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论文]

合集下载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

论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研究作者:杨恕华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4年第12期【摘要】翻译是美国大诗人庞德文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

庞德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诗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

本文对庞德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翻译实践追溯其诗歌创作及译学观的理论根源,探讨其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实践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文学翻译翻译理论庞德是20世纪美国文坛一位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诗人和翻译理论家。

这位文学巨匠的翻译活动充分体现在他的思想和创作中。

他对中国古诗的译作《华夏集》成为以诗歌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作品。

庞德的诗歌创作与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史学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这形成了他非常具有东方“具象”思维的理论风格,而有别于传统的西方“抽象”思维的理论特点。

庞德翻译实践的巨大贡献之一就是将中国的诗歌和儒家经典译成英文。

1915年4月他出版了中国诗歌的译本《华夏集》。

T.S.艾略特称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歌的创造者。

庞德的中国诗歌翻译丰富了英诗。

庞德翻译《华夏集》之后在自己的创作中注意吸收中国古诗的营养,同时也把中国古诗的影响带入了西方。

因为在庞德之前中国没有与她的名字相称的文学流行于说英语的国家。

一、与中国传统诗学的理论渊源庞德从中国古诗英译中发现传统对现在和将来的意义。

庞德也强调世界文学的概念。

他主张一个抛开时代国界的普遍标准:一种世界文学标准。

他这种追求超越国界与时代的世界文学的标准是他重视翻译的内在动力。

他常常从翻译中或者借助翻译发现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文学的伟大时代也许总是翻译的伟大时代,或者紧随着它。

庞德作为一代文坛领袖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绝不仅仅是为了翻译的目的,而是要从翻译中解决他那个时代所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中国传统诗学涵盖了所有关于诗论、词论、书论、画论、美学等等的内容。

中国的汉字、雕刻及审美趣味对庞德的诗歌创作及翻译理论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正因为庞德从中国传统史学中摄取了大量养分,他的诗歌创作和翻译理论一直强调意象(image)和语势(energy of language)。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

从意境翻译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的《玉阶怨》作者:龙宁宾书丹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14期摘要:中国的古诗意境悠远,格式严谨,讲究韵律,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将其英译过程中,我们既要想既保留原诗的形式,语言风格又能很好的传达原诗的意境,实非易事。

本文从意境传达的角度赏析庞德和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

关键词:意境;中西文化;翻译对比作者简介:龙宁(1993.10-),女,陕西汉中洋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宾书丹(1992.1-),女,河南周口郸城县人,陕西师范大学,2011级本科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4--01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为中国的唐诗代表,随着中国文化西进传入了西方文化人的生活。

唐诗在中国文化西传的历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唐诗在西方的影响之所以能迅速扩大,还要归功于许多中国译者的翻译。

他们的译作影响广泛,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正是他们改变了中国诗在西方社会寂寂无闻的状态。

文中分别选取了中西方代表性的两位诗人和翻译家——美国诗人庞德和中国翻译家许渊冲翻译的《玉阶怨》进行对比研究。

爱兹拉·庞德是美国现代诗歌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研究过大量的中国和日本的诗词。

1915年庞德选择出版了19首中国古典诗歌,题为《华夏集》在西方引起轰动。

许渊冲是中国当代杰出的翻译家,他用英语和法语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词,为传播中国文化、提高中国文学地位做了许多开创性的动作。

许渊冲先生以前人学说作为基础,结合自己一生的翻译经验成功实现了形似与神似,求直与求美的结合。

意境是古代汉语的产物,他特别适宜在古代汉语环境中生长,意境是很难用其他语言代替的。

庞德和许渊冲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他们对唐诗的理解也不同。

《玉阶怨》是一首宫怨诗。

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深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在痴痴的等待。

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

第28卷 第8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8 2019年8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Aug.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8-0087-04从许渊冲“三美论”翻译原则分析庞德诗歌翻译邢丽华 郭晓晨(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摘 要:在我国古诗词翻译领域,有“诗译英法唯一人”之称的许渊冲先生对诗歌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在吸收历代翻译大家的理论基础上,建立起了一个相对完善的文学翻译理论体系,其中“三美”原则用的最为广泛,翻译过程中使得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得以美学再现。

本文通过对庞德、许渊冲英译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庞德诗歌翻译没有体现“三美”论的原因,最后对这些原因进行了再思考,得出对诗歌翻译的启示。

关键词:“三美”原则;庞德;诗歌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An Analysis of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Xu Yuanchong's "Three Beauties Theory"XING Li-hua,GUO Xiao-chen(College of Applied English,Mud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Mudanjiang,Heilongjiang 157000)Abstract:In the field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translation, Mr. Xu Yuanchong, known as "the only person in English-French poetry translation",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poetry translation. On the basis of absorbing the theories of translators of past times, he has established a relatively perfect theoretical system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among which 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is the most widely used one, which makes the original poetry reproduce anthestics with beauty in sense, sound and form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By comparing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Pound and Xu Yuancho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reasons why Pound's poetry translation does not embody the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and rethinks these reasons to draw enlightenment to poetry translation.Key words:the principle of "three beauties"; Ezra Pound; poetry translation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9-03-16邢丽华(1981-),女,吉林松原人,牡丹江师范学院应用英语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英语翻译。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

从目的论看庞德\许渊冲《采薇》英译作者:高阳光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02期一、引言十九世纪以后,各种文字、各种版本的《诗经》相继在世界各国出版,全译本有之,选译本或选译的诗篇更是不计其数,把中国灿烂的文化传遍了世界。

仅以《诗经》的英文全译本而言,就已达10余种之多:有的是散文式的直译有的是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无韵体的翻译 ,有的是与原文相去甚远的自由发挥。

本文以目的论为指导,试图通过对庞德、许渊冲《采薇》的英译文本分析来揭示目的论对译者选择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二、理论框架功能派翻译理论是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学者Katharina Reiss ,Hans Vermeer, Justa Holz Manttari 和Christiane Nord 等提出的翻译理论。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读者的文本。

原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且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为了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选择其中的某些信息,采用特定的翻译策略。

三、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主要创始人和代表人物。

他是在理雅各之后,第一个把《诗经》译成自由体的诗人。

他的译本于1915年在剑桥出版,1954年在哈佛大学出版社重印。

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英译本。

庞德译本《采薇》Willows were green when we set out,it’s blowin’an’ snowin’as we godown this road, muddy and slow,hungry and thirsty and blue a doubt(no one feels half of what we know)《采薇》When I left here,Willows shed tear,I come back now,Snow bends the bough.Long, long the way;Hard, hard the day.Hunger and thirstPress me the worst.My grief o'erflows.Who knows? Who knows?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庞德完全没有忠实于原文,像是在创作自己的诗歌。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

2402018年43期总第431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摘要】《诗经·蒹葭》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优秀作品,在中国文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文采用目的论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对《蒹葭》的两个典型英文译本,即许渊冲译本和埃兹拉·庞德译本,进行研究,就两种译本的词汇、语言、翻译策略、写作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本论文以期证明目的论对诗歌翻译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蒹葭》;目的论三原则;对比分析【作者简介】石宁(1992-),女,汉族,山东青岛人,研究生,青岛大学,研究方向:英语口译。

目的论视角下《诗经·蒹葭》英译比较研究——以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为例文/石宁一、 中国古典诗歌的地位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在国际竞争中日益重要的地位,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研究已成为国内外翻译学者的兴趣所在。

笔者基于目的论,运用科学规则对不同翻译版本进行科学评价,从而探讨古典诗歌不同翻译版本比较研究的新视角。

二、 《诗经·蒹葭》介绍《蒹葭》是《诗经》中高度赞赏的抒情诗,其中充满了英雄的真诚欲望和对可能是梦想或情人的“伊人”爱的执着追求。

这首诗共有三章,每章有八个句子,第一个和第二个句子以秋季风景开头,三个和四个指出诗歌的主题,后四个描述追逐伊人的过程。

三、运用目的论对许渊冲版本和埃兹拉·庞德版本进行比较功能主义目的论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德国,其影响力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大。

它认为,只要翻译能达到原创的目的,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或意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完全重写的方法,或任何两种翻译策略。

该理论包括三个规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诚原则。

1. 从目的原则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

目的原则是三个规则的核心。

它表明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也就是说,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

(1)单词的翻译。

在许渊冲的版本中,重复使用绿色,白色和明亮反映了芦苇的茂密,从而形成了生动多彩的画面。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雎》英译本的比较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引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

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

2020年2月普洱学院学报Feb.2020第36卷第1期Journal of Puer University Vol.36No.1基金项目:2018年闽南理工学院社会科学C 类项目:基于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18SKX044)。

作者简介:李恬恬(1990~),女,福建石狮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翻译实践,英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9-11-28许渊冲与庞德的汉诗文化意象翻译对比研究李恬恬闽南理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石狮362700摘要:分别选取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汉诗译者许渊冲和埃兹拉·庞德,将两位译者在翻译汉诗文化意象时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行对比,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进而帮助译语读者理解原诗文化意象的含义。

关键词:许渊冲;庞德;汉诗意象;翻译;对比研究;关联理论中图分类号:H315.9;I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734(2020)01-0085-03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而诗歌中的意象则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智慧的体现。

意象可以由词或词组构成,一个修饰语、一个明喻或者一个暗喻都可生成意象,也可以由一段表象简单实则传达难以言表的感情的描绘构成,诗歌意象可以是单纯的情景的替代,也可以是隐喻的象征的(贺权宁,2015:70)。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而意象的翻译则关乎诗歌所表达的意义能否被译语读者所理解。

在国内“书销中外五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译界大师许渊冲(2006)翻译了《唐诗三百首》等中国古典诗歌。

他提出古典诗词的翻译要尽量遵守原诗的音、形、意这三美(许渊冲,2006)。

在国外埃兹拉·庞德(1915)出版汉诗译本《华夏集》,该书的翻译与出版使美国诗歌进入一个意义非凡的不同时代。

将两位译者对同一汉诗中的同一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进行比较,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分析两位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的得失。

一、理论基础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Wilson (1986/1995)提出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与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比较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珠。

多年来,中外学者不仅在实践方面对中国古诗的翻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还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理论提出了各自精辟的见解。

本文通过比较庞德和许渊冲的译诗,探讨他们各自的翻译理论,旨在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为中国古诗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庞德许渊冲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理论
1.引言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之瑰宝,中国文学之精髓,其文化内涵丰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因此,古诗英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对外传播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早期,古诗翻译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翟理斯为代表的意译法,庞德的创造性翻译法,以及亚瑟·韦利的直译法。

当代中国,翁显良和许渊冲则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

前者倾向于归化翻译法,后者比较注重译诗的韵律。

不论何种翻译方法,这些学者都以自己与众不同的翻译理论和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庞德和许渊冲所翻译的具体文本,对二者的翻译理论进行比较。

相同的文本,二者却创造出大相径庭的译文,而他们各自的译文在不同的时代又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可见,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翻译对象及翻译目标,选择翻译策略,译出符合要求的译文,最终实现翻译目的。

2. 庞德、许渊冲翻译理论比较
庞德是意象派的灵魂人物,他早年对中国古典诗歌十分推崇,是对中国诗歌最热情的美国现代诗人。

他认为文学爱好者不仅能从翻译实践中得到训练,而且能从语言本身得到益处。

他主张以自由诗体翻译中国古诗。

译诗应尽量准确、简洁,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

(pound, 1913: 707)笔者认为,庞德的翻译实质上是一种“忠实的创造”。

所谓“忠实”,即翻译要在意义、风格及氛围上忠实原文。

所谓“创造”,即他认为“诗歌的内在思想既可以用韵律诗体也可以用无韵诗体展现出来”。

然而,这些“创造”是在他忠实的语言翻译的限度之内的。

在当代中国古诗翻译领域,许渊冲无疑有着巨大的影响力,他致力于在译诗中实现“三似”(形似、意似、神似),传达中国古诗的“三美”(意美、音美、形美),从而实现“三之”(知之、好之、乐之)。

他主张译文应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音韵、形式及其内涵。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完全对等,而是应当竭尽所能用最恰当的词再现原诗的“美”,保留原诗的艺术效果,以弥补因语言及文化差异所造成的翻译缺失。

虽然二者的翻译理念和策略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在中国古诗翻译领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本文将结合具体翻译文本来分析他们的翻译理念,以找出我们可以借鉴的诗歌翻译技巧。

3.译文分析
下面以庞德和许渊冲《送友人》一诗为例,浅析二者的翻译理论。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庞德译文:
taking leave of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to the north of the walls,
white river winding about them;
here we must make separation
and go out through a thousand miles of dead grass. mind like a floating wide cloud,
sunset like the parting of old acquaintances
who bow over their clasped hands at a distance. our horses neigh to each other
as we are departing.
(pound, 1915: 28)
许渊冲译文:
farewell to a friend
blue mountains bar the northern sky;
white river girds the eastern town.
here is the place to say goodbye;
you’ll drift like lonely thistledown.
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
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
you wave your hand and go your way,
your steed still neighs,“adieu, adieu!”
(许渊冲, 2011: 58)
《送友人》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全诗共八句四十字,每行五字,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此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青山、白水、浮云、落日,构成了高朗阔远、诗情画意的意境。

庞德创造性地将此诗译为一首无韵体诗,全译诗共九句。

他使用英语中最常见的单词,创造了一个个生动的意境:“blue mountains”,“white river”,“dead grass”,“a floating wide cloud”,“sunset”,“old acquaintances”及“horses”,这既易与英语读者产生共鸣,又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展露无遗,使读者更深刻地领会原诗的意境。

译诗第2、3行中的“them”和“must”,体现了庞德尽量保留原诗中“不可破坏的”部分这一翻译理念。

第5、6行中,庞德模仿原诗的语法结构,不使用动词,而是用介词“like”代替,揭示了原诗中“浮云”和“游子意”以及“落日”和“故人”之间的暗喻关系,更易于英语读者理解。

叶维廉曾经高度评价这两句译诗:译者将原诗中两个并置的相对具体的意象巧妙地转换成抽象的意象,而又不失原诗的诗
情画意。

(yip, 22)值得一提的是,庞德刻意将“浮云”译为“a floating wide cloud”而非“floating cloud”,强调“a”和“wide”,体现了诗人孤独无所依靠的人生。

然而,由于文化及语言差异,译诗中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理解错误,如他将“孤蓬”误译为“dead grass”,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

相比之下,许渊冲的译文则更注重译诗的“美”。

译诗中的奇数行和偶数行都分别押韵。

他刻意将“北郭”译为“the northern sky”以便与“goodbye”押韵,这充分体现了他的“三美”翻译理念。

译诗的第5、6行对仗工整。

然而,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美,译文忽略了一个及其重要的表达诗人落寞之情的意象—落日,这的确令人遗憾。

最后一行中,许渊冲选择“adieu”这一在西方文学作品中经常使用的古英语,即使西方读者更易理解,又使译文读起来朗朗上口,实现了其“三美”的翻译理念。

4.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庞德主要采用自由诗体进行创造性的翻译,有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传播了中国的古典文化。

许渊冲的翻译则更多地保留了古诗的韵律,但由于过多强调译诗的“三美”,造成了一些意像的缺失,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没有确切的标准,本文的研究也不是为了挑选出其中的好坏,而是希望能为中国古诗英译研究提出新的思路和研究视角,以此作为对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的补充和扩展,并借此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pound, ezra.“how i began”.t.p.’s weekly. 6 june 1913:707.
[2] trans. cathay: translations by ezra pound. for the most part from the chinese of rihaku, from the notes of the late ernest fenollosa, and the decipherings of the professors mori and ariga. london: elkin mathews, 1915.
[3]许渊冲.300 tang poems.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 2011.
[4]yip,william.ezra pound’s cathay. princeton,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1969.
作者简介:姚燕,华侨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