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词用典特点研究_李罗鸣

合集下载

谈陈亮的“以文为词”及其意义

谈陈亮的“以文为词”及其意义

锋 芒 毕 露 、 洒 淋 漓 , 斗 性 很 强 。他 的 词 也 深 受 其 挥 战 政论 的影 响 , 满 了激 昂 的雄 辩 和 政治 的色 彩 。他 充 的好友 叶适 在《 龙 川 集 后 》 记 述 陈亮 “ 长短 句 书 中 有
收 稿 日期 :00—1 —2 21 0 5
作者简介 : 张福庆(98一)男 , 14 , 山东潍坊人 , 外交学院基础部教授 , 主要从事古代文学研究
第 3 卷第 4期 l
2 l 年 8月 01
上 饶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OF S | GRAO NOR MAL UNI RST VE 1Y
Vo . 1 N . 13 . o 4 Au 2 1 g.01
谈陈亮 的“ 以文为词” 及其意义
张 福 庆
( 外交学 院 基础部 , 京 103 ) 北 007
身 为 布 衣 , “ 卑 未 敢 忘 忧 国 ”, 次 上 书 , 决 反 却 位 多 坚
对 和 议 , 遭 权 臣 忌 恨 , 次 被 诬 入 狱 。 他 和辛 弃 疾 极 三
在 政 治 上 是 莫 逆 之 交 , 词 坛 上 也 是 志 同 道 合 的 密 在
友。
这 首 词 作 于 宋 孝 宗 淳 熙 十 二 年 。 当 时 宋 南 渡 已
摘要: 南宋初期抗 战派词人 的“ 以文为词” 是继词 的“ , 雅化” 相对 于艳化 )“ ( 、 诗化” 相 对 于俗化 ) “ ( 、 刚化” 相对 (
于柔化 ) 之后进一步 的改革 , 即词之“ 文化 ”相对 于律化 ) ( 。陈亮的词 深受其政 论的影 响, 至把 给皇 帝奏 议 中的政 甚
的重要代 表 。
四卷 , 一 章 就 , 自 叹 日 : 平 生 经 济 之 怀 , 已 陈 每 辄 ‘ 略

水调歌头·陈亮

水调歌头·陈亮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 南师”指南宋军队, 概括了章德茂出使时的形势。“南师”指南宋军队, 由于南宋朝廷对金国实行妥协投降政策, 由于南宋朝廷对金国实行妥协投降政策,南宋军队已 经很久没有向敌人发动进攻了, 经很久没有向敌人发动进攻了,这就越发使金人感到 南宋政府怯懦好欺。 漫说”就是休说。 北群空” 南宋政府怯懦好欺。“漫说”就是休说。“北群空” 是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典故。 是用“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的典故。原 意是说,伯乐善识马。他一过,好马都被选出, 意是说,伯乐善识马。他一过,好马都被选出,冀北 的好马就空了。这里以马群中没有良马比喻朝廷上缺 的好马就空了。这里以马群中没有良马比喻朝廷上缺 乏人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 乏人材。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主人由于好久没有看到 南宋军队的进攻, 南宋军队的进攻,于是便胡说南宋整个朝廷都没有人 材了。 材了。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 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指千百年来养育了我们的祖国大地, 指千百年来养育了我们的祖国大地,尧、 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 舜、禹是上古时代的帝王。都、壤、封就是 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 国都、土地、疆域的意思。面对着大好河山, 作者痛心在这片孕育着汉族文化的国土上生 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 长着的伟大人民当中,总该有一个半个以投 降敌人为耻辱的志士吧! 降敌人为耻辱的志士吧!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 你暂且到金人宫殿里去拜见一次吧,总 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 有一天我们会制服他们,把金贵族统治 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 者的脑袋挂在藁街示众的。

浅析陈亮词的寄托

浅析陈亮词的寄托

浅析陈亮词的寄托作者:王东林来源:《文教资料》2010年第11期摘要: 陈亮历来被归为辛派词人,他的词作体现出风格豪放的特点。

本文试就陈亮“乃复幽秀” 的写景状物词来分析其不受赏识的身世之悲与山河破裂的家国之哀。

关键词: 陈亮写景状物词身世之悲家国之哀“诗庄词媚,其体原别”,从第一本词集《花间集》问世开始,词一直用来写男欢女爱、离愁别恨、娱宾遣兴、吟风弄月之类的题材。

豪放词登上词坛,世人褒贬不一,此后评论家谈到辛弃疾、陈亮等人的词,多注目于他们的豪放风格。

陈华文在《论陈亮的文风与词风》中说,陈亮“归为辛派”,“豪放不羁、政论性强而闻名”,“直抒了自己抗金北伐的胸臆,加之与当时词家格格不入的词格,所以为历代所谓正统词派所歧视”。

姜书阁也在《陈亮龙川词笺注序》中说:“亮自负‘经济之才’,岂能甘于缄默?故……亦复见之于曲词……直觉其爱国复仇精神贯注于逐篇逐句逐字中,不因时变,不以体易而深信其一生心心念者,舍国家外无他事也。

”陈亮那纵谈天下之大略的豪放爱国词篇多为赠诗、和诗。

面对金朝侵占了大宋的国土,大部分朝臣宁愿在半壁江山中欢娱,却不愿挥鞭北上,收复中原。

陈亮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冷漠的人群中呐喊,望能把金人赶出“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所以在他的词中,他都在不遗余力地表达他的豪情壮志,形成其词的一个重要方面——硬语盘空的豪放词。

张炎《词源》中《赋情》篇谓:“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宛于诗;盖声出莺吭燕舌间,稍近乎请可也。

”不容置疑,陈亮的写景状物抒情之词自不同于他用来鼓舞人心的豪放词。

徐轨在《词苑从读》中指出:“陈同父开拓万古之心胸,推倒一世之豪杰,其《水龙吟》词,乃复幽秀。

”下面就其写景状物词加以探讨。

一陈亮一生不得志,复国之报复、得朝廷赏识之愿望、受排挤后的失意,无一样能丢于脑后。

乔力在《论姜夔的创作心理与艺术表现》中说:“词在两宋,始终经历着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

旧日所谓‘应歌’‘应社’,除却考虑到客观方面的表层因素外,还实质上体现为‘娱人’(注重酬宾遣兴)和‘娱己’(旨在抒情感怀)的制作观念与目的、追求的差异。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表达技巧

诗歌鉴赏二轮复习之表达技巧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重山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①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②。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注】①往事是指陈亮曾在南宋孝宗与金谈和之后,上《中兴五论》,没有被采纳。

以后又向孝宗连上三书论恢复方略,全都如石沉大海。

②据《丽情集》记载,成都官妓灼灼,善舞《柘枝》,能歌《水调》,御史裴质和她有情。

裴被召还朝后,灼灼以软绡聚红泪为寄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下片。

(4分)【答案】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

以哀景来写哀情。

同杜甫《登高》(举例分析2分)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秦楼月向子①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

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②,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

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①向子: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

1129年,金兵进湖南围长沙,他曾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

②乾龙节:古人以“乾龙”喻帝王。

乾龙节,指宋钦宗赵桓的生日,此时他已被俘虏。

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开头写芳菲凋零,渲染苍凉氛围,接着写极目远眺故国家园,想到美丽的故园已落入敌方之手,不禁悲从中来,连用两个“伤心切”,直抒胸臆,加重了内心的悲切程度;末尾两句描写迷离朦胧的烟水山色,表现了伤心之情就像那无边无际的山水一样悠远绵长,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

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客意[金]元好问雪屋灯青客枕孤,眼中了了[注]见归途。

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小重山陈亮阅读答案翻译赏析原文: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陈亮碧幕霞绡一缕红。

槐枝啼宿鸟,冷烟浓。

小楼愁倚画阑东。

黄昏月,一笛碧云风。

往事已成空。

梦魂飞不到,楚王宫。

翠绡和泪暗偷封。

江南阔,无处觅征鸿。

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字词解释:1、碧幕:碧绿的天幕,指碧空。

古人谓天为幕,谓地为席,故曰碧幕。

2、霞绡(xiāo):古人或以霞喻红绡,或以红绡拟霞。

绡,丝帛。

唐·温庭筠《锦城曲》:“江风吹巧剪霞绡,花上千枝杜鹃血。

”3、宿鸟:归巢栖息的鸟。

4、画阑(lán):有彩绘的栏杆。

5、楚王宫:借指宋王朝的宫廷。

6、翠绡:指用彩绡作信笺。

7、征鸿:远飞的大雁。

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翻译:碧蓝天上丝罗般的彩霞染成一抹艳红。

槐树枝头,宿鸟呼朋唤侣,暮霭冷烟渐渐浓。

我斜倚画栏发愁在小楼东。

月色凄清朦胧,透过游曳的碧云,晚风传来一阵阵哀怨的笛声。

往事都已成空。

屈原忧国的忠魂无法飞到楚王官。

我试将绿丝帕染满血泪,暗暗装封。

可是江南如此辽阔,上哪儿寻觅一只鸿雁,为我捎信飞入九重宫。

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阅读答案:试题:1.词的上片运用了哪些意象?请结合全词分析意象的作用。

(4分)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词的下片。

(4分)答案:1.运用了“一缕红”、“啼鸟”、“冷烟”、“黄昏月”、“一笛风”等意象,营造凄冷悲切的气氛,烘托出词人忧心国家却壮志难酬的愁苦情绪怀。

(意象答出2个给1分,4个以上给2分,意境1分,词人情感1分)2.词的下片通过直抒胸臆、用典、情景交融等手法表达出了诗人的凄楚失意与悲苦之情;(2分)如“往事已成空”直接表达出了自己内心的悲愤;“梦魂飞不到”三句通过用典,词人以屈原和灼灼自比,流露出词人的凄楚失意;最后两句情景交融,表达出了无法向皇帝表达自己忠心的悲苦之情。

(举例分析2分)小重山·碧幕霞绡一缕红创作背景:中原河洛之地被金军占领多年,南宋王朝却苟且偷安,无心举兵北伐。

_纳兰词_事典探析_李培健

_纳兰词_事典探析_李培健

第26卷第9期(2011)内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NEIJIANG NORM AL U NIVERSIT YNo.9Vol.26(2011) 5纳兰词6事典探析李培健1,曾良2(1.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南充637009;2.内江师范学院,四川内江641100)摘要:善于用典是5纳兰词6的一大艺术特色。

对于事典的运用,有正用和反用,有明用和暗用,或影射时事,或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用得自然贴切,毫无生涩晦暗、枯燥乏味之感。

5纳兰词6不惟用典多,且用典与词境妙合为一,产生了极佳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纳兰性德;5纳兰词6;事典;特点;类型;审美效果;创作动因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11)09-0045-05纳兰性德,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卒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原名成德,因避讳东宫改名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一等侍卫,有5纳兰词6五卷行世。

用典,是我国传统诗歌的一种常用修辞方法。

5文心雕龙#事类6在谈到用典巧妙的时候,曾有云: /凡用旧合机,不啻自其口出。

0/用人若己,古来无懵0[1]。

号称满洲第一大词人的纳兰性德,其词风流多姿,精妙巧致,虽涉典而不显斧凿。

通观整部5纳兰词6可以发现,纳兰性德的作品不惟用典多,且用典与词境妙合为一,甚而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一、众美辐辏:5纳兰词6事典的类型与特点据初步统计和分析,纳兰词作有348首,涉及事典运用的就达100多首,其数量之大,比例之高,实属罕见。

现举其要者详见表1。

另外,李商隐与柳枝,汉武帝与李夫人,谢桥,韦皋与玉箫爱情,仙女许飞琼,沈约,牛郎织女,张敞为妻画眉,司马相如,溅裙人,苏小小,陆机、陆云,祖逖刘琨闻鸡起舞,辽后萧观音,嫦娥奔月,双鱼书信,铜驼繁华之地,陈后主李煜等典故各有二处。

其他诸如独孤信侧帽、刘安鸡犬升天、红叶题诗、江淹为相思而瘦、汉宣帝麒麟阁画像表功、蕉中鹿、翻覆手、东堂桂、梁鸿与孟光夫妇相敬如宾、白居易、范蠡、苏秦、隐士黔娄、羯鼓催花、石氏女与尤郎爱情、荀奉倩与妻子情深、梁祝爱情化蝶、李益与霍小玉、班婕妤被弃等典故各有一处。

陈亮词两首注释、译诗、赏析

陈亮词两首注释、译诗、赏析

陈亮词两首注释、译诗、赏析陈亮词两首注释、译诗、赏析陈亮陈亮(公元1143~1194年),字同甫,一作“同父”,号龙川。

婺(wù)州永康(今浙江永康)人。

南宋著名爱国词人。

陈亮少时就喜欢谈论军事,在十八九岁时便写成了一本独具风格的著作《酌古论》。

郡守周葵得到这本书后,针对他的观点同他辩论,深为其才华所折服,待为上宾,并预言他定能成为国家栋梁之材。

在《酌古论》中,陈亮评论了汉光武帝、刘备、曹操等19位历史人物,主要就他们的军事活动进行分析与总结。

陈亮对将文武歧而为二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文武之道一也”。

他写《酌古论》的目的就是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得失较然,可以观,可以法,可以戒,大则兴王,小则临敌,皆可以酌乎此也。

”实则是为“中兴”、“复仇”事业提供借鉴,表现出一个天才少年的忧国忧民之心。

公元1164年,宋孝宗赵昚(shèn)在北伐兵败后,与金人议和。

南宋将海、泗、唐、邓四州割给金国,两国之间定为叔侄关系,史称“隆兴和议”。

陈亮对此非常气愤,在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趁前往临安参加进士科初试的机会,“伏阙上疏”(拜伏于宫殿下面向皇帝进呈奏疏),向孝宗陈述自己对时局的看法,并希望孝宗能接受他的意见。

此次上疏的内容总名为《中兴五论》。

他在这篇著名的奏章中坚决主张打破南宋王朝苟且偷安的局面,拯人民于水火,洗国耻于一旦,收复失土,一统神州。

而想要如此,就必须发愤抗战。

他说:“臣窃惟海内涂炭四十余载矣,赤子嗷嗷无告,不可以不拯,国家凭陵之耻,不可以不雪,陵寝不可以不还,舆地不可以不复,此三尺童子之所共知。

”然而,当时的现实并不能令人满意,上有独断专行的皇帝,下无匡扶社稷的栋梁。

他痛斥庸臣:“中实无能,而外为期罔,位实非称,而意辄不满。

平居则何官不可为,缓急则何人不退缩?”并提出振兴大计:整肃吏治,淳化风俗,起贤任能,节约开支,强兵强民,侦察敌情,振奋民心。

但陈亮的一片苦心却付诸东流,《中兴五论》竟未能送达孝宗手中。

谈陈亮的“以文为词”及其意义

谈陈亮的“以文为词”及其意义

谈陈亮的“以文为词”及其意义张福庆【摘要】南宋初期抗战派词人的“以文为词”,是继词的“雅化”(相对于艳化)、“诗化”(相对于俗化)、“刚化”(相对于柔化)之后进一步的改革,即词之“文化”(相对于律化).陈亮的词深受其政论的影响,甚至把给皇帝奏议中的政论语言直接写入词中,在词中直接抒发抗金北伐的宏志大愿,表达炽烈的爱国情感,充满了激昂的雄辩和政论的色彩.这就使词体之“文化”,较辛弃疾等人更进了一步.【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1)004【总页数】4页(P32-35)【关键词】陈亮;词;以文为词【作者】张福庆【作者单位】外交学院基础部,北京100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南宋初期,在国家危难、民族存亡的特殊时刻,抗战词人出于痛切的责任感,奏响了那个时代最高昂的旋律。

他们把抗金复国、重整河山的意志,把高远的理想、壮阔的情怀,写入词中。

语言慷慨豪迈、气格挺拔,充满了英雄气慨。

不仅使词“诗化”,而且使词“文化”,让词这种文学形式更得心应手地为现实斗争服务。

陈亮和辛弃疾一样,都是“以文为词”的重要代表。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号龙川,是南宋著名的学者,也是激进的抗战派。

陈亮一生布衣,死前一年举进士第一,未到任而卒。

他一生力主抗金,虽身为布衣,却“位卑未敢忘忧国”,多次上书,坚决反对和议,极遭权臣忌恨,三次被诬入狱。

他和辛弃疾在政治上是莫逆之交,在词坛上也是志同道合的密友。

陈亮是“浙东学派”的一支“永康学派”的代表和领袖,曾述义理王霸之道,与朱熹的道德性命之说相抗衡,在中国哲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的政论锋芒毕露、挥洒淋漓,战斗性很强。

他的词也深受其政论的影响,充满了激昂的雄辩和政治的色彩。

他的好友叶适在《书龙川集后》中记述陈亮“有长短句四卷,每一章就,辄自叹曰:‘平生经济之怀,略已陈矣。

’”[1](P448)南宋陈振孙在《直斋书录解题》中批评“(《龙川集》)外集皆长短句,极不工,而自负以为经纶之意具在是,尤不可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4-18作者简介:李罗鸣(1978-),女,武汉市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级硕士研究生。

陈亮词用典特点研究李罗鸣(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上海200062)关键词:陈亮;用典;龙川词摘要:本文试图从龙川词用典的数量和广度、目的性各方面对其进行分析。

龙川词中的大量用典典故并非只是一种创作手段。

大量典故的存在不仅使词境更为开阔,也使词的涵盖量增加了许多;词中运用典故也并非生搬硬套,而是作者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个人情绪的自然表现。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05)增刊-0465-4【文艺论丛】用典是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之一。

魏晋以后就有不少诗人在创作中用典。

如能恰当地在诗歌创作中用典,能使诗意含蓄婉转,表现力丰富,传达委曲复杂的思想感情。

这种在诗歌中普遍使用的手法,在词的创作中也得到重视,李清照就曾在《词论》中批评秦观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终乏富贵态”。

一般来说,词中的典故能使词的语言洗练含蓄。

这是因为典故能把一个丰富生动的故事、一个丰满充实的形象浓缩成一个词或短语,经过恰当的使用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广征博引,扩大词境词初起时,多写儿女之情,《花间词》及北宋初期的作品,在叙事写景之时多用白描,传情达意全凭本色,很少运用典故。

北宋中期一些词人,虽然已经开始用典和点化前人词句语意,但尚未形成风气。

然而自北宋晚期至南宋,随着时势的变化,词的境界扩大了:儿女私情,闺房愁怨,家国之痛,身世感悟,谈玄说理,朋友戏谑,以至体悟咏史,愤世嫉俗,无不可以词出之。

于是诗的许多技巧如用典也进入词中,而稼轩词派更为崇尚用典,采用诗赋、经子史传,旁及杂家小说,进一步扩大词作的语言来路。

陈亮作为稼轩体的重要作家,更喜用典,广采博收,应用自如。

陈亮在创作过程中,或通篇用一典,借古人或一段故事自诉身世,发泄牢骚;或于一篇中杂取有关数典,共同构造一种新意境;或化用古人诗文成句以讲究字面,或采用成语造句以锻炼修辞,或用古人借代现世人物;或集中古人故事为文字游戏。

龙川几乎每篇词作中都要用上两三个典故,有的一句中甚至都包括几个典故。

如《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

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

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旁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他引用了六个典故:“漫说北群空”出自韩愈的《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的“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

”,“万夫雄”出自李白《送公昌从信安王北征》中“高谈百战术,郁作万夫雄”,“河水洋洋”出自《诗经・硕人》,“且复穹庐拜”出自《汉书・苏武传》:“於(革干)王赐武畜、服匿、穹庐。

”,“会向藁街逢”出自《汉书・陈汤传》:“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藁街蛮夷邸间,……”,“旁礴几时通“出自《庄子・逍遥游》的“将旁礴万物以为一”之句。

这是说明龙川词用典数量一个典型例子。

不论是就整部《龙川词》而言,还是就其中的一些篇章来看,陈亮在词中用典的密度都是相当引人注目的。

龙川词用典的出处在范围上也比较广。

就时代言,从春秋、战国、汉、晋、唐、五代直到宋;就文体言,自诗、文一直用到和尚语录、民间谣谚。

上面所说《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便是一个典型例子;《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亦是如此。

老去凭谁说?看几番、神奇臭腐,夏裘冬葛!父老长安今余几?后死无仇可雪。

犹未燥、当时生发!二十五弦多少恨,算世间、那有平分月!胡妇弄,汉宫瑟。

树犹如此堪重别!只使君、从来与我,话头多合。

行矣置之无足问,谁换妍皮痴骨?但莫使伯牙弦绝!九转丹砂牢拾取,管精金只是寻常铁。

龙共虎,应声裂。

二、亦俗亦雅,天然混成陈亮对于其词的用辞有着明确的看法。

他喜用平易自然的语言,将古典名句与民间语言或寻常口语相融合,达到雅俗一体、关合无迹的效果。

这种特点在龙社会科学家SOCIALSCIENTIST2005年5月增刊May,2005Supplement465[责任编校:蒋民胜][1]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267.[2]胡云翼.宋词选[C].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15-316.川词中随处可见。

如:《念奴娇・登多景楼》:危楼还望,叹此意、今古几人曾会?鬼设神施,浑认作、天限南疆北界。

一水横陈,连冈三面,做出争雄势。

六朝何事,只成门户私计!因笑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

凭却江山,管不到、河洛腥膻无际。

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小儿破贼,势成宁问强对!词作与陈亮的《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相应,讨论了建业、京口的形势,指出“一水横陈,连冈三面”正是进兵中原的有利形势。

下片连用《世说新语》、《汉书》、《晋书》中的四个典故,给人妙语连珠、舒卷自如之感。

“王谢诸人,登高怀远,也学英雄涕”一句,用《世说新语・言语》中的典故,斥责当时士大夫之在高位者假爱国真投降的虚伪面目;“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一句,连用司马相如和祖狄的典故,以示坚决复仇、恢复中原之志。

言语之中虽带书卷之气,同时又洋溢着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

又在上片之中运用“叹此意”、“浑认做”等寻常言语,使语言的文雅色彩得到淡化,似乎是在不经意之中道出那一串典故,毫无雕饰堆砌之感。

文雅与平易自然融为一体,韵味无穷。

龙川词能把史语、寻常语、雅语、俚语等不同风格甚至不协调的语言,在严格的词律中有机融合,运用自如,显得变化多端,情味隽永,这也与他的创作思想密不可分。

陈亮认为,“大凡论不必作好语言,意与理胜则文字自然超众。

故大手之文,不为诡异之体,而自然宏富;不为险怪之辞,而自然典丽,奇,寓于纯粹之中;巧,藏于和易之内。

不善学文者,不求高于理与意,而务求于文采辞句之间,则亦陋矣。

”他也曾自豪地宣称,“研穷义理之精微,辨析古今之同异,原心于秒忽,较礼于分寸,以积累为功,以涵养为正,啐面盎背,则亮于诸儒诚有愧焉。

至于堂堂之阵,正正之旗,风雨云雷交发而并至,龙蛇虎豹变见而出没,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如世俗所谓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者,自谓差有一日之长”。

可见他要创作的,并非供文人雅士“抵掌顿足”而歌、“期以自娱”的词,而是充满了英雄之气、慷慨豪迈的豪杰之词。

三、应需而发,传情达意半壁河山的现实使陈亮深感耻辱,对金人的仇恨以及复仇的强烈愿望时刻萦绕于胸,豪气纵横的秉性又使他不顾时人对词体的态度,发抒“经济之怀”,“奉百世英豪一笑”的创作态度更使他在词中自由地抒写复仇报国的强烈心愿。

此外。

屡遭诬陷,一生困顿,几番下狱的遭遇又使他痛心疾首,悲愤难抑,“每念及此,或推案大呼,或悲泪填臆,或发上冲冠,或拊掌大笑”,满腔悲愤,不吐不快;而从身分方面看,陈亮布衣一生,因而少了许多顾忌;也正是因此,在创作方面,他并不以“粗块大脔,饱有余而文不足”的风格为病。

因此,在创作中,陈亮主要从自己情感抒发的需要出发,并不特别在意用典的精致和雅丽,有时甚至直接用俗语入词。

在与辛弃疾的“鹅湖之会”的第二年,陈亮写了《贺新郎・怀辛幼安,用前韵》:话杀浑闲说。

不成教、齐民也解,为伊为葛。

樽酒相逢成二老,却忆去年风雪。

新著了、几茎华发。

百世寻人犹接踵,叹只今两地三人月。

写旧恨,向谁瑟。

男儿何用伤离别。

况古来、几番际会,风从云合。

千里情亲长晤对,妙体本心次骨。

卧百尺、高楼斗绝。

天下适安耕且老,看买犁卖剑平家铁。

壮士泪,肺肝裂。

首句“话杀浑闲说”,词人满腔悲愤喷发而出,笼罩全篇,爱国志士慷慨豪迈的形象跃然纸上。

陈亮看透了那伙叫嚷妥协的主和派的面目,可是唯一能畅论国事的旧友却不在身边,此时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到了下片的“男儿何用伤离别”,词人看到天下懈怠安逸,卖剑买犁,全无备武复仇之象,忍不住“壮士泪,肺肝裂”,忠愤之情洋溢其间。

又如《三部乐・七月送丘宗卿使虏》:小屈穹庐,但二满三平,共劳均佚。

人中龙虎,本为明时而出。

只合是端坐王朝,看指挥整办,扫荡飘忽。

也持汉节,聊过旧家宫室。

西风又还带暑,把征衫著上,有时披拂。

休将看花泪眼,闻弦酸骨。

对遗民有如皎日。

行万里依然故物。

入奏几策,天下里,终定于一。

这是一首赠别之作,情真意切,绝无矫饰。

陈亮对即将出使的朋友,鼓励劝勉、谆谆嘱咐、关心体贴,亲切的话语,热切的期望,令听者为之动容,深感温暖与慰藉。

其中“二满三平”一句就是当时的俗语。

陈亮用俚语俗话入词,明白易懂,读来琅琅上口,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综前所述,龙川词使典用事,可谓“不使人觉,若胸臆语”。

其词作悲壮激越又不失含蓄婉转,亦有言语平实、明白如话之作;除笔法等原因外,用典当是最重要的因素。

正如姜书阁先生所说,“龙川词实独具风格,其一种斩截痛快,雄放恣肆之气,又有非稼轩词所能比者。

龙川之词,干戈森立,如奔风逸足,直欲吞虎食牛,而语出肺腑,无少矫饰,实可见其胸襟怀抱”。

诚然,龙川词用典绝非毫无瑕疵,早已有人讥其“非雅词”(张炎《词源》评语),但正如姜先生所说,其中“爱国复仇精神贯注于逐篇、逐句、逐字中,……,虽其文辞间有不及世势者,然亦不之觉矣。

若是者,其词又焉能以常格定律绳之耶?”因此,这些瑕疵在陈亮词中只能算是白璧微瑕而已,决不能因此否定龙川词的成就以及其用典艺术。

参考文献:4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