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新民教授儿科医案三则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_韩新民

收稿日期:2008-05-13作者简介:韩新民(1957-),男,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主要从事儿科呼吸、消化、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
·诊疗规范·编者按为了适应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特色与优势,推动中医药标准化工作的顺利开展,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接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中医药学会的委托,正在开展《常见病中医诊疗指南》的编写工作。
本指南编写在于规范儿科常见病的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为临床医师提供中医标准化处理策略与方法,促进中医儿科临床诊疗和科研水平的提高。
为了高质量完成这一任务,本刊特选载《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一稿,进一步广泛征求同行意见。
请将您的意见发至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收(邮编210029)。
流行性腮腺炎中医诊疗指南韩新民,汪受传,虞舜,赵霞,尹东奇(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1范围本指南制定了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辨证、治疗规范。
本指南适用于流行性腮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流行性腮腺炎(e p i d e m i c p a r o t i t i s )流行性腮腺炎是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耳下腮部漫肿疼痛为主要特征。
同义词:痄腮(中医学病名)。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期间,发病前2~3周有流行性腮腺炎接触史。
3.1.2表现初病时可有发热、头痛、咽痛。
腮腺肿大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扩大,边缘不清,触之疼痛,有弹性感。
常一侧先肿大,2~3天后对侧亦出现肿大。
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或同时有颌下腺肿大。
可并发脑膜脑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3.1.3实验室检查(1)血象检查。
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继发细菌感染者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均增高。
(2)血清和尿淀粉酶测定。
血清及尿淀粉酶活性增高,与腮腺肿胀相平行,2周左右恢复至正常。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

中 医 中 药
种变化 , 会直 接 或 间接 地 影 响 人 体 , 人体 桕 应 地 出现 各 种 不 同 使 的 生 理 或 病 理 反 映 。 就 是 中医 整 体 观 念 中的 天 人 相 应 思 想 。 这 人 并 。 健 康 状 态 ”是我 国学 者 提 出的 “ 国式 名 称 。 健 康 们 在 养 生 时 应 当 掌握 自然 界 的变 化 规 律 , 且 顺 乎 自然 界 的运 动 亚 中 亚 状 态 是在 不 断 变 化 发 展 的 , 既可 向健 康 状 态 , 可 向 疾 病 状 态 转 变化来进行护养调摄 , 也 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 。 这种根据 四时 就 顺 化 。 竟 向哪 方面 转化 , 决 于 自我保 健 措 施 和 自身 的 免 疫 力 水 气 候 而 养 阴 养 阳 的 道 理 , 是 天 人 相 应 、 乎 自然 的 养生 原 则 的 究 取 平 。 预 防 向 疾 病 状 态 转 化 则 需 要 采取 自觉 的 防 范 措 施 。 为 具 体 体 现 , 是 防 治 亚 健 康 的 重 要 原 则 也 中 医 学对 亚 健 康 的 认 识 比现 代 医 学 要早 得 多 , 国 早 在 《 我 素 3 3动 静 结 合 . 自然 界 中 的事 物 有 动 也 有 静 。 日月星 辰 的 运 动 形 式 以动 为 问》时 代 ,古 代 医 贤 就 提 出 了 “ 末病 ”思 想 , 中 包 括 丽 方 面 治 其
3 4重 视 脾 肾 .
脏 腑 功 能 正常 是健 康 长 寿 不 可 或 缺 的 条件 , 医 养 生 学重 视 中 摄 养脏 腑 以增 强 脏 腑 功 能 。 五脏 中 , 其 重 视 调 养 脾 肾 两脏 。 在 尤 中 医 学认 为 肾 为 先 天 之 本 , 五脏 六腑 之 精 ,是 元 气 、 精 的 生 发 藏 阴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研制工作回顾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研制工作回顾作者:虞舜汪受传韩新民赵霞来源:《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2014年第04期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3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目前我国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唯一的循证性中医诊疗指南——《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的研制工作背景、研究方法及历史过程。
关键词:《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指南》;循证性指南;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专家会议;中医药标准;历史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4.006A Review on Research Development of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in Chinese MedicineYu Shun, Wang Shouchuan, Han Xinmin, Zhao Xia(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Abstract: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reviewed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methods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in Chinese Medicine, the only evidence-bas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released by China Associ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at present.Key word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ommon Pediatric Diseases in Chinese Medicine; evidence-based guidelines; literature research; questionnaire for experts; expert confer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ndard; history2012年7月14日,中华中医药学会在北京召开中医常见病诊疗指南系列标准发布会。
儿科临床医案10例G

儿科临床医案10例G例41、吴某、男、3月7天。
以“间断抽搐20天、诊断Ι型糖尿病半月余。
代诉入院。
患儿20天前无明显原因反复抽搐,当时抽搐表现为左侧肢体抖动,无发绀、无口吐白沫、无大小便失禁,持续数秒后抽搐止。
多于睡眠中发作,日发作10余次,间歇期精神反应好,食纳好。
每日进食次数多,小便次数多,每次尿量正常。
无发热呕吐腹泻、无嗜睡哭闹不安。
检查血糖27.0mmol/L.尿酮体(-+)、尿糖+++,糖化血红蛋白11.9%,血TORCH(-)。
ACTH及皮质醇正常,甲状腺功能正常。
头颅CT示双侧额叶广泛点状高密度影,钙化可能大。
头颅MRI示双侧额叶异常信号影。
MRA未见异常。
腹部B超未见异常。
遗传代谢筛查示甘氨酸140.3umol/l。
血清C肽0.25。
诊断“继发性癫痫、婴幼儿糖尿病(Ι型糖尿病)。
给予力月西、胰岛素、卡马西平等治疗病情好转,血糖波动于3.8-12.6mmol/l。
为求进一步治疗,转至某某三甲医院。
查脑电图示异常婴儿脑电图(具体不详)。
头颅B超右侧顶、颞叶局部异常回声。
糖化血红蛋白8.3%。
予格列本脲、胰岛素、美能等对症治疗,血糖波动于3.7-17.6mmol/l。
无抽搐嗜睡。
入院诊断:1婴幼儿糖尿病(Ι型糖尿病)。
2继发性癫痫。
入院后继续使用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在3.8-11.6mmol/L之间。
未再抽搐要求出院。
分析:1婴幼儿糖尿病(Ι型糖尿病)合并继发性癫痫临床非常少见,关键是控制原发病。
本例就是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
2原发病控制好,则癫痫的抽搐就会缓解,甚至完全消失。
例42、钟某、男、2岁2月。
以“反复抽搐50天。
”代诉入院。
患儿50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反复抽搐3次,表现为意识丧失、双眼上翻、面色发青、牙关紧闭、四肢强直痉挛性抽搐,每次持续约40秒后自行缓解,抽搐后精神如常。
当时无发热咳嗽等。
检查脑电图及头颅CT均未见异常。
拟“复杂性热性惊厥”予鲁米那、补液等治疗后无再抽搐。
1月前再次出现1日内反复无热抽搐5、6次,表现为意识丧失、两眼上翻、牙关紧闭、无明显四肢强直阵挛性抽搐,每次持续数十秒,间歇期昏睡。
韩新民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小儿上胞下垂验案1例

产后进行针对性的调护,以防缺乳的发生。对于产 后已经发生缺乳的产妇,应根据其病因病机尽早进 行干预,以提高产妇母乳喂养信心,延长喂养时间, 增加乳汁分泌量。同时,临床医师也应严格把握剖 宫产指征,降低社会因素的剖宫产,从而降低剖宫
SHANXI J OF TCM Jul. 2021 Vol.37 No.7 ·3·
韩师认为,在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上胞下垂时,需准确 进行辨证分析。若见证属脾气不足,气血亏虚,则可运用补 中益气汤进行调补。结合气候因素、地域因素,需考虑是否 有痰饮内生,脾气虚弱,运化水液功能减退,水液内停而成痰 饮,运用补中益气汤基础上酌加利水化湿之药或可收奇效。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韩师认为该病单独发生不合并 其他急性疾病时,应当以扶正为主,合并感冒、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炎等疾病 时,则当以治标为主,或者标本同治。另外,小儿上胞下垂诸 症好转后需巩固疗效,不能中病即止。虽然人体在中医药的 作用下部分进行了修整,但从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整 体观念出发,人体正气仍然处于一个不足的状态。若突然停 止治疗,则该疾病就容易复发,巩固治疗十分必要。
产后发生缺乳的概率。
参考文献: [1] 方方,陈家旭,宋明,等.方证辨证发展脉络及应用前景[J].北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40( 2):103-106. (收稿日期:2020-11-04) 本文编辑:郭琲婷
韩新民运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小儿上胞下垂验案 1 例
周婧媛
关键词:韩新民;补中益气汤;上胞下垂;儿童;验案 中图分类号:R77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7-0003-01
责之于感受外邪,其中以感受风邪为主。风邪易侵袭阳位, 上扰头面五官,使腠理开泄,上胞覆目。内因责之于气血虚 弱病位以脾为主。脾为后天之本,儿之初生,先天禀赋不 足,命门火衰,脾气不足,气血亏虚,运化统摄失司,升清降 浊受阻,痰饮内生,脾虚无力托举,则见上胞下垂之症。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便秘经验

中 医 儿 科 杂 志
J . P E DI A TR I CS OF T C M
V o L 9 N o . 3
Ma y 2 01 3
中, 调 和药性 , 以防辛散 温燥 太 过 , 耗伤气阴, 另 辅 以 紫苏子 、 杏 仁降气定 喘 , 白前 、 橘皮、 款 冬花祛 痰止 咳 , 当归 、 赤芍、 蝉蜕 、 僵 蚕 化 痰 活血 通 络 。诸 药 相配 , 散 收并用 , 标本 兼治 , 诸症 自平 。综 观全 方 , 以温散风 寒
按语 : 本 例患 儿 因外邪 诱 发 , 触动伏痰 , 痰 阻 气 道, 则 出现 咳嗽气促 、 喉 间痰 鸣之 症 。反 复发 作则 易
留瘀 于内, 故久治不愈 。舌淡红 、 苔薄黄, 脉滑为痰
热蕴肺之象。故以射干降气平喘 , 黄芩清泄肺热 , 细
辛温 肺化 痰祛瘀 , 葶 苈子 、 桑 白皮 、 浙 贝母 清热 化痰 ,
苦杏仁 、 紫苏子宣肺止咳, 祛痰平 喘, 蝉蜕清肺利咽
祛痰 , 当归 、 地 龙活 血化瘀 , 解 痉平 喘 , 蛤 壳化 痰止 咳 平喘, 生 甘草 清 热缓 急 、 调 和 诸药 。诸 药 合 用 , 共 奏 清热 化痰 、 活血 化瘀 、 降气 平 喘之功 。
参考文献 :
肺呼吸音粗 , 可闻及痰鸣音 , 舌淡红 、 苔薄黄 , 脉滑。 既往有 “ 哮喘 ” 病 史 3年 。证 属痰 热 瘀 血 内 阻 , 肺 失
气导 滞 、 泄热 润肠 为治 法 , 方用 润肠通 便 汤加 减化裁 。 同时 , 配合推 拿手 法和 良好 的 生活 习惯 , 才能收 到 满意
的疗 效 。
关键 词 : 功 能性 便秘 ; 儿童 ; 韩新民; 经验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

李新民儿科医案两则.李新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现任天津中医一附院儿科主任。
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曾获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天津市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
自1987年以来,在著名中医儿科专家李少川教授指导下,一直进行儿科常见多发病的诊治工作,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辨治心法,对儿科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笔者有幸从师学习,侍诊于旁,获益颇多,现将其儿科临床治验 2则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1 口疮王某,男,8岁,于2008年4月5日初诊。
患儿母亲述患儿有近4年的口腔溃疡病史,时发时愈,影响饮食,形体消瘦。
一周前因外感使口腔溃疡加重,口腔黏膜、舌及牙龈等处有多处溃疡,疼痛较甚,严重影响饮食,小便可,大便干,舌红,苔黄,脉滑数。
曾服维生素B2及多种抗生素,效果不佳,症状未减。
辨证属脾胃伏火,予泻黄散加减:藿香10g,防风6g,生石膏25g,炒栀子10g,生甘草6g,炒枳壳10g,桔梗10g。
水煎服,日1剂,三日后复诊,口腔溃疡及疼痛明显减轻,纳增,二便调,前方生石膏改为15g,加焦三仙30g,莱菔子10g。
继服4剂。
三诊:溃疡消失,饮食如常。
按:顽固性复发性口疮临床多见,其特点是此起彼伏,患者极其痛苦,往往影响进食。
中医一般认为其多因脾胃素有蕴热,复因嗜食膏粱厚味和辛辣之品,或劳倦过度,或七情刺激等,导致心脾积热,而足太阴脾经连舌本,散舌下,舌为脾之外侯,又舌为心之苗,故心脾伏火易发口疮。
正如《圣济总录》所云“口疮者,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故作口疮也。
”本例患儿即因脾胃伏火所致,故治以清泻脾胃伏火,予泻黄散加减。
方以生石膏清胃热,泻脾经伏火;栀子清利三焦;防风、桔梗疏散郁火;炒枳壳行气宽中;藿香芳香醒脾,理气和中;甘草调和诸药。
在用药上,李老师尤其强调不仅要重用生石膏以清泻脾胃伏火,更要注意发散郁热,取《内经》“结者散之”、“火者发之”之意,故定要用防风、藿香使脾中伏火得以宣散才易被清除。
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

2009年3月第32卷第1期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Mar 12009,Vol 132,No 11Journal of Chengdu University of T C M老中医经验韩新民教授治疗儿童多动症经验殷春霞(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29) 关键词:儿童多动症;韩新民;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R27216;R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0668(2009)0120041202作者简介:殷春霞,女,1983年生;医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儿科学。
唐・韩愈《师说》有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我的老师韩新民教授,从事儿科临床诊疗工作已二十余载,在儿科疾病的诊治方面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对儿童多动症的中医临证诊疗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其方每验之于临床,疗效均显著。
我虽跟从老师临证时日尚短,但仍感触颇多,受益匪浅,现将其粗略整理如下。
1 病因以情志失调为主儿童多动症又称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综合征,或轻微脑功能障碍综合症,是一种较常见的儿童期行为障碍性疾病,以活动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主要临床特征。
本病在中医文献中未见专门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为神志涣散、多语多动、冲动不安等,可属于“躁动”、“失聪”、“健忘”等范畴。
现代医学研究,其病因尚不明确,目前认为它与多种生物、遗传因素及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有关,亦有研究表明其发生与铅、锌、镁等微量元素的改变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小儿多动症的病因主要有小儿先天禀赋不足,产伤外伤瘀积,后天护养不当以及情志失调等。
韩师通过多年的临床研究分析认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加,神经精神系统疾病正在逐渐增多,其中情志因素是重要的致病原因,而儿童多动症的主要病因就是情志失调。
七情之过,首害气机,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对情志起重要的疏调作用。
发病患儿多为独生子女,家中大多过分溺爱,所欲不遂,即发脾气,性情急躁易怒,加之教育失当,极易造成心理失和,情志不悦;其次,发病患儿以学龄期儿童最为多见,主要原因是因家长期望甚高,管教过严,学业负担过重,且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及娱乐活动,身心不得轻松,积怨在心,久郁于肝;以上种种致使肝失条达,疏泄失调,疾病由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侍 诊 , 获 益 良多 。现将 韩 师 治疗 4 , . I L 病 验 案 三则 介 绍 如下 , 以飨 读者 。
中图分 类号 : R 2 7 2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2—2 3 9 2 ( 2 0 1 4 ) 0 3— 0 1 1 8— 0 2 夹 有不 消化奶 瓣 , 并有少量泡沫 , 未 见粘 液 及 脓 血 , 日 解 5~ 6次 , 时 自溢 , 无 发热 、 呕吐, 小便 色清 。查 患 儿
中 医 药 Fra bibliotek学 报
2 0 1 4年 6月第 4 2卷 第 3期
V o 1 . 4 2, No . 3, J u n . 2 0 1 4
Ac t a Ch i n e s e Me d i c i n e a n d P h a r ma c o l o g y
行 。叶师 临证对 于 嗳气 、 反酸、 恶 心呕 吐等症 状 者常佐
崇古训 , 辨证 施 治 , 药证 相合 , 终起 沉疴 。
参考 文献 :
[ 1 ] 萧树东. 中华 胃肠病学 [ M] . 北京 : 人 民卫 生出版 辛 t, 2 0 0 8: 2 9 8—
3 0 6.
以二 陈汤 、 连苏饮 等 升 降 气机 。叶 师认 为 痰 湿 也是 贯
穿贲门失弛缓症的致病 因素 , 佐 以半夏、 陈皮 , 不仅能 燥湿 化痰 , 去 除 致 病 因素 , 又能理气和 胃、 调理气机。
[ 2 ]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 [ M] . 北京 : 中国中医药出版 社 , 2 0 0 7: 2 1 3—
2 l 8.
[ 3 ] 张景岳. 景岳全 书精 华 本 ・噎膈 [ M] . 北京: 科 学出版社 , 1 9 9 7:
2 0 7 —21 0 .
[ 4 ] 顼祺 , 李 秉英. 论 噎膈 的临证 治疗 要点 [ J ] . 山西 中 医, 1 9 9 9 , 1 5
1 病案 1
刘 某某 , 男, 3个 月 。2 0 1 2年 5月 2 0 日就诊 。
不佳。视其母形寒畏冷 , 面色咣白, 问其日平时腹部怕
冷, 察 其脉症 , 虚 寒 之体 。考 虑患 儿 泄 泻 与母 乳 相 关 。
宜子病 治母 , 母子 同治 , 法予 温 中散寒 , 调补 脾 胃 , 处 以
反 复腹 泻 1月 余 。 1月 来 患 儿 反 复 腹 泻 , 迭 经 中 西 医诊 治 , 腹 泻仍 时止 时作 。诊见 面色 淡 白无华 , 质稀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2 0 修 回 日期 : 2 0 1 3—1 0— 2 0
四君子 合理 中汤 加 附子 。患儿 予 蒙 脱 石 散 口服 3天 , 中药 汤 剂 每 次 1 0 m L , 每 日 3次 , 其问照常母乳喂养。
( 5) : 4—6 .
[ 5 ] 李杲. 脾 胃论白话解 [ M] . 西安 : 三秦 出版社 , 2 0 0 0: 3 4 3—3 4 4 . [ 6 ] 徐景藩. 徐景藩 脾 胃病 治验辑要 [ M] . 南京 : 江 苏科学 技术 出版
社, 1 9 9 9: 2 9—3 3 .
韩新 民教授 长期 从 事 中 医儿 科 医 教研 工 作 , 在 治 疗 小儿肺 脾 及神 经系 统 疾 病 、 疑难 杂病 方 面 积 累 了丰
富 的经 验 , 临证思 路新 颖独 特 , 疗 效显 著 。笔 者有 幸 随
精 神疲 惫 , 形 体 消瘦 , 皮肤无黄染, 扪之 腹 软 。察 其 舌
韩 新 民教 授 儿 科 医案 三 则
王店 云 , 韩 新 民
( 南京 中医药大学 , 江 苏 南京 2 1 0 0 4 6 )
摘
要: 韩新 民教授 长期从事中医儿科 医教研 工作 , 积 累了丰 富的临床经验 , 临证思路新颖独特, 疗效显
著 。今 撷取 韩新 民教授 儿科 验案 三 则 , 以飨读 者 。 关 键词 : 迁延 性腹 泻 ; 慢 性 咳嗽 ; 儿童 多动症 ; 抽动 障碍 ; 婴病 治母 ; 上病 下治
苏梗 配黄 连源 于连苏 饮 , 是 治疗 呕吐 的验方 , 最早 是 由
清代温病学家薛生 白所创立 。《 湿热病篇》 日: “ 湿热 证, 呕恶不止 , 昼夜不差 , 欲死者 , 肺 胃不 和 , 胃热 移
肺, 肺 不受 邪也 , 宜 用川连 三 四分 , 苏 叶二 三分 , 两味煎 汤, 呷下 即止 。 ” 本方 取 苏梗 辛 温 , 气芳 香 , 疏 肝 和 胃通 降顺 气 , 黄连苦 寒泄 降 胃热 , 以降 上 冲之 胃火 , 共 奏 苦 辛通 降之 效 。最 后 加 上 急性 子 、 鹅管石 、 王 不 留行 、 威 灵仙 通利 食管 J 。鹅 管石有 通 噎 的功 效 , 《 宣 明论 方 》 说“ 焚香 透膈 散 , 治一 切 劳 , 咳 嗽 壅滞 , 胸膈痞满” , 朱 春 庐 曾谓 “ 鹅 管石 如柱 状 , 重 以镇 逆 , 能 通 降食 管 , 扩 张食 管 ” ; 急性 子功善 破瘀 通 利 , 散 结软 坚 , 早在《 本 草 纲 目》 有说“ 治 噎膈 , 下 骨鲠 ” , 对食 管 吞 咽不 利或 困难
者用 之有效 ; 威灵 仙走 而 不 守 , 宣 通 十 二经 络 , 现 代 药 理 研究 示用 之可使 食管 蠕动 节律增 强 , 频 率加 快 , 幅度 增大 , 能松 弛食道 平 滑肌 ; 王不 留行 功 善行 水 化 瘀 , 对 食管 疾病痰 瘀互 结 者 , 疏 通 之功 甚 著 。该 案 的治 疗 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