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合集下载

康有为《大同书》的苦乐观

康有为《大同书》的苦乐观

作 者 简 介 : 朝 乐( 9 2 ) 陕 西 西 安 人 , 华 师 范 大 学( 】 南 充 6 7 0 ) 史 文 化 学 院硕 士研 究 生 。 樊 18一 , 西 四 1 1 30 9 历 收 稿 日期 : 0 1 1 — 6 2 1— 2 0
康 有 为是 近代 著名 的政 治 活动 家和 政治 思想 家 . 《 同书》 其最 重 要 的著作 之一 , 大 是 也是 他 政治 社 会思 想 的最 集 中 的体现 在 书 中 . 有为 深刻 阐述 了他对 康 当时 中 国乃至 整个 世界 的看 法 . 表达 了对 劳 动人 民的 深 切 同情 和对 不平 等世 界 的义愤 还试 图探 寻 其 中 他
而已; 苍者天 , 苍 抟抟 者 地 , 不过 一 大 杀 场 、 牢 狱 而 大
已 。 ”1 [6 ]
康有 为 认 为 人道 之 苦 无 量 数 . 可 思议 . 同 时 不 且
因地 , 恼 变 矣 , 可穷 纪 , 略列 举 其 中大 的苦 难 , 苦 不 粗
人生 之苦 有七 种 。 天灾 之苦 有八 种 . 人道 之苦 有 五种 .
人 治之 苦 有 五种 . 情 之 苦 有八 种 . 有人 所 崇 尚之 人 还
的建 立 太平 世 的大 同世 界 就 不 仅仅 只 是 为 了部 分 穷 人 卑 贱 者谋 福 利 .也是 解 决 统 治 阶级 苦 难 的灵 丹 妙
药. 因为大 同世 界 是面 向全世 界 、 向全 人类 的 , 面 自然 而然 地包 括所 有人 . 论贫 贱者 还是 富贵 者 另 一方 无
着 这样 或那 样 的苦 难 顺着 这个 思路 发 展 . 所提 出 他

苦 难 的 普 遍 性
康有 为 《 同书 》 古 今 中外 的人 类盖 全世 界 皆忧 患之 世 而 已 . “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探索——以对康有为《大同书》的诠释为例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探索——以对康有为《大同书》的诠释为例
21 0 2年 0 1月
黑 河 学 刊 2
S r lNo 1 4 No01 e i .7 . a
总第 14期 第 0 期 7 1
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论探索
— —
以对康有为 大同书 的诠释为例
⑥ 李强华
大学讲授《 先秦政治思想史》 这个时候有两部研究 中国 。 政
治思 想史的专著 问世 ,一是谢无 量 的 《 代政治思想 研 古 究》 12 由商务 印书馆 出版 , ,9 3年 另一部是 梁启 超的《 先秦 政治思想史》 于 12 由中华书局出版。陶希圣的《 , 94年 中国
政治 思想史》 他当时在 北京大学开设 的课程 , 是 也是他 对 中国社会史研究 的成果 ,初稿 于 13 至 13 间写 9 2年 9 6年
成, 由上海新生命 书局 出版 。陶希圣依 据 自己的历史 分期
观点 , 氏族时代 、 对 王权 时代 、 士族时代及王权再建 时代 的 政治思想的起源 、 发展及转变过程 , 了独具特色的分析 。 作 吕振羽的 《 中国政治思想史 19 7年 6月 由上海黎明书局 13 出版。吕振羽开拓了以马克思 主义观点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 史学科的先河 。 0年代末 到 8 4 0年代初 ,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 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萧公权 的《 中国政治思想史》 于 14 9 5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 出版 , 本书按政治思想的历史背 景, 概括为封建 天下之政治思 想 、 专制天下之 政治思想 与
版 , 中 国近代 政治思想史 1 90年 由吉林大学 出版 社 出 《 19 版 ,中国政治思想史19 2年由高 等教 育出版社 出版 。这 《 19 几 部作 品开创了中国政治思想史 的新局面 。
二、 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 究对象

康有为《大同书》有感

康有为《大同书》有感

读康有为《大同书》有感悠悠大同,拳拳我心。

近代巨人康有为,以一部乌托邦式的《大同书》而影响了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加速了中国进步之进程。

《大同书》是康有为毕生的心血,是其最重要的著作,也是其思想体系的集中表现。

该书以独到的见解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在中国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殊历史时期里,对传统儒学与西方近代思潮相结合所做的深刻思考。

《大同书》可谓是当时改良救国思潮的一个缩影。

随着中国近代内忧外患的加剧,国内要求改革朝政的呼声日益高涨,早期改良主义思想逐渐发展成为维新变法思想。

《大同书》较早地阐述了变法维新观念。

康有为以中国古代变革思想和三世说为基础,把传统儒学经典文籍《礼记·礼记》中的大同说与西方近代化论结合起来,设计出人类社会由据乱世进入升平世,再由升平世进入到太平世,从而实现世界大同的“乌托邦”。

他把人类社会描绘成这样的前景和蓝图,目的在于宣扬渐变学说,逐步实现一点一滴的改良主张。

大同思想主要糅和了儒家的三世说,《礼记·礼运》的大同思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和近代天赋人权思想。

康有为将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体现出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特点。

正如康有为所言:《大同书》“盖积中国羲、农、黄帝、尧、舜、禹、汤、文王、周公旦、孔子及汉、唐、宋、明五千年文明而尽吸饮之。

有当大地之乏通,万国之并会,荟东西诸哲之心脾精英而酣饮之”(《大同书》甲部序言)。

问苍天,何谓大同社会?且看《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为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是一个在传说中被理想化的经过加工的原始共产主义。

洪秀全云:“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姐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

康有为《大同书》体现出的社会意义

康有为《大同书》体现出的社会意义
进入胎教院 ,出生的儿童进入育婴 院 ;儿 童按 年龄 进 入各 级学 校 ;成 年后 由政 府 指派 分 配各 种生 产 事业 和工作 ;人 民生病 时就进 入养病
法,他列出大同合国三世表,关于 土地 、人 民问题 ,在第二阶段 “ 迁 徙住居各 国可 以自由” ,第 三阶段 的大 同世界是 “ 无国界 ,人 民听其 迁徙住居 。 ”政府官员要由选举 而 产生则体现出政治上 的公平 、民主 与平等 ,也暗含 了在现实社会 中君 主立宪的资本主义方式的追求。但
超的 《 新民谶 其实就是对 国民的 全新洗 礼 。他 意 在从 国民人 手 而 达 到社会 的改观 。在 清末几 十年 间 里 ,知识分子们对 中国何去何从的 构想不断深化和具体 ,使它从模糊 到清晰 ,从混乱到理性。康有为的
《 大 同书》 无疑就是一个 最好 的指
明灯 。
( 作 者单位 :哈 尔滨师 范大学)
“ 去国界合 大地”有一定 的关联 。 康有为在 同书》 中用大量篇幅
阐述了 “ 人 自
《 大 同书》 中的资本 主义萌 芽。此 外 ,康有为在 《 大 同书》所表现的 社 会 理想 和政 治纲 领 ,受 到 各 界知 识 份子 的关注 ,不 断影响 之海 内
主义 的发 展 道路 起到 了很多 的预测 和借鉴作用 。其实 ,继康有 为之 后 ,建立 大 同社会 的想 法得 到 了 知 识分子们的延续和努力。比如梁启
院,年老时就进入养老院 ;死后要 火葬 ,火葬场要与肥料厂相邻 ,便 于人死后作肥料 ;胎教 、育婴 、蒙 养 、养病 、养老等各院 ,是各个行 政 区里最高的设备 ,进入的人会得 到最高的快乐;成年的男女,都要 在这些 院里服务若干年 ,跟 当前社
洪 秀 全在 太平 天 国制 定 的 《 天朝田 亩制度》,其次便 是康有 为的 《 大 同书》。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思 想 是 要殖 民 于 巴西 ,另立 “ 新 国” 。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伦理观探析

康有为《大同书》中的伦理观探析

et e, o onr sad o l ssad hr po la uln n no ed m o m ra eMen hl h i u n tsn ute,n a e, e ep e q aad a jy reo ar g. a w i ,e t t a c i n cs n w e e e c e r f f i e h o
基础上, 揉合资本主义的 自由、 平等观念和英法空想社会 主义思想而形成的, 它反映了康有为的理想世界。 大 在《
这~谬论。他甚至认为封建帝王是导致人类流血争夺、 破坏平等的罪魁祸首, 他说: 以一有帝王君长即不平等, “
即生争杀反于乱世, 凡成一人之尊, 必失公众太平之乐 也。 。 对这种为一 己之私欲, ’m ’ 谋一人之独尊而陷天
同书》 康有为批判了以“ 中, 三纲五常” 为核心的封建伦理 道德, 对君国、 家庭和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提出了许多
新设想。

下黎民于囫囵的不平现象痛加鞭鞑, 实际上是批评了君 为臣纲的封建伦理违天背理, 剥夺了人生而平等、 自由的
权力。

不同于孙中山等革命派 , 主张为了推翻封建君主专 制, 必须发动武装革命, 以康有为为代表的维新派却是主 张渐进的改良, 所以在维新变法运动中他们所提出的一 项基本主张就是要改封建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 使社会
康有为(8& 97, 15 一12 )字广夏, 号长素, 广东南海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 戊戌维新运动的发起者。为了 寻求变法依据和宣扬 自己的变法思想 , 康有为一生写了 大量的经学辨析类文章和政论文。 囿于题材的束缚和社 会现实中人们的接受程度, 这些著作难以畅所欲言, 仅从
a efu a tisa dp o o n e oso p kn e b u erlto so hu a en . tt e d l h c n r p u d dlt fs a ig i a a o t eain f m nb ig h e r ds h t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

康有为大同书心得体会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他反思和探索中国社会问题的重要著作之一,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阅读此书后,我产生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首先,康有为关于大同社会的构想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大同社会是指人类社会达到了物质财富的共享和精神觉醒的境界。

在这个理想社会中,人们不再追求个人私利,而是以共同利益为出发点,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共同发展。

这种构想让我感到十分向往,因为在当今社会,个人的利益追求和竞争已经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而康有为提出的大同社会似乎是一个解决之道。

其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反思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他指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等级制度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不公平和压抑。

他主张要摒弃这种等级观念,推行平等和自由的社会制度。

我认为,康有为的观点非常有道理,因为只有真正实现平等,才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展自己的潜力,才能形成一个公正和进步的社会。

再次,康有为在《大同书》中强调了教育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普及教育,让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还提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观点,这些都是中国教育体制亟需改进的方面。

从康有为的观点来看,我深感教育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提高教育质量和公平性,才能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到了社会道德和公德的重要性。

他强调,道德价值观念是社会和谐和个人成长的基石。

只有人们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建立起信任和互助的社会关系。

我深以为然,当今社会,缺乏道德约束和忽视公德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了很多社会问题的产生。

因此,康有为的观点提醒我们,我们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从小事做起,通过践行社会公德,来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康有为的《大同书》是一本思想深刻并具有启示意义的著作。

通过阅读此书,我对大同社会的理想构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如何评价康有为的《大同书》
在写作年代上,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手稿的发现,“使我们无可怀疑地认定它是1901~1902年间所撰”。

也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自1884年开始撰写,到1902年正式成书,可基本上列为戊戌前的著作。

还有的论者认为《大同书》的成书年代较后,在该书最初发表之前夕。

同样,对康有为这部著作的思想意义和历史评价,史学界也存在着分歧。

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具有社会主义与民主主义的两重性质,是康有为政治思想发展的最高峰。

另一种观点认为《大同书》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反动的。

第三种观点则认为《大同书》“通过乌托邦的方式没有掩盖地表述了康有为前期反封建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

它的积极意义在于“给戊戌变法运动提供了一个虽属虚幻、但却美丽动人的远景”。

而当时从封建营垒里走出来的少数知识分子,“在读到《大同书》的某些内容时,更激起了反对封建主义的勇气”。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

康有为大同书读后感《大同书》是康有为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之一。

在这本书中,康有为先生阐述了他的大同思想,提出了“大同世界”、“大同社会”、“大同政治”、“大同经济”等一系列理论,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颗明珠。

读完《大同书》,我深受启发,对康有为先生的大同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首先,康有为先生提出的“大同世界”理念,让我意识到了人类社会的共同性和整体性。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的人类,我们之间应该是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的。

而“大同社会”更是康有为先生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和构想,他认为社会应该是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每个人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

这种理念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另外,康有为先生在《大同书》中还提出了“大同政治”、“大同经济”等一系列理论,他认为政治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经济应该是为社会发展的。

这些理论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更是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和构想。

在当今社会,这些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借鉴。

通过阅读《大同书》,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康有为先生对于社会的关怀和对于人类命运的思考,他对于社会的批判和对于未来的设想,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作为当代青年人,我们应该怀揣着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实现“大同世界”、“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

总的来说,读完《大同书》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让我对康有为先生的大同思想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更让我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积极地参与到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去,为实现“大同世界”、“大同社会”而努力奋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知识分子的“大同”社会构想
----对康有为《大同书》的细读分析
一、康有为与《大同书》
康有为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也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进人物。

作为康有为代表作的《大同书》,可以说是“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国学人,首次尝试设计理想中世界的状态。

在这个世界性的社会里,没有国家、没有种族、没有阶级、没有家庭、私有制消失、人人平等、天下为公,人类过着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和丰富的精神文明生活,这就是康有为设想中的大同社会。

“大道者何人理至公, 太平世大同之道也。

”“公者, 人人如一之谓, 无贵贱之分, 无贫富之等, 无人种之殊, 无男女之异。

分等殊异, 此狭隘之小道也。

平等公同, 此广大之道也。

无所谓君, 无所谓国, 人人皆教养于公产, 而不恃私产, 一内外为一, 无所防虞, 故外户不闭, 不知兵革,此太平之道、大同之世”,康有为在1884年撰写的《礼运注》中, 描绘了一幅“大同”世界的基书轮廓。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中的人而言,大同社会表征着希望和美好。

虽然正如毛泽东所说,“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社会的路”,但其大同设想是康有为早期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的另一种表现,其中的很多设想都很先进也很具体,不仅在当代具有进步意义,对现代执政者设计未来发展道路也仍旧有很大的启发性,集中表达了先进的中国人对平等民主的要求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同时也代表着以康有为为典型的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救国救民、改造社会的智慧和胸怀,就像康有为本人所说的“吾为天游,想象诸极乐之世界,想象诸极苦之世界,乐者吾乐之,苦者吾救亡,吾为诸天之物,吾宁舍世界天界绝类逃伦而独乐哉!”因而这本书不仅从内容上而且从思想价值上都有被仔细研究的必要,篇幅关系,本文着重选择个人觉得重要且有兴趣的几个关键点进行分析。

二、重点问题研读
1、康有为大同思想与儒家传统思想的关系是什么?
历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大同书》“混合公羊家三世说、礼运篇小康大同说、佛教慈悲平等说、卢骚天赋人权说、耶稣教博爱平等自由说,还耳食一些欧洲社会主义学说,幻想出一个‘大同之世’。

从他的描述可以看出《大同书》的思想来源多而庞杂,其中,儒家的政治思想在整本书的思想架构
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看过《大同书》的人也都会觉得康有为的大同思想有着很明显的儒家传统思想的烙印。

那么,康有为是借儒家思想而为己所用的呢?一句话概括就是他将儒家核心的“仁爱”思想发展为类似于西方思想的“博爱”哲学。

在《大同书》开篇部分,康有为以“人有不忍人之心”为基础,怀着“吾既为人,吾将人心而逃人,不共其忧患焉?”的博爱之心,在这种至仁至情的氛围下,他在《大同书》中提供了一条可能的人类摆脱苦难的道路---“大同之道”。

依据他的描述,“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虽有善道无以加此矣。

”很明显,这个关于“大同”世界的幻想是要建立在整个社会“仁”的思想基础之上的,只有更多的人具备了“仁爱之心”或“不忍之心”,大同社会才有实现的可能性。

其次,孔子在《礼记》的礼运篇中曾明确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与这个图景中所展示的一样,康有为的大同社会也强调了社会的和平安宁、人与人关系的和谐。

可以说,前者在很多方面成为后者社会构想的最初来源。

但是,虽然两者都以“仁爱”为基础,对大同社会的蓝图设计也有着很多的相似,但在根本上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的大同理想是以对宗法秩序和伦理规范的遵守为基础的,其社会构想的实现也往往寄托在“君主”“圣人”的身上,这就代表着儒家思想必然是推崇封建君主专制、强调等级秩序、鼓吹宗法制度、三纲五常的。

然而,康有为笔下的《大同书》却体现人人生而平等的精神,他认为“人者,亦一物之魂质也,虽形有大小,而其分浩气于太元,挹涓滴于大海,无以异也”“人非人能为,人皆天所生也,故人人皆直隶与天。

这种绝对意义上的人人平等与在那个时期中仍旧存在森严的封建等级和严苛的宗法纲常是格格不入的。

因而,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的大同理想和社会架构在很多程度上是继承了儒家思想的一些精髓,同时康又根据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和自己的设想对儒家思想进行了一定范围内的否定和批判。

简而言之,就是批判性继承。

2、如何理解康氏“大同”社会中“没有家庭”的观点?
在康氏之前的很多前瞻者提出的未来社会构想里,都试图表达“没有国家”“没有阶级”“没有政府”这样的设想,因为这些划分都是人类为某种目的或自身的某些共同特征刻意为之,且带来了交流的阻隔以及权利义务的不平等,因而消灭这些人为划分是可以理解的。

然而,在康有为的未来社会中,除去前面提到的“国家”“阶级”等要抛弃,他还提出要“去
家界”,即消灭家庭。

康有为把“家”看作进入“太平世”的重大阻碍,认为家导致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不平等、是“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些荒谬言论的根源,与“人人平等”的观点相抵触;
他还认为有“家”导致人们各自为己,互不相爱,正如《大同书》所说,“有所偏亲者即有所不亲,有所偏爱者即有所不爱。

中国人以族姓之故结,故同姓则亲之,异性则疏之;同姓则相收,异性则不恤”。

而所有这些与“大同”社会相左的元素,皆因家而起,因而只有去家才能达到“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理想境地。

在康有为眼里“父母、子女”等称谓意味着一定的相互义务,只要去掉附加在这些名称上的“义务关系”,即解决家庭哺育幼儿、赡养老人等问题,那么家庭的独特功能消息,那么因家所引起的与大同社会相违背的元素便也将不复存在。

对此,康有为提出设立“公立政府”,这样一个社会机构来实现家庭的功能,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三院”(人本院、育婴院和怀婴院)实现“公养”的职责,负责婴儿从孕育到入学前的所有事宜;通过设立公共教育机构实行“公教”的职责,对入学儿童提供相应的教育;而“公恤”机构则负责人除上学外一切生活事宜。

简单看来,通过这一套的公共机构的运作,家庭的职能被完全的取代,社会也可以正常的运转。

消灭家庭即意味着消灭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

在我看来,不同于君臣,夫妻之爱、父母子女之爱这些都是人的自然天性之体现,怎么可以硬生生地去去除呢,这不是违背自然伦理吗?此外,消灭了家庭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人为地去模糊亲情、爱情与博爱这种感情的界限,甚至是消灭最原始意义上的亲情和爱情,是在“灭人欲”。

可以说,“消灭家庭”这种思想是不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是《大同书》中最能代表康有为独特思想的一条设想,然而,它也暴露了康有为、甚至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封建士大夫知识分子即先进又保守、即创新又局限性的双重矛盾性。

3、“去苦求乐”:最质朴的社会进化动力说
在《大同书》中,康有为指出人的本性就是“去苦以求乐”“普天之下,有生之徒,皆以求乐免苦而已,无他道尔”。

他将那些打着“道德”“灵魂”等看似冠冕堂皇的实则空洞甚至虚假的幌子抛开,把社会进化的动力归结为人类“去苦求乐”的本性和欲望,这种质朴的思想往往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也更加容易被人所理解和接受。

他说“人生而有欲,天之性哉……,生人之乐趣愿欲何者?口之欲美食也,居之欲美宫室也,身之欲美衣服也,用之欲美械器也,知识之欲学问图书也,游玩之欲美园林山泽也,体之欲无疾病也……”。

他认为现在的社会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生活在“苦”之中。

而在“大同”社会,人们的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精神生活极度丰富,能够使人们的各种欲望得到满足,变得快乐。

那么,想要脱“苦”
得“乐”,人们就需要进行社会变革,打破现在充满弊端的旧社会,进入理想的大同社会。

如此一来,“大同”社会变得栩栩如生,为进入“大同”社会所进行的各种改革也具有了简单却充分的理
由。

虽然这种由本性和欲望生发出的改革动力带着一种唯心主义色彩,但与将社会进步归结为天意的历史观相比,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同时,也符合康有为所生活的时代,要知道,在那个充满迷信的封建时代,认识到人自身的需要是驱动社会前进的动力已经非常不易;而康有为能够将这种思想挖掘并最真实的表达出来,也很不易。

三、康有为的“大同”理想与其他未来社会构想的对比
通过以上图表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康有为大同思想的核心集中在“人人平等”“消灭私有制”“没有国家、政府、家庭”“批判封建社会”“解放妇女,男女平等”“财产公有、按劳分配”这几个方面,而除了“消灭家庭”这一设想有待商议以外,其他的几个方面都具有明显的进步性,代表着当时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的聪明智慧和试图进行改革、推动社会进步的美好愿望。

作为康有为的代表作之一,尽管《大同书》还有着诸多不足之处,但是它对于启迪当代人的思想、推动社会变革确实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更加仔细地研究和分析,以期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理论与现实状况,同时对当代社会发展在思想和实践上能有所帮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