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_联苯乙酮合成工艺研究
精细化工4-苯乙酮的合

精细化工-4-苯乙酮的合成引言精细化工是一门用于合成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工艺。
本文将介绍精细化工中的一种常用合成反应——苯乙酮的合成。
我们将从合成方法、反应机理以及工业应用等方面进行讨论。
1. 合成方法苯乙酮的合成有多种方法,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酸碱催化法和氧化法。
1.1 酸碱催化法酸碱催化法是将苯乙酮的前体苯乙烯与乙酸酐进行缩合反应。
一般情况下,使用硫酸为催化剂,将苯乙烯和乙酸酐加热反应,生成苯乙酮。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H=CH2 + CH3COOH → C6H5CH2C(O)CH3 + H2O1.2 氧化法氧化法是通过将苯乙烯氧化为苯乙酮。
该方法一般使用氧气或过氧化氢等氧化剂进行反应。
反应方程式如下:C6H5CH=CH2 + O2 → C6H5CH2C(O)CH3 + H2O2. 反应机理2.1 酸碱催化法反应机理酸碱催化法的反应机理主要分为几个步骤:1.乙酸酐与硫酸反应生成酸性环境,促进反应进行。
2.苯乙烯与乙酸酐在酸性环境下发生缩合反应,生成中间产物。
3.中间产物经水解得到苯乙酮。
整个反应过程的机理较为复杂,其中每个步骤都可进一步分解,具体的细节和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
2.2 氧化法反应机理氧化法的反应机理主要涉及苯乙烯的氧化反应。
1.苯乙烯通过氧化剂的作用氧化为过渡态,生成中间产物。
2.中间产物进一步发生转化反应,生成苯乙酮。
由于该方法的氧化剂和反应条件不同,反应机理也会有所差异。
3. 工业应用苯乙酮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染料、涂料、香料和药物等领域。
在染料工业中,苯乙酮可作为染料的合成原料或溶剂,用于染料的合成和提取等过程。
在涂料工业中,苯乙酮广泛用于各种涂料的合成和稀释。
同时,苯乙酮作为有机溶剂,具有良好的挥发性和溶解性,可以帮助涂料更好地附着在被涂物表面。
在香料工业中,苯乙酮可用于合成多种香精,如玫瑰香精、松香精等。
苯乙酮的独特气味使其成为很多香水和香料的重要成分。
在医药领域中,苯乙酮是合成多种药物的重要中间体。
苯乙酮的制备研究

苯乙酮的制备研究苯乙酮,又称丙酮苯,是一种无色液体有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6H5COCH3。
它具有独特的香味,在化工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苯乙酮通常用作香水、药品和塑料制造的原料,也被用来生产染料,树脂和农药等化工产品。
苯乙酮的生产工艺以及制备方法在化工领域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着重研究苯乙酮的制备方法,探究其生产工艺和优化措施。
一、苯乙酮的制备方法苯乙酮的制备方法主要包括酸碱法、酸酮偶合法、苯甲酮氧化、苯甲酮硝化等多种工艺。
其中以酸碱法和酸酮偶合法较为成熟和广泛应用。
1.酸碱法酸碱法是苯乙酮生产的传统工艺,也是经济实用的一种制备方法。
其反应如下:2 C6H5CH2Cl + 2 NaOH → C6H5COCH3 + 2 NaCl + 2 H2O苯乙酮生产工艺在操作和控制上较为简单,但废气处理较为复杂。
目前,酸碱法苯乙酮生产工艺已经具备较高的稳定性和成熟度,但由于产物纯度较低、副反应严重等问题,越来越多的企业将目光转向其他更为先进的制备方法。
二、苯乙酮的生产工艺苯乙酮的生产工艺主要包括原料处理、反应制备、产品分离等多个环节,整个工艺复杂且关联紧密。
1.原料处理苯乙酮的原料处理主要包括底物氧化、催化剂制备等多个环节。
底物氧化是指将前体物质如乙苯氧化为苯乙酮,该步骤需要合适的氧化剂以及适当的催化剂参与反应。
催化剂的制备则需要先进的制备工艺以及严格的质量控制,以确保产品的稳定生产。
2.反应制备反应制备是苯乙酮生产的核心环节,其反应条件的控制和催化剂的添加对产品质量影响极大。
目前,酸酮偶合法生产苯乙酮的反应制备中,催化剂的选取和稳定性是重点研究的方向。
3.产品分离产品分离是苯乙酮生产工艺中的最后一步,该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和产率。
目前,常用的产品分离方法主要包括单级结晶、溶剂萃取等。
三、苯乙酮的制备技术改进苯乙酮的制备技术改进主要包括反应条件的优化、催化剂的改进以及产品分离技术的改进等多个方面。
1.反应条件的优化反应条件的优化是苯乙酮制备中的重点方向之一,通过对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参数进行调整,可以提高产品的产率和纯度。
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研究

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研究
鲁拉西酮是一种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神经药物,其化学名为4-(2-(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基)-3-羟基苯乙酮,化学式为C18H14FNO3。
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具体流程如下:
1. 合成4-溴苯乙酮
将苯甲酸置于浓硫酸中加热回流,得到苯酚,然后将苯酚滴加到浓硝酸中,得到4-硝基苯酚。
接着将4-硝基苯酚与乙酸酸酐在硫酸存在下反应,得到4-乙酰氧基苯酚。
将4-乙酰氧基苯酚与一定量的苯甲醇和氨水在甲酸存在下反应,即可得到4-甲氨基苯乙酮。
此时将其转化为4-溴苯乙酮,需要将其加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然后加入一定量的溴,反应后得到4-溴苯乙酮。
2. 合成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甲醇
将3-(氯甲基)-2,5-二氧杂环戊烷与4-氟苯胺在四氢呋喃中反应,得到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胺。
接着将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胺加入到硫酸存在下的乙醇中,得到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醇。
置于氯化亚铁溶液中,反应后再加入一定量的醋酸,即可得到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甲醇。
3. 合成鲁拉西酮
将4-(4-氟苯基)-1,3-苯并二氧杂环丙烷-4-甲醇和4-溴苯乙酮置于四氢呋喃和氢氧化钠的混合溶液中,加热促进反应。
反应后得到鲁拉西酮中间体,将其置于一定量的硼酸溶液中继续反应,即可得到最终产物鲁拉西酮。
总体来说,鲁拉西酮的合成工艺比较繁琐,并且需要许多中间体进行反应。
不过,经过多年的研究,已经优化了合成工艺,使其合成更加高效、简单和环保。
4-氨基苯甲酸的合成工艺研究

C h o n g q i n g 4 0 1 5 2 4, C h i n a ;3 . Hu n a n Me c h a n i c a l a n d E l e c t r i c a l P o l y t e c h n i c ,C h a n g s h a 4 1 0 1 5 1 ,C h i n a )
a c i d wa s s y n t h e s i z e d a n d c h a r a c t e iz r e d b y I R, H NMR a n d” C NMR. I n t h e a c y l a t i o n r e a c t i o n,t h e i n l f u e n c e s o f d o s a g e
件 下, 4 一 氨基 苯 甲酸的产率为 9 4 . 0 %, 纯度 9 9 . 7 %.
关键词 : 4 一 氨 基 苯 甲酸 ;苯胺 ; 酰基化 ; 碘 仿
中图 分 类 号 : 0 6 2 5 . 6 3
文 献 标 志 码 :A
S y nt he s i s o f 4 - a mi no b e nz o i c a c i d
V o 1 . 3 3 No . 1
2 0 1 3年 1 月
J a n . 2 0 1 3
文章 编 号 : 1 6 7 1 — 1 1 1 4 ( 2 0 1 3 ) 0 1 — 0 0 9 3 — 0 4
4 一 氨基苯 甲酸 的合成 工艺研究
周石 洋 ,陈 玲 ,袁 月华
Ke y wo r ds:4一 a mi no b e nz o i c a c i d; a n i l i n e;a c y l a t i o n;i o do f o m r
4,4’-联苯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EPR谱与热分析

4,4’-联苯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EPR谱与热分析梅光泉;周建良;刘万云;应惠芳【摘要】在碱性条件下,以4,4’-联苯二乙酰丙酮和二苯甲酰甲烷为原料合成了新型固态三元配合物[Cu2(C22H20O4)(C15H11O2)2],并用元素分析、电导率、红外光谱、电子光谱和电喷雾质谱对其进行了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研究了配合物在氮气气氛中的热分解行为.对配合物测量了室温固体电子顺磁共振谱,定性探讨了配合物的分子几何构型,得到了其波谱参数(g=2.1082).%In alkaline medium, a novel 3, 3'-(biphenyl-4, 4'-diyl) dipentane-2,4-dione-bridged di-copper( Ⅱ ) complex, [Cu2 (C22H20O4) (C15 H11O2 )2] (C15 H11O2 = 1,3-diphe-nylpropane-1,3-dione anion; C22 H20O4 =3 ,3'-(biphenyl-4,4'-diyl)dipentane-2,4-dione di-anion) , was synthesized and characterized by the element analysis, conductivity, infrared spectra, electronic spectra and ESI-MS. Thermogravimetry(TG) and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DSC) for compound in an atmosphere of N2 was performed. The solid EPR spectra at the X-band frequencies present the signals corresponding to the di-nuclear entity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its electronic structures have been qualitatively investigated. Its parameters have been obtained (g=2. 1082).【期刊名称】《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1(045)004【总页数】5页(P582-586)【关键词】4,4’-联苯-3,3’-二(2,4-戊二酮);铜(Ⅱ)配合物;合成;电子顺磁共振;热分析【作者】梅光泉;周建良;刘万云;应惠芳【作者单位】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336000;中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长沙410083;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336000;宜春学院江西省高校应用化学与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西宜春3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O614.1近年来,通过合理设计各种含氧、氮等原子配体与金属盐的反应合成简单的模型化合物来研究复杂的金属蛋白、金属酶已经成为生物无机化学的研究热点之一[1-2].而铜的配合物因具有特殊的磁学、电学、光学等性质,在材料、催化等许多领域表现出应用价值,其中对双核配合物,包括同双核和异双核配合物的研究尤为广泛和深入,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3].本文在成功合成桥联配体4,4’-联苯二乙酰丙酮的基础上[4],合成了双核铜(Ⅱ)四氧杂环混合配体配合物[Cu2(C22H20O4)(C15H11 O2)2].通过各种物理手段,如 ESI-MS、EPR、TG、DSC等对标题配合物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和性质研究.配合物的合成路线如下(见式1).无水甲醇(北京化工厂,分析纯,经镁回流除水蒸馏);乙腈(北京益利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分析纯,经CaH2回流除水蒸馏);苯(天津化工厂,分析纯,用钠干燥,重蒸);Cu(ClO4)2·6H2O(自合成,铜的含量分析方法参考文献[5]);其它试剂和药品均为分析纯.Flash EA1112元素分析仪(美国热电公司);Bruker DMX400(400MHz,德国 Bruker公司);Shimadzu UV-25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公司);Bruker TENSOR 27型红外光谱仪(KBr压片法,德国 Bruker公司,4000~400 cm-1);Finnigan LCQ质谱仪和 Thermo Finnigan DECAX-3000LCQ Deca XP质谱仪(乙腈-甲醇作流动相,美国Finnigan公司);TA DSC-Q10型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和TA TGA-Q50型热重分析仪(热分析实验在氮气气氛下进行,N2的流速为50mL/min,加热速率为10℃/min,美国TA公司);Bruker ESR-420电子顺磁共振谱仪(X-射线频率段,频率9 656.258Hz,扫场5 000G,微波功率10dB,调制频率100kHz,场调制强度1 Gpp,增益2×105,时间常数0.5s,中心磁场3200G,扫场范围1 000G/60cm,扫描时间300s,德国Bruker公司);DZF-2001型真空干燥器(上海浦东荣丰科学仪器有限公司);DDS-11A型数显电导率仪(上海雷磁新泾仪器有限公司);DLSB-5L/40低温冷却循环泵(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 分别见文献[4,6].59.7mg(0.24mmol)二苯甲酰甲烷、43.2 mg(0.12mmol)4,4’-联苯二乙酰丙酮和91.0mg(0.24mmol)Cu(ClO4)2·6H2O 的20mL混合溶液(甲醇∶水=1∶1),在室温搅拌0.5h后成混浊液,加3滴三乙胺,回流,反应3h,溶液变成草绿色混浊溶液,冷却,过滤,经水、甲醇洗涤,60℃下真空干燥得到106.2mg草绿色粉末.产率96.0%.ESI-MS(m/z):922.6(77%),900.4(100%),860.2(70%).元素分析,按 C52H42O8Cu2(FW=921.98)的计算值(%):C,67.74;H,4.59;Cu,13.78.实测值(%):C,67.43;H,4.11;Cu,13.88.摩尔电导Λm(3.2×10-4 mol·dm-3 DMF溶液,298K):9.3S·cm2·mol-1.从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结果来看,实验数据和理论值相吻合,其摩尔电导数值也表明配合物为非电解质化合物[7],结合对配合物的热重分析无结晶水存在,初步推测所合成的双核金属配合物的可能结构如式1所示.该固态配合物在空气中稳定,难溶于水和氯仿、丙酮、苯等溶剂;微溶于甲醇、乙醇;溶于DMF和DMSO.配合物的阳离子电喷雾质谱见图1.在921.6(41%),922.6(77%),923.7(72%),924.6(42%)处产生一组具有铜原子同位素特征的峰,这一组峰可以归属为[M+H+]+.比较该配合物与自由配体二苯甲酰甲烷和4,4’-联苯二乙酰丙酮的红外光谱,发现有较大差别:它们除了在1 700cm-1附近皆无吸收,与自由配体的1608cm-1相比,羰基的伸缩振动吸收峰均有所红移,这归因于金属配合物中双β-二酮的Keto和Enol之间的互变异构从Diketo转变成Enol形式,酸性质子从Enol羟基上脱离,Enol羟基氧和Enol羰基氧和金属离子螯合形成六元环,使体系共轭程度增大,红外吸收向低频方向移动[8].另外,从表中数据可看出,配体中的主要红外吸收峰(νC=O,νC-H,νC=C,δC-H)表现在配合物中都发生了明显位移,表明它们确已与金属离子配位.羰基的伸缩振动分裂为1 592cm-1和1 543cm-1两个峰,1 525cm-1附近的吸收为配合物C=C伸缩振动的强吸收峰,这是配体以烯醇负离子配位的特征[9],说明配合物中桥基配体4,4’-联苯二乙酰丙酮以烯醇式阴离子形式与Cu2+离子发生配位.在3 069~2 925cm-1范围内有一个中等强度的宽吸收峰,主要是由该混配物中4,4’-联苯二乙酰丙酮基负离子上甲基、烯键=C-H和芳环上 C-H 的伸缩振动所致.1 400cm-1和1 368cm-1处的两个吸收峰分别是4,4’-联苯二乙酰丙酮基负离子上甲基的反对称变形振动和对称变形振动.1 590~1 400cm-1有多个强吸收峰为苯环的骨架伸缩振动,它是苯环存在的标志,该吸收峰由于和其它吸收峰重叠而不能明确指认.1 226cm-1处的吸收峰为C-CH3的伸缩振动和C=C键的伸缩振动的偶合所致.1 024cm-1的吸收峰可归属于4,4’-联苯二乙酰丙酮基负离子上甲基的C-H的摇摆振动峰.744cm-1附近的吸收峰可指派为配合物中苯环上相邻H原子的同位相面外弯曲振动峰;而545cm-1,463cm-1[10]的吸收峰为配合物中配位键Cu—O键伸缩振动峰. 比较金属配合物和配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及数据[4,6],发现形成配合物后(图2),配体在268nm和344nm处的二个主要吸收峰均仍然存在,铜配合物的长波紫外吸收峰位置由344nm红移至349nm,摩尔吸光系数变小.这是由于形成配合物分子所造成:金属配位键的生成,使双β-二酮的Keto和Enol之间的互变异构从Diketo转变成Enol形式,配位原子上电子云密度发生改变,增加了整个电子体系的共轭化和离域化程度,分子的平面性有所增强,电子跃迁则需要更少的能量,导致共轭生色团π→π*跃迁的能量发生变化,表现在电子光谱上是红移现象[11].配合物与配体谱图相似,说明配体对中心金属离子影响较大,配体与金属离子键合较强所致.没有观察到明显的d-d跃迁.从配体的跃迁可证明配合物的紫外吸收是来自配体的电子跃迁.其配合物的紫外最大吸收出现在349nm,均为对应于配体二苯甲酰甲烷烯醇式单线态π→π*的吸收.由此可见,桥基配体对光仅有很弱的吸收,对配合物的紫外吸收贡献较小.由于该配合物在低温下的顺磁共振信号太弱,测试了它的室温粉末EPR谱.室温下固体双核Cu(Ⅱ)配合物的EPR谱,具有轴对称性质.图3中配合物在3200×104 T附近呈现的上下不对称吸收信号即为总自旋态为三重态引起的,对应于三重态中ΔMs=1的允许跃迁,这表明双核铜配合物中存在着弱的各向异性三重态[12].峰型的上下不对称性意味着配合物中两个铜离子之间存在磁相互作用. 配合物中g⊥=2.0527和g//=2.2192,根据3 g=2g⊥+g//可算出其平均g因子值:g=2.1082,和二价Cu离子四方平面型的g值相吻合[13].对于四方形配位构型的二价铜离子,还可以根据G值来进一步说明Cu(Ⅱ)的电子处于dx2-y2或者dxy轨道上,文献[14]指出,G值大小可用来评估处于四角场环境中Cu(Ⅱ)间交换偶合的程度[G=(g//-2)/(g⊥-2)],交换偶合的结果将使G 值小于4.0;当(g//>g⊥>2,且G >4)时可以说明二价铜离的电子处于dx2-y2上.根据公式G=(g//-2)/(g⊥-2),配合物的G 值为4.16,由此可知,配合物的Cu(Ⅱ)的电子处在四方形平面构型的dx2-y2轨道上,表明二个Cu(Ⅱ)之间交换偶合较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配合物有一定的减弱[15].因为二乙酰丙酮桥联分子的空间长度远小于4,4’-联苯二乙酰丙酮桥联长度,使核间距较短的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配合物的二个Cu(Ⅱ)之间交换偶合作用增大.图4中从Cu(Ⅱ)配合物的TG曲线看到,在至185℃之前没有任何失重,表明无水分子存在.随着温度升高,TG曲线在185~398℃之间出现了二个剧烈的连续失重过程:185~334℃之间失重43.13%,在 DTG曲线的最快失重速率点在315℃;334~398℃之间失重31.10%,在 DTG曲线的最快失重速率点在384℃.其总失重74.23%,对应于失去二个二苯甲酰甲烷和一个C5H8O2(理论值70.36%).残余物重26.77%,推测为二分子CuO(理论值17.26%)和未充分燃烬的有机碳残渣.图5中的DSC曲线表明,在不到315℃出现一个的放热过程,随后在341℃附近出现一个几乎连续的吸热过程.DDSC曲线说明DSC曲线的二个峰都是单独、无重复的峰.以二苯甲酰甲烷为端基配体,4,4’-联苯二乙酰丙酮为桥联配体合成了双核铜(Ⅱ)的新型固态三元配合物,组装反应产率达到96.0%.通过元素分析、电导、IR、UV-Vis、电喷雾质谱和热分析等手段,确证了所得产物的结构.室温下Cu2+双核配合物的多晶粉末电子顺磁共振谱测试表明,Cu(Ⅱ)配合物的未成对电子处在四方形平面构型的dx2-y2轨道上,二个Cu(Ⅱ)之间有一定的交换偶合,波谱参数g⊥=2.0527,g//=2.2192,g=2.1082,G=4.16.【相关文献】[1]Siddiqi Z A,Khalid M,Kumar S,et al.Antimicrobial and SOD activities of novel transition metal complexes of pyridine-2,6-dicarboxylic acid containing 4-picoline as auxiliary ligand[J].Eur J Med Chem,2010,45(1):264-269.[2]La Mendola D,Bonomo R P,Caminati S,et al.Copper(Ⅱ)complexes with an avian prion N-terminal region and their potential SOD-like activity[J].J Inorg Biochem,2009,103(2):195-204.[3]Sartoris R P,Santana R C,Baggio R F,et al.Pyrophosphate-bridged Cu(Ⅱ )chain magnet:{[Na3Cu(P2O7)(NO3)]·3H2O}n[J].Inorganic Chemistry,2010,49(12):5650-5657.[4]曾锦萍,黄海平,梅光泉,等.4,4’-联苯-3,3’-二(2,4-戊二酮)的合成与热谱研究[J].化学试剂,2009,31(11):908-911.[5]Cavalheiro E T G,Lemos F C D,Schpector J Z,et al.The thermal behaviour of nickel,copper and zinc complexes with the Schiff bases cis-and trans-N,NO-bis (salicylidene)-1,2-ciclohexadiamine(Salcn)[J].Thermochimica Acta,2001,370(1-2):129-133.[6]梅光泉,曾锦萍,袁晓玲,等.二苯甲酰甲烷的合成与热稳定性研究[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8(4):283-286.[7]Geary W e of conductivity mesurements in organic solvent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coordination compounds[J].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1971,7(1):81-122.[8]Chen Z M,Wu Y Y,Huang F X,et al.Synthesis,spectral,and thermal characterizations of Ni(Ⅱ)and Cu(Ⅱ)β-diketone complexes with thenoyltrifluoroacetone ligand[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2007,66(4-5):1024-1029.[9]梅光泉,袁晓玲,刘万云,等.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镍(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与磁性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4(3):418-422.[10]Gaber M,Ayad M M,El-Sayed Y S Y.Synthesis,spectral and thermal studies of Co(Ⅱ),Ni(Ⅱ)and Cu(Ⅱ)complexes 1-(4,6-dimethyl-pyrimidin-2-ylazo)-naphthalen-2-ol[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2005,62(1-3):694-702. [11]Sultan R,Gadamsetti K,Swavey S.Synthesis,electrochemistry and spectroscopyof lanthanide(Ⅲ)homodinuclear complexes bridged by polyazine ligands[J].Inorg Chim Acta,2006,359(4):1233-1238.[12]Julve M,Verdaguer M,Charlot M F,et al.Interactions in Cu(Ⅱ)Cu(Ⅱ),VO (Ⅱ)VO(Ⅱ)and Cu(Ⅱ)VO(Ⅱ)pairs through oxalato bridging ligand[J].Inorg Chim Acta,1984,82(1):5-12.[13]Chandra S,Kumar R.Electronic,cyclic voltammetry,IR and EPR spectral studies of copper(Ⅱ)complexes with 12-membered N4,N2O2and N2S2donor macrocyclic ligands[J].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2005,61(3):437-446.[14]Hathaway B J,Tomlinson A A G.Copper(Ⅱ)ammonia complexes[J].Coordination Chemistry Reviews,1970,5(1):1-43.[15]梅光泉,袁晓玲,刘万云,等.二乙酰丙酮桥联双核铜(Ⅱ)配合物的合成、EPR谱与热分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8(2):104-107.。
中间体2_4_二羟基苯乙酮合成工艺研究

2 . 2 正交实验
影响合成反 应的 工 艺条 件 很多 , 主要 有 物料 用 量、 反 应时 间、 反应温度、 催化剂种类及用量等 因素。为了 综合考 虑每个因 素对反应产率的影响、 成本和能耗等问题 , 以及 确定最 佳工艺条 件 , 本实验设计了如 下的正交实验。 根据以上单因素实 验结 果 , 选择 反应 温度、 反 应时 间、 催化 剂用量以及冰醋酸用量 4 个因素做 4 因素 3 水平的正交实验 , 实 验设计见表 1, 实验结果与极差分析见表 2。 表 1 正交实验因素水平表
max
1. 2 仪器
高效液相色谱仪、 紫外分析 仪、 W R S- 1A 数 字熔点 仪、 精密 电子天平等。
( nm ):
作者简介 : 曹晓燕 ( 1978- ) , 女 , 助教 , 主要从事精细化工方面的研究。 E - m ai:l caoxxyu@ 126
88
广州化工
2011 年 39 卷第 8 期
水平 1 2 3 反应温度 (A) / 120 135 150 催化剂用量 ( B) / g 14. 0 16. 0 18. 0 冰醋酸用量 ( C) / g 12. 0 18. 0 24. 0 反应时间 ( D ) /h 0 . 5 1 . 0 1 . 5
2011年 39卷第 8 期
表 2 正交实验结果表
d为主要因素取收率最高的水平是次重要的因素取收率最高的水平c是再次的水平因素取收率最高的水平两个水平时对产品收率的影响作用相差无几那么从减少设备腐蚀性和降低成本方面考虑应选取较低的催化剂用量从而组成较优化的工艺条件验证实验实验号反应温度13516
2011年 39卷第 8 期
广州化工
87
中间体 2 , 4- 二羟基苯乙酮合成工艺研究
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

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配体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引言:Schiff碱是一类重要的含氮有机化合物,由亲电子和亲核子的反应形成。
它们具有广泛的应用,如金属配合物催化、有机发光材料以及生物活性分子等。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期发现新的化合物及其应用。
合成方法: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的合成通常可以由苯乙酮和胺类反应得到。
一般而言,苯乙酮中的羰基电子云会与胺中的氨基云进行亲核加成,形成巯基胺化合物。
接着,在酸性条件下,巯基胺物种会内酰胺化生成Schiff碱。
最常见的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包括2-羟基苯基亚胺、2,4-二羟基苯基亚胺等。
结构特点: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在化学结构上具有醛基和氨基的特点,这些官能团有利于它们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
此外,由于Schiff碱分子中的羰基活性较高,可以与具有亲核性的离子或分子进行反应,形成稳定的金属配合物。
配位方式: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可以与过渡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配合物。
其配位方式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是通过Schiff碱分子中的氮原子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六配位的配合物。
另外,Schiff 碱还可以通过羟基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五配位的配合物,或通过醛基与金属离子配位形成四配位的配合物。
性质与应用: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及其配合物具有多样的性质和应用。
由于Schiff碱分子中具有大量活性氨基或羟基,使得它们具有良好的自组装性能,可以形成一维、二维或三维的超分子结构。
此外,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配合物还具有良好的荧光性能,可以用作有机发光材料。
同时,一些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配合物还具有生物活性,可以用于抗菌、抗肿瘤等医药领域。
总结:氨基苯乙酮类Schiff碱及其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研究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
联苯乙酮的合成

1、联苯乙酮的合成
将联苯77g(0.5mol)(工业品),溶于100ml二氯乙烷中备用,在一个装有搅拌,冷凝管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00ml二氯乙烷,用盐水降温至20℃时,一次性加入无水三氯化铝(工业品)80g(0.6mol)后,开启搅拌,继续降温至0—5℃,滴加乙酰氯(工业品)43g(0.55mol),并在0--5℃间保温半小时后,于同样温度下滴加预先配联苯溶液,并保温4小时,反应结束后将反应液缓慢倾入500ml+500g碎冰的冰水混合液中水解,确保水解温度不超过15℃,搅拌20分钟后静止分层,水相分两次用500ml二氯乙烷萃取后,水相弃之,合并有机体,蒸馏回收二氯乙烷套用,剩余有机物冷却降温结晶得黄色固体结晶94g、收率96%、溶点109-112℃、HPLC含量9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上表 数据可知 。 适宜的 联苯/ 三 氯化铝/ 乙酰 氯 摩尔比为 1/ 1 .5/ 1 .2, 反应 温 度 为 46 ±3 ℃, 反 应 时 间 3h 。 如此联苯的 转化率 可 ≥99 %, 4 — 联苯 乙酮 的收 率 可 ≥97%。 且从全 部用 回收溶 剂的 19#和 21#实验 结 果可以看出 , 只 要用 CaCl2 吸水 干燥 完 全 , 回收 溶剂 完 全可以套用 , 而不影响反应的转化率和收率 。
19
77 106
64 500 * 40 ±2 240 97 .6 93 .1 95 .0
*此实 验 所用的 4# 溶剂 全 为 用无 水 CaCl2 干 燥 的 回收溶剂
20
2 31 3 00 1 41 1 300 46 ±3 1 50 99 .6 2 87 97 .8
21
231 300 141 13 00 * 40 ±3 180 100 289 98 .3
80
江 西 化 工
2006 年第 3 期
实验序号 项目名称
联苯投入量(g) 无水三氯化铝量(g)
乙酰氯量(g) 4 #溶剂量(g) 反应温度(℃) 反应时间(min) 联苯转化率(%) 4— 联苯乙酮产 量(g) 产率(以联苯计)%
备注
18
77 106 64 500 40 ±2 240 98 .3 93 .8 95 .7
3 .总结 : 根据实验结果 , 联苯乙酰化采用 4 #溶剂时 , 最贵的 原料 — 联苯 — 转化率 可达 到 98% -100 %, 产 品 4 — 联 苯乙酮的收率达到 95%-98%, 且 4 #溶剂可回收套用 ,
节约了原料成本 , 同时整 个操作 简便安 全 , 因 此本工 艺 具有推广至工业化大生产的价值 。
关键词 :联苯 乙酰化 溶剂 4 — 联苯乙酮
4— 联苯乙 酮是一种 重要的精细 化工中间 体 , 广 泛 地应用于 农药 、医 药等 的化 学合 成 。 其 见诸 文献 报 道 的合成方法很多 , 如 卤代苯 乙酮偶 联法[ 1] , 氧化 法[ 2] , a 一卤代酮脱卤法[ 3] , 联苯 乙酰化 法[ 4] 等 , 但就 原料是 否 易得 、工艺是否 简便 因 而是 否易 于实 现工 业化 生产 来 说 , 则一般采 用联 苯乙 酰化 法 。 以 下对 此工 艺进 行 实 验研究 。
95 %-98 %, 且溶 剂可 回收 套用 。 我 们确 定 4 #溶剂 做 为本工艺的溶剂 。
2 .实验及结果 2 .1 实验原料 : 联苯(工业品 , 含量 ≥99%) 乙酰氯(C .P .级) 无水三氯化铝(C .P .级) 4 #溶剂(C .P .级) 絮凝剂(C .P .级) 活性炭(C .P .级) 甲醇(工业品) 2 .2 实验操作过程析例 : 在 2000ml 反应瓶 中加 入 231(g)联 苯 , 300(g)三 氯 化铝 , 1300ml4#溶剂 。 在 46±3℃下滴加 141(g)乙酰氯 , 滴完后维持 温度反应 3 小时。然 后将反应液 倒入 2700ml 含 絮凝剂 16%的水液 中 , 加 入 5(g)活 性炭搅 拌 15 分钟后过滤 。 滤饼用 50ml ×2 的水洗涤两次 , 洗液同 原滤液合并用 分液 漏斗 分去 水层 , 有 机层 用 500ml ×2 水洗涤两次 , 取 样分 析 联苯 转化 率为 100%, 然 后蒸 馏 回收 4 #溶剂 , 残 余料 液趁 热倒 入 1400ml 甲 醇中 , 冷 却 结晶 。 过滤 得 4— 联 苯乙 酮 278(g), 母 液 蒸 馏回 收 甲 醇 , 残液冷却结 晶过滤 , 滤 饼用 少量 甲醇 洗涤 得 11(g) 联苯乙酮 。 联苯 乙 酮 合计 得 289(g), 总 收 率 98 .3%。 产品熔点 :119— 120 ℃(文献[ 4] :mp118 -120 ℃;文献[ 5] : mp121℃), 用气 相 色谱 内 标法 测 得 4— 联 苯 乙酮 含 量 99 .8%。 2 .3 实验结果 改变参数取值 , 按以 上相同 的步骤 操作 , 部分结 果 汇总如下表 :
参考文献 [ 1] hatanaka yasuo ;Chem .Lett .1989 .(10).P1711 . [ 2] M izuno.Kazuhiko ;Tetzahedrom Lett .1985 , 26(47).P5823 . [ 3] 钟琦 , 马锋 ;有机化学 1991 .11(2)P209. [ 4] 李光 华 , 胡绍 渝 ;中 国 医药 工业 杂志 1991 , 22(6);P250 251. [ 5] Drake NL et al ;J .Am.chem .soc.1930.52 ;P3715
DO I :10.14127/j .cnki .j iangxihuagong .2006.03.025
2006 年 9 月
4— 联苯乙酮合成工艺研究
79
4 —联苯乙酮合成工艺研究
辜高龙 宋夏辉 方卫红 王文明
(江西化学工业研究所 南昌 330029)
摘 要 :联苯经乙酰化制备 4 — 联乙酮 , 通过 选择合 适的溶 剂和优 化工艺 参数 , 使 产品收率达到 95%-98%, 且操作简单安全 , 因而具有工业生产价值 。
1 .工艺难点分析 此工艺原 理为 芳香烃 Friedel -Crafts 酰 基化 , 是 一 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 。 但由于原料联苯(mp :71-72℃) 及产物 4 — 联苯 乙酮(mp:121℃)[ 5] , 均是 高熔 点 固体 , 故选择适当的溶剂是此工艺成败的关键 。 实验刚开始时 , 我 们曾 按 照文 献[ 4] 报道 的方 法 采 用 CS2 作为溶剂进 行试验 , 但发 现存 在以 下问题 :①由 于产物 4— 联苯乙酮不溶 CS2 。 反应结束后物料呈泥 浆 状粘贴在反 应瓶中 , 后处理 操作 不方便 , ②由于 CS2 沸 点低(46.3 ℃)又易燃 , 加水分离产品时由于催化剂三 氯 化铝遇水 放 出大 量 热量 , CS2 快 速 挥发 很 容 易着 火 爆 炸 , 很不安全 。 故我们决定更换溶剂 。 在随后的实验中 , 我 们先后 选用了四 种溶剂 , 其 中 1 #、2 #、3#溶剂均 存在 产品 收率 偏低(低于 80%)和 带 有因自身参加反应产生的少量 杂质以 及分离 精制困 难 等不足 。 选用 4#溶剂时 , 开始亦存在产品分离困难 , 过滤时 产品夹带严重 , 抽 滤困 难 , 操作 不便 等不 足 , 后经 仔 细 理论分析 , 找到一种絮凝 剂 , 便 解决了 此过滤 分离困 难 的问题 。 由于 此 溶 剂在 酰 化过 程 中 很 稳定 不 参 加 反 应 , 反应可控制在较高温 度下进 行 , 因 而联苯 的转化 率 可达到 98%-100 %, , 而 4— 联苯 乙酮的收率则可增 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