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一(2)分析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

《中外建筑史》课程笔记第一章:中国建筑史——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1.1 建筑的多样性与主流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交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
从北方的雄伟宫殿到南方的精巧园林,从西北的土楼窑洞到西南的吊脚楼,每一种建筑都反映了当地的自然条件、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
然而,在这多样的风格中,木构架建筑因其普遍性和适应性,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主流形式。
1.2 木构架的特色木构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
它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通过榫卯结构将柱、梁、枋等构件连接起来,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
这种结构方式使得建筑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在地震中有效地吸收和分散能量,减少损害。
同时,木构架建筑施工速度快,便于维修和扩建,也易于搬迁和重组。
1.3 单体建筑的构成单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单位,其构成包括屋顶、墙体、柱子、地面和门窗等部分。
屋顶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特色的元素之一,其形式多样,如悬山、硬山、庑殿、歇山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等级和建筑功能。
墙体主要起围护和分隔空间的作用,柱子则是支撑屋顶和梁架的主要构件,而地面和门窗则分别起到承载和通风采光的作用。
1.4 建筑群的组合中国古代建筑往往以建筑群的形式出现,如宫殿、寺庙、府邸等。
建筑群的组合具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如中轴线布局、对称式布局等。
中轴线布局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它以一条中轴线为基准,将主要建筑和次要建筑依次排列在轴线两侧,形成严谨的空间序列。
这种布局方式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秩序观念。
1.5 建筑类型中国古代建筑类型丰富多样,每种建筑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形式。
宫殿主要用于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其规模宏大、装饰华丽,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寺庙用于供奉神佛和举行宗教活动,其建筑形式庄重而神秘,给人以崇敬之感。
府邸则是官员和贵族的住宅,其布局严谨、装饰精美,展现了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此外,还有园林、陵墓、桥梁等建筑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

中外建筑史课程提纲和考研复习重点―connie独家整理考研重点、建筑《中国建筑史》课程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中国建筑史在建筑设计专业教学中应属于基础课。
通过中国建筑史的学习,了解中国建筑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历史事实。
使学生认识到“建筑与艺术”是历史的产物,它与所处的社会的政治、地域、经济、文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建筑特点。
新一代建筑总是在上代建筑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去粗取精,继承革新的情况下产生的。
给初学建筑设计的人树立一个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较为正确和全面的学习和创作的方法与观点。
为后续专业课,如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课建立起比较全面和正确的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为今后的学习和建筑创作道路树立正确的理论基础。
第二部分课程的目标与要求1.了解中国建筑的形成、发展与演变。
2.掌握不同历史阶段的典型建筑实例,能区别不同历史期的建筑艺术风格与特点。
3.掌握掌握中国建筑传统技术在不同时期的成就。
4.运用所学的建筑历史知识,对建筑物进行较为科学的分析与鉴别。
5.批判的继承和正确的认识中国优秀的建筑遗产和传统文化。
第三部分教材与参考书1、教材用《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编写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2、参考书:(1)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华夏意匠》李允F 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重印(3) 《梁思成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 《刘敦桢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 《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四部分课程内容和考核内容第一章,古代建筑各历史时期的形成背景与主要成就。
考核内容:建筑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成就。
第二章,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演变。
考核内容:对现存历史城市的认识和分析能力。
第三章,宫殿、坛庙和陵墓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考核内容:通过现在著名建筑实例,检查学生的记忆,认识和分析批判能力。
第四章,宗教建筑的形成及其重要建筑实例。
中外建筑史分析

中西方建筑分析目录一、摘要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2、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3、当代建筑设计三、总结一、摘要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
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
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传统文化;现代建筑二、正文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
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
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
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
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中国的建筑结构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二)独特的单体造型(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而不是承担房屋重量的结构部分。
在框架结构的基础上体现出对称,黄金风格等多种的艺效果,而在中国的建筑结构上,庞大的屋顶当然需要承托的构件。
中外建筑史2 奴隶社会及中国封建前期建筑

第三,设计了由各种弧线组成的建筑平面,采用拱券结构的集中式建筑物
总而言之,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设计成就,开拓了新的
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
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封建社会前期建筑
中国
一、封建社会前期建筑(公元前475-589年)
③陵墓: 战国时期陵墓不仅垒坟,而且植树,并且在封土之上建有祭祀性质的享堂 或祭殿。 遗址代表:河北平山县的中山国王陵
④战国时期建筑材料、技术和艺术: 建筑材料:青瓦——大量使用在屋面上 板瓦、筒瓦、半圆形瓦当较春秋时期有所进步 建筑技术:铁器的使用 榫卯的出现——制作精巧、形式多样 建筑艺术: 战国燕下都的瓦当有20多种不同的花纹。
居民区及手工业作坊所在 小城—南北长约2200米,东西宽约1400米
桓公台:高14米、南北长86米的椭圆形建筑基址
邯郸赵城——两部分:宫城(习称赵王城) 郭城
宫城:总面积505平方米 龙台:南北长296米,东西宽265米,现高19米,是战国时期最大 的夯土台基
郭城:居民区 南北长约4800米,东西宽约3200米,城内发现有冶铁、制陶等手 工作坊遗址。
艺术成就之叁-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 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
柱式发展取得的艺术成就
艺术成就之肆: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 直式构图形式,将古希腊人用来承重的梁柱巧妙地改造成为 拱券结构的装饰
艺术成就之伍: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结合,将券脚立在柱式 檐部上的连续券
中外建筑史第二讲
奴隶社会建筑
古罗马
1、古罗马繁荣的原因 2、古罗马建筑的主要成就 3、古罗马建筑的典型实例分析
中外建筑史1精品文档

四、主张创造建筑新风格,坚决反对套用历 史上的建筑样式,强调建筑形式与内容, 相一致。
五、认为建筑空间是建筑的主角,空间比建 筑平面、立面更重要,强调建筑艺术处理 的重点应是空间和体量的总体构图并考虑 到时间因素的影响,产生了“空间—时间” 的建筑构图理论。
六、废弃表面外加的装饰,认为建筑美的基 础在于建筑处理的合理性和逻辑性。
密斯·凡·德·罗
路德维西·密斯·凡·德·罗 (1886—1969),是世纪最著名 的建筑大师之一,也是一位卓越 教育家。
1886年,出生于德国亚琛的一 个石匠家庭。没受过正式的建筑 学教育。
密斯·凡·德·罗的设计思想
设计生涯:1908年进入贝伦斯事物所任职—1919年开始 在柏林从事建筑设计—1926—1932年任德意志制造联盟 第一副主任—1929年设计了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 1930—1933年任包豪斯学校校长—1937年密斯应邀到美 国—1938—1958年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
粗野主义建筑代表
国际主义
在法西斯势力的压迫下,很多欧洲的现代主义设计 大师都来到了美国,他们将欧洲的现代主义和美国 富裕的社会状况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设计风 格。1927年,美国的菲利浦·约翰逊在德国斯图加 特市威森霍夫现代住宅建筑展上发现了这种新兴的 风格。他认为这种风格以后会在国际上流行,因此 将他称为国际主义风格。它在六七十年代发展成熟, 直到80年代才消退,涉及了设计的很多方面,包括 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室内设计等。
格罗皮乌斯代表作品
法 古 斯 工 厂
包 豪 斯 校 舍
格罗皮乌斯始终如一地重视建筑的功能问 题。无论是早期的包豪斯校舍,还是后期 的哈佛大学研究生中心,都是以使用功能 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在后期美国的社会状 况,使他在重视功能的同时,开始注重建 筑的精神需要,突破盒子建筑,创造出活 泼多变的建筑形式。格罗皮乌斯始终坚持 理性主义的设计原则,并对理性主义进行 充实和提高,对现代建筑的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剖析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 本特征剖析
王府大门 广亮大门 金柱大门
蛮子门 如意门 墙垣门
蛮子门
蛮子门的门扉安在 前檐柱之间,是一般高
前檐柱
商富户常用的宅门形式。
(3)天花和藻井 A、天花是建筑物内用以遮蔽梁架的构件。 B、藻井是一种高级的天花形式,是天花向上凹 进的部分。一般用在重要殿堂明间的正中。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 本特征剖析
(4)色彩: 色彩的使用也是我国古代建筑显著的特征之一, 宫殿庙宇中黄色琉璃瓦顶,朱红色屋身,檐下阴 影里用蓝绿色略加点金,再衬以白色石台基,轮 廓鲜明富丽堂皇。一般住宅中用青灰色的砖墙瓦 顶,或用粉墙瓦檐,木柱、梁枋、门窗等多用黑 色、褐色或木本色,也显得十分雅致。
广亮大门又称 “广梁大门”,等级 上仅次于王府大门, 是具有相当品级的官 宦人家采用的宅门形 式。
王府大门 广亮大门 金柱大门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 本特征剖析
蛮子门 如意门 墙垣门
广亮大门
广亮大门为五檩中柱式, 门扉立于两根中柱之间,前檐枋 檩装饰苏式彩绘,下有雀替,门 由抱框、余塞、走马板、抱鼓石、 板门等组成。
(2)门的形式:
中国古建宅门中最 常见是屋宇式大门和墙 垣门两种。
屋宇式大门的基本形式与房屋类 似是一座完全独立的单体建筑。 而墙垣门形式简单,没有梁柱, 也称为“随墙门”。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 本特征剖析
附:柱子的分类
角柱:四角的柱子 檐柱:前后檐处除了角
柱以外的柱子 中柱:处于脊下的柱子 金柱:檐柱以内凡不在
四合院的组合特点带给你的心理暗示或 感受是什么?
中外建筑史第1章中国古代建筑基 本特征剖析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

大一中外建筑史知识点总结建筑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筑可以看出一个时代的思想、文化以及社会背景。
作为一门学科,建筑史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理论等方面的内容。
在大一的学习中,我学到了许多中外建筑史的知识点,现在我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归纳。
一、古代建筑古代建筑是建筑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人类最早的建筑实践和技术。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木质结构是主要特征,如建筑采用的榫卯结构和屋顶的斗拱结构等。
此外,我还学习到了古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神庙等。
二、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是欧洲建筑史中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宗教因素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成为主导风格,其特点是尖顶拱门、复杂的雕刻和窗户中的玻璃艺术等。
同时,中世纪城堡也是这个时期的重要建筑类型,它们象征着贵族的权力和地位。
三、文艺复兴建筑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受到了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影响。
文艺复兴建筑追求对称、比例和纪律性,它注重建筑的几何形状和装饰。
在这个时期,建筑师们通过对古代建筑的研究和模仿,创造出了许多经典的建筑作品,如圣彼得大教堂和佛罗伦萨大教堂等。
四、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是20世纪以来的建筑风格,它体现了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对建筑的影响。
现代建筑关注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简洁的形式和创新的结构。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师,如勒·柯布西耶、富勒等,他们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建筑思想为这个时期的建筑带来了新的风貌。
五、中国现代建筑中国现代建筑是中国近现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记录了中国在近代以来的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
中国现代建筑注重结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技术,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特点,又受到西方建筑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许多重要的建筑作品出现,如北京天安门广场和上海外滩等。
总结起来,中外建筑史是一门宏大的学科,通过学习建筑史,我们可以了解不同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演变。
中外建筑史期末总结

中外建筑史期末总结一、概述建筑作为人类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场所,有着悠久的历史。
中外建筑史研究的是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的建筑风格、建筑技术和建筑理念。
通过对中外建筑史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建筑的影响,不同时期建筑的发展脉络以及建筑技术的演进。
二、中国建筑史中国建筑史可以分为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两个阶段。
1. 古代建筑古代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代表性建筑形式是宫殿和寺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北京的故宫和陕西的秦始皇陵,它们展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技术和独特风格。
古代中国建筑注重和自然环境的融合,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
2. 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中国的建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背景下,中国开始兴建大型公共建筑,如办公楼、图书馆和体育馆等。
这些建筑以功能性为重,注重集体主义精神的表达。
三、西方建筑史西方建筑史可以分为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中世纪建筑和现代建筑三个阶段。
1. 古希腊和罗马建筑古希腊和罗马建筑以石头和大理石为主要材料,以柱式建筑和拱形结构为特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和罗马的斗兽场,它们展示了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雄伟和优雅。
古希腊和罗马建筑注重对称和比例,追求理性和秩序的原则。
2. 中世纪建筑中世纪建筑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代表性建筑形式是教堂和修道院。
这些建筑以尖顶、拱顶和彩色玻璃窗为特征,展现了基督教信仰和天堂之城的理念。
中世纪建筑注重宗教仪式和精神内涵,追求虔诚和柔和的氛围。
3. 现代建筑20世纪以来,西方建筑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
现代建筑摒弃了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采用了新的材料和技术,如钢筋混凝土和玻璃幕墙。
现代建筑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现代生活的便利和舒适。
四、中外建筑史的比较中外建筑史有着明显的差异,这主要归功于文化和历史背景的不同。
在建筑风格上,中外建筑表达了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与西方建筑注重规则和对称不同,中国建筑更注重自然和有机的形式。
此外,在建筑技术上,西方建筑在建筑材料和结构方面更加先进,而中国建筑在木结构和屋顶设计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
佛教的传入
佛教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 家。东汉时自西向东传入我国。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 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是佛陀 的教育,而不是拜佛的宗教, 佛教非宗教,非哲学,讲佛教 是宗教只是一种通俗的方便说 而已,实则以般若的智慧自内 证打破无明烦恼,成就菩提 (觉悟)之道,佛教在历史上 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贡献,至今依然深深的 影响着我们。
知识要点
相关知识
隋唐、宋辽金时期城市、宫殿、陵墓, 木构体系及建筑艺术、砖石技术、 佛教建筑的发展等
封建社会中期建筑的 发展
封建社会后期建筑的 发展
元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成就
本讲内容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5封建社会后期建筑
1.4封建社会中期建筑
1.4.1隋朝建筑(581年—618年) 1.4.2唐朝时期的建筑(618年—907年) 1.4.3五代时期建筑(907年—960年) 1.4.4宋、辽、金时期的建筑(960年— 1279年)
北京妙应寺白塔
北京永安寺白塔
5、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外观特征为高台上建五座塔,一座高且居其中,其余四座 低且分居四角处。
金刚宝座塔在造型上属于印度形式,但在结构上(如宝座上的短檐、斗拱和宝座顶 上的琉璃罩亭等),明显地表现了中国建筑特有的传统风格,成为中国建筑和外来 文化互相结合的创造性杰作。
石窟
魏晋南北朝时期
特点: 1.佛教兴盛 代表性:栖霞山千佛岩 南朝齐、梁贵族 云冈石窟 北魏统治者建都平城 龙门石窟 建都洛阳伊厥 永宁寺 最大佛寺 方9层木塔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装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 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 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 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其突出表现则是 玄学的兴起、佛教的输入、道教的勃兴 及波斯、希腊文化的羼入。在从魏至隋 的三百六十余年间,以及在三十余个大 小王朝交替兴灭过程中,上述诸多新的 文化因素互相影响,交相渗透的结果, 使这一时期儒学的发展及孔子的形象和 历史地位等问题也趋于复杂化。
中国古代建筑史
【学习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发展概况;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社会意 识形态、社会经济、生产技术等对中国古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掌握从原始社会至明清各历史时期在结构体系、材料、技术和建筑艺术等 方面的发展成就。 【学习要求】
能力目标
能够简要 分析中 国古代 建筑体 系在各 个历史 阶段在 结构体 系、材 料、建 筑与艺 术上的 发展成 就
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称作窣堵坡(梵文
stûpa),是佛教高僧的埋骨建筑。随着佛教在东方 的传播,窣堵坡这种建筑形式也在东方广泛扩散,发展出了 塔这种极具东方特色的传统建筑形式。
印度桑奇一号窣堵坡
仰光大金塔
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 并与临近区域的建筑体系相互交流融合,逐步形成了楼阁式塔、密檐式塔、亭阁 式塔、覆钵式塔、金刚宝座式塔、宝箧印式塔、五轮塔、多宝塔、无缝式塔等多 种形态结构各异的塔系。
2.园林发展: 原因:1.贵族游宴享乐之所。 2.士大夫寄情山水为高雅。 3.家具:高坐具 原因:北方16国时期,西北少数民族移入中原。 4.石刻技艺发展: 代表: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辟邪、墓表
河北定兴北齐石柱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辟邪
江苏南京梁萧景墓墓表
隋代 公元618---907年
河南登封嵩岳寺塔
西安小雁塔
3、单层塔
单层塔的主要形式为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如 隋代的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等。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
安阳宝山寺双石塔
4、喇嘛塔
喇嘛塔又称塔覆钵式塔,是藏传佛教的塔,主要流传于南亚的印度、尼泊 尔,中国的西藏、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地区,直接来源于印度的窣堵坡。 覆钵式塔是一重实心的建筑,供崇拜之用。被用作舍利塔,还可做僧人的 墓塔。
成就:
大兴城 ------古代规模最大城市
1.兴建都城 东都洛阳 2.开南北大运河 3.修长城 创造了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路系统
隋代 公元618---907年
著名: 1.河北赵县安济桥(赵州桥)-------李春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敞肩拱桥 (或称空腹拱桥) 2.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大业七年 3.仁寿宫-------隋文帝命“宇文凯”-------离宫 唐改为“九成宫”
特点: 1.规模宏大,规划严整. 代表:首都 长安----是 古代规划最严整的城 市 影响: 长安---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城京---平安 京 例: 平安京仅长安1/4 大明宫是紫禁城3倍 多 麟德殿是太和殿的3 倍
唐代 公元618---907年
2.建筑群处理开始成熟. 善于利用地形的运用前 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 主体的手法. 例如: 大明宫的布局 含元殿利用突起的高地 作为殿基,加上两侧双 阁的陪衬和轴线上空间 的变化,造成朝廷的威 严气势.
隋时期的建筑
赵州桥坐落在河北省南部的洨河上,洨河流经赵县。 建于隋代(公元581-618年)大业年间(公元605 -618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和建造,距今已 有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 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
隋炀帝
九成宫
唐代 公元618---907年
一种就着山势开凿的寺庙建筑,里面 有佛像或佛教故事的壁画。著名的有 敦煌石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等。
云冈石窟
石窟
塔院型 石窟 佛殿型 僧院型 支提窟:以塔为中心(支撑窟顶,中心柱为佛塔形象) 多见云冈 佛殿型:以佛像为主要内容 僧院型:打坐修行 敦煌285窟
支提窟
龛
楣
魏晋南北朝时期
1、楼阁式塔
楼阁式塔的建筑形式来源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楼阁。楼阁式塔可供奉佛像, 并可供僧人等登临之用。有的楼阁式塔还兼有军事瞭望的功用,如北京良乡 的昊天塔。建筑材料有木材或石砖,有的塔表面装饰有石刻或琉璃。 陕西西安大雁塔 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
2、密檐塔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数层,层数一般为奇数, 而且密檐间距逐层缩小,一般不能登临观览,建塔 材料一般用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