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甾体抗炎药的主要安全性问题

合集下载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整理]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整理]

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和安全性一、非甾体抗炎药的疗效NSID选择性抑制不同COX类型,将产生不同疗效。

NSID药物可依据以上机制可将其分为四类。

1、非甾体抗炎药解热、镇痛、抗炎的作用机制非甾体类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阻断花生四烯酸合成前列腺素(PG),而产生抗炎、解热、镇痛等治疗作用。

二十世纪90年代对非甾体抗炎药(NSIDs)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发现COX有两种同功异构体,即COX-1和COX-2。

COX-1存在于正常组织中,在生理状态下可刺激花生四烯酸产生血栓素、前列腺素E2 (PGE2)和前列环素I2(PGI2),起到保护胃肠道、肾脏、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因此也称为结构酶。

COX-2则是一种由细胞因子诱导而产生的COX,在炎性刺激下生成,它介导花生四烯酸转化产生的PGE和PGI, 是原炎性前列腺素,具有很强的致炎、致痛作用。

COX-2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不表达,一旦受到致炎因子刺激后,可迅速大量表达,因此称诱导酶。

然而,随着对COX异构体理论的不断认识,人们逐渐发现初期的COX异构体理论存在偏差,COX-1也参与了炎症反应,而COX-2也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2、非甾体抗炎药的种类根据临床对COX1和COX2的选择性不同,将NSID分为4类,( 1 ) 特异性抑制COX1的NSID:只针对COX1而对COX-2无作用,现公认小剂量阿司匹林属此类;(2)非特异性抑制COX的NSID:传统NSID,非选择性抑制COX1和COX2,如奈普生、双氯芬酸、芬必得等。

他们既有较强的抗炎镇痛作用,也有较明显的胃肠道副作用;(3)选择性抑制COX 的NSID,如美洛昔康、尼美舒利、奈丁美酮和依托度酸,在治疗剂量时对COX 2的抑制作用明显强于COX1,用人全血法测定这类药物对COX 2的选择性比对COX1大20倍以内。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少;但当大剂量时,也会抑制COX1,并产生较明显的胃肠道不良反应;(4)特异性抑制COX 2的NSID,目前主要是指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注意哪些问题

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应注意哪些问题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人的手、腕、足等小关节(老年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发病部位多为肩、膝等大关节)。

该病患者在患病的早期会出现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等症状;在患病的晚期其病变的关节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极易致残。

因此,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患病的早期就应该进行充分、合理的治疗。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主要有三大类,即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和慢作用抗风湿药。

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急性期的治疗。

该类药物可减轻和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关节肿痛的症状。

在临床上应用较多的该类药物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灭痛、炎痛喜康、吲哚美辛、塞来昔布和罗非昔布等。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很多,用法也各不相同,但都具有以下特点:①都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

②都以口服给药为主。

③几乎都属于酸性药物。

④都可能使用药者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

⑤都可能使长期用药者出现肾脏损害,并可能导致其血液系统出现病变(如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功能障碍等)。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往往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为了控制其关节肿痛的症状往往需连续服药3~4周,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长期的服药过程中患者若用药不当可影响治疗效果、延误治疗时机,甚至使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那么,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1.不可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非甾体抗炎药。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每次只可选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并且不可频繁地更换此类药物。

该病患者只有在连续服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超过2周仍不见效时,才可改用另一种非甾体抗炎药。

2.应尽量按照少量多次的原则服药。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时,不要一次服用较大的剂量,以免加重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该病患者在患病初期应首选半衰期较短的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如可每日口服3~4次的布洛芬、双氯灭痛、洛索洛芬等。

患者的病情在得到有效的控制以后,可改用半衰期较长的非甾体抗炎药(如每日可服一次的炎痛喜康、罗非昔布等)进行治疗。

了解扑热息痛的使用禁忌

了解扑热息痛的使用禁忌

了解扑热息痛的使用禁忌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镇痛、退烧和抗炎作用,常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的疼痛和发热。

然而,正如任何药物一样,布洛芬也有一些使用禁忌,我们需要了解这些禁忌以确保正确使用。

首先,布洛芬禁忌于对该药物过敏或对其他NSAIDs过敏的患者。

过敏反应可能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呼吸困难、喉咙肿胀等症状。

如果有过敏史,应避免使用布洛芬以防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其次,布洛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对胃肠道产生不良影响。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布洛芬可能导致胃溃疡、胃出血、消化道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患有胃溃疡、消化道出血、胃肠道炎症性疾病等胃肠道问题的患者应避免使用布洛芬。

此外,布洛芬也不推荐用于正在服用其他可能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的药物的患者,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等。

第三,布洛芬在某些特定疾病或情况下需要慎用。

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要减少布洛芬的剂量,因为布洛芬主要通过肾脏排泄,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积累,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心脏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也需要慎用布洛芬,因为长期或高剂量使用布洛芬可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此外,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布洛芬。

布洛芬可能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尤其是在妊娠后期可能导致胎儿心脏问题。

哺乳期妇女使用布洛芬时,药物可能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因此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使用。

最后,布洛芬不适合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使用。

由于婴儿的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布洛芬的使用可能增加肾脏损伤的风险。

对于年龄在6个月至12岁之间的儿童,应根据医生的指导使用适当剂量的布洛芬。

总结起来,布洛芬是一种常用的非处方药,具有镇痛、退烧和抗炎作用。

然而,我们需要了解布洛芬的使用禁忌,以确保安全合理地使用。

布洛芬禁忌于对该药物过敏、胃肠道问题、肾功能不全、心血管疾病、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以及年龄小于6个月的婴儿。

在使用布洛芬之前,请咨询医生的建议,遵循医生的指导使用适当剂量的布洛芬。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溶出度不合格的原因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溶出度不合格的原因

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溶出度不合格的原因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是一种常用的非甾体抗炎药,主要用于缓解炎症和镇痛。

然而,有时候在质量控制过程中会发现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溶出度不合格。

下面将探讨导致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溶出度不合格的原因。

可能是由于制药过程中出现了质量问题。

制药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都可能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包括原料选择、配方设计、制备工艺和包装等。

如果在这些环节中出现了问题,例如原料品质不合格、配方比例错误、工艺参数不恰当或包装密封性差等,都可能导致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溶出度不合格。

药品储存和运输过程中的不当处理也可能导致溶出度不合格。

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必须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以确保其质量和稳定性。

如果药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暴露在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湿度或光照条件下,可能会导致药物分解或降解,从而影响其溶出度。

药品的质量控制过程也可能存在问题。

质量控制是确保药品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的重要环节。

但如果质量控制过程中的方法不准确、设备不合适、操作不规范或样品处理不当,都可能导致测试结果偏差,从而误判双氯芬酸钠肠溶片的溶出度。

患者使用药品的不当也可能导致药物的溶出度不合格。

患者在使用药品时必须按照医生的建议正确使用,包括服用时间、剂量和使用方法等。

如果患者不按照规定使用药物,例如忘记服药、剂量错误或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等,都可能影响药物的吸收和溶出度。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也可能导致溶出度不合格。

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被吸收和利用的程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药物的溶解性、吸收速率和代谢过程等。

如果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较低,即使药物的溶出度合格,也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导致双氯芬酸钠肠溶片溶出度不合格的原因可能包括制药过程问题、储存和运输问题、质量控制问题、患者使用问题以及生物利用度问题等。

为了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制药企业和医疗机构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药物的制备、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符合规范要求,并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和教育,以提高患者对药物正确使用的意识和能力。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是一类常见的药物,广泛用于治疗炎症性疾病和缓解疼痛。

它们被广泛地用于缓解关节炎、退化性关节病、骨折、肌肉疼痛、牙痛和月经痛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主要类型、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

非甾体抗炎药通过抑制环氧合酶的活性来减少炎症反应。

环氧合酶是一种酶,参与合成炎症介质的前列腺素。

非甾体抗炎药有两种类型:COX-1和COX-2抑制剂。

COX-1抑制剂是最早被发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抑制COX-1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产生,从而减轻炎症反应。

COX-2抑制剂是相对较新的一类非甾体抗炎药,它们能够选择性地抑制COX-2酶,从而减少关节炎等疾病引起的炎症反应,同时减少对消化道的副作用。

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包括布洛芬(ibuprofen)、阿司匹林(aspirin)、萘普生(naproxen)、美洛昔康(meloxicam)等。

这些药物常见于各种非处方药和处方药中。

非甾体抗炎药有不同的剂型,包括片剂、胶囊和喷雾剂等,以满足不同患者的需要。

虽然非甾体抗炎药是常见的药物,但在使用时仍需谨慎。

首先,不同的非甾体抗炎药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因此,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需要选择合适的药物。

其次,非甾体抗炎药还会与其他药物发生相互作用。

例如,与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联用时,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此外,还可能与某些抗高血压药物、抗抑郁药物等发生相互作用。

与所有药物一样,非甾体抗炎药也可能具有一些副作用。

其中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包括胃溃疡、胃炎和消化不良等。

从胃肠道的角度来看,COX-1抑制剂的风险较高。

此外,非甾体抗炎药还可能引起肾脏问题,如肾功能不全和蛋白尿等。

其他少见和严重的副作用包括心血管事件(如心绞痛和中风)、肝脏损伤和过敏反应等。

对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使用药物。

其次,不要长时间或过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以免增加出现副作用的风险。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

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的药学分析研究进展摘要:非甾体抗炎药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非甾体药物包括有阿司匹林、吲哚美辛、双氯芬酸、布洛芬等。

而非甾体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抗炎、退热以及抗凝血等。

鉴于该药物临床应用范围广、适用性强,近年来,对于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的有效性及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非常多,为了提升临床应用效果,本文总结实际临床中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及各位学者对该类药物的药学分析,进一步进行非甾体抗炎药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非甾体抗炎药;不良反应;药学分析;研究进展引言: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顾名思义是一类不含有甾体结构的抗炎类药物。

目前已知的非甾体抗炎药物主要包括有:水杨酸类、吲哚类、灭酸类、乙酸类以及丙酸类的。

该类药物具有显著的抗炎功效,同时还可以起到镇痛与退热的作用。

其中,水杨酸类的代表药物为阿司匹林、吲哚类为吲哚美辛、灭酸类为甲灭酸、乙酸类为双氯芬酸、丙酸类为布洛芬等[1]。

以上药物多用于风湿免疫科骨关节炎以及类风湿关节炎的长期治疗中,同时也会用于临床解热镇痛,因此对于非甾体抗炎药药物不良反应及其药学分析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2]。

通过有效的临床经验总结及相关药理学研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药物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和用药安全性。

一、非甾体抗炎药的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分析已知非甾体抗炎药药物药理学可见,该药物能够通过对环氧化酶活性的抑制,从而减少对前列腺素的合成,进一步发挥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

但由于该类药物会使前列腺素(PGs)合成减少,因此会出现相应的药物不良反应。

就目前的非甾体抗炎药临床应用研究表明,现阶段非甾体抗炎药除了可用于类风湿关节炎及镇痛解热之外,还可以用于肿瘤的防治。

杨薏帆, 冯艺学者[3]指出,NSAIDs在癌痛治疗领域具有非常高的应用普遍性,主要是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癌痛,而且阿司匹林还能够减少结直肠癌的危险性,帮助减低结直肠癌恶化的风险,主要是因为非甾体抗炎药可以抑制PGs,同时还可起到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作用。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

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发热的效果及安全性评价引言布洛芬混悬液的药理作用布洛芬是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从而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

前列腺素是一种能够引起发热的物质,因此布洛芬的抗热作用主要是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而实现的。

此外,布洛芬还具有镇痛、抗炎、抗血小板凝聚等多种作用,可以减轻小儿因感染发热而引起的头痛、肌肉疼痛等不适症状。

另外,与其他一些抗热药物相比,布洛芬更容易为儿童所接受,因为其味道相对较好,而且较少引起消化不良等不良反应。

治疗效果评价一、布洛芬治疗小儿退热时间短布洛芬混悬液是目前常用的退热药物之一,其对小儿发热的退热效果得到了广泛认可。

在一项对400名小儿发热病例的回顾性研究中,使用布洛芬治疗的小儿平均退热时间为1.6小时,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4小时(P<0.05)[1]。

另外一项临床研究也证明,与对照组相比,使用布洛芬可以将小儿退热时间缩短1小时以上[2]。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混悬液具备快速退热的疗效,可以帮助减轻小儿不适症状,缩短发热时间,提高小儿的生活质量。

二、布洛芬能够降低小儿体温和改善症状另外一个评价退热药物疗效的指标是降低小儿的体温和改善症状。

一项针对200名小儿发热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使用布洛芬可以让小儿退热速度更快,降温幅度更大[3]。

另外,布洛芬还可以通过减轻小儿不适症状来改善其生活质量。

一项针对100名小儿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使用布洛芬可以显著减轻小儿的头痛、肌肉疼痛、寒战等症状(P<0.05)[4]。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布洛芬可以通过降低小儿体温、改善症状来有效缓解小儿发热引起的不适。

安全性评价除了良好的治疗效果,退热药物的安全性也是评价其疗效的重要因素。

虽然布洛芬是一种安全性较高的药物,但在儿童使用时仍然需要注意一些安全问题。

一、布洛芬可导致肾脏毒性布洛芬在儿童中的应用主要依靠肾脏代谢,在肾小球内被氧化、还原及酯解等,可引起肾脏损伤[5]。

因此,在使用布洛芬时,应严格控制剂量,避免长期、过量使用,尤其是对于有肾损伤家族史的儿童应该避免使用。

氯雷他定作为口服儿童咳嗽药的应用

氯雷他定作为口服儿童咳嗽药的应用

氯雷他定作为口服儿童咳嗽药的应用布洛芬是一种非处方药,属于非甾体抗炎药(NSAIDs)的一种。

它具有镇痛、退热和抗炎作用,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疼痛和炎症相关的疾病。

然而,布洛芬在儿童咳嗽的应用上存在一些争议。

本文将探讨布洛芬在口服儿童咳嗽药中的应用,并对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估。

布洛芬作为一种非处方药,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和发热。

它通过抑制体内的前列腺素合成,减少炎症反应和疼痛传导。

然而,在儿童咳嗽的应用上,布洛芬的有效性尚存在争议。

咳嗽是一种自我保护反应,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内的异物和分泌物。

因此,治疗儿童咳嗽时应慎重考虑,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干预。

儿童咳嗽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干咳和有痰咳。

干咳通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而有痰咳则可能是细菌感染或支气管炎的症状。

布洛芬在儿童咳嗽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干咳。

它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缓解咳嗽,但对于有痰咳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然而,布洛芬在儿童咳嗽中的应用也存在一些安全性问题。

首先,布洛芬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和腹泻。

这些不良反应在儿童中尤为常见,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质量和食欲产生负面影响。

其次,布洛芬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导致哮喘加重。

儿童哮喘患者在使用布洛芬时应格外谨慎,避免出现哮喘发作。

此外,布洛芬还可能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

例如,与某些利尿剂和抗凝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增加肾脏和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风险。

因此,在给儿童使用布洛芬之前,医生应详细了解患儿的病史和用药情况,以避免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

总的来说,布洛芬在口服儿童咳嗽药中的应用存在一些限制和争议。

对于干咳,布洛芬可以通过减少炎症反应缓解咳嗽,但对于有痰咳的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此外,布洛芬在儿童中可能引起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哮喘加重,需要谨慎使用。

在给儿童使用布洛芬之前,医生应全面评估患儿的病情和用药情况,权衡利弊,并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使用布洛芬。

然而,本文仅对布洛芬在口服儿童咳嗽药中的应用进行了简要讨论,仍需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来评估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网上自修项目(第二期)非甾体抗炎药的主要安全性问题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NSAIDs)不仅包括了传统意义上的非选择性NSAIDs,也包括了目前常用的COX—2 抑制剂,这类药物在临床上很常用,是门诊处方量最大的药物之一。

各种NSAIDs 治疗大多数疼痛和炎症性疾病的镇痛疗效是相似的。

但使用NSAIDs 的患者中约三分之一会发生持续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10%患者需停药。

NSAIDs 的使用也增加了患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

因而,近年来,NSAIDs 药物的安全性问题受到重视。

开出NSAIDs 的处方时,预见并防止不良反应便成了主要的目标。

胃肠道和心血管副作用是NSAIDs 最受关注的主要安全性问题,没有一种NSAID 能够完全避免这两类副作用,医生们需要合理选择一种既快速有效,又具有良好的胃肠道和心血管综合安全性的药物。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及时评估并治疗。

NSAIDs胃肠道和心血管副作用的产生机制1.对胃粘膜的直接损伤作用。

有的弱有机酸类NSAIDs 在胃酸低pH 情况下呈非离子型状态,当进入中性环境的胃粘膜细胞而解离成离子型。

离子型不易跨膜,因此在细胞内聚成高浓度而使细胞受损。

高浓度的水杨酸离子在细胞中积聚产生刺激就是其中之一。

2.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干扰花生四烯酸代谢,阻断前列腺素(PG)的生物合成。

PG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能抑制胃酸分泌及H+逆向弥散,增加胃粘液及碳酸氢盐分泌,维护粘膜微血管系统及正常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和粘膜的良好血流状态,从而提供有利于粘膜复原的环境;PG 还能稳定溶酶体膜,减少溶酶体释放,保持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由于NSAIDs 抑制了COX 而使PG 减少,结果使胃粘膜失去保护屏障而造成了胃肠道的损害。

另一方面,由于COX被抑制而产生白三烯,促进中性粒细胞脱颗粒,损伤粘膜细胞。

白三烯还是强平滑肌收缩剂,能引起胃粘膜血管收缩从而形成局部缺血造成粘膜损伤。

COX 有两种亚型,即COX—1 和COX—2。

COX—1 为结构酶,通过促进某些PG 的生物合成而发挥各种内环境的平衡作用,保护胃粘膜层及抑制胃酸分泌,调节肾血流动力学和水电解质平衡,维持胃粘膜的完整性。

由COX—1 引发的另一个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血栓素A2(TxA2)还能刺激血小板聚集以维持体内正常的凝血机制。

COX—2 是诱导酶,存在于白细胞中,炎症和疼痛时合成PG。

传统的NSAIDs 对COX—1 和COX—2 的抑制无选择性,因此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会对消化道产生不同程度的毒副作用。

3.NSAIDs的心血管副作用首先可能源于体内两种COX抑制作用不调和地相互抵消。

虽然从来没有记录明确证明,但COX—1 抑制作用的衰退可能较COX—2 快,在剂量区间的某些部分药物将被后者结合。

COX—1 是表达在血小板的惟一同工酶,它激活血小板产生的TXA2具有促血小板聚集、血管收缩和血管增生的作用;而在内皮细胞由COX—2 催化产生的前列环素(PGI2)则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促使血管舒张,并可防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正常情况下,TXA2和PGI2处于平稳状态。

一般认为,非阿司匹林非选择性NSAIDs(如布洛芬和萘普生等)可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危险(Schater Al.1995);而COX—2 抑制剂强力抑制COX—2,却不抑制COX—1,导致PGI2产生受阻而不影响TXA2形成,势必增强血小板聚集和血管收缩作用,从而可致血压升高,加速动脉硬化以及在动脉粥样斑块破裂时易发血管栓塞事件。

NSAIDs的胃肠道安全性比较David Henry 等(Henry D,McGettigan P.2003)对7 种NSAIDs 的胃肠道副作用相关文献进行了荟萃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的NSAIDs 对胃肠道并发症的危险性有很大的差别。

在常规剂量下,如将布洛芬对胃肠道相对危险度定为1.O,那么其余6 种药则在1.63~3.21之间,它们依次为:阿司匹林(1.63),双氯芬酸(1.73),萘普生(1.78),吲哚美辛(1.88),酮洛芬(2.45),吡罗昔康(3.21)。

Garcia Rodriguez 等人(Garcia Rodriguez LA,Jick H.1994)的流行病学资料则将常用的NSAIDs 胃肠道副作用的相对危险度进行了排序,结果显示:布洛芬始终如一地保持它的低胃肠道风险性,而吡罗昔康风险性最高,如图1。

布洛芬的这种低胃肠道风险性和人们了解的它对前列腺素的有效抑制似乎是矛盾的,这一点长期困惑着研究者们。

最近的关于COX 同工酶的相关研究结果解答了这一问题。

在体外,S(+)布洛芬在300μM 的阈值上产生一个浓度依赖的对PGI2产物的抑制;这一效应可能通过对同工酶位点的竞争性抑制而改善了R(-)布洛芬的存在。

如果在人体内给予布洛芬外消旋混合物时也是同样发生这一过程的话,这两种同分异构体间的交互作用就可能减少药物对胃肠道COX—1 的抑制(Rainsford KD.2003)。

NSAIDs的心血管安全性比较一项研究结果表明了49711 名65 岁以上的患者,在使用塞来昔布、罗非昔布、双氯芬酸、布洛芬、萘普生等药物180 天后的胃肠道并发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

结果显示在胃肠道安全性上布洛芬最优(相对危险度1.27);在心肌梗死危险度上布洛芬(相对危险度1.20)明显优于COX—2 抑制剂罗非昔布和塞来昔布,仅次于萘普生,见表1(Schneeweiss S,SolomonDH,Wang PS,et al.2006)。

大多数关于NSAIDs 使用的研究没有发现布洛芬增加血管事件的发生率(Garcia Rodriguez LA,Varas-Lorenzo C,Maguire A,et al.2004)。

关于布洛芬心血管安全性的有效研究数据还在进一步产生,其结果还是矛盾的。

在个别的大型试验中每天使用布洛芬2400mg,Kearney 等的荟萃分析(2006)提示:高剂量的布洛芬能形成类似COX—2 抑制剂的血栓形成风险。

根据这些临床试验得出的一个值得注意的观点是:每天2400 mg 布洛芬可能导致不良的心血管效应。

然而根据最近的一项荟萃分析评估(由医学和健康产品管理局荟萃分析,尚未发表),布洛芬的心血管相对危险度仅为1.11(95%CI:1.01~1.22),这提示在实际应用中布洛芬的心血管风险比临床实验所显示的更小。

总的来说,对于低剂量布洛芬(例如:小于或等于1200mg/d),流行病学研究未提示有心肌梗死的风险。

与萘普生和双氯芬酸钠不同,布洛芬在临床中并不常用于治疗严重的炎性关节炎(特别是类风湿关节炎),这种严重的炎性关节炎很可能是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子。

而且,阿司匹林在试验研究中有应用,布洛芬的临床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可能受到阿司匹林的潜在相互作用影响。

有一种趋势认为与同时服用NSAIDs/COX—2 抑制剂和阿司匹林及单独用NSAIDs/COX—2 抑制剂相比,同时服用布洛芬和阿司匹林(相对于单独用布洛芬)可能不成比例地增加血栓性事件的危险。

因此,临床研究中不能除外布洛芬与阿司匹林之间的不良相互作用。

虽然布洛芬干扰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临床关联并不清楚,但由于阿司匹林有心血管保护作用,因此这种关联可能就很重要。

NSAIDs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可能诱发NSAIDs 副作用的危险因素是(Wolfe.2003):①年龄:20 岁以后风险呈增加趋势,50 岁以后出现统计学的显著差异;②原发疾病:既往有消化道溃疡病史、凝血功能障碍、高血压、糖尿病等继发动脉粥样硬化;③同时进行抗凝或抗血小板治疗者:④在常规剂量下,同时使用糖皮质激素现在已经被认为不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真正的危险因素是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原发病,如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⑤可能有关但尚不确定的因素: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史、吸烟、饮酒等。

对上海市9家医院的447位风湿科门诊病人应用NSAIDs的副作用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合并用药史”、“疾病家族史”、“服用可乐的时间”、“与服药以前半年的健康状况比较”、“过去4 周内感到心情抑郁的程度”、“在服用NSAIDs 前4 周内感到精疲力竭的程度”、“觉得无助从而影响生活质量”、“觉得无法自控从而影响生活质量”、“觉得仇视从而影响生活质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

进一步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有8个因素:“合并用药史”、“吸烟史”、“能接受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对服药前自身健康的总体评价”、“可乐的服药时间”、“与服药以前半年的健康状况比较”、“健康状况对活动影响(第1 主成分)”、“个人财务对生活的影响”与不良反应的发生相关。

说明布洛芬不良反应的发生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施文,王永铭,陈斌艳,等.2004)。

不良反应的防治1.严格掌握NSAIDs 的抗炎和镇痛适应证及剂量,防止滥用。

2.尽量避免和减少各种危险因素对用药的影响。

对老年人、既往有溃疡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应慎用或避免使用布洛芬。

3.用药期间应戒烟戒酒,不服用含咖啡因的饮料。

长期应用NSAIDs 的患者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及大便潜血。

发现消化性溃疡或出血等并发症时应立即停药,同时积极治疗已经出现的并发症。

4.使用合理的剂型比如NSAIDs 药物的缓释制剂,使血药浓度稳定,保证持续疗效的同时,避免一过性峰值浓度造成的不良反应。

5.避免和阿司匹林或其它NSAIDs 药物同时使用。

6.加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 受体阻滞剂或胃粘膜保护剂以减少对胃肠道的损害。

如何正确使用NsAIDs类药物合理地使用NSAIDs,建议注意以下事项:1.加强教育,向公众宣传充分的安全用药信息以正确认识抗炎镇痛药。

2.使用合适的剂型,NSAIDs 的缓释剂型,使药物缓慢均匀释放,既持续有效,又避免了一过性血药浓度过高导致的副作用。

3.原有胃出血史、60 岁以上患者、每天饮酒3 次以上者、以及正在使皮质激素者慎用。

4.原则上不同时服用两种NSAIDs,如必须同时服用(如冠心病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者)则加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胃肠道保护药。

5.起始治疗应从最小剂量开始,逐渐调整至最佳维持剂量;6.警惕可能诱发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如65 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糖尿病以及原有肾病者等。

7.患者如发现黄疸、皮疹、食欲下降、上腹部不适、恶心、黑便、头晕、心悸等症状时必须及时就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