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维勒费恩作品分析

合集下载

建筑大师斯维勒·费恩

建筑大师斯维勒·费恩

里瑟别墅
1949年毕业后,费恩在导师阿尔内· 范尔斯莫的带领下与伍重等一批北欧建筑 师在巴黎加入了国际建协,并与法国建筑师让· 普鲁威结识,参与 其工作室的工作。他在此期间尽其所能地吸收勒· 科比西耶(Le Corbusier)的作品。
让 普 鲁 威
·
1952至53年,费恩前往摩洛哥进行访问。他在那里遇到了朴素的阿拉 伯风格建筑。
摩 洛 哥 默 罕 默 德 五 世 墓
哈桑二世清真寺

费恩在摩洛哥发现的不是抽象的形式, 而是建造的真实。他找到了地域 建筑与现代建筑的某些碰撞点。他在参观完摩洛哥后谈到“ 当我们出发去学 习传统建筑的时候,事实上这是一个发现新事物的旅程。 ” 费恩认为自己 在摩洛哥看到了赖特别墅的影子——同样是粗糙朴实的材料,以及整体被打 散成各个局部的布局方式,另 外还有密斯无限延伸的墙和柯布西耶诗意的露 台和屋顶。随后 ,经克尔莫斯的介绍, 他有幸结识柯布西耶 ,并深入 了解 其设计思想。费恩的这些经历为他进一步的发展定下了基调 ,这些国际经验 帮助他将当时最为成熟的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朴素的民间建筑手法融合在一 起,并最终成为挪威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思想的代表。
费恩及其同事盖尔· 格龙(Geir Grung)1955年以在奥斯陆设计了现代主义风格的厄 肯养老院获得突破性进展。三年之前,费恩、格龙和七位其他年轻建筑师与阿尔内· 科 尔斯莫共同成立了挪威的“奥斯陆进步建筑师小组”(PAGON),开始推广现代主义建筑。
厄肯养老院
现代主义
现代主义建筑是指二十世纪中叶,在西方建筑界居主导地位的一种建筑 思想。这种建筑的代表人物主张:建筑师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 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崭新建筑。因此具有鲜明的理性主义 和激进主义的色彩,又称为现代派建筑。从格罗皮乌斯、勒· 柯布西耶、密斯 · 德· 凡· 罗等人的言论和实际作品中,可以看出他们提倡的“现代主义建筑”是要 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强调建筑师要研 究和解决建筑的实用功能和经济问题;主张积极采用新材料、新结构,在建筑 设计中发挥新材料、新结构的特性;主张坚决摆脱过时的建筑样式的束缚,放 手创造新的建筑风格;主张发展新的建筑美学,创造建筑新风格。现代主义建 筑的代表人物提倡新的建筑美学原则。其中包括表现手法和建造手段的统一; 建筑形体和内部功能的配合;建筑形象的逻辑性;灵活均衡的非对称构图;简 洁的处理手法和纯净的体型;在建筑艺术中吸取视觉艺术的新成果。

斯维尔·费恩的建筑作品和创作思想

斯维尔·费恩的建筑作品和创作思想


年后 的北 欧馆进一步 表达费恩 对于建构 的理解 , 开始展 并
费恩认 为 自己在摩洛哥看 到了赖 特 T ls 别墅 的影 子— — 同样 现费恩 自身的设计 兴趣 和特 质 。北 欧馆 ( aem i 代表 芬兰 、 挪威 、 瑞典 ) 是粗糙朴实 的材料 , 以及 整体被 打 散成各 个局 部 的布局 方式 , 另 最为引人注 目的是厚达 2 2 m 的屋 顶 。屋顶 采用 混凝 土双 向单 . 外还有 密斯无 限延伸 的墙 和柯 布西耶诗意 的露 台和屋顶 。随后 , 跨结构 , 由展馆 的混凝土外墙 支撑起来 。上层梁之 间悬挂玻 璃 并 经克尔莫斯 的介绍 , 他有 幸结识 柯 布西耶 , 深入 了解 其设计 思 纤维板 , 并 形成 透 明屋 盖 , 置在下层 混 凝土 梁上 。玻 璃纤维板 同 搁 想 。费恩的这些经历为他进一步 的发展定 下了基调 , 这些 国际经 时兼作 排水沟。玻璃纤维板 可以 自由拼装 , 以便让场 地 中的树 木 验帮助他将 当时最为成 熟的现代 建 筑设 计方 法和 朴素 的民 间建 穿过屋顶 。屋顶下 面是层 高 4 4 面积 4 0m2的无柱展览 空 . 6m, 7 筑手法融合在一起 , 并最终成 为挪威 批判 的地 域 主义建筑思 想的 问。屋顶 的设计 源于威尼斯夏 日强烈 的阳光 , 厚度则 根据 当地 夏 代表 。 季太 阳的运 行轨迹 确定 。阳光经过 混凝土 梁 , 玻璃纤 维板 以及 树
斯 维 尔 ・ 恩 的 建 筑 作 品 和 创 作 思 想 费
周 琛 绿
摘 要: 介绍 了费恩的建 筑创作的 三个 阶段 , 并对各个 阶段 的作 品进行 了解读 , 展现 了其 以现代 建筑 的建构路 线为核 心 ,
兼具 多重性 的建筑思想 , 挪威建筑具有重要 的意义 。 对

普利兹克奖

普利兹克奖

挪威冰川博物馆
挪威冰川博物馆是挪威建筑师斯维勒· 费恩1989年设计,该作品是建筑 师利用本土景观而非强行引入外来物进来的一个典范。博物馆通体灰色, 犹如一个冰裂隙正处于菲亚尔兰的两座大山的底部,且所在位置非常切合 逻辑,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此外,挪威冰川博物馆的设计充分考虑了 地形、地貌和季节的因素,融合了包括古朴的摩洛哥风格和现代的纽约风 尚等多种风格的元素。特别是,建筑师斯维勒· 费恩通过对挪威本土元素的 应用,如北欧的光线、灰色的石头、苍翠的森林等,将现实和虚幻协调一 致,创造出堪称时代经典的作品。
进入晚年后,斯维勒.费恩设计了一连串受到高度称赞的挪威博物馆:如位于菲 亚尔兰的挪威冰川博物馆(1991)、位于阿尔弗达尔的奥克茹斯特中心(1996)、位 于鄂尔斯塔的伊瓦尔· 奥森中心(2000)和位于霍尔登的挪威摄影博物馆(2001)。 2009年2月23日,斯维勒.费恩在奥斯陆逝世,终年84岁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挪威著名建筑师,1924年生于挪威的康斯伯格市
(Kongsberg)。1949年从奥斯陆建筑学院(Oslo School of Architecture)毕业。毕业 之后,斯维勒.费恩前往摩洛哥旅行,研究了当地自然纯朴的建筑风格。他发展了 对真实建筑的一种新的尊重,反对抽象的形式,推崇建筑的诗意和直觉的重要性。 离开摩洛哥之后,斯维勒.费恩在巴黎与让.普鲁威(Jean Prouvé)一道工作,并且遇 见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从他们那里,费恩吸收了城市现代主义的设计思 想。他在设计中借鉴古老的建筑技术,利用天然材料,将当时最为成熟的建筑方 法和朴素的民间建筑手法融合在了一起。
建筑杰作 34岁时费恩就设计了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挪威馆。 他在1960年代的设计了两件伟大的作品: 威尼斯双年展的北欧馆 位于哈马尔的海德马克博物馆 北欧馆,1958年布鲁塞尔世博会。 海德马克博物馆建在哈马尔大教堂遗迹旁,标志着他从纯现代主义转向个人风格 的建筑天地。该博物馆蜚声世界,每年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师都会前往参观。费 恩的挪威冰川博物馆也被认为是当代建筑领域的重要标志性作品。 在自然中漫步 费恩还设计了许多私人住宅。位于巴姆布的灌木别墅(1990)因其视觉风格以及 建筑与周围环境间的相互影响在建成后即被提名。他对空间的巧妙运用让人仿佛 在大自然中漫步。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历届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奖人建筑设计哲学理念与代表作

1979
菲利普·约翰(1906) 美国 建筑都是掩蔽体,没有信条,从足迹开始 西格拉姆大厦、水晶教堂
1980
路易斯·巴拉甘(1902) 墨西哥 致力于把建筑升华为诗意和想象 墨西哥城规划景观居住区
1981 詹姆斯·斯特林(1926) 英国 现代主义运动领导人 作品突出历史连贯性和周围的城市环境 斯图加特国立美术馆
1985 汉斯·霍莱因(1934) 奥地利 重要的不是设计者是设计作品,通过绘图、拼贴及雕刻成就墙体的艺 术 巴赫市博物馆
1986 戈特弗里德·玻姆(1942) 德国 让作品的内容和过去联系起来 VDR新建筑(科隆)
1987
丹下健三(1913) 日本 城市、交通和建筑是统一的系统 追求信息价值 东京新市政厅大厦、代代木国家综合体育馆
2000 雷姆·库哈斯(1944) 荷兰 “新城市主义”不关心行为客体的组织安排,而是孕育着潜在的可能 性 乌特勒克教育馆,cctv大楼,(北京中央电视台)
2001 雅克·赫尔佐格(1950) 瑞士 把毫无特色建筑转化为戏剧化和艺术化的工业建筑(尺度和比例巨 大) 泰特现代美术馆(发电机改建)、国家体育馆(鸟巢)
1994 克里斯蒂安·德·波特赞姆巴克(1944) 法国 理性出自场所,将包豪斯与当代建筑理论结合 音乐花园
1995 安藤忠雄(1941) 日本 个性化的空间,通过墙创造独特的建筑空间 水的教堂(没有屋顶)
1996 拉斐尔·莫尼欧(1937) 西班牙 建筑是从具体地域与建筑家的自由思维之间的对话中脱颖而出的 现代建筑和艺术博物馆
皮埃尔·德·梅隆(1950) 瑞士
2002 格伦·马库特(1936) 澳大利亚 我对做大规模的项目没有兴趣,小一点的项目给我提供试验机会 玛格尼住宅、唐宅

从普利茨克建筑奖看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外国建筑史教学研究

从普利茨克建筑奖看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趋势--外国建筑史教学研究

2002年第二十四届格伦・马库特
Glenn
Murcutt澳大利亚
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翰・伍重
Jorn
Utzon丹麦
2004年第二十六届扎哈・哈迪德
Meier美国
Zaha
Hadid英国 2005年第二十七届汤姆・梅恩

生态建筑的衍生——突出建
1985年第七届汉斯・霍莱因Hans
Hollein奥地利
筑的技术属性
法国
de Portzamparc
他们的作品中所表现的新的创作 1995年第十七届安藤忠雄Tadao 思想、建筑美学走向、建筑创作原则、
第五届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会・论文集/077
图1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图2劳埃德大厦
图3香港汇丰银行
法院建成。在这些建筑上,建筑师做了 华丽的转身,其作品的生态属性十分浓
摘要普利茨克建筑奖号称是建筑 界的诺贝尔奖,每年颁发给在世界建筑 界有重要影响的代表人物。该美项是一 项全球性的建筑奖,也是当代西方建筑 风潮的指针性奖项,标识着世界建筑的 发展潮流和趋势。自1979年设置以来, 全世界共有近40名卓越的建筑师获得该 奖项。本文以这些建筑师及其作品为研 究对象,归纳总结其各自的主要特色,并 从中梳理出当代西方建筑发展的主体趋 势,从而在外国建筑史的教学中给予重 点关注,使外国建筑吏的教学紧跟当代 西方建筑的发展潮流,并为学生提供最 为新鲜的时代例证,以提高外国建筑史 教学的魅力。 关键词普利茨克建筑奖;当代西方建 筑;发展趋势
兰克・盖里),2003年第二十五届(约
特・文丘里的母亲住宅使罗伯特・文丘
里名声鹊起,也使他后来发表的《建
1987年第九届(丹下健三),1991年第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普利策获奖作者与作品赏析

电报电话大楼
水晶教堂
1980刘易斯 巴拉干
巴拉干是墨西哥二十世纪有关庭园景观设计的著名建筑师 , 他于1902年出生在 墨西哥瓜达拉哈纳(Guadalajara)附近的一处牧场 , 那里是一片红色泥土的大地 , 有很 多起伏的小山丘 , 可以看日初日落的美景 。 而附近那些有庭园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房屋都有挑檐及 设置景观喷泉 , 另外还有各式的教堂与市集 。 这些都带给他不可磨灭的印象 , 并影 响他后来一生的工作方向 。从瓜达拉哈纳大学一般工程技术系毕业后,他改变先前 所学的工程方面而转向他较感兴趣的建筑方向 , 但未再进学校攻读 , 全靠自己进修 。
1991 罗伯特 文丘里
母亲之家
巴特勒学院胡堂
1992 阿尔巴罗 西萨
1933 年出生的葡萄牙建筑师阿尔瓦罗缠萨Alvaro Siza 堪称 葡萄牙建筑的一代宗师。西萨的作品,常以简单却极其优雅的色 调与诗意的构筑来呈现,他对建筑尺度的精准控制与对环境的敏 锐反映,奠定了其独特创作基础。
加利西亚当代艺术中心
盖蒂中心
新协和图书馆
1985 汉斯 霍莱因
汉斯· 霍莱因(Hans Hollein,1934年3月30日-2014年4月24日), 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就读于维也纳艺术学院、芝加哥伊利诺理工 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从他早期求学期间,他表现出 绘画天份。但他选择了建筑作为他的职业,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全世 界公私收藏。
芝贝欧文化中心
贝页利基金会博物馆
1999 诺曼 福斯特
诺曼· 福斯特建筑学学士(曼彻斯特大学),建筑学硕士(耶鲁 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国际上最杰出的建筑大师之一, 被誉为“高技派”的代表人物,第21届普利兹克建筑大奖得主。诺 曼· 福斯特特别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存在,而不是互相抵触,强调 要从过去的文化形态中吸取教训,提倡那些适合人类生活形态需要 的建筑方式。一生的荣誉很多,作品很多。

布斯克别墅斯维勒·费恩,1987-1990年

布斯克别墅斯维勒·费恩,1987-1990年

布斯克别墅斯维勒费恩,1987-1990年倪震宇【期刊名称】《建筑技艺》【年(卷),期】2016(000)012【总页数】4页(P14-17)【作者】倪震宇【作者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正文语种】中文在《建筑学基础案例研究20则》中,西蒙·昂温选择斯维勒·费恩的布斯克别墅,从挪威建筑地域性的角度切入,分析布斯克别墅的建筑要素、材料运用、地域认同及场地关系等,剖析这座诗意的住宅如何成为一件乐器,在场地中演奏出动人的乐章。

斯维勒·费恩(Sverre Fehn)斯维勒·费恩(以下简称费恩)是20世纪挪威建筑界的领军人物,在欧洲乃至世界都有很大的影响。

1997年,被授予普利策奖时,评审委员会这样详述“他将现代的形式和挪威的传统文化奇迹般地结合在一起。

他在设计中首要考虑的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在五十多年的实践中,费恩耐心而坚定地发展他自己的现代主义,在每一个精心设计的作品中,他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鉴赏力和创造力使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费恩生于1924年,1949年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国家艺术与技术大学。

当时的挪威建筑已经经历了民族浪漫主义主义运动、新古典主义运动、现代主义运动,正吸取现代主义精华,寻求地方与民族特色之间的平衡点,将外来思想与本土条件相结合,又不失去自己的文化传统,努力创造出既具挪威风格又有现代气“我们必须重新找到与大地的对话……土墙壁垒是与景观的最后一场交易。

”斯维勒·费恩—《 Has a Doll Life 》,1998“我发现在一些我的文字中,我称建筑为‘凝固的音乐’。

真的是这样,建筑带来的心的声调接近于音乐带来的效果。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建筑)是空间的音乐,它是凝固的音乐。

”弗里德里希·谢林—《艺术哲学》,1804息的作品。

大学时期的两位老师——纳特·纳特森和阿尔内·科尔斯莫正是这一时期的领军者,他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态度对费恩在学生时代建立的建筑认识有着重要的影响。

埃西里科住宅形体分析

埃西里科住宅形体分析

埃西里科住宅形体分析项目地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郊区的一个居住区——栗树山项目时间:1959-61建筑设计:路易斯·康(Louis I. Kahn)占地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多平方米委托人玛格丽特·埃西里科(Margaret Esherick)是一位喜爱读书的单身女性。

该住宅清晰地体现了路易斯·康的建筑思想,是其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住宅建筑之一。

虽然如此,这座住宅并没有某些实验性住宅建筑经常有的自负与炫耀。

房子安静优雅地坐落在修剪整齐的草地上,设计方面也充分考虑了女性委托人独居生活所需的私密性及功能上的种种需求。

它足够简洁和清晰,可作为兼具体积与厚度的建筑元素构成的经典案例。

它以三种简单的几何图形作为平面及空间叠加的基础,形成独特的建筑秩序,看似简单,实则复杂。

同时,在设计中,康将秩序和功能相关联,利用功能组织产生形体关系。

作为康第一座展现出个人风格的私人住宅设计,在情感方面,它被康赋予了一定的精神性。

整座住宅周围环境优美,绿树环绕,因此住宅的一面玻璃墙极符合环境,将阳光、绿树、幽静的小路也融入了室内。

建筑与环境心平气和的相处,环境衬托了建筑的美,建筑又装点了环境,相得益彰。

埃西里科住宅的住宅要素不多,简单的平屋顶没有普通的坡屋顶,也不像常规的住宅窗户形状,包括玄关藏在墙壁的凹处等等,很多要素看起来不像住宅,但住宅内部空间却是典型的传统化住宅精神在其中。

沿街立面。

实墙保护了隐私,固定玻璃窗引入了光,其两侧的外开式木板窗引入了风。

住宅的入口大门没有正对街道,而是被隐藏在凹廊的侧面。

入口:通过主入口的立面,我们可以看到对称的轴线,把起居室与另一边的房间隔开,形成了沿着轴线,同样大小的两个区域,缺口是一个独立的空间,看上去类似特林顿浴室的空心柱。

入口的T字形母题,是根据功能的要求而形成,一楼部分可以避免室外不受欢迎的窥视,并且明确暗示了层数的划分,起居室的高窗暗示了是一个通高的体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欧馆是费恩第一阶段的代表作。在这个作品中,费恩关注屋顶结构 和材料,并通过精心的构造设计使其成为控制阳光进入室内的阀门,并 完成了围绕树木展开的充满诗意地建构。树木,迷离的光线,清晰的建 构元素,隐喻了挪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建造传统。
新 技 术:
挪威馆的蚕茧薄膜以蚕茧为原材料,配以一定比例的尼龙丝,用 特制胶水等混合晾干后,光线透过屋顶薄膜进入室内后变得均匀而温 和,形成透光的“屋顶”。包括精心的构造设计使其成为控制阳光进 入室内的阀门,围绕树木展开的充满诗意地建构。
挪威冰川博物馆通体灰色,犹如一个冰川裂缝正处于菲亚尔兰的两座大山的底 部,其设计充分考虑了地形、地貌和季节的因素,融合了包括古朴的摩洛哥风格和 现代的纽约风尚等多种风格的元素。
冰川博物馆以收集、制作和传播关于冰川和气候的知识为目标,是松恩峡湾区 域一座壮观的建筑。博物馆是一个与国际冰川学会、挪威徒步旅行协会等联合成立 的非营利组织,曾获得国际大奖的展馆建筑与周围风景相融合。
新材料的发展不是基于“高技”而是结合“当时当地”的情况, 在使用的原则下发展新材料。
传统:
树木,迷离的光线,清晰的建构元素,隐喻了挪威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建造 传统。相对于欧洲的中心文化而言,挪威一直游离 在这中心文化之外,处于整 个欧洲的边缘。这一方面是由于挪威地处欧洲大陆最北部,地理边缘造成了文 化上的边缘化;另一方面由于挪威曾长期受外族统治,在这数百年的外族统治 期间,挪威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统治集团的政治中心先是哥本哈根厚实斯德 哥尔摩,而挪威则一直是政治上的边缘地区。因此挪威鲜有具有纪念意义的宏 伟建筑,传统民间建筑则一直占主导地位一一尤其突出体现在木材的应用上, 这是挪威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木材加工工艺及对材料的特殊体 验在建筑上的自然反映。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及对材料隐含特性的敏感体验成为 贯穿挪威建筑发展的线索,同时也生成了挪威建筑的独特性。
朝着山谷的一面,展览重
点是奥森的生活和旅途,朝山 丘一面图书馆展品则聚焦挪威 语。奇特的是,在这些地方书 桌垂直安装。
中央天窗骤降到室内空间,然后回 落朝向冰碛,契合了高纬度地区天然采 光的需要。咖啡厅开辟了宽敞的景致, 由木檩、玻璃和混凝土构筑的三角形结 构用以隐喻冰川;费恩在一旁设计了蓄 水的河道景观,收集的雨水和融雪形成 径流池,遥指对面的峡湾湖泊浅表其形 成过程。
费恩在六、七十年代设计的独立住宅中,几乎都以砖石结构为主体,辅以局部木框架结 构。这一结构类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挪威传统农庄的建造特征一一以原木结构为主,辅 以夹板结构,只是费恩用砖石结构取代原木结构。这是因为奥斯陆附近生产红砖,而建 筑技术的支持也能弥补砖块建筑冬季寒冷的缺点;另外,两种结构的对比所呈现的建造 特征与挪威传统农庄相似。伯德克别墅就是典型事例,图一。巴斯别克别墅延续了这一 特征,不过选择用混凝土浇筑代替红砖建筑。
1991年冰川博物馆建成,位于阿尔弗达尔的奥克茹斯特中 心也受到了广泛的称赞,1997年斯维勒·费恩获得普利兹克奖, 是0世纪挪威建筑界领军人物、挪威建筑师斯维勒·费恩的代 表作之一,被认为是建筑师利用景观而非借助外来物的典范。
尊重环境:
巴斯克别墅位于奥斯陆附近的山,基地树木繁茂,风景迷人,可以俯瞰到奥斯陆的城市景观以及远 处的海岸线。基地与波德克别墅非常相似,一样是繁茂的树林及坚硬的岩石地表,只是巴斯克别墅 位于一个与山谷平行的山脊处,基地除了最高处的一块线形平地,其余是向山谷迅速跌落的坡地。 费恩根据 地形的特点进行多层次地建筑布局,突出了陡峭的地形特征。
费恩脱离了纯现代主义建筑的桎梏,转向了独 创的、更具特色的建筑风格。这种完全尊重环境的 建筑理念让费恩收获了不少认可。1989年,他启动 了一个新项目,为挪威打造一座冰川博物馆。在这 栋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摩洛哥建筑对于费恩的影 响,古朴的建筑形式与挪威本土元素的应用:北欧 的光线、灰色的石岩、苍翠的森林......费恩调用 了一切他热爱的元素对这座公共建筑进行诠释。这 座博物馆建成后,长期致力于向公众传播普及关于 冰川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费恩展现了自己对于 公共建筑的热忱,尤其是本身承载了一定意义的建 筑。他对新与旧平等视之,从历史中汲取灵感的同 时,将自己对于时间的理解融入了其中。
在这个建筑系开始于东边被晨曦点亮的泳池, 终止于晚霞闪烁下泛着火光的壁炉。 而站在塔楼顶端又会给人带来不同 视野的风景。费恩在评价这个别墅 时提到他准确地抓住了场址独特的 荒野景观,但他并没有屈从于自然 和传统,而是通过建筑元素的现代 主义构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充满 诗意的场景。
· 斯维勒·费恩
背景: 费恩的现代主义其诗意性在于地域和全球视
野的交集。费恩融合了现代主义的理性与对景观 和挪威建筑传统、环境、气候和地域的感性认识, 从给定的景观中创造出新的概念,以使建筑发生归 属感。因而挪威人与自然的对话是将身体处于自 然之中,与自然进行直接私密的接触,不光通过 视觉,更是依赖嗅觉和触觉,以获取“自然地力 量”,他们认为正是这种“自然的力量”使人类我 到存在的立足点。
挪威冰川博物馆位于松恩峡湾和维斯特达尔冰川之 间的费扬兰小镇(Fjær land),于1991年5月31日有 王后主持开幕,目的是将有关冰川与气候的知识收 集、汇总并普及,它提供有关约斯特谷冰原 (Jostedal sbreen)、Jostedal sbreen National Park和 Ull tveit-Moe气候中心的各种信息。建筑 由Sverre Fehn设计,本身曾获数项大奖——包括挪 威建筑学最高奖A.C. Houen Fund金奖。您可以通过 互动展览和电影了解一系列关于冰川形成和移动的 知识。
混凝土墙体犹如人工屏风一般从乱石中升起,轻巧的薄屋顶通过木质三角支架支撑在混凝土墙 体上。墙体和屋顶之间留出一细部精益求精段距离作为侧天窗。沿着天窗而下,在混凝土墙面上有 规则地开了一些细小的缝,让人在不经意间瞥见室外的风景。
在这个建筑中,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与自然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开始于东边被晨曦点亮的泳 池,终止于晚霞闪烁下泛着火光的壁炉。而站在塔楼顶端又会给人带来不同视野的风景。费恩在评 价这个别墅时提到他准确地抓住了场址独特的荒野景观,但他并没有屈从于自然和传统,而是通过 建筑元素的现代主义构建,创造了一个独特的充满诗意的场景。
游览博物馆似有徒步登攀登冰川的体验。人们可沿入口两侧的露天踏步登上屋顶平台感 受冰川脊远足,由于来自冰山的冷空气下沉积聚,笼罩平台的雾漂移不定,仿佛云中漫步;
或由中央长廊进入洞穴般的大门,到冰川底部观览。
沿着廊柱向建筑内部行进,走廊变得愈发狭窄 这增加了参观的戏剧性。经过咖啡厅和报告厅 连廊后光线渐暗,眼前呈现巨大的冰碛,即是参观 的终点。建筑夹层位于接待区上空,并布置图 书馆。
有人把费恩的建筑作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阶段50世纪初期到60世纪中期,当时威尼斯双年 展北欧展正处费恩的建筑创作初期,以现代主义 抽象构图为主要设计手法。北欧馆展现了费恩的 设计性趣和特质。
结 构
威尼斯双年展的北欧馆进一步表达费恩对于建构的理解,并开始展现费恩自身的设计兴 趣和特质。北欧馆(代表芬兰、挪威、瑞典)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厚达2.2m的屋顶。屋顶采 用混凝土双向单跨结构,并由展馆的混凝土外墙支撑起来。上层梁之间悬挂有玻璃纤维 板,形成透明屋盖,搁置在下层混凝土梁上面。玻璃纤维板同时兼作排水沟。玻璃纤维 板可以自由拼装,以便让场地中的树木穿过屋顶。屋顶下面是层高4.46m,面积470m2的 无柱展 览空问。并且屋顶的设计源于威尼斯夏日强烈的阳光,厚度则根据 当地夏季太 阳的运行轨迹确定。阳光经过混凝土梁,玻璃纤维板以及 树叶的多次反射和折射后进入 室内,温和均匀地弥漫在展厅内,不仅满足了展览要求,而且创造了挪威特有的飘忽迷 离的日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