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平台形成的原理
米勒循环原理

米勒循环原理
米勒循环原理是一种热力循环过程,常用于燃气轮机和蒸汽轮机等热能转换装
置中。
它是由美国工程师John F. Miller在1913年提出的,被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
米勒循环原理的基本过程包括加热、膨胀、冷却和压缩四个阶段。
首先,工质
在加热器中受热,温度和压力均增加;然后,工质通过膨胀机做功,使内能转化为机械功,从而驱动发电机发电;接着,工质通过冷凝器冷却,内能减少,温度和压力降低;最后,工质通过压缩机增压,使其重新回到加热器进行下一轮循环。
米勒循环原理的优点在于能够提高热能转换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相比于传统
的布雷顿循环,米勒循环更适用于高温高压条件下的热能转换,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燃气或蒸汽的热能。
此外,米勒循环还可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降低排放物的排放量,符合现代工业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实际应用中,米勒循环原理需要配合适当的设备和控制系统,才能发挥最大
的效益。
例如,需要使用高效的加热器和冷凝器,以确保工质能够充分受热和冷却;同时,还需要精密的压缩机和膨胀机,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
此外,还需要合理设计循环过程,使得各个阶段能够协调配合,避免能量损失和系统不稳定。
总的来说,米勒循环原理是一种高效的热力循环过程,能够在工业生产中发挥
重要作用。
通过合理应用和改进,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推动工业领域向着更加清洁、高效的方向发展。
米勒循环原理的研究和应用,将对能源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有望成为未来工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米勒循环的工作原理

米勒循环的工作原理
嘿,你问米勒循环的工作原理啊?这米勒循环呢,就像是个聪明的小魔法师,能让发动机变得更厉害。
米勒循环主要是通过改变发动机的进气过程来提高效率的。
平常的发动机呢,进气门打开,空气和汽油的混合气就一股脑地冲进气缸里。
但是米勒循环不一样哦,它会让进气门提前关闭。
这就像你往瓶子里倒水,还没倒满就把盖子盖上了。
为啥要这么做呢?因为这样可以减少发动机在压缩过程中的工作量。
你想啊,气缸里的混合气少了,压缩起来就不那么费劲了。
就好比你推一个轻一点的箱子,肯定比推一个重箱子轻松嘛。
而且啊,米勒循环还能让发动机的燃烧更充分。
因为混合气少了,燃烧的时候就更集中,效率也就更高了。
就像一堆柴火,如果堆得太乱,火烧得就不旺。
但是如果把柴火整理好,火就会烧得更猛。
还有哦,米勒循环可以降低发动机的温度。
因为压缩比变小了,温度就不会那么高。
这就像夏天你穿得少一点,就
会觉得凉快些。
发动机温度低了,寿命就会更长,也不容易出问题。
举个例子哈,我有个朋友买了一辆采用米勒循环技术的汽车。
他发现这辆车特别省油,动力也不错。
他以前开的车,一箱油跑不了多远。
但是现在这辆车,同样的一箱油能跑好远呢。
而且这辆车开起来很平稳,声音也不大。
他可高兴了,说米勒循环真是个好东西。
总之呢,米勒循环就是通过提前关闭进气门,减少压缩工作量,提高燃烧效率,降低发动机温度,让发动机变得更高效、更省油、更可靠。
MOS管米勒效应讲解

如下是一个NMOS的开关电路,阶跃信号VG1设置DC电平2V,方波(振幅2V,频率50Hz),T2的开启电压2V,所以MOS管T2会以周期T=20ms进行开启和截止状态的切换。
首先仿真Vgs和Vds的波形,会看到Vgs=2V的时候有一个小平台,有人会好奇为什么Vgs在上升时会有一个小平台?MOS管Vgs小平台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尝试将电阻R1由5K改为1K,再次仿真,发现这个平台变得很小,几乎没有了,这又是为什么呢?MOS管Vgs小平台有改善为了理解这种现象,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
MOS管的等效模型我们通常看到的MOS管图形是左边这种,右边的称为MOS管的等效模型。
其中:Cgs称为GS寄生电容,Cgd称为GD寄生电容,输入电容Ciss=Cgs+Cgd,输出电容Coss=Cgd+Cds,反向传输电容Crss=Cgd,也叫米勒电容。
米勒效应的罪魁祸首就是米勒电容,米勒效应指其输入输出之间的分布电容Cgd在反相放大的作用下,使得等效输入电容值放大的效应,米勒效应会形成米勒平台。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的一个点是:因为MOS管制造工艺,必定产生Cgd,也就是米勒电容必定存在,所以米勒效应不可避免。
那米勒效应的缺点是什么呢?MOS管的开启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MOS管D极和S极重叠时间越长,MOS管的导通损耗越大。
因为有了米勒电容,有了米勒平台,MOS管的开启时间变长,MOS管的导通损耗必定会增大。
仿真时我们将G极电阻R1变小之后,发现米勒平台有改善?原因我们应该都知道了。
MOS管的开启可以看做是输入电压通过栅极电阻R1对寄生电容Cgs的充电过程,R1越小,Cgs充电越快,MOS管开启就越快,这是减小栅极电阻,米勒平台有改善的原因。
那在米勒平台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以NMOS管来说,在MOS管开启之前,D极电压是大于G极电压的,随着输入电压的增大,Vgs在增大,Cgd存储的电荷同时需要和输入电压进行中和,因为MOS管完全导通时,G极电压是大于D极电压的。
米勒平台形成的基本原理与详细过程

米勒平台形成的基本原理与详细过程米勒平台形成的基本原理MOSFET的栅极驱动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驱动源对MOSFET的输入电容(主要是栅源极电容Cgs)的充放电过程;当Cgs达到门槛电压之后, MOSFET就会进入开通状态;当MOSFET开通后,Vds开始下降,Id开始上升,此时MOSFET 进入饱和区;但由于米勒效应,Vgs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再上升,此时Id已经达到最大,而Vds还在继续下降,直到米勒电容充满电,Vgs又上升到驱动电压的值,此时MOSFET进入电阻区,此时Vds彻底降下来,开通结束。
由于米勒电容阻止了Vgs的上升,从而也就阻止了Vds的下降,这样就会使损耗的时间加长。
(Vgs上升,则导通电阻下降,从而Vds下降)米勒效应在MOS驱动中臭名昭著,他是由MOS管的米勒电容引发的米勒效应,在MOS管开通过程中,GS电压上升到某一电压值后GS电压有一段稳定值,过后GS电压又开始上升直至完全导通。
为什么会有稳定值这段呢?因为,在MOS 开通前,D极电压大于G极电压,MOS寄生电容Cgd储存的电量需要在其导通时注入G极与其中的电荷中和,因MOS完全导通后G极电压大于D极电压。
米勒效应会严重增加MOS的开通损耗。
(MOS管不能很快得进入开关状态)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图腾驱动!!选择MOS时,Cgd越小开通损耗就越小。
米勒效应不可能完全消失。
MOSFET中的米勒平台实际上就是MOSFET处于“放大区”的典型标志。
用用示波器测量GS电压,可以看到在电压上升过程中有一个平台或凹坑,这就是米勒平台。
米勒平台形成的详细过程米勒效应指在MOS管开通过程会产生米勒平台,原理如下。
理论上驱动电路在G级和S级之间加足够大的电容可以消除米勒效应。
但此时开关时间会拖的很长。
一般推荐值加0.1Ciess的电容值是有好处的。
下图中粗黑线中那个平缓部分就是米勒平台。
删荷系数的这张图 在第一个转折点处:Vds 开始导通。
Vds 的变化通过Cgd 和驱动源的内阻形成一个微分。
米勒循环工作原理膨胀比

米勒循环工作原理膨胀比朋友!今天咱来聊聊米勒循环的工作原理,特别是那个膨胀比。
咱先从发动机的工作过程说起哈。
一般的发动机呢,有进气、压缩、做功、排气这四个冲程。
米勒循环的发动机也不例外,但它在这几个冲程中有一些特别之处。
进气冲程的时候,和普通发动机一样,活塞下行,把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吸进气缸里。
不过呢,米勒循环的发动机在这个时候会控制进气门的关闭时机。
不像普通发动机那样在活塞下止点的时候才关闭进气门,米勒循环的发动机会提前关闭进气门。
这就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效果。
因为进气门提前关闭了,所以进入气缸的混合气就比普通发动机在同样活塞行程下要少一些。
这就好像你用一个杯子装水,本来可以装满,但你提前把水龙头关了,杯子里的水就没那么多了。
接下来是压缩冲程。
活塞上行,把混合气压缩。
因为进入气缸的混合气少了,所以压缩比就相对小一些。
这就好比你把一个不太满的气球捏起来,和一个很满的气球相比,捏起来的程度就没那么大。
然后就是做功冲程啦。
燃料被点燃,混合气燃烧膨胀,推动活塞下行做功。
在米勒循环中,由于进气门提前关闭,混合气少,燃烧后的压力也相对小一些。
但是,重点来了哈,米勒循环的发动机在这个时候会利用一个特殊的设计,让活塞继续下行的行程比普通发动机更长。
这就引出了我们今天要说的膨胀比。
膨胀比呢,就是活塞在做功冲程中从燃烧开始到排气门打开这个过程中,活塞下行的行程与活塞在上一个压缩冲程中上行的行程之比。
在米勒循环中,膨胀比要大于压缩比。
为啥要这样设计呢?这是因为更大的膨胀比可以让混合气在做功冲程中充分膨胀,把更多的热能转化为机械能。
就像一个弹簧,你拉得越长,它释放的能量就越多。
这样一来,发动机的效率就提高了。
最后是排气冲程,活塞上行,把燃烧后的废气排出气缸。
米勒循环通过提前关闭进气门,控制进入气缸的混合气数量,然后利用更大的膨胀比,让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中更充分地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从而提高发动机的效率,降低油耗和排放。
你看,米勒循环的工作原理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呢?它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发动机在不牺牲动力的情况下,更加节能环保。
米勒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

米勒循环发动机工作原理米勒循环发动机,这名字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它背后可是有不少故事。
想象一下,你正在开车,突然感觉车子的动力像打了鸡血一样,那种感觉可不是每辆车都能给的。
米勒循环发动机就像是汽车界的小魔法师,把普通的发动机变得特别给力。
它的工作原理其实挺简单,却又很有趣,真是让人忍不住想多了解一下。
这发动机的秘密武器就是它的循环方式,米勒循环。
这可不是简单的循环,里面有很多讲究。
发动机在工作的时候,通常会经历进气、压缩、燃烧和排气四个步骤。
你可能会觉得,这听起来跟其他发动机差不多,但米勒循环在其中加入了一些巧妙的设计,让它在压缩阶段多了一些特别的调皮之处。
简单来说,它的压缩比高,能把燃料和空气混合得更充分,这样一来,发动机的效率就提高了,动力也跟着蹭蹭上涨。
如果说米勒循环是一个厨师,那它用的可是一手好刀。
压缩阶段后,发动机会迅速进入燃烧阶段。
在这一瞬间,空气和燃料混合物被点燃,咔嚓一下,能量瞬间释放。
火焰在发动机内部肆意燃烧,推动活塞上下移动。
就像你在厨房炒菜,猛火一上,菜瞬间就变得香喷喷的,这种效率真是让人刮目相看。
高效的燃烧不仅能让车子跑得更快,还能节省燃油,简直是“好事成双”。
听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米勒循环发动机有什么缺点吗?哈哈,当然有,世上没有完美的东西。
虽然它的优点多多,但在冷启动的时候,可能会稍微逊色一点。
因为它的设计让它在低温下不太容易启动,给那些寒冷地区的小伙伴们带来了一点小麻烦。
不过,科技总是不断进步,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很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再说说它的应用,米勒循环发动机已经被很多车厂采用了,特别是一些高档车。
你可能听说过某些品牌的车型,用的就是这种发动机。
开上这样的车,感觉真是如沐春风,动力十足,驾驶体验绝佳。
坐在车里,就像是坐上了一匹骏马,飞驰在路上,那种感觉,简直不能再爽了。
技术背后离不开那些辛勤的工程师们。
想象一下,他们为了让发动机更高效,不停地进行测试、调试,常常熬夜到天亮。
米勒效应产生过程

米勒效应产生过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米勒效应产生的过程。
有一次啊,我在捣鼓一个电子小玩意,就发现了这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
你看啊,就好比有一条电路,电流在里面欢快地跑着。
突然呢,在某个节点上,就好像电流遇到了个小坡,它得加把劲才能过去。
这时候,就出现了米勒效应。
就像电流本来哼着小曲一路向前,结果到了这儿,哎呀,得调整一下步伐了。
它得把一部分能量暂时储存起来,然后再慢慢释放。
就好像人跑步,遇到个小坡,得喘口气再接着跑。
这储存和释放的过程,就是米勒效应在起作用啦。
总之呢,在电子世界里,这种现象就这么悄悄地发生着,影响着电路的运行。
这不就是米勒效应产生的过程嘛,挺神奇吧!哈哈!
所以说啊,米勒效应就是在电路中这样奇妙地产生啦!。
米勒效应会对MOSFET管造成怎样的影响

米勒效应会对MOSFET管造成怎样的影响米勒平台形成的基本原理MOSFET的栅极驱动过程,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驱动源对MOSFET的输入电容(主要是栅源极电容Cgs)的充放电过程;当Cgs达到门槛电压之后,MOSFET就会进入开通状态;当MOSFET开通后,Vds开始下降,Id开始上升,此时MOSFET进入饱和区;但由于米勒效应,Vgs会持续一段时间不再上升,此时Id已经达到最大,而Vds还在继续下降,直到米勒电容充满电,Vgs又上升到驱动电压的值,此时MOSFET进入电阻区,此时Vds 彻底降下来,开通结束。
由于米勒电容阻止了Vgs的上升,从而也就阻止了Vds的下降,这样就会使损耗的时间加长。
(Vgs上升,则导通电阻下降,从而Vds下降)米勒效应在MOS驱动中臭名昭著,他是由MOS管的米勒电容引发的米勒效应,在MOS 管开通过程中,GS电压上升到某一电压值后GS电压有一段稳定值,过后GS电压又开始上升直至完全导通。
为什么会有稳定值这段呢?因为,在MOS开通前,D极电压大于G 极电压,MOS寄生电容Cgd储存的电量需要在其导通时注入G极与其中的电荷中和,因MOS完全导通后G极电压大于D极电压。
米勒效应会严重增加MOS的开通损耗。
(MOS 管不能很快得进入开关状态)所以就出现了所谓的图腾驱动!!选择MOS时,Cgd越小开通损耗就越小。
米勒效应不可能完全消失。
MOSFET中的米勒平台实际上就是MOSFET处于“放大区”的典型标志。
用用示波器测量GS电压,可以看到在电压上升过程中有一个平台或凹坑,这就是米勒平台。
米勒平台形成的详细过程米勒效应指在MOS管开通过程会产生米勒平台,原理如下。
理论上驱动电路在G级和S级之间加足够大的电容可以消除米勒效应。
但此时开关时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5 IRF540 的 Ciss=CGS+CGD=1700pF, Crss=CGD=120PF, 那么 CGS=Ciss-CGD=1580pF. 需要指出的 是两者的值都与电容两端的电压相关,这也就是为什么在 DATASHEET 中会标明测试的条 件。因此,相应的瞬态电容值与乘积(CGS*VGS)和(CGD*VGD)的斜率有关,既
图 10
参考资料: 1.Wikipedia, Miller Effect, Common Source. 2.Vishay APP NOTE AN605, AN608 3.IRF540 Datasheet
电压尖峰处于米勒平台之前。
图 9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若负载为阻性时,其波形过程为:IDS 从 0 开始上升时,VDS=Vcc-(IDS*Load) ,所以 VDS 同时开 始下降,MOSFET 即刻形成一个放大电路,VGS 进入米勒平台。由于 IDS 的上升过程和 VGS 进入 米勒平台为同一时间, 在杂散电感上形成的感应电压便叠加在了米勒平台区间。 仿真结果如 图 10(下图中的 Vds 应为 Vgs) ,
图8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图 3 只是一个近似的画法,大家普遍认同 IDS 的拐点与 VGS 进入米勒平台 发生在同一时刻。这样杂散电感产生的尖峰就出现在了米勒平台之前。但是 VGS 进入米勒平 台的时间是由 CGD 与 VGD 的乘积(CGD*VGD)的斜率决定的。当漏极电流很小且输出阻抗很大的 时候,VGS 进入米勒平台的时间要早于 IDS 的拐点。这时,源极的杂散电感形成的电压尖峰就 出现在了米勒平台之间。 由于上面那段话过于生涩,经 greendot 老师的指点,这里可以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方法或者 说是经验来判断杂散电感的尖峰所处的位置。若 MOSFET 连接的负载为感性(连接于 MOSFET 的漏极) ,则产生的波形如图 3 所示,产生的尖峰处于平台之前。其作用原理:假设用一个 电流源来模拟感性负载,并在其两端反向并联一个二极管用于模拟 MOSFET 关断期间的电流 回路,如图 9 所示。当 Vgs 上升至 Vth 时,IDS 从 0 开始上升,并由式(3)在 VGS 上产生感应电 压。在 IDS 上升至拐点既 IDS 等于电流源电流之前,会有一部分的电流通过二极管返回至电流 源。此时,由于二极管嵌位的作用,VDS 两端的电压为供电电压 Vcc(忽略二极管正向导通电 压) 。联系本文关于米勒效应的描述,VDS 电压不变的时候,MOSFET 的放大增益为 0,所以此 时的 VGS 曲线还没有受到米勒效应的影响。当 IDS 上升至拐点后,二极管关断,VDS 的电压再开 始下降,如图 3 所示。此时 MOSFET 形成了一个放大电路,CGD 受到米勒效应的影响,使得 VGS 进入米勒平台。但 IDS 已不再变化,此刻的式(3)为 0,所以形成的电压尖峰处于米勒平台 之前。 再次感谢一花一天堂的仿真图。通过对比可以发现,感性负载是的杂散电感在 VGS 上生成的
在 0-t1 的时间内上升到 MOSFET 的阈值电压。 漏极电流 IDS 从 t1 结束时到 t3 开始时从 0 上升 到稳定负载电流,VGS 继续上升到米勒平台电压 VGP。在 t3 时间内,VGS 一直处于平台电压, VDS 开始下降至正向导通电压 VF。在 t3 时间后,VGS 继续上升。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为什么 波形会是这个样子。
图6 在 t3 时间段以后,VGD=VF 且不再变化,此时的 CGD 的电容值也就变成了一个固定的值,并 且容值比之前大了很多甚至接近于 CGS。因此,在 t3 之后的 VGS 上升的斜率不如在 t1 内的那 般陡峭,而是平缓了很多如图 3 所示。
很多人在测试 VGS 波形的时候,观测到的并不是一个平台,而是一个坑,既在平台之前有 一个电压尖峰。借用网友荨麻草的图来说明情况,
图3 首先,我们需要先要了解一下 MOSFET 寄生电容的大体情况。在 MOSFET 的 DATASHEET 中,采用的定义方法如图 4 所示。需要注意的是,Crss 就是我们所说的 CGD。
图4 一般而言,在 MOSFET 关闭的状态下,CGS 比 CGD 要大很多。以大家熟知的 IRF540 为例,
( 1) 图2
( 2)
MOSFET 形成的电压放大器的增益需要根据其输出和输入电阻来判断,不同的 MOSFET 会 有不同的结构,所以增益很难量化,某些情况下其放大系数可以达到数百倍。CGD 则形成了 一条反馈回路(连接输出端口 Drain 和输入端口 Gate) ,于是在 MOSFET 中的米勒效应就形 成了。 接下来就是万众瞩目的米勒平台了,MOSFET 开启时的电压和电流曲线如图 3 所示。VGS
如果把阻抗 Z 替换为容值为 C 的电容,
Z in
图1
1 sC (1 Av )
由此可见,反向电压放大器增加了电路的输入电容,并且放大系数为(1+Av) 。这个效应最 早是由 John Milton Miller 发现的并发表在他 1920 的著作中,所以称之为米勒效应。 再联系到我们的 MOSFET ,加入寄生电容的原理图可以由下左图来表示。假设想象图 2 (1)的的 MOSFET 是一个共源电路(common source) :Drain 为输出端,Source 接地,Gate 为输入端。根据 MOSFET 的小信号模型,MOSFET 形成了一个反向电压放大器,其等效电 路可以由图 2(2)来表示。
CGS _ tran CGD _ tran
d (CGS VGS ) (1) dt d (CGD VGD ) ( 2) dt
接合 MOSFET 的图 3 来看,在 t3 时间之前,由于 CGS 远大于 CGD ,所以在此时间段内 VGS 的上升斜率主要有 CGS 决定。当 t3 开始时,参照式(2, )VGD 的变化使得给 CGD 在这个时间 段内的电容值增加,同样使得充电电流迅速增加。所以在 t3 时间内,VGS 的斜率主要由 CGD 的来决定。值得注意的是,VGS 在 t3 阶段内的斜率往往都很小甚至为 0,这是因为 VGD 在这 段时间的电压变化非常大, 使得门极中的大部分电流都用来给 CGD 充电, 从而只有很少或者 没有电流流向 CGS。再次使用 IRF540 为例, 在 DATASHEET 上的有这么一组数据, Qgs=11nC, Qgd=32nC. 从前面可以看出,MOSFET 关断状态下的 CGD 远远小于 CGS,但是却需要更 多的充电电荷。仔细看 Qgd 的注释中,标明了是受到了“Miller”米勒效果的放大。
图7 尖峰的主要形成原因与米勒效应并无太大关系, 主要是由于源极附近的杂散电感所致。 在图 3 的 t1-t3 时刻之间,骤然增加的源极极电流在杂散电感上感应生成了电压尖峰。
V L
di (3) dt
以下是网友一花一天堂的仿真对比试验, 通过在 MOSFET 的源级处加入 nH 级的电感来模拟杂 散电感。对比上下两幅图可知,源级附近的杂散电感为米勒平台间电压尖峰的主要原因。
米勒平台的形成原理
Written By NOT2MUCH, Inspired By Greendot, 一花一天堂,荨麻草
在描述米勒平台(miller plateau)之前,首先来看看“罪魁祸首”米勒效应(miller effect) 。 假设一个增益为-Av 的理想反向电压放大器如图 1 所示,在放大器的输出和输入端之间连接 一个阻值为 Z 的阻抗。定义输入电流为 Ii(假设放大器的输入电流为 0) ,输入阻抗为 Zin, 那么有如下的等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