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律诗的对仗手法20种

律诗的对仗手法20种对仗手法20种对仗,须注意构思、用字、措词、造句、诗意。
词意上:有相对者: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有相似者: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有相关者: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青草地对白云天。
词性上:相同者方成对。
词性分:实字:名词、代名词(也有将动词与状词列入实字者);虚字:动词、状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叹词、助词。
对仗,一联两句中,句型、词性排列相同。
名对名,动对动,状词对状词;单字词对单字词,双音词对双音词,三字词对三字词。
一、动静相宜一句或一联写动态,另一句或一联写静态。
命荡风云里,心平日月间。
动—静万里狂歌银与玉,几家焦虑炭和粮。
动枝闲鸟寂风雷渺,云淡星稀日月长。
静二、视听之变视觉与听觉构成对仗,味觉、嗅觉与触觉构成对仗。
石溪水溅千声脆,云岭松遮一色鲜。
听觉—视觉轻云漫隐溶溶月,远火遥接淡淡星。
视觉琴韵含情涵海韵,钟声彻耳坼风声。
听觉三、错综对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七贤杯里酒,笔下板桥心。
七贤对板桥,杯里对笔下,但位置不同。
金乌莫待栖云岭,尤盼玉龙出海潮。
金乌对玉龙,莫待对尤盼,但位置有异。
在变化中隐藏整齐。
四、连珠对联中有重叠字相对,也称迭字对法。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五、人物对黄公石上三芝秀,陶令门前五柳春。
欲舞定随曹植马,有情应湿谢庄衣。
六、鸟兽对玄豹夜寒和露隐,骊龙春暖抱珠眠。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潜逐杜鹃飞。
七、数目对将数字嵌入对联。
属镶嵌类对联。
五柳堪知己,诸峰尽作陪。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八、巧变对重出句法之对(亦称拱璧对)。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九、隔句对又称扇面对,扇面展开,隔句相对。
千丝如意锦,遍缀水云衫。
一曲清心乐,漫拨天地弦。
十、互成对也叫自对,一句中自成对偶,也叫当句对。
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冷风清欲坠时。
十一、流水对一整句话分开成两句来说,如流水般一气贯穿下来。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格律诗对仗中的词性运用

格律诗对仗中的词性运⽤在同类词上,可分为⼗四类:天⽂、时令、地理、宫室、器物、⾐饰、饮⾷、⽂具、⽂学、草⽊、鸟兽⾍鱼、形体、⼈事、⼈伦。
当然还的颜⾊对颜⾊、数⽬对数⽬、虚词对虚词。
对仗应极⼒避免同字对。
1、名词。
举例:武江《七律.惊蛰随笔》中的颔联和颈联对仗“旧陌弯弯⾼柳睡,平湖静静⼩⾈横。
天描地送千堆⽟,浪打风摇万盏灯。
”其中,“旧陌”对应“平湖”;“ ⾼柳”对应“ ⼩⾈”;“千堆⽟”对应“万盏灯”。
皆名词。
(1)专⽤名词。
专⽤名词是指地、⼈、物、事等专⽤之名称。
例如对仗诗联:“司马乘机来进犯,孔明⽤智反围攻。
”此外,借以代指普通事物的专⽤名词可与普通名词相对应。
例如:“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其中,“青琐”乃普通名词,本指宫门上被染青了的浮雕连环花纹,此处借指宫门;“建章”专⽤名词,乃汉代⼀宫殿名称,此处借指宫殿。
实际上,仍属普通名词对应。
另有,并列名词与专⽤名词对应。
如:“巨灵放⽔冲星⽉,鹞⼦翻⾝撞九天。
”其中,“星⽉”为并列名词,“九天”乃天空,“星”和“⽉”⼆者为并列关系;⽽“九天”为专⽤名词。
这种对法可谓典型。
(2)代名词。
代名词在对仗中出现的⽐较少,但亦不乏其例。
例如:“顾我⽆⾐搜尽箧,泥他沽酒拔⾦钗。
”其中,“我”与“他”相对应,均为代名词。
“我”是第⼀⼈称,“君”此处作第⼆⼈称,都是代名词。
此外,代名词在句中起限定修饰作⽤时,可与形容词对应。
如:“他乡⽣⽩发,旧国见青⼭。
”其中代词“他”起修饰限定作⽤,故可与形容词“旧”对应。
都是名词辅助成分。
(3)天⽂⽓象。
主要词语有:天、空、⽇、⽉、星、风、⾬、露、霜、雪、冰等。
例如:“梨花院落溶溶(⽉),柳絮池塘淡淡(风)。
”、“(清风)掠地秋先到,(⾚⽇)⾏天午不知。
”(4)岁⽉时令。
主要词语有:年、岁、春、夏、秋、冬、⽉、⽇、昼、夜、晨、暮、时等。
例如:“万物已随(秋)⽓改,⼀樽聊为(晚)凉开。
”(5)地理⼭⽔。
主要词语有:地、⼭、⽔、河、江、湖、塘、池、州、⾢、城、乡、村、⽥、地、原、野、路、径、阡、陌等。
古诗词中对仗的种类及形式

古诗词中对仗的种类及形式对仗是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一、对仗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4、词性要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5、字数要相同。
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
6、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相近也不可。
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藏修嘉文有一首《鹧鸪天·对仗》:颔颈联姻偶句长,其中粘对有名堂。
岂能合掌蜡成像,首尾眉心点暮妆。
绝句是,律诗行,模棱两可自思量。
遍寻典故何人作,几度梅开二月香。
二、对仗的种类及形式1、同类对(工对):工对是指同类词语的互对。
旧称名对、正名对,工对是现代通行的术语。
“工”,是精巧,指工整、工稳的对偶。
工对词语在上下两句中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使对仗两句在意境上保持紧密的联系,合成一个整体。
工对还能促使诗人从不同角度挖掘和表现同类事物的不同情态,呈现自己的机巧用心。
“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李远《送人入蜀》两句相对的位置有“碧”对“红”;“外”对“边”。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张谓《别睢阳故人》两句相对位置有“夏”对“秋”;“雨”对“风”;“黄”对“绿”。
诗词对仗技巧

诗词对仗技巧诗词对仗技巧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用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
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及对仗中词性的运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
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要搞那么复杂。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异对8、借对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杜甫《秦州杂诗》)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
这也叫“掉字易流于文字游戏。
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
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蔼)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
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
(黄庭坚)如:孙行者,祖冲之。
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读。
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
为了适合平序颠倒过来用。
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
故意把词语颠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错综对主要是解决救手法。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
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
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
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1、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倒装。
3、衬豆对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就成为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将一字豆“惜”字扇面对。
又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种形式。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四句对仗。
如无名氏《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
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
(乔吉《天净沙》即事)8、鸾凤和鸣对一个空皮囊包裹着千重气,一个干骷髅顶戴着十分罪。
为儿女使尽些拖刀计,为家私费尽些担山力。
(邓玉斌《叨叨令》道情,有衬字)9、回文对回文对源于回文诗,也是历史久远,故在唐代上官仪“八对”中有一席之地。
回文对一般过来作为下联,如: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另一种是由上、下联文字各异的回文组成:数学精心精学数文语通顺通语文10、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11、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