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

合集下载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古诗词对仗句集锦④

古诗词对仗句集锦④

古诗词对仗句集锦④展开全文【三十一】天晴红帜当山满,日暮清笳入塞长。

方瞻北极临星月,犹向南班滞姓名。

玉勒回时沾赤汗,花騣分处拂红缨。

浮碧空从天上得,殷红应自日边来。

朱栏迢递因高胜,粉堞清明欲下迟。

蘋叶已修青玉荐,柳花仍拂赤车衣。

应同谷口寻春去,定似山阴带月归。

曾罢双旌瞻白日,犹将一剑许黄云。

摇窗竹色留僧语,入院松声共鹤闻。

映盘皎洁非资月,披扇清凉不在风。

立马望云秋塞静,射雕临水晚天晴。

须听瑞雪传心语,莫被啼猿续泪行。

不妨公事资高卧,无限诗情要细论。

顾盼何曾因误曲,殷勤终是感知音。

游人曲岸看花发,走马平沙猎雪回。

青松树杪三千鹤,白玉壶中一片冰。

爽气晓来青玉甃,薰风宿在翠花旗。

双树为家思旧壑,千花成塔礼寒山。

三亩嫩蔬临绮陌,四行高树拥朱门。

家贫境胜心无累,名重官闲口不论。

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

曾贺截云翻栅远,仍闻劚冻下营深。

小船隔水催桃叶,大鼓当风舞柘枝。

徒言玉节将分阃,定是沙堤欲到门。

红茵照水开樽俎,翠幕当云发管弦。

云禽已觉高无益,霜兔应知狡不成。

飞鞚拥尘寒草尽,弯弓开月朔风生。

水隔淡烟脩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荆钗任意撩新鬓,明镜从他别画眉。

岩前暂驻黄金辇,席上还飞白玉卮。

远近风泉俱合杂,高低云石共参差。

庭槛夜凉风撼竹,池塘香散水摇莲。

鲈鱼鱠忆奔江浦,焦尾琴思换蜀弦。

蒹葭影里和烟卧,菡萏香中带雨披。

狂脱酒家春醉后,乱堆渔舍晚晴时。

山势忽从平野断,河声偏傍故宫哀。

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

千里客心难寄梦,两行乡泪为君流。

一双孔雀衔青绶,十二飞鸿上锦筝。

杏花城郭青旗雨,燕子楼台玉笛风。

别院三千红芍药,洞房七十紫鸳鸯。

卷衣甲帐春容晓,吹笛西楼月色凉。

四弦品柱声初绝,三尺孤坟草已枯。

天远楼台横北固,夜深灯火见扬州。

头垂白发朝鸣磬,手把青芝夜绕坛。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

未辞花事骎骎盛,正喜湖光淡淡晴。

芳草漫随愁共长,青春不与客同归。

薰风池馆蛙声老,落日帘栊燕子飞。

暂惊风烛难留世,便是莲花不染身。

诗词韵书对仗

诗词韵书对仗

诗词韵书对仗.txt永远像孩子一样好奇,像年轻人一样改变,像中年人一样耐心,像老年人一样睿智。

我的腰闪了,惹祸的不是青春,而是压力。

当女人不再痴缠,不再耍赖,不再喜怒无常,也就不再爱了。

诗词韵书对仗一东天对地,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

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河对汉,绿对红。

雨伯对雷公。

烟楼对雪洞,月殿对天宫。

云叆叇,日曈朦。

腊屐对渔蓬。

过天星似箭,吐魂月如弓。

驿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荷花风。

茅店村前,皓月坠林鸡唱韵;板桥路上,青霜锁道马行踪。

山对海,华对嵩。

四岳对三公。

宫花对禁柳,塞雁对江龙。

清暑殿,广寒宫。

拾翠对题红。

庄周梦化蝶,吕望兆飞熊。

北牖当风停夏扇,南帘曝日省冬烘。

鹤舞楼头,玉笛弄残仙子月;凤翔台上,紫箫吹断美人风。

二冬晨对午,夏对冬。

下晌对高舂。

青春对白昼,古柏对苍松。

垂钓客,荷锄翁。

仙鹤对神龙。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

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

花萼楼前,仙李盘根调国脉;沉香亭畔,娇杨擅宠起边风。

清对淡,薄对浓。

暮鼓对晨钟。

山茶对石菊,烟锁对云封。

金菡萏,玉芙蓉。

绿绮对青锋。

早汤先宿酒,晚食继朝饔。

唐库金钱能化蝶,延津宝剑会成龙。

巫峡浪传,云雨荒唐神女庙;岱宗遥望,儿孙罗列丈人峰。

繁对简,叠对重。

意懒对心慵。

仙翁对释伴,道范对儒宗。

花灼灼,草葺葺。

浪蝶对狂蜂。

数竿君子竹,五树大夫松。

高皇灭项凭三杰,虞帝承尧殛四凶。

内苑佳人,满地风光愁不尽;边关过客,连天烟草憾无穷。

三江奇对偶,只对双。

大海对长江。

金盘对玉盏,宝烛对银釭。

朱漆槛,碧纱窗。

舞调对歌腔。

汉兴推马武,夏谏著尨逄。

四收列国群王服,三筑高城众敌降。

跨凤登台,潇洒仙姬秦月玉;斩蛇当道,英雄天子汉刘邦。

颜对貌,像对庞。

步辇对徒杠。

停针对搁竺,意懒对心降。

灯闪闪,月幢幢。

揽辔对飞艎。

柳堤驰骏马,花院吠村尨。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3)借义对与借音对
借义对指的是借字词含义里它义而构成对仗。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因“玄”有“黑” 义,所以借来与“ 义,所以借来与“白”相对。 借音对指的是借字词的谐音二成对。如: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羊”,借来与“鸡”相对。 ,借来与“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楠音同男,借与 母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为 酒名,借叶音与花相对。
四联全对仗
这比绝句全对仗更少见,所见到也是五言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后二句使用对仗的情况
后二句使用对仗也叫对结。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复愁》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五言绝句机和七言绝句后二句对仗的情况比较少见,因 为对结不易,尤其是并肩对,往往给人以未终篇之感。 所以绝句末尾二句的对仗一般多使用流水对。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阳向洛阳。 杜审言《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张巡《闻笛》颈联) 深。(张巡《闻笛》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遥。(许浑《 楼》颈联)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上诗颔联)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李商隐《晚晴》颈联) 明。(李商隐《晚晴》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颔联) 轻。(王维《观猎》 形体对:上例。

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

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

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无论在学习、工作或是生活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能使人们自然而然地受到语言的触动。

那什么样的诗句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到六年级的对偶的诗句篇1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洲。

——崔颢《黄鹤楼》3、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七律·到韶山》4、海日生残月,春风入旧年。

——王湾《次北固山下》5、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王之涣《登鹳雀楼》6、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七律·送瘟神二首》7、冷眼向洋看世界,热风吹雨洒江天。

——《七律·登庐山》8、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王勃《滕王阁》9、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菩萨蛮·黄鹤楼》10、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1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1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13、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绝句》14、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

——《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15、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16、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王绩《野望》17、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水调歌头·游泳》18、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19、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西江月·井冈山》20、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杜甫《曲江对酒》21、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沁园春·雪》22、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无名氏《画》2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24、千村薜苈人遗矢,万户萧肃鬼唱歌。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诗词讲座第四讲对仗凡两个字数相等、词类相同、意义相关、平仄相反的句子联系起来,即为对偶句。

一双对偶句独立,称为对联。

两双以上的对偶句连用,称为“对仗”。

古代的仪仗是两两相对的,这就是对仗这一名称的由来。

一、律诗对仗的规定对仗是一种修辞方式,是诗词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有构成形式整齐美的作用,也是格律的一个重要因素。

唐以后近体诗的对仗,显然是受了骈体文的影响。

如果用散文的术语,律诗可以说是“骈散兼行”。

律诗的一般情况是半骈半散:首尾两联是散行的,中间两联则规定要用对仗。

例如杜甫《别房太尉墓》:首联(散行):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颔联(对仗):近泪无乾土,低空有断云。

颈联(对仗):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尾联(散行):惟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初唐律诗还没有完全定型时,颔联的对仗还是很自由的。

直到王维、李白和杜甫,颔联还有不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天末怀李白》:首联(散行):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颔联(散行):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又如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首联(对仗):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

颔联(散行):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此诗颔联未对仗,首联却对仗。

前人说,这是“偷春格”,意思是像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盛唐以后,虽然还有人颔联不对仗,但是非常罕见。

与此相反,不但中间两联对仗,连首联也有用对仗,这倒相当常见。

比较起来,五律首联用对仗的情况多一些,原因是五律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比较适宜于对仗。

如李白《送友人》,杜甫《春望》都是如此。

尾联一般不用对仗,但也有用对仗的。

例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总的说来,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一般是中间两联对仗。

颔联不用对仗,尾联用对仗,都算特殊情况,不构成一般规律。

首联是否用对仗,往往决定于诗的内容和诗人的艺术技巧。

律诗极少完全不用对仗的,也极少全首都用对仗。

李白有一首诗叫《夜泊牛渚怀古》是少见的完全不用对仗的例子。

对仗的句子大全

对仗的句子大全

对仗的句⼦⼤全 对仗的句⼦⼤全篇⼀:对仗说 格律诗四⼤要素,句式、平仄、⽤韵、对仗。

其中句式、平仄、⽤韵都有规定,也有规律,严格执⾏,熟能⽣巧即可,唯独对仗,只是要求律诗的中两联要对仗,要求不等于必须,实际运⽤亦常见灵活使⽤,⾄于对得如何,全凭作者⾃⼰掌握,也没有个标准可检测,所以不好掌握。

对仗要求看似宽,实则极有讲究,要对得⼯整,对的灵动,实⾮易事。

是对仗,对偶和对仗有什么区别。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对短语或句⼦,表达相对应的或相近或相反意思的⼀种修辞⽅法。

古代的骈体⽂和赋,现代的⼀些格⾔、短语为加强语⽓,⽂体机构漂亮都⽤对偶句。

对仗是格律诗词和楹联特有的除了具有对偶特点外还讲究平仄交替、讲究词性词相对的⼀种特殊的句式。

凡是对仗的必定是对偶的,对偶的就不⼀定是对仗的。

⼀⾸好的格律诗,⽤活⽤好对仗⾄关重要,⽤好了,整⾸诗灵动传神,特别是律诗,中两联对仗⼯整,诗整体就稳重,传神,反之诗就显呆板或晦涩。

许多传世名作往往是对仗⽤的极其⼯整巧妙。

为便于诗词好者有个参考,熟悉对仗使⽤的⼀般规律,试将唐宋⼀些名家作品中的对仗例句,梳理分析之,⼀起探讨、。

(⼀)律诗对仗句的⼀般要求。

⼀、律诗每两句为⼀联,依次叫⾸联、颔联、颈联、尾联,其中的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

这当然是⼀般⽽⾔的,在唐宋诗⾥也有颔联不对仗的,但这是特例,不等于通则。

甚⾄还有颈联不对仗的,更是凤⽑麟⾓,不能作为我们现在学写诗的借⼝。

我们⼤多是诗词爱好者,还没到⼤师级别,就如书法,正楷还没练好,就舞草书了,怎能写好呢,故特例我们还是不学为好,⽼⽼实实按规矩办。

⼆、对仗的两句在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要相同。

这个词性相同,不仅仅是按词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介词(虚词)相对,还要分清以上各类词的结构,是并列结构,还是动宾结构(偏正结构),还是主谓结构,还是补语结构,或者是连绵词等等。

下⽤杜甫《秋兴⼋⾸》之⼀来分析作范。

⽟露凋伤枫树林,仄仄平平平仄平,巫⼭巫峡⽓萧森。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

【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词写作之对仗与押韵【诗词学堂】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诗评万象诗词对仗的语法关系,常见的有九种,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因果,条件,选择,假设,⽬的,问答,下⾯我分别简单的说说1并列关系上联与下联在意义上⼀致,在形式上平⾏并列,从两个不同的⾓度来说明同⼀事物,这种结构关系,就叫做并列关系。

有的⽤关联词语组联,常常⽤“也”、“⼜”、“既......⼜......”等等。

例如: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

并列关系的对联,结构简单,⽴意集中,遣词造句也⽐较容易、顺当,在对联作品中较为多见。

这种逻辑关系的作⽤在于,使上下联语⽓⼀致,并⾏不悖,能详尽、完整地论述⼀件事物或⼀种主题;不⾜的是稍显平淡、单调和古板,缺乏灵活变化的⽣⽓。

2转折关系下联所列举的事体或者所包含的意义,朝着与上联的事体、意义相对或者相反的⽅向发展,从语⾔逻辑上讲,叫转折关系;在对联的对偶术语中,叫做“反对”。

常⽤关联词有:“但”、“然”、“却”、“犹”等。

例如下⾯这⼀副借“咏煤”拟制的格⾔联:⼀味⿊时犹有⾻,⼗分红处便成灰。

从字⾯上看“⿊时”与“红处”,“犹有”与“便成”,“⾻”与“灰”,都是相对或相反的;从所含的意义上看,上下联的意思是转折的,相对的、相反的。

再看⼀幅: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依据转折关系结构⽽成的对联,对⽐鲜明,波澜起伏较⼤,⽐起正对的并列关系的对联,⽆论从内容的表达上,还是从艺术效果上看,都相对地要好⼀些。

3连贯关系连贯关系也叫“顺承关系”。

上下联依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或者意义的承接关系结构。

常⽤关联词有,“才......⼜......”、“已......⼜......”、“曾......⼜......”等。

例如兰州“河神庙”的⼀副对联:曾经沧海千重浪,⼜上黄河⼀道桥。

再如:才饮长沙⽔,⼜⾷武昌鱼。

连贯关系构成的对仗,特征是上联所述之事在先,下联所述之事在后;上联是起始,下联是继续;上联是已经过去,下联是正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

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异对优于同对。

8、借对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杜甫《秦州杂诗》)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

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

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

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

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

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蔼)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

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

(黄庭坚)如:孙行者,祖冲之。

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

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

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

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

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

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

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

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

如: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

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

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1、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中月、叶押韵,故采用了倒装。

3、衬豆对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又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散曲对式名目有多种形式。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

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四句对仗。

如无名氏《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

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