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行:“我立的地方极高,望那池塘约离我一丈五尺,只见 那池塘岸边立满了日本兵,赶着一群难民逼向池塘里去, 弄得逃难的人挤满了一池。只见在水里攒头搅动,忽沉忽 没,那日本人远的放枪打,近的拿枪上的刀来刺。那水里 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池塘里的
岳麓版历史
训 练 提 能 层 级 化
决斗中,陈腐世界的代表是激于道义,而最现代的社
会的代表却是为了获得贱买贵卖的特权——这真是任
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材料二
中国政府对陛下(英王)官员与臣民已经犯下
突然而残酷的战争罪行,用最近这样的方式强迫缴出英国 人的财产就是一种侵略,这在原则上是如此地危险,在实 行上又如此地不能容忍,所以,为每一件损失要求完全的 赔偿,已成为文明的高尚义务了。 ——1839年《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解 题 技 能 规 范 化
核 心 要 点 史 料 化
训 练 提 能 层 级 化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解 题 技 能 规 范 化
核 心 要 点 史 料 化
训 练 提 能 层 级 化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训 练 提 能 层 级 化
争,但却带有盲目、笼统的排外性质。
岳麓版历史 目 录
第7讲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主 干 知 识 图 示 化
主题一
两次鸦片战争
[自主探究· 读史有得]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结果: 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 ①《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 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 ②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③北京设立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 本营。 ④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 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
影响:
《辛丑条约》 a、赔款4.5亿两→本息9.8亿。清政府的重要税收,几乎完 全被列强所控制。同时也加剧了中国人民的贫困和社会经 济的凋敝。 b、划“使馆界”。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c、拆“炮台”。控制京津,便利了列强对清政府的操纵和 对中国人民的镇压。 d、惩、禁止反帝爱国组织及活动。屈从于列强的无理要求, 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工具。 e、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外务部”的设立,使 中国对外机构亦半殖民地化。 f、修订商约。
中 日 甲 午 战 争
经过: 1894.7,丰岛海战,挑起战争;平壤战役;黄
海海战,邓世昌殉国;辽东半岛之战,旅顺大 屠杀;威海卫之战,丁汝昌殉国,北洋舰队全 军覆没。
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民族危机加深。 刺激野心,瓜分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影响: ③客观上中华民族真正觉醒。 清政府:军事改革(新军) 维新派:戊戌变法 革命派:决心用暴力推翻清政府 农民阶级:义和团运动
• 鸦片战争的影响?
• 政治: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破坏,中国开始 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 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迫卷 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 品经济的发展。 • 思想文化: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抛弃 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索新知,掀起了一 股“向西方学习” 的新思潮。 • 总体上,促使中国被迫向近代社会转型,客 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参与国家
一国为主
多国
方式手段
发动战争
战争和“以华治华”
结果及影 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反封建社会,民 响 族危机不断加深;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不 断觉醒,掀起了一系列的抗争与探索运动。
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主要特征
1. 广泛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中的许多政治派别。 2. 层次性。随着对西方认识上的不断深入,在学习西 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 化。 3. 继承性。各阶级前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 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 4. 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 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辛丑条约》签订后,则 往往把反帝反封建联系在一起。
学习目标
一、学生通过整体感知、线索梳理等环节对本单元内容 形成一个整体清晰的认识。
二、回顾本单元的基础知识,理解近代列强侵华对中国 历史发展的影响,知道抗争与探索的联系与区别。总结 规律认识,并通过练习加以提升。
三、学生学习不同史观,并用其对本单元内容进行重新 梳理,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工作之一。
四、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学生将认识到历史学习的多样 性,从而培养他们多方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多角度的解决分析问题的能 力。
一、整体
课堂设计
半殖民地,指在政治上丧失了部分独立 自主权;经济上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 场,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 地;文化上表现为“西学东渐”。半封建, 指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既保存了封建主 义,又发展了资本主义。
社会性质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线索梳理
近代前期的 侵略-抗争-探索(1840—1919)
检测训练:
1、下列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 相似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教学课件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五四运动 远因:北洋政府欺内媚外、日本加紧侵华
原 因
思想: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思想解放 近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时间:1919.5.4 中心:北京——上海 主力:学生——工人阶级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初步胜利 表现 性质:反帝反封的爱国运动 地位: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过渡的转折点 精神:爱国、民主科学、追求真理、勇于解放
•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 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 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 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或“民主政治”; •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的 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说明:对目的与意义的表述言之有 理即可得分)
两纲领没有实施的原因? 《天》空想性和落后性,违背历史发展规律,无法实现 《资》中国缺乏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条件
农民阶级的探索历程
太平天国运动 背景 概况
纲领或口号 性质 阶级矛盾激化
义和团运动
民族矛盾激化
《天》《资》
反封建反侵略
扶清灭洋
反帝爱国
作用 失败原因 启示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仿效共和制 但实行责任内阁制 4、约法在中国宪政历史进程中的地位 三权分立
4、 革命结果
失败
5、失败原因? (提示主观、客 观) 6、启示 (革命道路、 领导阶级)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
主观原因: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 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1、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2、资产阶级无法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优品课件之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课标要求】◆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考点串讲】一.1840年至1900年间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鸦片战争(1840~1842年)(1)原因:①英国迫切需要市场和原料。
②英国入超。
③中国禁烟运动(2)经过:①1840英国发动战争――②1841英国扩大战争,占香港岛――③1842清政府求和,战争结束。
(3)爱国军民英勇抗敌事迹:关天培在虎门、葛云飞在定海、陈化成在吴淞等率军抗敌,为国捐躯。
广州三元里人民自发与侵略军作战,显示了中国人民同仇敌忾、不屈不挠的反侵略精神。
(4)后果: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南京条约》:①1842年签订,是中国近代史上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②内容――赔款、割让香港岛、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列强还在附件中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
③最能反映英国发动战争本质意图的是:关税协定(5)影响:①战后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
③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重大转变,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1)原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
(2)经过: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在此后的两年间停停打打。
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第12课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把握四条线索:四条线索侵略-抗争探索-近代化四侵略史——列强侵华史实及罪行交条抗争史——中国人民前仆后继反侵略反封建斗争织线探索史——仁人志士不懈寻找救国救民真理道路并索近代化史——发展资本主义,以谋求国家富强行线索一列强侵华史第12课、14课近代前期列强对中国的侵略【课标解读】课程标准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基础知识梳理】一、鸦片战争1、爆发背景(1)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形势对比表项目中国英国政治封建君主专制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济自给自足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农业国,重农抑商)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完成工业革命,工业国)军事装备陈旧船坚炮利外交闭关锁国殖民扩张结论清政府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国力强盛(2)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想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3)直接原因: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2、经过:1840年6月——1842年8月3、结果: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地位)——《条约》。
4、《南京条约》的内容①开埠:中国被迫开放、厦门、、宁波、五处为通商口岸。
(打开了中国的大门)②割地:割让给英国。
(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③协商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关税由中英双方协定。
(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倾销,最能反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④赔款:给英国2100万银元。
(开创了侵略者对中国勒索赔款的恶例。
)⑤其他特权:领事裁判权(破坏了司法主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贸易主权)、居住及租地等特权(为以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建立“租界”提供借口)——附件内容。
5、影响:(1)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
(2)经济上:自然经济开始瓦解,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引言分析】当欧洲、北美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日趋衰弱,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80年历史,是中国人民反对西方列强侵略的,也是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机的。
在经历了到到,最后到的探索,最终人们认识到:必须彻底埋葬旧制度。
武昌起义后,人们推翻了旧王朝,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
新文化运动挥动和大旗,吹响了中国思想启蒙的号角。
【学习方法】学习本单元,一要把握两条基本线索:从鸦片战争开始,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一步步的加深,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中国各阶层势力进行了一系列的抗争,中华民族奋起。
二要突出五个重点:鸦片战争及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日甲午战争及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五四爱国运动。
三要理解两个观点:落后就要挨打;中国人民坚贞不屈,最终胜利一定属于中国。
第12课鸦片战争复习重点: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结果和影响清政府权力机构的变化复习提纲:一、第一次鸦片战争1.背景:(1)17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在西欧逐步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英国通过工业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生产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英国迫切需要开拓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而中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清王朝闭关自守,不思进取,于是成为侵略者争夺的目标。
(根本原因)(2)在中英贸易中,中国出口的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一直处于地位。
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大肆向中国走私。
(3)19世纪30年代后期,清政府就禁烟展开激烈辩论。
决定禁烟,派广州禁烟。
1839年6月3日,在海滩当众硝烟。
(直接原因)2.过程:时间:1840.6 ------1841.6--------1842.83.结果(1)失败原因:清政府战和不定,;,军备落后。
(根本原因)(2)《南京条约》---------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开港口:开放、、、、②割地:割给英国。
第四单元 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上一单元,我们讲到了西方近代的历史,它们相继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确立了资产阶级的代议制度。
而与此同时,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却日趋衰落,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
本章叙述了从鸦片战争——五四运动将近80年的历史。
我们可以清晰的找到以下几条线索:1、西方列强为了自身利益,一次一次的侵略2、伴着民族危机的深重,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
(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无产阶级)3、伴随着西方近代先进文明的冲击,中国人民依次又一次的探索(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制度阶段、思想阶段)、想苏联学习、走自己的路)丛中我们看到了中国人民不屈的精神。
中国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终于望见了曙光。
(曙光指什么?)[课标要求]1、列举1840年——1900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4、概述五四爱国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解读高考]本单元的内容是分成了“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两个部分的。
但第二个内容实际上含概在了第一个之中。
是高考的重点区域。
题型均有涉及,内容也涉及很多,出题形式比较新颖。
内容上可能与思想史相结合,尤其是辛亥革命与三民主义的关系。
本章应全面掌握。
第12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鸦战的背景)1、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2、中国:闭关锁国、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日益落后与世界的发展潮流。
(表现:政治腐败、国库空虚、军备废弛、闭关锁国)结果:落后必然挨打!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迫切希望打开中国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虎门硝烟。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和目的:4、“出超”(1)含义:(2)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的原因:5、鸦片给中国带来的危害:(1)经济上:(2)政治上:(3)军事上:(4)人民身心健康上:-6、当时清政府内部关于鸦片的态度:7、清统治者同意禁烟的原因:8、虎门销烟:(时间、地点、意义)三、鸦片战争的过程:(看地图)四、鸦片战争的结果:1、结果:2、失败的根本原因:3、《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危害:(1)内容:(2)危害:4、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五、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53上91页)六、如何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1.1840年3月,英国对华棉制品出口商、曼彻斯特商会主席莫克·维卡在致英国外相巴麦尊的信中说:“当前局势,可能提供机会,完成两国关系的改善……随着关系的改善,我们输出 (棉织品)的扩张程度将是不可估量的。
”这里的“两国关系的改善”是指( )A.保护鸦片走私B.发动战争,迫使中国屈服C.两国建立正常的贸易关系D.切实改善中英两国关系2.(2010·临沂期中)梁启超说:“盖十九世纪下半世纪以来,各国之战争,其胜负皆可于未战前决之。
”据此,判断梁启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日本军队装备先进,中国军队装备落后B.日本加入列强行列,中国实行闭关政策C.日本实现了近代化,中国沦为半殖民地D.日本是君主立宪国,中国是封建专制国3.在某个条约的签字仪式上,一个自称“中国通”的帝国主义分子写了一副上联:“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一位中方官员义正词严对了一幅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此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4.下列图片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反抗外来侵略B.寻求救国之路C.掀起民主革命D.推翻清朝统治5.《二十世纪中国的崛起》指出:“一个民族的觉醒,通常要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民族面对着或者经历了以往没有遇到过的严重危机,甚至整个民族被逼到生死存亡的关头,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
第二,还要这个民族能看到出路,燃烧起新的希望,深信只要奋起救亡,勇于变革,就可以改变目前的艰难处境。
”下列能够反映20世纪中国“旧格局再也无法继续保持下去”和“奋起救亡,勇于变革”的史实是( )A.《马关条约》和公车上书B.瓜分狂潮和义和团运动C.《辛丑条约》和戊戌变法D.《辛丑条约》和辛亥革命6.(2010·威海质检)清光绪帝曾发布《罪己诏》:“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文中的“议约”是指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7.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
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
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B.广大人民的麻木C.外交官员的卖国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8.德国工人阶级政党的报纸《前进报》在1900年6月19日的社论《铁拳》中说,“如果说所谓‘神圣的战争’,那么,中国奋起抗击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剥削者的战争,正是这样一个‘神圣的’民族战争”。
“以主子姿态出现的外国侵略者”指的是( )A.侵华英军B.英法联军C.发动甲午战争的日军D.八国联军9.太平天国龙凤殿有一副对联:“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充分说明( )①太平天国的政治理想是统一中国,实现民主②太平天国领袖存在封建意识③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太平盛世④太平天国具有反封建反侵略性质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③④10.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时代赋予了它新的特征。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这种新特征的是( )A.创立拜上帝教B.反对西方国家的侵略C.《资政新篇》D.反对清朝的封建统治11.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
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
下列哪一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 )A.洋务运动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D.辛亥革命12.(2010·徐州模拟)曾国藩在《讨粤匪檄》中写道:“农不能自耕以纳赋,而谓田皆天王之田;商不能自贾以取息,而谓货皆天王之货;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通过这段文字,可以知道曾国藩 ( )①肯定《天朝田亩制度》②否定“圣库”制度③维护儒家正统思想④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原则A.②④B.②③C.①②③D.①③13.“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 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 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
”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A.维新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14.下列孙中山的民族主义主张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的是 ( )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②(中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③“驱除鞑虏之后,光复我民族的国家”④“异种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5.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 )A.民族主义B.民权主义C.民生主义D.民粹主义16.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临时约法》的目的之一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体现这一目的主要规定是实行责任内阁制。
《临时约法》中的下述内容能够说明这个规定的是 ( )A.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B.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权选举临时大总统C.参议院有权弹劾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D.临时大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17.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
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 ( )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18.有人在上海警察局1919年5月档案中,发现许多上海学生家长都收到同样一份由上海华童学校校长发出的通知。
引发学生缺席的原因应该是 ( )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C.淞沪会战,逃避战火D.国民经济崩溃,难以维持学业19.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
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20.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阅读下列图片材料2: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3: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回答:(1)阅读图一和图二,回答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准备怎样解决土地问题?(5分)如何评价?(4分)(2)按照材料2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3)按照材料3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
(8分)第四单元参考答案1.解析:通过题干时间1840年3月,此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英国要以中国禁烟运动这个“机会”对中国发动战争,迫使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从而使“两国关系的改善”,达到打开中国大门的目的。
答案:B2.解析:中日两国在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
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
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
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答案:D3.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八大王”应该喻指“八国联军”,由此判断条约为《辛丑条约》。
答案:D4. 解析:第一、二幅图片反映中国军民抗日,第三幅反映义和团战士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答案:A5.解析:《辛丑条约》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
资产阶级革命派发起以暴力推翻清政府为目标的辛亥革命,希望以此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来挽救民族的危亡。
答案:D6.解析:“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又与光绪帝有关,符合条件的只有D。
A、B都有割地,且与光绪无关。
C割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给日本。
答案:D7.解析: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
答案:D8.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运用能力。
本题的关键词是“1900年”,当时中国反侵略的斗争是指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答案:D9.解析:此联含义,上联表明太平天国希望推翻清朝统治,下联龙飞九五体现了对皇权的追求,②、③符合;实现民主不符合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实际,排除①;而对联中体现不出反侵略的内容。
答案:C10.解析:A、B、C三项都能反映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入侵中国,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时代特征,故排除,反封建统治早已有之,并非时代特征。
答案:D11.解析:义和团运动主要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运动,与题干材料中反映的近代化含义无直接联系。
A、C、D分别从生产力、思想文化和政治三个角度反映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B12.解析:从材料信息“此岂独我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变”看,曾国藩强烈谴责《天朝田亩制度》,否定圣库制度,维护儒家正统思想,但材料不能体现其肯定资产阶级财产私有制,故②③正确。
答案:B13. 解析:民主主义从法律成了正统,是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通过后,它使得民主主义从此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
故选辛亥革命。
答案:B14.解析:题干中强调的是“现实意义”,③、④带有排满色彩,不利于民族融合和民族团结,排除含③、④的选项。
答案:A1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孙中山三民主义的理解掌握。
孙中山游历英美过程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的一些弊端,提出“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毕其功于一役”,其社会革命的思想就是民生主义。
答案:C16.解析:“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起责任”赋予了国务员的行政副署权,体现了责任内阁制。
答案:D17.解析:注意题干里面的“全面”二字。
“排斥强权”体现了反帝,“改良社会”体现了反封建。
答案:C18.解析:抓住材料关键词“1919年5月”,再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出是五四爱国运动。
答案:B19.解析:这里的“总运动”指的是中国的“现代化运动”。
“现代化”即“近代化”,主要内容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思想上的人性化、科学化,经济领域上的工业化、商品化。
“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是这一运动在政治上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