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学史

合集下载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他们让坎、离、震、兑四卦象征冬 夏春秋四季的气候,让其他六十卦每卦 象征六又八十分之七天中的气候状况。 六十卦象征的天数之和,就是全年365 又四分之一天,从而构成所谓“卦气 说”。
卦气说主要用来探测政治状况的好 坏。
亲父母长长次次幼幼

男女男女男女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何以知之?”
○孔子的易学思想正代表了易学思想义理化 和研究哲理化的标志。
孔子对《周易》的态度是“不占”,治易 的方法是“观其德义”,学易的目的是“无 大过”。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周易》因被视为卜筮之书而逃脱“秦火” 的厄运。
“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相传孔子万年喜爱《周易》,并其撰写了 《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 传》、《文言传》等。
○西汉中叶《周易》推到儒家经典之首,促 成了汉代“易学”的勃兴,成为一代显学。
○据班固《汉书·艺文志》,汉代易学共有十 三家,著名的有: 施仇易 孟喜易(虞翻为之作章句) 梁丘贺易(以上三者皆列为学官) 京房易(东汉郑玄作注)
释也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偏向从筮法 的角度解释其中的哲学问题……后来被 称为象数学派。另一种是偏重从哲理角 度解释其中的筮法问题。”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四、易学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 五、近二十年来《周易》热述评
第二讲 古今显学——易学源流
一、易学的奠基阶段——先秦 二、易学的形成阶段——汉唐 三、易学的成熟阶段——宋元明清 四、易学的新发展——20世纪以来 五、近二十年来《周易》热述评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

《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

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焦,入于 祥” 。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

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

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

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一章 周易基础

第一章  周易基础

第一章周易基础一、周易释名《周易》又称《易》,是一部古代占筮(shì)用书,又是一部关于宇宙变化的古代哲学名著,汉以后尊为《易经》,位列儒家群经之首。

《周易》是一部古代筮书。

古时人以为自然界和人世间事物的发展变化,在冥冥之中有一种神奇的决定性力量在支配,人可以通过卜筮而预知吉凶趋避。

所以,每当遇事不能决定如何处理,常以龟甲占卜,以蓍(shī)草(锯齿草)占筮,根据卜筮的结果判断如何趋吉避凶。

近代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是以龟甲占卜的记录,古代三易——夏代《连山》、商代《归藏》、周代《周易》则是以蓍草占筮的记录。

今仅存《周易》。

古代占筮和后来寺院庙堂对“灵签簿”没有本质的不同。

《周易》又是一部古代哲学著作。

为什么命名为《周易》?“周”,一说周普,一说周代;一说“易”是飞鸟的形象,一说“易”是蜥蜴的形象,飞鸟的姿态和蜥蜴的颜色都不时变化,用以象征宇宙事物的千变万化。

也有的说,“易”由“日”“月”二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用以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

东汉经学家郑玄认为,《周易》的“易”有“变易”、“不易”、“简易”三种含义: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在不停变化,所以说“变易”;宇宙变化有一定的法则,所以说“不易”;宇宙变化的法则可以认识、遵循、运用,所以说“简易”。

简而言之,《周易》又是一部古老的关于宇宙变化的充满哲理的哲学著作。

我们现在读《周易》,不是把它当作筮书来用,而是把它当作古老的哲学著作和珍贵的社会史料,从中了解古代智慧与社会。

二、周易体例1、易经和易传《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

(1)《易经》。

《易经》有卦画和文字两部分。

卦画:基本卦画或卦形是“—”(阳)和“- -”(阴)两个符号,《易㻏》中的全部卦象都由阴阳两个符号构成。

两个符号连为三叠而成八卦;八卦一卦自重或两卦互重,构成六十四卦。

每卦有六画,一画为一爻,“—”(阳)画为阳爻,“- -”(阴)画为阴爻;六十四卦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传统易学史中圣人作八卦的诸种诠释及其哲学意蕴(上)

传统易学史中圣人作八卦的诸种诠释及其哲学意蕴(上)

是什 么?第三 , 圣人为何如此作八卦?第四 , 八 卦如何进一步 发展为六十 四卦?围绕这些 问题 , 历 代著名易学 家 皆有 沦述
易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理解 和阐释 , 往往标志着易学理论 的不断突破和易学体系的不断创新。我们结合易学史 对圣人 作八卦进行论述 , 将会深化对 易学及其发展 的认识 。
Ab s t r a c t : T h a t t h e s a g e s c r e a t e d t h e e i g h t t r i g r a ms i s he t f u n d a me n t a l i s s u e i n Y/ 一 o l o yI t h a s f o u r a s p e c t s o f me a n i n g s :f ir s t wh v‘ l i d


t h e s a g e s c ea r t ̄t h e e i g h t t r i g r a ms 7 S e c o n d-wh a t we r e t h e r e f e r e n c e ̄ u ee r s f o r t h e s a g e s t o c  ̄a t e t h e e i g h t t r i g r a ms ?T h i r d wh y di d
关键词 : 周易 ; / k 卦; 邵雍 ; 朱 熹; 王夫之 ; 胡煦
中圈分类号 : B 2 2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3—3 8 8 2 ( 2 0 1 3 ) 0 2— 0 0 0 5—0 9
Ex p l a na io t n s a nd Ph i l o s o ph i c a l I mp l i c a t i o ns o f t h e S a g e s Cr e a t i o n o f

论《连山易》易学史

论《连山易》易学史

论《连山易》易学史摘要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中华大文化圈文明集中表现的两个同心圆。

据《连山易》的传承者的口述叙论,阴爻阳爻是古先民最初从结绳纪事演化到汉字诞生的基础发端。

古人定阴爻、阳爻是以男人和女人的耻骨确定下来的,男人的会阴部耻骨是一整根相连的骨头象征“”爻并叫“乾元”。

女的会阴部的耻骨是断开的两端,用有韧带相连叫“开元”。

并把乾艮离巽定为阳爻,坤坎震兑定为阴卦。

乾艮离巽为阳卦,其定义法则是这四个卦的宫变(如乾、姤、遁、否、观、剥、晋、大有)八个宫变卦总阳爻数为28个,除三等于九余一,故而乾为九,余一亦为阳卦。

坤震坎兑这四个卦的宫变(如坤、复、临、泰、大壮、夬、需、比)八个宫变卦的总阳爻数为20个,除三等于六余二,故而坤为六,余二为阴是阴卦的确证。

在书房派的易著中,常出现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在连山中是如何解释的呢?戊己者无极也,这个世界开始是无己的,就是没有自己,后来有了己为太为己,有了自己。

两仪代表了男女,古人并无先进仪器,胎儿在母亲腹中并不知男女,只有生下来才能认定男女既“两仪”。

天下人的父母都出自戊己,就是说乾坤的父母也是戊己。

大家的老父亲、老母亲也是人所生。

父母只所以是人父人母,是因为父母在年轻时为戊己之代表,是爸爸妈妈青壮当年的结晶者戊己也。

《连山易》论天下之大者莫过乎风,风为四季之帅,六气之主,四季者春夏秋冬,春风使万物萌发,夏风让万物畅养,秋风吹万物所熟成,寒风又使万物肃杀而百科凋零。

六气者温、热、寒、凉、署、燥,这些都得乘上风的四时之天车才可推动气运转换,无论怎样的天气物候,没有风的能量体现,大自然就同死寂的外行星一般。

故而古人认定非风不雨,非风不晴,非风不湿,非风不干,非风不燥,非风不热,非风不寒,非风不生,非风不死。

论《连山易》易学史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是中华大文化圈文明集中表现的两个同心圆。

据《连山易》的传承者的口述叙论,阴爻阳爻是古先民最初从结绳纪事演化到汉字诞生的基础发端,本来古人论一阴爻为女,一阳爻为男,再加一爻为自然界的一切,后成小成卦并清楚的划分了八个客观方位、人物、物质等,更进一步演出了四季八节来指导农耕。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_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_二_目录_易学史研究专辑_

周易研究2008年第1期(总第八十七期) 《百年易学文献菁华集成》(二)目录(易学史研究专辑)【先秦易学史】春秋《易》文本,吴前衡论《左传》与易学,潘雨廷【西汉易学史】汉代易学概况(谈易之三),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谈易之四),戴君仁汉易里的几个重要名目———卦变(谈易之五),戴君仁汉易里的其他名目(谈易之六),戴君仁韩婴《易》学探微,李学勤孟氏易传授考,沈瓞民施、孟、梁丘《易》学考,刘大钧孟喜易学略论,傅荣贤西汉孟喜改列卦序中的哲学思想,高怀民孟喜卦气卦序反映的思想初论,李尚信孟京易学的来源,梁韦弦《汉书・魏相传》与西汉易学,连劭名汉魏费氏易学考,沈瓞民《焦氏易林》作者考辨———兼与黎子耀先生商榷,陈良运焦延寿易学渊源考,连镇标《易林》神仙思想考,连镇标《易林》几与《三百篇》并为四言诗矩,陈良运京房易学的象数模式与义理内涵,余敦康京房《易》与《焦氏易林》,陈良运论《京氏易传》与后世纳甲筮法的文化内涵,萧汉明京氏易学中的阴阳对待与流行———兼论京易纳甲、建候、积算的建构原则,张文智谈京房解《易》的一段佚文,唐子恒京房象数易学探微,周立升《周易乾凿度》的哲学思想,钟肇鹏考古发现与《易纬》,连劭名易纬《乾凿度》的几点研究———兼论帛书周易与汉易的关系,李学勤《易纬・乾凿度》残篇文解析———西汉形上思想的成就,高怀民《易纬・乾凿度》的哲学思考,张健捷“元气”演化史观———《易纬》的自然史观研究,萧洪恩《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刘彬《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林忠军《太玄》创作年代考,束景南论《太玄》的哲学体系,韩敬扬雄《太玄》中的宇宙形成论,郑万耕《太玄》与《周易》之比较研究———兼论扬雄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与作用,韩敬《玄首都序》、《玄测都序》注———《太玄注》摘登,韩敬《太玄》“罔直蒙酋冥”的易学史意义,郑万耕杨雄《法言》中的易学思想,李英华论《太玄》对《周易》的模仿与改造,刘保贞读玄释中———试论《太玄》所本的宇宙说,问永宁从《太玄》看扬雄的人性论思想,问永宁《太玄》的宇宙结构论探析,问永宁刘向、刘歆父子的易说,郑万耕【东汉易学史】《白虎通义》与易学,张涛周易马氏传辑证・系辞上,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系传下,沈瓞民周易马氏传辑证・说卦传,沈瓞民《周易参同契》的哲学基础,乌恩溥《周易参同契》作者考,方春阳《〈周易参同契〉外丹著作考》商榷,杨效雷《周易参同契》的月体纳甲学,周立升论《周易参同契》的外丹术,郭东升论魏氏月体纳甲说及其对虞氏易学的影响,刘玉建试论《周易参同契》以“易”为核心的发展变化观,陈进国《周易参同契》的丹道易学,周立升荀爽易学通论,周立升《九家易》考辨,林忠军荀爽易学乾升坤降说的宇宙关怀与人文关切,王新春郑氏易礼(谈易之七),戴君仁郑玄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郑玄爻辰说述评,刘玉建郑氏易义,丁四新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林忠军郑玄易与两汉易学思潮,林忠军虞翻著作考释,刘大钧虞翻卦变说探微,林忠军虞氏易学的两大理论支柱:“卦气说”与“月体纳甲说”,王新春论虞翻易学批评,刘玉建论虞翻别卦逸象,刘玉建融旧铸新的诠释与研究———王新春《周易虞氏学》序言,刘大钧虞翻易学旁通说的哲理内涵,王新春虞翻易学与《周易参同契》,萧汉明也论虞氏易学的卦变说,王新春虞翻易学解释学原则:震巽特变与权变,刘玉建宋衷易学考论,周立升仲长统的思想与易学,张涛陆绩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魏晋南北朝易学史】论汉魏《易》学之嬗变,林忠军王肃易学刍议,乐胜奎王弼注易用老考,郑慕雍王弼大衍义略释,汤用彤王弼郭象注易老庄用理字条录,钱穆王辅嗣的易注(谈易之八),戴君仁王弼易学之史迹,牟宗三王弼玄理之易学,牟宗三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上),[韩]金忠烈王弼注易老的观念造;(下),[韩]金忠烈王弼易学研究,简博贤王弼易述评,徐芹庭王弼易所显现的老庄思想,吴玉莲论王弼《周易略例》在易学史上的地位,余敦康“执一统众”与王弼易学革命,王晓毅王弼“太极”说片论,王晓毅论王弼的“无咎”说,李世英王弼的崇本息末观与玄理化的易学倾向,高晨阳王弼《易》《老》二注成书先后及年代考辨,裴传永“得象忘言、得意忘象”———王弼对象数的重新定位及其对治《易》路数的新体认,王新春王弼哲学的方法论探究,杜保瑞论王弼易学对两汉象数易学的继承,田永胜驳“王弼以老解易论”,田永胜管辂《易》学所反映魏晋象数《易》的转变,蔡振丰蜀才及其易学要义,简博贤蜀才易学思想述评,林忠军郭璞易学渊源考,连镇标郭璞易学思想考,连镇标韩康伯《周易》解释中的道德思想,许建良干宝易学研究,林忠军虚浮世界的清流———《周易干氏注》述评,叶友琛干宝的《周易》古史观,朱渊清梁褚仲都及其《周易讲疏》,黄庆萱萧衍及其周易大义稿,黄庆萱【隋唐易学史】魏晋至唐初易学演变与发展的特征,刘玉建侯果易学研究,刘玉建崔憬与侯果象数易学述评,林忠军李国梁跋宋监本周易正义———兼论阮元十三经校勘记,乔衍Ρ孔颖达周易正义及其“观我生”论,龚鹏程《周易正义》中孔颖达的思想,(日)高桥进孔颖达易学思想研究,宋开素孔颖达的易学诠释学,刘玉平孔颖达《周易正义》的几个理论观点,姜广辉【北宋易学史】试论宋人恢复古周易的重要意义,舒大刚试论宋明易学的太极动静观,郑万耕宋代君臣讲易考,金生杨范仲淹的《易》论,姚瀛艇李保林“庆历易学”发微,杨亚利胡瑗易学管窥,郑万耕评宋人陆秉对《周易》“大衍之数”的解说,郭鸿林欧阳修的《易学》,[日]户田丰三郎简论欧阳修的《易》说及其史学观,林怡评欧阳修《易童子问》,[台]程石泉《易数钩隐图》作者等问题辨,郭U 邵雍先天学新释,谢扶雅记邵雍皇极经世的天声地音,陆志韦邵雍的《皇极经世书》,李申论邵雍与《皇极经世》的思想结构,潘雨廷邵雍先天图卦序来自李挺之卦变说,郭U 论邵雍的先天之学与后天之学,余敦康邵雍先天之学的宇宙图式,余敦康邵雍易学思维的特征,金弼洙邵雍易数哲学探微,[韩]赵源一邵雍先天易“天地自然之数”一解———对冯友兰先生《邵雍的“先天学”》的两点补充,韩敬《伊川击壤集》与先天象数学,王利民也谈“无极”而“太极”,卢鸣皋“无极”与“无限”(书信),张铁君卢鸣皋无极而太极———周濂溪对道的形式陈述,张德麟周濂溪太极图说问题平议,林政华周濂溪之太极图说,戴景贤周敦颐“无极”“太极”辩,段景莲“无极”辨与属性范畴实体化,张军夫太极图渊源考辨,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渊源辨,卢国龙周敦颐《太极图》考,张其成我与周氏太极图研究,李申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兼与任俊华等先生商榷,林忠军《太极图》与《太极图说》之“五行说”比较研究,曹树明田智忠《周氏太极图》原图考,郭U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易》象数及西方有关学说,张祥龙司马光的《温公易说》,余敦康张载《易》学研究,徐志锐略论《周易》对张载哲学的影响,施炎平横渠易学的天人观,郑万耕论张载之学是易学———与龚杰先生商榷,王利民宋儒张载“以易为宗”思想探析,孙剑秋王安石易学与其新学及洛学,耿亮之王安石《易象论解》与《序卦传》,杨倩描论易学“涪陵学派”的形成、特点与深远影响,李良品程颢易学与其哲学及气象,耿亮之伊川易传———谈易之十一,戴君仁伊川易学之基本思想,胡自逢伊川论卦才,胡自逢伊川论易卦二体之际会,胡自逢程子易学源流述略,胡自逢《周易程氏传》思想研究,金春峰《二程集》中《易序》作者考辨,庞万里程颐易学的特点及其中国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伊川易学的形成及发展,余敦康以忧患之心,思忧患之故———程氏易学的为政之道,刘燕芸王弼易与伊川易之比较———关于《周易》的体例与原则,杨东试论程颐对今本《周易》古经分篇的义理阐释,陈京伟程伊川与马王堆之间———天理、象数与汉宋易学的视角,邢文苏轼易学与其人格,耿亮之苏轼《东坡易传》特色小议,舒大刚【南宋易学史】朱震易学纳甲观初探,唐琳李纲《易》说研究———兼涉其《易》与《华严》合辙论,林义正张浚的易学思想及其影响,蔡方鹿略论“参证史事”的杨万里易学,傅荣贤《易序》作者略考,程林周易本义考,白寿彝朱陆辩太极图说之经过及评议,戴君仁朱熹与李 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张立文《周易本义》提要,潘雨廷由朱熹易说检讨其思想之特质、影响与局限,刘述先朱熹《易》学研究,徐志锐如何看待易“象”———由虞翻、王弼与朱熹对易“象”的不同看法说起,林丽真《上下经卦变歌》评述,乌恩溥朱熹的易学解释学,李兰芝朱熹河图洛书说的演变,温海明从“理一分殊”观朱熹易学与环保哲学,曾春海论程朱易学异同———两贤如何理解《周易》其书,[韩]徐大源朱熹对宋代易学的发展———兼论朱熹、程颐易学思想之异同,蔡方鹿朱熹易学简论,郑万耕朱熹对邵雍先天象数学的继承和发展,李秋丽朱熹《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象数之学述评,余敦康论《本义》注文与卷首《卦变图》之相合,王风程、朱解《易》比较,吕绍纲程、朱《周易》观之分析与比较,[韩]金周昌朱熹《周易本义》音韵资料研究,金周生论吕东莱《易说》中的哲学思想,潘富恩陈天林陆九渊易学的心学建构,傅荣贤易简功夫终久大———《周易》与陆九渊的心学,石明庆马斗成《易先天图—浑天象》非张行成之图,郭U张行成先天数学初探———再论中国数学派,张其成杨简易学略论,傅荣贤叶适对《易传》的理解态度,高柏园论魏了翁的易学思想,金生杨李杞《用易详解》的易学特点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地位,蔡方鹿丁易东象数易学,林忠军俞琰卦变说辨析,郭U正传别传二重化———俞琰《易》说浅析,詹石窗【元代易学史】元代之易学,徐芹庭宋易在元代的发展,梁韦弦略析吴澄易学中的阴阳卦对思想,章伟文略析吴澄的易学象数思想,章伟文吴澄理学视野下的易学天人之学,王新春保巴及其易著中的哲学思想,陈少彤【明代易学史】王阳明易学略论,温海明《周易》与阳明心学,范立舟试论王龙溪的易学哲学,杨月清从孔子易知简能观来知德易卦图,但衡今来知德的易说及其自然哲学,陈德述钱一本易象义理窥测———评《周易像象管见》,张克伟重刊古周易订诂———嵩园读书记之四,黄仲琴方以智与《周易图象几表》,蒋国保方以智易学思想散论,蒋国保方以智象数易学平议,罗炽【清代易学史】明清之际在华耶稣会士之《易》说,杨宏声评孙奇逢“乾坤生生不息”的太极观,李之鉴评孙奇逢“变通趋时”的易学思想,李之鉴黄宗羲《象数论》与清初官方易学的变化,司徒琳张尔岐易学中的经世思想,汪学群王船山的易学,梁亦桥王船山的易学(上),罗光王船山的易学(续),罗光阐船山易学之宇宙论,曾春海《周易内传》中的若干辩证法思想,唐明邦王夫之辩证法思想的“细胞”———阴阳对立统一,赖永海船山易学之研究纲领,曾春海试论王船山的易学体系,萧汉明王夫之论卦象、卦德与卦序,萧汉明王夫之《易》学成就的深刻总结———评萧汉明《船山易学研究》,张善文王夫之易哲学在哲学史上的意义,金珍根王船山易学渊源试探,汪学群读船山先生《周易大象解》,梁韦弦简论王船山晚年的易学哲学———《张子正蒙注》到《周易内传》,林亨锡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汪学群王夫之易学中的人性论,汪学群《周易》与中国天人之学的模式———以船山易学为中心,陈赟《易图明辨》与儒道之辨,郑吉雄李光地与《易》学,詹石窗读《周易折中》,刘大钧清江慎修《河洛精蕴・后天为杂卦之根说》读后,涂士彬惠栋治《易》的特色与贡献,孙剑秋惠栋易学著述考,漆永祥张惠言的词学与易学,陈水云论焦循《易》学的“相错”、“比例”与数理,陈居渊焦循《雕菰楼易学》述评,赖贵三实证与实测———从方法论角度看焦循的易学研究,陈居渊焦循的易学诠释学,李兰芝论焦循“假卜筮而行教”的易学观,陈居渊焦循易学方法论的哲学意义,陈居渊论焦循易学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陈居渊江都焦循手批《周易兼义》释文(一),赖贵三焦循《孟子正义》易学思想析论,赖贵三论焦循对“卦变”说之批评及其《易》学建构,[马]庾潍诚魏源易学初探,廖名春康有为和20世纪中国易学的现代转化,施炎平【近现代易学史】民国以来象数与义理派之易学,徐芹庭20世纪《周易》古史研究,陈桐生20世纪初《周易》经传分离说的形成,郑吉雄杭辛斋《周易》象数思想评价———兼述杭氏象数理论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李树菁尚秉和易学思想初探,刘光本本易理以诂易辞 由易辞以准易象———试论尚氏易学的特色及其对易学史的贡献,赵杰《周易古史观》驳议,刘长允马一浮易论,耿成鹏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颜炳罡熊十力的新易学思想———读《乾坤衍》,郁有学根柢《大易》出《新论》———《周易》与熊十力《新唯识论》,方用天人体用贞一不二———新唯识论与周易哲学之比较,黄玉顺熊十力之《周易》新诠释与儒学复兴,[韩]郑炳硕易理诠释与哲学创造:以熊十力为例,高瑞泉成就与不足———浅议郭沫若的《周易》研究,魏晓丽冯友兰易学思想初探,彭卫国高亨的《周易古经今注》,范宁《周易讲座》序,金景芳象数易学义理新诠———牟宗三先生的易学,邓立光论牟宗三哲学中的易学研究,王兴国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上)———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乾坤大义的现代启示(下)———当代新儒家易学思想综论,黄黎星现代新儒家的易学思想论纲,郭齐勇黄寿祺《周易尚氏学札记》评述,黄高宪杨向奎先生易学研究述略,张涛冯契对《周易》辨证逻辑思想的研究,丁祯彦《周易表解》自序,潘雨廷一部创造性的学术专著———宋祚胤《周易译注与考辩》评介,游唤民《周易》研究的新成果、新特点、新趋势———中国《周易》学术讨论会摘要,张武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综述,颜文近十年来海峡两岸易学研究的比较,黄沛荣《易》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沛荣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林忠军【其他】《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概谈,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续),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易类拾遗(三),王绍曾易学文献原论(一),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二),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三),周玉山易学文献原论(四),周玉山《南塘易说》与《周易辑闻》,王煦华说《易本》,于亦时《四库提要》易类订疑,杜泽逊广东之易学,饶宗颐韩国易学思想之特质及其文化的影响,[韩]柳承国退溪易学初论,吕绍纲再论退溪易学,吕绍纲金一夫与《正易》,[美]李钟勇等著梦海译《易经》英译版前言,[瑞士]G/G/荣格(楼格译)。

易学史

易学史

一、易学及其传承《周易》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

近3000年来,研究《周易》的代不乏人,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

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归纳为义理、象数两派和汉儒卜筮,京房,焦延寿机祥,陈抟、邵雍图书,王弼“说以老庄”,胡瑗、程颐“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参证史事”等六宗。

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些话并非虚夸。

《周易》可谓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无所不包”说明易学外延的无限大,反映了《易》对文化各层面的影响;而“易道”则是易学最本质的核心层次,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历来注重“辨门庭”、“论流派”,即通过辨析某一学说的源流派别,明确这一学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然后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索考察,把握其精髓,总结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实质,遂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卓有建树的一家之说,从而使这一学说有所开拓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学术程度。

此种治学方法,值得今天的学者借鉴,研究《易》学,实亦莫能外此而别行。

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尝云:“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

”朱熹门人问道,“门庭岂容各立耶?”朱熹答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功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

”朱熹门入又问,“如何是门庭?”朱熹曰:“是读书之法。

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

伊川《即程颐》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

此便是读业之门庭。

”程颐所言王辅嗣,即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胡翼之,即胡瑗,著《易解》(即今存其门人倪天隐述师说作《周易口义》),王介甫,即王安石,著《易解》《今不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易学及其传承《周易》问世后,最早见于《左传》记载,在鲁庄公二十二年,即公元前672年。

近3000年来,研究《周易》的代不乏人,为阐述易理而留下的易学著作,不下3000种,形成了独立发展的易学史。

所谓“易学”就是历代学者对《周易》的种种解释,这些千差万别的解释,形成了一套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理论体系。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将易学归纳为义理、象数两派和汉儒卜筮,京房,焦延寿机祥,陈抟、邵雍图书,王弼“说以老庄”,胡瑗、程颐“阐明儒理”,李光、杨万里“参证史事”等六宗。

认为:“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这些话并非虚夸。

《周易》可谓是博大精深的古代智慧和知识的宝库。

“无所不包”说明易学外延的无限大,反映了《易》对文化各层面的影响;而“易道”则是易学最本质的核心层次,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

中国传统的治学之道,历来注重“辨门庭”、“论流派”,即通过辨析某一学说的源流派别,明确这一学说的产生、发展及演变过程,然后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索考察,把握其精髓,总结出富有创见的理论实质,遂能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形成卓有建树的一家之说,从而使这一学说有所开拓并发展到一个新的学术程度。

此种治学方法,值得今天的学者借鉴,研究《易》学,实亦莫能外此而别行。

宋代儒学大师程颐尝云:“学者要自得,《六经》浩渺,乍来难尽晓,且见得路径后,各自立得一个门庭,归而求之,可矣。

”朱熹门人问道,“门庭岂容各立耶?”朱熹答曰:“此是说读《六经》,是要从师讲问,且识得如何下功夫,便是立得门庭,却归去依此实下工夫,便是归而求之。

”朱熹门入又问,“如何是门庭?”朱熹曰:“是读书之法。

如读此一书,须知此书当如何读。

伊川《即程颐》教人看《易》,以王辅嗣、胡翼之、王介甫三人《易解》看。

此便是读业之门庭。

”程颐所言王辅嗣,即王弼,著《周易注》、《周易略例》,胡翼之,即胡瑗,著《易解》(即今存其门人倪天隐述师说作《周易口义》),王介甫,即王安石,著《易解》《今不传》。

上引程颐所论,朱熹所释,乃就治《经》的方法而言,强调立得门庭、识其派别、归而求之。

黄寿祺先生尝撰《论易学之门庭》(载《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80年第三期),极推程,朱之语,并指出:“所谓门庭者,便是从师讲学如何下工夫,如何读书。

再申畅其说,便是凡治某一种学问,必须求师指导一了当之途径,使不至迷惘眩惑,若不知要领,劳而无功也。

”又曰:“原《易》道广大,无所不包,见仁见智,非止一端。

今欲辨其门庭,必须先论其源流宗派,知其源流宗派,然后知何者为本,何者为末,何者为主,何者为客,本末既析,主宾既分,而门庭斯立。

”这一论述,更点明了研治《易》学务必探索其学术流派的重要性,足以指导治《易》者步入正途。

《周易》产生之源,旧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其创作的时代背景至为古远,先秦时代,《易》用多见于占筮,其说颇具“象数”、“义理”色彩。

而《易》学流派的明确创立,并不断地发展演变,则是发端于秦汉。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嬴政并吞六国,统一天下。

不久,出于政治上的需要,他发令焚毁一切旧传经籍,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有幸的是,《周易》作为卜筮之书,不属焚烧之列,遂独得完好保存。

所以,西汉初年复兴经学,《周易》的传授较其它诸经最为无阙。

而且,由于《易传》十篇的流传日益广泛,并为学者所高度重视,以至被合入“经”中传习,乃使历代对《周易》的研究,均以经传两者为主要对象。

从西汉到今天的两千多年之间,沿着历史时代的推进,《周易》学说的流传大致可以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先秦易学、汉魏晋南北朝《易》学,唐代《易》学,宋代《易》学,元明清《易》学,现当代《易》学。

各个阶段的《易》学,又有不同的特色,出现不同的流派。

下面,依照这几个阶段,分别简述各种主要《易》学派别的基本特点及其代表人物,庶可略见两千余年《易》学“门庭”之大端。

先秦易学先秦时期是易学萌生和奠基时代。

传统认为《连山》、《归藏》、《周易》“三易”先后于夏、商、周三代问世。

春秋战国时期易学已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势,一是继续沿着宗教巫术的占筮道路发展,以《左传》、《国语》为代表;一是摆脱宗教巫术束缚而向哲学发展,以《易传》为代表。

《易传》是先秦易学集大成之作。

先秦诸子尤其是儒家、阴阳家、道家的思想反映在易学上,丰富了易学;同时,《周易》思想又渗透到各家学说之中,成为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两汉易学有三种解易倾向:一是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了象数易体系,为今文易学。

二是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为古文易学。

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将易学同黄老学说相结合,以道家黄老之学解《易》。

三种倾向中,以孟、京象数派影响最大,代表了汉易主流。

东汉郑玄兼采今古之长,采用爻辰说以注《易》。

与郑玄儒家解易系统相对,《周易参同契》则代表道家黄老派解易系统,以《周易》原理解说炼丹理论和方法,将卦气说发展为月体纳甲说,对《易纬》天人感应说和阴阳灾变说加以扬弃,它是以易学指导其他学科的范例。

早于《参同契》而于西汉成书的《黄帝内经》则开创了易学与具体科学《医学》结合的先例,反映了易学对具体科学的推动、指导作用。

晋唐易学受魏晋玄学的影响,以王弼易学为代表,扫象言理,将易理玄学化,开《周易》义理派之先河。

王弼作的《周易注》和《周易略例》在理论上对汉《易》象数派进行清算,使在两汉400年中不绝若线的义理《易》学得以复兴、壮大。

隋唐时期,出现孔颖达《周易正义》、李鼎祚《周易集解》等总结前人和时人易学成果之巨著,虽然前者偏重魏晋义理;后者偏重汉代象数,但已呈现融合两派易学的倾向,代表儒家解易阵势。

宋代易学宋时,《周易》被当作对抗佛道二教的有力武器,而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依据。

以程朱易学为代表,沿义理派发展,将易学伦理化,程颐以儒理解易,而力排老庄玄学。

南宋朱熹作《周易本义》,重义理而不废象数,以程氏易学为骨干,融各家之所长,集理学之大成,将易学哲学中宇宙生成论体系转变为理本论体系,以二气变化法则解释宇宙变化规律,对儒家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其后代官方哲学的代表。

同时兴起以邵雍为代表的先天象数学派,将河图、洛书引入易学,使《周易》日益神秘化,以致其末流同江湖术数混杂在一起。

《周易》学说发展到宋代,又产生了一个重大变化,形成与“汉《易》”相对峙的“宋易”。

宋代《易》学,大致可分为三派。

(一)图书之学此派以道士陈抟开其端,相继传授给刘牧、邵雍等人,以《先天图》、《后天图》、《河图》、《洛书》等图为说,形成宋代特有的“先天象数学”,使《易》学研究别生一条途径。

(二)专阐儒理北宋胡瑗、程颐等人,专以儒家伦理道德阐说《易》义,其说兼取《十翼》及王弼《易》学而广为发挥,自成一派,对后代深有影响。

至南宋朱熹,全盘接受程颐的《易》学,又采纳陈抟、邵雍“图书”之学,全面推广阐扬,遂有“宋《易》”之名与“汉《易》”相对峙。

(三)以史证《易》南宋李光、杨万里,虽不废胡瑗、程颐以儒理解《易》的旧风,但更注意援引历代史实,与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义理相互应证,以揭明各卦、各爻的象征旨趣。

这种方法,又自成一派,对后代《易》学也颇有影响。

自此以后,《易》学派别的纷歧,日益繁多。

元明清易学自元代至清代,《周易》学说的发展大体上是在汉,宋两大流派的基础上衍申开拓的。

这一时代,统治者对臣民加紧思想控制,在独尊程朱理学的同时,大兴文字狱。

明代钦定了宋学的统治地位,其易学以宋易为主流。

明末清初王夫之掀起明清时期宋易义理研究的最后一次高潮。

随着图书象数学被批判,宋易逐渐被以考据学、训诂学为特征的汉易所代替。

清代汉易重视实据,考订文字,在对《周易》经传文字的注释、考据、辑录、校雠方面做出了贡献,然而对《周易》原理的探讨终未摆脱汉易窠臼,没有形成自己所特有的哲学体系。

元代《易》学家,大都笃守程颐、朱熹的遗说,如吴澄《易纂言》、胡震《周易衍义》等皆是代表作。

近代以来,《周易》在科学方法指导下被人们重新认识和研究。

现代易学,在义理、象数两方面都各有深入,呈现出以现代科学理论为指导进行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综合交叉研究的趋势。

同时,不少现代自然科学家热心加入易学研究行列,力图将《周易》象数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势必将形成异军突起的科学易学派。

●于省吾及其《双剑誃易经新证》。

●尚秉和及其《周易古筮考》、《左传国语易象释》、《焦氏易林注》、《焦氏易诂》、《周易时训卦气图易象考》、《连山归藏卦名卦象考》、《周易尚氏学》等。

●闻一多及《周易义证类纂》。

●李镜池及《周易探源》。

●高亨及其易学研究。

●郭沫若的易学研究。

当代《周易》研究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

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学思维的发展,它不断地向不同时代的人们发出不同的信息,启发和诱导人们去创造生活。

美国国际易经研究会主席、夏威夷大学哲学系主任成中英教授1987年在山东济南国际《周易》学术讨论会上谈到《周易》研究的趋向时认为:“易经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是中国文化的源头,易经哲学是中国文化的正统,是整个文化综合而成的结晶。

占筮不能仅从浅层迷信方面去理解,卜筮现象背后有其一套合理的逻辑、理论,有其现代意义。

易经、占筮实际上是一种预测学,它着意的是由现在透视未来,从而参与未来,是预测和决策的统一,是人类的一种自然需要……在易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的单向预测学说,到《易传》则发展为一种宇宙科学、智慧。

易经成为一种创造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学说。

它所追求的既是整体又是开放,又是运动的思想体系;既是发展又是最平稳的人类社会。

《易经》具有历史性、现代性和未来性,有其世界性的意义。

”(参见毕群圣主编:《大易论集摘要》第18页,山东友谊书社1990年出版。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