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合集下载

古诗词中对仗的种类及形式

古诗词中对仗的种类及形式

古诗词中对仗的种类及形式对仗是指(律诗、骈文等)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

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

对仗多用于骈文。

对仗又称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一、对仗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4、词性要相同。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5、字数要相同。

五言对五言,七言对七言。

6、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相近也不可。

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藏修嘉文有一首《鹧鸪天·对仗》:颔颈联姻偶句长,其中粘对有名堂。

岂能合掌蜡成像,首尾眉心点暮妆。

绝句是,律诗行,模棱两可自思量。

遍寻典故何人作,几度梅开二月香。

二、对仗的种类及形式1、同类对(工对):工对是指同类词语的互对。

旧称名对、正名对,工对是现代通行的术语。

“工”,是精巧,指工整、工稳的对偶。

工对词语在上下两句中相互补充,相互呼应,使对仗两句在意境上保持紧密的联系,合成一个整体。

工对还能促使诗人从不同角度挖掘和表现同类事物的不同情态,呈现自己的机巧用心。

“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李远《送人入蜀》两句相对的位置有“碧”对“红”;“外”对“边”。

“夏雨桑条绿,秋风麦穗黄”——张谓《别睢阳故人》两句相对位置有“夏”对“秋”;“雨”对“风”;“黄”对“绿”。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

对联 古诗中的对仗

另有上联:足智多谋,孔明巧借箭,(才华横溢,曹植走 七步、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 分析:上联看似平常,实际上设了障碍,最大的障碍就是那个 “巧”字。前面的“足智多谋”修饰孔明,而“巧”字则修饰 了“借箭”,“借箭”属动宾结构,在动宾结构前面再加上一 个形容词,这个题难度较大。 才华横溢,曹植走七步这个答案是不能得分的。抛开前面的 “才华横溢”不说,后面的“走七步”怎么能对“巧借箭”呢? 很明显 ,深思熟虑,子建速成诗就比较工整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三个参考答案,分别是: ①艺高胆大,悟空勇斗魔 ②义盖云天,关羽私放曹 ③多愁善感,黛玉悲葬花 中间一联,“义盖云天”是不能对“足智多谋”的。前者 是主谓结构,后者是并列结构,结构不同,何以成对?另两联 可以成对,但上下联之间毫无关联。这样组成的对联其实没有 什么意义,近于文字游戏。对联应该是言简意赅、寓意深刻。
二、对联的种类
1.春联:春节时张贴在门上的对联。 天增岁月人增寿 春来春去春常在 春满乾坤福满门 庆欢庆乐庆有余
2.门联:用于堂屋、大厅前部柱子上的对联,多刻于 木版悬挂在柱上,具有永久性。 忠厚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3.装饰联:多悬挂在堂屋墙上中堂画两侧、书斋墙壁 上或悬挂在名胜古迹的壁柱上。
青山有幸埋忠骨 白铁无辜铸佞臣
(14) 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 )
(15) 寻寻觅觅韶华转眼飞逝;犹犹豫豫知音再度难求( ) (16) 瓦缶澄来银有影;金刀割处玉无瑕。( ) I、照相馆 F、豆腐店
如描写三峡仙境的: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
描写鼓浪屿情趣的:(不是一般重字,追求一种格式) 雾销山头山镇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咏人称美的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叹感伤时的岳阳楼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叹山称奇的泰山南天门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

律诗对仗的9种形式和19种方式,一文搞定对仗!律诗对仗详解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1.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可以句中自对,也可以两句相对。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

夫心生文辞,运裁百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

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确切不过。

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

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

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

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

正因如此,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

古诗中的对仗

古诗中的对仗

如描写三峡仙境的: 两崖如剑立,一江似布悬。
描写鼓浪屿情趣的:(不是一般重字,追求一种格式) 雾销山头山镇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咏人称美的三苏祠楹联: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叹感伤时的岳阳楼楹联: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叹山称奇的泰山南天门楹联: 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 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考点探究:
对联是一种文学形式的应用文。它言简意深,对 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 艺术形式。 对联属于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考查的范围, 也属于仿写句式考查范围,是语法知识、文化知识 和思想积淀的综合体现,它直接指向考生语文素养 的考查。 能力要求:D(表达应用)
对联的基本知识
卷别
广 东 浙 江
题目设计
命题材料
下面是一副对联的上 荔枝龙眼木瓜 皆是岭南佳果 联,请对出下联。 请为图书馆的对联补 拟下联。 学问藏今古
福 建
全国 甲 全国 乙
全国 丙
全国 丁
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 数相等、结构相似的 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下联。(平仄不论) 第一题①处处春光好②一代园丁乐 第二题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 下面两题都是 第一题①春晖盈大地②科学能致富 春联的上联, 第二题国兴旺家兴旺国家兴旺 请选择其中一 第一题①扫千年旧习②祖国江山好 题对出下联 第二题冬去春来千条杨柳迎风绿 第一题①爆竹声声脆②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⑤内容相关 。
对联的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 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 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 那样,内容的关联就不密切了。 如明代东林党首领顾宪成,在东林书院大门上写 过这样一幅对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写景,下联言志,上下联内容紧密相关,使 人透过字面,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自勉自励之心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

谈古典诗词的对仗对古典诗词的写作和欣赏,既要注重内容,也要兼顾形式。

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是上乘之作。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或“丽质美女,褴褛其衣”都不行。

内容是灵魂,形式是外壳。

由事象、物象、意象等构成的意境是诗词的灵魂,而文字、格律(包括对仗)则组成了诗词的外壳。

这儿仅就诗词格律中的对仗谈几个方面的认识。

一、什么是对仗?对仗,就是将两个相关的意思用相同之字数和笔法构成一对华美之语句。

它在古典诗词中叫对仗,在现代修辞中叫对偶,在古代歌赋中叫俪词。

对仗一词的来历,王力先生指出是源于古代的仪仗结对而出的现象。

其实,它的渊源很早,就是古代诗文中的对句。

《易经》中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乾以易知,坤以简能。

”《老子》中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诗经》中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对句就开了对仗的先河。

对仗的两句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下面举例说明: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解缙)2、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3、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毛泽东)以上三例,出句和对句之间字数相同,意思都是相互关联的。

第一例语义并列,第二例语义相反,第三例语义相承。

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杜甫《旅夜书怀》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第五例都是省略谓语句,第六例都是主谓句。

从以上各例可以看出,出句和对句的语法结构都是一样的。

二、对仗的规则对仗中,出句和对句,必须遵守以下规则:1、字数相等。

如:犁云锄雨永绵世泽,诵诗读书丕振家声(海上桥王家老宅门联)2、词类相同。

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为例:“抗”、“援”、“保”、“卫”是动词相对应,“美”、“朝”、“家”、“国”是名词相对应。

3、词意相关。

相对的如“悲”对“喜”、“善”对“恶”、“新”对“旧”,相似的如“天长”对“地久”、“父慈”对“子孝”,相关的如“江风”对“海雾”、“狂风”对“骤雨”、“珊瑚”对“玳瑁”。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俗称对对子。

近体诗中的对偶,又称对仗,是近体诗的基本修辞特征之一。

我们先从普通的对对子,也就是对联讲起。

顾名思义,要有两句,才能称为对偶。

对偶的上句称为出句,又称上联;下句称为对句,又称下联。

譬如李白的两句诗,常常被后人写作春联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便是对偶,两句构成一幅对联。

对偶、对联,和律诗中的对仗,这三个概念在广义上可以相通,但在狭义上有所区别。

律诗的对仗,上下句字数是固定的,只可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因为近体诗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对联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四个字,上、下联皆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或句群(长联不止一句)。

对子可长可短,可以短到一个字对一个字,也可以长到长句对长句。

对子可以包括对联和律诗的对仗。

对子、对联、律诗的对仗关系是意图:对子的概念最宽泛,对子的对句和出句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对句和出句字数应该相同(2)对句和出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不宜用同一个字(3)对句和出句的尾字读音平仄不同对偶可以是句群对句群(长句),可以是句子对句子(短句),可以是词组对词组,可以是词对词。

但句子最终可以分解为词。

因此,我们可以从词对词的角度来分析对偶。

落实词对词的层面,对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词性相同或相类。

一般来说,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即使是同一词性,尚宜以类相从,比如人名对人名。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句子、词组最后都可以拆成单个的字,中国诗歌和对联的对偶句式无外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几种基本句式。

更长的句子,无非是用这几种句式组合而成。

专门教人声律和属对的《声律启蒙》一书,所包含的对偶句也只有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这七种形式。

《声律启蒙》对偶举隅:一字对:1、名词对名词(1)天象对天象云对雨。

雪对风。

(2)河流对河流河对海。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

古代诗歌基础知识:押韵、平仄和对仗押韵押韵的规则古体诗押韵较为宽松,可以换韵,可以押邻韵。

近体诗押韵相对较为严格。

押韵一般要注意以下几点:(一)偶句押韵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

例如: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第一二四句押韵。

又如:登乐游原(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首句并不入韵,二四句押韵。

一般来说,五言诗首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诗首句入韵为常见。

关于首句押韵与否的平仄规律请参照【平仄简表】(二)押平声韵近体诗为了声韵和谐,一般押平声韵,大多数近体诗(即唐及以后的诗,唐以前的叫古体诗)也遵守这个要求。

但仍有押仄声韵的典范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全文押入声(短促音):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无论以古入声韵尾还是以今普通话ie、ue韵朗读,均没有拗口之嫌。

(三)一韵到底原则上,近体诗中间不能换韵,尤其是在科考考场上的试帖诗、应制诗和限韵诗。

但由于科考使用的《切韵》体系已经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语声韵,部分韵母已经合并或分离,更可能有诗人乡音难改,使用方音作诗,因而仍有在诗中更换为邻韵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吾宗老孙子,质朴古人风。

耕凿安时论,衣冠与世同。

在家常早起,忧国愿年丰。

语及君臣际,经书满腹中。

注:二、四、八句的“风”“同”“中”是平声“东”韵,第六句的“丰”是平声“冬”韵,“东”与“冬”通押。

日常作诗与应试不同,不应用应试的要求苛刻地对待作者,尤其是后世使用古韵书作诗的作者。

(四)首韵借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

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原则上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应参杂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

诗词对仗口诀

诗词对仗口诀

诗词对仗口诀
1.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呀。

就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对“白鹭”,都是名词,“鸣”对“上”,都是动词。

2. 数量对数量,可别瞎对付哟。

看看“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七八个”对“两三点”,多工整呀!
3. 形容词对形容词,这样才合适呢。

像“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如”和“似”这两个形容词用得多妙呀!
4. 平仄要相对,读起来才顺溜哇。

比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读起来多有节奏感!
5. 语义要相关,别乱扯一起呀。

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望月和思乡多有关联呀!
6. 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星对月亮,都是天文呀。

7. 时令对时令,季节不能混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就是时令呀。

8. 颜色对颜色,那才叫漂亮咧。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色和绿色、红色多鲜明呀!
9. 方位对方位,可别搞颠倒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侧、远近高低都是方位呢。

10. 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哟。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欲”“更”是虚字,“穷”“上”是实字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诗词对仗口诀真的很重要呀,掌握了这些口诀,才能更好地欣赏和创作诗词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介绍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一
【借对】:近体诗的一种对仗方式,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或借音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A: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B:借音是利用字词之间的同音关系,以甲词(字)来表乙词(字)。

例如对句用了甲字,对句本来应当使用与甲字意义相类似的乙字,但用乙字在全中的意义上又不合适,于是就选用一个与甲字同音而又字义相关的丙字来结成对仗。

俞弁《逸老堂诗话》说:“洪觉范《天厨禁脔》有琢句法,中假借格如"残春红药在,终日子规啼",以红对子(谐紫),如"住山今十载,明日又迁居",以十对迁(谐千)”皆是假借,以寓一时之兴,唐人多此格,何以穿凿为哉。

”文中所举就是“借音对”。

【扇面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就诗方面说,例如唐人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
潇湘送神曲感旧》诗:“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苦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

万重云水思,令夜月明前。

”第一、三句为对,第二、四句为对。

词中也使用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下片“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

”曲中的扇面对,如程景初散套《春情》:“小小亭轩,燕子来时帘未卷。

深庭小院,杜鹃啼处月空圆。

”“燕子”句与“杜鹃”句即为扇面对。

也即是第二句与第四句隔句为对。

【错综对】:古代韵文对仗的一种方式,它不拘字词的位置,相对的词语处于错综交叉的情况。

如中唐诗人李群玉《杜丞相筵中赠美人》诗“裙拖六幅湘江水,髻挽巫山一段云”,“六幅”与“一段”结成对仗,“湘江”与“巫山”也结成对仗,但位置不同。

这便属于错综对。

【流水对】:近体诗对仗的一种。

流水对是出句与对句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不是对立的,而是有上下相承的关系,两者不能脱离或颠倒,而是有一定秩序的语言结构。

如杜甫《闻官司军收河南河北》诗的两句:“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们有前后相承接的关系,必须是从四川的巴峡到达巫峡,然后才能再从襄阳到达洛阳,先后的次序不能倒置,而语句的关系上,是下句承接上句,两者构成一个顺承复句,而这两句使用的词语,却构成对仗。

这种对仗有如流水,从上游流到下游,故称之为“流水对”。

【合掌对】:是格律诗对仗的一种毛病。

一首诗中,出句与对句所用的词基本同义或完全同义,上下句意思相重复,好像两只
手掌合在一起,故称这样的对仗为“合掌”。

合掌是对仗时所应当避免的。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称这种对仗为“正对”,是一种拙劣的对仗。

他在文中言明:“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

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

”如宋之问《初到黄梅》诗:“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纪昀《瀛奎律髓刊误》评论说:“途中、马上、暮春、寒食,未免合掌。


诗词知识之对仗手法篇二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自对】:也叫当句对,对仗的一种,一句之中某些词语自成对偶,叫作自对。

如洪迈《容斋随笔》中引李义山诗:“密迩平阳接上兰,秦楼鸳瓦汉宫盘。

池光不定花光乱,日气初涵露气干。

但觉游蜂绕舞蝶,岂知孤凤接离鸾,三星自转三山远,紫府程遥
碧落宽。

”诗中多各相为对,如第二句的秦楼对汉宫,瓦对盘;第五句的游蜂对舞蝶;第六句的孤凤对离鸾等等。

扩展阅读:诗词对仗种类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可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各种类格整理如下:
一、用字对仗法
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
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2、双拟对
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3、连珠对,或联绵对
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
4、双声对
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
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6、同类对
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
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
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异对优于同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