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常识

合集下载

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

诗词楹联知识点总结归纳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特色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韵律美的对联,通常用于展示诗词的风采和艺术魅力。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独特形式,楹联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并且如今仍然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对楹联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两幅对联,分别镶嵌于门楹上面,以体现诗意的一种门饰。

楹联是门楹上的对联,最早在唐代布置。

楹联由联首、联肩、联题、联议、联语五部分组成。

联首句偶焉相呼应。

联肩两句端逸勾连。

联题以表情旨。

联议略发言。

联语紧提纲要。

楹联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形式,也是古代文化传统的一种延续与体现。

二、楹联的特点1、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楹联在表达方式上力求含蓄、深远,多采用象征性的表达,以达到引人深思、引人入胜的效果。

2、严谨规整、立体感强楹联要求对仗精确,平仄和谐,排比对称,语言优美,蕴涵深远,旨在烘托主题,增强艺术感染力。

3、结构严谨、寓意丰富楹联的语言结构严谨规整,通过对仗、反衬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意境,以达到展示诗意、传达思想的目的。

4、引人思考、启发心灵楹联在表达方式上倾向于含混、委婉,通过引人思考,启发心灵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寓意,使人产生共鸣,启发智慧。

二、楹联的分类按艺术价值与使用目的的不同,楹联可分为:1、书画楹联:即辅以书画的楹联,是楹联与书法、绘画综合艺术。

2、雕刻楹联:即辅以雕刻的楹联,是楹联与雕刻综合艺术。

3、石刻楹联:即刻在石碑上的楹联,是楹联与石刻综合艺术。

4、铁艺楹联:即辅以铁艺的楹联,是楹联与铁艺综合艺术。

5、陶艺楹联:即辅以陶艺的楹联,是楹联与陶艺综合艺术。

三、楹联的鉴赏技巧1、易识别对仗关系:楹联中通常要求对仗关系,要通过比较两个对联的语言,找出其对仗关系。

2、品读文辞内涵:楹联的内涵往往是丰富的,需要仔细品读,逐句解析细节。

3、谐音通神鉴赏:楹联以汉字为主体,但常使用谐音、妙语、对句、对仗等修辞手法,需要通过音韵的协调来体味。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

楹联基础知识汇总楹联基础知识汇总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例:三杯竹叶穿心过===两朵桃花上脸来4、工对(又叫严式)例: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5、宽对(是和工对相对而言的)例: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6、回文对(回文又称回环)它有三种不同的写法:①上联倒转作下联法:“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②上下联顺逆同一法:“北陵奇景奇陵北;南塔新奇新塔南。

”③上下联颠倒互换法:“禽鸣听耳悦;鲤跃视神怡。

”可读为“怡神视跃鲤;悦耳听鸣禽。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一)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一)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一)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一)一、对联概论中国楹联,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种类繁多。

对楹联的分类,也有多种多样的看法。

有人从平仄关系上将楹联分为平仄协调的楹联和不拘平仄的楹联;有人从字数上将楹联分为短联和长联;也有人从内容上分为写景联、庆贺联、赠答联、奇巧联……等。

这里的分类主要是从楹联的功用上划分的,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有些对联其实是兼有多种作用的,按功用划分也就难免有交叉之处。

所谓“春联”,又叫“春贴”,是为庆贺新春佳节而作的楹联,是对联重要的一种形式,也是最常见的对联。

春节作为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新旧交替之际,人们总喜欢在门上贴一副对联,借以烘托喜庆气氛。

这种楹联,多是寄情抒怀,希望一年吉祥如意,含有迎新春、颂盛世之意。

在我国,无论塞北、江南,乡村、城市,机关、军营,都有贴春联的习惯。

各行各业有不同的喜庆联语,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洋溢着春的气息、时代的气息和喜悦的气氛。

比如:一元复始;万像更新。

祖国有天皆丽日;神州无处不春风。

化雨润尧天,溯年年秋实累累,要结仙桃先播种;东风吹大地,喜树树新机勃勃,但看杨柳便知春。

大地回春,青山绿水,祖国千般美;日暖神州,人寿年丰,幸福万年长。

上上下下,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添一岁;家家户户,说说笑笑,欢欢喜喜,均过新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的时代赋予了春联不同的内容和风貌。

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好的春联,但随着岁月的沉淀,有的显得陈旧了一些,如:爆竹一声除旧;桃符万户更新。

有人将其稍加改动,则显得清新不少:爆竹二三声,人间易岁;梅花四五点,天下皆春。

春联用语一般轻松欢快,喜气洋溢,切情切景,大红色彩配上吉祥话语,为春节平添了欢乐气氛。

在古时,人们撰贴春联主要是突出其喜庆气氛,多用一些吉祥词句,而不过分追求其内容。

新中国成立以后,时代赋予大地以新的生机,春联也相应有了新的变化,人们在突出其喜庆气氛的同时,注意形式与内容的和谐统一,在以歌颂祖国、自由、劳动、团结等为主题的春联大量涌现,给人以全新的感觉。

诗词楹联常识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一、近体格律诗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

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

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1.字数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

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

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

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

“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

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

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

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

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

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

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

“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楹联基础知识】第三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三讲

【楹联基础知识】第三讲一,浅谈对联的基本格律体裁对联分上下两联,也称左右联,并以右联为上,因它挂在东边(右边),东比西大,所以,东边联是右联,是上联。

对联的字数并无严格限制,一般的对联,以五字至十几字最为常见。

但长联也不少,最有名的长联是昆明大观楼的“天下第一长联”,共180字。

现将昆明市大观楼长联展示如下:上联:“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看:东骧神骏,西翥灵仪,北走蜿蜒,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赴蟹屿螺洲,梳裹就风鬟雾鬓;更苹天苇地,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下联:“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想: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费尽移山心力,尽珠帘画栋,卷不及暮雨朝云;便断碣残碑,都付与苍烟落照。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这一幅长联,整体是描写滇池的景色:⑴上联前段:四周的山峦,东边的金马山如奔驰的神马,西边的碧鸡山像展翅的凤凰,北方的蛇山似蜿蜒的长蛇,南端的鹤山若飞翔的白鹤。

而螃蟹状的岛屿上,柳枝在雾中随风飘舞,宛如少女在梳理她的鬓发;⑵上联后段:铺天盖地的苇草上,点缀其间的翡翠般的鸟雀,映照着烂漫红霞。

还有,请不要辜负那滇池四周飘香的稻田、晴日下的万顷沙滩以及夏天的莲荷、春日的杨柳。

(下联省略)另外,也有一字联、无字联等,但这些联均很少见,亦是对联中的变体,在此就不多讲了。

下面介绍一字联至十五字联的格律:句中平仄规则(以上联为例)一言句:仄二言句:仄仄三言句:平平仄、平仄仄五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六言句:仄仄平平仄仄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八言及八言以上的平仄视节奏而定。

受唐代以来律诗的影响,五言、七言句更多使用括号中的平仄格式。

二、句脚平仄规则(正格,以上联为例),最后两字句脚平仄不相同为正格。

每边一字句:仄每边两字句:平仄每边三字句:平平仄每边四字句:仄平平仄每边五字句:仄仄平平仄每边六字句:平仄仄平平仄每边七字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每边八字句: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常用的格式有:四字联: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

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五版 )

一 诗体流变
➢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 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 “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
188
➢ “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
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价值最高。
2022/4/20
一 诗体流变
➢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 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在楚民歌的基础上加工创造的。
➢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 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 末句尾字用平声。
各地民歌的机构叫( )。 A.太学 B.教坊 C.乐府 D.梨园
2022/4/20
历年真题
【答案】 B
【真题·判断】 三国时期魏国曹不创作的《燕歌行》,是我国早 期五言诗的代表。( ) A.正确 B.错误
2022/4/20
二 诗词格律常识
➢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 熟于唐代,所以唐 人称为今体。唐以前的诗以及 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 古体诗。
➢ 楚辞与《诗经》不同,一般为七 言。
2022/4/20
一 诗体流变
➢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骈偶化,即上下 两句对仗。
➢ 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的传 统,因而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 但其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世的格 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2022/4/20
一 诗体流变
➢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 《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 熟的标志。
A.上下联结构相同
B.情文并茂
C.平仄协调
D.下联尾字收平声
2022/4/20
三 楹联常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楹联的分类 楹联的特点

楹联小知识

楹联小知识

楹联小知识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源远流长,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有关楹联的小知识。

一、楹联的定义楹联是指对联的一种形式,是一对对仗工整、意境深远的对联。

它通常由四个字组成,分为上下两联,上联放在门楣上,下联放在门扇上。

楹联常常通过对比、对继、对衬等手法,表达出丰富的意境和思想。

二、楹联的分类楹联按照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常见的有对仗式楹联、对联式楹联、兼容式楹联、移字式楹联等。

其中,对仗式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它通过对仗的方式,使得上下联之间在音韵、词义和结构上产生对应和呼应。

三、楹联的创作要点楹联的创作要点包括对仗、平仄、押韵和意境。

对仗要求上下联在音韵和结构上呼应和对应;平仄要求上下联的平仄声调相对平衡;押韵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同或相似;意境要求上下联在意义上相互呼应和补充,形成整体的意境。

四、楹联的应用场景楹联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化活动、节庆等场景。

在建筑上,楹联常常被用于门楣、门扇上,起到装饰、祈福和寓意的作用。

在文化活动和节庆上,楹联也被用于布置场景、展示主题等。

五、楹联的意义和作用楹联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有着深远的意义和作用。

一方面,楹联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能够提升建筑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楹联通过对仗和意境的运用,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和想象,传递出深刻的哲理和价值观。

六、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楹联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重要任务。

在保护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古建筑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防止楹联被破坏或损毁。

在传承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和推广,培养更多的楹联创作人才,让楹联艺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通过学习和了解楹联,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传承中华文化,感受其中的智慧和美丽。

让我们一起走进楹联的世界,感受其中的艺术魅力吧!。

楹联基础知识(一)

楹联基础知识(一)

楹联基础知识(一)第一.要懂得音标;一.二读音(阴平,阳平)为平声.三, 四读音(上声,去声)为仄声二.平对仄,三.在对上联时,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分明。

还有俩忌讳,三尾与孤平。

上联尾字仄收,下联就平收.反之;上联是平收,下联尾字仄收。

一)平仄音节;一, 二读音(阴平,阳平)--为平声音节;三, 四读音(上声,去声)--为仄声平声举例: 天/人/家/池/塘/轻/桃/风/花/流……等等仄声举例: 世/事/醉/夜/地/水/雪/月/草/去……等等第二.词性对仗(1). 最好动词对动词例: 走对奔, 吹对摆, 飞对舞….等等(2). 名词对名词例: 山对水, 风对月, 曰对海, 天对地, 鬼对神….等等(3). 助语词/形容词对助语词/形容词…..等等(4).天对地,雨对风,大地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曰对苍穹。

曰下对天中(5).对仗就越工,如“有”对“无”、“真”对“假”、“生”对“死”、“聪慧”对“愚痴”等(6).仄韵用了“洞、耸、重、勇、纵、鞚、瓮、梦、凤共、笼、众、用、动、弄、种”凡十六字。

平韵用了“雄、中、同、拥、东、虹、弓、空、匆、蓬、从、偬、丛、功、翁、风、桐、鸿”凡十八字。

共计用韵三十四韵。

三十九句之词牌用韵达三十四句,韵脚之密,古今罕有第三. 联律;一幅正确的对联;上联尾字为仄音, 下联尾字为平音基本联律: “五言” 联为例(上联)1. 平平平仄仄例句: 风清杨柳绿2. 仄平平仄仄例句: 月斜诗梦瘦3. 仄仄平平仄例句: 雾雨沉云梦基本联律: “七言” 联为例(上联)1. 仄仄平平平仄仄例句: 画上荷花和尚画2. 平仄仄平平仄仄例句: 寒雪舞飞风奏乐3. 平平仄仄平平仄例句: 满堂喜庆三千客 (故意改了以符合平仄,原句为;满堂花醉三千客)总结一下:1. 主张以普通话(今音)的平仄音入联2. 个人认为先硬记五言联律(上联)对联常识;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3. 硬记七言联律(上联)对联常识;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举个实例: (1)画上荷花和尚画仄仄平平平仄仄 (正规格律)可写成:唯有朝云能识我平仄平平平仄仄 (第一字用平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风压草丛头点地平仄仄平平仄仄举个实例: (2)书生落难仍风雅平平仄仄平平仄 (正规格律)可写成:落红泣诉离情恨仄平仄仄平平仄 (第一字用仄声也不算不合律)或可写成:落红轻诉离情恨仄平平仄平平仄(第一字用仄声, 第三字用平声及第五字用仄声, 也不算不合律)上联;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平仄仄平平仄平(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分明)*********************************************平平仄(三句)仄平平仄(四句)平仄平平仄(五句)平平仄平平仄(六句)仄平平仄平平仄(七句)平仄平平仄平平仄(八句)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九句)多分联:二分句联:淡定行书独钟绝代兰亭序(平仄)悠然谈论自赏流芳陋室铭(仄平)一壶春韵方知静里乾坤大(仄仄)四季风流尽现闲中日月长(平平)三分句联:冷月秋风,旧梦如风,明空几度寻霞迹(平平仄)寒山露水,流年似水,闲野双飞觅雁踪(仄仄平)明月清风,俯仰人间今古,春秋笑傲书沧海(平仄仄)白云碧水,沉浮大地乾坤,雷雨讴歌醉九州(仄平平)四分句联:春华秋实大爱无言保持坦荡襟怀赤胆拳拳呈本色(仄平平仄)李艳桃夭此生有幸穿越芬芳林海浓情脉脉共征程(平仄仄平)一斗才,两袖风,难换稀粥半碗,满腹诗文何用(平平仄仄)五花马,七星剑,易酬老酒千金,十年漂泊自知(仄仄平平)要点就是:头顶头,脚顶脚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律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一、近体格律诗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

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

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1.字数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

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

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

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

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

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

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

“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

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

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

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

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

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

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

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

“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后来《康熙字典》沿用了这个歌诀。

虽然,歌诀对调值的描述不够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分辨四声的简易方法。

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分平仄由于普通话里,古入声字被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所以最笨的办法,就是把约650个入声字都死记下来,除开这些字以后,其余的字,第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

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可是。

650个入声字,死背起来,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得起来的事。

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我们选了159个混在平声字里的入声字(约占入声字的25%)。

没事的时候,多看它两眼,看熟了,就好把它们从平声字里逮出来了。

混在阴平里的入声字(77个)八拔菠拨钵逼插拆出吃答滳督秃突掇刮搁胳疙割鸽聒豁喝壹揖夹激击迹绩积鞠喀磕瞌窟哭拉黑摸劈朴七漆掐曲屈杉杀塞虱湿失叔刷塌踏托脱剔踢屋瞎膝悉息析昔夕锡压摘只织汁混在阳平里的入声字(82个)白脖博雹驳钹鼻达敌读犊牍独毒踱夺额服福弗伏格阁革隔葛国猾滑盒劾涸斛忽及急吉棘即集亟脊疾夹菊局咳勺舌赎孰术俗习席龚檄十石食蚀实辖铡札宅窄贼竹烛逐足卒族粥轴直殖执侄职昨帮讲四川话的人分平仄讲四川话的人比讲普通话的人分平仄,有一个的方便的地方,就是在四川话里,旧的入声字,都归并到了阳平里,没有象普通话那样“入派三声”。

所以,用四川话念出来的第一声,必然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必然是仄声。

第二声里,除去入声字,都是平声,被排除的入声字,当然是仄声。

如何排除第二声里混入的入声字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第四声念完后,念出短促的“第五声”。

读“第五声”的字就是入声字。

从“第五声”还可类推出一些入声字。

举例:1,天田舔tian(52) 铁田和铁,不同音,田是平声,铁是入声字。

类推:贴、帖、特、忑、忒,是仄(入)声字。

2,妈麻马骂灭麻与灭,不同音,麻上平声,灭是入声字。

类推:蔑、篾、脉。

3,摸沫抹磨沫沫与沫,同音,沫是入声字。

类推:末、膜、没有、陌、、墨、殁、莫、漠。

这个方法不科学,也不万能,但可以帮我们从阳平里排除一些入声字。

(三)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格式押韵,是指在需要押韵的韵位用同一个韵(或邻近韵)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

押韵字称为“韵脚”。

律诗押韵的原则是,每联的对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句押韵;而且只押平声韵(仄声韵极少),一韵到底;首联出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前人作诗一般都是用“平水韵”。

“平水韵”基本上是用的隋唐音。

律诗平仄搭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对”。

即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首字的平仄必须相对,而绝不能相同。

其目的是为了在一联中声调有变化,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二是“粘”。

“粘”是指下一联出句的首字和上一联对句的首字平仄必须相同,即“粘”在一起。

这样就会使上下两联的平仄不雷同而有变化。

律诗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平仄基本格式有两个:(A)平平仄仄(平起式)(B)仄仄平平(仄起式)如果要组成五言律诗,其基本格式则在(A)式即平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成为:(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在(B)式即仄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声,成为:(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五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有以上四个。

然后,按照“对”、“粘”以及押韵原则的要求就可以把五律平仄的格式归纳出来。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为常见。

七律的基本格式是在五律基本格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然后仍然按“对”、“粘”及押韵原则要求归纳出七律平仄的四种格式。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仍以仄起为常见。

作诗通常按以上格式去搭配平仄,但也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掌握,即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有时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四、六字一定要严格按平仄规定,不能改变。

了解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也就容易掌握了。

绝,即断绝、截断的意思。

绝句即截取八句律诗中的四句而成。

二、词(一)词的形式词的形式名称叫做词牌。

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

“牌”就是“谱”,词牌是歌谱的意思,犹如现代民歌有《杨柳青》、《紫竹调》等,写作时可以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辞一样。

所以,古人把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

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种种特殊的格式,即专供人们填词时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的文学形式。

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和押韵的要求。

填词时必须按照词谱,不可移易。

这样,就需要查对《词律》、《词谱》等一类工具书;或者熟背几首名篇,按前人的格式,谱上时代的新内容。

(二)、词的押韵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韵部不同于诗韵;二是上去通押;三是押韵的方式多样。

1、词的韵部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至少,今天还没有找到唐宋人所用的词韵书籍。

其实,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用作科举考试的诗韵为宽。

2、上、去通押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

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

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

例如,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上声字“起”、“示里”、“里”与去声字“异”、“意”、“闭”、“计”、“地”、“寐”、“泪”押韵。

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入声。

3、押韵的方式多样词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1)一韵到底。

如《十六字令》、《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如梦令》、《卜算子》通篇押仄声韵,《忆秦娥》、《满江红》通篇押入声韵,等等。

(2)转韵。

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为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共押两个韵。

《菩萨蛮》,全词共押四个不同的韵。

(3)平仄互押。

如《西江月》上下阕各有三句押韵,前两句用平声字,后面一句用仄声字。

根据词牌规定,这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两句的平声字同一韵部(词韵的韵部),即韵母必须相同。

(4)交替押韵。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下阕基本上都押平声韵。

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去、宇”为韵,押入声;下阕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合、缺”为韵,押入声。

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

但是,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

(三)词的句式及平仄安排词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各种句式,大体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类。

词中的律句,平仄格式与近体诗的句式相同,即以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仄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须避免孤平与下三连。

这类句式可以说是律诗的句式在词中的运用。

律句在词中占绝大多数;只有象《雨霖铃》等个别词牌,基本上不用律句。

非律句是词中的特有句式。

三楹联(一)楹联六要素1,字句对等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

“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

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

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

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2、词性相当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

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

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

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

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

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

”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 、结构相应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

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

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

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节奏相称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

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

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

5、语意相关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