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合集下载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

中国历史古典的诗词要求解析中国的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是广义的中国古代诗歌,可以包括各种中国古代的韵文。

如赋、词、曲等,狭义则仅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是人类许多民族在语言的发展中产生的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古代诗歌多是文人墨客,通过诗歌写作吟唱表现心中的思绪。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古典的诗词要求,方便大家学习。

总结起来基本要求如下:一,声律要求即平仄的要求,这是格律诗最重要的,主要是要求:1,句内平仄相间(指的句内词单元);2,联内句间平仄相对(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对,乃格律诗之大忌;3,联间邻句间平仄相同(其中第2,4,6个字尤其不可错),否则叫失粘,也是格律诗不允许的;4,脚分明,不可踩脚(指的在白脚与韵脚平仄相同)二,对仗要求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必须对仗,而且要工对。

指的在对应处字数相同、语序相同、词性相同、意义相当或相对对仗必须与平仄声律相结合,最好平仄也相对。

三,押韵要求1,偶数句尾必须押韵2,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首联对仗首句不入韵为多,首联不对仗以首句入韵为多。

首句不入韵五言为多,七言为少。

3,一般押平声韵为多4,一韵到底5,脚分明6,不可用同一字重复作韵,也不要连续使用同音字作韵7,不可撞韵,指的不该押韵的白脚上押了韵,即使平仄不同也不行8,尽量避免挤韵(在不适当的地方用了同韵母的字)四,章法要求格律诗在一首诗的结构上要做到“起、承、转、合”,做到句子成双成联,联内相承,联间递转,首联起承,尾联转合《平仄诗格律表》为了帮助大家写普通的格律诗,我将逐步把七绝、七律、五绝、五律的标准格式介绍一下,在具体应用时,并非每个字都如此,还要注意“1,3,5不论,2,4,6分明”的原则。

其实掌握了这些原则,会写是不难的,当然写好不容易。

一、关于中国古典诗词提起古典诗词,有必要先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古典诗词。

我以为,所谓中国古典诗词,是指汉语言所独有的一种有韵的最为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感情的文体之一。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
诗词对联对仗词汇查询可以帮助用户掌握诗词对联中的对仗规
则和技巧,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以下是一些参考信息: 1. 对仗要求字面要相对,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2. 常见的对仗词汇类型包括有对无、青对白、一对千、三对一、雨对风等。

3. 名词还分若干小类,传统的习惯中对联往往要按照小类相对,如现代汉语学家王力在《汉语诗律学》中依照传统的说法,分并总结出名词的门类。

4. 对仗词汇查询相关资料和信息可以在网络上找到,例如在网上搜索对仗词汇查询,或者查阅相关的诗词对联书籍和资料。

5. 对仗技巧的学习和应用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用户的诗词创作和对联能力。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古典诗歌格律之对仗3

(3)借义对与借音对
借义对指的是借字词含义里它义而构成对仗。如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 “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苍龙。”因“玄”有“黑” 义,所以借来与“ 义,所以借来与“白”相对。 借音对指的是借字词的谐音二成对。如: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杨”音同 厨子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羊”,借来与“鸡”相对。 ,借来与“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 “水舂云母碓,风扫石楠花。”楠音同男,借与 母相对;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 “竹叶于人既无份,菊花从此不须开。”竹叶为 酒名,借叶音与花相对。
四联全对仗
这比绝句全对仗更少见,所见到也是五言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律诗。如李商隐《陈后宫》: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茂苑城如画,阊门瓦欲流。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还依水光殿,更起月华楼。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侵夜鸾开镜,迎冬稚献裘。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从臣皆半醉,天子正无忧。
后二句使用对仗的情况
后二句使用对仗也叫对结。如 孟浩然《宿建德江》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杜甫《复愁》 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杜甫《复愁》:昔归相识少,早已战场多。 五言绝句机和七言绝句后二句对仗的情况比较少见,因 为对结不易,尤其是并肩对,往往给人以未终篇之感。 所以绝句末尾二句的对仗一般多使用流水对。如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即从巴峡穿巫峡,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 阳向洛阳。 阳向洛阳。 杜审言《渡湘江》 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杜审言《渡湘江》:独怜京国人南蹿,不似湘江水北流。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小项相对诗句举例1
天文对:营开边月近,战苦阵云深。(张巡《闻笛》颈联) 深。(张巡《闻笛》 时令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颈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地理对: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 遥。(许浑《 楼》颈联) 地名对: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上诗颔联) 宫室对: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李商隐《晚晴》颈联) 明。(李商隐《晚晴》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植物对: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颈联) 动物对: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颔联) 轻。(王维《观猎》 形体对:上例。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

诗词对仗的根本要求对仗 ,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 ,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 ,两两相对 ,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 ,也是要求两两相对 ,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 ,诗中的对仗 ,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 ,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 ,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 ,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 ,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根本要求 ,一是在两句相对时 ,相对的字词 ,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 ,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 ,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 ,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 ,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 ,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 ,是相连的两个句子 ,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 ,绿对青 ,树对山 ,村对郭(城郭〕 ,边对外 ,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 ,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 ,往往形成对仗 ,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 ,虽都相连 ,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 ,大致是这样。

下面 ,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根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 ,相对的字词 ,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 ,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 ,又一致 ,又不同 ,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 ,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 ,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 ,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 ,有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 ?钱塘湖春行? ,其中的花对草 ,人对马 ,眼对蹄 ,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 ,自成一类。

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 ,有公卿有党排宗泽 ,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 ,其中的宗泽对岳飞 ,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 ,其中的黄河队太行 ,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 ,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 ,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 ,楼台名对楼台名。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

好对联的必备条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一、平仄对仗:对对联的平仄对仗是必不可少的,平仄是指字音的轻重。

平仄对仗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基础的一个概念,是诗词对仗的基础。

好对联中的平仄对仗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形式相对应,如上联有“仄”平仄韵脚,则下联应该有“仄”平仄韵脚。

例如:“上联:春风吹满大地”,“下联:万物复苏滋长”。

二、字音谐趣:好对联的字音应该谐趣悦耳。

字音的谐趣是指上下联的字音相似或者押韵,形成互相呼应的效果。

好的对联往往能够通过运用字音的谐趣来达到一种声音的美感。

例如:“上联:明月当空照”,“下联:清风送爽到”。

三、意义呼应:好对联上下联的意义应该相互呼应,构成完整的思想内容。

上联和下联应该紧密联系在一起,互为呼应,不是简单地平行并列。

好对联的上下联之间应该有一定的语义关联,并且能够形成完整的意境。

例如:“上联:五穷六绝世红尘”,“下联:十年磨砺铸辉煌”。

四、结构工整:好对联的结构应该工整美观,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或者相差不多,避免出现上下联长短不一的情况。

好对联的结构应该整齐划一,字形规整,字数合理,尽量避免错落不齐、悬挂断句等问题。

例如:“上联:日出东南隅”,“下联:月落西北楼”。

五、用典成趣:好对联可以运用典故或者成语、谚语等来增加趣味性。

运用典故可以使对联更具文化底蕴,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运用成语、谚语可以使对联更符合语言表达习惯,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例如:“上联:鱼龙混杂夺风头”,“下联:乌鸦一窝各自飞”。

六、表达得体:好对联的表达应该得体,不应该出现低俗、庸俗、猥亵等不雅的表达方式。

好对联应该充满智慧和艺术性,具有一定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

好对联的表达方式应该得体,不刻意追求炫技和华而不实。

例如:“上联:积极向上谱新篇”,“下联:珍惜时光抒心田”。

总之,好对联的必备条件包括平仄对仗、字音谐趣、意义呼应、结构工整、用典成趣和表达得体。

这些条件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了好对联的基本要素,使得好对联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能够达到一种艺术和美感的统一。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

一文搞清楚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要求之前我在自己的头条号上发了几篇关于格律诗的学习笔记,分享了一些关于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知识,如果大家想深入的了解,可以查看我头条号前面的文章,也可以关注我的谢小楼(ID:xxlou),回复“01”,就可以看到我那几篇文章。

而现在这篇文章,是想要把之前的那些文章总结简化,在这一篇文章里把格律诗的押韵、平仄和对仗的要求简洁明了地归纳出来。

既然要简洁明了,那就不废话了。

一、格律诗的押韵要求。

1、什么是韵诗词中所谓韵,就是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不过在拼音中,a、o、e的前面可以加i、u、v,如ia,ua,uai等,这种i,u,v叫做韵头,不同的韵头的字也算同韵字,可以通押。

凡是同韵的字都可以押韵。

2、格律诗的押韵要求1)押韵的位置,律诗押韵的位置在每一个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

句子的最后一个字称脚,故韵又可以称为韵脚。

律诗的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首句押韵与否一般与对仗有关,首联不对仗,首句常押韵:首联对仗,首句常不押韵。

2)押平声韵。

在律诗形成的过程中,不逐渐抛弃了仄声韵,只押平声韵,而且不分阴平阳平。

3)一韵到底,律诗是不能中途换韵的,一首律诗只能押一个韵。

4)不能使用同一个字押韵。

5)不可大量连续使用同音的字做韵,少量使用,间隔使用是可以的。

6)不押韵。

韵中第三句、第五句、第七句不准押韵(第一句可以放或关)。

如果这三个句子也押韵,那就叫押韵,押韵里是不允许的。

二、格律诗的平仄要求1、四声与平仄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古代四声中,平仄里的平即平声,平仄里的仄即上声、去声和入声。

现代普通话里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即平,上声去声即仄。

我们现在学写格律诗,用普通话的平仄即可。

2、格律诗的平仄声律四大原则1、句内平仄相间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首先是句内的平仄搭配,具体要就是“句内平仄相间”。

格律诗的句内平仄相间,并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决定于诗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

诗词中常见词语对仗诗词中的对仗问题⼆、对仗有哪些基本要求?展开全部诗词中的对仗除了⼀般地要求相对的两个句⼦字数相等、结构相似之外,还要求它们字⾯相对,并且词性⼀致。

⼀字⾯相对。

所谓字⾯相对,就是构成对仗的字词意义相对或相反。

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其⼀)在这⼀联中,“江间”对“塞上”,“波浪”对“风云”,“兼天涌”对“接地阴”,字⾯意义都是两两成对的;动词“兼”和“接”相对,名词“天”和“地”相对,字⾯意义也是相对的。

⼜如:新松恨不⾼千丈,恶⽵应须斩万竿。

——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其四)在这⼀联中。

“新松”对“恶⽵”,“恨不”对“应须”,“⾼千丈”对“斩万竿”,字⾯意义正好相反,表达出很鲜明的爱憎。

⼆词性⼀致。

所谓词性⼀致,是指对仗的字词的词性要求⼀致。

⼀般来说,名词和名词相对,动词和动词相对,形容词和形容词相对。

如:欲寻芳草去,还与故⼈违。

——孟浩然《留别王维》“欲”和“还”都是连词,“芳草”和“故⼈”都是名词,“去”和“违”都是动词。

三另外,近体诗中的对仗,除了上述两个要求之外,还有不能在对应的位置⽤同⼀字。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兮,⾬雪霏霏”,有点类似于后⼈所说的扇⾯对。

但是,在对应位置上出现同⼀个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仗。

这类看起来和对仗很接近的修辞格,在古体诗⾥较多出现,如“春洲⽣荻芽,春岸飞杨花”(梅尧⾂《河豚鱼》)之类。

初学者要注意,不要将此类也认成是对仗。

三、何谓⼯对?何谓宽对?⼯对即词性完全相同的对仗。

如:两个黄鹂鸣翠柳,⼀⾏⽩鹭上青天。

——杜甫《绝句》“黄鹂”对“⽩鹭”,“翠柳”对“青天”,不仅是名词对,⽽且还包含颜⾊对。

“两个”对“⼀⾏”,量词和量词相对,名词和名词相对,“鸣”和“上”是动词对。

像这样上下句每个词的⼩类都是⼀致的,是标准的⼯对。

⼯对以追求对仗的⼯整为⽬的。

在对仗上就有这样⼀种追求。

如:字⾯相对也就是词类相同的互为对仗: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虚词对虚词。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
对仗要工整的意思是指对仗的诗句或句子要符合一定的规律和要求,使得其结构和韵律达到整齐美观的效果。

具体来说,对仗要工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音韵对仗:在古代诗词中,音韵对仗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

即使在现代诗歌中,音韵的协调也仍然被重视。

对仗要工整就要求诗句中的音节、声调、韵母等方面要相互呼应、和谐统一,形成悦耳动听的音韵效果。

2. 字词对仗:对仗要工整还要求诗句中的字词之间要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可以是意义相近、相反、相补、相对等。

这种对仗关系可以在整篇诗歌中起到烘托情感、增强表达力的作用。

3. 结构对仗:对仗要工整还要求诗句的结构要有一定的对称性或平衡感。

例如,在对仗的句子中,前后两个部分的长度、语气、节奏等方面要相对称、相协调,使整个句子的结构显得整齐有序。

4. 形式对仗:对仗要工整还涉及到诗歌的整体形式和结构。

例如,在对仗的诗歌形式中,每个句子、每个段落的长度和结构要相对一致,使整首诗歌呈现出整齐的布局和和谐的整体效果。

对仗要工整可以提高诗词的艺术性和美感,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欣赏和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同时,对仗要工整也是诗歌创作中的一
项技巧和要求,对于诗人来说,能够熟练地运用对仗手法可以提升诗歌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对仗,也就是对偶。

对仗中的"仗"字,来于仪仗中的"仗"字。

仪仗,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诗词中用对仗,也是要求两两相对,排列整齐。

在近体诗产生以前,诗中的对仗,只是修辟上的需要。

近体诗的对仗,不仅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且是格律上的规定。

词,也是根据格律规定而用对仗的。

对仗,是诗词格律的第三个内容。

诗词对仗的基本要求,一是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二是在两句相对时,两句的句子组成情况要相同或相近。

两句相对,指的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形成对仗。

这是对仗的一般形式。

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这首诗的第三、四两句,是相连的两个句子,又是形成对仗的两个句子。

在这两句中,"绿"对"青","树"对"山","村"对"郭"(城郭),"边"对"外","合"对"斜"。

第五、六两句,也是对仗句。

相连的两句,往往形成对仗,但不是所有的相连句都要求对仗。

这首诗的第一、二句和第七、八句,虽都相连,但不对仗。

两句相对的情况,大致是这样。

下面,迸一步介绍对仗的两个基本要求;(一)在两句相对时,相对的字词,其词性要相同或相近。

那么,词性是怎梓划分的呢?它与现代汉语语法中的词类划分,又一致,又不同,大致可以划分为十三类.(各类的名称,有的借用了现代汉语的)。

同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同,邻类中的字词就算词性相近,都可用作对仗。

(1)名词类。

如"日"、"月"、"山"、"川"、"宫"、"室"."笔"、"墨"、"诗"、"书"、"身"、"心"、"花"、"鸟"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其中的"花"对"草","人"对"马","眼"对"蹄",就是名词对名词。

(2)专有名词类。

表示人名、地名的专有名词,自成一类。

用人名、地名形成对仗的例子,有"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揽辔录》,其中的"宗泽"对"岳飞",人名对人名;"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暗夭"(李白《行路难》,其中的"黄河"队"太行",河山名对河山名;"登宝钗楼,访铜雀台"(刘克庄《沁园春》,其中的"宝钗楼"对"铜雀台",楼台名对楼台名。

(3)方位词类。

表示方位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东"、"西"、"南"、"北"、"前"、"后,、"左"、"右"、"上"、"下"、"中"、"外"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外"对"前"。

(4)数词类。

表示数目的-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一"、"二"、"五"、"十"、"双"、"两"、"孤"、"半"、"独"、"众"、"百"、"千"、"万"等。

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对"两三"。

(5)代名词类。

如"吾"、"余"、"汝"、"尔"、"他"、"谁"、"君"、"子"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我"对"谁"。

(6)形容词类。

如"轻"、"重"、"疏"、"密"、"明"、"暗"、"美"、"丑"、"贫"、"富"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王维《观猎》),"疾"(敏锐)对"轻"。

"(7)颜色词类。

表示颜色的一些字词,自成一类。

如"红"、"赤"·"朱"、"丹"。

"白"、"素"、"黑"、"玄"、"青,、"苍"、"翠,"绿"、"黄"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绿"对"青"。

再如"金"、"银"、"玉"、"粉"等,有时也作颜色词用,代表"黄"、"白"等。

(8)动词类。

如"看"、"读"、"耕"、"织","爱"、"恨"、"行"、"归"、"飞"、"鸣"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郑思肖《德佑二年岁旦》),"读"对"报"。

有时,形容词和不及物动词也被看作同类。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文天祥《金陵驿》),其中的"老"对"飞",形容词对不及物动词。

(9)副词类。

从虚词类分出,自成一类。

如"将"、"已"、"忽"、"渐"、"皆"、"俱"、"频"、"屡"、"只"、"但"、"又"、"复"、"更"、"都"、"不"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送别》),"不"对"又"。

(10)虚词类。

主要包括连词、介词,如"与"、"同"、"而"、"则"、"于"、"为"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崔涂《除夜有作》),其中的"与"对"于",介词对介词。

(11)连用字类。

经常连在一起用的两个字为连用字,分同义和反义的两种。

同义的连用字,如"骨肉"、"宾客"、"兵马"、"干戈"、"星斗"、"风尘"、"少壮"."老病"、"战伐"等。

用作对仗的,有如前例的"渐与骨肉近,转于童仆亲","骨肉"对"童仆"。

又如"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杜甫《阁夜》),"战伐"对"渔樵"。

反义的连用字,如"天地"、"今古"、"前后"、"表里"、"浮沉"."兴亡"、"有无"、"往来"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王维,《汉江临眺》),"天地"对"有无"。

同义的连用字和反义的连用字,也可形成对仗。

这样的例子,有"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其中的"破碎"对"浮沉",同义连用字对反义连用字。

(12)连绵字类。

连绵字与连用字不同,连用字实际上是两个单音词运用,而连绵字是一个双音字。

名词性的连绵字,如"苜蓿"、"葡萄"、"芙蓉","鹦鹉"、"鸳鸯"、"蟋蟀"等。

用作对仗的例子,有"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柳宗元,《登柳州城楼》),"芙蓉"对"薜荔"。

另外,还有形容词性的联绵字,"磅礴"、"依稀"等,动词性的联绵字,如"踌躇"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