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

分类号:硕士学位论文题目: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Ti tl e: On Zhangzai’s harmonious thought system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学科、专业:中国哲学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作者姓名:王大庆导师及职称:郭淑新教授论文提交日期: 2013年4月授予学位日期:安徽师范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办公室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安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安徽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签字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作者获学位后去向:工作单位:电话:通讯地址:邮编: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王大庆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二○一三年四月本论文经答辩委员会全体委员审查,确认符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答辩委员会签名:主席:(工作单位、职称)委员:导师:论张载的天人合一思想摘要理学是儒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
张载作为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其创立的哲学体系,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这一体系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深厚的理论基础。
对张载天人合一思想的研究,应该结合由汉至唐三教并行的历史,以及当时儒学复兴的思潮背景和理论基础。
张载天人合一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它通过本体论与宇宙论的并建,着力解决了儒家天人合一以及如何合一的问题,并最终将天人合一思想落实到人生实践论领域。
张载与程颐易学比较

张载的思想背景主要受到儒家思 想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道家和 佛家思想的痕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
张载易学的核心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易即万物:张载认为易是一种普遍规律 ,适用于宇宙万物,任何事物都可以从 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变化即易:张载认为变化是永不停息的 ,而这种变化正是易的核心。
乾坤即是易:张载认为乾坤两卦是《周 易》的核心,代表着阴阳两种力量,也 是宇宙万物生成与变化的根源。
程颐易学的核心观点
易有太极
阴阳动静
五行生克
程颐认为“易有太极”,即宇宙万物 都是由阴阳二气所构成,阴阳二气相 互作用、相互转化,形成了丰富多彩 的世界。
程颐认为阴阳二气是不断运动、变化 的,这种运动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他 认为阳动阴静,阳主动,阴主静,阴 阳动静相互作用,构成了宇宙万物的 运动和变化。
程颐认为五行(金、木、水、火、土 )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这种相 生相克的关系是宇宙万物运动和变化 的规律。他认为五行相生则万物生长 ,五行相克则万物消亡。
03
张载与程颐易学的比较分析
义理与象数的比较
总结词
张载注重义理,程颐偏重象数。
详细描述
张载的易学研究重心在于阐释《易》的义理,强调对《易》之内涵的理解和把握,以明人事之理,达到修齐治平 的目的。程颐的易学则偏重于象数的研究,认为象数是《易》之根本,对《易》的象数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理解, 以窥探天地之秘。
现代人对张载与程颐易学的评价
高度评价其历史地位
现代学者普遍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 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易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肯定其学术价值
现代学者认为,张载和程颐的易学思想具有很高的学术价 值,对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横渠易说》研究刍议

张载《横渠易说》研究刍议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是北宋道学的主要人物,其思想对后世道学有深远的影响。
《宋史·张载传》对张载的学说体系这样说到:“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这首先明确了张载的哲学是在研习《周易》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对此,吾师刘学智先生曾说:“反映张载‘历年致思之所得’的《正蒙》,无疑是其哲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
不过《正蒙》只是‘集所立言’,即汇集了他的立言精华,且由门人苏昞所编次厘定。
而他先前所著的《易说》,则应看作是其重要的奠基之作。
从《易说》到《正蒙》,正说明张载哲学是在《易》学基础上成熟起来的。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2期)由此,论文基于《横渠易说》,从其中的三个重要哲学概念入手,对张载易学思想作了一些基本的研究,从而展现出张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文章从易象入手,分析出象在《周易》中有可见的象,有不可见的象。
可见的象,即为物象;不可见的象,即为爻象。
爻象虽不可见,但其性有阴阳,故而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卦中的阴阳爻来体悟和感受吉凶变化、悔吝刚柔。
太极是《易传》中的一个概念,张载以此作为太虚之气的称谓。
太极作为《周易》中的一个最大的象,象的作用在于表意。
张载取太极这一易象的用意是什么?分析得出,他是要以太极作为太虚性的象,以此象徵“合两”之性。
对此张载重点阐发了“一”与“两”之间的关系,说明由“合两”之性致使二气呈现至高的和谐——“太和”。
“合两”之性又由其两端,致使阳性发散,阴性凝聚,阴阳二气相感万物生成。
“两”与“一”为统一的关系,是为“天参”。
太虚之性贯通于太虚与万物之间,且不离乎气而单独存在。
从而,张载围绕性而完成了太极本体论的建构。
神是张载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张载哲学中起到了两个层面的作用:由气之神化,万物生成;圣人存神尽性,穷神知化,天人合一。
神的重要性在于它是联系万物与太虚之间的枢纽,不致使它们相互割裂。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

横渠易学的天人观天人关系问题是中国思想史和易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要问题,从而形成了五花八门的天人关系学说,如法天说、任天说、与天地同流说、参天说、裁成辅相说、胜天说、天人感应说、天人交相胜说等等。
北宋闻名哲学家张载在深切探讨前人天人观的基础上,对中国古代天人学说作了高度归纳,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又引发出了天人一本说、天人一理说、天人合用说等等。
总之,国古代的天人之辨,问题相当复杂,必需作深切细致的具体分析,不可统而论之。
本文试图通过对张横渠易学中天人关系学说的剖析,谈谈自己的一知半解,以就教于方家。
一在中国哲学史上,张载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但其所谓“合一”,并非以为天人能够混淆,相反,却将天与人、天道与人事加以区分,强调不能以人德为天德,不能把人的意识强加于天。
其《易说·系辞上》说:系之为言,或说易书,或说天,或说人,卒归一道,盖不异术,故其参错而理那么同也。
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于是分出天人之道。
人不能够混天,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言天德之至也。
与天同忧乐,垂法后世,虽是圣人之事,亦犹圣人之末流尔。
这是说,《系辞传》说的易、天、人,其道理是一致的。
但其所说的“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那么是区别天道和人道。
“不与圣人同忧”,是讲天道,即天的德性,没有人的忧患问题,因此说:“不与圣人同忧”。
至于所谓圣人与天同忧乐,是出于教化后世的需要,乃至人之末流,不足为训。
那个地址提出“人不能够混天”,是反对把人的思虑忧患强加于天,不同意心学派以人心释天的天人一本说。
在张载看来,天与人的全然区别就在于,天无心无为,人却有思虑行为。
他说:神那么不屈,无复回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此直谓天也。
天那么无心,神能够不屈,圣人那么岂忘思虑忧患?虽圣人亦人耳,焉得遂欲如天之神,庸不害于其事?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那么何用圣人?天治自足矣。
圣人因此有忧者,圣人之仁也;不能够忧言者,天也。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

张载礼学思想探论作者:潘斌来源:《社会科学研究》2015年第06期〔摘要〕受时代学风的影响,张载对“三礼”经文和旧注所做之诠释,有着明显的疑经倾向。
张载对“三礼”经文和旧注提出的异议,旨在更好地复原“三礼”之文本,剔除“三礼”中不合先王之法的内容。
张载的“三礼”诠释有着很强的经世致用倾向。
其推崇《周礼》所记之井田制以期缓和北宋中期的土地兼并问题,推崇《仪礼》和《礼记》所记之宗法制以凝聚宗亲、维护儒家伦理等,皆有着很强的当代意识。
张载通过“三礼”等经典之诠释从而阐发他的理学思想,涉及的问题有中庸、礼乐以及辟佛等,此外还涉及格物论、太虚即气论、天理人欲论、民吾同胞论。
〔关键词〕张载;三礼;疑经;经世致用;理学〔中图分类号〕B2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6-0154-07张载是关学的创始人,也是宋代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学术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
《宋史》张载传曰:“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传以今礼。
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
”〔1〕由此可见,张载既重视《易》,又重视礼学和礼教。
事实上,张载十分重视礼学和礼教,他对“三礼”等经典有精深之研究。
其通过“三礼”文本之诠释,以求尊经;通过“三礼”所记制度之诠释,从而经世致用;通过“三礼”思想之重新诠释,从而阐发他的理学思想。
学界一向重视张载易学之探讨,而于其礼学则鲜有涉及。
近年来,张载礼学逐渐进入学人之视域,如林乐昌先生《张载礼学论纲》一文从哲学的角度,对张载礼学的“学理系统”和“实践系统”做了探讨。
相关论述高屋建瓴,对于张载之礼学乃至关学之礼学的进一步探讨,有着积极意义。
笔者拟在林先生研究之基础上,侧重于从“三礼”文本诠释的角度,对张载的礼学思想做进一步的探讨,以窥张载思想中学术与实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张载易学的“神化”思想探析

补充。 他把“ 和“ 都纳入到“ 的哲学体系下 。 神” 化” 气” 认为 “ ” “ ” 化生成 的 内在动力 ,化 ” 是 神 是 气 变 “ 则 “ 的活动形式 。 气” 两者都不能离开“ 而独立。 神 气” “
王 汐 朋
( 津音 乐 学 院 基 础 课 部 , 津 3o 7 ) 天 天 0 神化 ” 范畴置 于“ 论哲 学体 系中, 其拥有“ 这一本 体依托 。 气” 使 气” 他认 为“ 神化 ” 并非 都 指向现 实具体物 。 而是 “ 这个终极 存在的本性。 神” “ 变化的动力 因,化” “ 的活动形式 , 气” “ 是 气” “ 是 气” 而且 “ ” 化” 神 与“ 有着 内在 的体用关 系。 这个本体 论的改造 , 规定 了“ 神化” 范畴 的形上特 质 , 深化 了其哲 学意义。 【 关键词 】 ; ; 神 化 气 [ 中图分类号】B 4 . 2 44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 0 - l9 2 0 )4 O 4 — 4 0 9 0 6 ( 0 9 0 一 o 1 0
[ 作者简 介 ] 王汐朋 (99 )男 , 17 一 , 天津市人 , 天津音乐学院基础课部教师 , 开大学哲 学系博士生 , 南 研究方 向为 中国古代哲学 。
・
41 ・
意。 因此 ,神” “ 似乎是万物 的某种性质 。 其次 , 对于
“ ,系辞上》 “ 化”《 日:天地氤氲, 万物化醇 ; 男女构精 , 万物化生。就前半句讲 , ” 是指天地化育万物 , ” “ 的 化 实际主语是高于万物的天地; 但是就后半句讲 , 是指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在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子之学“以易为宗”,其整体哲学建构都可以视为对《周易》原理的种种阐释和发明,《周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和影响。
故而,研究张载的易学思想是全面、深入理解张载整体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解宋代理学主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是:序论;一、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二、张载的易学观;三、张载的释易体例;四、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五、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的定位。
绪论部分,着力阐述了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
通过对张载哲学及易学研究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专著的内容多偏重于张载气论的分析,对作为张载哲学之基础和源头的易学思想所做挖掘还不甚充分。
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研究作为张载整个哲学根基的易学思想入手,沿着由本及干、溯源考流的途径,通过挖掘张载在《周易》诠释和解读中孕生出来的新思想,去对张载整体哲学提供一个关照。
同时,亦在理解张子整体哲学的视野下去解读其易学形式的内蕴和关怀,以期在此双向回环的运动中打通其易学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的关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既把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看做目的,也看做手段。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此过程,了解张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周易》的态度和观点、对《周易》阐释的角度和方法,看他易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后者蕴示着,我们不仅仅为研究易学而研究易学,而是要通过溯源到张载哲学思想立论之“宗”,看他怎样从《周易》中汲取养料,从易理中得到启迪,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哲学所一直追求探索的关于天人、道性合一的问题。
并且,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做的是,看张载是怎样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当时理论和现实的困境,通过创造性地诠释《周易》这部经典,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以回应时代课题,解答理论困惑,我们应从张载思想当中和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启示,用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服务当前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张载思想略论

张载思想略论作者:姜勇君来源:《科教导刊》2009年第15期摘要本文简要地论述了张载的哲学思想。
张载思想有一个很完善的理论体系,气本论是他的基础也是起点,再由他的心性论一直到他的“民胞物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使得儒家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
他的心性论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对后期的理学家给予了很大的启示。
关键词气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原始的统一的儒家思想是内外兼修的,向内追求圣人之境,向外则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最高追求。
这也是在先秦孔孟那里儒家思想的原貌。
但自孟子后儒家思想在后来的发展中虽然在汉代曾达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样一个崇高的地位,但是这时的儒术已经不是统一的内圣外王之道,而是忙碌于外王的事业,内圣的理论层面的追求则被忽视了,以至于儒家思想在理论层面上没有多大的建树,到张载所生活的年代,心性之学完全被具有很完善的理论形态的佛道两家所占领。
张载不满于儒学的这种状况,立志要重新找回内圣外王之道。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盛世开太平”是他的决心。
他以气本论为理论的基石,发展出一套很完善心性之学,对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从形上学的层面上进行论证,使儒家的思想具有了很高的理论形态,对理学的后期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本文对张载思想的一些核心观念,如“气本论”、“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等做了一些简要的论述。
1 气本论儒家思想家一直致力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为社会的伦理道德提供一个坚固的理论基础,肯定社会生活的积极意义,自汉以来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建构也一直由儒学来担当。
佛教以心法起灭天地,道家则认为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两家以“空”“无”否定了外部现实的所有积极意义,当这两家盛行时,儒家视为最高理想的东西似乎只是虚妄的。
张载为了批驳这种“空”“无”理论提出了他的气本论。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出,则深于《易》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载易学思想研究
张载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关学的创始者和宋代理学的奠基人,在哲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张子之学“以易为宗”,其整体哲学建构都可以视为对《周易》原理的种种阐释和发明,《周易》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具有枢纽性的作用和影响。
故而,研究张载的易学思想是全面、深入理解张载整体哲学的必由之路,也是理解宋代理学主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分别是:序论;一、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二、张载的易学观;三、张载的释易体例;四、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五、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的定位。
绪论部分,着力阐述了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本文的基本思路和主要特点。
通过对张载哲学及易学研究历史的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的专著的内容多偏重于张载气论的分析,对作为张载哲学之基础和源头的易学思想所做挖掘还不甚充分。
本文的基本思路就是从研究作为张载整个哲学根基的易学思想入手,沿着由本及干、溯源考流的途径,通过挖掘张载在《周易》诠释和解读中孕生出来的新思想,去对张载整体哲学提供一个关照。
同时,亦在理解张子整体哲学的视野下去解读其易学形式的内蕴和关怀,以
期在此双向回环的运动中打通其易学思想与其整体哲学思想的关联。
本文的主要特点是,既把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看做目的,也看做手段。
前者意味着,我们要通过此过程,了解张载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对《周易》的态度和观点、对《周易》阐释的角度和方法,看他易学中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
后者蕴示着,我们不仅仅为研究易学而研究易学,而是要通过溯源到张载哲学思
想立论之“宗”,看他怎样从《周易》中汲取养料,从易理中得到启迪,构建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解决中国哲学所一直追求探索的关于天人、道性合一的问题。
并且,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的产物,因此我们还要做的是,看张载是怎样紧握时代脉搏,针对当时理论和现实的困境,通过创造性地诠释《周易》这部经典,建立起新的思想体系,以回应时代课题,解答理论困惑,我们应从张载思想当中和他思想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得到启示,用取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宝贵思想财富服务当前已经变化了的现实。
第一章,《张载生平及其易学著述》。
本章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扼要梳理了张载的生平和治学历程;第二部分,集中论述了张载的主要易学著作《横渠易说》的成书年代和版本问题。
第三部分,深入探讨了张载哲学代表作《正蒙》中的易学问题。
研究张载生平,是为了透过他个人生活的特殊性去观视那个时代的普遍性,以厘清其易学思
想形成和发展的脉络,为更好地挖掘其易学意蕴提供外在依据。
致力于其易学著述的文本考证,目的是为之后的易学思想研究提供坚实的资料基础。
《横渠易说》是张载最主要的易学著作。
本章通过对《易说》成书年代的考证,探讨其在张载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出其可以代表张载成熟思想的观点;通过对《易说》的种种版本卷数的考证,辨析诸学者提出的此书可能存在残缺的说法,指出论定其为残本的理由还不充分。
《正蒙》是张载哲学的代表作。
其中处处渗透着张子对于易理的理解与发挥,更单独辟有《大易篇》专论易学问题。
通过对《正蒙》所论易学问题的梳理与归纳,不仅可以看到张子对《周易》文本训解的特点,还能看出他利用易理诠释阐发自己哲学思想的致思理路。
第二章,《张载的易学观》。
“易学观”是易学家关于《周易》的总的看法和
根本观点,通过分析张载的易学观,看他对《周易》的整体理解,可以更好地进入张载的易学思想世界。
本章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讨论了“易学观”的涵义,指出只有那些形成系统、较为深入地解答了关于《周易》一系列问题的“总”的看法才能在完整意义上实现并获得“易学观”这一范畴的真正内涵。
易学家总是根据其所处时代和面临课题、根据自身的理解和追求去形成自己的易学观。
第二部分,接着详细论述了张载对《周易》作者、性质以及服务对象等一系列问题的宏观认识。
由此指出,张载的易学观有继承,更有创新,显露出鲜明的理论特点和时代特征。
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张载易学观的特点,指出,在张载对易的宏观认知中,体现出他排辟佛老、纠偏前儒的理性思考,彰显出他贯通道性、合一天人的高远追求,凸显出他高扬“主体”意识的独特视角。
这些特点与张载整个人生历程紧密联系、相互映诠,与其整体哲学思想彼此呼应、融会贯通。
第三章,《张载的释易体例》。
本章承接张载对易宏观的认知,将张载的易学思想研究重点落实到微观层面,细致分析张载在其整体“易学观”统领下的具体释易体例。
内容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张载的“爻位说”体例。
指出张载强调在卦与爻所构筑的具体条件和环境下运用“爻位说”理论,体现出“吉凶由时”的特点;他特别注重“当位”和“中位”释易原则的理论运用,彰显出他重视“正”和“中”的理念,这一理念的发展,在之后的《正蒙》中形成《中正篇》。
第二部分,介绍了张载的“卦主说”体例。
指出,张载在运用“卦主说”理论,通过挑选一卦之主以解易时,不仅重视该爻之“位”,亦重视该爻之“德”,体现
出“德位并重”的特点,我们认为,这与张载既重视道德修养,又强调伦理秩序的整体哲学理念相互映诠。
第三部分,详细阐释了张载释易体例中最具特色的“卦变说”体例。
通过对张载“卦变说”以《否》《泰》两卦的阴阳升降来说明三阳三阴之卦的生成、来解释其卦爻辞实例的详细解读,揭示出张载这种以乾坤相合、阴阳相对、《否》《泰》相转为特点的释易体例蕴含着他深沉的宇宙意识和浓郁的人文情怀。
最后,本章指出,张载对宇宙和人生的强烈关注和热切关怀正是经由这种《周易》所独有的特殊卦爻形式来加以表达,作为一位成功的哲学家和易学家,在张载的思想世界里,哲学普世关怀与《周易》独特卦爻形式二者之问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内外互融、表里互渗、彼此互诠的关系,其本人也是在这种双向往复的运动中,使自己的气化论哲学思想不断深入、不断完善。
这是我们去诠释和理解易学象数体系的正确视角和方法。
第四章,《张载的易学哲学思想》。
张载易学观的树立和释易体例的运用,都是通过解读《周易》汲取其中关于天地人三才之道论述的理论营养,以便为自己新型气化论哲学体系的建立提供根基,所以,在易学的视野下,看张载怎样构筑起天人合一的新哲学是张载易学思想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
“推天道以明人事”是《周易》的特点,张载继承这一传统,言人必上达于天,言天必下及于人。
故而,本章尽量遵循张载易学思想本身的逻辑顺序展开论述,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首先阐述张载的宇宙观。
指出张载依据易学的原理,通过“太虚即气”的命题构建起宇宙的本体,并以“阴阳相感”的理论绘筑出一条万物气化而生的历程,为儒家的现实价值树立起超越性的终极依归。
第二部分,接着论述了张载的“天人观”,指出张载是在明确“人不可混天”基础上追求“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他用“天道即性”的一气贯通,为其“天人合一”的追求提供可行性论证,并提出以“诚”的道德修养功夫去实现“性与天道合一”。
这些都体现出他追求超越与关怀现实之两翼并进的纲维意旨。
第三部分,论述的内容从张载对个体的人、对天与人关系的关照,转向他对群体的人、对人与人关系的关怀,指出其易学中“礼”的思想是他对现实秩序的和谐规定,“民胞物与”的追求是他对理想社会的终极诉求。
这样,张载易学思想在他由树立天道本体到论述阴阳气化,从指明作为个体的人的修养到阐释作为群体的人的关系和谐之过程中得以贯通起来。
通过本章对张载易学哲学的着力论述,可以看到,张子哲学思想真是“一气贯注”、“大气磅礴”。
第五章,《张载易学的特色及其在易学史上的定位》。
本章在全面了解张载易学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易学以气解易、推崇系辞和注重取象的特色。
指出这些特色的呈显,都是他理论关注重心的特殊性在《周易》诠释方式上的表现,由其易学观所决定,归根到底服务于其整体易学思想和哲学体系。
最后,指明张载易学在易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在易学论述中体现的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