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

合集下载

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

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

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作者:关文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3期摘要:庞德是一战前后美国社会中深入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学者和诗人。

他在整理和译介唐诗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构建意象主义的理论和进行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庞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有偏颇之处,然而并不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唐诗庞德(Ezra Pound)1885年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到汉密尔顿大学,在那里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迁居到欧洲,并定居于伦敦。

庞德求学时期正是欧美浪漫主义走向尾声的阶段,此时无论是美国社会还是美国文学,都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缺乏生机和新鲜的气息,冗长的说理充斥在诗行之间。

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置读者的感受于不顾,完全沉浸在自娱自乐中。

维多利亚式的毫无道理的作品矫揉造作,再也没有了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深切的关怀。

好在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深思的智者,一大批逆势而起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就在这个时刻成长了起来。

首先关注读者的感受,强调以读者反应为作品的评价主体的接受美学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姚斯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部文学的接受史。

而读者的上述行为并非是自然生成的,这些行为都基于一种被文学理论家称之为“期待视野”的心理基础上。

读者由于个人的独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的审美能力、生活经验、价值取向等认知体系,他们对一部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期待。

一战前后,欧美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工业革命、经济动荡、战争威胁等,文学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一种新的文学气象因之成为整个社会的期待。

那么,新的文学思潮之源又在哪里呢?一切存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现有的文学现象的失望和批判,必然要落脚在对另一种与之相比焕然一新的理论及现象之上。

现在大家公认的,意象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博格森的直觉主义。

庞德在论及意象主义时曾强调这种文学意象的生成是完全不经过预设的,理性和感性的瞬间结合,而读者在理解意象主义的作品时,也需要一种直觉,而非理性或抽象的分析,更不能将作品中的意象和某种抽象的哲理结合起来。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为 自己的诗歌 艺术 和诗 歌 语 言 提 供借 鉴 , 其 魔 力 之 大就 如 同给鬼 魂注 入 血 液一 样 , 故 欲 兴 一 国之 文 学 必先 兴一 国之 翻译 。 ” ( 杨 丽珍 , 2 0 0 8 ) 庞 德 主 张 主观 情感 的抒 发应 该借助 于客 观事 物 , 即准 确 的意象 , 力 求把 情感 隐藏 到具 体 的 意象 背 后 , 这 也 成 为 了西 方 诗人 们竞 相模 仿 的创作 模 式 。
到中国古典诗歌 , 他如获至宝, 悉心钻研。并从遗稿 中精 心 挑 选 了 1 9首 诗 , 将 之翻译成英 文 , 整 理 成 《 华夏集》 。《 华夏集》 为庞德赢得众多好评 , 他 因此 获得 了 “ 我们 时代 中国诗歌 发 明者 ” 的称 号 , 为西 方 现代诗 歌 注 入 了新 的活 力 。庞 德 曾说 : “ 翻译 可 以
们翻译 、 整理出来 , 取名《 华夏集 》 。《 华夏集》 的出 版在 西方掀 起 了一股 “ 中国热 ” , 它极 大 地 推动 了意 象派诗歌在西方的发展 。他从中国诗歌的翻译 中受
益 匪浅 , 掌握 了中 国诗人 构 建意境 的技 巧 , 并 将其应 用 于 自己的诗歌 创作 中 。中 国古典 诗歌 不仅 赋予 了 庞德诗 歌 的创作 灵 感 , 还极 大 地 开 阔 了他 的创 作 视 野, 丰富 了他 的创 作理 论 。他 深 信 中 国诗 歌 能 为美 国新诗 “ 提供具有伟 大的价值和 实用性 的品格” 。 庞德 抨击 传统 的诗学 , 倡导 意象派 诗歌 , 为促 进 中西 文化 交流 做 出了 巨大 贡献 。本文 主要从 庞德 的汉 诗
Vo 1 .1 3 No . 5 S e p. 2 01 3
2 0 1 3年 9月

庞德创译中国古诗中的中国传统情结

庞德创译中国古诗中的中国传统情结
l t n. ai o K e r s: o n c e t e ta sain; i e e ta to d f miirz t n; de nt y wo d P u d; r a i r n lto Ch n s r di n; e a la ia i v i o mo r i y 中 图分 类 号 : 3 59 H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65 (0 9 0 0 3 10 6 x 20 )5— 0 6—0 6
的创译 输入 了陌生化 的刺激 手段 。
关 键词 : 庞德 ; 创译 ; 国传统 ; 中 陌生化 ; 代性 现
Absr c : in e fAn l t a t Asa po e ro g o— Am e c n p ei u n fo n o —c a ss t d r im . r u d a— i r a o tct r r m e ls im o mo e s EzaPo n t n
魏 家 海
( 武汉理工大学 外语学 院英语系 , 湖北武汉 4 0 7 ) 3 0 0

要: 庞德 作 为英 美诗歌 从 新 古典主 义向现代 主 义转 型的领 军人物 , 图通过 中国古诗 创译 吸收 试
中国诗 学传 统 以建构现代 主 义的新诗 学 , 抗 和批 判 西 方 文 学传 统 的局 限性—— 英 美诗 歌 中维 多 反
Vit ra e t e t l m n An l — Ame c n p e s t a rw — s a ne e inai n Am e c n p — co n s n i n a i i g o i m s i r a o m ,he n ro p n d r go l t i y i r a o

庞德与中国古诗

庞德与中国古诗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杜运燮译)
【参】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白居易)
Canto XLIX (诗章第四十九)
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
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
In clear autumn, grass, trees, yellow.
玉阶怨
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The Jewel Stairs Grievance The jewelled steps are already quite white with dew, It is so late that the dews soaks my gauze stockings, And I let down the crystal curtain And watch the moon through the clear autumn.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Pound’s Translation
Light rain is
on the light dust. The willows of
the inn-yard
Will be going greener and greener.
But you, sir, had better take wine
翠竹如诉如泣。
Autumn moon; hills rise about lakes Against sunset Evening is like a curtain of cloud,
A blurr above ripples; and through it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赋予了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拓宽了其诗歌创作的视野,而且还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意图发掘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一、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一)“意象理论”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此处的“象”,本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外在表象的呈现态,即客观物质世界;“意”本指《易经》所涵盖的“道”,是内在意义的体现,即人的主观思想观念。

通过“象”去表达“意”,从而达到两方面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观。

刘勰首次将“意象”这一概念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力主“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此后,“意象”一词逐渐运用于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并不断丰富深化其蕴含之意。

古诗注重意象的创造,意境辽远,意象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意象”在于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人生微妙的刹那”(叶绪民等,2004:291)。

中国古诗惯于将多个意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将十二个意象并置叠加,呈现出一幅带有悲凉色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在黄昏时分漂泊于西风古道上的游子形象。

庞氏诗歌创作之中大量意象的并置,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的灵感的。

(二)中国古典诗风赋予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灵感西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

从庞德的诗歌中看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从庞德的诗歌中看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从庞德的诗歌中看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作者:施文佳王成军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9年第7期施文佳王成军[江苏师范大学,江苏徐州221000]摘要: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新诗运动的领军人,他的意象派主张与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说不谋而合,从庞德的诗歌创作来看,形式上,结构简洁、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内容上,意象叠加生动形象,思想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些都深深地烙上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符号,体现了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

关键词:埃兹拉·庞德意象派中国古典诗歌儒家文化中国文化情结埃兹拉·庞德是20 世纪英美新诗运动的领头人物,他所倡导的意象派诗歌一扫繁冗拖沓、晦涩难懂的维多利亚风格,为诗坛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推动了新诗运动的蓬勃发展,带领英美诗界走上一条前景无限的道路。

纵观欧美文学发展史,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各种思潮,还是现代后现代以来的各种文学流派,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对前人的借鉴和创新。

庞德的许多诗歌作品实际上是在翻译的基础上对某些中国古典诗歌的再加工,从中可以看到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和儒家文化的多方面借鉴。

a埃兹拉·庞德与中国文化的邂逅可以追溯到1905 年,劳伦斯·比尼翁的一系列以“东方与欧洲艺术之化较”为主题的讲座激起了庞德对东方的强烈兴趣,庞德从此开始接触、认识中国文化。

1913 年9 月,庞德在伦敦遇见了美国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玛丽·麦克尼尔·费诺罗莎,玛丽将她丈夫研究中国文化的遗稿交给庞德整理,庞德从此踏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之旅,亲身体会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中国文化就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从庞德的诗歌创作之中,我们得以窥见一二:形式上,结构简洁、对仗工整、韵律优美;内容上,意象叠加,生动形象;思想上,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

一、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形式的影响庞德青睐意象派诗歌的原因之一是反对西方诗歌平庸拖沓的叙事风格。

中国古诗与庞德的理解

中国古诗与庞德的理解

摘要:中国文字和中国人的思维决非像西方曾经认为的那样仅仅处于低级的感性水平上,基于对言、象、意关系的独特领悟,中国诗歌把意象营构当成了自己的一大任务。

庞德从反浪漫主义的期待视野出发,在中国古诗中挖掘出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养料,借以掀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为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尽管庞德的意象诗歌并不具备中国古诗背后所依托的哲学美学底蕴,避免不了肤浅而短命的可悲结局,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一次伟大碰撞却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文化相对于现实而言的超越性质在其中得到了卓越的证明。

本文采用先进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着眼于广博的知识展示和谨严的理论思辩,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诸多特性;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误读式理解;中国诗歌的好坏分类与庞德的是非得失。

关键词:中国古诗;庞德;意象主义;理解似乎确如今道友信所言,现代东西方的艺术发展具有一种逆现象:“一方在发现着他方的过去,他方也在自律性地发现一方的过去。

”(1)本文就是为了从理论上考察这种逆现象在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身上的发生过程而作的: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其次,我们要介绍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误读式理解;最后,我们将结合中国诗歌的地位问题分析庞德等人的得失。

一作为常识,谁都知道汉字属于表意文字(ideogram)。

不过尤其在西方,表意文字又经常被与象形文字(hieroglyph)混为一谈,人们因而以讹传讹地认为汉字是幅简洁的图画。

固然这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造字六书之中即有象形;而且从起源上讲,象形大约还是汉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许慎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但事情也仅仅如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契合与投射:庞德与中国古诗关系以“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为例张曼﹡内容提要:“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

可是,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庞德为什么借东方的浪漫主义诗人对抗西方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的“中国化”诗歌取之于中国的仅仅是素材吗,是否有技巧甚至诗歌美学?艾略特不懂中文,却为什么称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

”论文将通过细读文本,回答这些问题。

关键词:契合与投射;庞德;李白;中国古诗Abstract:This paper, taking the poem “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rewritten and translated by Ezra Pound from a Chinesepoem “Chang Gan Xing ”by Li Bai, a f amous ancient romanticChinese poet ,as an example, makes an analysis of why Pound choosing Li Bai to counteract the romantic poetry of the west world, of what pound learning from China in his poetry creation, and of why Eliot praising Pound as the inventor of Chinese poetry, and so on. Hopefully, A close reading of both the poems of Chinese and their 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written will lead to an appropriate answer. Key words: consilience and projection; Ezra Pound; Li Bai; ancientChinese poetry自胡适、闻一多首次把庞德及其意象派介绍到中国,至今庞德研究已成蔚为大观之势。

庞德研究在中国涉及到庞德对英诗现代化的贡献,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庞德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以及庞德的翻译理论研究等等。

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研究中,有为数可观的或以单篇论文形式,或以专著形式,从各个角度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实验的积极作用,尤其在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意象派诗歌技巧如意象叠印、意象叠加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探讨。

有鉴于此,本文重点将不再继续探讨庞德意象主义诗歌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中复杂的问题,去创造强烈的反差,而是对一些在庞德与中国古典诗歌关系的研究中较为具体、微妙的歧见,如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代表诗人,他如何能成为庞德对抗20世纪初期英美的浪漫主义诗歌;庞德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他不懂中文,通过媒介走进中国古诗,在翻译时由于改写兼顾创作,原诗张力、瞬间生命力之真实性失落了,那么译诗是否具有张力,如果有,新的张力又是如何形成的;庞德的“中国化”诗取之的仅仅是中国诗素材,技巧上仅仅是借鉴了意象叠加、叠印吗,在美学上是否有借鉴;艾略特不懂中文,那么他断言庞德是“中国诗歌之发明者,通过他的文字我们终于可以能真正地了解原文了。

”此话的真意何在等等。

美国诗歌界认为,庞德写得最出色的意象派诗是“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

这首诗是庞德对李白诗《长干行》的创造,曾入选《美国名诗105首》,进入美国大学课堂——“美国现代诗歌选读”课程,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诗”。

因此,论文将主要以庞德的这首“20世纪最美的诗”为例,通过文本细读,企图解决这些问题。

———﹡[作者简介]:张曼,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研究院副教授。

主要从事翻译文学,中外文学关系和英美文学研究。

一、反浪漫主义的意象派如何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契合李白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浪漫主义代表。

这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辞典等权威工具书的定论。

“李白,唐大诗人。

••••••其诗表现出蔑视封建权贵的傲岸精神,对当时政治的腐败作了尖锐的批判;对人民的疾苦表示同情;对安史叛乱势力予以斥责,讴歌维护国家统一的正义战争;又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辞海1262) 庞德首次接触李白诗,是1914年帮助费诺洛萨夫人整理丈夫手稿时,读到了中国古典诗歌费氏的英译和日本俳句诗的英译。

这时,他的意象主义诗歌理论已经形成。

庞德意象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基本都体现在《意象主义几个‘不’》一文中。

这篇文章刊登于1913年3月号的《诗刊》杂志。

而庞德在1914年读到李白时,他说“刘彻、屈原、李白等都是伟大的自由诗作家。

”(Ezra Pound 293)浪漫主义对中国文学界是个外来概念。

对李白作浪漫主义的解读,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

1922年,梁启超首次把中国文学分为“浪漫”和“写实”两派,屈原和李白被视为典型的浪漫诗人(梁启超2001:3461-3465)。

1949年后,由于受到前苏联马列文论体系的影响。

对浪漫主义解读,在视角上较1949年之前有所不同,论及浪漫主义文学传统时,一般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以及阶级斗争决定论的视角加以解读,将其看成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反映。

“浪漫主义是理想主义,其最基本的品质就是按照理想的形态去反映生活,阶级斗争是推动浪漫作家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动力。

”(蔡仪257)但两者对浪漫主义文学一些基本艺术特质在认识上是接近的。

因此文学史书上,至今基本一直延续着梁启超对李白的定位:李白浪漫主义品质在文学精神上,推崇表达自我、崇尚激情、追求自然;在文学写作风格上,注重想象、神话和对艺术形式规范的突破(梁启超1941)。

庞德等同辈诗人视李白为“自由诗作家”,继庞德之后,美国学者的李白研究,也没有视其为浪漫主义诗人。

如Paul Kroll 讨论李白的艺术,认为他的成就在于全面而深入地掌握艺术传统,综合变化以传达个性的声音。

(Victor H. mair 296)宇文所安关注李白诗歌艺术在诗歌史上的意义(Stephen Owen 101-130)。

相同的李白,为什么在中国研究者眼里是浪漫主义或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西方研究者却将其概括为“传达个性声音”、“天才诗人”等不同的称谓?其实,在漫长的20世纪李白研究中,虽然文学史教科书、权威词典等主流话语视李白为浪漫主义诗人,但这种定论却也遭到一些研究者的质疑。

如1925年初版,1933年第11次再版,以及1961年香港光明书局修订版的《中国文学史大纲》里,著者谭正壁就是用“自然”、“豪放”等类似的概念论述李白的艺术特征(谭正壁1925)。

1932年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中国文学史》里,著者曾毅在具体分析李白艺术成就时,采用了传统品评手法称概括为“李之品如仙,杜之品如圣”。

(曾毅30)1936年,上海乐华图书公司出版的《中国文学史读本》里,撰写人龚启昌用“豪放”一词概括李白。

1948年戚惟瀚的专著《李白研究》(上海中华书局)、1953年骆侃如撰写,香港现代文教社出版的《中国文学史新编》、叶庆炳著,台湾文广书局1965年版的《中国文学史》等在论及李白时都没有借用“浪漫主义”概念。

1980年代之后,如袁行霈在主编《中国文学史》时,对李白的撰写虽然提到了“浪漫”的概念,但在具体的批评中,其核心术语是“豪放”和“自然”等术语。

1[①]这些不同的声音,与学者对相同术语的中西不同内涵的不断深化了解有关。

Jonathan Chaves 在其关于公安派的“自我表达”的论述中,详细分析了用“浪漫主义来理解中国文学的枘凿之处,如浪漫文学以注重自我、崇尚自然为其特征,而‘自我’、‘自然’在中国文学中有复杂的内涵,不能与欧美文学传统简单类比;中国文学对创造性的看法,也有独特之处。

”(Jonathan Chaves 1985:128-146)是的,“在优秀的中国古典诗歌篇章中,自然意象携带着深远的意蕴,那不是欧洲式的自由主观强加于意象之上的象征意义,也不是文字历史地积储的象征意义。

由于与自然事物终生接触,诗人和读者在经验中共同储藏着这些‘智性和感情的复合体’。

”(赵毅衡1998:1060)这就是庞德选择东方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对抗欧美19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诗风的原因所在。

而且,庞德认为李白的天才之处,不仅仅是诗歌意象,还有他对日常生活的描写,以及诗歌表达的简朴、自然与清新。

人们一谈到庞德和意象派,就自然想到他对意象主义的经典定义:“一个意象是在瞬间呈现出的一个理性和感性的复合体。

”可是庞德同时也主张诗歌要关注生活。

“没有一首好诗是用20年前的方式写的,因为用这种方式写作,完全说明作者是从书本、传统和陈腐的题材思考,而不是从生活中思考。

”(戴维•洛奇119) 在费诺罗萨的手稿原件中,原本还有李白的《古风》,庞德却舍弃了。

因为李白的《古风》系列企图“叙他自己的怀抱志趣”,企图“藉了文学的变迁来说出作者对政治批判的企图。

”(俞平伯1959)《华夏集》的编选目录也是佐证:如《华夏集》中选择了三首有关战争的古诗——《诗经•小雅•采薇》(Song of the Bowmen of shu )、李白的《胡关绕风沙》(Lament of the Frontier Guard )和《代马不思越》(South Folk in Cold Country),这与当时一战正酣有关;还选了4首有关离愁和女人的诗歌,包括《长干行》,仍然与战争有关——战争环境下女人的悲苦。

战争给造成了许多家庭的生死离别和对亲人的思念。

可见庞德对日常生活描写的关注。

庞德后来非常推崇王维,“从庞德后来对王维的高度赞美来看,如果费诺罗萨笔记中有更多的王维,庞德肯定会放弃不少李白诗。

”(赵毅衡1998:104)其原因是王维的诗歌表达更加简朴、自然和清朗。

意象主义是20世纪英美现代诗歌中的一个流派,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

庞德是英美意象主义诗人的集大成者。

自1908年休姆创作第一首意象主义诗歌《秋》,至1915年《华夏集》出版,一般评论家都笼统认为“理智与情感的复合物”意在反驳当时充斥诗坛的后期浪漫主义的或维多利亚诗风,如内容上因循承袭,无病呻吟;形式上华丽辞藻,意象模糊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