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短文二篇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同步练习题第二课时

10 短文二篇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用“/”为文中画线句子标出停顿。
(2分)解衣欲睡月色人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晓雾将歇.( )(2)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怀民亦未寝.(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沉鳞竞跃。
(2)相与步于中庭。
4.甲文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描写生命活动,为景物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乙文写景的名句是“___ ____ _ __”。
5.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之美”,乙文描写了“□□之美”。
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的语句中。
第二课时课时训练答案1.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1)消散(2)参与,这里指置身其中(3)睡觉(4)只是3.(1)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2)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4.猿鸟乱鸣沉鳞竞跃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山川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意思对即可)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研读课标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有一个习惯,总是把课程标准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教学指南”。
于老师经常翻看课程标准,温故而知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二、文言文阅读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
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年级上册10.短文二篇(二)同步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练习卷班级姓名10.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欣然..起行。
(2)念.无与为乐者。
(3)相与..步于中庭。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A.贤于.材人远矣B.于.我如浮云C.于.厅室之东北角D.积于.今六十岁矣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0.请结合全文;说说“闲人”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游虎丘①小记李流芳予初十日到郡;连夜游虎丘;月色甚美;游人尚稀;风亭月榭间;以红粉笙歌②一两队点缀;亦复不恶。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尝秋夜坐钓月矶③;昏黑无往来;时闻风铎④;及佛灯隐现林梢而已。
又今年春中;与无际舍侄偕访仲和于此。
夜半月出无人;相与趺坐石台;不复饮酒;亦不复谈;以静意对之;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也。
生平过虎丘才两度;见虎丘本色耳。
【注】①虎丘:苏州名胜。
②红粉笙歌:指歌女奏乐唱歌。
③钓月矶:位于虎丘山顶。
④风铎:悬于檐下的风铃。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尝.秋夜坐钓月矶未尝.识书具B.时闻.风铎一老河兵闻.之C.觉悠然欲与清景俱.往矣风烟俱.净D.生平过.虎丘才两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以.红粉笙歌一两队点缀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B.自康乐以.来C.非淡泊无以.明志D.以.刀劈狼首1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然终不若山空人静;独往会心。
14.虎丘的夜色有什么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幼小衔接语文:10篇短文阅读练习

幼小衔接语文:10篇短文阅读练习短文一:小狗的冒险有一只小狗叫小白,它非常好奇,喜欢到处探险。
一天,小白跑到了森林里,看见了很多美丽的树和花。
它非常开心,跑来跑去,玩得很开心。
突然,小白看见了一个洞,它想去看看洞里面有什么。
小白小心翼翼地走进洞里,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里面有很多小动物,它们在一起玩耍。
小白非常兴奋,加入了它们的游戏。
它们一起跳跃、追逐,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当小白玩累了,它决定回家了。
小白从洞里出来,回到了森林。
它感到很开心,因为它有了一个美好的冒险经历。
短文二:小鱼的梦想小鱼是一条生活在海里的鱼。
它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飞到天上看看世界。
小鱼每天都在海里游来游去,它看见了很多美丽的鱼和珊瑚。
但是,它还是很想知道天上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有一天,小鱼遇到了一只会飞的鸟。
小鱼向鸟儿讲述了自己的梦想,鸟儿听后笑了笑。
鸟儿告诉小鱼,鱼是不能飞上天的,但是它可以游得更高,看得更远。
小鱼听了鸟儿的话,想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一种生物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和天赋。
从那以后,小鱼更加珍惜自己的生活,享受每一天在海里的游泳时光。
短文三:小鸟的礼物在一个美丽的花园里,有一只小鸟。
小鸟非常喜欢唱歌,它的歌声美妙动听。
有一天,小鸟飞到了一个农田里,看见了一片麦田。
小鸟发现,麦田里有一只小老鼠被绳子缠住了,无法动弹。
小鸟飞了过去,用嘴巴解开了绳子,救了小老鼠的命。
小老鼠非常感激,它对小鸟说:“谢谢你救了我,我有个礼物送给你。
”小鸟开心地接过礼物,发现是一颗金色的种子。
小鸟把种子放入土壤中,细心地浇水。
经过一段时间,种子长出了一棵大树,树上结满了美丽的果实。
小鸟和小老鼠一起分享了这些美味的果实,它们成了好朋友。
短文四:小兔子的勇气小兔子是一个非常胆小的动物,它总是害怕一切陌生的事物。
它不敢独自探险,也不敢和其他动物交朋友。
一天,小兔子遇到了一只小鸟。
小鸟邀请小兔子一起去探险,小兔子犹豫了一下,最终勇敢地答应了。
他们一起来到了一个神秘的森林。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课内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

《答谢中书书》对比阅读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一】【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
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
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
幸富菊花,偏饶竹实。
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
仁智所乐,岂徒语哉!——吴均《与顾章书》【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
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
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
③办:具备。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四时俱备.前人之述备.矣B.遂葺宇其.上择其.善者而从之C.仆去月谢.病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日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邑人奇.之2.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下面语句所表现的情景,(2分)3.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2分)4.对画线语句所表现出的共同的处世态度,你是怎样理解和评价的?(2分)参考答案:(1)A(A完备B它;其中C辞官;道歉D奇美的山水;感到惊奇)评分:共(2分).(2)陡峭的崖壁直抵天空,好像要与彩色的云霞一争高下,矗立的山峰穿过云霄,遮住了红色的太阳和辽阔的天空,清幽深邃的洞穴蕴含着神奇缥缈的白云,那深谷的小溪,积聚着醉人的绿色,如同屈曲蜿蜒的玉带.评分:联想想象合理,描写具体,语句通顺.共(2分).(3)都运用了多角度描写的方法.如从视觉和听觉等表现色彩、形态、声音等.生动形象地展示出景物的鲜明特征,充分表现了山川自然的美好,寄寓了强烈的热爱之情.若答动静结合、化静为动等其它写法及其作用,符合要求即可.评分:写法(1分),作用(1分),共(2分).(4)理解远离尘俗,洁身自好.评价一乐山乐水,挣脱尘网,是高洁的品性、宽广的胸襟、超凡的气度.评价二厌恶尘俗,消极避世,不是积极的处世态度,不值得提倡.评分:理解(1分),评价(1分),共(2分).其它答案合情合理即可.译文: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的潭水;蝉鸣鹤叫,水声清越,猿猴啼叫,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好菊花、竹米多.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岂是虚言啊.【二】【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八上语文《短文二篇》同步练习(含答案)

11 短文二篇【经典永流传】闷歌行十二首(其十二)[宋]杨万里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
近看两日远三月,气力穷时会自休。
【锦书】【微赏】纵使风大浪高,也不要慌,少则两天,多则三月,风力减弱后,浪头自会平静下来。
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
一课一赏·豁达夯基厚积致远1.正字音(1)夕日欲颓(tuí)(2)未复有能与(yù)其奇者(3)水中藻(zǎo)、荇(xìnɡ)交横2.晓词义(1)五色交辉交: 交相(2)五色交辉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 四季(4)晓雾将歇歇: 消散(5)夕日欲颓欲: 将要(6)夕日欲颓颓: 形容词用作动词,坠落(7)沉鳞竞跃竞: 争相,争着(8)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 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9)念无与为乐者念: 考虑,想到(10)怀民亦未寝寝: 睡觉(11)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共同,一起(12)相与步于中庭步: 名词用作动词,散步(13)相与步于中庭于: 在(14)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15)盖竹柏影也盖: 大概是(1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但: 只是3.写句意(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译文: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省略句)译文: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倒装句)译文: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4.默名句(1)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2)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记常识(1)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
南朝齐梁(朝代)时思想家。
(2)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_10短文二篇练习

10 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1.给加点字注音。
晓雾将歇.(xiē) 夕日欲颓.(tuí)未复有能与.其奇者(yù)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答谢中书书.书:书信(2)五色交辉..交辉:交相辉映(3)四时..俱备四时:四季(4)晓雾将歇.歇:消散(5)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3.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有“山中宰相”之称。
作品有《陶隐居集》。
题目的意思是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的句子是: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阅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5.“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分别是从什么角度写山、水的?突出了山、水的什么特点?“高峰入云”从仰视角度写山,“清流见底”从俯视角度写水,突出了山之高、水之清的特点。
6.简要说说“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的表达效果。
“猿鸟乱鸣”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喋水的活跃场景。
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出生命向上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提到他有何用意?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今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马行绿荫中,若张盖①。
部编教材苏版初二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

部编教材苏版初二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之记承天寺夜游》课后练习一、积存运用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A.解衣欲睡()B.欣然起行()C.念无与乐者()D.水中藻荇交横()2.说明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欣然起行()水中藻荇交横()如吾两人者耳()月色入户()盖竹柏影也()但少闲人()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苏轼现在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因此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受。
5.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明白得有误的一项是()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如此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沉醉,而产生了专门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查找欢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6.填空①《记承天寺夜游》作者,宋代。
散文方面,他与此同时、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伙儿”之列。
诗词方面,他与合称“”,同为宋代词派的代表。
②《记承天寺夜游》是一篇(体裁),要紧描述了作者谪居生活中的一个小片断,反映了他的专门心境。
7.依照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哟那个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8.苏轼对月光有专门的感情,他在专门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
请写出两句苏轼的有关月光的诗句。
9.认真阅读上文及所给材料,说说“闲人”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解衣欲 睡 欲:将要 . (2)相与步于中庭 .. (4)止 午、未、申三时 . (5)安 可为俗士道哉 . 中庭:院子里 (3)但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只是 但:
止:只,仅仅 安: 怎么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
的情结,月的阴晴圆缺给了他们很多人生启迪。弘楚 中学团委会准备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 举行以“诵月”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比赛。请你参加并完 成以下任务。
(1)阅读下列材料,用形象化的语言为本次活动拟一 个标题。(不超过15字)
“月亮”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蕴,流转在诗
人广阔的心灵空间。诗人怀乡思亲的情感,常寄托于 明月。古往今来,写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月亮成为中 华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 【示例一】月亮,悬挂在天空的诗 【示例二】诗 情传千古,明月寄相思
具体的语境正确地理解句意后灵活运用。
【习题链接】见“记承天寺夜游”“积累运用”T3。
行评价赞美的句子是: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
11.【甲】【乙】两文画线句所表达的作者的共同 情感是什么? 都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水(大自然)、淡泊名利(对官场 的鄙弃)的思想感情。
附【乙】文参考译文: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马 在绿荫下前行,(绿荫)就像张开的车盖。佛殿前有几株 剔牙松,松树躯干碧绿嫩黄,斑驳疏落就像大鱼的鱼
得意之感。
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
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 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马行绿荫中,若
张盖①。殿前剔牙松②数株,松身鲜翠嫩黄,斑剥若大鱼 鳞,大可七八围许。暇日曾与黄思立③诸公游此。予弟中 郎④云: “此地小似钱塘苏堤。” 思立亦以为然。予因叹西 湖胜景,入梦已久,何日挂进贤冠⑤,作六桥⑥下客子,
空闲 暇: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奇
丽的景色了。
(2)极乐寺去桥可三里,路径亦佳。 极乐寺距离桥大约三里路,路上的风景也很好。
10.用原文中的句子填空。 【甲】文对山中美景进行评价赞美的句子
是:实是欲界之仙都 ;【乙】文对极乐寺进
12.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 不同?他们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 ①苏轼借月抒发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 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袁宏道借月表现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②启发: 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 人。(言之有理即可)
10 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xiē ) 夕日欲颓 ( tuí ) . . 未复有能与 其奇者(yù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书信 (1)答谢中书书 书: . (2)五色交辉 .. 交辉:交相辉映 (3)四时 俱备 .. 四时:四季
消散 (4)晓雾将歇 . 歇:
坠落 (5)夕日欲颓 . 颓:
(6)沉鳞 竞跃 .. 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4.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 陶弘景 ,字 通明 , 号华阳隐居,有“山中宰相”之称。题目的意思是 回复给谢中书的书信 。
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 夕舂未下。 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 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11 .请品析【甲】文中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的妙处。
该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光比喻成“积水”,把 竹柏的影子比喻成“藻、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 明澄澈,疏影摇曳,似幻似真的美妙境界。
尊敬的李老师: 您好!我校定于10月28日下午三点,在学校报告厅举行 “ 诵月” 诗词朗诵比赛,想邀请您担任活动主评委,恳请您 在百忙中抽空参加。
弘楚中学团委会
2018年9Βιβλιοθήκη 21日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7.有人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中的“寻”字用得很好,
请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要寻的这个人,面对如此月夜,不会蒙头大睡,肯 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尚且不知,因此要“寻”;同时,
与其父 苏洵 、其弟 苏辙 合称“三苏”。他们是“唐宋八大家” 中的三位,其余五位是唐代的 韩愈 、 的 王安石 、 曾巩 、 欧阳修 。 (2)《记承天寺夜游》中,写月下承天寺庭院中的景色的
柳宗元 ,以及宋代
句子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
6.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都对“月”有一种特殊
“寻”字有一种急欲找到某个东西的迫切感,写出了作者渴望
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8.如何理解文末“闲人”的含意? ①闲人的闲情雅致: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赏 景的自豪。②闲官之苦闷与达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
感慨、自我排遣的达观等。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 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 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①翠 之工,山岚设色②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③未下,始极
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
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 【注释】 ①染:染成。②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 上暮色”。③夕舂(chōng):夕阳。
5.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
词的,要分开读。 6.表转折意思的句子中,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 划分朗读节奏。如“人不知/而不愠”。
7.有省略成分或倒装的地方要停顿。如“何陋/之有”。
8.“也”“乎”等语气助词后要停顿。 9.古人的姓、名、封号、谥号、谦称、自称、别称、 尊称、官名、文体名等的后面要停顿。 上述只是停顿的基本规律,不应生搬硬套,而应结合
(2) 请写出两句以歌咏 “ 月” 为主题的古诗文名句, 并写出题目、作者。 【示例】①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
居秋暝》) 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
《水调歌头》)
(3) 活动筹备组准备邀请第一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李敏担
任本次活动主评委,请你以团委会的名义写一封邀请函。
【示例】
邀请函
附【乙】文参考译文: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
一段时间之内。其实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岚被笼上
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有 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之美, 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 的情意,更是别有一番情趣韵味。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 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诉说呢?
(2)《答谢中书书》中,极力描写山之高、水
之净的句子是: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
用?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6 . “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 试用形象的语言描绘其画面,并说说这几句描写的表达 效果。 画面:猿鸟的鸣叫声穿过清晨即将消散的薄雾,传入 耳中;夕阳的余晖中,鱼儿在水中竞相嬉戏。(意思对即
划分句子节奏 【典型例题】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限断两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参考答案】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技法点睛】 1.主谓之间、谓宾之间、谓语中心语和介宾短语之间 要停顿。如“二石兽/并沉焉”。 2.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且”
等。
3.句首关联词语、承前的指示代词后要停顿。如 “若”“而”“然则”“故”“是故”等。 4.句首状语后要停顿。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与我一起游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 横交错,大概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5.填空。
(1)苏轼,字 子瞻 ,号 东坡居士 , 北宋 (朝代)文学家,
鳞,松树大的约有七八围(一人环抱的长度叫作围)粗。
空闲时节,我曾经和黄思立等人一起来这里游玩。我 的弟弟袁中郎说:“这个地方略微像钱塘、苏堤。”黄思 立也认为是这样。我于是感慨西湖美景,我梦到很多 次了,什么时候能辞去官职,充当西湖六桥底下的游
客,了却我一段山水心愿呢?
记承天寺夜游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ng )交横 ng) 水中藻 ( zǎo )、荇 ( xì (hé . .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念 无与为乐者 念: 考虑,想到 .
可)表达效果:“猿鸟乱鸣”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猿啼鸟鸣
的热闹景象,“沉鳞竞跃”形象地表现了清流之鱼争相跃 出水面的活跃场景。这几句描写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 传达了生命的气息。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指谢灵运;表明能欣赏山水美景的人很少,同时表达了
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能够与古时山水知音康乐比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