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的种类

合集下载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

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被誉为文化的瑰宝。

其中,对仗与押韵是古诗词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本文将深入探讨古代诗词中的对仗与押韵,展示其艺术魅力。

一、对仗古代诗词的对仗是指在韵脚上进行的一种音韵配对,使句子或词句在音韵上呈现一定的对称。

对仗在古代诗词中被广泛运用,以增加作品的音韵美和节奏感。

常见的对仗手法有平仄对仗、声母对仗、韵母对仗等。

平仄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声调的不同,产生音韵上的平仄对立。

平仄对仗的运用使句子在音律上有节奏感,让诗词更加优美动听。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里的“光”与“乡”、“霜”与“头”形成了平仄对仗。

声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声母的搭配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例如:《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里的“一”与“吹”、“离”与“火”、“原”与“风”形成了声母对仗。

韵母对仗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由于韵母的变化形成了音韵上的对仗。

韵母对仗常常与平仄对仗相结合使用。

例如:《苏幕遮·燎沉香》中,“花径细、花径细,望也望不见。

天涯芳草无情思,何处金英多少。

”这里的“细”与“草”、“见”与“思”、“多”与“草”形成了韵母对仗。

二、押韵古代诗词的押韵是指在句子或词句中,以韵母为主要标志进行的音韵配对。

押韵是古代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使诗词在音韵上呈现出和谐统一的美感。

押韵的运用可以分为充分押韵与偶然押韵。

充分押韵是指诗词中几乎每一个韵脚都押上韵。

偶然押韵是指押韵出现得相对较少,不是每一个韵脚都必须押。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流”与“楼”形成了充分押韵。

押韵在古代诗词创作中具有重要意义,不仅使诗词在音韵上更加和谐,同时也有助于表达思想情感,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三、对仗与押韵的艺术魅力对仗与押韵是古代诗词的独特之处,它们赋予了古诗词一种独特的韵律之美,增添了作品的音乐感。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可以帮助用户掌握诗词对联中的对仗规
则和技巧,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以下是一些参考信息: 1. 对仗要求字面要相对,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2. 常见的对仗词汇类型包括有对无、青对白、一对千、三对一、雨对风等。

3. 名词还分若干小类,传统的习惯中对联往往要按照小类相对,如现代汉语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依照传统的说法,分并总结出名词的门类。

4. 对仗词汇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例如在网上搜索对仗词汇查询,或者查阅相关的诗词对联书籍和资料。

5. 对仗技巧的学习和应用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古典诗歌中的十种对仗

古典诗歌中的十种对仗
再如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 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为例说,这两联好像不是对仗,实际上 对得很工整,是流水对,是很好的对仗。
7、扇面对(隔句对)
白居易《夜闻筝中弹萧湘神曲感旧》前四句:“缥缈巫山女, 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再如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 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 指暮天,空识归航。”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对偶一般可分为:
正对: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 空”;
反对: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 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串对: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 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9、掉字对
就是同一句中使用相同的字与另一句一组相同 的字作对仗。杜甫的七律中掉字对很多,用得很精 妙,如《曲江对酒》的颔联“桃花细逐杨花落,黄 鸟时兼白鸟飞”。再如,《贤文》里的“画虎画皮 难画骨,知人知面句一组,互为对仗,如鼎 之三足并立,故以鼎足对名之。也称"三枪对","三句对"。)
6、流水对
近体诗对仗的一种。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 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 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 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 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 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 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音、韵、字、词的巧妙运用,使整首诗词更加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本文将从对仗关系在诗词中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仗关系的定义对仗是指诗词中相邻的词、句、段落之间在韵、音、义、量方面的呼应和呼应方式,通过其呼应形成的一种形式美。

对仗关系是指诗句中存在的、以某种方式保持呼应的现象。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审美规律,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对仗关系的种类1. 韵对仗韵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从而产生音韵上的和谐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光”和“霜”的韵母“-ang”相同,形成了一种韵对仗。

2. 对字对仗对字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字形相同或相似,从而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反衬或呼应。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其中“离离”和“一一”的对字关系使得整首诗词表达了岁月更迭的感慨。

3. 对意对仗对意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意义相对或相反,从而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对比或矛盾。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其中“雄兔”和“雌兔”的对意关系描绘了大自然中雄性与雌性的差异。

三、对仗关系的意义1. 美化形式对仗关系的运用能够使诗词的形式更加美观,增强了整首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它不仅可以使读者对诗词产生视觉上的享受,也能让读者在朗诵或吟诵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增强表达对仗关系的运用可以使诗词在表达上更加准确和精练。

通过对仗的方式,诗人可以借助音韵、字义的巧妙搭配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增加审美价值对仗关系的存在为诗词增添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优美的对仗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和谐与美妙,增添了诗词的审美价值。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

古诗词中的对仗与声韵规律古代的诗词创作中,对仗和声韵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元素。

对仗是指句子中相邻词语的配对关系,而声韵规律则是指句子中词语的音韵相似性。

这些规律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具备了优雅和韵律感,增加了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

本文将从对仗和声韵两方面来探讨古诗词中的这些规律。

一、对仗对仗是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

它通过选用意义相近或相对的词语相互呼应,使得整个句子更加韵律明快,意境丰富。

对仗分为平仗和仄仗两种类型。

平仗即平声配平声,仄声配仄声。

例如《离骚》中“所观者宜尔,所听者宜尔”,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与无奈之情。

这种对仗方式的使用使得作品节奏感强,有如歌谣般的韵律感。

仄仗即平声与仄声的配对。

例如元稹的《离思》中,“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过平仄声的交替使用,表达了离人的心情萧条和淡忧的情感。

这种对仗方式的使用让整个诗歌节奏婉转而有致。

除了以上两种基本的对仗方式,古代诗人还经常运用一些特殊的对仗形式,如交互对仗、夹襟对仗、转责对仗等,这些对仗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多样化、更具表现力。

二、声韵规律声韵规律是指诗词中的音韵相似性。

古代诗人在写作时,往往根据字音特点选用相同或相似的韵母和声母,从而使得整个句子具有韵律感和饶有音乐美感。

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声韵规律可分为韵脚、叠韵和押韵三种形式。

韵脚指的是句尾的韵母,常以平水韵、仄水韵等来分类。

例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梦”、“误”、“日”、“道”、“立”、“加”等多处都选用了平水韵,使得整个诗歌具有一种流畅的韵律感。

叠韵是指在同一句子中重复使用相同的韵母。

例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尔”、“剪”、“粉白”等多处都选用了“-ian”的韵母,给人一种清新如画的感觉。

押韵是指在整首诗中相邻的词语的韵母相同或相似。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万”与“兰”、“服”与“福”等都选用了押韵的方式,使得整首诗节奏明快,富有韵律感。

总的来说,对仗和声韵规律是古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使得古诗词具备了独特的韵律美和表现力。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一、引言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作为诗词对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仗词汇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围绕”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这一任务,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二、什么是对仗词汇对仗是指在一对对联中,上下两句诗的词与词之间通过韵脚、平仄、意义等方面产生的呼应和对应关系。

而对仗词汇,则是构成对仗的基本单位。

三、对仗词汇的种类对仗词汇可分为韵脚对仗、平仄对仗、意义对仗三个主要种类。

1. 韵脚对仗韵脚对仗是指在对联中,上下两句诗的韵脚相同或相近,如平水韵、仄入韵等。

示例: - 春花烂漫处,秋叶黄飘时 - 雪峰青青夏日明,忧国忧民道此行2. 平仄对仗平仄对仗是指上下两句诗的平仄格式相对应,如仄平仄平、平仄仄平等。

示例: - 恍惚深宫桃李春,铿锵古道松柏青 - 从容转角渡人生,苍海踏波任舟行3. 意义对仗意义对仗是指上下两句诗通过意义上的对应和呼应形成对仗的关系。

示例: - 一江春水抱晚烟,入夜寂静照明仙 - 桃红柳绿映春晖,读罢诗书醉芳年四、对仗词汇查询工具为了帮助广大文学爱好者和诗词创作者,现如今有许多在线对仗词汇查询工具可供使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对仗词汇查询工具:1.词语对仗平台–此平台提供丰富的中文对仗查询功能,用户可以根据韵脚、平仄、意义等条件进行筛选和查询。

–用户可输入需要对仗的句子或词语,平台会给出相应的对仗结果,并提供近义词、反义词等相关词汇以供参考。

–该平台还提供对仗词汇的分类和示例,使用户更好地了解对仗的原理和应用方式。

2.手机APP–目前市面上有不少手机APP提供对仗词汇查询功能,如”词库”、“对对联”等。

–这些APP一般采用离线查询的方式,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使用,并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查询和浏览。

3.在线诗词平台–一些诗词写作平台也提供对仗词汇查询功能,用户可以直接在平台上进行词汇查询并进行作品创作。

–平台通常会以列表或表格的形式展示对仗词汇,使用户能够直观地查看和选择。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

诗词对仗的种类诗词对仗的种类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别各异。

《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对仗的基础。

”[《诗词格律》38页]。

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诗词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

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

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

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做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废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

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

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

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对仗的种类诗词对仗的种类关于对仗的种类,自古至今没有统一分类的标准,各种书上所列类别各异。

《文心雕龙·丽词》列出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四类;《诗苑类格上》说唐代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即正名对、同类对、连珠对、双声对、叠韵对、双拟对;唐代日本僧人遍照金刚[弘法大师]之《文镜秘府论》称对仗有29种类格。

诗词格律专家王力教授认为“词的分类对仗的基础。

”[《诗词格律》38页]。

他在《汉语诗词律学》中,按照传统诗词分类[主要是名词的细分]将对仗分为11类,每一类中又分若干种,共28种。

为了初学者便于掌握,这里试从两个方面来谈谈对仗的分类。

一是以对仗的工整程度来分类,二是介绍至今仍常用的几种对仗的类型。

其中有交叉和重叠的地方,做些必要的说明,尽量避免废辞。

---对仗按其工整程度来讲,一般分为两种,即工对与宽对。

工对要求对仗得工整严谨。

不仅要求同类词相对,而且相对的词范畴越小、关系越亲近、字面越对称,则对仗越工。

古时并没有现代语法中那些词类术语,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等,有时候,有人把字分为实字、虚字,动字、静字等。

王力教授按汉语现代词类系统(现在语法学界对词的分类意见还不完全统一),根据律诗对仗的特点,把词分为九类:1.名词;2.形容词;3.数词;4.颜色词;5.方位词;6.动词;7.副词;8.虚词;9.代词。

所谓词的范畴最小、关系最亲近、字面最对称主要是名词。

旧时把名词又分为天文、时令、地理、器物、宫室、衣饰、饮食、文具、文学、草木、鸟兽、鱼虫、形体、人事、人伦等门。

各门中又分为若干类。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

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

毛泽东《送瘟神》(其二):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作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雨"对"山",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邻类相对;"天"对"地",前者属天文门,后者属地理门,也是邻类相对。

其余"红"对"青","随心"对"着意","翻作"对"化为","浪"对"桥";"连"对"动","五岭"对"三河","银锄"对"铁臂","落"对"摇",都是关系亲近、字面对称的相同词类。

所以这两联也是很工的对仗。

有些词既不同门类,也不相邻,但在文学作品或言语中常常平列的字,如诗酒、花鸟、人地、金玉等,也算工对。

例如: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杜甫《不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白居易《感春》)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李白《塞下曲六首》之一)钱钟书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合语言,配成着属。

愈能使不类为类,愈见诗人心手之妙。

"并例举了中晚唐与孟郊并称为"苦吟诗人"的贾岛的:"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

"这一联中的"潭"与"树"、"影"与"身"皆不同类,但成为极工的一联。

诗人自注曰:"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流泪。

"(《谈艺录》185页)可见这种"使不类为类"的对仗,以雕琢为工,铸字炼句取胜,须得下番苦工的。

对仗用数词、颜色词、方位词可以为工整增色。

例如杜甫《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中的数词---"两"对"一","千"对"万";颜色词---"黄"对"白","翠"对"青";方位词---"西"对"东"。

•所以历来被誉为对仗极工整的一首绝句。

又如毛泽东《答友人》颔联: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这一联里的"竹"与"霞","泪"与"衣",都是名词,但不同门类,字面亦不对称;可是因为有了"斑"与"红"颜色词对颜色词,"一"与"万","千"与"百",数词对数词,形成工整的气氛,这一联也可视为工对。

工对中连绵字只能跟连绵字相对。

连绵字当中又分名词连绵字,形容词连绵字,动词连绵字,副词连绵字。

相对的连绵字必须词性相同。

连绵字用得好,也能为对仗的工整增色。

例如: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王维《和贾舍人早朝》)诗思沉浮樯影里,梦魂摇曳橹声中。

(戴复古《月夜舟中》)天际欲销重惨淡,镜中闲照正依稀。

(韩琮《霞》)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毛泽东《送瘟神》之一)在一联对仗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就是工对。

譬如李商隐《无题》中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身无"对"心有","彩凤"对"灵犀","双飞"对"一点",都非常工整;而"翼"对"通",却不怎么工整;"通"为不及物动词,在这里可作为名词用,整个对仗还是工整的。

有些对仗并不具备上述条件,但因它对仗的方式巧妙,也算工对,这些留待介绍对仗类型时,再作说明。

旧时做诗学对仗,为追求工整,学童还要学两类书。

一类是对韵书,就是前面提到的《笠翁对韵》、《声律启蒙》、《训蒙骈句》等;还有一类是辞藻对偶门类书,如《诗腋》、《词林典腋》等。

前者是要熟读背诵的;后者一般不要求背诵,只要求抄写,既练小楷,又加深对各门、各类相对的辞藻的印象,应用时可以按图索骥去查找。

对韵书是以平声30韵为纲,把对仗编成歌诀,既学对仗,又记诗韵,还可以学到不少典故。

在《近体诗的押韵》一章中介绍了《笠翁对韵》一东韵的一段对偶歌诀,下面再介绍《声律启蒙》中典故较多的六鱼韵三段对偶歌诀。

有对无,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伯乐马,浩然驴,戈雁对求鱼。

分金齐鲍叔,奉璧蔺相如。

掷地金声孙绰赋,回文绵字窦滔书。

未遇殷宗,胥靡困傅岩之筑;既逢周后,太公舍渭水之渔。

终对始,疾对徐,短褐对华裾。

六朝对三国,天禄对石渠。

千字策,八行书,有若对相如。

花残无戏蝶,藻密有潜鱼。

落叶舞风复高下,小荷浮水卷还舒。

爱见人长,共服宣尼休假盖;恐彰己吝,谁知阮裕竟焚车。

麟对凤,鳖对鱼,内史对中书。

犁锄对耒耜,畎浍对郊墟。

犀角带,象牙梳,驷马对安车。

青衣能报赦,黄耳解传书。

庭畔有人持短剑,门前无客曳长裾。

波浪拍船,骇舟人之水宿;峰峦绕舍,乐隐者之山居。

这三段歌诀中有从《史记》、《汉书》、《晋书》、《说苑》、《天台山赋》以及传说中引出的典故23个。

不是说,老同志啃大部头古典书籍,精力不济吗?一席盛宴胃口吃不消,不仿来点小吃零嘴。

翻翻这类对书,看看注释,查查原著,可能是蛮有味儿的。

下面再介绍《词林典腋》地理门中的"春山"、"秋山"条目,(为了醒目,酌改排列格式):春山:送青/横翠青帐/画屏石横/林密花香/泉韵歌莺/戏蝶绣岭/烟溪红点杜鹃/白分蝴蝶白云四面/绿柳前头千峰雷雨/百和花香秋山:白云/黄叶清高/碧瘦朝爽/夕佳断壁/疏林云霞现/风月清崖枫老/路菊香螺黛浅/画图宽竹兼露密/藤与风长削成青玉/截断碧云上海书店出版社82年影印出版的清.汤文璐编著的《诗韵合璧》,附有《诗腋》和《词林典腋》,可惜字太小,编排不醒目,没有标点符号,缺乏必要的注释。

如果加以编排、标点、注释,重新出版,也可以作为学旧体诗的工具书。

旧时学对仗除读上述两类之外,还要应对----老师出上句,学生应下句。

童年跟一位老塾师学经,附带学诗。

他很重视应对。

据他说,应对如何,不仅考核你对仗的水平,而且还反映你的志向、品德等等。

我的家乡---江苏南通---清末出了个状元---张謇(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创办人之一)。

幼时学诗,老师出的上句是"人骑白马门前去",张应以"我踏金鳌海上来"。

消息传出,乡里都夸这孩子将来大有出息,父母大喜,于是倾家供其念书。

我的那位老师,这故事不知讲过多少次。

他给我讲的经,讲的诗,几乎都忘光了,这故事还记得。

旧时之所以对学童强调学对仗,还与八股文有关。

明清两代科举考试作文,格式是固定的----八股。

"八股文实骈俪之支流,对仗之引申。

"(钱钟书《谈艺录》32页)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的。

它只要求词性相同,门类不必相同;意义基本相对,不要求逐字相对。

如毛泽东的《吊罗荣桓同志》的颈联: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长征"与"战锦"对,"不是"与"方为"对,但"难堪日"与"大问题",虽同是名词,却不同门类,亦不逐字相对。

又如《和柳亚子先生》颔联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

"三十一年"与"落花时节",除"年"与"节"同属时令门类,字面相对外,其余三字都不相对,但四字都属时间概念,意义相对"还"与"读",都是动词;"旧国"与"华章",同为名词,但不同门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