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精、气、神

合集下载

探析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探析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

探析中华养生气功的哲学思想作者:束长平来源:《体育风尚》2020年第09期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和人类生活物质水平的提升,人们开始越来越注重身体健康的发展,气功也成为大部分人锻炼身体的方法。

气功养生是指在中医的养生理论指导下,运用一定的方法配合呼吸和意念来调节人体身心健康的一种身心锻炼方法,可以祛病益寿;哲学思想是对于世界观和方法理论的统一,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却密切相连。

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将哲学思想和理念融入、体现在气功养生当中。

关键词:养生;中国气功;哲学思想;天人合一;儒家思想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而气功至今也已经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中华气功是一项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是中华民族文化智慧的结晶。

直到现在,气功因融入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医学养生背景能作为一种中华文化发展至今,自然得到重视与发展,一些学说和思想体现在中华养生气功的发展过程中。

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道家思想家庄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其中就包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中“天”和“人”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天”表示“道”“法则”“真理”,天是“大宇宙”,人是“小宇宙”,在人体这个“小宇宙”中,有种人体自身呼吸运化生命的感觉。

“天人合一”表示与自己的先天本性结合在一起,回归大道,归根复命。

“天人合一”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这种思想在儒家、道家都有不同的说明阐述[1]。

人和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是儒家学说的观念,天是自然,而人属于自然;人与自然的合一则是道家学说的观念,天是道德观念和原则的本原。

总而言之,在中华养生学的发展历程当中,“天人合一”这一思想以唯物的形式体现了出来。

二、养生思想随着现代文化程度的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都想从养生学中吸取养生的理论和方法,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来延长寿命,所以养生学这门特别的科学文化,引起了人们广泛关注。

我们知道气功养生。

养生,是一门学问,它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防治疾病。

浅谈命门与脑及命门藏精、气、神

浅谈命门与脑及命门藏精、气、神

浅谈命门与脑及命门藏精、气、神
杨瑞林;李玉芳;高媛;闫冬雪;徐冰
【期刊名称】《河北中医》
【年(卷),期】2024(46)5
【摘要】命门是“生命之门”,推动着人体生命的进程,脑作为人体“总司令”,统
率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命门与脑在个体生长发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们更存在
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脑即为命门。

命门作为精、气、神储藏之所,源源不断地为人体
生命活动供能,存精养气守神就是保养命门,颐养生命,精充气足神旺则康健,精亏气虚神疲则生疾。

【总页数】4页(P842-844)
【作者】杨瑞林;李玉芳;高媛;闫冬雪;徐冰
【作者单位】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
【相关文献】
1.命门、元神脑神、识神心神关系再探讨(四)命门元神与五脏及三焦的关系
2.命门、元神脑神、识神心神关系再探讨(三)识神心神
3.命门、元神脑神、识神心神关系再探讨(二)元神脑神
4.试论命门当为人体大腑及命门腑主藏精论
5.命门、元神脑神、识神心神关系再探讨(一) 太极命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道教的几个符号

浅谈道教的几个符号

浅谈道教的⼏个符号 ▼ 道教以学道、修道、⾏道为主。

发源最早,始於轩辕黄帝,为中国民族固有的宗教。

道教基信仰是“道”,故称道教。

尊奉《⽼⼦》⼀书为《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

道教认为,道是“虚⽆之系,造化之根,神明之本,天地之元”,“万象以之⽣,五⾏以之成”,也就是说,宇宙、阴阳、万物都是由它化⽣的。

道教认为:在万物中,除了⼈居住的世界外,还有神仙居住的所谓⼗⼤洞天,三⼗六⼩洞天和七⼗⼆福地。

道化为三种⽓,再化成三位⾄⾼⽆上的神,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和道德天尊。

道教信奉的神还有许许多多,拥有庞⼤的神团系统。

如三官、四御、四值功曹、六丁六甲、三⼗六天罡、七⼗⼆地煞、⽟皇⼤帝、王母娘娘、真武⼤帝、东岳⼤帝、碧霞元君、⽃姥元君、骊⼭⽼母、关圣帝君、城隍、⼟地、灶君、门神等等。

信仰“道”的另⼀个重要内容是相信⼈可以长⽣不死,可以成仙。

道教认为道具有永恒的⽣命,获得它、保持它便可长⽣,这也叫作“德”。

德即得,即得道。

道教重⽣,追求长⽣,相信⼈通过求神或修炼可以得道,不仅可以享受⼈间的幸福,⽽且可以返本还元,与道同体,⾁体永⽣,⽩⽇飞天,长存仙界。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三清、四御,下⾄城隍、灶君,风⾬雷电、⼭川社稷均有神灵。

⽽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 “道”和“德 ”。

“道” 在道教中是唯⼀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为体、柔弱为⽤”的⼀种“道”。

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

道教认为:“道”是⽆所不包和⽆所不在的,它是⼀切的开始;并认为 “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成 “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化⽣万物。

有的道书⼜认为:先有“元⽓”,后有 “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的世纪,这是依据“道⽣⼀、⼀⽣⼆,⼆⽣三,三⽣万物”的理论⽽发展的。

⽼⼦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是指“⾃然”的规律。

《道德经》(⼆⼗五)所说的“⼈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然 ”。

让地理课堂充满“精气神”

让地理课堂充满“精气神”

让地理课堂充满“精气神”
熊星灿
【期刊名称】《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年(卷),期】2024()8
【摘要】人有三宝:精、气、神。

精是客观的精微物质,气是无形的主要能量,神是
功能的显著信息,三者彼此依存、相得益彰、融合发展。

凡成大格局者必修身养性、志存高远、精力充沛、气宇轩昂、神采飞扬、讷言敏行。

简而言之,精气神是指人
的一种精神状态,也是教师不可或缺的元气与活力。

教师的精气神主要体现在学识
能力、思想修养、身心状态等方面,人们常用知识渊博、诲人不倦,仪表大方、举止
优雅,精神饱满、意气风发,文思敏捷、妙语连珠等词语来描述。

【总页数】3页(P1-1)
【作者】熊星灿
【作者单位】佛山市听音湖实验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活力——浅谈初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策略
2.让高中地理课
堂教学充满快乐——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3.浅谈如何构建充满活力
的初中地理课堂4.实践教学打造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5.生动形象,充满生机——如何有效构建高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与探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道家养生功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浅谈道家养生功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

浅谈道家养生功对人的身心健康的作用作者:杨永爱来源:《人间》2016年第13期摘要:道家养生功是人类按照宇宙运行规律和自然法则来保护自己的一种生存方式,通过遵从自然,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探索人体生命的活动规律,综合起来并运用这些规律而形成的一些自我保健,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关键词:道家养生功;道家自然养生观;养生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5-0135-02一、研究目的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以及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便利化的同时,我们正面临着不断蔓延的各种文明病,严重威胁到人们的健康和长寿。

因此,养生渐渐的成为我们生活中倍受关注的话题。

养生一词源出《管子》,是保养生命以达长寿之意。

徐莉指出我国古代的养生理论与古老的文化紧密联系,对人类的身心健康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郭继民等把《周易》的养生观总结为对生命本体的重视、以德养生、调和阴阳养生、遵循自然以及预防疾病以养生等思想。

道家养生观是基于“道”之上的,就是道家关于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关系以及人类如何遵循自然之道锻炼身体、培养情操的一种生命观。

在老子的《道德经》里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中的一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将其可以概括为“人法自然”,是最基本的养生原则,就是说人应该效仿自然,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如在起居上,最好是日出而起,日落而作,即使现在的我们很难做到,但也尽量的要求到自己不熬夜、不睡懒觉;在饮食上,最好吃当季的蔬菜瓜果。

道家养生的目的是充分运用人本身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将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能力发挥出来,使生命质量得到提升。

二、研究方法(一)文献资料法。

阅读陈鼓应注译《老子注释与评价》,医学经典《黄帝内经》,萧天石著《道家养生学概要》,陈耀廷等著《道家养生术》等,以及相关中医基础理论作为本研究主题的背景材料,并收集国内外道家养生研究的相关资料,对中国期刊网、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及相关网上文章进行检索,归纳整理为本文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中医说精气神的专业用语

中医说精气神的专业用语

中医说精气神的专业用语
在中医理论中,精气神是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和能量。

精,又称精气,是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先天之精来自于父母,是生命的本源;后天之精则来自于水谷精微,通过脾胃的运化而生成。

精具有滋养、固摄、气化等作用,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衰老病死等生命过程的基础。

气,是指人体内运行不息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气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调节机制。

神,又称神明、精神,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包括精神、意识、思维等方面。

神具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脏腑功能、主宰精神意识等作用。

精气神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精是气和神的物质基础,气是精和神的功能表现,神是精和气的主宰和总体现。

在中医理论中,保持精气神的充足和协调是维持健康的关键。

如果你对精气神的相关内容感兴趣,建议你咨询专业的中医医师,以获得更详细和准确的信息。

他们可以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

中医养生

中医养生

浅谈中医养生主讲人:张定学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五禽戏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方法。

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早在两三千年前,《周易》、《黄帝内经》、《老子》里面已经有一套很完整的养生原理,就像一个永远也挖不完的宝库,值得我们再三探索。

中医的养生观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中医养生首先贵在养德,这是健康和长寿的最重要条件。

中医养生历来重视精神卫生,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所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就明确提出养生应注重精神方面的保养。

道家也强调人应该善良,忠诚、富于爱心、友好、仁慈、同情心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但有益于自身更有益于社会。

而那些可以拥有这些美德的人则会更能体会到生活中的愉快,享有健康的身心。

其次,养生要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生病的人需要运动,没有生病的人也需要通过运动从而得以预防。

在运动的同时,达到强身健体,增强意志、促进消化循环,增强免疫力的目的。

养生不妨借鉴刘备的名言刘备临终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曾有一句话堪称经典:“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这不仅适用于进德修业,在人的健康养生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借鉴意义。

刘备在临死之时,给儿子刘禅的遗诏中,曾有一句话堪称经典,后来屡屡为后人引用:“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刘备的意思是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大事,所以,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它。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

内丹功炼精气神浅谈*导读:道家内丹功中提出,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是练内丹功的三大要素。

为了使练功者对此能获得更深刻的了解,笔者浅说道家内丹功中提出,人身中有精气神三宝,是练内丹功的三大要素。

为了使练功者对此能获得更深刻的了解,笔者浅说三要素,列于下文。

炼神神是心中的主宰。

因它有灵明知觉,所以称谓神。

有神在身,一往一来,失之必乱,治之心全。

而神有先天和后天之分,在混沌无知无觉中,忽然有一点灵光发现,就是我的先天元神。

不被外来事物所纷扰,是我之元神的本质。

如果被外来事物牵引走了,就由先天元神变为后天识神,损伤了元神。

中医学认为,识神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感及运动等等,是生命活动现象的总称,是脏腑活动的基本体现,为心所主,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而不通,形以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可见识神由心所主,心脏调和,其主神明的职能旺盛,脏腑得以安泰,如此养生,便会长寿;心脏失和,气血闭塞,经络阻滞,疾病乃成,甚至心伤神去,神去死矣。

炼神的目的,是将识神回到我之元神上来。

其练法是:使双目半睁半闭,把意念放在祖窍穴,两眼均看祖窍穴,两个眼珠自然交并着向中看,时间久了,祖窍穴内自然发胀,就闭目想祖窍穴内无形之气,一段时间后,祖窍穴内自然就有元神的灵光出现,用灵光向下照视丹田,就容易入静生阳气。

此是修炼后天识神聚成先天元神的初起,抑制识神向外活动的重要方法。

老子说:玄牝之门,是为守中抱一,内里有颗黍米珠,为人身天地之正中,藏元始祖窍之窍也。

是知窍而不知妙,妙者性光也。

道家谓之丹,亦曰灵光,皆指先天真一之气,知此一窍,则金丹大道尽矣。

这种炼神法,可使大脑入静,精神集中,意念专一,杂念不生,对内外刺激敏感性减弱,甚至进入逍遥无拘的美妙境界。

炼精精是人体生命之本。

道家以精为炼丹的原料,所以称谓药。

它有后天和先天之别,先天精来源于父母,称谓无形的元精;后天精,来源于水谷,称谓有形的精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精、气、神”与中医养生
明新杰
所谓“精、气、神”,是我国传统中医学和临床施治常用的术语,也是道教内丹学术语。

从渊源上看,其概念均发端于先秦哲学与医学。

自古以来,对“精、气、神”的保养,一直是中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意思是说,精致的气凝聚而成物形,气魂游散而造成变化,考察物形的变化,这就能够知晓“鬼神”的真实状态。

在上古哲学中,不仅有“精气”的概念,而且有“精神”的概念,《庄子?列御寇》在描述“至人”的生活状态时即使用了“精神”的术语。

在《庄子》中,“精神”指的是人的“心志”。

战国以来的“医家”既使用“精气”概念,也使用“精神”概念。

如《黄帝素问?生气通天论》即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这里所谓“阴”指的是蕴藏“精气”的脏腑(即五脏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指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

其中“三焦”是按脏腑部位和功能分为三个部位:心、肺为上焦,脾、胃为中焦,肝、肾、大小肠、膀胱为下焦。

),而“阳”指的是保卫脏腑的外围组织,即卫、气、营、血(卫、气、营、血,即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这四类不同证候。

当温热病邪侵入人体,一般先起于卫分,邪在卫分郁而不解则传变而入气分,气分病邪不解,以致正气虚弱,津液亏耗,病邪乘虚而入营分,营分有热,动血耗阴势必累及血分。

在《素问》看来,脏腑必须平和,而外围组织则应坚固而不泄漏。

如果脏腑与外围组织不能配合,则精气就耗散不能生存了。

故中医常讲“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若形神俱损,精气耗尽,人的生命就终止了。

传统哲学与医学的“精神”与“精气”概念,又被道教所吸收,并且重组而成“精气神”。

道教内丹学称精、气、神为人的“三宝”。

“精”指的是构成人体生命组织的精华,这种精华可以从先天与后天两个层面来理解。

“先天之精”,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又叫做“元精”,它是本原性的精华,“后天之精”指的是人在性交时所射出的精液。

与“精”相对应。

“气”也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分。

“先天之气”是人体原发性的“气”,故而有“元气”之称,它体现了先天原火的推动。

至于“后天之气”指的是呼吸之气,也就是宇宙空间外在之气,对于人的生存来说,呼吸之气也是必不可少的,但这必须通过“神火”的温养才能成为内丹修炼的能源。

“神”在内丹学中,也有先天与后天之别。

“后天之神”指的是“识神”,它的作用是认知与分别,这种“识神”对于学习知识是有用的,《道德经》称“为学日益”讲的就是如何通过“识神”的作用来增加知识;但就内丹修炼来讲,必须靠“先天之神”的观照。

这种“先天之神”又叫做“元神”,它是人本来的自我慧光,元神之观照,是一个减损识神的过程,老子《道德经》称“为道日损”,就是排除识神的干扰,从而进入无为的直觉状态。

这样,元神观照,而“后天之气”转换为“先天之气”,于是元精培补,生命便焕发出恒久的青春。

古今人们常用的词如养精蓄锐、精力充沛、精神焕发、精神饱满、精神抖擞、意气风发、气宇轩昂、气壮山河、浩然正气、神采奕奕、神出鬼没、出神入化等等,都是用来形容具有“精、气、神”内涵的人的。

炎黄子孙皆应具备精、气、神,所以,我们的祖国大地向称“神州大地”。

已故当代国学大师南怀瑾在《读黄帝内经谈智慧》一文中,对“精、气、神”的简述为:“天之在我者,德也”,上天是什么?形而上的。

“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即上天给我们生命的功能,地球给我们生命的力量。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而“随神往来谓之魂”,脑的思想叫魂;“并精而入者谓之魄”,魄是睡着了的那个气,往下面去的叫做鬼,往上冲的叫“神”。

同时,南老又总结出了“心、意、志”三个词,论述得非常精辟。

他认为:在中国文化中,精、气、神、心是分开的。

心,就是我们能够思想、记忆、能够作用的能,心字上边那三个点,就代表精、气、神。

可见古人造字时很有智慧。

故“心有
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紧接着,南怀瑾大师又从“志”开始延伸出“思、虑、智”三个词,更为精辟。

他说“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即知道内在的变化叫做思,即思想的思。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即因思想考虑很多,很细密,这个叫做虑,是很内在的思考。

“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智慧是最高的,它不是思想来的。

考虑完了,忽然灵光一现那是智慧,所以智慧不是思想出来的,也不是心出来的,是神出来的,这又回到神了,所以说智慧可以通神。

处物,就是对付万物,对待世间人,如此能够做事了,有成就了,有建树了,这就是智慧之学,教育的目标在这里,教育的作用也在这里。

很明显,人只有在具备了“精、气、神”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思、虑、智”。

南老的悟性非常高,所以他才能活到近百岁仍耳聪目明、才思敏捷。

此外,已故的国学和文学大师如郭沫若、茅盾、冰心、巴金、季慕林等多是近百岁高寿。

还有张学良活了101岁,宋美龄活了106岁,我国药王唐代孙思邈活了101岁。

所谓中医养生,就是指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中医养生重在整体性和系统性,目的是提前预防疾病,治未病。

中医理论的著名代表作品是《黄帝内经》。

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

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的意思。

以传统中医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生化收藏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保持生命健康活力。

精神养生是指通过怡养心神,调摄情志、调剂生活等方法,从而达到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的变化,主动调整自我,保持与自然界的平衡以避免外邪的入侵。

《周易》云:一阴一阳之谓道,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些都是中医养生的基本要求。

中医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养生是以培养生机、预防疾病、争取健康长寿为目的。

中医养生虽有食养、药养、针灸、按摩、气功等丰富多样的养生技术。

但古人认为养生之法莫如养性,养性之法莫如养精;精充可以化气,气盛可以全神;神全则阴阳平和,脏腑协调,气血畅达,从而保证身体的健康和强壮。

所以精、气、神的保养是最重要的内容,为人体养生之根本。

中医学把人身最重要的物质与功能活动概括为精、气、神,认为这是生命之根本,是维持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

中医的养生观还包括“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身心合一”三大法宝。

其一,天人合一的养生观。

中医认为,天地是个大宇宙,人身是个小宇宙,天人是相通的,人无时无刻不受天地的影响,就像鱼在水中,水就是鱼的全部,水的变化,一定会影响到鱼,同样的,天地的所有变化都会影响到人。

所以中医养生强调天人一体,养生的方法随着四时的气候变化,寒热温凉,做适当的调整。

其二,阴阳平衡的健康观。

阴阳平衡的人就是最健康的人,养生的目标就是求得身心阴阳的平衡。

什么是阴呢?阴就是构成身体的物质基础。

什么是阳呢?阳就是能量,阴阳是相对的,凡是向上的、往外的、活动的、发热的、都属于阳;凡是向下的、往里的、发冷的、都属于阴。

身体所以会生病是因为阴阳失去平衡,造成阳过盛或阴过盛,阴虚或阳虚,只要设法使太过的一方减少,太少的一方增加,使阴阳再次恢复原来的平衡,疾病自然就会消失于无形了。

所以,中医养生高度强调阴阳平衡,健康一生。

其三,身心合一的整体观。

中医养生注重的是身心两方面,不但注意有形身体的锻炼保养,更要注意心灵的修炼调养,身体会影响心理,心理也会影响身体,两者是一体的两面,缺一不可。

古人讲“修身养性”、“吾日三省吾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宁静致远”、“淡泊名利”、“格物致知”、“中庸”、“恕道”等等就是这个道理。

古往今来,大凡智者,都是有修养的人,有修养的人才是“仁人”,“仁者寿”嘛。

(作者系滑县骨科医院常务副院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