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建设高原上的美丽乡村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3.06.11•【字号】玉政办〔2023〕48号•【施行日期】2023.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村镇建设正文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玉政办〔2023〕48号各市、县人民政府,州政府各部门:《关于扎实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已经州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玉树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办公室2023年6月11日扎实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为扎实有效推进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根据青海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统筹推进2023年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通知》(青建村〔2023〕65号)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分类、梯次推进美丽乡村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着力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加强农牧区人居环境和生态治理,不断改善和提升农牧区人民生活品质,逐步提升乡村建设质量,为如期实现乡村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二)任务分配。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原则,按照集中连片、整村推进、交通沿线、生态旅游一体推进思路开展,省上下达我州2023年美丽乡村建设任务8个,分别为:玉树市上拉秀布罗村(整治提升型)、称多县拉布乡兰达村(整治提升型)、囊谦县娘拉乡娘麦村(基本整洁型)、杂多县结多乡巴麻村(基本整洁型)、杂多县查旦乡达谷村(基本整洁型)、治多县索加乡当曲村(基本整洁型)、曲麻莱县曲麻河乡措池村(基本整洁型)、曲麻莱县约改镇长江村(基本整洁型)。
一个村庄的红色记忆——记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双树村党支部

2019·4是两棵挺拔伟岸的树,也是一个村庄朴实无华的名字。
双树,一方土地坚实而厚重,承载着光荣的历史和红色的记忆。
69年前,青海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在这里诞生,从此开启了党领导下的革命和建设的新征程。
双树村位于祁连山南麓,沙塘川河西岸,象山脚下。
双树村历史悠久,始建于明朝初年,因明万历年间有两棵大榆树而得名。
而就在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里,升起了青海农村的第一面党旗。
1989年,青海省党史研究室在青海《党的生活》杂志上发表了《我省第一个农村基层党支部》一文。
经过22年的认真考证,最终于2011年4月,青海省党史研究室出具了正式认定材料。
初春,记者走进互助县塘川镇双树村党支部纪念展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张来自岁月深处的老旧照片和一件件饱经沧桑的历史遗物,十多本历任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里,记载着一个基层组织从成立走向辉煌的风雨历程。
双树是青海农村最早建立党组织的村庄,1949年胡成海、胡明伟、袁中寿、袁生荣、李录邦等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互助县乃至青海省第一批农村党员。
1950年2月8日,双树村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胡成海,委员袁中寿、胡明伟。
此后,双树村党员队伍从无到有并不断发展壮大,在历届支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全体村民坚定不移拥护党的领导,信心百倍走社会主义道路。
几十年来,双树村先后办起了全县第一家集体企业砖瓦厂、全县第一家村级木料加工厂,后来,这里又成为驰名全省的青杨基地,互助县蚕豆种植基地、杂交油菜育种基地……双树人不断书写着一个个全县乃至全省的“第一”:1952年3月,袁中寿同志成为青海省唯一的“中国农民”赴苏联参观考察,并编写了《我从苏联回来》一书,宣一个村庄的红色记忆——记青海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双树村党支部专题报道38传介绍苏联的经验,对推进全省农业合作化进程,试点高级合作社做出了积极贡献。
1954年,胡明伟带领60名农户,组建了全县第一个初级社,在合理利用土地、推广先进技术方面成效显著。
青海省建设高原上的美丽乡村

青海省建设高原上的美丽乡村近年来,青海省为落实“建设美丽中国”和“精准扶贫”而提出了在高原上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式,并通过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禀赋和民族文化,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突出制约问题,整合了政策和资金两方面以加大扶贫力度,开拓了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新途径。
标签:青海省;高原;建设;乡村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省已经进入经济飞速发展和产业迅速转型的新阶段,由此发展出的一批城市群、工业园区和经济试验区对城中的建设用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造成用地严重短缺,阻碍了经营项目的实施。
同时,由于青海省农业用地的管理粗放且散乱,农村设施建设亟待做出改变,因此,地方政府须尽快通过资金输入对农村进行整治改造,使用地情况得以改善,流转成为资金。
针对这一情况,青海省近些年通过探索更加有效的新方式,青海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
1、“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由于资源限制,青海省的脱贫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由于档案资料填写的不规范,不完整,并且存在很多错误,致使没有办法系统的分析致贫原因,不能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脱贫工作[1]。
很多贫困户即使获得了帮扶资格,也没有能够从本质上改善生活,只是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帮扶,并没有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政府部门将这一部分人认为是脱贫成功的人员,使得脱贫指标完成的情况不真实扶贫效果不理想。
另外,由于高原贫困人口的地区具有独特性,因此,扶贫工作受自然和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影响和制约,仅仅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住户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使居民具有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实现自行脱贫。
同时,应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制定相应的符合其需求的脱贫方法,例如对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在资金输入方面,信贷资源存在积聚化,使得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受到限制。
据调查,2013年青海省的信贷总额为3398.17亿人民币,而这些信贷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宁和海西,占到总额的92%,其他地区的信贷只占全省的8%。
美丽高原乡镇建设方案

美丽高原乡镇建设方案摘要美丽高原乡镇建设是传承和发扬优秀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活力和实效的重要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探讨美丽高原乡镇建设的几个方面,提出具体建设方案,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建设方案美丽乡村绿化工程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绿化工程将成为乡村环境美化的主要手段。
针对美丽高原乡镇建设的特点,本文提出以下绿化工程方案:林果种植美丽高原乡镇地形多山,水土资源丰富,适宜的种植模式为以林果种植为主。
可以将核桃、柿子、苹果等果树种植在山坡上,利用水土保持林带为种植区域搭建生态防护屏障。
果树的种植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够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花草种植在林果种植的基础上,可以选用一些花草进行点缀和配搭。
比如种植各色花卉和草坪,以这些花卉和草坪来丰富村庄的景观。
如在道路两旁种植桃花,蔷薇等,让路边不再枯燥乏味。
小型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为了满足美丽高原乡镇的供电、供暖以及照明等基础需求,可以在乡镇中建设小型清洁能源项目,如小型水电站、风力发电机等。
道路沿线景观改造道路沿线的景观改造也是美丽高原乡镇建设的一个重点。
可选择了合适的建筑、植物材料、雕塑等进行美化。
对用地进行分区规划,规划中包含了地形、村落、小道、村民情感、农田等要素,注重景观的提升,形成丰富的景观纵深和层次体现。
施工要求•去杂草、除垃圾:在环境清洁的前提下,通过村民手工和机械方法将道路两侧的垃圾清理干净。
•保留自然景观:在硬质附属设施密集的市中心,以及独具地域特色的区域提取自然景观,让人们在视觉和感官上得到丰富的体验。
•保持乡村原始风貌:需要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在重点地域、重点时段保证乡村原有的建筑古朴原汁原味。
结论乡村振兴需要美丽乡村建设的支持和带动。
美丽高原乡镇建设方案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乡村环境质量,更可以促进乡村经济、文化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支持和关注美丽高原乡镇建设的进展,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高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

高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在高原地区,有着许多美丽的乡村,这些乡村拥有着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展高原美丽乡村,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 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动乡村绿化工作,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生态环境。
2. 积极开展水土保持工作,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
二、挖掘乡村文化资源。
1.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加强对乡村历史、民俗、传统手工艺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
2. 开展乡村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吸引游客前来体验。
三、发展乡村旅游业。
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交通、通讯、餐饮、住宿等条件,提升乡村旅游接待能力。
2. 开发乡村旅游特色项目,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
四、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1. 支持乡村产业发展,鼓励农民种植特色农产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
2. 加强乡村就业培训,提升农民就业技能,促进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治理。
1. 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提升乡村治理能力,保障乡村社会秩序稳定。
2. 加强乡村安全防范,确保乡村社会安定和居民生活安宁。
六、加强乡村环境整治。
1. 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2. 推动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处理体系,保护好乡村环境。
七、加强乡村教育和医疗卫生服务。
1. 加大对乡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提升乡村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农村学生学习条件。
2. 加强对乡村医疗卫生服务的支持,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保障农民健康权益。
以上就是关于高原美丽乡村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希望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够认真执行,共同努力,为高原美丽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贡献力量。
美丽中国从大美青海出发

近日,蚂蜂窝旅行网发布的“自由行系列报告”之《2015目的地旅游报告》中显示,自由行热度增长最快的10大目的地分别是:成都、青海、青岛、北京、拉萨、上海、厦门、西安、重庆、丽江。
青海以7.637的热度值稳居第二位。
随着一批批有特色、有亮点、有载体的文化旅游品牌不断推出,宣传力度的不断加大,青海的旅游,从内到外,逐渐演变成一本“厚重的书”。
青之梦海之魂高原旅游为青海增光彩■文/崔雅丽美丽中国从大美青海出发“与青海有缘的有两种人:一种是来过青海,并被青海的风景和人文所感染的人;另一种是向往青海,等待一个去青海的理由的人。
”无论何种理由与借口,来过青海的人最难忘的还是那一片伸手就能触摸到的蓝天……夏日的青海,更是激情澎湃、精彩不断。
环湖赛、攀岩赛、抢渡黄河三大体育赛事和青洽会、藏毯节等,使青海逐渐为世人所熟知,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踏上这片神奇、神秘、神圣的青藏高原,这里有着“热贡艺术”“酥油花艺术”等令人称赞叫绝的艺术瑰宝。
穿越时空,从远古时期到唐宋,再到元明清,历史不断演进,民族互相融合。
沿着唐蕃古道和丝绸之路,我们依旧能触摸到那远去的繁荣互市,仿佛驼铃响起的商队从身边经过……站在三江之源,远离拥挤的世界,喧嚣的人群,凝视亘古不语的大山,感受思想的跃动。
这一刻,一切赞美之词,远远不够将内心的惊叹,表达得淋漓尽致。
(执行:崔雅丽图片:刘爱青徐浩)特色引领,念好文化经青海,这片曾经遥远的地方,如今并不遥远。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这里是新中国第一枚原子弹和第一枚氢弹的诞生地,见证着中国“核时代”的到来;这里是传颂着格萨尔史诗的文化长廊,灿烂了雪域高原的文明星空;这里有“小故宫”之称的乐都县瞿昙寺,这里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热贡艺术,这里有高原蓝宝石青海湖,这里还有“天空之境”之称的茶卡盐湖……我们不由得感叹民族文化丰富多样,感叹勤劳的青海人在这片土地上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美丽乡村监理规划

贵南县2019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塔秀乡西格村监理规划青海建嵘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年月日目录1、编制依据2、工程概况2.1参与建设的相关单位2.2项目名称2.3工程规模2.4工程性质2.5工程项目建设地点2.6工程项目特征3、工程项目监理职业准则和工作目标3.1职业准则3.2工作目标3.3安全、文明监控4、施工监理的主要依据4.1业主与监理单位签订的本工程项目的施工监理合同4.2业主与承包人签订的施工承包合同、协议及附件4.3合同图纸及说明4.4本工程合同工程量清单及说明4.5本工程合同指定使用的标准图纸、技术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试验规程等。
4.6国家、建设部、青海省颁布的法律、法规、规章等。
5、项目监理部组织机构6、监理单位与有关各方的关系监理单位与有关各方的关系是依据国家有关法规和相关合同所确定的。
6.1监理单位与建设单位的关系6.2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关系6.3监理单位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关系。
7、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的范围、程序及内容7.1范围7.2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7.3施工阶段的监理内容8、工程项目监理措施8.1工程质量控制8.2工程进度控制8.3工程投资控制8.4合同管理8.5信息管理8.6组织协调8.7安全、文明施工监督管理8.8缺陷责任期监理9、监理工作制度9.1设计交底,图纸会审制度9.2设计变更、技术联系(工程洽商)制度9.3分包单位资质审核制度9.4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报审制度9.5建筑材料、成品、半成品及设备报审制度9.6工程隐蔽、分项分部工程报审制度9.7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制度9.8工程竣工初验制度9.9工程竣工验收制度9.10工程质量评估报告制度9.11监理日记、监理月报制度9.12监理资料的建立、管理与归档制度9.13项目监理总结制度9.14现场监理会议制度10、监理报告目录和主要监理报告模式10.1建设监理专项报告10.2主要监理用表表示监理规划1、编制依据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施工验收统一标准》《地基与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建筑地面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建筑施工安全检查标准》2、工程概况2.1参与建设的相关单位:建设单位:贵南县塔秀乡人民政府设计单位:成都美厦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监理单位:青海建嵘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包单位:青海正千建筑工程有限公司2.2项目名称:贵南县2019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塔秀乡西格村2.3工程规模文化广场、文化墙、凉亭等。
2015年循化县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定稿)

2015年循化县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施方案为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全面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年全省推荐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青村建[2015]2号)和海东市《关于印发2015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东新农办[2015]5号)的要求,加快改善我县城乡人居环境,在认真总结2014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基础上,为更好地推进循化县2015年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充分认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2014年我县紧紧围绕“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完成了12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得到了普及,人居环境、乡村面貌得到了明显改善,农民精神面貌显著改变。
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
为此,2015年省市又向我县下达了10个村,以提升农牧区住房条件、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等为主要内容建设“高原美丽乡村”,继续改善农牧民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出行方便等基本生活条件,使村庄人居环境普遍实现整洁、便捷、舒适。
通过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加快改善我县农牧区人居环境,打造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对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为此,全县各乡镇、部门、共建单位和村级组织要充分认识推进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认真组织、精心安排,明确责任、狠抓落实,全力推动高原美丽乡村建设。
二、总体要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的总体要求,科学合理规划“高原美丽乡村”,基本解决城乡群众尤其是农村困难群众的住房困难问题,基本配套完善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垃圾、污水得到有效处理,村容村貌整洁有序,人居环境明显优化,村民就业创业空间不断扩大,农牧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完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最终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高原美丽乡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海省建设高原上的美丽乡村
作者:苏建
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20年第10期
【摘要】近年来,青海省为落实“建设美丽中国”和“精准扶贫”而提出了在高原上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方式,并通过结合当地特殊的自然禀赋和民族文化,打响了精准脱贫攻坚战,重点解决突出制约问题,整合了政策和资金两方面以加大扶贫力度,开拓了新时期乡村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青海省;高原;建设;乡村
二十一世纪以来,青海省已经进入经济飞速发展和产业迅速转型的新阶段,由此发展出的一批城市群、工业园区和经济试验区对城中的建设用地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造成用地严重短缺,阻碍了经营项目的实施。
同时,由于青海省农业用地的管理粗放且散乱,农村设施建设亟待做出改变,因此,地方政府须尽快通过资金输入对农村进行整治改造,使用地情况得以改
善,流转成为资金。
针对这一情况,青海省近些年通过探索更加有效的新方式,青海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了显著的效果。
1、“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资源限制,青海省的脱贫工作进展不够平衡,由于档案资料填写的不规范,不完整,并且存在很多错误,致使没有办法系统的分析致贫原因,不能更加深入细致地开展脱贫工作[1]。
很多贫困户即使获得了帮扶资格,也没有能够从本质上改善生活,只是获得了一定的物质帮扶,并没有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政府部门将这一部分人认为是脱贫成功的人员,使得脱贫指标完成的情况不真实扶贫效果不理想。
另外,由于高原贫困人口的地区具有独特性,因此,扶贫工作受自然和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影响和制约,仅仅解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是不够的,还需要提高住户的文化水平和教育程度,使居民具有自我发展能力,能够实现自行脱贫。
同时,应针对贫困户的不同致贫原因,对不同类型的贫困人口制定相应的符合其需求的脱贫方法,例如对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的解决。
在资金输入方面,信贷资源存在积聚化,使得金融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力度受到限制。
据调查,2013年青海省的信贷总额为3398.17亿人民币,而这些信贷资源集中分布在西宁和海西,占到总额的92%,其他地区的信贷只占全省的8%。
信贷资源分布的不均匀,使得发展更快的地方持续发展,而经济发展落后地区无法获得资源,尚处于停滞状态。
以上状况使得农村贷款的大幅减少,进一步加大了青海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农村资金缺口。
2、农村建设相关政策改革
为实现城乡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节约用地,从而进一步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缓解城乡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青海省政府于2014年发文,响应由国土资源部制订的《关于经营性建设用地指标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有偿使用的意见》,该项决议成为了青海省适应西土地利用形式和人地制约矛盾的重要措施。
在新政策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土地规划利用,促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市场化[2]。
另外,新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农民建房和美丽乡村建设资金来源增加了新的可能,提高了贫困农户参与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实施的积极性,推动了城乡统筹发展,有效缓解了青海省建设用地的严重不足。
另外,国务院扶贫办《关于做好2019年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通知》(财农〔2019〕7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贫困县开展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6〕123号)要求在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民利益的维护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从而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的充分实现,提高群众认同度、参与度和满意度,引导农民群众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美丽家园的建设中去。
在建设过程中还要科学规划乡村建设,以统一规划、集中投入、分批实施作为重要指导思想,先规划后建设,循序渐进地推进美丽乡
村的建设。
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农村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针对各村现状和基础及其资源禀赋和民俗文化等差异,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体现地域文化风格和特色,杜绝照搬城镇社区建设模式。
由此可见,青海省在相关政策方面做到了对党十九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西数央一号文件精神的深入贯彻,通过环境整治,文化建设,产业发展等基础作为精准扶贫平台建设的发展思路,把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发展思路相结合,是新农村得到科学合理的规划,提高民族地区居民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3、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实现进展
青海省的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于2014年开始规划,规划中要求,到2020年实现普遍实现农牧民的住房饮水和出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改善,打造整洁便捷和舒适的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成田园村庄生活三方面并行的高原美丽乡村。
青海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表明,青海省正在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牧名为改造项目。
至2017年,青海省全省有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鱼跃脱贫攻坚相结合,已有6.8万户和28万农牧民收到项目的惠泽。
从2014年項目规划起,青海省坚持每年选择300个村医建设高原美丽乡村为目标,通过查漏补缺,完善当地的水电路网和广场等基础设施建造,全面改造农牧民的微酒作坊配置垃圾处理设施,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
在青海省财政专项资金支持下,通过对涉农项目对共建单位和发群中的设施共同整合治理,截至2017年,乙类激凸乳各项项目资金107.7亿元人民币,青海省全省1200多个村庄已经实现了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并且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获得了显著提升,全省的人居环境发生了巨大改变。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3830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23799元;2019年青海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499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11343元。
结语:
青海省的高原美丽乡村建设在新时期,通过进一步巩固发展扶贫攻坚成果,打造出了其储备较为完善且富民产业初具规模,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基本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获得了显著提升的乡村发展情况。
在进一步强化年力乡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的相关联实施下,青海省将切实提高期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受益程度,翻开高原美丽农村建设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刘志博.建设雪域高原美丽乡村[N].西藏日报(汉),2019-05-27(006).
[2]任慧敏.新时期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与精准扶贫调查研究——以青海省海东市循化县查汗都斯乡红光上村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08):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