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

合集下载

关于易经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关于易经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关于易经比较通俗易懂的书
1.《周易入门》(成田翼著):简洁明了地介绍了周易的基本概念、占卜方法以及阴阳八卦等,适合初学者入门。

2.《周易全解》(李大师著):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周易的历史、哲学、占卜和八卦等各个方面,适合初、中级读者。

3.《周易大全》(贾中开著):详细系统地讲解了周易的各个层面,包括占卜、阴阳五行、八卦、易经哲学等,适合进阶读者。

4.《易经简明解读》(左立华著):以易经为基础,结合现代思想解读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占卜方法以及对人生的指导作用,适合一般读者。

5.《易经图解》(陆宏良著):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形象直观地介绍了易经的基本概念、占卜方法以及各个八卦的含义,适合初学者。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

论易学发展史谈到人类思想的源头,人类始终找不到理由去规避卜文化,在科学占统治地位的当代,大多数人都想尽可能拉近与科学的关系,而关于上古时期人类与卜文化之间的关系却逐渐被人淡忘,但是在上古时期卜文化几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人类生活最神秘、最神圣的一个环节。

在那个时期的人类面对的不仅是周遭不稳定的环境,还有对未知的恐慌,这种恐慌在当今的科学时代里早已潜伏在人类麻木的神经里,可是这种恐慌在上古时期却一直绷紧着人类的神经。

就是在这种文化环境里,人类的智慧慢慢地发酵着,卜文化由神秘的仪式与咒语逐渐向清晰的文字符号化过渡,这期间的东方人灵受过什么自然界的特殊图案启示已经无所考证,但是由伏羲创造的八卦却被完整的记录下来。

传说八卦流传到夏代时被演绎为《连山》,传到商代时被演绎为《归藏》,传到周朝时则被演绎为《周易》,即《易》。

《连山》、《归藏》已经亡佚,最后仅留下《易》。

《易》乃周文王拘于羑里时思考的结晶,最初的《易》仅含《易经》,《易经》包括:《上经》30卦,《下经》34卦,共64卦。

随着西周进入春秋战国,许多文字的含义也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易经》越来越难以理解,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弟子于是创作了《十翼》,即《易传》,来解读《易经》,此时的《易传》与《易经》是两部独立的书籍。

《十翼》实际上就是解说《易经》的十篇文章,具体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

《易经》与《易传》合为一体,成为一本书,即现代《易》是由魏晋时期的易学大师王弼完成的,后面会介绍。

《易》可以说是中国思想文化的根,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易》的思想就开始渗透到古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而关于易学的发展当从西周说起。

《周易》在西周刚开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由天子的卜筮官看守,他对国家的影响是间接性的,此时的《易》是一般人无法接触的,这种情况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因为《易》流入民间才有所改观,春秋末期《易传》的《彖》、《象》、《文言》、《系辞》已经完成。

易学一一正本清源之四

易学一一正本清源之四

易学一一正本清源揭开《周易》千古之秘四打开易学之门走进易学殿堂原创作者: 归隐第一篇先提如下几个问题思考一下: (1)你学《易学》入门了没有?(2)易学怎样才算入门?(3)怎样才算是有真本事能应用于实践得名符其实而不是用伪易学去忽悠靠装逼吹牛以求名获利的伪大师?(4)经过怎样呕心沥血才能成为一位名符其实有益于社会的《易学》工作者?为此用尽可能少的文字写下这篇《易学一一正本清源》之概要,从最要基础概念内函和定义和这些基础概念在整个易学体系中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在整个易学体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入手作一个全面概括性描述和解读。

一说易学我们不能不提一部经典一一《周易》。

《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但能窃其一斑见其真迹生者中总不过不过一、二,师与徒和孙也多不过三人,一脉单传于世。

能见半部《周易》中的《易经》生者不过三、四,师徒孙也多不过五人,一脉单传于世。

所以成过往了的已故先贤也不会多,而众见之《易经》也是半真半假已非原貌,其所讲也全是“道”,一半言道一半胡说八道,让人不得要领,才有了智者言“智”,仁者言“仁”,也成“智”者不智,“仁”者不仁的众说纷云。

那么《周易》为何物?《周易》是先民智慧圣先结晶,中华文化总源头,更是大道之源。

即有方法论,也有认识论。

小可修身齐家,大可安帮治国。

学《易学》是不是很难。

只你把《周易》有那些内容,讲了些什么搞明白,先把这其中头绪理清就不难了。

没有头绪只有四面乱冲乱撞,必然即无方向,又无通道,撞不死也得掉进沟里摔死。

所以有必要把《周易一一师传秘要》给大家先附录在下面,以备大家参阅,然后介绍易学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它们在易学中的意义和它的之间的相互关系。

附录:《周易》师传秘要是步入易学殿堂研究易学钥匙《周易》师传秘钥引子[一]《周易》:周是运动。

易是变化。

[二]“易”是万事万物万象变化的之道。

[三]“周”是万事万物万象运动之道。

[四]“周易”是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的万事万物运动规律、变化规律以及两者相互关系。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原创版)目录1.《易学哲学史》概述2.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4.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正文《易学哲学史》概述《易学哲学史》是一部关于易学哲学的历史和理论的研究著作。

易学哲学,又称周易哲学,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

易学哲学起源于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哲们对自然、社会、人生等各方面现象的观察和总结,经过长期的传承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哲学体系。

易学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伏羲时代,伏羲创立了八卦,被认为是易学的开端。

后来周文王被囚禁羑里,他在狱中对八卦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发展,创立了 64 卦,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周易》。

周易的成书,标志着易学哲学的正式确立。

自周代开始,易学哲学逐渐成为我国哲学体系的核心。

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孔子、孟子,到汉代的董仲舒、京房,再到唐代的孔颖达、李淳风,以及宋代的朱熹等,历代学者对易学哲学进行了深入研究和阐发,使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丰富。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天人合一:易学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人与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天道的制约。

2.阴阳五行:易学认为宇宙万物由阴阳两种基本属性和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阴阳五行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

3.变易:易学认为变化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属性,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变易思想强调顺应自然、适者生存。

4.中和:易学主张中正之道,强调事物要保持平衡和谐,过于极端的行为和思想都是有害的。

易学哲学的影响和现代价值易学哲学对我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对古代哲学、道德观念、政治制度、科学技术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现代社会,易学哲学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汉宋两朝易学大发展

汉宋两朝易学大发展

在《易》学史上,汉代是象数派最发达时期,因此学者将汉代的象数《易》学称为“汉《易》”。

此名虽然来自汉王朝,但并不是说,所有汉代人对《周易》的研究都可归入汉《易》。

不论哪一个朝代,凡用汉代象数方法研究《周易》的,都可归入汉《易》一派。

汉《易》的代表人物,在汉代有孟喜、郑玄、京房,唐代的李鼎祚,清代的惠栋、焦循,也都属于汉《易》派。

郑玄(公元127—200年),东汉人,字康成。

郑玄一生给各种儒家经典作注,达数百万字,门生千人,被视为一代宗师。

郑玄先是师事《京氏易》,后来又师事马融学《费氏易》,著有《周易注》九卷。

郑玄注《易》,取从象数,以爻辰说解释《周易》经文,以五行说解释《周易》筮法,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弼兴起后,郑学渐渐衰落。

“宋《易》”就是宋代《易》学的总称,其学风一直影响到清初。

宋《易》中也有义理与象数二派之分,义理派的代表是程颐和张载;象数派的代表是周敦颐和邵雍。

自南宋朱熹之后,更出现了对义理和象数调合的倾向。

宋《易》的主要特征,是对《周易》原理作高度哲理化的发挥,以阐释《周易》哲理为宗旨。

宋《易》将《易》学的哲学研究推向高峰,这是宋明哲学的重要思想内涵;在《易》学史和整个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上,宋《易》的地位十分重要。

宋代还兴起了图书学派,这是宋《易》中的象数派主流。

宋《易》象数学者多推崇河图、洛书,将《周易》起源与河图、洛书联系起来,藉以阐发本身的象数理论,并形成以图式解说《周易》的学风,被后人称为“图书之学”。

朱熹(1130—1200年),南宋人。

19岁中进士,但仕途很不得志。

自24岁起,师从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承袭洛学正统。

但在《易》学方面,他很多理论却与程颐不同。

程颐坚持义理解释,反对穷究象数。

朱熹却喜谈无极、太极、先天、后天等象数理论,继承陈抟、邵雍等人,相信河图、洛书。

朱熹的主要《易》学著作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朱文公易说》。

另有阐释周敦颐《易》学的《太极图说解》、《通书解》。

周易易学解析

周易易学解析

周易易学解析周易,也称为《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经典文化著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

自古以来,周易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宇宙、人生、社会等诸多方面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对周易易学进行解析,旨在探究其内涵和应用。

一、周易的起源与演变周易始于西周时期,其前身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卜筮文化。

最早的易经是“卜辞”,用于揭示神运、卜卦、卜筮等。

经过多次修订和扩充,周易逐渐形成了现今所见的六十四卦以及相关注释和解读。

二、周易的哲学思想周易融合了哲学、宗教、卜筮等多个领域的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易学理论体系。

其核心思想包括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八卦学说。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周易中最基本的观念之一,认为宇宙万物由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力量构成。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体现了世间事物的变化规律。

在人生中,阴阳的平衡与协调是追求和谐的重要原则。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指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对世界万物的影响和制约关系。

五行相生相克,相互制约与平衡,显示了事物之间的变化和运行规律。

在易经中,五行学说被运用于卦象的解析和演绎。

3. 八卦学说八卦,又称为“先天卦”或“上卦”,由八个“坤、震、艮、巽、坎、离、兑、乾”组成。

每个卦象都代表着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状态或属性。

通过卦象的运行和组合,易经揭示了宇宙和人生的发展与变化。

三、易学的应用领域周易易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领域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方面:1. 命理学易经被广泛用于解读个人命运和性格特征。

通过根据出生年、月、日和时辰等信息,研究卦爻和辞句的含义,推测个人的命运走势和发展方向。

2. 经营管理易经的思想被应用于经营管理领域。

企业可以通过八卦学说来了解市场变化和适应策略调整,以求稳定经营和发展壮大。

3. 心理咨询易经也被运用于心理咨询领域,通过解读卦象和辞句,揭示个人内心的需求和潜在问题,帮助个体解决困惑和提升自我认知。

4. 治疗调养易经中的五行学说被应用于中医学,用于阐述人体生理、疾病治疗以及调养方法。

八字谚语四年级上册

八字谚语四年级上册

八字谚语四年级上册
八字谚语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在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种言简意赅、易记易学的谚语。

八字谚语通常由四个字组成,简明扼要,言之凿勇,旨在教育人们守纪守法,修身养性,促进社会和谐,传承民族文化。

以下是四年级上册常见的八字谚语:
1. 一年之计在于春。

2. 有志者,事竟成。

3.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5. 笔耕不辍,书山有路。

6.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7. 时不我待,岁不我同。

8.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9.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10. 微笑是开心的窗户。

这些八字谚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珍品,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处世之道。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应当常常铭记这些谚语的教诲,引导我们健康向上的成长,使我们变得更加善良、坚强、智慧。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时刻牢记这些八字谚语的教导,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成为有担当、有责任心的未来栋梁之材!。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

《易学哲学史》
(最新版)
目录
1.易学哲学的起源与发展
2.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
3.易学哲学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易学哲学,起源于我国古代,是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

它以《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

易学哲学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学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随着社会的发展,易学哲学逐渐演变为一种独特的哲学体系,包括了宇宙观、道德观、价值观等多个方面。

易学哲学的主要思想包括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变易”等。

其中,“阴阳五行”是易学哲学的核心,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基本力量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五行”则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规律。

易学哲学在我国历史上的影响深远。

它不仅影响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同时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易学哲学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对现代环保理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启示。

易学哲学的“变易”思想,强调事物的不断变化和适应,对现代社会的变革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的来说,易学哲学是我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它以《易经》为主要研究对象,阐述了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变化规律。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言简意赅的易学发展史——浅评《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在《四库全书总目∙易部小叙》(以下简称《小叙》)中,纪昀仅 用 280 个字的篇幅就概述了从易学产生到宋代几千年的易学发展史, 实际上它勾勒出了我国易学发展的轨迹,对易学发展中的流派、研究 方法等作了中肯的评价。

《四库全书总目∙总叙》的核心内容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 儒者沿彼,学凡六变”,通过论述“六变”,阐明经学发展的六个阶段。

同样,在《小叙》中,以“此两派六宗,已互相攻驳”为中心来论述 了易学历史的源流变迁。

一.关于易学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小叙》曰: “而《易》则寓于卜筮······盖犹太卜 之遗法” 。

在生产力落后、科学不发达的年代,面对自然界和人本身, 人们软弱无力,故“ 《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人事者也” 。

通过占卜, 人们趋利避害、祈求赐福。

《尚书·洪范篇》载: “汝则有大疑,谋及 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

可见,占卜在人们生产生 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周易》一般为史官所垄断, 发展水平不高,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还因《周易》为卜筮之书而免于 火灾。

到了秦代,《周易》掌握在统治者手中,统治者利用政权,使 《周易》一步一步走向神学化。

第二阶段, 《小叙》曰: “汉儒言象数,去古未远也,一变而为京、 禨焦,入于 祥” 。

西汉初年“天下但有《易》卜,未有它书” (见《汉书·刘歆传》),这个时期,易学得到了充分发展。

据《汉书∙ 儒林传》, 汉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家之《易》皆祖田何,大 谊略同,惟京氏为异。

京房受《易》于梁人焦延寿,在著作《孟氏京 《灾异孟氏京房》六十六篇、《京氏段嘉》十二篇中都体 房》十一篇、现出以纳甲、八宫、世应、飞伏、五星四气等妄言灾异内容。

故《周 易》从“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 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的摹仿自然,发展到了预测自然, 甚至进一步被统治者所利用,成为了统治思想的一个工具。

第三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陈、邵,务穷造化,《易》遂 。

《周易》传到宋朝的陈搏、邵雍,再一次变成以河图、 不切于民用”洛书探究天地奥秘的书,这些《易》图又被后人互相附会、发明,愈 演愈繁,于是《周易》就不适合民用了。

自宋至清,绵延八百年之久, 《易》图据说达到数千种之多,形成宋、元、明、清四代人讲《易》 的一支新学派,被称之谓“图书之学” 。

“王弼尽黜象数, 说以老庄” 。

汉人讲 《易》, 第四阶段,《小叙》 曰:依象解辞, 句句都要附会《易》象。

而八卦之取象,除《说卦》所载 之外,汉人又补充了很多“逸象” ,仅就我们所知,即有荀氏九家“逸 象”三十一种(见《经典释文》),并被朱熹采入《周易本义》,虞氏 五世家传孟氏《易》学,其八卦取象更十倍于荀氏九家之《易》,八 卦共有三百三十一种取象。

在这种情形下,王弼一扫汉人象数之说, 用老子、庄子的思想来解释《周易》,主张言《易》最重得“意” ,提 出了“得意忘象,得象忘言”的新观点。

于是出现义理一派。

第五阶段,《小叙》曰: “一变而为胡瑗、程子,始阐明儒理” 。

正如王弼把注《周易》当成阐发自己玄学思想的工具一样,胡瑗、程 颐也以此作为发挥自己理学思想的工具。

在程氏《易传》中,《周易》“理”能“遍理天地之道”“理”不但是《周易》。

,的“象”出自“理”象数、阴阳的根源,也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在程颐看来,甚至《周易》 作为一部筮书而能占筮,究其原因,也无非是一个“理”字在起作用。

第六阶段,《小叙》曰: “再变而为李光、杨万里,又参证史事, 《易》遂日启其论端” 。

义理派传到宋朝的胡瑗、程颐,才开始用儒 家的思想来阐明易理。

再传到李光、杨万里,又用历史事实去考证它 的卦爻辞,于是就出现了争论。

总的看,《小叙》 所勾勒的易学发展的轨迹是清晰的,纪昀按照 “义 理派”和“象数派”的发展为线索,将易学发展分为了六个阶段,这 也体现了纪昀等馆臣研究易学的方法。

但这种划分方法并不是十全十 美的:其一,不能很好地体现易学发展过程中内容上的变化。

其二, 就今天看来,这种划分还没有涉及到清代及近代易学的发展情况。

作 为以考证为主的清代,在易学的发展上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于近 代, 易学发展走向自然科学化、 百科全书化, 这点是纪昀无法概括的。

二.关于易学流派的划分在易学“两派六宗”的划分上,纪昀所说的“两派”可定名为 “义理派”和“象数派” ;纪昀把《易》学史上古往今来的《易》学 略分为象数和义理两派,这作法基本上把握了《易》学发展的规律。

宗、 祥宗、造化宗、老庄宗、儒理宗、史事宗。

六宗,实际是占卜禨“占卜”、“灾祥”、“谶纬”等三宗易学,其实都是不脱象数的范围。

以“老庄”来说《易》的,开始于魏以后的道教,套用东汉魏伯阳著《参 同契》的观念,彼此挹注,杂相运用《易》与“老庄”的道理。

“儒理” 说《易》,大盛于南北宋时期,如司马光的《潜虚》,周敦颐的《太极 图说》,程颐的《易传》,以至于朱熹的《易本义》等,大抵都属于这 一范围。

史事一系,也由宋儒开始,如杨万里的易学,便偏重于这一 观点。

《周易》是观象系辞,以数推衍,也离不开象数。

只是禨祥、图 书类著作,大多是创造性地解释《周易》,它们往往在《周易》的基 础上又创出了另外的一个相关体系,不能照搬解易。

重要的在于从各 派中吸取与《周易》一致的内容,博采众家之长,而不是去排斥某一 流派。

两派六宗在说明《周易》上都有不同贡献。

从总体上说,象数 派的最大贡献是保留了积古的传述内容。

而最大的错误在于为易传寻 找象数依据。

义理派的最大贡献是精微地阐明了易理,最大的错误在 于扫荡象数。

离开象数,《周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变成 空洞的理论。

而离开义理,《周易》就会成为无法理解的梦呓。

但是关于“六宗”的代表人物上,纪昀等馆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 疑点:列举京房、焦延寿、陈抟、邵雍、王弼、胡瑗、程颐、李光、 杨万里九家《易》学,而西汉田何、施雠、孟喜、梁丘贺《易》都得 立学官,京氏《易》依附孟氏,有京、焦却不及四家。

这是疑点一。

东汉荀爽、刘表、马融、郑玄并称四大家,只字未提;费氏《易》贯 两汉而绵延不绝, 一直影响到三国曹魏时期的王肃和王弼, 史家溯源,“两派六 多称述费氏《易》,亦未包括;合两汉四百余年之《易》学,宗”只提到京房和焦延寿,这是其二。

朱熹《易》学与程颐《易》学“两派六宗”有程氏却无朱熹, 并立学官,到清代乾隆年间仍然如此,这是疑点之三。

李光、杨万里的《易》学虽有其特点,但在《易》学 史上地位并不显豁,能与之并列的易家不乏其人, “两派六宗说”举 之为“史事宗” ,而简省其余,这是疑问之四。

这样疑点是怎样造成 的?是纪昀等馆臣的疏忽,是个人偏见,还是其它因素?这有待于进 一步的研究。

三.关于易学研究方法易学有两派六宗之分, 就其研究方法说, 不外乎义理、 象数两种。

这两种方法虽然在对《周易》的理解上存在着不同,但有一点是比较 一致的,就是注重“解释”,不注重实证。

这样做的结果是容易混淆或 抹杀历史真相,经、传、学不分,乃至把自己对《周易》的理解看作 是《周易》本身固有的思想。

但是,这种易学研究方法也并非没有其 长处。

首先,义理和象数两种方法,即是传统易学研究的方法,又是 传统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方法与对象浑然一体的模式,对于易 学本身的创新和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几千年来的易学史之所以内容丰 富,花样翻新,这不能说不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其次,这些方法都是 时代的产物,与该时代的时代精神十分吻合,如汉代讲象数,宋人重 义理,都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潮流相一致。

第三,由于这些方法以 特殊的形式反映了时代的精神,所以,也使它们有资格成为该时代人 们认识宇宙,发展学术的理论思维基础。

如宋儒以儒家的纲常伦理为核心,以易学思维为理论基础,吸收佛教、玄学、道教精于思辨的理 论特征而创立的新儒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很明显,时代发展到今天,我们对易学研究定要走出传统的研究 方法,再不能一头扎在经义的考证、义理之上,而要与时俱进、学以 致用,站在易学之外研究易学。

这种研究,可以称之为对象性研究, 研究者就象一个解剖师,他可以把研究对象条分缕析,详细入微地解 剖开来。

如对文献的辨伪和整理, 对文献背后的历史背景、 社会结构、 思想渊源的探索,对文献内容的逻辑结构的分析等。

这些方法,可以 弥补传统经学方法中经、传、学不分的不足,把经的还给经,把传的 还给传,把学的还给学。

一句话,可以还历史以真实面目。

就这一点 说,这些方法之“新”是有其价值的,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但是,站在 易学之外研究易学的、方法与对象二分的模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 那就是往往容易造成分析批判有余,继承创新不足的后果。

当然,《小叙》中旁及的问题还很多,如“易道广大,无所不包”“今参教诸家,以因象立教者为宗”说的 概述的是易学的作用之大,是校勘及作者的立场问题,这里不作论述。

参考书目:1.《周易概论》 ,刘大钧著, 齐鲁书社 1986 年。

2.《秦汉易学思想论纲》,张涛,济南大学学报,2002 年。

3. 《周易集解》,李鼎祚撰,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

4.《易学十讲》,邹学熹著,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李学勤整理,中华书局,199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