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二、课文
• 1、课文背景: • 见注一、注二。 • 2、主要思想:容忍比自由更 重要,在整个社会和文化思想 领域,没有容忍,绝没有自由。
我的世界观
• 一、作者:爱因斯坦
• 二、爱因斯坦的世界观: • [1]因为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不愿意过多地占用别人 的劳动;也为了身心的健康,主张俭朴的生活。 • [2]因为人们的行动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也因为人们 能做他想做的,却不能要他想要的,所以,对人对己 都要宽容。 • [3]为了人生不空虚,要珍惜志同道合者之间的友谊。 • [4] 人生要有方向,要坚持对真善美的追求,要全神 贯注于对科学精神和艺术精神的探求。 • [5]为了不受别人观点、习惯的左右,要保持精神独立。
《容忍),原名胡洪(马辛)、嗣 糜、字希疆,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 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 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 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 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 学史大纲》(上) 、 《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 (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 假设 、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容忍与自由 (胡适)

人生经历
留学美国。 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他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学院院 长、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 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 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 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
《礼记· 王制》
凡是断章取义破坏法律,擅自改变事物 的既定名称窜改礼仪制度,用邪道扰乱政令 的人,杀掉。凡是制作靡靡之音、奇装异服、 怪诞的技术和器皿用来蛊惑民心的人,杀掉。 行为诈伪而又顽固不化、言辞虚伪而又巧言 利舌、所学陷入异端而又自以为博闻、言辞 谬庚而讲得冠冕堂皇,以此蛊惑人心者,杀 掉。凡是假托鬼神、时辰日子、卜签招摇撞 骗以蛊惑人心者,杀掉。对于犯了上述的四 种该杀之罪的人,应该决然杀掉,不必再审 问,听取他们的申诉。
作品
有著作《白话文学史》、《胡适论学近著》、《四 十自述》、《藏晖室劄记》、《中国哲学史大纲、 《胡适书评序跋集》,以及《胡适文存》 等。
著名文论:《文学改良刍议》1916年。“吾以为今日 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 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 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 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 俗语…..
自由
宗教信仰、艺术创作、思想、言论、著作出 版、大胆怀疑、公开主张等的自由。
胡适所追求的自由也是在首先养成能够容忍 谅解别人见解的度量的基础上的自由。凡不 承认异己者的自由的人,就不配争自由,就 不配谈自由。
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主张个人活动和发展的完全自由,提倡个人 权利等。
容忍与自由
创办《自由中国》;刊物宣扬自由、民主和 宪政,批评时政。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容忍与自由》是胡适先生的一篇经典演讲稿,主要探讨了容忍与自由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容忍对于自由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我认为《容忍与自由》的优点在于其深入浅出的论述方式。
胡适先生用平实、简洁的语言,阐述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让读者能够轻松理解其思想内涵。
同时,他通过举例、比喻等方式,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易于接受。
其次,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非常深刻。
胡适先生指出,容忍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不同的观点和思想,才能真正实现自由。
这个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社会,多元化、开放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我们需要学会容忍不同的声音和思想,才能构建一个和谐、自由的社会。
此外,胡适先生的思想也提醒我们,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和思想,不要轻易地去压制或攻击不同的观点。
在社交媒体和网络发达的今天,我们很容易因为一些不同的观点而产生攻击和谩骂的行为,这不仅不利于自由的实现,也会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我们需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声音,让思想和观点在自由的环境中交流碰撞。
最后,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我们需要一个开放、多元的环境来促进创新和发展。
只有当我们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时,才能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容忍并不是无条件的纵容和妥协,而是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总之,《容忍与自由》是一篇富有启发性和思想的文章。
它提醒我们要学会容忍和尊重不同的思想和观点,以实现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同时,它也适用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我们的未来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一、作者简介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著名诗人、文史学者、思想家。
为白话文和五四文化的倡导者。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chu议》。
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
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
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
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
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
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
1932年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论》。
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
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
胡适一生在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并有一定的代表性。
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二、背景简介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鼓吹自由、民主和宪政,批评时政和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在当时思想文化界有重要影响,并成为销量最大的政论刊物。
由此引发了执政当局的不满,1960年《自由中国》被查封停刊,主编雷震则被拘捕判刑。
时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的胡适正在美国开会,在答美联社、合众社记者问时表示,雷震案不应由军法审判。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

容忍与自由读后感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读了这篇文章,我随着作者古今中外的畅游了一番,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感,我也越发觉得人若要进步就需要革新,需要包容。
我们需要得到包容谅解就先得谅解包容别人,就象这社会这世界给予我们,以及我们所应该去报答的。
这篇文章是胡适总结自己过去年轻气盛和当下经过了很多事情后所得出的想法,就是容忍远比自由重要,而只有足够的容忍的基础上才会有足够的自由。
起初胡适把这篇文章定名为《自由与容忍》,后觉得不妥,遂易之。
因为文章本身就是要突出“容忍”二字而“自由”我相信只是作为作者对“容忍”二字的衬托,也是对曾经自己所认为的,执着的一个反剩作者由布尔先生的对话引出本文的观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甚至认为“容忍”既为一种自由的精神,同时又是一种民主的精神,或者说它就是自由之根本。
容忍既是自由存在可能的前提,也是自由最后所成就或者所归属的社会秩序形态和个人思想行为的重要准则。
换言之,一个健康的社会,只有容忍不同的思想存在,容忍有不同的声音,才能使人人都有思想的自由。
在这两篇文献中,胡适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反对不容忍、主张容忍异己、容忍反对党的主张。
在胡适看来,如果一个社会缺少容忍精神,不能容忍不同的思想和不同的声音,那么这个社会必定会产生唯我主义,而走向极权专制。
胡适不仅认为容忍比自由更重要,他甚至还认为,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胡适在这篇文章中有不少提法都让后人称道,尤其那句“容忍的态度比自由更重要”更是赢得后人们的青睐。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对胡适而言,这句话先是出自他的一位老师之口。
胡适秘书胡颂平写过一篇追忆胡适的文章,题为《胡适先生写字的故事》,讲的是1958年12月16日的晚上,胡适先生对胡颂平谈起十七八年前在美国去看康奈尔大学的史学大师伯尔先生的一个故事。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一、胡适(1945. 10 -- 1948. 12)北大校长。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愚昧;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1918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并成为后期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第一部白话文小说郁达夫的《沉沦》。
第一部新诗集: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三、《容忍与自由》的写作背景四、文本阅读一)中心论点: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二)三个层次阐发中心论点:1、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2、容忍难以实行的心理根源: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个人经验)。
3、强调绝对之是根本不存在(政治思想)原因是宇宙无限,人的认识有限。
三)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还重要,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
例证:理解引用的两段话《王制》有之: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吾独怪夫数千年来之排治权者,之以济世明道自期者,乃懵然不之注意,惑世诬民之学说得以大行,遂举我神州民族投诸极黑暗之世界!......(《王制》中有这样的记载: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指鬼神占卜之说)来疑惑人民(或老百姓)的,该杀。
我单单以数千年来那些当权的人感到奇怪。
他们那些以(或用)拯救世人通明道理而自居的人,却懵懵然的样子而不加以观注,以迷惑世人误导人民的学说而成大事,于是使我全国各民族都被陷入了十分黑暗的世界里!)析言破律,乱名改作,执左道以乱政,杀。
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
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假于鬼神时日卜筮以疑众,杀。
此四诛者,不以听。
拆解言论打破律令,胡乱命名更改作品,坚持左道(应是指错误的路线)来使政局混乱的人,该杀。
制作宣传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低俗文化等)来疑惑老百姓者,该杀。
言行虚伪而狡诈诡辩,广泛学习不良事物并且顺从支持错误事物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借助于鬼神时日卜筮(应该是鬼神祭祀占卜之说)来疑惑老百姓的人,该杀。
容忍与自由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 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是胡适与雷震(1897—1979)于1949年共同创 办的政论性半月刊杂志,胡适担任发行人,雷震负责际运作。容忍与自由 胡适
一、胡适生平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生于松江。原 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 世。”
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赴美康奈尔大学留学, 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 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 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 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 识分子分道扬镳,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 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是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的 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2.包办婚姻: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 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 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 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容忍与自由

没有批判之心,事实上这篇文章就是对台湾现状
有感而发的,只是胡适为人处世的中庸平和、世
故老到,令他只能说到“戒律自己”为止。
艺术特色
1. 逻辑清晰明白、论证充分切实。
全文支撑核心观点的有三个分论点。
其一是“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还更重要。”
其二是“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 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 度”。
(2)青年与老年在知识积累、认识能力上是存在 差异的。知识的局限使我造成了认识上偏差。
(3)人生经历对思想的影响。
第三部分(13-21):提出“容忍的态度是最难得、 最稀有的态度”的结论。
举例说明:出新教领袖高尔文起初反对罗马旧教的 不容忍到执掌大权后自己对异端不容忍的例子证明 之。胡适的独到之处是分析不容忍态度背后的群体 心理根源。
容忍与自由
胡适
作者介绍
胡适(1891.12.17-1962.2.24),
汉族,安徽绩溪上庄村人。现代著名
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
家。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
动的领袖之一。原名嗣穈(mén),学名
洪骍(xīng),字希疆,后改名胡适,
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其中,
适与适之之名与字,乃取自当时盛行
的达尔文学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典故。
生平事件
胡适5岁开蒙,在绩溪老家私塾受过9年旧式
教育,打下一定的旧学基础。早年在上海求学,
初步接触了西方的思想文化,受到梁启超、严复
思想的较大影响。
1904年》上发表白话文
章。
1906年考入中国公学,1910年考中“庚子赔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教案注: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二单元和而不同胡适《容忍与自由》【教学目的和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了解“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学习胡适《容忍与自由》,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4、学习掌握《容忍与自由》论证上的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了解中国古代“和而不同”思想;2、理解“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的观点。
难点:如何正确处理容忍与自由的关系【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与手段】多媒体课件讲授、讨论【教学内容】1、中国古代典籍中有关“和而不同”的思想;2、“和而不同”思想对做人及治理国家的重要意义;3、胡适的生平及思想简况;4、《容忍与自由》主旨及论述方法;5、如何看待胡适“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这一观点。
主要教学内容:“和为贵”(《论语》)、“致中和”(《礼记》)、“中庸之道”(《小戴礼记》)、“中和之美”(《中庸》)、“和五味以调口”、“和六律以调耳”(《国语》),我国古代先哲的这些箴言,变奏出一支“和而不同”哲理的交响曲,是中华民族生活经验、政治经验、审美经验的宝贵结晶。
关于“和而不同”,孔子说:“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
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礼记·孔子闲居》)三无私,和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礼记·中庸》)认为“和是合为一体”的意思是不妥当的。
“和”不是“同一”,不是“一体”,“和”与“合为一体”不是一个概念。
“和”是差异、矛盾、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通过一定过程的碰撞、冲突、接近、沟通、转化达到相对的统一。
不同、差异和矛盾是运动的形态,是绝对的。
“和”是相对的,是求同存异的过程,是相对的太和、中和、和合、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同时,此一阶段的“和”,会有新的“不同”,新的差异、新的矛盾萌生,于是有新一阶段的“和”,高一层次的“和”,如此渐进、递升,乃至达到理想的“和”的境界——即便是到了那样的层次,仍然会有“不同”,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和”的一种解读。
这就告诉我们:天下万物,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
不同民族、不同人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人种)的文明差异、矛盾、“不同”是客观存在。
这种差异、矛盾、“不同”,不仅是外在的,而且是内在的、本质的。
所以一万年也要允许、肯定差异、矛盾、“不同”的存在。
孔子有两则语录:“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以“和而不同”、“周而不比”与“同而不和”、“比而不周”来区分君子和小人。
这两则语录,从两个层面对和而不同的要义作出了简明扼要的理论概括。
一是思想认识层面。
多样共存、多元并立,是自然世界与人世社会事物存在的一般状态,作为识见洞达的君子,要能够在正视这种客观存在的前提条件下和而不同,即正确认识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而求取社会政治的和谐发展。
而不应该像小人那样同而不和,无视矛盾的客观性,依附强权,屈从专制,压抑不同意见而把社会政治引向危殆。
二是道德品格层面。
君子与人相处和而不同,周而不比,是在讲求道义的基础上谋取普遍的团结与长期的和谐,能够求和而存不同,有容人的雅量与坚持己见的操守。
而小人则同而不和,比而不周,为利驱使而朋比为奸,追求少数人的一时利益,不能容人,屈服于权势。
“和而不同”给我们提供了做人的准则,与人相处如此,那么治理国家呢?《左传》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记载晏子和齐景公关于和与同的区别的对话,反映了春秋时期人们思考社会关系或者政治关系的最高境界。
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犹驰而造焉。
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
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
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同”两个字在古代的基本含义。
同,《说文解字》云:“同,合会也。
”段玉裁注:“口皆在所覆之下,是同之意也。
”和,《说文解字》云:“和,相应也。
”从禾从口,本义应当是和声的意思。
从构词之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同”是没有差异的,完全同质的意思,“和”则是不同声音的组合,彼此是不同的,有差异的,然而又在更高的层次上构成新的统一。
译文:齐景公打猎回来,晏子随侍与遄台(今临淄县西五十里),梁丘据也乘车疾行而至。
景公曰:“只有梁丘据才是与我相和的人啊!”晏子对曰:“他与您不过是同,怎么能算和呢?”景公曰:“难道和与同竟然不是一回事吗?”对曰:“当然不同了。
‘和’就像浓浓的肉汤,要用水、火、醯(即醋)、醢(肉酱)、盐、梅(古人以梅做调料)等诸多烹饪的不同要素,来烹制鱼肉,要用柴禾烧火,厨师来调味,使酸咸适中,味道不足,就多加一些,味道过于浓的,就让它淡一些。
君子食用这样的肉羹,以平衡心智。
君臣关系也是这样。
君主肯定的东西,如果有不对的,臣子应当把自己的反对意见贡献给君主,使君主能够做出正确的决定;君主认为不对的东西,如果有对的地方,臣子应当把其中有道理的意见贡献给君主,以便让他能够国改正自己的错误,这样政治才能够获得真正的稳定,不冒犯人民,使民众不会因为怨恨而产生叛逆的想法。
《诗经·商颂·烈祖》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亦有和羹,调和完毕。
神享无言,朝野无争)正是先王(殷中宗)通过调和各种滋味、谐和各种声音,能够使内心平和,在政治上大有成就的原因。
音乐和食物很相象,需要气(以下括号注解均用杜预注。
气息)、体(配合音乐的舞蹈)、类(诗之类别,如风、雅、颂)、物(制作乐器的各种材料)、声(音调)、律(声音之清浊、高下)、音(音阶)、风(各地的音乐风格)、歌(歌唱?)等不同要素,来共同完成;还需要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周即密)这些不同的变化来相互调节、补充。
君子听了这样的音乐,使心境平和。
内心平静,德业和睦,所以《诗经·豳风·狼跋》有赞美周公摄政的句子‘德音不瑕’(德行和音乐一样没有瑕疵)。
而如今梁丘据就不是这样。
您肯定的,他也跟着肯定;您说不对的,他也跟着不同意。
就像单纯用水来加水,做出来的,就不是食物,谁能吃呢?又像琴瑟只有一种音调,还成什么音乐,谁还能听下去呢?君臣之间不可求同的道理就是这样。
这篇文章主要从国家政治的角度论证了“和”与“同”的本质区别。
晏子认为,君臣之间的和,不是不分黑白、混淆是非的和稀泥,而是要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和不同意见的合理性。
君可则献其否,君否则献其可,君臣之间,应允许存在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在彼此充分发表各自意见的基础上达成和,才是国家政治之间的应有状态和理想境界。
而“同”则相反。
“同”否定不同,回避矛盾,不允许不同意见、不同认识的存在及发表。
如梁丘据之同于齐侯,乃是为利益驱使谄媚君主,不说真话实话,影附响随,以保持表面上的一致。
这不仅表明臣僚人品的低下,也容易助长君主的专制思想,这样的“同”,与“和”是有天壤之别的。
文章以厨师和羹与乐师操琴的双重比喻反复论证主旨,形象生动,使人易于感知和接受,也使所论显得精辟透彻,富有哲理启迪。
《国语》中关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议论,闪烁着民主思想的精华,但是周厉王一点也不接受,而且历代的反动统治者仍不断步周厉王的后尘。
这就告诉我们从理论上解决问题并不难,而真正付诸实践并非易事。
真正能够做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者鲜有。
讲求“和而不同”,不仅需要辨证思想,更需要宽阔的胸襟。
只有胸襟博大,才能真正坚持正义和公平,才能真正做到理解和宽容,而宽容是获得自由的重要因素。
用胡适的观点说就是:“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实验主义》)、“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这些名言出自胡适之口。
季羡林说:“在中国近代史上,胡适是一个起过重要作用但争议又非常多的人物。
”胡适去世,蒋介石亲临致祭,亲书挽联——“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胡适(1891.12.17——1962.2.24)原名胡洪骍、洪马辛、嗣穈,字希疆,参加“庚款”留美考试后改名适,字适之,学名洪骍,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他的故乡是安徽绩溪上庄村。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进行研究。
比较重要的著作有《胡适文存》、《胡适论学近著》、《胡适学术文集》等。
胡适曾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先生教他怎样思想。
因此胡适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提倡怀疑主义,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并以《新青年》月刊为阵地,宣传宣传个性自由、民主、科学。
积极提倡“文学改良”和白话文学,成为当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
同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出写文章“不作无病之呻吟”,“须言之有物”等主张,为新文学形式作出初步设想。
“五四”时期,与李大钊等展开“问题与主义”辩难。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征”的治学方法。
胡适是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建树。
就对孔子和儒学的研究而言,在191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胡适首先采用了西方近代哲学的体系和方法研究中国先秦哲学,把孔子和儒学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用“平等的眼光”与诸子进行比较研究,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和神秘色彩,具有开创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