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财政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3页]
![第十四章 政府间财政关系[3页]](https://img.taocdn.com/s3/m/bb76c177551810a6f4248613.png)
第十四章政府间财政关系一、重要概念1. 政府间财政关系(intergovernmental fiscal relations)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公共收支上的权责关系,其中地方政府指中央以下各级政府。
在联邦制国家,这种制度称为财政联邦制,在我国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 财政管理体制(fiscal administration system)是我国的用语,也称预算管理体制。
通常指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
其主要内容包括确定财政管理的主体与级次、公共收支的划分原则与方法、财政管理权限的划分以及财政调节制度和方法等。
3. 财政分权(fiscal decentralization)征税权和支出权向下级政府的下放,或者说,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程度的财政自主权。
4. 税收控制指数(index of tax control)地方政府各税种收入比重乘以各自权重后的加权平均指数,是反映地方政府税收自主权的一个重要指标。
5. 分税制(tax sharing system)具体安排各级政府收入责任、划分公共收入的一种制度。
大体上有四种形式,即分税额、分税权、分税率和分税种。
二、重要问题1. 财政分权的衡量指标主要有哪些?如何评价我国的财政分权程度?(1)一般来说,捕捉财政分权特征的指标有许多,比如地方政府的审批预算权、举债权、征税权、就业人数占公共就业总人数的比重、公民参与和影响本辖区财政决策的程度等。
但在大多数国家,政府间财政关系并不具备这些特征,地方政府不完全掌控它们的收入。
况且,这些指标有些不能量化,有些指标虽然能量化,但严重缺乏数据。
(2)在衡量财政分权和对财政分权程度进行国际比较时,通常采用地方政府公共收入自主权和地方政府公共支出占国家公共支出的比重这两个指标。
地方收入自主权的衡量指标又有三个:一是地方政府自身(本级)公共收入占国家公共收入的比重;二是地方政府总公共收入构成,即地方政府自身公共收入占地方总公共收入比重;三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控制指数。
财政管理体制

•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办法后,一些地方为了争取财源盲目建 设,从而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效益。
第16页/共36页
7、1985年-1993年 •大部分地区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基本 上按照利改税第二步改革以后的税种设置,按隶属关系划分中央财政收支 和地方财政收支,根据地方的收支基数,计算确定地方新的收入分成比例 和上解、补助数额,一定五年不变。 •福建、广东两省实行“大包干”的体制。国务院决定从1980年起,福建 省实行“划分收支、定额补助、五年不变”;在广东省实行“划分收支、 定额上交、五年不变”的体制。 •在财政收支方面,除中央直属企业、事业单位的收支和关税划归中央外, 其余收支均由地方管理。 • “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调动了地方的积 极性,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收入较多、上交比例大的地区组织收入 的积极性不高,个别地区甚至出现收入下降的情况。 • 因此,从1988年起,国务院对收入上交较多的13个省、市,实行“财 政包干、一定三年不变”的办法,以便进一步调动这些地方的积极性。
3、税收分享
一种税收可以由各级政府共同分享。税收分享的方式主要有三种:
•对某一税基分别设置中央税和地方税,由两套税制共同征收。
•对某一税基只设置中央税,地方政府通过在中央税税率上附加一定 的比例或以附加费的形式分享。
•只设一种税,由一级政府进行征管,征得的收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 之间分享。
在这三者中进行选择是构建一个合理的税收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所以也应该从公平和效率的角度出发,并应保证各级 政府取得足够的财政收入。 一般认为,后两种方式比较可取,因为对一个税基同时征收 两种税会使税收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加大征收、管理及协调的 费用。
2、税种的划分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中国财政史》PPT 课件

七、苛捐杂税的整顿
1946年6月,行政院召开改订财政收支系统会议,同时对整理地方捐 税,严禁苛杂摊派亦做出明确决议。同年7月,新的财政收支系统实 施后,行政院于9月27日通令各省、市政府,严禁苛杂摊派。
务费为2%。 1948年上半年,粮食部主管费用为6.3%,教育费为3%。此外,农
业支出在各年内均不到1%。 表14-1是1946-1948年上半年的除军费支出外的其他各项实际支出
的估计。
表14-1 1946-1948年上半年其他各项支出所占比重(%)
支出项目 债务费 经济开发支出 行政和一般支出 其中: 各部开支
第十四章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
第一节 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政治经济背景及财政 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二、国民政府经济的崩溃
三、国民政府崩溃时期的财政特征
一、国民政府“戡乱政治”的破产
在抗日战争期间,执政的国民党就奉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保存实力,准备内战”的政策。抗战胜利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 民党反动派进一步加紧了发动内战的准备。
据当时中央银行总裁张公权的估计,军费实际支出数占当年财政 实支数的比重:1946年为59.9%,1947年为54.8%,1948年上 半年为68.5%。
二、其他各项支出
从预算情况看,国民政府除军事支出外的各项支出占预算支出的比例 是:
1946年,善后救济和建设费支出为19.21%,省市支出为10.8%。 1947年,政务费为25%,复员救济费为14%,省市补助费为7%,债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

评估财政风险的大小和影响程度,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风险矩 阵、敏感性分析、压力测试等。
财政风险的防范与控制
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控制风险敞口
通过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和 预警财政风险,为采取应对措施提供 依据。
通过对财政收支、债务规模等关键环 节的控制,降低财政风险敞口,减少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
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与措施
完善预算制度
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和监督,提高 预算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推进税制改革
优化税收结构,降低企业负担,促进 税收公平和社会公正。
加强财政监督
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防止财政资 金浪费和滥用。
促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
通过PPP等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 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 效率和质量。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财政管理体制》课 件
目 录
•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 财政收入管理 • 财政支出管理 • 预算管理 • 财政风险管理 • 财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01
财政管理体制概述
财政管理体制的定义
财政管理体制
是指国家各级政权之间、政权与经济 组织之间,以及各级财政组织内部的 职权划分及其组织、制度和机构设置 。
提高政府治理水平
健全的财政管理体制有助于规 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治理的
透明度和效率。
02
财政收入管理
税收收入管理
1 2 3
税收收入概述以调节经济活动、促进社会公平。
税收种类
包括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值税、消费税 等,每种税收都有其特定的征收对象和征收标准 。
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
14财政学(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

第十四章预算管理体制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第二节中国分税制改革第一节预算管理体制概述●预算管理体制及其类型预算管理体制是处理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关系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以及集权和分权的关系问题。
预算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1)确定预算管理主体和级次;一般是一级政权即构成一级预算管理主体(2)预算收支的划分原则和方法;(3)预算管理权限的划分;(4)预算调节制度和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的类型: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划分的主要标志是各级预算主体的独立自主程度,核心问题是地方预算是否构成一级独立的预算主体。
中国预算管理体制类型变化:(1)统收统支体制(1949-1953) ;(2)“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1953-1978);(3)“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财政包干体制)(1980-1993);(4)分级预算体制或分税制体制(1994-)。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的要点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是实行市场经济国家普遍采取的一种预算体制,在西方财政学中称之为财政联邦主义。
财政联邦主义不是专指联邦国家的财政体制,而是有关多级财政体制的概念。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要点(1)一级政权,一级预算主体,各级预算相对独立,自求平衡;(2)在明确市场经济下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划分各级政府职责(即事权)范围,在此基础上划分各级预算支出职责(即财权)范围;(3)收入划分实行分税制;(4)建立预算调节制度,即所谓转移支付制度,调节政府间收支差距;有纵向调节(或纵向转移)和横向调节(或横向转移)两种形式。
(5)各国的分级预算体制是适应本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历史传统长期形成的,就体制整体而言是相对稳定的,只是集权与分权关系及其相应的调节方法可以有经常的调整。
●分级分税预算管理体制简介——收支划分的基本理论依据1.社会公共需要或公共物品的层次性公共需要的层次性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从支出角度分析,接受益范围为标准区分的层次性。
经济师考试(中级人力):财政管理体制

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含义1.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
(1)、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2)、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规定了各级政府间的财力,规定了预算资金使用范围、方向和权限。
因此通常人们所使用的财政管理体制的概念,指的就是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二、财政管理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与政府管理体制相适应,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设区的市、县、乡五级。
2.财政管理权责的划分:就是确定各级财政以及同级财政各管理部门之间在财政分配和管理上拥有哪些权限,应负责哪些事务,承担什么责任。
3.财政收支的划分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出的基本特征是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也就是说在年度财政收支总量中,划归中央政府掌握的收入大于其实质性职权范围的一定比例,而地方政府所承担的职权则往往要超过其直接收入划分所拥有的财力。
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最早提出转移支付概念的是著名经济学家庇古。
建立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其目的是为了解决地方政府收支不平衡的问题,以及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全国公共服务水平不均衡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
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类型特点注意统收统支型全国财力绝大部分集中在中央各项财政制度上,都由中央统一规定,地方只能执行建国初期最为典型。
不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增收节支。
收支挂钩型把地方负责组织的财政收入与地方财政的总支出挂钩,按收支总额确定一个分成比例。
会导致地方对支出的关心程度重于对收入的关心程度,具有“鞭打快牛”的负面效应收入分成型央对地方财政收入或者其超收部分另行确定分成比例,目的是鼓励地方超收。
《财政管理体制》课件2

3
根据政府间财力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可以分为 总额分成型、分类分成型和超收分成型三种类型 。
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性
财政管理体制是经济体制的重 要组成部分,对国家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影响。
财政管理体制关系到国家财政 职能的发挥,对国家财政收支 活动的范围、规模和组织结构
有直接的影响。
财政管理体制的合理与否,直 接影响到国家财政的稳定性和 可持续性,进而影响到整个国 民经济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04
国际财政管理体制比较研究
美国财政管理体制
联邦制下的财政管理
美国采用联邦制,各州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联邦政府 主要负责国防、外交等全国性事务,而州政府则负责地方 公共事务。
税收制度
美国税收主要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社会保险税等 构成。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税务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并受 到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预算制度
日本实行年度预算制度,地方政府需向议会提交预算案,经审批后方可执行。预算过程 透明度高,公众可参与讨论和提出意见。
中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美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
加强税收征管体系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效率;加强预算的 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预算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英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借鉴
预算制度
英国实行年度预算制度,政府需 向议会提交预算案,经审批后方 可执行。预算过程透明度高,公 众可参与讨论和提出意见。
日本财政管理体制
地方自治下的财政管理
日本采用地方自治制度,地方政府拥有较大的财政自主权。中央政府主要负责全国性事 务,如国防、外交等。
税收制度
日本税收主要由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等构成。税收征管体系完善,税务部 门负责征收管理,并受到严格的审计和监督。
财政管理体制

财政管理体制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预算管理体制根据国家各级政权的职责范围划分各级预算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并规定收支划分的方法。
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
由于国家预算集中了国家的主要财力,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财政分配的基本形式,通常也把预算管理体制称为财政管理体制。
2、预算外资金管理体制规定预算外资金(见预算)的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
预算外资金在性质上属于财政资金,但不纳入国家预算管理而由各地方、各部门、各企业、事业单位自收自支、自行管理。
3、税收管理体制规定各级政权机关在税收管理上的职责和权限。
税收是国家最重要的财政收入。
在各级政权组织之间,不仅对税种及税收的减免权有明确的划分,而且对税收稽征管理的职权也有具体的规定。
4、行政、事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家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为完成其工作任务和事业计划所具有的经费支配权限和责任,经费开支的范围和管理形式,以及在完成任务和计划后对经费节余可以分享的权利。
5、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体制规定在使用国家投资过程中,国家与建设单位(包括新建、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的单位)及其职工之间各自的职责和全面完成国家任务后应得的利益。
固定资产投资中涉及专业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建设单位本身的财务活动,不属于财政管理体制的范围。
6、企业财务管理体制规定国营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国家与企业、职工之间在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企业收入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责任、权限和利益。
资金(包括企业固定资金和企业流动资金)和积累的分配是财政管理体制直接处理的。
涉及企业与银行以及企业内部关系的,则分别属于银行信用管理体制和企业本身的财务活动。
二、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演变发展中国的财政管理体制经历了由高度集中的统一收支管理体制逐步转向中央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体制的过程。
不同时期的财政管理体制有过各种变化,集中和分散的程度不同,分级管理的形式也不同。
在大部分时期内,是同当时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和经济管理体制的要求相适应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十四章财政管理体制本章目录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三、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新增!!)2011新版考情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新增!!)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一)财政管理体制的含义财政管理体制,就是国家管理和规范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根本制度。
财政管理体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财政管理体制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公共部门财务管理体制等。
狭义的财政管理体制是指政府预算管理体制。
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中心环节。
【例题·单选题2011】财政制度的核心是( )。
a.财政收入制度b.财政支出制度c.政府预算制度d.国家金库制度答案:c(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1.财政分配和管理机构的设置目前我国的财政管理机构分为中央、省、市、县、乡五级。
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财政管理体制作为划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根本制度,其依据是政府职能界定和政府间事权划分。
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是财政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二)财政管理体制的内容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例题·单选题2009】财政管理体制核心内容是各级政府间的()。
a.事权划分b.财政收支划分c.企业隶属关系划分d.税权划分参考答案:b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新增)(1)受益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受益范围来划分。
全国性公共产品和服务——中央政府;地方性公共产品和服务——地方政府(2)效率原则。
根据产品的配置效率来确定事权的归属(3)区域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区域性来划分政府间事权(4)技术原则。
根据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规模大小、技术难易程度来划分政府间事权2.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的划分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一般遵循以下原则(新增)【例题·多选题2011】各级政府间事权及支出责任划分遵循的一般原则有( )。
a.受益原则b.效率原则c.区域原则d.技术原则e.公开原则答案:abcd3.政府间财政收入的划分(新变!!)税种属性是决定政府间财政收入划分的主要标准。
市场经济成熟国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集权原则。
将收入份额较大的主体税种划归中央政府。
(2)效率原则。
将一些流动性较强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将一些流动性不强的收入,划归地方政府。
(3)恰当原则。
将一些调控功能较强的税种和体现国家主权的收入作为中央政府收入,如关税。
(4)受益与负担对等原则。
对于收益和负担能够直接对应的收入(如使用费),作为地方政府收入。
根据国际经验,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即收入结构划分以中央政府为主,支出结构划分则以地方政府为主。
【例·单选题2011】根据国际经验,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收支划分呈现的基本特征是( )。
a.税收收入与非税收入的对称性安排b.经常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对称性安排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c.收入增长与支出增长的对称性安排d.收入结构与支出结构的非对称性安排答案:d4.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协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项重要配套制度。
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三)财政管理体制的类型1、财政管理体制的两种模式(新增!!)(1)财政联邦制模式。
州余主义原则,未在宪法中明确的,权力归州。
各级政府独立地行使各自的财权财力,自收自支,自求平衡,自行管理,自成一体。
政府间的财政联系主要依靠分税制和转移支付制度来实现。
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墨西哥、印度等(2)财政单一制模式:是指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根据事权划分与之相适应的财权财力划分,统一财政预算和分级管理的一种体制模式。
地方政府拥有的分权水平较低,自主性较小。
法、英、韩、意等国采用这种模式。
2、改革开放后我国财政管理体制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实行统收统支型、高度集中的预算管理体制。
三次包干型(1980-1993年)财政管理体制改革(1)“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0-1984)-分灶吃饭体制(2)“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1985-1987)(3)包干财政体制(1988-1993年):收入递增包干、总额分成、总额分成加增长分成、定额上解、定额补助。
分税制(1994以后)一、财政管理体制内容和类型(四)财政管理体制的作用(新增!!)1、保证各级政府和财政职能的有效履行2、调节各级和各地政府及其财政之间的不平衡3、促进社会公平,提高财政效率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三)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成效(四)“十二五”关于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规定(新增!!)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1.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调动两个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的合理增长。
2.合理调节地区间财力分配。
3.正确处理政府与企业间的财力分配关系。
4.坚持统一政策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5.坚持整体设计与逐步推进相结合的原则。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1.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①中央固定收入:关税,海关代征的增值税和消费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各银行总行、保险总公司等部门集中缴纳的收入(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缴利润等收入。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1.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②地方固定收入:营业税(不含属于中央营业税的部分)、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缴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属于中央城市维护建设税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耕地占用税、契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1.1994年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③中央和地方共享收入: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印花税。
增值税(不含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部分):中央75%;地方25%;资源税:海洋石油资源税归中央,其余资源税归地方;证券交易印花税:各50%。
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掌握)2.近年来对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调整完善(1)证券交易印花税:现在中央分享97%;地方分享3%。
(2)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5%——8%——5%。
(3)将新批转为非农建设用地的部分收入上缴中央财政。
(4)打破隶属关系,实施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现在分成比例:中央60%;地方:40%。
从2002年开始,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而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5)改革出口退税负担机制,以2003年出口退税实退指标为基数,超基数部分现在中央、地方负担比例为92.5:7.5。
【例题·单选题2011】2010年某省征收个人所得税收入总额为500亿元,按照现行所得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该省应分享的个人所得税收入为(c)亿元。
a.125b. 250c. 200d. 300【例题·单选题2010】从2002年开始,中央因改革所得税收入分享办法而增加的收入,主要用于(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