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如何成为胡适(中)

合集下载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一生简介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胡适简介ppt

胡适简介ppt

五四运动
大家都在说胡适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没错,新文化运动有胡适的份。胡适从头到尾都 是反对五四运动。
胡适对日本人的态度
1931年爆发了918事变,日本侵占了中国的 东三省,这一年距离1937年抗战的全面爆发还有 整整6年,这六年全中国所有人都面临一个选择: 要不要跟日本人撕破脸,正式开干。
胡适
人物简介
胡适(1891一1962),原名胡洪〔马辛〕,字适之,安徽绩溪 人。学者。1910年留学 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 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 1917年初在《新青年》 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 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 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 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 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 报》。l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 办《现代评论》周 刊。1932年 与蒋廷〔fu2]、丁文江创办《独立评 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 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Fra bibliotek孔子研究
胡适一生对孔子言行与思想的评价有褒有贬,其关于孔子的论文 最重要的有“中国古代哲学史”、“说儒”等,但胡适去世前不久在 “自由中国杂志”所写的“容忍与自由”里的一段文字应属其对孔子 重要的最终评价之一: “孔颖达《正义》里举了“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的例 子来解释‘行伪而坚,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 杀!’。 故...诛可以用来禁绝艺术创作的自由,也可以用来“杀”许多 发明"奇技异器"的科学家。......可以用来摧残思想的自由,言论的 自由,著作出版的自由。”(见胡适《容忍与自由》──1959年3月16 日的《自由中国杂志》)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

纪念五$运动100周年“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胡适形象!林建刚内容提要:20世纪50年代,胡适因为“问题与主义”之争,成为被批判的对象。

本文通过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着重指出两点:第一,胡适与李大钊的这场争论,乃是朋友之间很正常的意见分歧,这场论争并没有损害两人的友谊。

第二,在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中,以陈独秀、钱玄同、鲁迅为代表的新文化运动的思想领袖,其实也是胡适的,,就是当时以周恩来、、为代表的年学生,在这一问题上,也是胡适的。

因,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与李大钊的这一论争,并未损害胡适为新文化运动思想领袖的正面形象。

关键词:“五四”问题主义胡适形象1919年,胡适与李大钊就“问题与主义”展开过一次论争。

这次论争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胡适形象。

尤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这场论争被认作“胡适与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①不仅如此,胡适认为这也是他被中共批判的导火索。

在口述自传中,他说: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党却认为我这篇文章十分乖谬,而对我难忘旧恨。

三十多年过去了,中国共产党也在大陆当权了,乃重翻旧案,发动了大规模运动来清算我的思想。

②实际上,现在学界大都已经认定,胡适与李大钊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争,属于朋}”。

这场论争,不,旧是好朋。

当胡适起草《争自由的宣言界,李钊也是一者。

不过,如一下“问题与主义”争}主义”的度,一定程度上当中的胡适,当胡适一“五四”思想领袖在“问题与主义之争”中的态度1919年720日,《论31胡适的《问题,主义起了很的讨论。

此后,李大钊也了争论,“五”,在“问题与主义”上出现了其实,早在1919年年初,《新青年》编辑部同仁就“主义”问题就产生了分歧。

1月27日,钱玄同*重庆文理学院校级人才引进项目“胡适人际交往研究”(项目编号:R2016WC18)的阶段性成果。

①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90页。

②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第194页。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

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胡适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思想”股市上,陈寅恪、吴宓、顾准和胡适这些人物在自由主义的“题材”下被炒爆了,他们被戏剧化和轶事化。

陈寅恪“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已经成为了流行一时、人云亦云的门面话,这边厢思想家们纷纷出来论证自己第一个发现了顾准或者陈寅恪,正如那边厢文学界的“后主们”为“后新时期”的发明权而挥老拳。

然而,谁又真的去读他们的书,谁又真的在乎他们的思想,尤其是他们思想的脉络和语境(context)呢?这些在现代思想和文化史上似乎怎么也走不到一块的歧路一样的人物在死后是怎样被接轨到自由主义的通往天堂的大路上(因为据一位新权威主义的发言人说,所有自由的大路都是通往天堂)就更是我等所不能理解的机密了。

正如唐德刚所说的,“以前的娱乐场中有句俗话说,‘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

’就‘看胡适’(Hu Shih watching)这宗娱乐项目来说,它和‘看梅兰芳’实在是大同小异”。

胡适是现代中国一位路标性的人物。

现代―modern,用30年代上海的俗话说,就是“摩登”。

按照唐德刚的说法:“论‘摩登’则天下之摩登莫摩登于‘我的朋友胡适之’者矣!”然而,同时代张天翼小说《从空虚到充实》(《荆野先生》)里的人物则以为,modern应该译作“矛盾”。

信然!胡的“知己”(我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中胡为蒋效死这个意思)蒋介石称颂他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正好说明了他人格上的modern(矛盾)。

20世纪90年代在西亚有伊斯兰教的原教旨主义,在中国则有原教旨的自由主义。

在这原教旨主义的自由主义谱系里,通常被中国的自由主义奉为祖宗的胡适也是旁逸斜出,而非正宗了,因此只能重新从哈耶克出发,接上亚当·斯密的秘宗香火。

我偶然翻阅《鲁迅全集》,有一篇厨川百村的《说自由主义》,对于自由主义与当今原教旨主义的诠释略有不同。

然而,一则译者是鲁迅,二则作者非英美人,因此他“与其完成自由主义的哲学,倒不如编纂自由主义的历史,要有效得多”的观点,我知道是作不得数的。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 鄂教版

【中小学资料】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2 差不多先生传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 鄂教版

胡适生平及成就简介【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胡适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文学,起了重要的倡导和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在1919年爆发了一场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论战,那就是两位著名的学者胡适和李大钊之间关于"问题和主义"的争论,引起当时社会各界强烈关注。

胡适_精品文档

胡适_精品文档

THANKS
谢谢聆听
民国时代
胡适
胡适简介
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骍、嗣穈,字希疆,留美后改名 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今安徽绩溪上庄村)。现代著名学 者,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胡适提倡“五四”文学革命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曾 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院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 职务。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 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 天惊,引起很大反响。
胡适的二郎腿
在一张1958年的旧照片上,我们可以看 到两张普通的木椅,木椅上面安坐的正 是蒋介石和胡适。二人并肩而坐。蒋介 石的神情气度保持了他一贯的严肃与威 仪,符合一个领袖的身份,他正襟危坐, 服饰严整,身姿端正。出乎意料的是, 胡适却二郎腿高跷,神情轻松,一幅旁 若无人的样子·
Q:“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是胡适说的吗?
初恋——威廉斯
• 在与威廉斯的通信中,胡适发现,自己遇万事讲究一个“忍”字,而西方人却 尊重自由与独立。于是胡适也渐渐开始渴望自由,开始质疑为什么自己一定要 接受父母定下的婚约,不能自己选择呢?
• 于是,胡适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迂回曲折的表达了想要解除婚约的 意愿,但被母亲回绝。他母亲甚至还给威廉斯的母亲写了一封信, 告诉她胡适在中国已有妻子。
她死后被埋在家乡的一个 小山坡上,好像永运在等待着她 思念的人
梦与诗
都是平常经验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梦中来 变幻出多少新奇花样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语
偶然碰着个诗人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 醉过才知酒浓 爱过才知情重 —— 你不能做我的诗
正如我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能做你的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如何成为胡适(中)四“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是众所周知的孟子励志语,胡适好像是其另类执行者:孟子侧重外在打击和历练,胡适强调自我发展和塑造。

我觉得,从十五岁起,胡适就大致设计出了未来的知识分子人生,随后他有条不紊,朝着既定目标稳步前行,悠然扎营,以“吾道一以贯之”、“‘今日之我’从不与‘昨日之我’挑战”的方式,成就了自己“民主男神”(唐德刚语)的形象。

广告inRead invented by Teads胡适三岁丧父,童年飘零,但父亲胡铁花留给儿子的精神遗产,仍属丰厚。

在父亲回忆录里,胡适读到北宋大儒张载(世称“横渠先生”)的名言:“为学要不疑处有疑,才是进步!”如醍醐灌顶,终身受用。

——胡适一旦接受了什么,通常都是“一百年不动摇”的。

以张载奉祀孔庙的显赫身份,意外的是,这句令少年胡适一见倾心的治学心经,竟无人知晓,好像偌大中国唯有胡适一人对它啧啧称道。

唐德刚自是饱学之士,又曾面聆胡适说出这句名言,却茫然不知所自,遍寻无着后,怀疑“或出宋儒其他语录”。

王元化再接再厉,终于在张载《经学理窟·义理》中觅得出处(“观书者释己之疑,明至之未逮,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遂证“胡适所记不误”。

两位学者的态度固然可敬,但他们的努力只是证明了胡适的“别具只眼”:胡适奉为座右铭的这句话,曾长期遭到其他学者的忽视。

忽视“不疑处有疑”的其他学者,对张载另一句靓语往往刻骨铭心,即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的那段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传统知识分子——包括生活在当代、思维方式滞留往昔者——遇到这类华丽豪迈语,容易丧失分析力,输心折服,膝盖痒痒地显出“崇拜和倾倒的肌肉特别发达”(俾斯麦语)的模样。

倒是胡适,本着“不疑处有疑”的精神,对它反感。

据胡颂平记载:(胡适)先生又说:“前几天,高平子的孙儿来,他引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空洞的话。

我问他:‘怎么叫“为天地立心”?你解说给我听。

’我对他说:‘你的祖父是学天文的,你不应该再引这些不可解的话。

’”一进一出,一拒一纳之间,适见出胡适的另类和“异量”。

一句兼具辉煌和不着边际特点的语录体格言,会给引用者增加道德筹码,降低乃至卸除其质疑责任,在偏爱瑰伟词藻者眼里,似乎谁放弃引用,谁就明摆着吃亏。

当你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必担心有人质疑你表述的可靠性,谁都知道那是修辞性夸饰;叫君王“万岁”也比“百岁”“千岁”来得安全,尽管“百岁”已经够意思了,中国历史上还不曾出现过长命百岁的君王。

但“为天地立心”和“为万世开太平”不然,它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样,实质是强调知识分子使命,而使命与梦想不同,唯有具备可行性才有捍卫和履践价值。

劈头盖脸就是“天地”、“万世”和“天下”,等于把使命嫁接成梦想,把语言魔化为喃喃作法的旌旗。

钱锺书曾归纳“文词有虚而非伪、诚而不实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如属“虚而非伪”,“为天地立心”即属“诚而不实”,我们不必质疑张载的坦诚,但他的号召未能踩实大地,无法内在地恢宏知识分子使命——整天以“为天地立心”来自我鞭策,不可避免地会滑向颠狂梦呓。

所以,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老旧知识人热衷引用它,严守知识分子言论本分、心底默念着“拿证据来”的胡适则断然排斥。

经胡适铭记并向国人郑重推出的名言还有不少,据余英时考证,得到国人一致认同的原则“实事求是”,也是胡适率先推荐给国人的,在胡适介绍之前,这个伟大的汉字组合曾沉睡在汉语的海底,无人问津。

助推了大陆改革开放的著名口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与胡适也有隐伏关联,胡适不止一次说过:“一切的理论都不过是一些假设而已;只有实践证明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华美的格言,由于好为人师者总是多于从善如流者,我们甚至生活在格言过盛的时代。

因此,你将什么话牢记在心,多半意味着你是何等样人。

胡适镂刻心版的那些简明原则和方法,多不曾藏匿在孤本僻典里,而是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那样,属于“吾与子所共适”。

考察胡适“民主男神”的发韧史,国文教员杨千里当年在他作文稿本上题了“言论自由”四个字,也许算得上“第一推动”,那毕竟是1905年,中国尚在大清朝,胡适只有十五岁。

胡适另两句终身信奉的格言,即“拿证据来”和“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前一句如唐德刚所说:“胡博士读《天演论》也有独到的心得。

赫胥黎叫了一声‘拿证据来!’胡适一听,大有道理,因而也跟着大叫——自北大红楼一直叫到台北大礼堂,叫到死为止!”后一句话更是当年欧美知识界的集体认知,胡适又是从大众工具书《大英百科全书》里偶然翻到的,乍闻之下,如遭电击,从此念兹在兹,“叫到死为止!”说到“拿证据来”,这本是人类的理性本能,初听并无卓颖之处。

王安石曾坚信“鼠实无牙”,有人遂“捕一鼠”和他对质,柏拉图给人类下了“无羽毛之两足动物”的定义,有人就“拿着一只拔了毛的鸡向柏拉图去质问”,但胡适的倡议结合了现代科学方法,非比等闲,故一经“大叫”,在老大中国顿时产生巨大的方法示范回响。

胡适俨然拥有一种特殊的精神血缘,他的阐述和论证方式,易令西方学者感到可亲可信,他们会从胡适的文字里嗅出同道气息。

我们提到过罗素对他的评价:“(胡适)英文写作之佳则和多数美国的教授没有分别。

”据江勇振介绍,英国翻译家阿瑟·韦利眼里的“胡适虽然形体上是中国人的样子,他根本上等于就是西方人”。

另一位美国学者认为“胡适写起英文来,行文立论根本就是美国人的思维”。

——尽管,胡适也有着不凡的国学根基和兴味,胡适夫人江冬秀的日常消遣是打麻将(胡适偶尔也打两圈),胡适的日常消遣则是写点考据文字,那是他无法隐去的中国印记。

五在长文《从〈日记〉看胡适的一生》里,余英时提到胡适和王国维的一次谈话,时为1923年12月16日。

胡适在日记里写道:从访王静庵先生,谈了一点多钟。

……静庵先生问我,小说《薛家将》写薛丁山弑父,樊梨花也弑父,有没有特别意义?我竟不曾想过这个问题。

希腊古代悲剧中常有这一类的事。

胡适缺乏王国维“兼通世界之学术”的大师抱负,误会了“静庵先生”的提问方向。

实情恐怕是:追踪欧陆最新学术发展的王国维,留意到当年在西方“髦得合时”的弗洛伊德学说,试图从中国传统典籍里找到弗氏“俄底浦斯情结”(以“恋母弑父”为主题)的对应物,以作进一步推敲验证。

王国维不曾留学欧美,他以为在美留学多年的胡适博士对此显学定然不陌生,故甫一见面,即不耻下问。

谁知仅仅读过些古希腊悲剧、对西洋最新学科发展殊少关注的胡博士,摸不着头脑,“只能漫应之。

”(余英时语)金岳霖说:“西洋哲学与名学又非胡先生之所长!”刘文典说:“适之先生样样都好,就是不大懂文学!”唐德刚说:“西洋史学亦非胡先生之所长。

”夏志清说:“胡先生返国以后,早无意追逐西洋文学的现代潮流,现代西洋文学批评他也一窍不通。

”……胡适年少成名,且很早拥有了领袖群伦的学术地位,但不管说到哪一门具体学科,哪一项学术论述或文学创作,他好像都难称翘楚,与自己学生相比也未见优势。

胡适留学美国时,曾招待当年知名教育家马君武“在宿舍里住了五天”,他在日记里如此评论这位学界前辈:先生留此五日,聚谈之时甚多,其所专治之学术,非吾所能测其浅深。

然颇觉其通常之思想眼光,十年以来,似无甚进步。

其于欧洲之思想文学,似亦无所心得。

先生负中国重望,大有可为,顾十年之预备不过如此,吾不独为先生惜,亦为社会国家惜也。

悲催的是,若干年后他的学生唐德刚竟用同样的词——“没有进步”——来盖棺胡适:“胡适思想四十年来无太大的变动。

这从好处来说,是胡适思想的前后一致性;从坏处来说,则是胡适之没有进步。

”唐德刚有个难称“得体”的怪癖,他不能容忍别人批评胡适,自己却不时对“胡老师”来几句突兀狠话,类似这样:“就凭(胡适)那几篇烂文章,便能煽起一代文风,两朝开继,成佛成祖,这在阮籍看来,就是‘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了!”——埃斯库罗斯说过:“老来受教训多么难堪!”好在胡适泉下有灵,未必感到难堪,因为,他走的道,源于自己的坚定选择,“不惮浅显”正是胡适的突出强项。

“我的朋友都不看我的书,”胡适心知肚明。

此外,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之父”(语出当年英国一张介绍胡适到访的海报)和“中国的伏尔泰”,胡适又能深度不足广度补,至少在学问的表面上显出面面俱到的样子。

从启蒙者的角度,广度确实比深度更加要紧,胡适这方面的成就也堪称斐然。

对胡适褒贬不定的唐德刚又赞叹道:就学问的“宽度”来说,胡适真是个新旧、中西、文言、白话及诗、词、歌、赋,样样都来的“一脚踢”的槃槃大材。

他的确具备一个“开山大师”的条件,只有像他这样的学者才能纵观古今,盱衡全局,而不至于闭门造车,坐井观天。

六如果以“三个公共”(即面对公共大众,谈论公共话题,指向公共正义)为衡量标准,世之所谓知识分子,大抵另有专攻,他们成为知识分子只是激于偶发事件,感于良知觉醒,临时客串,不得不为。

如爱弥尔·左拉,他在创作小说间歇听闻法国军方迫害犹太人上尉德雷福斯,拍案而起,写出震动全欧洲的《我控诉》。

此事一了,他即退回书斋,继续小说创作——小说才是他的主业。

除了专职为报刊写时政评论的作者,在伟大知识分子群体里,我们很难找到一位以“知识分子”为主业的人物,有之,则自胡适之始。

胡适从事的大量工作,不是从自身的爱好、兴趣和专长着手,而是优先考虑该项工作的启蒙及文明教化价值。

只要认定其中蕴含价值,哪怕他本人并非担此重任的不二人选,他也勇于尝试,不辞前驱。

这是一份不多见的决心,想必包含着巨大的志向调整和性情舍弃,只有将唤醒民众、改造文明视为人生首务,才会作此选择。

胡适把自己定位成文明的改造者、庶民的启蒙者,该身份决定了他的对象是普通民众,他的使命是传播文明通识,而非与顶尖的学界专家切磋学理。

就一名彻底的启蒙者而言,保留王国维式的学术爱好,也许是一种“搏二兔,不得一兔”的两难;就一名充满知识饥渴的学者来说,舍弃王国维式的高端求索,又会构成一种心灵折磨。

我不清楚胡适如何平衡这份两难和折磨,由于胡适日记似乎专为发表而写,他尽管记得很勤,窥探他的隐秘心声却并不容易。

——胡适偶尔给朋友写信吐露心事(比如涉及对半文盲妻子江冬秀的负面评价),他会要求收信人阅后即焚。

大致说来,胡适认定自己二十岁前后在美国学到的若干原则和方法,对中国社会及其民众长期适用。

他是杜威实用主义哲学的推崇者,社会的需求就是他的路标,民众的困惑就是他的方向;若民众困惑不变,他的启蒙方式就不必改变。

胡适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文艺复兴”,既然该复兴暂时不需弗洛伊德援手,他也落得省事,对弗氏不闻不问。

我无法想象胡适阅读普鲁斯特和乔伊斯小说的模样,他擅长简化学术抱负,以便锁定目标,即使付出“四十年来”“没有进步”的代价,也咬定青山,不动初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