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材导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朱明光

确切地说,所谓“导读”,是教科书的导读,而不是教师教学用书的导读。我们在教师教学用书中安排这篇导读,将试图回答一些在我们看来比较重要,同时又是教师比较关切的问题。比如:在课程体系中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应该如何理解这本教科书特有的编写思路?使用这本教科书需要注意什么特定的规范方法吗?从整体上把握教科书的内容有哪些突出问题需要关注?等等。下面,我们分四部分予以说明。

一、意义与价值: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

把握开设《科学社会主义常识》这门选修课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可以从三个视角去认识。

(一)从德育目标的设置来看,需要体现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性质

本课程讲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旨在帮助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信念。在谈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时,邓小平同志指出:“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在提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总体要求时,胡锦涛同志强调:必须“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本课程以讲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常识为主要内容,说到底,就是要相对集中地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那么理想信念教育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帮助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树立共产主义理想,这是设置本课程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二)从学科知识的整合来看,需要基于选修课程的特定要求

相对于中学历史课、初中思想品德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课,本课程作为其理论部分内容的拓展性课程,至少有两个特点。

其一,本课程所讲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实际上是在阐述党的指导思想,这意味着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知识教育,更适合积极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高中学生选修,具有相对的先进性。

其二,本课程所讲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常识,之所以不同于历史课程和思想政治必修课程的教学,就在于它是依托、凭借上述课程教学的基础,较为集中地讲授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知识,具有相对的系统性。

(三)从内容标准的实施来看,需要切合高中阶段的教学层次

相对于高校的理论课程,本课程采用专题式框架结构,采用“史论结合、事论结合”的叙述方式,这是其呈现内容目标的主要特征。所谓“专题”式,不是理论专题,而是课程主题;即不是基于学科体系的学术专题讲座,而是基于教学目标的课程意义上的主题单元。所谓“史论结合”,就是注重把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历史进程的展现结合起来,突出形成理论观点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所谓“事论结合”,就是把理论观点的阐述与具体实例的描述结合起来,以强化生动的事实对理论观点的支撑,淡化从概念到概念的枯燥的叙述过程。

二、框架与主线:怎样理解整体结构设计的思路

根据本课程设置的理念:从学科意义上看,讲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无疑就是讲理论常识;但从课程意义上看,并不注定遵循理论体系固有的逻辑顺序,而需要遵循课程目标整合学生经验和相关内容。因此,我们在技术层面上解读教材结构的设计思路,即教材框架与主线的构思,至少需关注这样三个基本点。

(一)除了要考虑此前相关课程的教学基础,还要协调好与其同时开设的相关学科课程内容的关系

例如,比照历史课程标准:在“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的专题中,有“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等要求;在“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专题中,有“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等要求;在“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的专题中,有“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意义”等要求。

面对这一情况,我们认为,在安排本教材的内容时,要确定两个着眼点。一是不必讳言有关内容在课程体系中的共同价值,既存在于必修课之中,也存在于相关学科课程之中。就此而言,有关理论观点的教育内容共同存在于课程体系的有关环节中是不可避免的。二是应该明确本课程实施的特有价值,正在于理论观点的相对系统和有关素材的集中使用。就此而言,避免不同课程相关内容的重复并不特别重要,关键在于必须从“讲史”和“讲理”的两个角度,力求处理好“历时性”与“共时性”叙述的结合,从而把握好课程总体设计的思路。这样,即便与其他课程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成为建立相关课程互补关系的基础。

(二)教材分设五个专题,贯彻了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基本观点)为统领,组织教学具体内容(学科知识)的思路

1.专题一。

在这个专题中要明确: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共产党宣言》作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永远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旗帜。其主要内容包括:最早的社会主义思想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社会主义曾经在空想的荒原上徘徊300多年?科学社会主义是怎样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对当时工人运动的发展有什么深刻影响?

2.专题二。

在这个专题中要明确: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由一国到多国的发展进程,证实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其主要内容包括:十月革命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为什么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俄国爆发并获得成功?十月革命的胜利有什么深远意义?我们怎样看待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和成长?社会主义国家如何从一国发展到了多国?

在这个专题中要明确: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伟大胜利,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其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为什么社会主义会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选择?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为什么能够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的道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有什么新的贡献?

4.专题四。

在这个专题中要明确: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其主要内容包括:如何认识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如何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指引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纲?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

5.专题五。

在这个专题中要明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继续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要求。其主要内容包括: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如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如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

最后,教材通过综合探究“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要明确一个基本结论: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漫长和曲折,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的是不可改变的大趋势。其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有没有“过时”?社会主义在不在“崩溃”?资本主义是不是“历史的终结”?

(三)在呈现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的变化的视野中,历时性地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这是贯穿教材始终的主线

1.专题一。

从上溯社会主义思想的源头讲起,展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的历程。其中,有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到19世纪初发展到顶峰的历程;更有科学社会主义创立于19世纪中叶,伴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的成长的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及其基本观点,不能不联系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

2.专题二。

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讲起,展现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的历程。其中,不仅叙述社会主义革命首先在一国获得成功的历程,而且叙述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发展到多国的历程。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进入到帝国主义阶段的理论创新的意义,不能不联系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

从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追求和奋斗讲起,讲述中国人民选择社会主义的历程。其中,既包括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胜利历程,又包括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初期的理论创新的意义,不能不联系这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

4.专题四。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讲起,展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程。其中,既提供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遭受重大挫折的背景,又突显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发展历程。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理论创新的意义,不能不联系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

5.专题五。

从世纪之交社会主义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讲起,展现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其中,既着眼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问题,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又立足于全书教学的基础,阐明为什么要有理想、应该树立什么理想、怎样实现理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未来,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意义,不能不联系当前所处的战略机遇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点。

基于这一主线,并作为主线的展开,我们还不难在教材中看到一些自始至终、一以贯之的线索。比如,生产发展、科技进步的影响和作用,见之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过程,也见之于近代工业革命到当代新的科技革命的过程。又如,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和作用,见之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也见之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中。再如,工人阶级政党的缔造和建设,见之于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创立,也见之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时期和领导全国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时期。

概而言之,我们认为,以客观的历史进程和时代变迁为背景,对于课程目标的实施很有必要。一是有利于明示科学社会主义一脉相承、从未过时的基本观点,以证实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的真理性;二是有利于表明科学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以证实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也来自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简言之,将理论观点的形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历史过程的叙述中,这有利于提高教材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规则与规范:如何阅读和使用教科书

同样根据课程设置理念,教科书不仅要着眼于编写环节,提供相应的、合理的结构设计,而且要着眼于使用环节,制定可遵循的规则、可操作的规范。为此,又有必要结合教科书的结构设计,在教科书现有说明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科书的编排体例提供较为具体的说明。

(一)本教材的结构分专题、框、目三个层次

这是指每个专题共同的具体层次上的编排结构。确立这一编排结构的出发点,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体现以学习过程为主导而不是在学科概念主导下的框架思路。所谓“以学习过程为主导”,就

是强调学习过程的步骤、程序和策略是呈现教学内容、组织教材体系的基础,强调在思维和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感悟、把握学科知识的意义。

1.专题。

专题都有各自的序言,简要地告诉你本专题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意义。这是展示课程基本框架思路的重要环节。一般来说,每个序言都由一段承上启下的话开始,然后以提问题的方式表达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最后力求以“点睛”之笔,概括出学习本专题的预期目的或表现。

2.框。

考虑到学习进程,其内容大体按一课时安排。如前所述,本教材的构建方式在整体上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特点。如果我们拿“用线穿珠、以点辐射”来描述这一特点,则不妨这样看:专题的设置是教材主线上体现历时性与共时性相统一的结合点;而每个专题之下设置的框,可视为穿挂在主线上面的“珠”,也就是展开教学具体内容的主题。框题,即主题的名称,大都用明确基本观点的方式表达,而不是通常所采用的学科概念或术语。

3.目。

目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是学习过程的基本环节。每框内容大体由三个目组成。显然,这也是体现以“学习过程为主导”而不是以“教书过程为主导”的基本环节。其基本特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特定内容,规范每个框题中所设目题之具体意义有所不同,但都不是遵循学科体系的逻辑顺序,或学科概念的集合,而是遵循学生达成相应主题所应经历的思维路径,此其一;其二,每个目题的表达,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划一的行文规范,在不导致歧义的前提下,力求既平实又生动。

(二)本教材的正文与辅助文的不同要求

1.正文。

正文是学习的主体部分,包括宋体字部分,也包括穿插其间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部分。对此,需要提醒注意的是:“这两部分在呈现方式上有所区别,但在内容是密切相关、相互呼应、浑然一体的。”就宋体字部分而言,大都是对基本观点、基本原理、基本事实、基本结论的规范性表述,承载着教学内容目标设置与评价的基本要求。就引导思维活动的仿宋体字部分而言(我们称其为活动框),对内容目标的实施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是它本身就是内容目标有机构成的一部分,是完整地实施教学和评价的不可或缺的部分。二是它尤其注重提供引领学生思考问题的路径、运用资料的方法和共同探究的策略,并提供解释各自想法的机会,是实施过程性目标的主要载体和环节。三是这种活动框的设计,将贯穿在展开教学内容的全程,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追求:既要注重基础性知识的给予,更要着力于形成知识过程的体验,致力于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教材采用这种“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化”的呈现方式,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必然要求,更是适应高中学生身心发展和现代信息环境的特点,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获得实效的必然选择。当然,需要强调的是:所有推动思维活动的设计,绝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它们都必须在预设的框架内,沿着确定的轨道展开。坚持“双基”教育取向和提供明确的价值标准,始终是教材编写的“第一要务”。

2.辅助文。

其功能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其中“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的解析和拓展性说明;“相关链接”是对事例、资料、数据的引证和表述;此外,还提供了一些富有哲理和教育意义的经典语录。辅助文的运用,全由师生自行掌握,可用可不用,可这样用,也可那样用。它既丰富了教材的信息量,又不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既能增强教材的可读性,又可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3.综合探究。

教材安排了一个“综合探究”,除了目标设置的意义,就目标的实施而言,它具有体现本课程相关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你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

四、焦点与难点:有关内容目标的几个突出问题

(一)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史观的创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也把握本课程全部内容目标设置与实施的灵魂。只有将这个问题讲清楚,讲透彻,其他问题才能顺理成章、迎刃而解。为此,着眼于从宏观把握教学的全程,有必要考虑以下几项原则。

1.要注意确切地表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其基本点是: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停滞。对此,教材在每个专题中,都基于不同历史阶段,多次重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原理,以利于学生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中,逐步加深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之规律的认识。

2.解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对应,不宜笼统地归结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这样的命题。

因为事实上,就具体国家的历史进程来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并不存在某种如影随形、亦步亦趋、一一对应的固定关系。一种状况的生产力对应于几种性质的生产关系,或一种性质的生产关系容纳着几种状况的生产力,都是可能的。

3.讲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并不是强调生产力领先变革,生产关系随后变革。

一般而言,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包含两种意义。一是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二是无论哪种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基于上述认识,所谓生产关系的变革具有可超越性,通常指新的生产关系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行扩张的能力。例如,我国境内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少数民族,就是在国家整体的强大影响下,实现了向社会主义的跨越发展。但是,无论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实现了超越,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社会技术形态和经济形态仍具有不可逾越性,如教材所说“中国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而经过新民主主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但中国必须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其实,这也是表明生产力的决定作用之根据。

在不少情况下,新的生产关系建立之初,生产力尚未明显地表现出发展的成就,并不意味着不具备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力基础和前提。相反,此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终将证实新的生产关系是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而且新的生产关系的巩固,也有赖于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欧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在工业革命完成之后,才不可逆转的确立起来;我国当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当作最大的政治,也是因为大力发展生产力具有巩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由此可见,我们特别强调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更加明确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的根本意义。具体讲,我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常识,并不是要笼统地“骂倒”资本主义制度,“骂倒”资产阶级思想,一概称之为不合理的,骗人的。我们的目的,是要正确地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人民群众在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和斗争活动的规律,了解人民群众曾在什么样的社会物质生活发展条件下承受各种形式的剥削和压迫,了解人民群众在各种历史过程中所创造发展起来的生产条件如何使一种剥削制度必然为另一种剥削制度所代替,而最后终于创造和发展了消灭一切阶级和剥削的高度的物质生活条件。唯其如此,才能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在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使命,以及相应的纲领、路线和战略。例如,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中就没有提出消灭一切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任务,而只提出消灭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剥削的任务。特别是在当前,我们探索共产党执政的规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同样必须坚持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这样,就课程目标的实施而言,全面、正确地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不仅有益于深入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而且有助于把学习的目的同现实问题的解决明确地、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全面、正确地理解阶级斗争的观点

讲解和理解阶级的观点,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为,正如教材所强调: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就是阐明“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观点;是明确“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反映在阶级关系上,表现为被剥削、被压迫阶级与剥削、压迫阶级之间的斗争”的观点;是肯定“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观点;是说明“在社会形态更替过程中,进步阶级经过社会革命,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是生产力获得解放和发展,进而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经过被压迫阶级的革命斗争,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才能完成生产关系的变革,使生产力获得解放”的观点;是说明“在同一社会形态的发展过程中,被统治阶级反对统治阶级的阶级斗争,冲击腐朽的社会秩序,迫使统治阶级作出某些调整和变革,也不同程度地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观点。毫无疑问,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反映了阶级社会的历史是阶级斗争的历史,突出了被压迫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革命作用。

然而,我们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其根本目的还不在于解决历史领域中拥护谁、反对谁的问题,而是站在历史进步的立场上,科学地评价和分析阶级对抗的历史作用及其发展趋势和规律,进而得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结论。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表述阶级观点,又需要注意几种偏差。

1.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是单纯地反对剥削与压迫的观点。

马克思所说的作为历史进步形式的“阶级对抗”,不仅是指被剥削者、被压迫者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而且甚至在大部分场合是指阶级剥削和压迫本身。

2.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是笼统地否定剥削阶级历史作用的观点。

因为,无论是奴隶主,地主还是资本家,他们都是一定生产关系的承担者,并且是他们所承担的生产关系的产物。评价他们的历史作用,不能只着眼于剥削者的品质、行为和手段。在一定的历史过程中,他们的历史作用甚至是可以肯定的。

3.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是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天然合理的观点。

在历史领域中,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最高利益观察历史,我们的立场只能是,也应该是历史进步的立场。

4.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是仅仅诉诸道义谴责的观点。

基于唯物史观的“阶级观点”之所以是科学的,就在于它能够揭示在既定的历史前提下什么性质、什么形式的阶级对抗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才是历史发展所能采取的形式。而“道义上的愤怒,无论多么入情入理,经济科学总不能把它看作证据”。因为“到现在为止的全部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能为这种愤怒找到足够的资料”,“可是愤怒一用到上面这种场合,它所能证明的东西是多么的少。”

5.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不是一般地论证阶级斗争存在与否的观点。

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那里,作为“整个文明时代的基础”,作为“历史进步和发展的形式”,他们对历史领域中“阶级对抗”的肯定性结论,最终是为了证实“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概而言之,唯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阶级观点”的认识是全面的,我们对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阐述才能是深刻的,对资产阶级的批判才能是致命的。更重要的是,我们运用“阶级观点”观察现实问题,才能更加自觉、更具战略思维和历史眼光。

当前,由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应该说,我国已经不属于阶级社会了。因此,相对于阐述历史领域中阶级斗争,阐述现阶段阶级斗争的问题,又有其独特的复杂情况需要关注。

从国际情况来看,由于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短时期内难以根本改变;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不能忽视;某些资本主义腐朽没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不可低估;我们必须高度警觉,旗帜鲜明地保持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使命感。

从国内情况来看,更需要清醒认识和正确处理这方面问题。就其范围而言,大量社会现象和社会矛盾已经不再具有阶级斗争的性质。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的存在,不应该被理解为只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些领域。就其地位而言,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一定条件下可能激化,必须认真解决阶级矛盾问题,防止阶级矛盾发展成为主要矛盾。就其性质而言,工人阶级同企图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剥削阶级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是对抗性的矛盾;同时阶级矛盾又大量表

现为人民内部矛盾;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局面。就其发展过程而言,基本趋势是范围越来越小,但又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甚至存在工人阶级政权得而复失、剥削阶级和压迫制度卷土重来的现实危险。

如此看来,“阶级观点”的问题不好把握,有其理论层次较深的障碍,也有其政策与策略性较强的制约,需要我们深入理解、慎重对待。

(三)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之所在

正如教材所说,“广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所以,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真谛,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其实就意味着把握和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换言之,我们论证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之所以充满生命力、之所以不可战胜,不能不着眼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思想体系,进而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1.通过描述科学社会主义创立和发展的历程,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体系,需要讲清楚两个基本点:何为“一脉相承”;何为“与时俱进”。

所谓“一脉相承”,就是指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例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就是体现“一脉相承”典范。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坚持从社会物质生产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最活跃、最革命的力量,认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可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都有论述。

所谓“与时俱进”,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具体到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无非就是正确回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如何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为此,坚持与时俱进,就一定要看到《共产党宣言》发表一百五十多年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看到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工作、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一定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体现与时俱进,就必须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那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样是一脉相承的,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破解了“历史之谜”,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剩余价值学说破解了“资本主义生产之迷”,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现实道路。正是基于这两大科学发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自从科学社会主义问世以来,有关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条件的经典论断;有关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的经典论述,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和表现的经典论述,都是我们任何时候也要坚持的基本原理。

如果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那么科学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则一再证实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品质。例如,没有列宁创立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就没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没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新民主主义论,并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创造性地进行“三大改造”,并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苦的探索,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的建立和发展。没有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就不会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跨入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在自己的旗帜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同样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表现,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2.纵观科学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发展的历程,只有深刻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

在教学中,结合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阐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我们建议关注这样几个要求。

(1)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其基本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同时,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多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否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要强调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

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迷失方向,就会走上歧途,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社会主义事业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得到发展。因此,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

移,不能含糊。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人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不是真正搞社会主义的试金石。

(3)要立足于中国,着眼于特色。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要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勿庸质疑,这也是教材之所以用三个专题讲述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之发展的重要考虑。因为,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正确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才具有强大生命力。离开各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没有意义。静止地、孤立地研究和讲授科学社会主义,把科学社会主义同它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发展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没有出路。换言之,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不能拿本本去框实践,而要用实践去发展本本。当然,我们强调“立足中国、着眼特色”还有一个重要缘由,就是在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榜样和旗帜。讲科学社会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疑更具有典型性。

(4)要正确认识历史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就必须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要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这就需要不断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才能永远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引领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于是,观察社会主义历史进程,又有一个需要澄清的问题:如何认识理论创新的变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从未过时的判断呢?正确的看法应该是:理论创新所带来的理论观点的变化,正是科学社会主义强大生命力之所在。正是其与时俱进地不断变化,才使科学社会主义的生命力、战斗力永不衰竭,引领时代潮流的地位永不改变。从这个意义上看:惟其能变,方能不变;惟图不变,更需要变。这是认识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变与不变的辩证法。

(5)要正确看待历史进程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终究要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毫无疑问,社会主义事业的每次重大进展,都是这种历史必然性的证实,但同时也不能不看到偶然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领导者能否把握住历史机遇,往往对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意义。比如,十月革命的胜利后,列宁曾经说:只是由于我国革命碰上了一个幸运的时机,即两大强盗集团,无论哪一个都不能马上向对方猛扑过去,也不能立即联合起来对付我们;我们的革命只是由于能够利用而且利用了国际政治和经济方面的这个时机,才在欧俄实现了光辉的胜利进军。同样,在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中,在邓小平领导中国实行改革开的历史进程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都不难看到:既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又注重历史机遇的把握,这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是多么重要。

总而言之,科学社会主义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告诉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正是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和“一国首先胜利”论

的创立和发展;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是把握了和运用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践证明,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把握了科学社会主义能够永葆其旺盛生命力的要义。因此,在我们看来,就理论目标的实施而言,这无疑也是整本教材一以贯之的要求了。

基本礼仪培训知识

基本礼仪培训知识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礼仪文明涉及的范围已十分广泛,几乎渗透到各行各业,每一个人都要讲究社交礼仪已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目前,在各行业服务礼仪的好坏已成为衡量企业形象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有中国礼仪培训网整理,推荐讲师晏一丹老师(河南礼仪协会常任理事)。 晏一丹资质: 实力派资深礼仪培训师 中国礼仪培训网"十佳讲师" 员工职业素质训练专家 企业形象塑造大师 河南礼仪文化协会常任理事 关于晏一丹老师: 中华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晏一丹老师从事礼仪教学研究将近二十年,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中华礼仪文化研究的资深礼仪培训师之一。 晏一丹老师多次应邀为大型企业客户、政府机关、工商企业,金融保险,医院学校,社会团体等各个层面授课,并担任多家大型企业及党政机关的礼仪与形象顾问,根据企业自身特性量身定做有针对性,实用性,突破性的培训课程。突破和创新了传统培训的蜕变技巧,在课程中充分启迪学员的心灵智慧,全方位促进学员身心成长,一直以来,深得受训单位与学员的好评! 晏老师主讲课程:

《商务礼仪》、《服务礼仪》、《商超礼仪》、《公务员礼仪》、《学校礼仪》、《保险行业礼仪》、 《医护礼仪》、《高速公路收费人员礼仪》、《职业形象与商务礼仪》、《职业化素养与技能培训》、 《优质客户服务》、《压力与情绪管理技能提升》、《客户投诉与处理技巧》、《有效沟通艺术》 本文内容: 第一章:社交基本礼仪 一、礼仪的概述 礼仪是表示礼貌的仪式,是对礼节与礼貌的统称。礼仪是社会人际关系中用于沟通思想、交流感情、表达心意、促进了解的一种形式,是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一部分。 礼仪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通过语言、仪表、仪容及举止等表现出来的行为规范。讲究社交礼仪有助于在社会中建立相互尊重、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缓解和避免冲突等。 二、仪容仪表礼仪 在社交场合,一个人留给他人的的一印象,往往就是一个人的仪表、举止、穿着、配饰等,因此在社会交往中,仪容仪表被称为打造个人形象魅力的基础。 1、形象礼仪打造 a、发型:女士头发不宜长过肩,必要时应以盘发、束发作为变通; 男士不宜留鬓角、发帘,最好不要长于7cm,即大致不触及衬衫领口。 b、面容:男士应养成每天修面剃须的良好习惯,保持面部干净清爽; 女士应每天坚持化淡妆,淡雅清新、自然为宜,浓妆艳抹是不懂礼仪的表现。 c、着装:正确的着装,应当基于整体的考虑和精心的搭配,要求要与自身的性别、年龄、容貌、肤色、 身材。体型、个性、气质及职业身份等相适宜和相协调。

会议礼仪注意事项

会议礼仪注意事项 会议礼仪,是召开会议前、会议中、会议后及参会人应注意的的事项,懂得会议礼仪对会议精神的执行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么会议礼仪注意事项有哪些呢? (一)会议形式 一是环绕式。就是不设立主席台,把座椅、沙发、茶几摆放在会场的四周,不明确座次的具体尊卑,而听任与会者在入场后自由就座。这一安排座次的方式,与茶话会的主题最相符,也最流行。 二是散座式。散座式排位,常见于在室外举行的茶话会。它的座椅、沙发、茶几四处自由地组合,甚至可由与会者根据个人要求而随意安置。这样就容易创造出一种宽松、惬意的社交环境。 三是圆桌式。圆桌式排位,指的是在会场上摆放圆桌,请与会者在周围自由就坐。圆桌式排位又分下面两种形式:(1)适合人数较少的,仅在会场中央安放一张大型的椭圆形会议桌,而请全体与会者在周围就坐。(2)在会场上安放数张圆桌,请与会者自由组合。 四是主席式。这种排位是指在会场上,主持人、主人和主宾被有

意识地安排在一起就坐。 (二)会议发言人的礼仪 会议发言有正式发言和自由发言两种,前者一般是领导报告,后者一般是讨论发言。正式发言者,应衣冠整齐,走上主席台应步态自然,刚劲有力,体现一种成竹在胸、自信自强的风度与气质。发言时应口齿清晰,讲究逻辑,简明扼要。如果是书面发言,要时常抬头扫视一下会场,不能低头读稿。旁若无人。发言完毕,应对听众的倾听表示谢意。 自由发言则较随意,应要注意,发言应讲究顺序和秩序,不能争抢发言;发言应简短,观点应明确;与他人有分歧,应以理服人,态度平和,听从主持人的指挥,不能只顾自己。 如果有会议参加者对发言人提问,应礼貌作答,对不能回答的问题,应机智而礼貌地说明理由,对提问人的批评和意见应认真听取,即使提问者的批评是错误的,也不应失态。 (三)会议参加者礼仪 会议参加者应衣着整洁,仪表大方,准时入场,进出有序,依会议安排落座,开会时应认真听讲,不要私下小声说话或交头接耳,发言人发言结束时,应鼓掌致意,中途退场应轻手轻脚,不影响他人。 (四)主持人的礼仪 各种会议的主持人,一般由具有一定职位的人来担任,其礼仪表现对会议能否圆满成功有着重要的影响。 1.主持人应衣着整洁,大方庄重,精神饱满,切忌不修边幅,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知识点梳理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本文学常识梳理 必修 1 1.词:又叫诗余、长短句、曲子词,起源于隋唐之际,盛行于宋。根据长短来分,有 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词的一段叫阙,也叫片。 依据创作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 2.《雨巷》作者戴望舒,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因成名作《雨巷》而被叶圣陶赠予“雨巷诗人”的美称。 3. 《再别康桥》作者徐志摩,“新月诗派”代表人物,曾提出现代诗歌创作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主张。 4.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作者把个人的悲欢融合到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 运中,表现出对光明的热烈向往与追求,富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是继郭沫若、闻一多 等人之后推动一代诗风的重要诗人,被誉为“卓越的民族诗人”。代表作有《大堰河—— 我的保姆》、《我爱这土地》、《北方》、《向太阳》。 5.《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 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 马迁著。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东汉班固著。《后汉书》作者是南朝范晔。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左传》、宋朝司马光的《资治 通鉴》。 国别体:以国家为依据记录历史。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 6.《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末年刘向编订。 7.《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 史。鲁迅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7.《记念刘和珍君》选自杂文集《华盖集续编》。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编》等。 8.《小狗包弟》选自散文集《随想录》。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与鲁迅、郭沫若、茅

基本个人礼仪常识_仪容仪表规范

基本个人礼仪常识_仪容仪表规范 仪容仪表规范是基本的个人礼仪。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基本个人礼仪常 识之仪容仪表规范 基本个人礼仪常识:仪容仪表 1、仪表——第一印象的关键 仪表,也就是人的外表形象,包括仪容、服饰、姿态和风度,是一个人教养、性 格的外在表现。 讲究个人卫生、保持衣着整洁是仪表美的最基本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有条件,就必须勤梳洗、讲卫生,尤其在社交场合务必穿戴整齐,精神振作。 要正确认识自己,不盲目追赶潮流,注意得体和谐,做到装扮适宜,举止大方, 态度亲切,秀外慧中,个性鲜明。 2、仪容——淡妆浓抹要相宜 仪容即容貌,由发式、面容以及人体所有未被服饰遮掩的肌肤所构成,是个人仪 表的基本要素。保持清洁是最基本、最简单、最普遍的美容。 男士要注意细部的整洁,如眼部、鼻腔、口腔、胡须、指甲等。要知道,有时“细节”也能决定一切。 风华正茂的学生,天生丽质,一般不必化妆。职业女性,尤其是社交场合的女士,通常要化妆。在某些场合,适当的美容化妆则是一种礼貌,也是自尊、尊人的体现。 化妆的浓淡要根据不同的时间和场合来选择。在平时,以化淡妆为宜,注重自然 和谐,不宜浓妆艳抹、香气袭人;参加晚会、舞会等社交活动时,则应适当浓妆。 3、美发——并非时尚就是好 发型是仪容的极为重要部分。头发整洁、发型得体是美发的基本要求。整洁得体 大方的发式易给人留下神清气爽的美感,而蓬头垢面难免使人联想起乞丐。 发型的选择要根据自然、大方、整洁、美观的原则,既要观察发型的流行趋势, 又不能盲目追赶潮流,重要的是应该考虑到自己的年龄、性别、职业、性格、爱好和 脸型特点。 头发的护理: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语文教材主干文学常识汇编 一、中国古代部分 朝代作者课文篇目相关简介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 先秦《诗经》《氓》《采薇》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分为“风”“雅”“颂”三大类,普遍运用 “赋”“比”“兴” 的手法。 先秦《论语》《子路、曾皙、冉有、 公西华侍坐》 详见必修一“名著导 读”。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 先秦《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著作,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 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 先秦《战国策》《荆轲刺秦王》《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先秦屈原《离骚》《湘夫人》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是我国浪漫主 义文学的源头。 先秦《荀子》《劝学》荀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先秦《庄子》《逍遥游》 《庖丁解牛》 庄子是道家学派代表人 物。 先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 汉《古诗十 九首》 《涉江采芙 蓉》 西汉贾谊《过秦论》 《廉颇蔺相如列传》 西汉司马迁《鸿门宴》《项羽之 死》(均节选自《史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 鲁 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记》) 东汉班固《苏武传》(节选自 《汉书》)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 史。 东汉曹操《短歌行》 曹操的诗歌情感深沉,慷慨悲凉,风格 质 朴刚健。 《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 诗, 它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西晋李密《陈情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东晋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歌的开创 者。

南朝宋范晔《张衡传》(节选自 《后汉书》) 《后汉书》与《史记》《汉书》《三国 志》 并称“前四史”。 鲍照的大部分诗作表现了为国建功立业的 南朝宋鲍照《拟行路难(其四)》愿望、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报国无门的愤 懑和理想幻灭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 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唐王勃《滕王阁序》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 四杰”。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蜀道难》《将进酒》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 序》 李白被誉为“诗仙”。他的诗风雄奇奔 放, 想象丰富,形象巨大,气势奔腾,多用夸 张手法和神话故事,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唐孟浩然《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被誉为“诗圣”。他写下了许多反映 唐杜甫《咏怀古迹(其三)》 《登高》《登岳阳楼》 社会现实的诗篇。其诗风格多样,以沉 郁 为主,诗歌意境开阔,情感深沉,语言 准 《蜀相》《阁夜》确精练。 唐白居易《琵琶行》《长恨歌》他和元稹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唐李贺《李凭箜篌引》 唐韩愈《师说》《祭十二郎 文》 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 苏 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 大 家”。 唐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和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 者。 唐李商隐《锦瑟》《马嵬(其 二)》 李商隐与杜牧并称“小李 杜”。 唐杜牧《阿房宫赋》 唐韦庄《菩萨蛮(其二)》 南唐李煜《虞美人》 北宋柳永《望海潮》《雨霖铃》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北宋苏洵《六国论》 《赤壁赋》《念奴 北宋苏轼娇·赤壁怀古》《定 风波》《文与可筼筜 豪放词派的开创 者。 谷偃竹记》

礼仪基本知识

礼仪基本知识 前言: “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尊重。“礼者敬人也”。在人际交往中,即要尊重别人,更要尊重自己,礼者敬人。但是你只是口头说说尊重是没用的。心里想什么?这就要求你善于表达,它需要一定的表达形式。你得会说话,你得有眼色,你得懂得待人接物之道。 “仪”就是恰到好处地向别人表示尊重的形式。而现在大多数的人片面的认为“仪”是指个人的外在形象和仪态,那是不正确的。这种认知,只是对礼仪的其中的一个方面的认识,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不仅要有礼,而且要有仪。 总结下来,“礼仪”就是行为规范,现代人是讲规矩的,规范就是标准。礼仪,其实就是待人接物的标准化的做法。有一句话“教养体现于细节,细节展示素质,细节决定成败”其实规范也是展示于细节的,在任何情况下,规范的问题你要不注意,那就会比较麻烦。所以我们强调礼仪,它是交往艺术,它是沟通技巧,它是行为规范! 一、 1.礼仪站姿: 站姿是静态的造型动作,是其他动态美的起点和基础。古人主张“站如松”,这说明良好的站立姿势应给人一种挺、直、高的感觉。 基本站姿 1.两脚跟相靠,脚尖展开45°~60°,身体重心主要支撑于脚掌、脚弓之上。 2.两腿并拢直立,腿部肌肉收紧,大腿内侧夹紧,髋部上提。 3.腹肌、臀大肌微收缩并上提,臀、腹部前后相夹,髋部两侧略向中间用力。 4.脊柱、后背挺直,胸略向前上方提起。 5.两肩放松下沉,气沉于胸腹之间,自然呼吸。 6.两手臂放松,自然下垂于体侧。 7.脖颈挺直,头向上顶。 8.下颌微收,双目平视前方。女士基本站姿如下图所示:

男士基本站姿如下图所示: 1.女士前搭手站姿(如图)。 两脚尖展开,左脚脚跟靠近右脚中部,重心平均置于两脚上,也可置于一只脚上,通过重心的转移可减轻疲劳,双手置于腹前。

参加会议的礼仪知识

参加会议的礼仪知识 一、参加会议的礼仪 会议的种类分为例行的工作会议、专题性会议、联席性会议、布置工作和总结性会议和各种座谈会,如报告会、讨论会、恳谈会等等。 1、一般与会者礼仪 对于参加会议的公务员而言,在开会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礼貌、礼节。 (1)开会之前 公务员在会议召开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守时。公务员在参加会议时,一般在规定的会议时间之前提早五六分钟进入会场,不要迟到,迟到可以视为是对本次会议不重视或是对会议主持人以及其他与会者的小视与不尊重。确有其他原因迟到的,要向主持人及与会者点头致歉。 ②仪表。公务员衣着应以正式上班服装为主,穿着不可过于随便。如果是户外会议,应事先询问主办单位是否可着休闲服。 ③举止。公务员在参加会议时,坐姿端正些,不可东倒西歪或趴在桌子上。不要搔首、掏耳、挖鼻、剔牙、剪指甲,甚至把脚从鞋里抽出来抠脚趾头。室内若无烟灰缸,表示不能抽烟。 ④若在会议开始前,主席仍未介绍与会人士,你可主动伸手和左邻右舍的人握手,并且进行自我介绍。 (2)会议进行时 会议进行中,也有不少礼节是公务员所要注意的 ①会议进行期间,公务员应认真倾听报告或他人发言。择要做好记录,对深入体会和准确传达会议精神有很大帮助。携带寻呼机和手机进入会场,在会议开始时应予以关闭或调至振动档。开会时,在下面闲聊、看书报、摆弄小玩意儿、抽烟、吃零食、打瞌睡或随意进出会场,都是切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 ②在会议进行中,出席者要发言时,应先举手,这是发言的礼貌。发言时应对事不对人,勿损及他人的人格及信誉。会上发言时,应口齿清楚,态度平和,手势得体,不可手舞足蹈,忘乎所以或口出不逊。 ③在大型会议上发言,准备要充分,态度要谦虚,发言开始时要向听众欠身致意。发言内容要求做到中心突出,材料翔实,感情真实,语言生动。力戒自我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课本全部文学常识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课本全部文学常识总结 一、人物 1、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现代文化的奠基人。1918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狂人日记》,著名短篇小说《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记《而已集》、《二心集》、《三闲集》等。 《朝花夕拾》是鲁讯写于1926年2月间的散文集,共10篇。《故乡》选自小说集《呐喊》;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选自《朝花夕拾》;课文《雪》选自《野草》(《鲁讯全集》第2卷);《阿Q正传》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 2、胡适(1891-1962) 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作家、学者、教育家。是中国现代文化的奠基人之一。著有《胡适文存》、《中国哲学史大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集》、《胡适作品集》等。 3、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沫若为笔名。四川乐山人。现代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家、社会活动家。主要文学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蔡文姬》等。《天上的街市》《净夜》选自《郭沫若全集》。 4、巴金:1904年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男,四川成

都人。主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灭亡》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还有短、中、长篇小说。《短文两篇》选自《龙.虎.狗》。 5、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后迁长安(今陕西西安),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文的成就大于诗。其《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为唐代七律名篇,绝句《江雪》在唐人绝句中也是不可多得之作。《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 6、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古文学家,世称“三苏”。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7、史成汉,1923年出生于山西定襄县,蒙古族,七月派诗人,1941年发表诗作,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等。 8、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理著名作家、评论家,作品擅长刻画以及对奇特命运下个人的遭遇和心灵的热情描摹。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中短篇小家之一。代表作有《成功的迷诀》、《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三作家》等。《列夫.托尔斯泰》选自《三

日常基本礼仪常识

仪容礼仪 1、头发整洁,发型得体大方。 2、仪容洁净,男士胡须勤刮,指甲常修剪,女士指甲长段适中,美化适中。 3、口腔卫生,牙齿清洁。 4、化妆浓淡适应场合,妆容和服饰搭配和谐,不使用香味过重的化妆品。 5、化妆与年龄相协调,与身份向符合。 着装礼仪 1、服饰整洁,得体,大方,色彩搭配合理。 2、正式场合,男士宜穿礼服或深色的西装,皮鞋和袜子。女士宜穿套服,不空短、透、露服装。 3、穿西装时,衬衫袖子应略长于西装袖子,领带平直长度在腰带上缘。 4、鞋子与衣服像搭配,保持鞋子洁净,正式场合不穿拖鞋,穿西装,裙装,礼服时不穿平跟鞋或布鞋。 5、女士围巾,领巾,手包应与服装颜色和谐搭配。 言谈礼仪 1、和颜悦色,语言简洁,语调亲切,语速适中。 2、认真聆听,切忌心不在焉,不轻易打断言者。 3、与人交谈时目视对方,适时点头、对答。 4、多人交谈时说话时间长短适度,不滔滔不绝。 5、礼貌性的交谈应使用谦词和敬语。 握手礼仪 1、用右手,双腿并立站直,微笑着注视对方眼睛。 2、一般由年长的向年轻的伸手,地位高的向地位低的伸手,女士向男士伸手,拜访时主人先伸手,告别时客人先伸手。 3、在多人握手时,顺气自然,不交叉握手。 4、与贵宾或才人握手时宜用双手,身体身躯前倾。 5、男士与女士握手时,时间长短和力度适中。 举止礼仪 1、站立时挺胸,收腹,抬头,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 2、穿礼服或旗袍站立时忌双脚并列,应以一只脚为重心,双脚前后适当错开。 3、坐立时上身保持端正,女士穿裙装坐沙发不应太靠里面。 4、双腿交叠而坐时,悬空的小腿回收,脚尖向下。 5、与人交谈时身体适当前倾,可根据内容需要做适当手势。 6、走路时身体挺直,自然摆动双臂,不左摇右摆。 7、穿旗袍走路时胸微含,下颚微收,步幅不宜太大。 8、在室内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打喷嚏时适当掩口。 9、在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不随地吐痰,打喷嚏时适当掩口。 10、常回家看父母,主动嘘寒问暖,分担家务。 拜访礼仪 1、访前约定,按时到达,叩门或按门铃不应该过重或过久。 2、进门后主动打招呼,待主人安排座位后再坐下。 3、主人端茶敬烟时起身道谢。 4、带孩子时应该避免孩子吵闹,不随意动主人的东西。 5、告别时对主人表示感谢,主动与主任握手道别。

高考文学常识整理

文学常识 一、中国古代 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 1.《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儒家经典之一,收录从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世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常用表现手法为赋(敷陈其事而直言)、比(以彼物比此物)、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开创文学“现实主义”先河。著名篇目《氓》《无衣》《静女》《伐檀》《硕鼠》《关雎》 2.先秦散文:分为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1)先秦历史散文: ①《国语》,我国最早的国别体史书。传为左丘明所著。《国语》和《左传》明显的区别是《国语》分别写不同国家,以记言见胜;《左传》则按年代编写,长于记事。《勾践灭吴》 ②《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殽之战》《烛之武退秦师》 ③《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2)诸子散文: ①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论语》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大成至圣”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齐桓晋文之事》。“亚圣”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著有《荀子》,代表作《劝学》 “四书”、“五经” : “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经》、《尚书》、《礼》(《周礼》)、《易经》、《春秋》。 ②墨家: 墨子,名翟,战国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代表作《非攻》 ③法家 商鞅,战国初期,《商君书》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代表作有《五蠹》《扁鹊见蔡桓公》。 ④道家,又称“道德家” 老子,春秋末年,《老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庖丁解牛》《望洋兴叹》《秋水》《安知鱼乐》《庄周梦蝶》 ⑤杂家,代表人物战国末期吕不韦,著有《吕氏春秋》(《察传》),又称《吕览》 ⑥纵横家,《战国策》,代表人物:苏秦、张仪。 3.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 楚辞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离骚》(中国古代最长抒情诗,开创浪漫主义先河),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为“骚体”。西汉末年,刘向搜集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辑录成集。 4.司马迁,别称太史公,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班固的《汉书》(《谏伐匈奴书》主父偃;《苏武牧羊》),范晔的《后汉书》,陈寿的《三国志》合称“四史”。鲁迅称赞《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代表作《鸿门宴》《信陵君窃符救赵》《廉颇蔺相如列传》《毛遂自荐》《游侠列传》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科学社会主义常识》社会主义相关政治知识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政治课。本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相关基本观点教育和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与社会建设常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认同我国的经济、政治制度,了解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积极投身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基本观点和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有关知识;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会现象、主动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具体教学目标和要求 (一)透视政治现象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透过常见的社会现象,掌握有关的政治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增强创新、诚信、效率、公平等意识,树立依法纳税的观念,提高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教学要求 认知:了解有关空想社会主义知识、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第一国际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相关知识、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情感观念:正确看待社会主义,历史兴衰、共产主义理想。 运用:正确辨析常见的社会现象,政治现象。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1)透视乌托邦,了解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了解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2.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变 (1)列宁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奋斗历程。 (2)俄国经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在俄国的诞生。 (3)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 3.社会主义是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 (1)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和实践。 (4)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确立。 (5)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社会主义的本质 5.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前进。 (3)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中教师经常用到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阅读法:朗读和背诵 2、讲授法:讲演法和讲练法 3、对话法:讨论法和辩论法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 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礼仪之邦”。所以我们要学好社交礼仪的基础知识。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有关社交礼仪的基础知识,希望大家喜欢。 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无论是工作、学习、交际、娱乐,我们都在提倡讲文明,讲礼仪,“礼仪”一词可以说妇孺皆知。但礼仪的定义是什么,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它的规范对象和适应范围是什么,在学术上属于什么学科,有些什么类别和作用,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和应用礼仪知识?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礼仪? 礼,是礼貌,仪,指仪态。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通俗来讲就是通过合适的方式来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友善。 比如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你们称我为卢老师,表示尊敬,而我给大家致意,表示感谢,就是一种礼仪。 礼仪是从属于公共关系学的一门子学科。而公共关系学是现代社会中一个社会组织塑造组织形象的科学,礼仪作为子学科塑造的则是个人形象,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二礼仪的分类 如果分类,可以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等五大分支。但所谓五大分支,因为礼仪是门综合性的学科,所以又是相对而言。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大体相同。 其实说了那么多高深的理论,只是帮助大家了解礼仪的基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所谓的礼仪,不过是指人们在交朋友、找工作或出席社交场合时应该注意的礼貌和仪态。 社交礼仪基础知识三那么一个人,想要加入社交场合,最基本的礼仪是什么?干净! 有一部很经典的A片,AMARICAN的那个A啊,别歪想!奥黛丽。赫本主演,名字叫《窈窕淑女》,在片子里面,她扮演一个低俗的卖花女,为了学习标准的英语,能够被高档的花店录用,以后再也不用在街头拎着花篮四处乞讨和流浪,她去拜访代表英国上层社会人士的,受过良好教育的语言学家希金斯。而当希金斯嘲笑她并批评她

会议接待的社交礼仪常识

会议接待的社交礼仪常识 1、修饰 男职工胡须应修剪整洁,头发长不覆额、侧不掩耳、后不触领。女职工淡妆上岗、,修饰文雅,且与年龄、身份相符。工作时间不 能当众化装。注意讲究公共卫生,上班前不应吃带有刺激性气味的 食物,避免口腔异味。 2、着装 所有员工统一外着公司西服套装工作服,男士内穿蓝色衬衣工作服,女士内穿白色衬衣工作服,服装应完好、无污渍,扣子齐全, 不漏扣、错扣。打好领带,配穿皮鞋,上衣袋不装东西,裤袋少装 东西,并做到不挽袖口和裤脚。 上岗期间员工必须佩带工作证牌,公司领导使用佩带在左胸的证牌,公司其他员工使用挂在胸前的证牌; 3、举止规范 避免在客户面前打哈欠、伸懒腰、打喷嚏、挖耳朵等,实在难以控制时应侧面回避。与领导、客人交谈时,要神态专注,表情自然,表达得体,不得背手、袖手、抱手或抄手,不要左右晃动和抓耳挠腮。 要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必须要对会议接待人员进行明确分工,具体内容如下: 1、确定惟一的联络人 2、确定主席 要从会议召集者、参与会议的最高领导、与议题关系最为紧密的人、现场控制能力较强的人和各方面代表均能接受的人中选定合适 的会议主席。

3、确定会议记录者 1、会场选择 选择会场,要根据参加会议的人数和会议的内容来综合考虑。最好是达到一下标准: 第一:大小要适中。会场太大,人数太少,空下的座位太多,松松散散,给与会者一种不景气的感觉;会场太小,人数过多,挤在一起,像乡下人赶集,不仅显得小气,而且也根本无法把会开好。所以,英国的首相丘吉尔曾说:“绝对不用太大的房间,而只要一个 大小正好的房间。” 第三:附属设施要齐全。会务人员一定要对会场的照明、通风、卫生、服务、电话、扩音、录音等进行检查,不能够因为“上次会 议是从这里开的,没出什么问题,”就草率地认为“这回也会同样 顺利”。否则,可能会造成损失。 第四:要有停车场。现代社会召集会议,“一双草鞋一把伞”赶来开会的人已经不多了。轿车、摩托车都要有停放处,会才能开得成。 2、会场的布置 在布置会场的时候可根据人员的不同布置会场 第一:圆桌型;这种形式适于10—20人左右的会议。座次安排应注意来宾或上级领导与企业领导及陪同面对面做,来宾的最高领导 应坐在朝南或朝门的正中位置,企业最高领导与上级领导相对而坐。同级别的对角线相对而坐。 第二:口字型;如果使用长形方桌。这种形式比圆桌型更适用于 较多人数的会议。 主席台的座次按人员的职务、社会的地位排列。主席的座位以第一排正中间的席位为上,其余按左为下右为上的原则依次排列。 3、会场资料准备

(完整版)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理及练习

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文学常识、课文内容整理及练习 〖整理〗 第一单元 1、《邓稼先》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又是一篇典范的人物传记。作者杨振宁,物理学家,邓稼先生前好友。本文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描写评价,突出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让读者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本文语言朴实而深情,其中既有作者对中华民族的深情,也有对50年友谊的老友的深情。 2、《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作者臧克家,本文通过对闻一多作为学者和民主战士两个方面事迹的记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严谨刻苦的自学精神,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本文语言夹叙夹议,生动形象,富于音乐美。 3、《回忆鲁迅先生》作者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等。作者以纪实的笔法,通过描写鲁迅先生的一些生活小事,向世人展示了一个更随和、更真实的鲁迅,让读者更全面的体会到伟大鲁迅的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并借此抒发自己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作者擅长通过极具灵性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 4、《孙权劝学》选自之《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00多年间的史事。本文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成长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第二单元 5、《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作者光未然,原名张光年。诗人站在高山之巅,代表祖国英勇的儿女,向黄河唱出了颂歌。作者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和不屈的意志。 6、《最后一课》是一篇小说,作者都德,法国小说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短篇小说《柏林之围》等。本文以普法战争为历史背景,通过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感受,真实的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悲愤、对祖国的热爱,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意志,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刻画人物,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都是小说的主人公。小说在高潮部分戛然而止,震撼人心。 7、《土地的誓言》作者端木蕻良。标题的意思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以“我”对土地“挚痛的热爱”为情感主线,描绘了沦陷的故乡昔日的美丽丰饶,自己在故乡的成长足迹,抒发了作者对沦陷的故乡强烈的思念之情,并抒发了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生命的誓言。 8、《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属于叙事诗。叙述了女英雄木兰代父从军、建功立业的传奇故事,歌颂了木兰勤劳朴实、刚强勇敢的性格,和不爱功名、不慕富贵的高尚品德。详写了木兰的女儿情怀,略写了她战场上的英雄气概。《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合称汉乐府的双璧。 第三单元 9、《阿长与<山海经>》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著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文中运用先抑后扬的手法,通过记叙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勾画出一个善良朴实,迷信唠叨的长妈妈。通过写长妈妈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山海经》,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思念之情。 10、《老王》作者杨绛,钱钟书之妻,女作家,翻译家。本文以“我”与老王的交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

小学科目构成及知识点(苏教) 年级科目学期知识点 小一数学上学期认识个位数、认识位置、认识物体、基本的加减法、进一步深入 学习加法、统计 下学期进一步深入学习减法、加法和减法、认识十位数,统计语文上学期拼音、笔划、偏旁部首、前鼻音、后鼻音 下学期近义词、反义词、简单成语、比喻句、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 字典 小二数学上学期认识乘法、乘法口诀、认识图形、认识除法、厘米和米的认识、 位置和方向、时分秒 下学期有余数的除法、加法减法和乘法、分米毫米、认识百位数、认识 角、统计和可能性、认识方向 语文上学期词语、短小篇幅的课文、开始写日记、拟人 下学期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学习独立识字、阅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小三数学上学期除法、加法和减法、乘法、认识千位数、千克和克、加法和减法、 长方形和正方形、统计和可能性、认识分数 下学期除法、乘法、认识年月日、平移和旋转、千米和吨、轴对称图形、 认识分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认识小数 语文上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 下学期比较长的课文、开始写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写人、叙事、写景、 状物)、反问句复问句以及句型的变换 英语上学期日常用语 下学期动物、时间、食物、活动、节日 小四数学上学期除法、角、混合运算、平行和相交、找规律、运算律、认数、统 计和可能性、用计算器计算 下学期乘法、升和毫升、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混合运算、运算 律、对称平移旋转、倍数和因数、统计、用字母表示数语文上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下学期以记叙文为主,开始写书信、日记、表扬稿、通知(关键是格式)、 阅读理解 英语上学期数字、一般现在时、现在进行时、一般将来时、情态动词 下学期将来时、比较级、国家、交通工具 小五数学上学期认识负数、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认识小数、小数的加减法、找规 律、小数乘法和除法、公顷和平方千米、统计 下学期方程、确定位置、公倍数和公因数、认识分数、找规律、分数的 基本性质、统计、分数加法和减法、圆 语文上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接触议论文 下学期大量的词汇、熟练组词、作文有少量的议论文 英语上学期一般过去时、代词的用法 下学期一般过去时、方位词 小六数学上学期方程、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分数乘法、分数除法、 认识比、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认识百分数

参加会议的礼仪知识

参加会议的礼仪知识The final revision was on November 23, 2020

参加会议的礼仪知识 一、参加会议的礼仪 会议的种类分为例行的工作会议、专题性会议、联席性会议、布置工作和总结性会议和各种座谈会,如报告会、讨论会、恳谈会等等。 1、一般与会者礼仪 对于参加会议的公务员而言,在开会过程中,也应注意一些礼貌、礼节。 (1)开会之前 公务员在会议召开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守时。公务员在参加会议时,一般在规定的会议时间之前提早五六分钟进入会场,不要迟到,迟到可以视为是对本次会议不重视或是对会议主持人以及其他与会者的小视与不尊重。确有其他原因迟到的,要向主持人及与会者点头致歉。 ②仪表。公务员衣着应以正式上班服装为主,穿着不可过于随便。如果是户外会议,应事先询问主办单位是否可着休闲服。 ③举止。公务员在参加会议时,坐姿端正些,不可东倒西歪或趴在桌子上。不要搔首、掏耳、挖鼻、剔牙、剪指甲,甚至把脚从鞋里抽出来抠脚趾头。室内若无烟灰缸,表示不能抽烟。 ④若在会议开始前,主席仍未介绍与会人士,你可主动伸手和左邻右舍的人握手,并且进行自我介绍。 (2)会议进行时 会议进行中,也有不少礼节是公务员所要注意的 ①会议进行期间,公务员应认真倾听报告或他人发言。择要做好记录,对深入体会和准确传达会议精神有很大帮助。携带寻呼机和手机进入会场,在会议开始时应予以关

闭或调至振动档。开会时,在下面闲聊、看书报、摆弄小玩意儿、抽烟、吃零食、打瞌睡或随意进出会场,都是切忌出现的不文明行为。 ②在会议进行中,出席者要发言时,应先举手,这是发言的礼貌。发言时应对事不对人,勿损及他人的人格及信誉。会上发言时,应口齿清楚,态度平和,手势得体,不可手舞足蹈,忘乎所以或口出不逊。 ③在大型会议上发言,准备要充分,态度要谦虚,发言开始时要向听众欠身致意。发言内容要求做到中心突出,材料翔实,感情真实,语言生动。力戒自我宣传,自我推销,更不能有对听众不尊重的语言动作和表情。发言要严格遵守会议组织者规定的时间。发言结束,要向听众致谢并欠身施礼。如参加小型的座谈会、研讨会,发言要简练,观点要明确,讨论问题,态度要友好,不要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对不同意见,应求同存异,以理服人。不要嘲讽挖苦,人身攻击。 ④别人发言时不要打岔。如有问题可举手,经过会议主持人认可后再发言。 ⑤不可否认的,开会有时很闷,但别在大众面前打哈欠、频频看表、身体动来动去、把玩手上的笔或闭上眼睛等,这些都是很不礼貌的行为。 (3)会议结束后 会议结束后,公务员要按顺序离开会场,不要拥挤和横冲直撞。 2、其他会议参加人礼仪 其他会议参加人,主要是相对于一般与会者而言的,包括主席台就坐者、会议发言人、会议来宾等。他们除了应遵循一般与会者所遵循的礼仪之外,还有一些独特的礼仪需要遵从。 (1)主席台就坐者礼仪

部编本语文教材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部编本语文教材初中文学常识汇总 先秦时期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歌。《关睢》《蒹葭》均选自《诗经》。 2.《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东汉列为“七经”之一,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论语>十二章》选自《论语译注》。 3.《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孟子,名轲,邹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与孔子并称”孔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亚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都出自于此,《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 4.《庄子》是庄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现存33篇,包括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庄子,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北冥有鱼》节选自内篇中的《逍遥游》。《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节选自外篇中的《秋水》。 5.《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曹刿论战》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6.《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愚公移山》《杞人忧天)选自其中。 7.《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 两汉及南北朝时期 8.《战国策》:西汉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着重记载了战国时期一些谋臣策士的言论和谋略。《唐睢不辱使命》

高中政治课程理论知识

课程理论知识 第一章:思想政治课程理论基本知识 第一节:思想政治学科理论概述 一、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 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的首要的基本问题,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依据。是一门以社会主义德育为目标的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课。具体体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课既有德育的性质,又有智育的性质; 第二,思想政治课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第三,思想政治课是心理品质、思维能力、文化知识和政治觉悟各方面能力与素质综合提高的有机统一。 二、思想政治课程的特点 是集理论教育、社会认识和公民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是学校德育工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本课程在学校德育活动中起着奠基和导航作用。 三、思想政治课程的功能: 1.导向功能:对学生人生目标、自我价值和发展动力的导向; 2.规范性功能:对学生思想观念、道德行为和政治方向的导向; 3.个性化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定向功能、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合理建构功能和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个体享用功能。 第二节:课程基本理念和目标 一、高中政治课程的基本理念 1.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 2.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 3.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 4.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与开放性; 5.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二、高中政治课程的课程目标 1.总目标 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共的指导思想。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中独立自主的能力。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