是对方在他身上造成的一种审美的幻觉:他赞颂对象的完美,并因自己选择了完美而自豪;“真可爱”这一赞叹在显示整体的同时,又揭示出整体的不足之处;3、欲望的特殊性:对这种种细微末节,我憋不住想说:这多可爱!可爱的意思就是:这是我喜爱的,也就是唯一的;然而我愈是反觉到自身欲望的特殊性,我愈没法表达清楚:目标的精确与名称的飘忽相对应,欲望的特殊只能引起表达的模糊。

语言上的这一失败只留下了一个痕迹:“可爱”(“可爱”的最恰切的翻译应该是拉丁文的l'ipse 是他,确实就是他)。

4、同义反复:“可爱”是精疲力尽之后留下的无可奈何的痕迹,一种语言的疲乏。

迷恋的情愫构成了情话,但又箍死了情话。

执着1、爱情的示威:尽管我的恋爱经历并不顺利,尽管它给我带来痛苦、忧虑和绝望,尽管我想早点脱身,可我内心里对爱情的价值却一直深信不疑。

2、想象的力量与欢乐:3、力量并不在阐释者:在信奉基督教的西方,至今仍有一个规矩,即“阐释者”是力量源泉的中转。

但爱情的力量却无法中转,不能经过阐释者传达;……这里的主角不是牧师,而是恋人。

4、让我们重新开始:对爱情有两次肯定。

先是有情人遇上了意中人,于是便立即作出肯定;对一切都报以肯定。

接着便是一段隧道里的暗中摸索:最初的肯定不断地被疑虑所啮咬,对对方的挑剔不断的危及爱情的价值。

……但我肯定能从这隧道里钻出来……当初我是怎样肯定的,我再次给予肯定。

鼻子上的疵点1、腐烂变质的痕迹:在对方完美光洁的脸上,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疵点,尽管它也许微不足道,可某种异样的感觉却刹那间在我从未意识到的某个角落冒出来,旋即将我爱慕的对象投入一个平庸的世界。

……我愕然了:我听到了一个错位的板眼,就像情偶娓娓道来的甜言蜜语中插入了一个切分音,仿佛听到了覆盖在偶像上的光华帷幕的撕裂声。

2、看见对方俯首就范:羞耻源于屈从:对方因为一件不起眼的小时忽然显了形……我忽然发现他一下子忙碌起来,疯疯癫癫,或干脆拼命讨好,俯首帖耳,向世俗势力摧眉折腰以求赏识。

——一旦对方流于俗套,不在把爱情当一回事,那么对方也就变了形,他已失去了个性。

3、骚狐狸:4、对方的着魔:5、可怜的小丫头:一个亵渎的词一下子冒到嘴边,毫不留情地粉碎了恋人的美意……对形象被破坏的恐惧要远胜于因可能失去爱而引起的焦虑。

焦灼1、焦灼就像毒药一般:恋人感到前途未卜,生怕遇到不测风云,担心自己被伤害,被遗弃,害怕有什么变化……2、原生焦灼:对崩溃的恐惧实际是对已经体验过的崩溃的恐惧(原生焦灼)……恋人的焦灼似乎也是一回事:害怕将要经受的悲哀,而悲哀已经发生了。

从恋爱一开始,从我第一次被爱情“陶醉”起,悲哀就没有中止过。

最好有人能告诉我:“别再焦灼不安了——你已经失去他/她了。

”追求爱情1、勾销:在语言的突变过程中,恋人终于因为对爱情的专注而抹去了他的情偶;通过一种纯粹爱的变态,恋人爱上的是爱情,而非情偶。

2、两只鸽子:我渴求的是我自己的欲望,而情偶只不过是它的附属品而已。

……为了想象,我牺牲了形象。

……我伤心的是爱情的失落,而不是他或她。

3、获益与损害:对象被虚化了,自然也就不能对我构成伤害,我对他的欲求也就不会使我骚动不安了。

可怜相1、苦行:恋人对自己情人感到负疚时,或者想试图让对方看到自己受的罪时,总要摆出一副自我惩罚的苦行相。

2、惩罚自己:这不失为一种自如的避退;又恰到好处地显出可怜相的处处动人之处。

3、讹诈:可怜相(做苦相的潜在动机)是做给对方看的……这是在讹诈,我让对方看到隐退的形象……65-137无类1、无法归类的:我爱慕的、迷恋的对方是无法归类的。

——只因我的欲望也无法归类。

2、纯真:3、独特的关系:要说真正的独特性,它既不体现在对方身上,也不体现在我身上,而在于我们之间的关系。

等待1、等待:我在等待一次来临,一个回归,一个曾允诺的信号。

2、排戏:等待也有个舞台情景,由我一首调度安排。

先划出一段时间做苦恋状,再显出相形之下不再重要的种种苦楚凄戚。

简直就是一出戏。

……戏就是这样,对方的到来自然会使演出打打缩短;如果对方在第一幕来,心平气和的问候;如果在第二幕来,要有一点“风波”;要是在第三幕来,只好是宽容和认可……等待的焦虑并不都是那么强烈;也有忧郁的时候;在我等待的时候,周围的一切都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3、电话:等待真是件不可思议的事——我竟然鬼使神差般的不能动弹。

等电话便是意味着编织束缚自己的罗网,此恨绵绵,个中苦衷难以言传。

4、幻觉:5、他/她在等待:恋人注定的角色便是——我是等待的一方。

墨镜1、慎重考虑:该流露出多少原先积郁的烦恼是好呢2、双重自由:在我的眼睛里,对方是分裂的双重影像:时而为异体,时而又属主体;而我则摇摆于严峻和奉献之间。

这样一来,我又不能不使点手腕——如果我爱他/她,我得竭力为他着想;而要做到这点,我只能有损于自己——一个无法拜托的僵局——要么当个圣徒,要么做个魔鬼,别无其他选择——前者我当不了,后者我又不愿意——于是,我只能闪烁其辞——只能流露出一点点感情。

3、戴着假面前进:给我的痴情带上慎重的假面(平静、坦然)——完全是英雄气概——“伟人不屑于将自己感受的痛苦暴露给周围的人”。

……但要想完全掩饰感情是不可思议的。

(简单说来,甚至包括极度的感情):这并不是因为人的主体太脆弱,而是因为感情从根本上就是给人看的——掩饰必然要被察觉——我想让你知道我对你瞒着什么,这就是我必须解决的一个难以把握的悖论。

……我示意着自己戴的假面步步紧逼——我替自己的激情罩上一具假面,却又小心翼翼地(狡黠地)用手指点着假面……爱情的奉献最终免不了一出终场戏——符号迹象总是要占上风的。

4、墨镜:我既想显得可怜,又想显得了不起,同时既想当一个孩子,又当一个成人。

于是,我便下赌注,我便冒险——因为对这副不常用的墨镜,对方也许压根儿就什么也不问……事实上,对方也许看不出任何符号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