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蒋夷牧)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徐州市西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西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徐州市西城中学高三语文期末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加拿大的契诃夫”艾丽斯·芒罗:问鼎诺奖的“家庭主妇”大多数中国读者对艾丽斯·芒罗这个名字并不熟悉,她的作品被翻译成中文同大家见面的也仅有《逃离》一部作品,但她创作的短篇小说在欧美国家却拥有成千上万的“铁杆粉丝”。

还好,这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花落芒罗手中,可谓来得“恰是时候”,总算让亿万中国人一夜之间知晓了大洋彼岸、年过八旬的“当代短篇小说大师”。

芒罗从小特别喜爱阅读,七岁时就能在学校的朗诵课上绘声绘色地给小伙伴讲述书中的故事。

但由于家境贫困,她生活的农村封闭保守,女孩子做家务,织毛衣,相夫教子,很少有人上大学,她常常需要放下书本来干诸如编织之类的活儿以赚钱贴补家用,而这总让她痛苦不已——终于,芒罗掷下一句豪言壮语来:“等着瞧吧,我非要考上大学,同这些编织活儿彻底决裂……”芒罗17岁高中毕业后,应聘当教师,要教11个学生,无论多么艰难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幸好,西安大略大学的奖学金及时到来,芒罗得以进入该校的新闻学专业。

她的很多故事也都以安大略省为背景。

1951年,为了与同学詹姆斯·芒罗结婚,她毅然辍学。

婚姻生活、家庭妇女在婚姻与家庭中的态度与抉择也成为芒罗写作中最常见、也最为重要的一个主题。

1963年,成为家庭主妇的芒罗,生育了4个孩子。

在她想到1950年大学读书时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影子的维度》之后,她家庭主妇生活就多了一项内容,在哄孩子睡觉、洗衣服和等待烤炉的间隙,她开始断断续续地写起小说来。

芒罗与丈夫开了一家书店,取名“芒罗书店”,不想这竟为芒罗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大好平台。

在书店,她可以近距离仔细观察前来借书和买书的各色人士,比如中小学生、专家、教授、政府官员和企业负责人等,同他们畅聊生活中的酸甜苦辣,从而为写作积累了较为充裕的素材。

迄今,芒罗书店依然经营良好,极受欢迎。

启示现代文阅读答案

启示现代文阅读答案

启示现代文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是我们每个人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一种技能,它关乎到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与表述能力。

因此,对现代文阅读的理解和提高,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为大家整理一些启示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项技能。

什么是现代文?现代文泛指现代语言文字及其书写方式下的文体,一般指现代汉语普通话口语或方言语言文字所写成的艺术作品和学术论文等。

现代文的特点是语言简明、形式多样、表达清晰、深刻生动,是我们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文体。

如何理解现代文?理解现代文需要我们在阅读过程中去抓住以下几点:内容首先要关注文本的内容,尤其是文章的主旨、论点、观点等。

了解文章的内容是理解文章的基础。

语言其次,要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例如哪些句子或单词是比较重要的,哪些词语是比较难理解的。

要注意理解文章中所使用的各种修饰语、比喻和排比等修辞手法,这些手法常常能够突显出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结构再者,要对文章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

阅读过程中应该分段落理解,了解文章的大体结构,明确文章的开头、主体、结尾等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文章的整体思路。

如何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除了以上理解现代文的方法外,为了提高自己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我们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多读书籍阅读是提高阅读能力最有效的方法。

多读书籍,不断地进行阅读实践,锻炼自己的阅读理解力,可以更好地掌握现代文的表达方式和思路。

考研英语阅读练习通过参加考研英语阅读练习,可以了解到不同领域内的文章,在相对严谨的考试过程中练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提高阅读技巧和语言运用能力。

引导性练习进行引导性的练习,就是指通过对已有文章进行定向练习,带着针对性的了解文章的内容、结构、语言表达等,这样可以更好地锻炼阅读理解能力。

积极使用词典阅读过程中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单词,可以积极使用词典进行查找,这样可以拓宽阅读面,提高词汇量,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总结现代文阅读是我们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要想掌握它,就需要对文章的内容、语言、结构作出深入的理解,并从多方面入手,通过不断阅读和练习,积累经验,并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2020年青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青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

2020年青州第一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②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唐代入乐性作品,还包括很多杂言曲辞。

各种民间谣辞、酒令、琴歌,甚至是佛教俗讲,都往往凭借音乐深入人心,加以传播。

很显然,吟唱之声的婉转动听,在人们接受文意、领会经旨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此时音乐产生的“音象”可能是模糊的,但它相当于一个朦胧的场域,与文字层面的“诗象”相结合,从而使“意象”意义获得彰显。

③如果说,入乐性的歌诗由于与音乐保持着密切的关系,从而使得“音象”的作用较为突出,那么下面就来考察不入乐的徒诗“格律”中蕴含的“音象”潜能。

【最新文档】错过阅读答案启迪-优秀word范文 (5页)

【最新文档】错过阅读答案启迪-优秀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错过阅读答案启迪篇一:《启示》阅读答案《启示》阅读答案这是一件发生在童年的小事。

我的老爸爸也许已经把它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影响。

那年,我9岁。

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

门铃响了,爸爸应门,是邻居。

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

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的,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即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

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剧烈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我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浮浮地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

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谢谢您爸爸!问题:1、“我”偷眼瞅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在想些什么?2、“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父亲想打我,但最终没打,他是怎么想的呢?参考答案:1偷眼瞅父亲的原因是“我”没有注意就大力关门以至于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我”害怕因而想偷偷看看爸爸态度。

2019高考语文(下期)第一周练习(4)(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下期)第一周练习(4)(含解析)

2019高考语文(下期)第一周练习(4)李仕才一、语言基础知识运用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面对当前微信圈信息传播混乱和失实的现状,我们不得不说一些信息发布者推波助澜见风是雨的炒作力可谓登峰造极....。

②受地震影响的北川市一度人去楼空,重建后人们陆续返回家园,现在这座城市开始故.态复萌...,恢复了昔日的生活景象。

③运钞车里戒备森严,几名守押员在车内各就各位,借助4个先进的窥测孔可以探视车外的任何风吹草动....。

④中国羽毛球队在伦敦奥运会上包揽了金牌,如今里约奥运会几个夺金点上却纷纷失手,球队陷入了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地。

⑤他总是改不了添油加醋....的习惯,本来几句话就可以写清楚的问题,却洋洋万言,被大家称之为“大锅话”生产工。

⑥如果一部电影卖座,那么它的原著也可能攀龙附凤....,成为畅销书,相关产品也会获得极大的商业利润。

A.②⑤⑥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⑤⑥解析:C [①登峰造极:比喻学问、技能等达到最高的境界或成就。

也比喻干坏事猖狂到了极点。

用于此处正确。

②故态复萌:旧日的习气或老毛病重新出现。

含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③风吹草动:比喻微小的变动。

用于此处正确。

④青黄不接:指庄稼还没有成熟,陈粮已吃完,比喻人力或物力等暂时缺乏,接续不上。

用于此处正确。

⑤添油加醋: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

带有挑拨性。

此处应为“添枝加叶”,意义误用。

⑥攀龙附凤:比喻依附皇帝以成就功业或扬威。

亦比喻依附有声望的人以立名。

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2024春统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江苏01徐州卷(解析版)

2024春统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江苏01徐州卷(解析版)

2024春统编版八下语文期中模拟押题卷注意事项:1.本卷共8页,满分14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文化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本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难度系数:0.7。

5. 测试范围:第1-3单元(统编版八年级下册)。

一、积累与运用(22分)1. 古诗文默写。

(10分,前三空每空2分,后四空每空1分)(1)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诗经·邶风》)(2),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诗经·秦风》)(3),风烟望五津。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星期天,你和小伙伴们去社区运动场打篮球,看到不少老人带着孩童在旁边的休闲广场上开心地玩,你不由想到了《桃花源记》中的两句话:“,。

”(5)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这两句,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出洞庭湖磅礴的气势,写得雄浑壮阔,极富艺术感染力。

【答案】胡为乎中露蒹葭萋萋城阙辅三秦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解析】本题考查名句默写。

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

本题中的“乎、蒹、葭、萋、阙、髫、怡、蒸、撼”等字词容易写错。

2. 请你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12分)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在徐州拉开帷幕,学校团委组织了一场“楚韵汉风”专题演讲比赛,其中一段文字很能体现论坛主题,小彭同学作为学校小记者,做了如下记录:“大风起兮云飞扬,归故乡。

铁甲重瞳已成为过往。

一城青山绕,半城湖水qiào(),怎可辜负谈笑酒酣时光。

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两汉文化发源地;云龙起伏,苏堤湖畔,心心相印,黄河故道城中憩……”斗转星移,时光在静静(A),一曲《难忘徐州》将这座古城的深厚历史与独特风情娓娓道来。

【优质】启示阅读答案word版本 (5页)

【优质】启示阅读答案word版本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启示阅读答案篇一:《启示》阅读答案《启示》阅读答案这是一件发生在童年的小事。

我的老爸爸也许已经把它忘记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或多或少地起了影响。

那年,我9岁。

一日,坐在靠近门边的桌前写大楷。

门铃响了,爸爸应门,是邻居。

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

猛地把门一推,然而,立刻的,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了一团,即连头发,也都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则怪异地缠来扭去。

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便颓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了一阵掌风而已。

邻居以责怪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大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剧烈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名9岁的小童,我所关心、我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起手来打我。

父亲不会。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浮浮地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

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狠打她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她!”父亲这几句话,给了我一个毕生受用无穷的启示:————————————————。

谢谢您爸爸!问题:1、“我”偷眼瞅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在想些什么?2、“父亲即刻暴怒地扬起了手,想刮我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脸上来......”父亲想打我,但最终没打,他是怎么想的呢?参考答案:1偷眼瞅父亲的原因是“我”没有注意就大力关门以至于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我”害怕因而想偷偷看看爸爸态度。

2024年1月扬州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1月扬州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4年1月扬州市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卷2024.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

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

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

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

“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

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启示》(蒋夷牧)阅读答案
《启示》阅读答案
启示
蒋夷牧
我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

当躯体休息下来的时候,往往是大脑最活跃的时候。

面对浩瀚无边的大海,就像面对缥缈无涯的星空一样,思维的翅膀在这广阔的天地里会飞得很远、很远……
我凝视着。

头上,那比地球还古老的阳光;远处,那像大海一样悠久的群山,那从未止息过的碧波,那日夜进退的潮水;甚至,就在我身边,这一块目睹了多少人间沧桑的礁石。

这一切,都会使人想到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

哦,再想下去呢,我便常常堕入一种无名的怅惘: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短暂、渺小……
可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海边遇见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

我们攀谈了起来。

从打鱼聊到天气,从大海聊到人生。

我忽然感叹地说:“人和海相比,真是太渺小,太短促了。

”老渔民似乎不假思索地笑了笑,随口说:“那是你会想,海懂得什么?!”他的不经意的回答,犹如一道电光在我心灵深处一闪。

我似乎获得了一种启示。

我望着大海、群山、礁石……许久,忽然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思想。

我想,是啊,海懂得什么?山懂得什么?它们虽然已经存在了亿万年,今后,也许还将存在更多的亿万年;可是,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感知和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哪怕一分钟,一秒钟呢!而人,虽只有短短的几十年的岁月,却每时每刻,甚至在梦中也都意识到自己的生命,自身的存在。

而且,不正是人类自己赋予了大自然以人的面貌、思想和感情吗?不正是人把美丽给了鲜花,把永恒给了大海吗?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我顿时觉得第一次用另一种眼光审视着眼前的大海,并感到自己仿佛渐渐高大起来……
我为这意外的收获而高兴。

我急忙跑去找那位渔民。

可是沙滩空空的,老渔民已经出海了。

举目望去,只见前方的海面上一叶小舟在风浪中驶去,驶去。

而我,那些无名的怅惘也仿佛被它带走了......
1.作者“喜欢在海边静静地思索”,并为自己的而“思索”而“怅惘”,请问他“思索”的是什么?“怅惘”的又是什么?
2.有一天他在海边遇到了一位熟识的老渔民,由老渔民的话作者得到了一种“启示”,首先老渔民的话是什么意思?
3.在文章中找出与“启示”同义的称呼?
4.这“启示”到底是指什么呢?
5.人的这种优势使作者“感到自己仿佛渐渐高大起来了”,这种优势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6.那么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7.作者在结尾处描写渔民的一叶小舟出没在风浪中,这样写有怎样的意味?
8.课文说:“在无知的自然面前,人,难道不该感到骄傲和神圣吗?”这一说法与“敬畏自然”的观点矛盾吗?说说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思索的是世界的永恒、自然的永恒
怅惘的是人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短暂、渺小
2.大海没有意识和思想
3.前所未有的思想;另一种眼光审视;意外的收获
4.自然、世界永恒却无知——人的生命短暂、渺小却有意识
5.A人是有意识和思想的
B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
C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对这个世界施加影响
6.说明人类在世界万物中的特殊地位,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

人的尊严和价值在于人具有思想和意识。

7.一叶小舟对于大海而言也很渺小,但人能驾驭一叶小舟,让小舟在浩瀚的大海中有一定的方向而不会迷失自己,也说明了人因有思想而伟大这个道理。

8.文章说大海是无知的,只是陈述了一个客观事实,是为了彰显人类的思想和意识的意义,并无贬低和否认大自然之意,与尊重自然的观念也无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