ⅢC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合集下载

乳腺癌临床表现

乳腺癌临床表现

乳头偏移或回缩 肿瘤侵及入乳管收缩所致
二、乳房外型改变
橘皮征 肿瘤细胞堵塞皮肤和皮下淋巴管致使皮肤水肿,毛囊处出现点 状凹陷,形似橘皮样。
三、晚期局部表现
癌肿一旦侵犯胸壁和胸肌,可 固定 使之固定,不易推动,形成所
谓“铠甲胸” 卫星 癌细胞浸润表面大片皮肤, 结节 表现为局部多数坚硬的结节。 皮肤 肿瘤向外生长突破皮肤,形成坏 破溃 死溃疡,易出血感染,有恶臭。
临床表现
肿块 乳房外型改变 晚期局部表现 转移及全身症状 特殊类型的乳癌
一、肿块
首发症状多为无痛单发小肿块, 常位于外上象限,其次在乳头、 乳晕和内上象限。多单发、硬、 不光滑、活动欠佳、分界不清
二、乳房外型改变
局部隆起
二、乳房外型改变
酒窝征
肿瘤侵及Cooper韧带, 使其收缩而失去弹性, 牵拉皮肤所致
乳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形改变
四、转移及全身症状
淋巴转移多为同侧腋下淋巴结 转移,少有对侧转移。 早期淋巴结先是散在、可推动, 以后数目增多、融合,甚至可和 皮肤及深部组织粘连。
晚期可出现上肢淋巴水肿、锁骨 上淋巴结肿大。 远处常见肺、骨、肝转移。
全身恶病质。
五、特殊类型的乳癌
炎性乳癌 炎性乳腺癌并不多见,特点是 发展迅速、预后差。局部皮肤 可呈炎症样表现,包括发红、 水肿、增厚、粗糙、表面温度 升高。
五、特殊类型的乳癌
乳头湿疹样癌
乳头湿疹样乳腺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慢。乳头有瘙痒、 烧灼感,以后出现乳头和乳晕的皮肤变粗糙、糜烂如湿疹样, 进而形成溃疡,有时覆盖黄褐色鳞屑样痂皮。部分病例于乳晕 区可扪及肿块。

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发表时间:2019-07-01T11:12:20.120Z 来源:《医师在线》2019年4月8期作者:唐玲[导读] 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特点和患者的预后情况。

唐玲(江苏省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泰州225300)【摘要】目的:分析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的特点和患者的预后情况。

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的年龄将其分为A组(年龄小于30岁)、B组(年龄在30岁-45岁之间)和C组(年龄大于45岁),每组14例。

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病例特点和预后情况。

结果:C组的复发率和转移率高于B组和A组,肿瘤复发率、淋巴结转移率和分子分型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具有重要影响,(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乳腺癌不同分子分型的临床病理特点不同,需要针对不同分型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以此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关键词】乳腺癌;分子分型;临床病理特点乳腺癌作为女性的高发疾病之一,近年来疾病呈现高发病率的特点,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疾病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1]。

乳腺癌致病原因主要包括雌激素活性、长时间放射线辐射、病毒感染、摄入过多的高脂肪物质等因素。

为了分析乳腺癌患者的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研究纳入42例乳腺癌患者进行分析。

1.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乳腺癌患者42例纳入研究,收治时间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

根据患者的年龄大小,将其分为A组(14例,年龄小于30岁)、B组(14例,年龄在30岁-45岁之间)和C组(14例,年龄大于45岁)。

A组中,有浸润性小叶癌1例、粘液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2例。

B组中,有浸润性小叶癌1例、粘液癌3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

C组中,有浸润性小叶癌2例、粘液癌2例、浸润性导管癌10例。

3组疾病类型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符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中对疾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自愿入组研究,签订知情同意书。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三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cpo, R e trp )和 H r 2受 体表 达 的乳 腺癌 ,0 9 %的三 阴乳 e一 8 %~ 0
腺 癌属 于 B s 1 ie型乳 腺癌 , aa .k 1 该亚 型 的乳腺 癌 侵袭 性 强 , 内 分 泌治 疗不 敏感 , 治疗效 果 差【 。 ㈦ 笔者 回顾 性分 析 4 2例三 阴 ( pen gt e N 乳腺癌 患 者 临床资 料 , 报道 如 下 : t l eai , ) i r vT 现
20 1 第7 第 1 0年1 1 3 1 月 卷 期
医护论 坛
三 阴乳腺癌 的临床特 点及预 后分析
周桂 台
( 北 省通 城县 人 民 医院病 理科 , 湖 湖北 通城
47 0 ) 3 4 0
[ 要】目的 : 摘 探讨 三 阴乳腺 癌 的 临床病 理特 征及 预 后影 响 因素 。方 法 :0 3年 2月~ 0 7年 1 20 20 0月 本 院收 治 2 0例 经 4
姑息性 全乳 腺 切除 1例 ,腋 窝 淋 巴结清 扫 至第 12站水 平 , 、 部分 至第 3站 , 用 免疫 组 化 的方 法 测定 E P He一 , 应 R、R、 r 2 阳
在 了解三 阴乳 腺 癌 的临床 特征 及预 后 , 而 丰 富三 阴乳 腺癌 进 的 临床 防 治 资料 , 者研 究 发现 , 阴 乳腺 癌 术 后 复 发危 险 笔 三
性 为肿 瘤 细 胞染 色 超过 1 %。所有 患 者 均接 受 术 后 辅 助 化 0
疗, 主要采 用含 蒽环 类药 物 的联合 化疗 。
1 . 3免 疫 组 化 检 测
采 用 D k C tm t n公 司 生 产 的 即 用 型 E P HE 2 a o yo ai o R、 R、 R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青年乳腺癌临床病理特点分子分型及预后分析
T h i s w o r k wa s s u p p o t r e d b y t h e Na t i o n a l Na ur t a l S c i e n c e F o u n d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No . 8 1 1 7 2 5 3 2 ) , R e wa r d s P r o g r a m f o r t h e C h a n g - j i a n g S c h o l a r s , a n d I n n o v a t i v e R e s e a r c h T e a m i n Un i v e r s i t y( No . T R T 0 7 4 3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 T o s t u d y t h e c l i n i c o — p a t h o l o g i c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 mo l e c u l a r p h e n o yp t e s , a n d p r o g n o s i s o f y o u n g b r e a s t c a n - c e r p a t i e n t s . Me t h o d s : Da t a f r o m 1 3 3 l o w — a g e( a g e <3  ̄ 0 y e a r s ) y o u n g b r e a s t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 a n d 1 1 7 y o n g( u 3 1 y e rs a <a  ̄ g e <3  ̄ 5 y e rs a )
中国肿瘤临床 2 0 1 4 年第4 1 卷第4 期 C h i n J C l i nO n c o l 2 0 1 4 , V o 1 . 4 1 , N o . 4 W W W . c j c o . c n

乳腺癌59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乳腺癌59例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分析
Meh d T eaa s a pr r e n5 ae f h rat acrw oh dp to g ro a dt a df m jn a , to s h nl i w s ef m di 9csso ebes cne h a a l i pot n et r au r ys o t h oc r e o y
中 国现 代 医 药杂 志 20 09年 2月第 1 1卷 第 2期 MMJ ,F b2 0 ,V ll , o2 C e 0 9 o 1 N .
乳腺癌 5 9例 临床病理特征 与预后分析
邓 秋 香
【 要 】 目的 分 析 5 乳 腺 癌 患 者 临 床 病理 因素 的预 后 价 值 。 方 法 收集 自 2 0 摘 9例 0 0年 1 ~ 0 8年 1月本 科 收 月 20
I 1 期 1例 (86 , 期 3 1 .%)I l 7例 f28 , I 1 6 .%)I 期 1例 I
1. . 3统计 学 方法 2
本 组 因病 例数 相对 较少 , 仅采 用
定性分 析, 用百 分率 表示, 未作定 量分 析 。
2 结 果
(86 。腋 窝淋 巴结 阴性 者 3 1. %) 7例(27 , 6. %)阳性 者
1. . 2随访方 法 本 研 究 的最 终 事件 定 义 为乳 腺 癌 2 复发 f 括局 部 区域 性 复发 、 包 远处 转 移 ) 乳腺 癌 引 及
起 的死 亡 。通过 查 阅病 历资料 、 通信 问卷 调查 、 门诊
随访 ,9例 乳腺 癌患 者 资料 完整 , 5 均获 得 随访 , 他 其
情况未 选入 本组 。
1 . 1一般 资料
选取 2 0 0 0年 1月~ 0 8年 1 20 月在 我

不同分子分型的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

不同分子分型的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

不同分子分型的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
分析
田勇
【期刊名称】《中国当代医药》
【年(卷),期】2017(024)017
【摘要】目的不同分子分型的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3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04例,年龄均在35岁以下,均为女性的临床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行分子分型,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点和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研究青年乳腺癌患者占同期乳腺癌的7.6%(104/1368),luminal A型54例,占51.92%,luminal B型16例,占
15.38%,HER-2+型13例,占12.50%,三阴型乳腺癌15例,占20.19%.各亚型乳腺癌患者在触及肿块至就诊时间和病理分型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5岁以下乳腺癌患者的分子分型与触及肿块至就诊时间和肿瘤病理分型密切相关.【总页数】4页(P66-68,76)
【作者】田勇
【作者单位】湖北省团风县人民医院肿瘤科,湖北团风438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7.9
【相关文献】
1.老年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的临床特点、预后及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J], 陈鑫
2.青年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分析 [J], 张军强;孙智国;王登强;李永平
3.不同分子分型青年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 [J], 艾勇彪; 袁杰; 李文仿; 王群
4.青年与中老年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分子分型及预后情况探讨 [J], 史琼琼
5.不同分子分型乳腺癌患者超声影像学、病理特点及预后分析 [J], 赵旦波;林义;张敏青;李新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不同年龄段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1 . 2 方 法
2 . 2 病理 分期 分 析
病理分期 Ⅱ期所 占比例 明显高 于其他 分期 , 对 比差异有统计
学意义 ( x 分 别为 1 0 . 4 5 、 1 1 . 2 9以及 1 3 . 1 2 , P < O . 0 5 ) , 中青 年组 Ⅲ 期病例 明显多于 中年组和老年组 , 对 比差异有统计学意 义( ) ( 2 分 别为 6 . 4 5和 7 . 8 9 , P < O . 0 5 ) 。见表 2 。
和老年组 ,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x 分别为 7 . 4 5和 6 . 8 9 , P < O . 0 5 ) 。
侵润性癌所 在的 比例 最高 , 明显 高于髓样 癌和单纯 癌 , 对 比差异
有统计学意2 - ( x 分别为 1 0 . 4 5和 1 1 . 8 9 , P < O . 0 5 ) , 见表 1 。
表1 3组的病理类型分析 ( %) 】
对于早期临床诊断具有重要 临床意义[ 2 1 。为研究不 同年龄段女性
乳腺癌患者 的临床 病理特点 。 该院选取 2 0 1 0年 2月一2 0 1 3年 2 月期 间该 院经病理确诊 的女 性乳 腺癌患者 8 9例 , 按 照其 年龄段
进行分组 , 分析各组 的临床病理特点 , 现报道如下 。
( 下转第 6 8页)
青年 组 3 6 6 0岁女性乳腺癌 患者 的发病率 明显 高于青年组
4 6 中外医疗 C h i n a& F o r e i g n Me d i c a l T r e a t me n t
口固
2 0 1 3 N 0 . 3 4 …。 …
1 . 3 统 计 方 法
数据分析采用 S P S S 1 5 . 0统计软件包 . 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x 检验 。

78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

78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

78例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不同于其他乳腺癌类型的乳腺癌,其特点是不表达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

它通常具有侵袭性和高复发率,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其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一、临床特征1. 年龄和族群:三阴性乳腺癌多见于40岁以下和非洲裔女性。

2. 肿瘤特征:三阴性乳腺癌多呈高度恶性、快速生长、早期转移的趋势。

与其他类型的乳腺癌相比,三阴性乳腺癌的肿瘤大小通常较大,大多呈不规则形,且容易侵入淋巴结和周围组织。

3. 免疫组织化验:三阴性乳腺癌病人的肿瘤细胞在免疫组织化验中不表达ER、PR和HER2。

4. 预后:由于没有可靶向治疗的分子靶点,三阴性乳腺癌的预后通常较差,病人的复发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然而,一些病人对放疗和化疗的反应很好,因此及早诊断和治疗对病人的预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中医证型分析中医认为,乳腺癌是由于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瘀血凝滞,虚实夹杂所致。

因此,当医生诊断出三阴性乳腺癌后,根据病人的临床症状和舌象脉象,可以根据中医证型来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证型分析:1. 湿热毒结型:表现为胸满、红肿疼痛、乳头溢液、便秘、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2. 气滞血瘀型:表现为乳房胀痛、结节硬块、皮肤皱褶、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脉涩。

3. 虚实夹杂型:表现为乳房坚硬、结节明显、皮肤变硬、乳头内陷、月经不调、面色晦暗、舌质暗红、脉沉滑或细数。

综上所述,三阴性乳腺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临床特征和中医证型分析都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认真分析。

及早发现、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和全面的中医辅助治疗,能够有助于提高病人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减轻患者和家庭的负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2
• 本研究检查LN中位数39枚(11~49枚), 因而N分期准确可靠。 • LN溶脂染色显示技术、逆光透视技术 大大增加LN获取数目,标本中LN全数获 取做病理检查,保证了病检LN的数量, 保证准确的N分期。 • LN病检应连续切片以提高检出率,降低 漏诊率。本研究每枚LN制作6张切片, 较每枚1张切片极大降低假阴性率。
图2 淋巴结转移数目>25枚与≤25枚的病例 分组比较,P<0.001 28
1.2
1.0
.8
.6
.4
.2 淋巴结转移率 0.0 -.2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LNM率>50% LNM率≤50%
无瘤生存时间(月)
图3 淋巴结转移率>50%与≤50%的病例分组比较, P<0.001
22
3.肿瘤直径
• 肿瘤直径: 最大12cm, 最小0.7cm, 平均5.8cm。 • pT分期: p T1 5.1%, p T2 56.4%, p T3 38.5%。
23
4.预后
• 中位DFS 58 (5~74)个月
• 11例术后一年内远处转移,占 28.2%。
• 肝转移2例,肺转移4例,
骨转移2例,脑转移3例。
7
查新结果
国内有:长期生存复发转移性乳腺癌的
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国内无:ⅢC期乳腺癌的临床特点
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国外有 ⅢC期乳腺癌不同亚组预后差异 的研究(10~15枚或≥16枚) 国外无 LN转移数目在25枚以上和LN转移率>50% 的无病生存率的观察。
8
病例和方法
病例选择
1.一般资料 • 2003.1~2005.12 • ⅢC(pN3a)期乳癌39例,占13.3%。 同期全部 294例。 • 术前均行胸片,腹部、盆腔影像学检查, 如有怀疑加作骨扫描,排除已远处转移。
10
• 全组均行全乳切除术 加腋淋巴结Ⅰ、Ⅱ平面解剖术。 • 保留肋间臂神经及胸大小肌神经、血管。 精细解剖。
11
• 病理分期依据NCCN乳腺癌临床指南 TNM分期标准 • 肿瘤类型:术后病检确诊 • 激素受体:免疫组化检测 • 浸润癌最大直径:病理切片报告为准 • 淋巴结病检:每个LN6张切片,HE染色。
预后极差
本研究成果有望作为乳癌淋巴结分期重要补充
41
Thank you!
• 11病例(28.2%)术后一年内出现远处 转移, 38.5%病例DFS不足两年。
35
LN阳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目分组比较
• 本研究 12例阳性LN数目>25枚, 中位DFS仅18个月(5~29个月); 27例阳性LN数目10~25枚, 中位DFS 60个月(7~74个月)。 • 比较两组DF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01)。
38
5.结论
• ⅢC(pN3a)期乳腺癌复发率及远处转 移率高,无瘤生存时间短。 • 尤其LN转移数目>25枚或LN转移率 >50%,预后极差。
39


40
创新点
1. 率先应用淋巴结溶脂显示技术 获取腋淋巴结数目大,pN分期准确 2. ⅢC(pN3a)期乳癌 复发率、远处转移率高 • LN转移数目>25枚 • LN转移率>50%
• 同时发现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转移3例。
24
• 阳性数目>25枚12例,中位DFS仅18个月 (5~29个月); • 阳性数目10~25枚27例,中位DFS 60个月 (7~74个月)。 • 21例LN转移率>50%, 中位DFS 53个月 (5~29个月); • 18例LN转移率≤50%,中位DFS 61个月 (7~74个月)。

4
• •

此后用于结肠癌、乳癌标本作pTNM分期 乳癌腋窝Ⅰ、Ⅱ平面解剖,LN数十余枚 升至20~40枚,个别达60余枚。发现Ⅰ、 Ⅱ平面的腋LN转移数可>30枚。 此病例预后如何? 国内文献未见研究, 国外仅日本一篇病例(37例)报告。
Tsuchiya A, Kanno M, Abe R. The impact of lymph node metastases on the survival of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ten or more positive lymph nodes. Surg Today. 1997;27(10):902-6.
29


1.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的意义
• 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是预测乳腺癌预后 的独立指标。 • 生存时间随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增多而 减少。
• • Ibtisam LA, Ferah Y, Gokhan O, et al. Percent positive axillary lymph node metastasis predicts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non-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Acta Oncologica, 2008; 47: 232-38. Iyer RV, Hanlon A, Fowble B, et al. Accuracy of the extent of axillary nodal positivity related to primary tumor size, number of involved nodes, and number of nodes examined. Int J Radiat Oncol Biol Phys 2000; 47: 1177-83.
16
3.预后分析
根据LN转移数目和转移率分别分组 比较5年无瘤生存率。 • LN转移数目≤25枚为一组, >25枚另一组。 • LN转移率≤50%为一组, >50%另一组。
17
4.统计学分析
数据结果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 计学分析,Kaplan-Meier方法绘制 生存曲线。
18


1.一般资料
ⅢC(pN3a)期乳腺癌的
临床特点及预后
普通外科


• 乳癌预后重要因素:局部LN转移 • TNM病理分期:腋LN转移 pN1 1~3枚 pN2 4~9枚 pN3a ≥10枚
• 问题:>10枚与>20枚,甚至>30枚转移, 预后如何? 国内未有研究。
3

我们80年代用德国解剖学者Spaltholz法, 胃癌D2/D3标本固定、溶脂,用透光法摘 取LN,可>100枚,称LN显示方法。 国内首先用5th胃癌pTNM作分期报告, 用局部LN转移率来判断预后, 优于以LN转移数目作pN分期。
本研究ⅢC(pN3a)期乳腺癌39例, 占同期(294例)的13.3%。 • 年龄:41~60岁为主,占64%, <40岁 18% >60岁 18%。 中位年龄为51岁。 与文献一致。 • 左右:左17例(43.6%) 右22例(56.4%)
20
• 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 74.4% 浸润性小叶癌 23.1% 髓样癌 2.5% 与预后不良一致。 • 激素受体:阴性为主 66.7%
33
• 我科上世纪80年代应用此项技术于胃癌、 结直肠癌和乳癌的局部LN标本获取, 此方法称为淋巴结显示技术
(病理学检查)。
• 国内至2007年方见重庆第三军医大学西 南医院的运用报告。
34
3. ⅢC(pN3a)期乳腺癌的预后
• 本研究随访:腋窝LN转移数目≥10枚, 预后较差,中位DFS仅58个月 (5~74个月)。
5
• NCCN乳癌预后:21基因RT-PCR检测, 分低、中、高三类复发评分,可决定辅 助治疗。 • 国内尚未见应用报告,检查费用昂贵, >3000美元。国内长时期可能不能广泛 应用。 • 腋LN标本用上述淋巴显示技术获取,行 切片病理检查,国内任何县市级医院病 理科均能完成。
6
• 我们研究 :LN转移≥10枚,综合分析, 高危复发病例 尽早得到预后证据。 • 选择合理治疗方案 • 有实用价值
刘文,彭开勤,张应天,等.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对浸润性乳腺癌预后的影响。中国实用外 科杂志 ;2006;26:35-36. Jing Jin, He Qing qing, Yang Xin hua, et al. Contribution of minute axillary lymph nodes to accurate staging for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Chin Med J 2007;120: 176265.
14
技术优势
• 此方法处理后,组织黄色,淋巴结呈淡 蓝色,极易分辨、取出。 • LN直径≥1cm者,取长径3平面各取2张切 片,共计6张; LN直径< 1cm者作连续6张切片。 • 固定后染色。
15
• 我科此方法已应用于乳癌标本二十年 • 国内三军大07年报告(04~06年病例) 乳癌腋组织标本用脱脂法后可取得 二十余枚淋巴结(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1
2.获取淋巴结数目及阳性淋巴结数目
经溶脂显示技术,我院乳腺癌病人 腋LN获取数目显著增加。
• 本研究ⅢC期39例,腋LN总数1522枚, 中位数39枚(11~49枚)。
• 阳性总数736枚,平均18.9枚(10~43枚)。 • 平均转移率(阳性数/LN总数)67.4% (33.3%~100.0%)
36
4.淋巴结转移率可作为预测预后的 独立危险因素
• 本研究病例平均获取、检查腋窝LN39枚, 平均阳性LN数位18.9枚,
平均LN转移率67.4%,
中位DFS 58个月。
• 国外文献:LN转移率大于50%者与小于 25%者,5年生存率差异显著。
37
• 本研究 21例LN转移率>50%, 中位DFS 53月(5~29个月); 18例LN转移率≤50%, 中位DFS 61月(7~74个月)。 • 比较两组DFS,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P<0.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