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

合集下载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

3分钟看懂对联的平仄、对仗、词性首发2023-12-1806:19・论诗词格律一、平仄相对1、了解平仄:平、仄是指中国诗词曲赋中字的声调。

古代韵书中有四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

平称为平声(粗分、用平或一、。

表示),其余上、去、入声调都有高低的变化,统称为仄声(用仄或X、黑点表示)。

现代汉语(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

阴平和阳平统称平声(粗分),去声和上声统称仄声。

2、平仄一致:平仄在对联的上、下联中是要一致的,上是平、下对仄,上是仄、下对平。

3、上联最后一字必须仄收,为仄声字。

下联最后一字必须要平收,为平声字。

上联出句禁止用三尾仄(上联最后三个字为仄声),对句禁止用三尾平(下联最后三个字为平声)。

4、平起、仄起:平起是指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的声调为平声,那么上联就按照平起: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青山不墨千秋画下联:仄仄平平仄仄平绿水无弦万古琴如果出句(上联)的第二个字是仄声,那么上联就按照仄起:上联:仄仄平平平仄仄下联: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对联的平仄规律,一副好的对联基本上要遵守平仄规律。

5、一般来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以改动,改动后,请你在隔一个字的位置上换成相反的声调字,比如:平平仄仄,你把第一个平声字,改成了仄声,变成了仄平仄仄,那么就要隔一个字(第三个字)改为平声,成为仄平平仄。

古人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中间可拗救,不可犯孤平。

第一句是说: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可以改动。

第二句是说:上联的第二、四、六字的平仄不许动!这第三句是说你改动上联的第一、三、五字的平仄,那就把隔一个字的位置上的字平仄改过来,和你用的平或仄相反就成,这就是拗救。

第四句是说:不论你怎么改动平仄,一句中不能只有一个平声字。

6、对联平仄规律(仅供参考)一字联:仄,平二字联:平仄,仄平三字联:平平仄,仄仄平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五字联: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六字联: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二、词性相当1、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性,要求词性相同、意义相同或相反。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词律(包含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句式、词的对仗的讲解)

词律(包含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句式、词的对仗的讲解)

词律包含词调、词谱、词韵、词的平仄句式、词的对仗的讲解。

一、词1、词的由来词来自民间文学,它本来是配乐的歌词,所以当初称为曲子词,又称为曲、曲词、曲子。

后来又有诗馀、乐府、长短句等名称。

2、填词在唐宋时代,了解音乐的词人是按照乐谱的音律节拍来写词的,所以叫做填词,又叫做倚声。

后来一般词人大都按照前人作品的字句平仄来填写,这样词就逐渐脱离了音乐,纯粹成为诗的别体了。

3、词是长短句,但它与长短句的古风有两点不同:(1)词多律句,这是因为文人词颇受律诗影响的缘故。

(2)在长短句的古风中,句子的长短是随意的,而词句的长短则是由词调所规定的。

词调不同,词的字数、句数不同,句子的长短和平仄、韵脚也不相同。

二、词调1、词调的来源词调本来是指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在唐宋时代,词调有好几个来源。

(1)来自民间音乐。

(2)来自域外音乐。

(3)是乐工歌妓或词人创制的。

(4)是国家音乐机关创制的。

(5)其它来源。

2、词牌词调很多,每种词调都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

(1)有些调名本来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等。

(2)有些调名本来是词的题目,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是咏渔父生活的,温庭筠的更漏子是咏春夜闺情的。

(3)但是,绝大多数的调名和词的题目没有关系,所以宋人常在一首词的调名下写明词题或小序。

如:苏轼的《念奴娇》下写明“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木兰花慢》下写明“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3、词调的分类(从字数多少来看)(1)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为小令。

(2)中调——五十九字到九十字为中调。

(3)长调——九十一字以上为长调。

4、词调的分类(从分段看)词的一段叫做阙,又叫片。

(1)单调——单调的词不分段,往往就是小令。

如:渔歌子、如梦令、捣练子等。

(2)双调——双调的词分为前后(或上下)两阙,小令、中调、长调都有,如:菩萨蛮、蝶恋花、满江红、雨霖铃等。

双调是最常见的形式。

一般情况是前后两阙字数相等或基本相等,平仄也相同(如:卜算子、浪淘沙令),不相等的大都是前后阙起首的两三句字数不同(如:菩萨蛮、忆秦娥)或平仄不同(如:更漏子、浣溪纱)。

[转载]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转载]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转载]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原⽂地址:诗词的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作者:江南独夜⼈诗词押韵的⼀般规则:押韵,也称协韵或叶韵。

什么是押韵呢?先看看下⾯的诗:蒹葭苍苍。

⽩露为霜。

所谓伊⼈,在⽔⼀⽅。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中央。

------《诗经.蒹葭》昔⼈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去不复返,⽩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愁!------崔颢《黄鹤楼》以上两诗,每逢偶句句尾都有⼀个同韵母的字。

霜、⽅、央,四字的韵母是uang,ang,iang,除去韵头u、i,都是ang:楼、悠、洲、愁,四字的韵母是ou,iou,除去韵头i,都是ou。

像这种情况,就是押韵。

概括地说,押韵是同韵母的字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

上两例的同韵母字,是在偶句的句尾这⼀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

在相同位置上重复出现的同韵母字,称为韵脚。

第⼀个韵脚的出现,称为起韵。

有的诗词,第⼀个韵脚在⾸句出现,这称为⾸句起韵。

如《蒹葭》的⾸句句尾“苍”,韵母是ang,和霜、⽅、长、央同韵母,是⾸句起韵。

近体诗的押韵:近体诗的押韵,是很严格的。

诗词格律的⼀个内容,即明确规定了近体诗押什么韵和怎样押韵。

格律规定,只能押平声韵,即:只能在三⼗个平声韵中选择韵脚字。

在律诗和绝句中,任意找两个例⼦,便可看出,其韵脚字是平声的。

如五律的例⼦:好⾬知时节,当春乃发⽣。

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野径云惧⿊,江船⽕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这⾸诗的“⽣、声、明、城”四个韵脚字,都属下平⼋庚韵。

再如七绝的例⼦: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家祭⽆忘告乃翁。

------陆游《⽰⼉》格律规定,⼀是两句⼀押韵,韵脚在偶句的句尾,有⼀部分是⾸句起韵的。

⼆是必须⼀韵到底,不能换韵。

三是必须在⼀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句起韵的可⽤邻韵。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

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平仄、押韵、对仗诗词韵律的基本常识——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抓住格律诗的三要素:平仄、押韵、对仗要能使学生真正掌握诗词格律知识,作为教师要能教好这一部分内容,其实关键只有两个:首先要熟记平仄格式,其次要会辨别具体字的平仄。

(一)律诗的平仄格式可分三点来对学生进行讲授。

即1、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及其来历:五言律诗七言律诗①仄仄平平仄a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a(实际上都等于是在五言句式前面加上②平平仄仄平 B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B 两个平仄相反的字,就构成七言格式。

)③平平平仄仄 b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b④仄仄仄平平 A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A五言的四种句式又可以看作是先由四言构成: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就构成了五言,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后相反”。

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后面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不能出现三平调,所以加在后面的要相反。

2、必须符合“对”和“粘”的要求,以达到平仄有规律的交替变化。

“对”的要求体现了一句诗中平仄的交替变化,而“粘”的要求又使上下联之间有了一定的联系。

写出了第一联也就不难按照“粘”的规则写出第二联、第三联和尾联。

3、在不“犯孤平”和出现“三平调”前提下,可以按照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在每句一、三或五字的位置上灵活变通,可平可仄。

但二、四、六字则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因此,“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正确的。

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

可从分析教材中的五言格律诗、七言律诗中的平仄格式以及一、三、五字上有的加圈有的不加圈,来进一步讲清这问题。

----------------------------------------------------------对具体字所属平仄的辨识,这是最重要也困难的地方。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

格律诗词押韵规则、平仄格式、对仗要求学格律诗三十八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

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

另;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记住的。

前面讲过了写绝句与律诗共十六种句式,大家记起来及参照写诗很杂乱。

本人整理了如下句式就全部包括了。

A,B,C,D共四种基本句式。

例如;写仄起平收入韵式七绝,那么就参照如下B式句的"BDAB",(前四句)如写律诗就为"BDAB十CDAB"(全句)如写五绝及五律,就去掉每句前两字既可。

如A式句,就为"(仄)仄平平仄"(A式)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B式)B:(仄)仄平平仄仄平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式)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D式)D:(平)平(仄)仄仄平平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A:(平)平(仄)仄平平仄B:(仄)仄平平仄仄平C:(仄)仄(平)平平仄仄D:(平)平(仄)仄仄平平一:《韵》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

诗词的形式与内容,格律的四个基本概念:韵、四声、平仄和对仗学习诗歌,我们重点讲律诗,因为从唐朝的律诗开始,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

唐之前的诗,是自由体或半自由体,还没有严密的格律,这里不讲。

唐以后的诗,看似不受格律的限制,但也有很多讲究,所以讲得很少。

诗词的格律是诗词的表现形式之一,我们可以通过诗词的形式去了解它的内容,了解诗词的美。

为了方便学习诗词格律,我们先了解一些基本概念。

一、韵现代人写诗,已经不要求严格押韵了,但诗词中出现押韵,会让诗词朗朗上口,悦耳动听。

那什么是韵呢?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中用韵,叫做押韵。

在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一首诗押不押韵,大多数人都读得出来,但是押什么韵,讲起来就有点复杂了。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采用熟悉的汉语拼音来说明,虽然不能完全等同,但是大部分还是可以说明问题的。

诗词中的韵,相当于拼音中的韵母,比如“看”,拼音为“kān”,韵母就是“ān”,一般来讲,韵母相同的字叫同韵字。

比如“书”“数”“数”“树”,他们的韵母都是“u”,所以它们是同韵字。

诗词格律中,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不管声调如何。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们所说的押韵,是把同韵的两个或多个字放在相同的位置。

诗词中习惯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举个例子: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李白的《春晓》,“晓”、“鸟”、“少”押的是“ao”,是押韵的。

第三句中“声”是不押韵的,因为它的韵母是“eng”,与上面的字不是同韵字。

按照诗律,这样的四句诗,第三句是不押韵的。

在现代汉语拼音中,韵母可能会出现双韵母的情况,比如:ia,ua,uai,iao,ian,uan,iang,ie,iong,ueng等。

其中i,u,ǖ叫做韵头,不同韵头的字,在诗词中算同韵字,也是可以押韵的。

比如“鸟”(niao)、“晓”(xaio)、“少”(shao)虽然韵母不同,但是押起韵来时和谐的。

平仄对仗的详解

平仄对仗的详解

平仄对仗的详解
平仄对仗是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也是格律诗的基本特征之一。

以下是对平仄对仗的详解:
1. 平仄:平仄是指声调的高低升降,其中平声是指声调平直的声音,而仄声则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些声调的升降变化构成了平仄的关系。

在格律诗中,平仄的要求非常严格,平声和仄声必须交替出现,且要符合一定的规律。

2. 对仗: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诗句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有韵味和乐感,从而增加诗句的表现力。

对仗的具体要求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主谓结构要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要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要对偏正结构等。

当然,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完全相同,但要求字面要基本相对。

第三,要求词语所属的词性(词类)要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同时,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若同是名词,他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例如:天文、地理、宫室、动物、人体、动作等等,同一意义范围的词才可以对仗。

格律诗中的对仗可以分为工对、宽对和流水对等类型。

工对是指同类的词相对,如天文、地理、花木、鸟兽、人名、地名等。

宽对则只要词性相同就可以相对。

流水对是一种特殊的对仗形式,它上下两句内容相连,像流水一样不能分开,所以称为流水对。

以上就是平仄对仗的详解。

在格律诗中,平仄和对仗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和谐、富有节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今天来说说词韵词的平仄和对仗吧!
先说词韵:
【词林正韵】把平、上、去三个声,分为十四部,入声有五部,一共就十九部。

对于词韵,没啥正式的规定啥的!
词林正韵的韵表在群文件里貌似有的吧,我不是懒就是……嗯,自己去翻翻……
这十九个部大约只适合宋词的多数情况。

而对于地方韵,大多是受古代方言的影响。

所以在有些词人的笔下,词林的第六部与十一部、十三部是相通的。

对于入声,则有很强的独立性。

而且平韵与仄韵的界限也是很清楚的——当一个调里规定了用平韵就不能用仄韵,规定用仄韵就不能使用平韵,除非有变格!(注释:变格就是原本的格律的衍生。

)
例如:《浣溪沙》的变格之一——《山花子》,也叫《摊破浣溪沙》,还有一个变格是宋朝著名文学家周邦彦的代表作品之一——《浣溪沙慢》
然后说说词的平仄
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部用律句或者基本上都是律句。

在词中最多的就是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有些词甚至是直接从律诗或者绝句里脱离出来的。

比如刚说的《浣溪沙》,就是六个律句组成。

可以说《浣溪沙》是一首不粘的七律删掉第三句和第七两句而形成的词。

正如律诗的颈联要求对仗一样,在《浣溪沙》的下阕,开头两句也要求对仗。

还有一点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那就是词句不粘也不对,这里的不对指的是其平仄不相对立。

除了五字句,七字句多数为律句之外,还有三字,四字,六字,八字九字句等等
三字句就是七言律或者五言律的三字尾,共有四种格式: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也就是四种脚。

四字句的情况,是出于七言律句的上四字。

也就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这两种情况。

六字句则是四字句的扩张。

具体来说就是把平起变为仄起,然后是仄起的变为平起,这样就拓展成了六字句。

然后是八字句的情况,八字句往往是上三下五,意思是说:如果第三个字用了仄声,第五字就是平声,反之亦然。

之后是九字句,九字句一般分为上三下六和上四下五两种。

九字句大多就由两个律句组成,按照八字句的情况就不难理解。

除此之外,还有十一字句,和九字句一样理解,上四下七,上五下六
除了这些在词里还有二字句,一字句,以及一字读(dòu)(也可以记成豆)
豆指的是句中稍有停顿,一字豆不用点断,直接把五字句看成上一下四就可以了至于二字句的情况,则一般为平仄,且多为叠句
一字句貌似只有十六字令里有涉及,而且一字读是词特有的特点。

学习一字豆可以方便理解词句的平仄。

因为在某些五字句中,律句实际上为上一下四
接下来说说特种律和坳句
特种律句主要是指比较特别的仄角四字句和六字句。

仄脚四字句一般为中平中仄,但是在特种律中就是中平平仄,且第三个字必须是平。

这就是所谓的特种律。

至于拗句——在大多数的词牌里是没有拗句的,只有少数词牌有。

如《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中平平仄平仄)就是拗句
然后我么讲讲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有固定的,对仗的,以及自由的三种,这里需要举例子,固定的如《西江月》,《鹧鸪天》,《浣溪沙》等
一般来说自由的和对仗的,如《沁园春》,《念奴娇》
在这里还有个特殊的——《沁园春》,因为它的上阕中四五六七两联和下阕的三四五六两联是相对的,两句对两句。

像这种以两句对两句或者以上的对法,叫做扇面对
在律诗的对仗里,平仄是相对的,并且不可用字,在词里的就不一定了。

比如: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这也是词和律诗对仗的不同之处,比如陆游的《泌园春·孤鹤归飞》
《泌园春·孤鹤归飞》
中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韵)。

孤鹤归飞,再过辽天,换尽旧人。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念累累枯冢,茫茫梦境,王侯蝼蚁,毕竟成尘。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载酒园林,寻花巷陌,当日何曾轻负春?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流年改,叹围腰带剩,点鬓霜新。

平平(增韵)中仄平平(韵),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交亲零落如云,又岂料如今馀此身。

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幸眼明身健,茶甘饭软,非惟我老,更有人贫。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平平中仄平(韵)。

躲尽危机,消残壮志,短艇湖中闲采莼。

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中仄平平(韵)。

吾何恨,有渔翁共醉,溪友为邻。

至于念奴娇嘛,变格有二:
常见的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子
变格一
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中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仄(韵)。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仄(韵)。

平平平仄,仄中平仄平仄(韵)。

中仄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中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中平中仄仄,仄平平仄(韵)。

中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仄(韵)。

变格二
中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中仄仄平平(韵)。

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韵)。

注释:《念奴娇》此调有平仄韵二体。

《词谱》以苏轼“凭空跳远”词为仄体正格。

一百字。

前片四十九字;后片五十一字,各十旬四仄韵。

此令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东坡赤壁词,句读与各家词微有出入,是变格。

另有平韵格,以陈允平词为正体,用者较少。

补充:【平韵格】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平仄平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