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

民的土地问题就不可能巩固新成立的国家。

处理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历史剧《分马》让学生了解这次土改的内容,通过文字资料让学生了解土改分批进行,并在学习中理解土改取得的成效。

2、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意义

难点解读:理论性较强,学生不易理解。

处理方法:通过资料引导学生分析土地改革完成后土地所有权改变,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巩固政权的影响等方面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策略】

1、多种辅助教学手段:如文字、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将本课理论性的东西转化为直观的数据、实绩或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2、讲述和探究相结合:土地改革的背景及历次土地改革学生不了解,需要教师讲解,并引导学生分析本次土地改革与以往的不同之处,从而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用时5分钟)

动画:《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

歌词:月亮在白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晚风吹来一阵阵快乐的歌声,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那时候妈妈没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两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热的田野里,妈妈却吃着野菜和谷糠。冬天的风雪狼一样嚎叫,妈妈却穿着破烂的单衣裳,她去给地主缝一件狐狸长袍,又冷又饿跌倒在雪地上,经过了多少苦难的岁月,妈妈才盼到今天的好时光。

问题1:过去妈妈靠什么维持生活?生活状况如何?

问题2:妈妈的劳动成果被什么人剥削去了?为什么会这样?

导语:这首歌发表于1958年《儿童音乐》的创刊号,因为其流畅动听的旋律与优美柔和的意境,多年来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如今,这首歌已成为许多少年合唱团校内校际演出活动必选曲之一。它讲述的主题是经历过旧时代的妈妈,在和平年代到来时,对下一代的孩子,回忆起自己遭受地主迫害,吃不饱、穿不暖的日子,并借此来让自己的孩子知道新

中国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那么,经历旧时代生活的妈妈们是怎样获得新生活的呢?本节课我们从经济角度来了解新生活的建立过程。

设计思路:现在的学生对建国初期的生活真的不了解,有时家长和他们说起那时的事情,他们也觉得不可思议,因此以歌曲形式入手,让他们先形成一个概念:建国初期人们的生活与现在大相径庭,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蒸蒸日上。

2、讲授新课(用时30—35分钟)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

学生阅读教材第一段,完成下表,并根据表格探究问题

问题1:根据表格中的人口、占地比例,你发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

(教师解释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概念)

问题2:这种土地分配对农民而言有何不利影响?对社会经济发展又有什么不利影响?

问题3: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主要依靠什么力量的支持?

问题4:这种土地分配状况对新成立的国家统治有什么不利影响?

问题5:由此概括新中国成立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

设计思路:学生对土地所有制根本没概念,也不了解农村土地分配状况,通过表格对比,很容易解答问题,从而概括土改的原因。

过渡:其实在这次土地改革之前中国共产党已经进行过多次土地改革。

教师介绍: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实行“耕地农有”的政策。

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运动:没收地主的部分土地分给农民,要求地主减租减息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废除一切乡村中在土改前的债务关系,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所以,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是针对以前的国统区,也就是新的解放区进行的。

过渡:那这次土地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又将如何改革呢?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学生阅读教材

要求:

学生探究:

资料一:周立波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里的《分马》片段剧情:

旁白:在中国东北某一农村,解放后翻身村民在郭全海带领下在土地改革中分马。

郭全海:(院子当间摆着一张长方桌子,郭全海用小烟袋锅子敲着桌子)“别吵吵,分马了。小户一家能摊一个顶用的牲口,领马领牛,听各人的便。人分等,排号,牛马分等,不排号。记住自己的等级、号数,听到叫号就去挑。一等牛马拴在院子西头老榆树底下。”

众人:(人们拥上来,围住桌子,好几个人叫道):“不用你说,都知道了。动手分吧,眼瞅晌午了。”

郭全海:(爬到桌子上,踩得桌子嘎啦啦地响。他高声叫道:“别着忙,还得说两句。咱们分了衣裳,又分牛马,倒是谁整的呀?”)

众人:共产党领导的。

郭全海:牲口牵回去,见天拉车,拉磨,种地,打柴火,要想想牲口是从哪来的;分了东西就忘本,那可不行。

众人:那哪能呢?咱们可不是花炮。

郭全海:现在分吧。说罢,跳下地来……

问题1:这次土地改革除了重新分配土地外,还分配什么?

资料二:1931年,土地改革对富农采取了限制政策;1947年,土地改革规定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1950年,土地改革对富农采取了限制并保存的政策。

问题2: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对富农经济采用既限制又保存的政策?

(以教师引导为主: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主要集中在新解放区,是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将过去限制和打击富农经济的政策,改变为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孤立地主,减少土改运动的阻力,保护中农和小土地出租者,稳定民族资产阶级,归根到底,是为了早日恢复和发展生产。)

设计思路:土改的内容通过《分马》的剧情介绍,让学生明白除了分到土地还分到生产资料,了解土地改革内容是多方面的。对富农政策的改变学生更难理解,因此以教师引导为主。土改后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化在下环节结合通过的意义介绍更有说服力。

过渡: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农村又发生了什么呢?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资料一:到1952年底,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还免除了每年向地主缴纳的350亿千克粮食的地租,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问题1:土地改革后,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掌握在什么人手中?

问题2:对比土地改革前后,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什么变化?

问题3:根据问题1和2,结合教材介绍,概括土改的意义。

问题4:不管土地是掌握在农民手中还是掌握在地主手中,这时期,土地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所有还是属于个人所有?

资料二: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的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所以说,这是一次了彻底的最全面的最成功的一次土地改革。”

问题5:根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资料三:毛泽东也曾兴奋地说:“我为新中国数万万农民获得翻身的机会和国家获得工业化的基本条件而表示高兴表示庆贺,”

问题6: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资料四: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农民翻身做主人的感觉。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51年,中国粮食产量达到1.4363亿吨,比1949年增长了26.9%。

问题7:据资料概括土改的意义。

设计思路:土改的意义教材介绍得很抽象,学生难理解,根据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采用详实的资料,引导学生得出具体的结论。

过渡:在土改如火如荼的进行,经济逐步恢复发展的大号形势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如刘青山、张子山贪污案。

四、共和国反腐败第一大案

学生阅读自由阅读卡,了解刘青山、张子山贪污案的情况。

【课堂小结】

我国是农业大国,社会的繁荣、经济的发展都与土地制度有密可不分的关系,历朝历代都重视土地问题,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农民成为主人,极大提高生产力,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

【板书设计】

【评价方案】

自我评价

1、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3、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度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下表是1952年农产品产量变化情况,造成1952年比1949年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改革的进行

B、万隆会议的鼓舞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D、改革开放的实施

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主要是因为()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6、1949年—1953年,新中国在巩固新生政权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②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③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④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7、少数民族歌唱家才旦卓玛在《唱支山歌给党听》中唱到:“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才旦卓玛主要赞颂的是()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运动

C、西藏的和平解放和民主改革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8、《翻身农奴把歌唱》表达了西藏人民感激与喜悦的心情,是因为()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的和平解放

C、西藏民主改革的完成

D、改革开放的实行

合作探究

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过程。

(提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建国初期、三大改造完成后、1978年农村改革后)拓展延伸

中共中央2004年一号文件,以“三农”问题为核心作出提高农民收入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三农”解决得好坏是衡量地方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2005年以来,中央采取了减免农业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吉林、黑龙江、北京、天津四个省市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采取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继20世纪50年代初实行土地改革、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的中国农村“第三次革命”。

你认为目前我国农村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教师的讲述总体上偏多,很多概念如果不解释学生不能理解,即使引用资料,资料的内容不做解释,学生还是不很清楚。

2、学生把握不住这个时期时代特征,对这个时代的影视作品也不喜欢看,很多现象他们觉得是不可能发生也是不可思议的,因此课堂上思维偏差较大,教师引导有时很难,他们就是想不通。

3、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将前三课放在一起构建,使学生从大的方面了解建国初期中国的国情和相应的对策。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质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的内容。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历史学科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综合分析能力,为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初二的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原因、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和完成。 2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六、教学方法

通过播放视频创设情景,分组讨论、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白毛女——秋收》通过杨白劳的唱词中唱到:“高粱谷子望不到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住高楼,佃户们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进入第3课土地改革。 2、讲授新课: 本课共学习三个板块:农村筑起土地梦 改革掀起创新路 农业走向发展路 板块(一)农村筑起土地梦 课件展示中国农村解放前的具体情况。 师:通过上图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篇一: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三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三课土地改革 内蒙古通辽奈曼旗义隆永中学张艳春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一、导入新课 1. 你看过电影《白毛女》吗?故事发生在河北省某县杨格村。穷苦农民杨白劳 忠厚老实勤劳善良与女儿喜儿相依为命,只因租种恶霸地主黄世仁六亩田地,年年还不上东家的租子一到过年的时候不得不离家出去债。到除夕的深夜才 偷偷回家,为过年带回三样东西二斤白面,一根红头绳,两张门神。在除夕 之夜杨白劳刚到家地主的狗腿子就来借逼租要债,杨白劳无奈在女儿的卖身 契上按下手印,后来在万分悲愤中喝下卤水自尽了。喜儿被抢进黄家遭奸污。 后喜儿逃入深山,过着非人的生活,头发全白。几年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杨格村获得解放,喜儿也由过去的“鬼”变成了社会的主人。请讨论 一下:在旧中国的农村地区,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土地改革为什 么把地主的土地分给农民? 二、教学新课 2、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段后回答。[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 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 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 3、师述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 度。 4、右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为什么他们是那么地高兴和激动?原来他们在焚烧 地契。你知道这一现象发生在什么时期吗?在土地改革中,政府对地主占有的土地采取了什么政策? 5、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 6、然后探索、交流、讨论。 7、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⑴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 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⑵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 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⑴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⑵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 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三、加深巩固 7、看谁说的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背景时间内容结果 土地改革的意义

最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1教学分析【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背景、历史意义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白毛女》的故事或看过相关的影片吗?(吸引学生,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及对土地改革的感性认识) 生:(思考并讨论) 师:《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的肆意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山里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辛,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现实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罗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宾县凤仪乡,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仅16岁的她,被迫躲进深山老林,过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33岁时才重返“人间”,此时的她已是满头白发。) 师:同学们在听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旧社会,地主是如何剥削广大农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额地租;强迫农民为他们干活…… 师:四川大地主刘文彩,占有大量土地,阡陌相连,他依靠对农民的残酷剥削,过着奢华的生活。最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进、小斗出”的伎俩巧取豪夺,住的是被装饰得富丽堂皇的庄园,专门用水牢迫害穷苦百姓;当时在他家干活的雇农却难以住上完整的茅屋。 师:其实,纵观整个中国历史,对于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农民,他们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师:历朝历代,人们不堪忍受的时候,就起来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总之,农民从始至终都在为土地而奋斗。到了毛泽东这里,以他对历史的熟谙和研究,深知中国农民——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东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犹豫地去为农民

第3课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同步练习 第3课土地改革 一、选择题(请将唯一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写在表格内) 1.1952年,全国土地改革后,分配给农民的土地归() A.农民所有B.合作社所有C.集体所有D.国家所有 2.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年份雇农贫农中农富农新富农地主其他 1948年83197116180272 1953年374355040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耕者有其田”是中国世代农民梦寐以求的愿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民这一愿望的是()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4.从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中国的农民来说无疑都是重磅好消息,1950﹣1952年中国农民也收到一个重磅好消息,它是() A.实行减租减息政策B.实行土地改革 C.推行农业生产合作社D.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5.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指导解决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问题的基本法律文件是() A.《农业合作化报告》 B.《朝鲜停战协定》

C.《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惩治反革命条例》 6.中国共产党制定的下列农村改革方案中,哪一方案的实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中国土地法大纲》 C.土地革命路线 D.《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7.1949 年9 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下列不属于该会议内容的是() A.决定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B.采用公元纪年 C.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土地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B.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C.实现耕者有其田的社会理想 D.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 9.1952年的一天,农民张大爷看着自己刚分到的土地,激动得喜泪涟涟。下列选项中,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A.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如图是建国初期画家米谷的漫画“从泥土中站起来!”,它体现的主要内涵是()

《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数据,训练学生使用对比、分析、归纳等学习历史的方 法;实施探究式学习,掌握合作式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 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从而体会到党和政府在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英明决策,体会党的伟大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地主、富农贫农、雇农和中农占农村人口不足10% 90% 占有土地70%~80% 20%~30%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

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土地改革教案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那么,农民最大的愿望应该是什么呢?对,获得土地。为了人民的愿望,也为了巩固政权,人民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那么土地改革是怎么回事呢?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一)土改的背景 1.展示图表: 2.教师提问: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哪类人的手中? 提示: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3.教师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却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4.史料展示: 材料一:《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材料二: 5.教师归纳:结合材料和课本,介绍土地改革的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二)土改的进行和结果 1.图片展示: 斗地主游戏的界面历史上的斗地主 2.教师过渡:前图是大众比较熟悉的游戏,而在中国历史上确实有斗地主这一幕,如后图。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在运动中,对一些恶霸地主展开了批斗。 3.提出问题:土地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提示: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4.教师讲述:土改的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目标导学二:土地改革的意义 1.史料展示: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材分析】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经过长年战乱的中国百废待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了中国历时一个多世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命运,但却面临着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学情分析】 学生对土地改革不太熟悉,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土地改革的小说和影视作品,如《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创业史》等,使学生进一步拓宽知识,加深对土地改革的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读资料、看录像、分析问题等,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 步骤教学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教师设问: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中国共产党都采取了什么措施? 并展示《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土地改革图片,指出土地改革是其中一项最重要的措施。以疑问作为开端,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新课《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指导学生自学教材P12——13内容,了解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内容,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教学难点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关系 教学过程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导入新课 1 组织学生阅读66页“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2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当时,新解放区还有3亿多人口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新中国建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具体情况请看书。(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本第12页“文献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条款”,讨论回答: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改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 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注意保存富农经济,也给地主分上应得的一份土地,让他们自食其力,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教师过渡:近3亿农民真正地翻身当家作了主人,将产生多么巨大的能量? 土地改革的意义 ·指导学生观看《历史地图册》7页《土地改革》图和课本相关插图,形象地了解土改经过和农民心情,通过讨论加深理解土改的历史意义。 1土改完成后,我国的土地制度发生了什么变化?(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了土地的新主人,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理想。) 2 农民翻身后,对于新中国人民政权的生存和发展起了什么作用?(起了巩固的作用。因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村生产力获得极大解放,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粮食产量不断增加,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练习巩固 1 完成课本13页“练一练”:应选C(那时农民对于分得的土地拥有支配权,土地归于农民私人所有,尚未“建立土地的公有制”。) 2 组织学生阅读课本14页“自由阅读卡”,了解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措施还包括开展反腐败斗争等。 3完成《历史填图册》第5页各题。 4 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为题,展开“接龙”活动,加深理解记忆。 5提醒学生预习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和以往的土地改革的比较,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 ●教学重点 土地改革 ●教学难点 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本课内容对初二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故在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具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过新中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等措施来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这被称为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课本上导入框中的照片,就是土改时农民正在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自己,(注意引导学生看导入框中的照片)除此之外,有的农民还分到了地主家的耕牛、农具和房屋等。这是怎么回事?你想知道农民分地主土地的情况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内容。 [导入语示例二]同学们请看投影。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1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导入框”图文,讨论回答:农民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翻身农民所有了)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在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受尽剥削,不得饱暖。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只用几年时间就彻底推翻了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你知道这一过程是怎样的吗?由此导入新课。 推进新课 一、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背景 课件出示资料: 学生阅读材料及教材第一段内容,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解放前旧中国封建土地制度的状况如何? (2)这样的土地占有状况,会对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什么样的不利影响? (3)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贫农、雇农和中农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旧中国的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认识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教师过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新成立的人民政府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二、暴风骤雨——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2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围绕着一个主题──土地改革展开叙述。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生产力,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为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本课前承新中国政权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标准 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从教师提供的图片、史料、数据中,用对比、归纳的方法掌握历史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 “斗地主”游戏图片 教师:以上两幅图片和什么游戏有关? 学生:斗地主。 教师:你知道历史上真实的斗地主是什么情形吗? 展示:土改中“斗地主”图片 教师:这是建国初期地主受到批斗的情形。地主受批斗和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学生: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游戏“斗地主”导入新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 一、背景篇——国家要发展,农民要土地 教师: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解放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仍然维持封建土地制度。 展示: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

教师: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当时土地大多掌握在谁的手中? 学生: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教师:解放前的旧中国,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八十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百分之九十的贫农、雇农和中农,他们终年辛勤劳动,受尽剥削,生活不得温饱。 展示:土改前贫农的生活状况图片 教师:封建土地所有制对中国社会发展有何影响? 学生: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教师: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 学生: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学生: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阻碍着中国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解放前旧中国的土地占有情况,利用表格表现土地占有不均衡的强烈反差,解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 展示: 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教师: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时,国家经济情况如何? 学生:新中国成立时,国家非常贫穷落后。 教师:中国农村的情况如何? 学生: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教师:新中国的领导人应该怎么办? 学生:在新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教师:只有让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真正从封建的土地制度中解放出来才能有效地巩固我们新生的政权,发展经济。因此,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展示: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 ——毛泽东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是新中国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满足新解放区农民土地愿望的需要。)

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土地改革》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 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 1.学生课前读书 2.导入新课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

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 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 ③开始: ④法律依据: ⑤内容: ⑥实施: ⑦结果: ⑧历史意义: 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同时简要说明西藏民主改革,补充比较1950年土地改革同1946年土地改革的不同点。 【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 (1)土地改革的起止时间与抗美援朝的起止时间有什么异同? (都开始于1950年;但是,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于1952年底,抗美援朝胜利于1953年7月。) (2)土地改革时颁布了一部什么法律文献?有哪些主要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农具等,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地让他们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3)这次土地改革同过去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不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下列图片 教师: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千多年以来,广大农民都憧憬着“耕者有其田”这样一个梦想。 当年,李自成高举“均田免粮”的旗帜攻入北京,洪秀全高呼“有田同耕”的口号占据大清半壁江山,孙中山更提出了“平均地权”以试图实现其共和理想。那么新中国

成立后,我们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把农民的千秋梦想变为现实呢? (二)教师引领,自学探究 第一篇章:土地梦想——土地改革的原因 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终于建立起来了,长期被三座大山压迫的中国人民也终于站 起来了,翻身成为了国家的主人。在鞭炮齐鸣、举国欢庆声中,党却清醒的认识到,这只是完成了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更重大的任务还在后面。 展示: 材料一:建国初期,国际帝国主义势力在经济上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政治上进行 孤立,军事上进行威胁,企图把新兴的人民共和国扼杀在摇篮之中…国民党仍在负隅顽抗,威胁人民政权。 材料二:根据联合国亚太事务委员会的统计,1949年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只有27美元 不仅不足印度57美元的一半,也远远低于当时整个亚洲44美元的人均收入。 思考: 1、建国初,国家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新生政权的巩固) 2、面对着这种局面,当时的国家领导人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呢? 过渡:战争年代,我党就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如今要进行社会主义 建设,我我们仍然需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占中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的支持,那么当时中国农村的形势如何呢?我们如何去争取农民的支持呢? 展示: 材料一:旧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农村人口总数不到10%的地主、富农约占 有农村70~80%的耕地,他们以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农村人口总数90%以上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则只占有20~30%的耕地 。 20-30%90%人口比例 10% 70-80%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分之二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

土地改革教案

教学设计一 【课标精解】 1、课标要求: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土地改革的意义。 2、课标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建国初期土改的依据,使我国农民真正获得解放,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教材分析】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的又一项重要举措,前承新中国的建立,后启经济的恢复、发展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本章教材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土地改革是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这是新中国政权稳定的关键所在。本课涉及两大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意义。 【学情分析】 本课理论性较强,对初二学生而言土地所有制的概念很抽象,生活在农村的同学他们只懂看到的现象而不懂理论,对城市学生而言更加不理解,所以教师要把抽象的理论转变成直观的数据、现象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完成的基本情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和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图片、数据、视频等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比、分析、归纳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土地改革取得的成绩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增强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念。 【教学重、难点解读】 1、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重点解读: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千疮百孔,新解放区农民还没有获得土地,不解决农

第3课 土地改革 教学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最后一课,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巩固的内容。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重重困难:国民经济千疮百孔,斗争形势错综复杂。首先要做的是巩固人民政权。为巩固工农联盟,完成新民主主义遗留的任务,进行了土地改革运动。不但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在整个建国后的历史中起着牵引、铺垫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农村学生获取资料的条件不足,搜集资料较困难,因此课前准备比较重要,给学生明确分工,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调查访问,而教师要多准备一些史料及相关音像、图片资料备用。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 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础知识: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义。 2.在教师指导下,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从而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整理信息的方法。 2.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3.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掌握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更加热爱共产党。 3.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四、重点、难点 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 新人教版

第3课土地改革 教材分析 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是这一课的主要目标,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是指导土地改革的法律,较抽象,其条文学生不易理解,仅靠这部法律难以说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必须首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还要了解土地改革的结果,这样才能理解其意义。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土地制度的概念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制度数度变迁,如何讲清楚这些知识内容,必须顾及学生在这方面没有知识储备这个前提,要适量补充图文材料,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其实质和规律。 基础 知识 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能力 训 练过 程 方法 整理资 料 形成概 念 收集整理课本图片、历史网站、文学作品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 概念 讨论探 索 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情感 态 度价 值观 爱党爱 国 中国农民两千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 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 辩证唯 物 土地改革的积极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还为即将 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2.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后土地制度的性质。 教法学法 教法:恰当运用课外资料进行教学;尽量联系学生的生活,进行知识的内外迁移。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阅读第13页正文前面小字内容,讨论回答:许多地方拔除原来地主所立的地界碑,把土地分给农民,意味着什么?(这片土地原先属于地主所有,现在已经归农民所有了) 二、承上启下,教师讲授 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走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在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里,土地大多集中在地主手里。农民长年累月“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收获物大部分要交租纳税,自己所得无几。因此,他们热切期盼着“耕者有其田”,翻身当家做主人。谁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谁就能得到他们的真诚支持。过去中国共产党就是通过“打土豪分土地”“减租减息”等政策获得农民的支持,夺取了全国政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未进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政权要想巩固下来,特别需要这些农民的支持。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历史。 三、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第3课土地改革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第一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第3课土地改革(共1课时) 第一教案-----------------------------------教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土地改革的政策、过程和结果。 2、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政策中保护富农经济的原因和意义。 3、了解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的内容和意义。 4、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过程,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分组讨论“新中国建立初期土地改革中为什么保护富农经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交流学 习体会,培养合作意识,从中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从而 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4、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教材中的小字及自由阅读 部分不作讲述,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新中国土地改革的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到的作用。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的土地问题才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使学生更加热爱共产党。 [重点难点] 1、重点 本课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在新解放区开始分期分批地进行土地改革,到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2、难点 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是难点。由于理论较抽象,学生不容易把握。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土地所有权的改变,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巩固等几个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 [教学方法] 1、纵向联系法。通过和以往的土地改革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这次土改的不同特征。 2、讲解法。本课内容难度较大,课堂上应该以教师讲解为主。这样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本节内容。 3、例证法。本课所讲内容学生平时接触不多,最好能通过例子讲解。 [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及相关图片 [案例一] [ (多媒体投放图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