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楹联常识

诗词楹联常识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后来《康熙字典》沿用了这个歌诀。虽然,歌诀对调值的描述不够科学,但不失为一种分辨四声的简易方法。

说普通话的人如何分平仄

由于普通话里,古入声字被分派到了平(阴平、阳平)、上、去三声里,所以最笨的办法,就是把约650个入声字都死记下来,除开这些字以后,其余的字,第一、二声,是平声,三、四声,是仄声。那就基本上没有问题了。

可是。650个入声字,死背起来,也不是一件令人高兴得起来的事。为了减轻大家的压力,我们选了159个混在平声字里的入声字(约占入声字的25%)。没事的时候,多看它两眼,看熟了,就好把它们从平声字里逮出来了。

混在阴平里的入声字(77个)

八拔菠拨钵逼插拆出吃答滳督秃突掇刮搁胳疙

割鸽聒豁喝壹揖夹激击迹绩积鞠喀磕瞌窟哭拉

黑摸劈朴七漆掐曲屈杉杀塞虱湿失叔刷塌踏托

脱剔踢屋瞎膝悉息析昔夕锡压摘只织汁

混在阳平里的入声字(82个)

白脖博雹驳钹鼻达敌读犊牍独毒踱夺额服福弗

伏格阁革隔葛国猾滑盒劾涸斛忽及急吉棘即集

亟脊疾夹菊局咳勺舌赎孰术俗习席龚檄十石食

蚀实辖铡札宅窄贼竹烛逐足卒族粥轴直殖执侄

职昨

帮讲四川话的人分平仄

讲四川话的人比讲普通话的人分平仄,有一个的方便的地方,就是在四川话里,旧的入声字,都归并到了阳平里,没有象普通话那样“入派三声”。所以,用四川话念出来的第一声,必然是平声;第三声和第四声,必然是仄声。第二声里,除去入声字,都是平声,被排除的入声字,当然是仄声。

如何排除第二声里混入的入声字呢?这里介绍一个方法,那就是,在第四声念完后,念出短促的“第五声”。读“第五声”的字就是入声字。从“第五声”还可类推出一些入声字。

举例:

1,天田舔tian(52) 铁

田和铁,不同音,田是平声,铁是入声字。类推:贴、帖、特、忑、忒,是仄(入)声字。

2,妈麻马骂灭

麻与灭,不同音,麻上平声,灭是入声字。类推:蔑、篾、脉。

3,摸沫抹磨沫

沫与沫,同音,沫是入声字。类推:末、膜、没有、陌、、墨、殁、莫、漠。

这个方法不科学,也不万能,但可以帮我们从阳平里排除一些入声字。

(三)格律诗的押韵和平仄格式

押韵,是指在需要押韵的韵位用同一个韵(或邻近韵)的字,使之产生一种声音回环的和谐美。押韵字称为“韵脚”。律诗押韵的原则是,每联的对句必须押韵,即二、四、六句押韵;而且只押平声韵(仄声韵极少),一韵到底;首联出句可以入韵,也可以不入韵。

前人作诗一般都是用“平水韵”。“平水韵”基本上是用的隋唐音。

律诗平仄搭配的原则有两个:一是“对”。即一联之中,出句和对句首字的平仄必须相对,而绝不能相同。其目的是为了在一联中声调有变化,念起来抑扬顿挫,和谐优美。二是“粘”。“粘”是指下一联出句的首字和上一联对句的首字平仄必须相同,即“粘”在一起。这样就会使上下两联的平仄不雷同而有变化。

律诗中由四个字组成的词组,平仄基本格式有两个:

(A)平平仄仄(平起式)

(B)仄仄平平(仄起式)

如果要组成五言律诗,其基本格式则在(A)式即平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平声,成为:(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

在(B)式即仄起格式前后各加一个仄声,成为: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五言律诗平仄基本格式有以上四个。然后,按照“对”、“粘”以及押韵原则的要求就可以把五律平仄的格式归纳出来。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轨,以仄起为常见。

七律的基本格式是在五律基本格式前加两个“平”或两个“仄”,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然后仍然按“对”、“粘”及押韵原则要求归纳出七律平仄的四种格式。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轨,仍以仄起为常见。

作诗通常按以上格式去搭配平仄,但也可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原则掌握,即第一、三、五字的平仄有时是可平可仄的,但第二、四、六字一定要严格按平仄规定,不能改变。

了解律诗的格律,绝句的格律也就容易掌握了。绝,即断绝、截断的意思。绝句即截取八句律诗中的四句而成。

二、词

(一)词的形式

词的形式名称叫做词牌。词牌原是词的音乐曲调名称。“牌”就是“谱”,词牌是歌谱的意思,犹如现代民歌有《杨柳青》、《紫竹调》等,写作时可以按照它们的曲谱填上歌辞一样。所以,古人把按照词牌写词叫做“填词”。后来,词的曲调逐渐遗失,词牌就由乐曲的名称变成种种特殊的格式,即专供人们填词时遵循的有关字数、句数、分段、平仄、押韵等的文学形式。不同的词牌,有着各自不同的字数、句数、分段、平仄和押韵的要求。填词时必须按照词谱,不可移易。这样,就需要查对《词律》、《词谱》等一类工具书;或者熟背几首名篇,按前人的格式,谱上时代的新内容。

(二)、词的押韵

词的押韵不同于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押韵,主要区别在于:一是韵部不同于诗韵;二是上去通押;三是押韵的方式多样。

1、词的韵部

唐宋时代只有写诗的诗韵,没有填词的词韵;至少,今天还没有找到唐宋人所用的词韵书籍。其实,词最初是民间的歌辞,它的押韵,必然要比用作科举考试的诗韵为宽。

2、上、去通押

近体诗只押平声韵;古体诗也可押仄声韵,但必须同一声调的字才能押韵。虽然在某些古体诗中也有上、去通押的情况,但毕竟是个别现象。从词的押韵来看,上、去通押的现象就比较普遍。例如,范仲淹的名作《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以上声字“起”、“示里”、“里”与去声字“异”、“意”、“闭”、“计”、“地”、“寐”、“泪”押韵。

总之,词的押韵实际上可归为三声:平声、仄声(上、去)、入声。

3、押韵的方式多样

词的押韵,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1)一韵到底。

如《十六字令》、《沁园春》通篇押平声韵,《如梦令》、《卜算子》通篇押仄声韵,《忆秦娥》、《满江红》通篇押入声韵,等等。

(2)转韵。

有的词牌规定要转韵,如《清平乐》上阕为仄声韵,下阕为平声韵,全篇共押两个韵。《菩萨蛮》,全词共押四个不同的韵。

(3)平仄互押。

如《西江月》上下阕各有三句押韵,前两句用平声字,后面一句用仄声字。根据词牌规定,这个仄声字必须与前面两句的平声字同一韵部(词韵的韵部),即韵母必须相同。

(4)交替押韵。

如苏轼的《水调歌头》,上下阕基本上都押平声韵。然而,在上阕中间,有“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两句,“去、宇”为韵,押入声;下阕中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两句,“合、缺”为韵,押入声。上下阕的押韵都是由平转仄,再由仄转平。但是,这个平声韵是通篇从头贯穿到底的,而那两个仄声韵,却只是分别插在两阕中间的,形成了交替押韵的现象。

(三)词的句式及平仄安排

词有不同字数,不同平仄的各种句式,大体可以分为律句和非律句两类。

词中的律句,平仄格式与近体诗的句式相同,即以两字为一个节奏点,平仄交替,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并须避免孤平与下三连。这类句式可以说是律诗的句式在词中的运用。律句在词中占绝大多数;只有象《雨霖铃》等个别词牌,基本上不用律句。

非律句是词中的特有句式。

三楹联

(一)楹联六要素

1,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

2、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又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3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4、节奏相称

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

5、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

6、平仄相对

关于“平仄和谐”的最基本的要求是:

(1)、古四声与今四声不能混用。四声是汉语音律的具体表现,它是按照汉语发音的高低、升降、长短等特点分为四种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是指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四声是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代汉语中,以平声字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字都为“仄”;而现代汉语中,凡属阴平和阳平的字都是“平”,凡属上声和去声的字都是“仄”。古四声中的入声字在今四声中被分别归入去声、上声或阳平中,因此,有些字在古四声中是仄声,在今四声中可能是平声。例如,一、八、国……。在对联的平仄问题上,现在有“现代派”和“传统派”两种不同的意见。目前,在实践创作中基本上有一个共识,就是“双轨制”,古四声和今四声并存,但不能混用。

(2)、平仄交替与平仄相对。对联的上下联各联内部平仄要交替,即节奏的安排上,一句中基本上为平仄交替,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而上下互相对应的字,则要求平仄相对,即平仄相反。按照这一规律,上下联内部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才能造成回环起伏的旋律,使对联的节奏鲜明和谐、悦耳动听,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在一些对联的创作中,声调的掌握也有一定的灵活性,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上,允许个别字不是平仄相对,这是根据七言律诗平仄规律的所谓“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而沿袭下来的,但,这也要考虑音步,每一个音步中总是最后一个音节重读,在这些节奏点上必须平仄相对。

(3)、仄起平收。所谓“仄起平收”,就是上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最末一个字必须是平声,这是对联创作中必须遵守的。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韵味舒长,有悠扬不尽的韵味,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稳定感。

为了初学入门,可以定一条“简行易记”的规则,尔后不断深化。那就是:上联单句逢双字平仄交替,多句末一字平仄交替,句末仄声;下联对句逢双字和多句末一字与上联平仄相对,句末平声。还有,独字句或三字以上的专用词语也作为一个音节处理。

(二)撰联七忌

(1)忌合掌。

撰写对联,必须上下联异义相配,方为合格。有人对“词性相同”这一要素产生误解,以为上下同义便是对仗工整,其实是犯了“合掌”的毛病。“合掌”是作联之大忌。什么叫“合掌”呢两只手掌,本为对称,合而为一相对称便叫“合掌”。“合掌”是比喻上下联的对仗

在意义上相似、雷同或差异不大。

(2)忌不规则重字。

对联中,对于规则重字是允许的,且往往也是遣词造句的一个修饰手段。但上下联的用字不能不规则地重复。这是对联创作中忌讳的一点。

(3)忌失对。

撰联时,如上联复用了三个相同的字(如“海”字),下联也必须用三个相同的字(如“山”字)去对,如果少用一个就是失对。再如上联某处用了数词,下联相对处也要用一个恰当的数词去对,否则也算失对。失对更是对联之大忌。

(4)忌乱脚。

对联中,上联必须仄声收,下联必须平声收。如果联末平对平,或仄对仄,为乱脚。乱脚也是撰联大忌。

(5)忌孤平。

一般来讲,在五言、六言、七言联句的下联中,如果按照“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往往容易犯“孤平”的毛病。所谓“孤平”,就是指在平脚句里,除句尾是平声字外,全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被夹持在两个或多个仄声之间。如,“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律,第三字不论便只留一个平声,属孤平。这是撰联之大忌。

(6)忌三平尾。

所谓“三平尾”,就是下联末尾三字都是平声。这也是撰联之忌,但往往为联家所疏忽。

(7)忌上重下轻。

撰联忌上联气盛,下联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

(三)对联的分类

1、从写作方法上分类,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

1)正对。

正对就是上下联各自具有一个完整的意思,但两者又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之中。如两山对峙,山根相连;或似两湖相联,水脉相通。正对是对联中最常见的。

2)反对。

反对就是上下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把主题表现得更为深刻、鲜明,引人注目,能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3)串对。

又叫流水对,上下联的意思是顺承的、连贯的,只是把一个意思分成两句话来表达,如果将上下联独立起来,意义就不完整。串联的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2 从内容上分类,有述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等。

1)述事联

述事联是指直接陈述某件事情的对联。

2)状景联

状景联是指描写景物的对联。历代文人墨客写下了不少状景联,而且有许多佳作。

3)抒情联

是指作者所寄托的或抒发自己感情的对联。

4)晓理联

晓理联是指用意味深长的语句作成对联,告诉人们某种哲理。

5)评论联

评论联是指对某件事或某人物进行评论的对联。

3、从字数上分类,有短联、中等联、长联等。

1)短联

是指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通常以五字七字为主。

2)中等联,是指比短联长、比长联短的对联,一般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

3)长联,一般地说,是指全联超过四十个字的对联。把四十字作为长联的起点,是清人梁章鉅提出的。至于平时有人把二十多字至三十多字一副的也叫“长联”,

4、从联语出处分类,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和创作联等。

1)集句联,是指全用古人诗中现成的句子组成对联。

2)集字联,是指集古人某碑帖中的字组成对联。

3)摘句联,是指直接摘取他人诗文中的偶句并书写的对联。

5 从应用范围上分类,有门联、装饰联、交际联等。这种分类方式比较实用,也是最为普遍采用的分类方式。

1)门联,是指贴在大门上的对联,或者雕刻、嵌缀在大门上的永久性对联。门联中,用得最多的,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节日用联。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除了放鞭炮、吃团圆饭、逛庙会、相互拜年等方式表示庆贺外,贴春联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烘托节日气氛的形式。中国幅员广大,又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国家,过春节时,别的庆祝

方式有同有异,但贴春联这一习俗却是极为普遍的。春节来临,长城内外、大江南北,不论城市、乡村,家家户户都在大门两边贴上一副春联,为节日溢彩增辉。

2)春联的突出特点是吉利话多,共性多,适应范围广,有许多春联能够通用。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促使我们在春联的创作和应用上有所更新,尽量贴近生活,道现实之事,写眼前之景,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从实用出发,春联字数不宜过多,联句一般以不超过15字为宜。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超过八句的律诗

诗词楹联常识

第二节诗词楹联常识 一、近体格律诗 近体诗,就是唐朝的诗。唐朝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唐以前的诗,全部称为“古体诗”。唐以后不合近体格律诗规矩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一)近体诗固定的格式和规律 1.字数 句子格式有两种:每句五字称“五言”,每句七字称“七言。 2.句数 诗的句数有四句和八句两种。四句一首的叫“绝句”,八句一首的叫“律诗”。五言四句的称“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七言四句的称“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五言八句的称“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言八句的称“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3.平仄 近体格律诗中四个字的词组,一般都是按“平平仄仄”、“仄仄平平”方式组合。这样念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有韵律之美。 4.押韵 绝句、律诗一律押平声韵,不换韵。“押韵”也叫“叶韵”。 平起的诗首句起韵,仄起的诗第二句起韵,其下都是隔句押韵。 5.对句 对句又称“对偶”或“对仗”,就是上下两句配成对,字句平仄要相对,而且字义也要相对。律诗每两句为一联,依次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一定要各自对仗。绝句只要求平仄相对,而不要求字义上相对。所谓对仗,具体说就是:平仄要相反;语法结构,甚至修辞方式要相同,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二)怎样分平仄 平仄是格律诗中的重要因素。作格律诗必须学会调平仄,然后按规定的平仄格式去创作。平声字读音较为舒和、悠扬,上、去、入三个调类的字则比较曲折、急促。作诗的人,为了使诗句读起来抑扬顿挫,使音节显得有起伏,能生动,就把平声字与上、去、入三声字交错在诗句中使用。因为上、去、入三声字读起来险仄、急促,所以就以“仄”字来代替,这就是平仄音律的得名由来。 从六朝以来,即以平、上(shǎng)、去、入四个字来作四种声调的代名词。“平声”就是调值与“平”字相当的声调,上、去、入可依此类推。 明朝真空和尚曾在《玉钥匙歌诀》中提出四句口诀: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十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一、判断题(对的请标注“A”,错的请标注B”) 1.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为了帮助记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 )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是在约公元前12世纪的殷商后期形成的一种初步的定( ) 3.甲骨文就是用写或刻的方式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主要用来占卜,也有的用来记事() 4.甲骨文全部是象形字() 5.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 ) 6.汉字发展的总趋势是越来越简化,越来越符号化,越来越规范化、标准化。( )7.《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0首诗歌,分为( ) 8.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以唐人称为今体。( ) 9.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 ) 10.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 11.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 12.“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是毛泽东《沁园春·雪》中的句子。 ( )

13.“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是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名句。( )14.毛泽东的《浪淘沙·北戴河》中,“浪淘沙”是词题,“北戴河”是词牌。( )15.“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是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诗句。 ( ) 16.“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白居易《春题湖上》中的诗句。( )17.《望海潮·东南形胜》是柳永盛赞苏州的一首词。( ) 18.“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崔颢《黄鹤楼》一诗中的名句。( )19.“云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潮长长长长长长长长消。”是王十朋给温州江心屿江心() 20.“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是描写嘉峪关的对联。(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 )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 A.文字B.思想c.工具D.行为 2.汉字是记录( )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5000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B.汉语C.思想D.感情 3.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 )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了。 A.结绳B.刻痕C.图画D.筑器 4.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 A.金文B.小篆c.大篆D.甲骨文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兴邦杯诗词楹联旅游攻略获奖作品Word版

兴邦杯诗词楹联旅游攻略获奖作品 诗词类获奖作品 一等奖(1名) 陈丽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临江仙?三国古战场东关 望去烟波犹浩渺,东关镇上听涛。楚吴对峙已遥遥,粼光浮夕照,耀眼火云烧。点将台前思往事,名传千古雄豪。而今后俊胜孙曹。中兴圆好梦,龙榜看天骄。 二等奖(2名) 吴进文(马鞍山市) 七绝游太湖山 谁人不道太湖美,山号太湖自不群。 景秉天然臻造化,一山独占五湖春。 许心潮(含山县) 龙亢四游(四首) 游昭关 形胜昭关四海闻,一楼跨立两峰青。 新祠今日诗联颂,古隘当年剑戟鸣。 吴楚风云彪史册,子胥豪气励苍生。 两千年事随流水,我辈登临咏古情。 游褒禅山 驱车寻迹到褒山,驻步华阳愐古贤。 一记雄文铭阁壁,千秋哲理灿云天。 探奇总有艰辛路,改革岂无深险滩。 山海已酬拗公志,春风岁岁绿江南。 凌家滩怀古 华夏之根何处寻,太湖山麓有真痕。 恢宏遗址八方仰,神采玉龙举世钦。 瑰物改书史前史,红陶推演六千轮。 风流龙亢凌家渡,远古涛声依旧闻。 太湖山远眺 春日登高尽兴攀,太湖绝顶眺晴岚。 风吹林海松涛涌,日照普禅紫气斑。 万里长江连宇际,无垠绿野润桑田。 人生烟雨且忘却,饱览春光带醉还。 三等奖(3名) 肖东宝(含山县) 咏大渔滩荷花 田田万亩大渔滩,隐隐花开秀可餐。 不染纤尘香益远,忘归鸥鹭日西残。 咏昭关伍相祠 吴风楚雨隔昭关,国罪家仇进退艰。 白发已然关外去,英灵犹自伴青山。 雨中游褒禅 无端雾雨入山林,锁洞封门费客寻。 一片空濛迷所向,几声暮鼓醒归心。 陈淑艳(黑龙江宾县) 太湖山鹿苑 芳草曳风迎,呦呦听鹿鸣。 梅花从吉利,茸角送温情。 入药灵丹制,加餐美味呈。 林深山野阔,前望更欣荣。 沁园春?大渔滩湿地 生态之源,地球之肺,远古留存。育痴情鸳侣,清姿白鹤;抟风鸥阵,美味鲜鳞。野鹭梳翎,鹧鸪鸣柳,百样精灵皆可亲。幽深处、更妖娆菡萏,勾引游人。蒹葭望去无垠。欲寻访渔耕试问津。以泽乡草茂,腰包满满;莲乡藕贵,日子欣欣。苇荡船歌,和弦蛙鼓,虹正当空曳锦云。谁不赞、这自然环保,旧貌全新。 沁园春·秋日晨登太湖山 弯月还悬,晓雾才开,曙色已临。踏些微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可编辑修改word版)

2018 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练习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文字产生之前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图画记事和契刻记事。()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占卜和记事。() 4、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5、汉字表现在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字集的标准化。() 6、诗歌起源于劳动,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形式美。() 7、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诗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8、《诗经》分为“风、雅、颂”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9、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 11、格律诗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须对仗。() 12、古汉语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七律的仄起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4、对仗的基本类型包括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15、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的对仗为宽对。() 16、王维《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ft川”的对仗为邻对。() 17、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对仗为工对。() 18、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对仗为借对。()

19、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仗为流水对。() 20、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21、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称春联为“桃符”。() 22、“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属于春联。() 23、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24、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25、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联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中长联须讲究起、承、转、结。() 26、“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的“第一峰”指的是八达岭。() 27、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ft居中国佛教四大名ft之首。() 28、悬挂张贴的对联必须直写竖帖,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中间有横批。() 29、长白ft素有“千年积雪万年松,直上人间第一峰”的美誉是中朝两国的界ft。() 30、李白《登金陵凤凰台》的颈联是“三ft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31、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玉人是指韩绰。() 32、白居易《春题湖上》“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这两句是写景。() 33、对联沿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称为“仄起平落”。() 34、“小李白”陆游存诗9300 多首是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 35、陆游《游ft西村》的颔联是“ft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36、诗句“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中的“江”指的是长江。() 37、《滕王阁诗》的作者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38、庐ft、莫干ft、鸡公ft、北戴河并称四大避暑胜地。() 39、“云横九派浮黄鹤,浪下三吴起白烟”的“三吴”指苏州、常州、湖州。()

茶的对联大全

茶的对联大全 在我国,凡是有“以茶联谊”的场所,诸如茶馆、茶楼、茶亭、茶座等的门庭或石柱上,茶道、茶礼、茶艺表演的厅堂内,往往可以看到以茶为题材的楹联、对联和匾额,这既美化了环境,增强文化气息,又促进了品茗情趣。 茶联常悬于茶店,作招徕顾客广告之用。相传,成都附近的一个地方,有家茶馆兼酒铺子,老板没有文化,铺子简陋,生意自然萧条。后让贤给儿子经营。青年人脑子灵光,请了位秀才写了幅对联一贴,生意居然从此兴隆起来。联文是“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倒一碗酒来。”这幅奇特的对联,生动贴切,雅俗共赏,引得人们交口相传,慕名前去观看,领略其中的甘苦,“偷闲”、“作乐”一番,于是乎,这家铺子起死回生,春风再度,生意兴隆。 相传,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有一次外游,来到一座庙中小憩,庙里主事的老道见他衣着简朴,相貌平常,对他非常冷谈,顺便说了声“坐”!又对道童说“茶”,待苏东坡坐下交谈后,老道方觉得客人才学过人,来历不凡,又把东坡引至厢房中,客气的说道:“请坐”,并对道童说:“敬茶”。二人经过深入交谈,老道才知道来客是著名的大诗人苏东坡,顿时肃然起敬,连忙作揖说道:“请上座”,把东坡让进客厅,并吩咐道童: “敬香茶”。苏东坡在客厅休息片刻,欲告别老道离去。老道忙请苏东坡题写对联留念。东坡淡然一笑,挥笔写道: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道看罢,顿感面红耳赤,羞愧不已。 北京万和楼茶社有一副对联: 茶亦醉人何必酒; 书能香我无须花。 上海一壶春茶楼的对联则是 最宜茶梦同圆,海上壶天容小隐; 休得酒家借问,座中春色亦常留。 清代乾隆年间,广东梅县叶新莲曾为茶酒店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 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 联语通俗易懂,辛酸中有谐趣。 云南大理有个“旷怡村”酒家,主要是当地名流,那时常有文人雅士集于此,谈诗论画,店主免费招待顾客。于是有人赠酒家一联,甚是有趣。联云: 爱诗爱文爱画; 赔烟赔酒赔茶。 清末民初,广州有个大同茶楼,为了招徕顾客,曾出巨资征联,要求上下联必须嵌入“大”、“同”二字,并具有品茗之意。当时应征者纷纷送上征联,经店主评选,有一副佳作入选:

第十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第十章诗词、楹联、游记选读练习题 1.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文化必须依靠()作为载体才能传承下来,发展下去。A.文字 B.思想 C.工具 D.行为 2. 汉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是传播中华民族 5000 年文化的载体。 A.语言 B.汉语 C.思想 D感情 3. 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使得文字从()中分离出来,于是原始的文字就出现。A.结绳 B.刻痕 C.图画 D.筑器 4.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 A.金文 B.小篆 C.大篆 D.甲骨文 5. 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到了()代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后世称为宋体,即现在我们的电子文档所广泛使用的字体。 A.汉 B.魏晋 C.唐 D.宋 6.中国旅游景观中的摩崖石刻、碑林、匾额、楹联等,皆是汉字作为载体在承载这些文化。A.语言 B.汉字 C.雕刻 D.书法 7. 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 A.今体诗 B.近体诗 C.古体诗 D.歌行体诗 8. 五言诗成于()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可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A.秦 B.汉 C.魏晋 D.唐 9. 汉赋的主要特点是()。 A.铺陈 B.排比 C.比喻 D.骈偶化 10. 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 A.韵尾 B.韵头 C.韵脚 D.韵腹 11.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A.诗经 B.乐府诗 C.汉赋 D.律诗 12. 对联的横批是对联()的高度概括。 A.主题思想 B.表现手法 C.意境 D.艺术特色 13.《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的作者是()。 A.梁启超 B.康有为 C.谭嗣同 D.康广仁 14.康有为的《登万里长城·汉时关塞重卢龙》一诗中“立马长城第一峰”,“第一峰”指的是()。A.嘉峪关 B.居庸关 C.八达岭 D.山海关 15. 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魏武挥鞭”,“魏武”指的是()。A.曹冲 B.曹植 C.曹丕 D.曹操 16.毛泽东主席的《浪淘沙·北戴河》一词“东临碣石有遗篇”,“遗篇”指的是曹操的() A.《观沧海》 B.《短歌行》 C.《蒿里行》 D.《陌上桑》 17.《台山杂咏》的作者是()。 A.文天祥 B.元好问 C.李冶 D.张可久 18.元好问《台山杂咏》中首句“西北天低五顶高”,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五台山的高峻。 A.比喻 B.拟人 C.衬托 D.夸张 19.《长白山》一诗的作者吴兆骞,字汉槎,苏州松陵人,是()代诗人。A.宋 B.元 C.明 D.清

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近体诗(格律诗)创作基本要求 一、概述: 近体诗是在初唐定型的一种在字数、句数、声调、对仗、押韵等方面都有严格要求的传统诗体。又 称今体诗,或格律诗。 二、近体诗的分类 (一)绝句:①每首四句,五言绝句(简称五绝)为二十字;七言绝句(简称七绝)为二十八字。②限押平声韵,五绝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绝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 (二)律诗:①每首八句,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为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为五十六字。②限押平声韵,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在同一首七律中不能重用同一韵字。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常例,首句入韵为变例;七律以首句入韵为常例,首句不入韵为变例。③每句平仄都有固定格式,并且要求粘对。④中间两联(即3、4句和5、6句)必须对仗。 三、近体诗的押韵 (一)什么叫“韵”?所谓韵,就是指音韵相同的读音。用汉字来表达,就是韵母相同的字。一个汉字,用拼音来表示,由声母和韵母两部分合成。凡韵腹、韵尾相同的字,如方、昌、皇、郎的韵腹(a)、韵尾(ng)相同,即为同韵。没有韵尾的字,韵腹相同亦为同韵。介音不论,如“方”和“乡”是同韵。“韵”可分为平声韵(旧四声中的平声字,新四声中的阴平、阳平字)和仄声韵(旧四声中的上、去、入声字,新四声中的上、去声字)。

(二)什么叫押韵?押韵就是诗词的某句句末,用同一韵部的字来收尾。因其位置在句末,而叫“韵脚”。首句入韵的绝句,其同韵字在1、2、4句的末位;首句不入韵的律诗,其同韵字在2、4、6、8句的末位。押韵是传统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不押韵不为诗。押韵是为了声音的协调、和谐,使诗词具有韵味,富于音乐美。 (三)韵的分类和选择。韵分为旧韵和新韵两种: 1.旧韵。比较流行的为“平水韵”。平水韵系南宋人刘渊1252年根据前人韵书修订而成,共107韵。 2.新韵,又叫今韵。即按今天推行的普通话读音为标准,以《新华字典》的注音为依据,按照“同身(韵腹、韵尾)同韵”的原则划分韵部来押韵。今天的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阴平、阳平作平声押韵,上声、去声作仄声押韵。旧声韵中的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分别派人今四声中。因此,对入声字应按《新华字典》对其声调的标号,判明其阴、阳、上、去,予以使用。《中华诗词》2004年第6期发布的《中华新韵(十四韵)》,分为一麻、二波、三皆、四开、五微、六豪、七尤、八寒、九文、十唐、十一庚、十二齐、十三支、十四姑韵(见附录)。用新声新韵写诗的作者,应以此为依据。 声韵改革,势在必行。应积极贯彻“倡今知古”、“双轨并行”的方针,大力倡导新声新韵,同时力求懂得、掌握旧声旧韵。用何种声韵创作,要尊重作者的自由,但新声韵和旧声韵在一首诗中不得混用。 (四)押韵的要求: 1.位置固定。首句入韵的绝句,1、2、4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绝句,2、4句末字押韵;首句入韵的律诗,1、2、4、6、8句末字押韵;首句不入韵的律诗,2、4、6、8句末字押韵。

诗词对联

诗词对联——名胜古迹 四川绵阳西山蒋琬墓 小心自可襄诸葛,大度犹能恕二杨。 成都杜甫草堂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腾虎跃几诗容;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江西滕王阁 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湖南岳阳楼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我从千里而来,看江上梅花,已开到红羊劫后;谁云一去不返,听楼中玉笛,又吹起黄鹤高飞。我去太匆匆,骑鹤仙人还送客;兹游良眷眷,落梅时节且登楼。栏杆外滚滚波涛,任千古英雄,挽不住大江东去;窗户间堂堂日月,尽四时凭眺,几曾见黄鹤西来。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恨;大江东去,波涛洗尽古今愁。黄鹤飞去且飞去;白云可留不可留。

长沙岳麓三闾大夫祠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浙江杭州岳飞墓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岳王墓前秦桧跪像 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墓前愧姓秦。 西湖赵孟俯 龙涧风回,万壑松涛连海气;鹫峰云敛,千年桂月映湖光。 千古奇冤,热血挥洒遍寰宇;百世流芳,精忠彪炳启后贤。 青松蟠户外,白鹤舞庭前 赫濯震天山通万里车书何处是张营岳垒;阴灵森秘殿饱千秋冰雪此中有汉石唐碑 尘土己残香粉艳云雨难忘日月新 地出灵泉润海表净地何须扫;天生石鼓镇闽中空门不用关 千秋怀抱三杯酒,万里云山一水楼。曾经沧海难为水,欲上高楼且泊舟。 四面青山朝佛座,一湾绿水空弹心。

2018中考:对联试题集锦

【2018盐城市?7】《经典咏流传》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将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以现代人更喜闻乐见的方式,去学习诗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有同学根据上面材料拟写了一副对联的上联,请你写出下联: 上联:变形式演绎经典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咏诗词弘扬传统 【2018枣庄市?13】梁衡在《秋月冬雪两轴画》中说,《记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两轴精品。如果以“承天寺夜游”和“湖心亭看雪”为上下联,请从两文中分别选取一个字,两个字合起来作为这副对联的横批,并阐释一下理由。(4分) 【参考答案】横批:闲痴“闲”字,表现苏轼安闲自适,乐观旷达的心境;“痴”字,点明张岱钟情山水,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闲”、“痴”二字为两文的点睛之笔,是二人闲情逸致、天人合一境界的高度概括。(4分。写对横批1分,理由阐释恰当3分,意思对即可) 【2018南京市?6】五月,南京的初中生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语文盛会——“汉语周”。初三学生小可和轩轩结伴来到“汉语之星”大会的现场,参与答题活动。 对联题 上联:乌衣巷下联: 完成对联题时,小可和轩轩先后写下了“雨花石”“莫愁湖”“黄山路”“白鹭洲”等,她们对“白鹭洲”最满意。请运用对联知识作比较,说说“白鹭洲”好在哪里。(3分) ①与“雨花石”相比,“白鹭洲”好在:▲ ②与“莫愁湖”相比,“白鹭洲”好在:▲ ③与“黄山路”相比,“白鹭洲”好在:▲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讲解学习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旅游诗词楹联处理

趣味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的山水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厚重,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旅游景点有很多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而遗憾的是,太多的趣味—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丢失在翻译之中(lost in translation)The pleasure of taking pains—Robert Frost如何将岳飞的《满江红》译得朗朗上口,又保持气势?如何让欧美游客更多欣赏到西湖天下景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如何翻译小吃“西施舌”中的西施?如何译出佛教中雅俗共赏的对子“大肚能容容世上之难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旅游对翻译的“辐射” 翻译永远是跨文化的,永远是讲求效果的。旅游翻译不仅要讲究文字本身漂亮,如果同时注重营销组合(market mix—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彩云南——Colorful Yunnan /7-ColoredYunnan/Multi-colored Yunnan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Poetic Jiangnan, Picturesque Zhejiang 福天福地福建游——A Happy Tour to a Happy City 旅游翻译的原则 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source language orientation/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中很常见,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如:Niagara Falls, Yellow Stone Park, Merlion Park; Great Barrier Reef, Minzu Hotel, Lingyin Temple; Jiuzhaigou Valley。 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target language orientation/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目的是让旅游者一看就懂,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如:望湖饭店(lakeview hotel),颐和园(Summer Palace) 以作者为取向(author orientation) 主要用于翻译名人名家的诗歌、楹联、散文、游记等,目的是“保存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E.g.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The green hill is fortunate to be the burial ground of a loyal general The white iron was innocent to be cast into the statues of traitors 以美学为取向(esthetic orientation)

中国经典楹联集锦1

中国经典楹联集锦1 四言联 一轮明月;四壁清风。 山以石峻;海为川归。(集石门颂字) 天下有道;国家将兴。(集四书句) 云水风度;松柏气节。 五车诗胆;八斗才雄。 不攻人短;莫矜己长。 风云论道;笔墨通天。 尺璧非宝;寸阴无价。 当勤精进;但念无常。 竹阴在水;兰气随风。 行仁义事;读圣贤书。 江山入画;意气凌云。 花晨月夕;茶半香初。 求通民情;愿闻己过。(林则徐) 穷不失义;富而无骄。(集四书句) 松风高洁;兰气幽芳。松风煮茗;竹雨淡诗。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斧藻其德;竹柏之怀。(梁同书)

贫不学吝;默无过言。 泪尽数行;诗留千古。(郑燮) 持山作寿;与鹤同侪。(齐白石) 荡思八荒;游神万古。 倚剑天外;射雕云中。 读古人书;友天下士。(包世臣) 勤能补拙;俭以助廉。 虚心为竹;清节而秋。(集景君铭字) 移花得蝶;买石饶云。(郑燮) 欲正人心;引为己任。(胡林翼) 曾三颜四;禹寸陶分。(郑燮) 静观世态;细品人生。 澹泊明志;夙夜在公。 五言联 一生勤为本;万代诚作基。 一亭俯流水;万竹引清风。(集兰亭序字)一溪流水绿;千树落花红。 人无信不立;天有曰方明。 几阁文墨暇;园林春景深。 三月桃花雨;一张风雪图。

三思方举步;百折不回头。 大慈念一切;慧光照十方。(释弘一) 丈夫志四海;古人惜寸荫。(集陶渊明句) 万山排紫绿;一室贮清虚。 与世为依怙;如曰处虚空。(释弘一) 山公惜美景;小谢有新诗。(集唐诗句) 山吞残曰暮;水夹断云流。 山深春自永;海静曰尤高。 千流归大海;高路入云端。 己过勿惮改;未然当先思。 井灶有余处;林园无俗情。(集陶渊明句) 天地入胸臆;文章生风雷。 天长落曰远;意重泰山轻。(集李白句) 天意怜幽草;人间爱晚晴。 无言先立意;未啸已生风。 无极原有极;欲仁存至仁。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 云山起翰墨;星斗焕文章。(集唐诗句) 云霞生异彩;山水有清音。(集怀仁圣教序字)云卷千峰色;泉和万籁色。 云卷千峰集;风驰万壑开。 不雨山常润;无云水自阴。

旅游诗词楹联的处理

Poems and Couplets 趣味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中国的山水文化丰富,历史文化厚重,风土人情多姿多彩,真可谓“风景这边独好!”旅游景点有很多喜闻乐见的诗词、楹联,而遗憾的是,太多的趣味—山水之趣、人文之趣、乡音之趣—丢失在翻译之中(lost in translation) The pleasure of taking pains—Robert Frost 如何将岳飞的《满江红》译得朗朗上口,又保持气势? 如何让欧美游客更多欣赏到西湖天下景的“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如何翻译小吃“西施舌”中的西施? 如何译出佛教中雅俗共赏的对子“大肚能容容世上之难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旅游对翻译的“辐射” 翻译永远是跨文化的,永远是讲求效果的。旅游翻译不仅要讲究文字本身漂亮,如果同时注重营销组合(market mix—product, price, place, promotion),则更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七彩云南——Colorful Yunnan /7-ColoredYunnan/Multi-colored Yunnan 诗画江南,山水浙江——Poetic Jiangnan, Picturesque Zhejiang 福天福地福建游——A Happy Tour to a Happy City 旅游翻译的原则 以译出语或译出语文化为取向(source language orientation/source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中很常见,目的是尽可能保留原有的“原汁原味”和鲜明特色。如:Niagara Falls, Yellow Stone Park, Merlion Park; Great Barrier Reef, Minzu Hotel, Lingyin Temple; Jiuzhaigou Valley。 以译入语或译入语文化为取向(target language orientation/target language culture orientation)目的是让旅游者一看就懂,产生原文本身所具有的吸引力。如:望湖饭店(lakeview hotel),颐和园(Summer Palace) 以作者为取向(author orientation) 主要用于翻译名人名家的诗歌、楹联、散文、游记等,目的是“保存原作的风姿”和作者的“权威性”。 E.g.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The green hill is fortunate to be the burial ground of a loyal general The white iron was innocent to be cast into the statues of traitors 以旅游者为取向(tourist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在旅游翻译诸标准中应成为首选或主要标准,即既可以“归化”,也可“异化”。E.g.这种冬青树,你们称为“圣诞树”,我们俗称“鸟不宿”。 This holly is what you call a “Christmas tree”, and it is what locally known as “unperchable”. 以美学为取向(esthetic orientation) 这种标准主要是在观光、访问、考察时或在宣传、推广中国的山水文化时用来翻译诗词、楹联、碑文、名胜古迹、风味小吃等,使用一切翻译策略,目的是尽可能实现原文的美学价值。 E.g. 仿膳—Imperial Food 杭州煨鸡--Beggar’s Chicken 狗不理--Dogs Don’t Leave 西施舌—The Beauty’s Tongue 纽马克的翻译理论

第四章 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2018年《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模拟练习 第四章中国旅游诗词、楹联、游记选读 一、判断题(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1、文字产生之前采用的最原始的记事方法为图画记事和契刻记事。() 2、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 3、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用来占卜和记事。() 4、王羲之的《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5、汉字表现在笔画的线条化、字形的符号化、结构的规范化、字集的标准化。() 6、诗歌起源于劳动,诗歌的最大特点是注重形式美。() 7、东汉班固的《西都赋》诗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8、《诗经》分为“风、雅、颂”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9、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1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出自杜甫的《登高》。() 11、格律诗偶数句末押韵,奇数可押可不押,中间两联须对仗。() 12、古汉语为“平、上、去、入”,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13、七律的仄起式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14、对仗的基本类型包括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 15、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的对仗为宽对。() 16、王维《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的对仗为邻对。() 17、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对仗为工对。() 18、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的对仗为借对。() 19、王维《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对仗为流水对。() 20、孟昶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21、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称春联为“桃符”。() 22、“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属于春联。() 23、明太祖朱元璋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 24、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平声,下联尾字仄声。() 25、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联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中长联须讲究起、承、转、结。() 26、“汉时关塞重卢龙,立马长城第一峰”的“第一峰”指的是八达岭。() 27、文殊菩萨道场的五台山居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冷为峰诗词联赋歌曲新诗六类精选集锦

诗词联赋歌曲新诗六类精选集锦 日照冷为峰 按:本人工作之余,从事诗词创作近九年,赋创作近三年半时间;创作古体格律诗词2600余首,辞赋49篇;兼有歌曲、新诗、楹联创作,偶有杂文;作品3000有余;出三部诗词集;《北京大学赋》被200多网站转发;2800多字的核心价值观赋被中央政策研究室刊用;北京大学赋、世界赋、中华赋、日照赋、文明赋、人生赋、齐鲁赋等15篇赋连同个人简历入百度百科;冷氏赋结束了冷氏五千年无赋的历史;日照机场赋等赋被勒石以刻,日照机场赋是中国唯一的机场赋入百科全书。几多艰辛,几多收获;虽山下捡石,亦有乐趣所在;吾三尺微命,渺宇宙之一粒,寄大梦之余力。关山难越,沧海不渡。微风不才,拙笔耕田,以传承古典为己任;不媚于上,不凌于人;待人以诚,交友以雅;仰无愧于天,俯不负于地。生命不息,创作不止;辞赋创作仅仅起步,沿着前人足迹宜学宜进,将赋作插上人生的最高峰,乃终生所求;余暇之作,若起长河之微漪,此生无憾矣!现精选诗词联赋歌曲新诗与诸位老师朋友大家商榷赐教! 一、词(11首) 鹧鸪天*梅花 檐外凌然几束梅,风摇玉骨露清姿。 旁枝更待三时剪,瘦态还须四季施。

多地气,少微辞。月移雾散影相随。 冰魂不惧严寒袭,一段芬芳带梦飞。 注:以梅花喻党。 行香子*植物园菊花展 秋色连天,香气飞觞。入陶家,一任徜徉。露凝玉叶,霜染新妆。傲桃花红,雪花白,桂花黄。 甘居篱院,远植厅堂。看风骨,不闹非狂。兰羞姿色,梅妒芬芳。惹月儿探,蝶儿舞,鸟儿翔。 行香子*日照秋韵 秋染银霜,露湿金妆。街灯照、偌大华堂。水涵花影,楼饰云裳。傲冬之韵,夏之色,春之芳。 鹭追雪浪,鱼满船舱。手摇碧、大雁行行。挥椽作画,引凤来翔。看山城秀,海城阔,港城祥。 鹧鸪天*森林公园荷花 海浪松涛两得融,岚光霭气荡心胸。 清莲摇翠闻荷语,玉管衔云沐竹风。 裙上下,伞西东。满池梦幻水芙蓉。 蛙鸣暑热谁相伴?独占群芳一季容。 鹧鸪天*甲子山 云作帘帏天作屏,群峰含黛库波明。 几经弹雨岩犹韧,数历烽烟松更青。 岚骤聚,鸟时鸣。苔霜菊泪祭英灵。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诗词格律基本常识 平声、仄声 始学近体诗,要先弄明白什么是平声、什么是仄声。我们知道汉语拼音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对应的字如“妈”、“麻”、“马”、“骂”。古人把“妈”(阴平)、“麻”(阳平)列为平声,把“马”(上声)、“骂”(去声)列为仄声。古代还有一种叫入声,入声字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存在。其实从元时起,入声已渐渐在口语中消亡。因为元人作为北方政权,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说话含混不清,读不出入声字。所以,渐渐的演变成今日的汉语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了。也就是说古代的入声字都已分解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中去了。对应的字如“迹”(拼入阴平)、“急”(拼入阳平)、“脊“(拼入上声)、“鲫”(拼入去声)。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熟练掌握入声字,因为入声字在词和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 律句 近体诗是由律句构成的,而律句又是由平声和仄声构成的。平声和仄声是孪生的姐妹和兄弟,它们岀时同岀、下时同下。) 律句多为七言律句和五言律句两种。律句中有平起平落、平起仄落、仄起仄落、仄起平落四种。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五言律句是七言律句截取后五字而成的,如: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落)仄仄平平仄(仄起仄落)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落)平平仄仄平(平起平落) 律句虽是由平仄所固定,但古人并不拘泥于此,有两句口诀说的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意思是说:每句第一字、第三字、第五字的平仄可以不拘,至於第二字、第四字、第六字的平仄则是固定的。如果就五律说,那就该是:“一三不论,二四分明”。我们用()号表示可平可仄的字。如七言律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落)(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落)(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落)(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落)细心的人会发现平起平落的律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只有第一个字和第三个字可平可仄,第五个字却固定是仄声,那是避免最后三个字都是平声,否则最后三字变为平平平,是所谓的三平调,三平调又叫连三平,是古风专用的形式,不在我们涉及的范围了。但仄起仄落的律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的第五个字却可平可仄,当用仄声字时就会出现仄仄仄的三仄尾了,三仄尾也叫三仄角。在近体诗中三仄尾是允许的,原因是近体诗有两种拗,一拗孤平,二拗三平调(三平尾);此两拗是最不允许的,是为大拗。这两拗中只有拗孤平能救,允许拗,三平调没得救,不许拗。另外还有拗三仄尾,最好改正,实在不好改,也可从宽。于此类推,五言律句亦然。 押韵 一首近体诗,光有平仄声和律句还不行,重要的还要押韵。古代人写的诗是可以“吟”的,押韵是增强诗歌音乐性和回环美的重要手段,押韵能使诗“吟”的更流畅、更优美。童谣、民谣都有韵,何况诗乎。 所谓押韵(也叫压韵、叶韵),就是把相同韵部的字放在规定的位置上。所谓韵部,就是将相同韵母的字归纳到一类,这种类别即为韵部,说白了就是同音字或近似同音的字。同一韵部内的字都为同韵字。任何诗歌都要求押韵,中外皆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