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
汉字、汉诗对庞德的影响——试译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收 稿 日期 :0 6一 3—1 20 O O
作者简介: 张进军( 97一 ) 男 , 17 , 河南驻马店人 , 西安交通大学外语 学院硕士研究生。
・
2 ・ 4
维普资讯
所谓冠词和代名词之类的字眼, 但在诗 中则往往被 省略, 打开一种疑决不定的空间, 读者可以作多次进 入, 获致双重或多重的感印。 1 而英语主语 、 l( 2 定冠
种“ 具有美 学意 图的扭 曲” _]“ 相关研 究表 明, 。0 ’ 】 发动意象派运动的庞德一方面继承了法国象征派和 未来主义诗人所追求 的意义疑决性和多呈 面性 ( 包
, 词等的运用 “ 都是环 环相 扣, 严谨 细分 的” 英语 括语法错位 和切断 的手法 ) 另一方面受到 了中国 , 提出了语法 的创新。调 “ 语法的任务是要把人一物 、 物一物之 间的关 系指 诗 和中国文字结构的激 发, 定、 清、 明 ” “ 有 这 些 元 素 , 文 就 不 成 澄 说 ,没 英 句” [ () 。] 瑚 整英 文语 法 来 达 到 这 些 效 果 是 庞 德 一 生 的追
对他 的影响 , 这些译文似乎有待重新思考。对 比原作与译文 , 发现原诗现代感 强 , 汉译 比较传统 ; 文简洁 , 稍 原 汉译 显冗长 ; 原文参差 , 汉译整齐 , 原文为典型的 自由诗 , 汉译 均强调 押韵等等差 异。作者尝试 运用文体学 及韦努 蒂的 异化 翻译理论提供新 的译文 以供参考。
求。
一
’ 再观察一下庞德之 诗与试改写诗 之间 的
差异 : 1 .主语简省了。主语 的缺省是汉诗的特征之
二、 意象主义运动
由于汉英语言有如上差别 , 英诗 文法 的谨严使
19091917年间一些英美诗人发起并付诸实践意象派文学运动其宗旨是要求诗人以鲜明准确含蓄和高度凝练的意象生动而形象地展现事物并将诗人瞬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3p253与英语传统诗歌相比意象派是一次诗歌语言的革新违背或偏离了标准语言而突出了表达形式从而达到了陌生化的效果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摘要:美国诗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其《地铁站台》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被看作意象派诗歌的典范。
本文通过对《地铁站台》的分析,着重讨论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主义;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庞德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等儒家经典,其误译常被作为翻译界研究的话题。
庞德终生不懈地推崇中国诗学,1915年,他曾在《诗刊》上撰文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无论是他用意象派风格翻译的李白的《长干行》(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还是他本人的意象派诗歌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其意象主义的影响。
一、意象主义与意象派诗歌1908年前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以庞德为首的西方诗人们,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英国维多利亚王朝颓靡诗风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推动了英美两国诗歌向现代诗的转变。
1908年,在英国伦敦,庞德与英国评论家托马斯·休姆(T.E.Hulme)一起创立了意象派诗歌,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练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
1912年,庞德与希尔顿·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讨论了意象派诗歌的原则,并在1913年第6期的《诗刊》上发表了意象派的纲领,主要有三条:1.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在韵律方面,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影响

到中国古典诗歌 , 他如获至宝, 悉心钻研。并从遗稿 中精 心 挑 选 了 1 9首 诗 , 将 之翻译成英 文 , 整 理 成 《 华夏集》 。《 华夏集》 为庞德赢得众多好评 , 他 因此 获得 了 “ 我们 时代 中国诗歌 发 明者 ” 的称 号 , 为西 方 现代诗 歌 注 入 了新 的活 力 。庞 德 曾说 : “ 翻译 可 以
们翻译 、 整理出来 , 取名《 华夏集 》 。《 华夏集》 的出 版在 西方掀 起 了一股 “ 中国热 ” , 它极 大 地 推动 了意 象派诗歌在西方的发展 。他从中国诗歌的翻译 中受
益 匪浅 , 掌握 了中 国诗人 构 建意境 的技 巧 , 并 将其应 用 于 自己的诗歌 创作 中 。中 国古典 诗歌 不仅 赋予 了 庞德诗 歌 的创作 灵 感 , 还极 大 地 开 阔 了他 的创 作 视 野, 丰富 了他 的创 作理 论 。他 深 信 中 国诗 歌 能 为美 国新诗 “ 提供具有伟 大的价值和 实用性 的品格” 。 庞德 抨击 传统 的诗学 , 倡导 意象派 诗歌 , 为促 进 中西 文化 交流 做 出了 巨大 贡献 。本文 主要从 庞德 的汉 诗
Vo 1 .1 3 No . 5 S e p. 2 01 3
2 0 1 3年 9月
庞德与中国古诗

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if weeping.
雨;空江;在旅途,
冷云闪烁,夕暮逢大雨
屋檐下挂着一个灯笼。 芦苇沉沉;垂首;
Dig field, eat of the grain
Imperial power, and to us what it is?
from Pound’s The Cantos, 49.
艾思柯译
寂寞骊山道,清秋草木黄。
Still, silent, Li Mountain road,
翠竹如诉如泣。
Autumn moon; hills rise about lakes Against sunset Evening is like a curtain of cloud,
A blurr above ripples; and through it
Sharp long spikes of the cinnamon, A cold tune amid reed.
Drawing sword, cut into water, water
again flows. Raise cup, quench sorrow, sorrow again sorrow.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帝力于我有何哉?
Sun up, work Sun down, rest Dig well, drink of the water
Cathay (《神州集》)
1914年,庞德在整理费诺罗萨笔记的基础上,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

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试论埃兹拉·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解读与创译独到的见解。
在他一生的诗歌创作中,庞德结合自己意象派诗歌理论,把他对中西方文化的比较探究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庞德不仅独到的解读了中国古典诗歌,还创译了许多中国经典诗词,使中国古典诗歌在西方大放光芒。
本文试从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内涵的解读及其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翻译两个方面来探讨庞德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阐释。
关键词:庞德;中国古典诗歌;创译;意象派一、庞德的意象派诗歌理论与中国古典诗歌理论的交汇中国古典诗词理论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审美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物化或固化后的一种艺术形象;是主体与客体、心与物、意与象的有机融和统一;是融入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借客观物象表现主观情意;是现实生活的写照,也是审美创造结晶,及情感意念载体;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诗人的内在情思的统一;是诗人感情外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有特殊或深刻意义的形象。
笼统地说,意象是思想情感与具体物象的完美结合。
而“意”处于主导地位,“意”决定了“象”,“象”反映了“意”;意源于内心并借助象为依托来表达。
意在象中若隐若现,又仿佛呼之欲出,象却似有心似无意地一勾一画一点一染,而为意增彩而绽放。
所谓“意的暗示,象的契合”就是这个道理。
由此总结,喻意之象的本质,就是一切可入作品的事景物象,与作者的主观情意、趣味、感悟相互融合的再创造、再表现。
庞德在意象派诗歌的创作实践中总结出了意象主义创作的三原则,从理论上肯定了意象主义在美国文学的地位:用精确的语言直接处理诗歌主题;使用简练语言,取消修饰的多余的词语;按照流畅的音乐节奏,而不是节拍节奏来安排诗的韵律。
后来,庞德的漩涡主义发展了意象理论,他认为意象就是一个漩涡,很多思想不断地从其中产生,穿过或者沉入其中。
从以上原则可以看出,意象派诗歌要让诗意在表象的描述中,一刹那间地体现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

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1、现代文学的根基——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
古典诗歌,有“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等形式,但核心是意象的造型及其工整的语言组织,深受古人的美学思想的影响,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文学思想。
2、精美的象征符号。
诗歌中的象征在古典文学研究中受到重视,常常导导象征有趣而独特的艺术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以多元化的构造方式和蕴藉着精美的符号组织文学意象,使得关于抒情、传统节日、自然景物等等,内容表述成为丰富而特殊的文学形象。
3、实诚的情思融合。
古人通过经典文学,不仅表达出其另类的文学布局,同时也对内心情深的思绪进行了总结表达。
诗歌作品不仅仅宣传特定的文化内容,而是作者一方面用心叹息求望,一方面将古人智慧思绪延续传承下去,由此可见实诚的情思融合。
1、放大及超越文学语言张力。
现代主义诗歌不失去古典诗歌的精神,而是更加注重文学语言的力量,活跃的构思和技巧的运用,以达到催人深思的状态。
庞德的诗歌思想有积极的影响,他原创性地提出了把文学力量放大到“超越”的理念,内容更加多元,语言更加张力,内涵更加深刻,催人深思。
2、自由的形态突破美学律法。
庞德否定了传统古典美学语法,把文学形式与内涵发展,产生了以前难以想象的丰富文学艺术形式,引领了现代文学者走向新的领域。
3、重视深刻的人际关系。
庞德的诗歌流派认为,很多现代的文化经都与人之间的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庞德的诗歌思想把这些关系作为表达出来,强调重视深刻的人际关系,以此更深层次地理解经典文学以及古典文化。
综上所述,中国古典诗歌美学包含着传统文化的持久影响,万象符号的精美造型以及实诚情思融合;而庞德现代主义诗学则以放大文学张力,自由突破美学律法及重视深刻的人际关系的方式构建了更加丰富的主题表达,影响着现代文学的发展。
庞德意象诗与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差异解析

“ 意象 ” 这一 概念 , 在 中国文论 、 诗 论 中是 源 远 流 长
的, 是诗歌中的 自然景物投射上诗人情感或情思的产物 , 又是情景融合、 寄情于景 的具体表现。它可 以追溯到《 诗 经》 中的比兴手法 , 即以此物 比彼物和以景物在诗歌的开
端 起兴 , 进 而 抒 发 情感 , 不 仅 丰 富 了诗 歌 的 内涵 , 也给 中
后 必然有 着不 同的 民族 审 美文化 心理 , 庞德 对 中国古典诗歌 意 象的理解和再 创作 不过就是 他心 中的文化 他者 。 【 关键 词】 意象; 格 律 体制 ; 自由诗
【 中图分类号] x o 5 2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1 6 7 4 — 6 1 9 8 ( 2 0 1 4 ) 0 3 — 0 0 9 2 — 0 2
作 诗 ,这是 庞 德所 代表 的的 意象 派 诗 与 中 国古典 诗 歌 在 “ 意象 ” 解 读上 的差 异根 本 。 Biblioteka 【 作者简介】 朱一
( 1 9 8 6 - ) , 女, 河北蠡县人 ,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助教 , 硕士研究生, 研 究方向 : 比较文学与世 界文学。
在中国古典诗歌文论中意象只是手段而非本质诗歌最终的落脚点在于言志抒情感事可在庞德等意象派诗人看来诗中的意象本身即可包容现代人复杂的情感和抽象晦涩的思想因此这些意象的并置更像是他内心的自我独白如同漩涡一般的或集结在了一起的融化了的思想而且充满能量这就自然而然过渡到了庞德后期所提倡的漩涡主义
第 2 8卷 第 3期
观 察 意象 后 才 能 拿起 笔 。意 象包 含 了两 层 涵 义 : “ 意” 与
是那么的艰涩而难懂 , 这些 意象 富有 “ 视觉感 ” , 强调“ 色 彩感” ,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现代派诗特别是意象派 诗所要达到的 目的便是建立被诠释 的不可把捉性 ,让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赋予了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拓宽了其诗歌创作的视野,而且还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意图发掘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一、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一)“意象理论”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此处的“象”,本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外在表象的呈现态,即客观物质世界;“意”本指《易经》所涵盖的“道”,是内在意义的体现,即人的主观思想观念。
通过“象”去表达“意”,从而达到两方面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观。
刘勰首次将“意象”这一概念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力主“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此后,“意象”一词逐渐运用于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并不断丰富深化其蕴含之意。
古诗注重意象的创造,意境辽远,意象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意象”在于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人生微妙的刹那”(叶绪民等,2004:291)。
中国古诗惯于将多个意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将十二个意象并置叠加,呈现出一幅带有悲凉色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在黄昏时分漂泊于西风古道上的游子形象。
庞氏诗歌创作之中大量意象的并置,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的灵感的。
(二)中国古典诗风赋予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灵感西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
首先,在19世纪后期英国文坛,象征主义、唯美主义与浪漫主义结成一体,形成新浪漫主义。
意象派是在其基础上演变而成的。
到20世纪初,传统诗歌,尤其是浪漫主义、维多利亚诗风蜕变成无病呻吟、多愁善感和伦理说教,只是“对济慈和华兹华斯模仿的模仿”。
其次,20世纪初柏森格热流行,这是自叔本华以来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在文学界影响的延伸。
意象派的开创者休谟就直接受教于柏森格。
柏森格的直觉主义、生命哲学全盘为意象派所接受,成为其主要的理论依据和哲学基础。
意象派诗特别强调意象和直觉的功能。
同时,象征主义诗歌流派为意象派开创了新诗创作新路,尤其是诗的通感、色彩及音乐性,给意象派以极大的启发。
在他们看来,中国诗是组合的图画。
中国的古诗完全浸润在意象之中,是纯粹的意象组合。
中国魏晋唐代诗人的这种表现意象而不加评价的诗风,正与意象派主张相吻合。
庞德从汉语文学的描写性特征中,看到了一种语言与意象的魔力,从而产生对汉诗和汉字的魔力崇拜,主张寻找出汉语中的意象,提出英文诗创作中也应该力图将全诗浸润在意象之中(丛滋杭,2007:188-189)。
(三)中国汉字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著名的东方学者厄内斯特?费诺罗萨对中国汉字、中国古典诗歌极为推崇,其《汉字作为诗歌媒介的特征》一文成为庞德诗学的基础和诗歌创作的指南。
费氏认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华,在于该民族的诗歌,但“诗的本根在语言”,所以理解民族语言的特点,就是理解其诗歌乃至整体文化的最佳方式。
他盛赞汉字比之绘画和摄影更能用“用图达意”,反映时间顺序,“自然之连续”(吴其尧,2006:89)。
“中国文字不独能摄取自然界之诗的性质,另造一隐喻之世界,且以其象形之昭显, 远非一切音标文字所能及焉”(何九盈,2000:127)。
因此,费氏认为汉语是“最理想的诗歌语言”。
汉字的图像性功能,隐喻性功能,能激发人的灵感、潜意识、想象力。
对于诗歌而言,象形文字的确是“理想之世界文字”。
他还认为,欧洲中世纪的“逻辑”是一种暴政,它使英语不再具有表现物象的能力,而变成任意专断的符号。
他提倡以“科学”来代替“逻辑”,因为诗与“科学”一致,而与“逻辑”不一致。
汉字作为一种象形文字,从来没有失去表现事物复杂功能及事物之间关联的能力,它由象形的图案组合而成,不用符号。
用这种文字写成的诗,符合科学,能够达到事物本身(赵毅衡,2003:249)。
费氏的这些观点对庞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庞氏深谙汉字的奥妙之处,发现汉字具有他要寻找的意象的特点:简洁、生动、含义深远。
因此,他在《诗章》中经常夹有汉字,汉字的组合,能使中国古典诗歌浸润于意象之中。
他十分欣赏李白《玉阶怨》蕴激情于冷淡的简约之美:“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怨”情却已透过“露侵罗袜”,“玲珑秋月”而盈满字里行间。
庞氏对此种不加任何解释和评论而让诗句自己说话的做诗方式非常赞同,并大加提倡。
他主张诗人不应该充当诗与读者的“中介”,诗人要“表现”而不要“评论”,要“让意象来表达感情”,因为“意象本身就是语言”。
二、中国古典诗歌拓宽庞氏诗歌创作的视野(一)诗歌创作实践拓宽庞氏诗歌创作的视野在诗歌创作实践中,庞德逐渐意识到要想创作出真正伟大的诗歌来,必须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学习其他民族文艺取得成功的做法。
庞氏曾言:“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寻找推动力一样。
很可能本世纪将会在中国找到新的希腊。
”1913年是庞氏诗歌创作生涯中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
是年,他从费诺罗萨的遗孀手里,得到了学者有关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的研究手稿。
费氏手稿为庞氏搭建了一座通往中国古代文明、中国古典诗歌的桥梁。
通过阅读它们,庞氏深知:这是另一个民族,另一个国家,一个不同于英国但同样充满智慧的天地。
这里曾是文明古国,诗歌完好无损地保存着古老的文明,洋溢着悲伤和死亡意识,但忧伤从未征服过它。
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首先在于其简洁典雅的语言、丰富的典故、优美的意象和浑然天成的音韵等。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诗具有鲜明的意象,庞氏从中找到了与意象派主张相一致的表现方法,从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国古典文化中获得了理论的支撑点,饱览了壮丽的图景。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歌大大拓宽了庞氏的诗歌创作视野。
(二)意象的并置、叠加与组合拓宽庞氏诗歌创作的视野意象派诗歌运动是20世纪英美诗坛第一次大规模的与主流地位的传统诗歌相抗衡的一场文学运动,被视为英美现代派诗歌的发端。
意象派诗歌是对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诗歌过于繁冗,过于宣泄情感,放纵情感的反拨,这是一次将东方诗艺(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与西方经验哲学相结合,借助其他艺术表现手法来创作诗歌的尝试。
意象派诗人主张诗歌应该写得“硬朗,清晰,严谨”,反对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诗歌模糊抽象,矫情雕琢。
庞氏解释道,意象是在一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正是这一“复合物”的呈现同时给与一种突然解放的感觉,那种从时间局限和空间局限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感觉,那种当我们在阅读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所经历的突然成长的感觉(吴其尧,2006:34),跟中国古典诗歌用“用意象给你一个复杂的感觉”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庞氏诗歌创作实践中最重要的还是意象的并置组合。
如其《诗章》第49章中的几行诗:“雨,荒江,旅行人,/寒云,闪电,暴雨,昏暗天,/孤灯茅屋下。
/芦苇沉甸,垂弯弯,/竹林萧萧,似在悲泣。
”此处多个意象并置、叠加,突出了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寒云暗淡的天气里,一个异乡的旅行人在荒江边的孤灯茅屋下孤独与悲凉的情绪。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几行诗句几乎达到了与中国古诗神似的地步。
三、中国古典诗歌丰富庞氏诗歌创作的理论(一)译介丰富庞氏诗歌创作的理论庞德于1914年翻译整理古典诗歌,结为《华夏集》——“20世纪诗歌的杰出范本”,并于翌年4月在伦敦出版。
庞德要破除维多利亚时代那种文人喜好陈词滥调、冗长拖沓、言之无物的腐朽文风,就必须倡导一种简洁有力、意象鲜明、内容充实的新文风和新的创作技法。
在革新英美传统诗歌、探索新的诗歌形式和写作技巧时,他从中国古典诗学和诗歌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
其著名译作《华夏集》是中国诗歌美学与庞德现代主义诗学的结晶。
通过分析《华夏集》中的译作,可以说明汉诗译文既保持了原诗的形式美和历史文化内涵,同时又体现出译者运用西方现代主义艺术观赋予了这些古典汉诗新的气息,使之具有现代诗性特征。
(二)《华夏集》丰富西方诗歌创作的理论美国诗人们所指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就是庞德等人翻译的中国诗歌,其中以庞德的译诗集《华夏集》最具影响。
《华夏集》的译文语言极其简练,流畅而不浮华,遣词造句富有现代气息。
t. s. 艾略特曾把庞德称为“中国诗歌之发明者”。
另一位评论家爱德华?加尼特声称:庞德译的中国诗是他最出色的作品。
莫文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归功于当今整体的中国诗歌译文,我们深受这些译文对我们诗歌的持续影响,…(这种影响)已经扩充了我们的语言范畴与能力,扩充了我们自己艺术及感性的范畴与能力。
…这影响已经成为美国诗歌传统的一部分了”(钟玲,2003:17)。
庞氏好友福特发表评论时说:“《华夏集》中的诗是最高级的美。
诗应该达到的高度,它们都达到了。
要是意象和技法的新鲜气息能帮助我们的诗,那么就是这些诗带来了我们需要的新鲜气息,写诗就是表达具体事物,使这些事物产生的情绪,能够在读者心中升起”(赵毅衡,2003:266)。
所有这些是对庞德译诗对于西方诗歌创作(翻译)理论的丰富所作贡献的最好总结。
四、结语庞德反对传统的诗歌题材和诗体,通过意象派运动冲击了英美传统诗学,为新诗的最终确立奠定了基础,从而在20 世纪初崛起的美国新诗运动(1912-1922)中开意象派风气之先河。
在这场运动中他掀起了“中国诗歌热”,引导着美国诗人认同中国文化,而且这一文化移入现象至今仍有增无减。
自此,美国诗歌从理论到实践,从美学观念到表达方式,浸润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精神。
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庞氏从中找到了适合表达自己情思的方式,为西方意象派诗歌运动找到了理论的支撑点,并据此提出了诗学主张,通过借鉴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并加以创造,使意象派诗歌日臻成熟。
参考文献:[1]hugh kenner,the pound ezra,pimlico,1991.[2]丛滋杭.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理论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3]姜蕾.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中国文化情结[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4]何九盈.汉字文化学[m].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5]王贵明.译作乃是新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6]吴其尧.庞德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7]叶绪民,朱宝荣,王锡明.比较文学理论与实践[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赵毅衡.诗神远游:中国如何改变了美国现代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9]钟玲.美国诗与中国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