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
古代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

古代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比较社会结构是指一个社会中各类人的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独特的组织形式。
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社会结构也日趋丰富多彩。
尤其是古代社会,由于受制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社会结构更为严格,等级更为明显,而现代社会则更为开放、平等。
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来比较古代社会结构与现代社会生活的异同。
一、社会阶层古代社会一般有君主、贵族、百姓和奴隶四种阶层。
奴隶制度是古代社会的特色之一,而现代社会则明显地取消了奴隶制度,人们之间的家庭、富贵、贫穷等方面的差异也大大地缩小。
虽然现代社会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阶层差异,但由于社会制度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社会保障、福利待遇的完善,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平等和舒适。
二、性别、种族问题古代社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导致女性地位非常低下。
女性既不能读书、不能做生意,也不能占有财产,她们的社交圈子也被限制在家庭中,不能和外界有过多的接触。
而现代社会中,由于法律的保护,女性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平等权利和受保护的权利,这些权利使得女性们可以更自由地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也更加关注种族平等的问题,为保护少数族裔的权利也付出了不少努力。
三、生产技术的进步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中一般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和自由,比如说互联网的发展、交通的便利、医疗保健等领域的进步,让人们能够更轻松地享受生活。
古代的生产技术和知识水平都比较低下,生活质量也普遍较低,民众缺乏足够的科学教育和知识储备,很难准确地理解自然界规律,缺少了与现代社会相比的“认知指南”。
四、社会交往方式的变化人们在现代社会可以足不出户的完成购物、学习、工作等操作,但也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越来越少,缺乏了自然的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而古代社会的社交方式则更加注重面对面沟通的方式,情感沟通更直接和深刻,这也让我的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滋养。
总体来说,现代社会更倾向于追求效率,过于注重速度快,而古代社会则更加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心理交流。
从东到西的社会结构有何差异?

从东到西的社会结构有何差异?一、经济结构的差异在东方社会结构中,经济发展相对较慢,农业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农民是东方社会的基础和支柱,他们以农业为生,劳作力主要用于耕种和养殖。
而西方社会结构则倾向于工业化和现代化。
工业经济发达,各种制造业和服务业蓬勃发展,工人阶级和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
东方社会在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着相对较高的收入不平等现象。
土地集中归农民个别富裕者所有,使得社会贫富差距较大。
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公平和公正,实行社会福利制度,并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等措施来减少贫富差距。
二、政治结构的差异东方社会的政治权力集中于皇权或权贵统治集团,政治体制相对封闭。
权贵阶层通过传统家族关系、血缘关系或特殊地位来进行继承和控制。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倡导民主和选举制度,政治权力分散于不同的政治派别和民众。
民主制度为西方社会带来了政治多样性和选举竞争,保证了人民的参与和监督,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
三、文化结构的差异东方社会注重传统价值观念和孝道伦理,强调家族和社群的集体利益。
他们崇尚礼仪、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注重长辈的权威和尊重。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倾向于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个人的自由和权益被视为核心价值,追求个人利益和幸福成为主要目标。
四、社会组织的差异东方社会的社会组织相对较为封闭,个人和家族的关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关系更多建立在亲戚和朋友之间,人际关系网相对狭窄。
西方社会则更加注重合作和组织性。
公民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在西方社会发挥着重要作用,更多的社会关系建立在公共领域和组织之间,人际关系网更为广泛。
总结:东方社会和西方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组织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方社会注重传统、稳定和秩序,而西方社会更加注重变革、进步和个人权益。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东方与西方的社会结构差异也在逐渐缩小,相互影响和交流日益频繁,为全球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一、引言中西社会结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构造方式,它们深深影响了各自的社会发展、文化习俗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
探究这两种社会结构的异同,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两种文化背景下的社会运作机制,进一步推动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二、社会结构定义及其重要性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关系的模式化、系统化和规范化。
它是社会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等多个方面。
对于中西社会来说,虽然存在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多方面的差异,但社会结构作为社会秩序的基础,其重要性是共通的。
三、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1.社会组织的差异:在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较为明显,个体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价值相对较高。
这种社会结构强调个人的选择、个人的成就和个人的权利。
而在中国社会,家庭主义和集体主义占据主导地位,个体常常被视为群体的一部分,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
2.社会分层的不同:西方社会的分层机制较为明显,社会等级制度相对较为严格。
这种分层机制往往基于财富、权力、教育等多重因素。
而在中国社会,虽然也存在社会分层现象,但相对而言,流动性较大,且分层标准较为模糊。
3.权力分配的差异:在西方社会,权力通常较为分散,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决策过程。
而在中国社会,权力相对集中,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4.社会流动性的差异:在西方社会,由于其开放性和自由度较高,个体在社会中的流动性较强。
而在中国社会,由于其封闭性和集体主义倾向,个体在社会中的流动性相对较弱。
四、影响和后果中西社会结构的差异对各自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例如,西方社会的竞争性和个人主义使得其具有更高的创新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
而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和家庭主义倾向则使其在社会稳定和资源分配方面具有优势。
同时,这些差异也影响了中西方的文化价值观、教育制度、法律体系等多个方面。
然而,这种差异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例如,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可能导致孤独感和心理压力的增加,而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可能导致个体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欠缺。
中西文化的异同:社会结构与组织方式的对比

中西文化的异同:社会结构与组织方式的
对比
概述
中西方文化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之一,两者有着明显的异同。
本文将重点比较中西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
1. 社会结构
中西方社会结构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中华传统社会更加注重家族和宗族,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平衡。
家庭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单位,家族关系对个人决策和社会地位有很大影响。
西方社会则更加强调个人独立和个体权利,组织方式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个体成就。
2. 组织方式
中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也存在诸多差异。
中国传统社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强调社会等级和秩序。
政府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组织形式多是以等级关系为基础的。
相比之下,西方社会注重法治和民主原则,重视公正、平等和个人自由。
西方社会的组织方式更加弹性和灵活,重视个人能力和市场竞争。
3. 教育体系
中西方教育体系也具有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教育被视为家族和国家荣誉的象征,重视传统价值观和道德教育。
中国教育体系强调知识的灌输和记忆,注重细节和纪律。
而在西方,教育更注重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表达。
结论
中西方社会结构和组织方式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家族与个体、社会等级与平等、传统与创新等方面。
了解和比较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其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 Smith, J. (2010). 中西文化比较研究. 外国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比较中西原始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1.比较中西原始社会结构的同与异。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oc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imitive societiesIf we want to talk abou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social structure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primitive societies(shorted for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s follow), we have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social structure. It i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each stages in one period, including sectors of economy, policy, thought.Marx thought that, once people settled down, the primitive social group will change according to outside circumstances such as climate and geography, and the character of the group. Indeed, the outside circumstances affect a lot, they formed the two different civilizations, Marine civilization and River civilization.With fertile soil the river civilization lasts on farming, raising livestock and hunting, so they are physiocracy. But in contrast, with longer coastline and wider ocean but poor climate and soil the marine civilization goes on on sailing and doing businesses. So Western countries are better at trading even colonizing.The whole continent made Chinese people take collectivism, unit and harmony seriously. Also they think highly of family and blood kinship. It made Chinese people more conservative and ruled by strict laws. Western culture origins from ancient Greek or ancient Rom, and ancient Greek city-state are based on geopolitics. Because of the small cities and little citizens, it leaded to the emigration and the destroy of blood-oriented clan society organization. Then people become more brave and independent.In general western countries pay more attention to democracy and legal system, but unified centralized thought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ancient China.All above are the differences.And the similarities are that no matter Chinese or Western primitive society both have different classes, higher and lower. Meanwhile the similarities lies also in laws. Both ancient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 had laws to rule their people.2.比较中西古代哲学思想的异同。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可以从许多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方面。
1. 社会结构与价值观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和价值观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和个人自由是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财富取决于个人的能力和聪明才智。
社会结构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重视个人的凭借和成就而获得的新财富。
相比之下,在中国文化中,家庭和社群更为重要。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础,并且传统上重视家族地位和连续性。
在社会中,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或她的家族背景和关系。
人们还更加强调忠诚、尊重和道德规范。
2. 人类关系中西方文化在人际关系方面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很重要。
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通常是相对独立的。
西方文化倾向于强调个人隐私、自我表达和寻求自我满足。
这种独立性的倾向甚至可以出现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
与之相对,中国文化更倾向于强调群体利益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
因此,人际关系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包括家庭、扩展家庭和朋友群体。
人们通常更倾向于遵循社会规范,表达忠诚、敬重和感激之情。
3. 时间观念在西方文化中,时间被视为一种资源,通常是有限的。
因此,时间管理和效率至关重要。
人们通常会精确安排自己的日程和会议时间,并尽可能利用每一分钟。
在中国文化中,时间有时被视为无限的,已经过去的时间不太重要。
人们通常更加关注人际关系和正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时间。
对时间的观念和管理也可能较为灵活。
4. 通讯方式在西方文化中,人们通常直接、坦率、甚至冷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个人之间的交流往往是非正式的。
观点的对立和争论也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通常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特别是在公众场合。
交流往往更加正式和拘谨,尤其是在没有熟悉的情况下。
人们通常会利用非言语交流方式来展示彼此之间的关系,例如面部表情和身体语言。
总的来说,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多方面的,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
中西方文化比较

中西方文化比较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方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和西方都有着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和特点。
本文将探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以及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1. 社会结构首先,中西方文化在社会结构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认为个人的行为应该符合集体的利益。
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主义,认为个人享有自由和权利。
这种差异体现在两种文化的社会结构上,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治、经济、社会生活都是以家庭和家族为核心,而西方文化则普遍采用国家和市场作为核心。
2. 调性和思维方式中西方文化在个体的情感和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西方文化都强调道德价值观,但在道德观念的体现上有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仁爱和道德,强调的是情感上的接纳和关注。
而西方文化更强调来自历史、逻辑和证据的分析思维,偏向于理性思维。
此外,中西方文化在语言和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中文注重象征和深层次的含义,更加隐晦。
而英语注重直率、结构和逻辑,更加直白明了。
这也反映了两种文化的差异,中国文化更加有意向性、虚拟和审慎,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务实、明确、直接和确定。
3. 教育和文化崇拜教育是重要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手段。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的是“经典”,传播的是“识字文化”,注重记忆、背诵和应试技巧。
而西方文化更加注重的是实用性和创造性,注重启发和启示式教育,更加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新。
此外,两种文化在文化崇拜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思想家、文人和士人。
他们被誉为文化的最高层次的代表人物。
而西方文化则更加崇拜成功和成就的人物,往往将他们视作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4. 追求幸福的方式中西方文化在追求幸福的方式上也存在一些不同。
中国文化普遍采用内敛和内在化的方式,强调与天地人相通,与自然和谐相处,尽量避免过度追求物质财富。
但西方文化则更加关注物质、技术和科学的进步,追求更大的幸福感。
中西社会结构之差异与社会工作本土化

中西社会结构之“异”与社会工作的本土化自20世纪80年代末社会工作再度进入中国大陆以来,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本土化”的呼声便不绝于耳。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本土化论”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价值理念层面而展开的,没有触及社会工作在大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深层问题,其局限性自然是非常明显的。
事实上,我们如若使那些源自西方的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植根于本土,仅仅从精神观念层面展开操作是远远不够的。
因为道德规范体系绝非仅仅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而是以具体的社会结构为直接依托的。
诚如涂尔干所言: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要想治愈失范状态,就必需首先建立一个群体,然后建立一套我们现在所匮乏的规范体系。
”这实际上是在告诉我们,如若实现社会工作理念在中国本土的创造性转换,除了借助中国传统社会思想资源,实现观念层面的转换外,还必须努力提高西方社会工作理念与中国社会结构的契合度,建立起亲和度较高的实质性关联。
其关键问题在于,应弄清:中国本土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所依托的社会结构是什么?二者如何才能建立起真实的社会关联。
一、中西社会结构之“异”既然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之真正确立,有赖于其与所在本土社会结构亲和度较高的实质性关联,那么,我们就应首先弄清中西社会结构的基本形态。
自中西海通以降,学术界关于中西社会之异同比较的研究成果,可谓不胜枚举。
普遍的看法是,与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方是一种“团体格局”。
而近年来旅美学者杨笑思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个颇具新意的概括,认为西方社会是一种“个人—社会”两级模式的社会结构,而中国社会结构则是一种“个人—家庭—社会”三级模式。
杨氏认为这种“个人—社会”两极模式在西方广泛存在,且存在于西方观念系统的核心。
在这个两极模式中,“个人”、“社会”构成两个端点,或两极,规定了西方人谈论、分析人类事务的方式。
两极模式这种规范功能,采取正反两种形式。
正面形式是:凡人们能够对人类现象所说的,尤其是那些带上理论色彩的部分,都可以大体上分别归属为两类,即所说的东西若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关于个人的,就是直接或间接地关于社会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西社会结构的异同(唬头论文)
1.中西。
所谓的中西是一个概念较为模糊的空间概念,而且我们假设“中西”
也只是一个空间概念。
2.社会结构。
社会结构是指在社会发展的某一阶段,社会中存在的各社会阶级或阶层之间的关系。
包括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意识领域,所以相应就有: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意识结构。
假设我们研究的社会结构就是指政治结构。
3.西方。
本文中特制中世纪的欧洲社会。
一.构成社会结构的基本单元不同。
中国社会是一种以家族为单元的个体结构,一个个无数的个体构造成了一个整合的帝制
结构,而西方社会是以个体为单位的公众结构。
不同的基础导致了中西社会结构的最终不同。
在中国社会中,尤其是封建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一个对称性的建筑,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和主导,中国人的思维都会偏向一些比较完美或者对称的模式。
于是,中国的社会就是一个以家庭或者家族为单位的各种社会基本单位对立妥协成的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四方建筑。
西方不同,中世纪的西方在古罗马教会的盛行下,多数国家有着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所以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结构与其说是国家统治机构,还不如说是宗教结构。
统一的信仰,使得西方的这种结构得以成功构建,并长存于中世纪。
中国的家庭结构其实是一个比较封闭的单元,社会个体之间一般只能在家族内部活动,统治者对个体的控制是通过对家族的控制实现的,这种社会结构下,社会的一切生产活动几乎都是通过处在桥梁位置的“家庭”或者“家族”这个单位的组织来完成。
而西方社会的个体则是通过教会修筑的教堂来实现社会基本单元之间的交流,所以中世纪西方的统治者往往都是通过对社会个体的精神和信仰的控制来实现社会职能和统治职能。
中世纪的西方,充当个体与统治阶级之间桥梁的是那些圆顶的教堂。
二.中西社会的主导思想不同。
一个社会盛行什么样的主导思想,这个社会就会有相应的社会结构存在。
而在人类的思
维方式上来看,宗教在主导社会意识方面起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宗教是一种信仰,是人类思维方式的原动力。
宗教信仰的纯粹与否可以直接反映一个社会公众的思维纯粹与否。
中国古代社会到底有没有图腾,到底有没有宗教,人们到底有没有信仰,不一而论,但多数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社会并没有产生过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影响中国文化最大的是儒家文化,但儒家文化只是中国文化的一种集中表现,它代表不了全部的中国文化,更不可能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和发祥地。
与之相比,西方社会的信仰结构就清晰的多,尤其是中世纪的西方社会,罗马教廷的统治下,整个欧洲都在教会的阴影下。
尽管这时候的西方社会被称为是最黑暗的中世纪,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单一的信仰最终触动并导致了整个欧洲信仰的完成。
然后又牵动了真个欧洲社会公众意识的形成。
宗教的本质是提倡人性的回归,中世纪的欧洲就是通过这种强制性的宗教信仰建立了最早的公众意识。
你可以想象人们走出家门,一转身再走进一个包容的圆顶建筑后精神会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放松状态。
中世纪的欧洲就是用宗教的手段集中了社会个体的信仰,从思想上控制和约束社会公众的行为规范,这是最早的社会秩序绉型。
等到这种秩序的社会绉型初具规模后,政教合一的欧洲社会就可以顺利的构建起“皇室-上帝-平民”的中世纪哥特结构。
与之相比,中国社会一直没有能够建立自己的社会秩序,儒教太过中庸,尽管历代统治者想尽一切办法想赋予儒教更多的强权,但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用另一种默默的强权去抵制这种被赋
予政治强权的文化变异。
儒家文化历经数千年,变化无数,但始终无法走出其中庸无为的个体潜逃的精髓。
三.中西社会结构构建模式同中取异。
不管是哪个国家,哪个制度,一旦有阶级的存在,处于社会结构的各阶层之间就难免出现对立,甚至可能引发暴动。
所以如何平衡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如何抑制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发生暴动就成为一个社会最为关心的问题。
分析整个中西方的历史不难发现,历史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社会结构是成规则的金字塔形式构筑的,甚至在今天,东西方的社会结构也毫无异议的延续历史的金字塔结构。
这个金字塔的结构是由处于最低层的公众(或者称为被统治阶级)和处于最顶层的皇室(或者可以称为宫廷)线性构筑的,处于最低层的是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基石,这个阶层占有绝对数量的社会生产资料,包括土地,生产工具,以及劳动力等。
而处于最顶层的皇室或者宫廷,这个阶级占有的是社会绝对数量的权利和控制力,这个阶层也是社会结构的终结机关,在占有奢侈品的同时引导整个社会的生产顺利进行,并通过对生产的控制进而控制和调整整个社会的有机秩序进行。
虽然说中西社会结构总体上都是无差异的金字塔结构,但中西社会各自的金字塔在具体构建上又不尽相同,或者说构成中西社会金字塔结构的材料和渠道不同。
史学界喜欢把十七世纪前同一时期的中国社会叫做封建社会,而同时期的欧洲社会却被叫做中世纪,原因大抵就是因为社会思维方式的不同,简言之,就是说这一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种纯粹的赤裸裸的暴力结构,而西方社会却是通过对宗教的强加进行的一种隐蔽的暴力结构。
这从东西方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上可以找到一些影子,中国的宫廷结构一般是简单的对称和平衡,但这种简单的对称和平衡中又蕴涵着极为讲究的中国哲学和思想,比如四合,八卦,汇拢,封闭,张力,和谐。
看似四四方方的深墙大院其实极其富有张力,这一时期的建筑风格,与其说平衡的是建筑,还不如说平衡的是王权,但这种含蓄的张力下又隐含着极为科学的和谐,尽管这只是这是统治阶级(权力拥有者)一个美好的愿望而已。
相反,这一时期的西方社会正处于极端黑暗的教会统治下,所以这一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已经不是更早的传统的城堡风格,在中世纪,不管是皇室还是平民,都开始从各自的城堡和木屋中走出,一闪身就进入了仰天直指上帝的哥特式建筑和巴洛克建筑。
这种建筑既体现了对上帝的信仰,又不屈不挠的暴露出对死亡和黑暗的不满。
一个社会,信仰过度必然会导致信仰危机,公众太相信信仰,而渐渐的忽略了这种信仰存在的原本意义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利益。
回到我们研究的金字塔结构上来,封建事情的中国社会的金字塔好比一个木式结构,看似三角的平衡稳定,但处于最下层的生产资料占有者长期享有最少的权力,而享有权利终结的最顶层却占有最少的生产资料,这时候的最顶层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暴力敛财机构,而处于这两个阶层之间的桥梁又完全是顶层皇族宫廷的帮凶和执行机构,在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这个中间阶层始终没有能够充当社会生产计划的执行机构的角色。
这样的构造看似结实,其实蕴藏了数不尽的危机和动乱,所以中国封建社会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暴力反扑始终都不能停止,更重要的是这种暴力反扑往往又以新一轮的不稳定作为结束,从而使得中国封建社会的暴力与动乱一直无休止的循环下去。
一旦这种暴力反扑终止,那么整个社会的金字塔结构就会彻底崩溃,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彻底证明。
而同时期的欧洲中世纪,其金字塔结构就较为牢固,处于最顶层的统治阶级享有特权,但并不享有权力集中的特权,处于社会最低层的生产资料占有者可以相对较为自由的开展组织生产活动,最重要的是处于这两个阶层之间的教会承接和平衡了上下两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为中世纪社会秩序的迅速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也不是说这种金字塔结构就是最理想的构造,因为任何一个统治阶级都无法忍受处于其权利之下的阶层喧宾夺主,而另外一个处于最低层
的阶级在任何时候也无法调解自己与生俱来的自卑与反抗心理。
所以,中世纪的这种金字塔结构也必将注定在产生初期就伴随着来自上下两个社会阶层的压力和挤兑,等到社会秩序差不多初具规模的时候,整个欧洲社会从上自下从下至上的无可避免的发生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最大的变革,那就是资产阶级革命。
尽管这种中世纪式的金字塔社会结构在浩浩荡荡的资产阶级革命中已经彻底瓦解,但金字塔带给欧洲社会的是一种自由的社会秩序,着也正式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根源。
其实,任何两个社会无论怎么去比较,都会有出人意料的共同之处,从人类的本源来看,由个体人类构筑的社会结构应该是没有两样的,但在特定的历史时刻,又会表现出各自特定的一些特征。
这正是本文浮浅的探讨之一。
PS:这是选修课给老师写的小论文,由于一贯不习惯网上摘抄,所以编的能憋出尿来。
一个痞子学生,不学无术,文章商榷之处自然多如牛毛,来访者也不必吝啬你们的板砖,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