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曲中地各种对仗

合集下载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

如何赏析诗歌如何赏析诗歌赏析诗词名句所谓名句,往往是富含哲理、朗朗上口、给人启发的经典诗句。

虽然经过时代的洗濯和沉淀,但至今依然广被传诵,散发着怡人的光芒。

名句之所以成为名句,主要是因为它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有特色:有的是写景方法独特;有的是运用修辞,语言生动;有的用词典雅,形象鲜明;有的是富有哲理,揭示一般规律,给人以启迪;有的是感情浓重,意蕴悠远,感人至深等。

所以对于名句的鉴赏,可以抓住这些方面来分析:一、分析名句中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等,并且要重点分析其在句中的作用。

1、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月亮本是无知无情的,但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色彩,将月亮人格化。

借清风明月传达诗人对朋友的牵挂、思念、关怀之情。

2、赏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一句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3.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是描写山村风光的名句。

绿树环绕,青山横斜,犹如一幅清淡的水墨画。

同时也采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语出岑参的《白雪送武判官归京》。

这是写景咏雪的名句。

作者用春景来写冬景,用春花来喻冬雪。

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

写出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

5.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语出李商隐的《无题》。

这是抒写爱情的名句。

作者运用比喻、双关的手法,写出了至死不渝的爱情。

可谓肺腑之言。

它给人的启示是,对爱如此执着,对事业、理想的追求也应如此。

二、分析名句中关键词的特点,,根据具体情况从遣词、修辞、造句仔细揣摩、理解作者炼字的精妙。

("&"字运用了&修辞(描写手法)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感情或"&"字不仅写出了剧中含义,而且表达了&效果,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地区别、其它修辞手法汇总情况

对偶与对仗的区别对偶与对仗是两个概念,是两种语言形式,二者有相同之处,但也有不同之处。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

它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这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和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

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

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

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格,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

例如:(1)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只对偶,不对仗。

(2)春天繁花开遍峡谷,秋天果实压满山腰。

(碧野《天山景物记》)——只对偶,不对仗。

(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鲁迅《纪念刘和珍君》)——只对偶,不对仗。

(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自嘲》)——既对偶,又对仗。

(5)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既对偶,又对仗。

(6)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既对偶,又对仗。

(7)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既对偶,又对仗。

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夸张,对比,反问和设问有什么作用比喻(一)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恰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二)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三)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1、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一个句于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对仗知识

对仗知识

走出对仗误区,创作律诗精品杭州钱明锵 2008年对仗是格律诗的一个重要要求,也是我国诗歌独有的最有魅力的格律元素。

它会聚了结构形式美和声韵音乐美,使表现的内容鲜明精美,富有张力。

因此对仗,通常是律诗的闪光部分。

诗人的艺术功底,文学才气,在对仗中能充分地显示出来。

一首律诗的优劣成败,主要看对仗。

当前律诗中精品很少,问题出在对仗上。

当前律诗对仗的运用中,主要弊病是:一、死守旧有的、正统的对仗模式,呆钝死板;二、过于求正、求工,七拚八凑,晦涩拗口;三、四言一法,句式类同,单调平板。

四、语言修辞铺陈简单,缺乏韵味。

五、两联内容重复,同类连叠,语言拘束,诗味索然这些对仗中的弊病,成为创作精品的“拦路虎”。

如何走出这个误区,克服这些弊病?我们认为:一、要解放思想,大胆运用对仗的变格模式。

律诗颔、颈两联对仗,这是一般必须遵守的规则,颔、颈两联对仗属于正格,但古人律对中变格很多,如1.蜂腰格:蜂腰格,是指颈联单独运用对仗。

这是律诗对仗的一种特殊变格。

它通常见于五言律诗。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云:“(其格)颔联亦无对偶,然是十字叙一事,而意贯二句,及颈联方对偶分明,谓之蜂腰格,言若已断而复续也。

”如:杜甫《即事》:闻道花门破,和亲事即非。

人怜汉公主,生得渡河归。

秋思抛云鬓,腰支剩宝衣。

群凶犹索战,回首意多违。

蜂腰格,全诗只有一联对仗,所以又叫贫对仗。

象这样的蜂腰格的贫对仗,前人做过很多。

王维、李白、梁鍠、高适、储光羲、王昌龄等都做过。

王力在《近体诗格律学》中说:“律诗的对仗可以少到只用于一联,多到四联都用,如果只用于一联,就是用于颈联,这时颔联不用对仗。

”现今,我们提倡改革创新,王力的话和杜甫等人的对仗实例,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2.偷春格“偷春格”,即首联对仗,颔联不对,颈联又相对,一首诗中仍保持两句对仗,只不过改变了其中一联的对仗位置。

例如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嗍青蛾。

诗词曲等文体的常识

诗词曲等文体的常识

诗词曲等文体的常识一、词1、词是诗的分支,起源于民间歌谣,起于隋代,流行于宋代。

全称曲子词,简称曲词。

又叫诗余。

2、词可以入乐而歌唱,句子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又称长短句。

3、每一首词都有一个乐谱,每一个乐谱都有一定的音律、节奏,这些因素的组合叫词调。

4、每一个词调都有一个名称叫词牌:如沁园春、西江月5、按词调字数的多少:词可以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6、除少数小令不分段称为“单调”以外,大部分词调分为两段、甚至三段、四段,分别叫“双调”“三叠”“四叠”。

段又叫“片”或“阙”。

7、宋词分为豪放和婉约两派。

豪放派往往气势磅礡,飘逸洒脱;而婉约派则以清丽柔婉见长。

这种划分是针对当时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

历史上许多词人就既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

比如说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可其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词句。

7、语言风格:典雅含蓄8、格律:要求严谨二、曲1、宫调:宫调是指中国古代音乐的调式,曲与宫调出于隋唐燕乐,南北曲常用的有五宫四调,通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包括有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五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四调),曲的每一个宫调都有各自的风格,或伤悲或雄壮,或缠绵或沉重。

元曲中的戏曲套数和散曲套数,是由两支以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相联而成。

2、曲牌:俗称“曲子”,是对各种曲调的泛称,各有专名,如《点绛唇》、《山坡羊》等总数很多,元代北曲共335个,每一个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同时也规定了该曲的字数、句法、平仄等。

据此可以填写新曲词,曲牌大都来自民间,一部分由词发展而来,故曲牌名也有和词牌名相同的,但是内容并不完全一致。

此外,还有专供演奏的曲牌,但大多只有曲调而无曲词。

3、曲韵:元曲在押韵方面严守《中原音韵》十九部的要求而分平、上、去,用韵上有以下特点:平仄通押,不避重韵,一韵到底,借韵、暗韵、赘韵、失韵。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之修辞手法 (1)

修辞手法常见修辞: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借代、排比、夸张、通感、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互文等一、比喻比喻:借助想象,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两种事物本质不同,但二者有相似点。

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4)、化冗长为简洁答题模式:1、运用了比喻的手法;2、把……比作……,突出了事物的某一特点。

3、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例如: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最后一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

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借助想象,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突出了洞庭山之青翠和小巧之特点;将洞庭水比做白银盘,突出了洞庭水之清澈宁静的特点。

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还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并寄托了诗人高卓清奇的情致。

练习: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答: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逐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最后三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看山苏轼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

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计划、总结报告、策划方案、规章制度、祝福语、诗歌美文、名言大全、教育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plans, summary reports, planning schem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blessings, poems and essays, famous quotes, educational materials, composition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描写战争的诗词辛弃疾鉴赏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南宋爱国词人。

【修辞手法】对偶(俪辞对仗对联对子)

【修辞手法】对偶(俪辞对仗对联对子)

【修辞手法】对偶(俪辞、对仗、对联、对子)对偶(俪辞、对仗、、对子)对偶是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一对句子或词组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初中语文第六册《温习提纲》)或者说,结构相同或基础相同、字数相等、意义密切相联的两个词组成句子成对地排列,这种辞格叫对偶。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册》第518页)或者说,把意义相近或相反、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个别相等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就叫对偶。

(《和小学谈修辞》第60页)或者说,把两个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语句并列在一起,以表现相关的意思或统一个意思,叫对偶。

(周秉钧,李维琦《修辞学》)或者说,将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或者基原形同、意义亲密关联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在一起表达类似、相关或相反意思的修辞手段是对偶。

(《修辞说略》第125页)或者说,对偶,也叫对仗,俗称对子。

它是用构造对称、字数相等的两个词组成句子来表白相干、相反或相类的内容的一种修辞伎俩。

(《古代汉语修辞》第87页)对偶又叫“俪辞”,它按上联与下联的语义关联,可分正对、反对、串对、借对、当句对、互文对、倒装对、合掌平等八种。

例如:[1]墙上芦苇,头重脚轻基础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语文第三册六课《改革咱们的学习》)[2]云水间,满眼翻飞的挽幛,风雷中,满耳动摇的誓语。

(高中语文第二册七课《一月的哀思》)[3]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谣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高中语文第一册八课《纪念刘和珍君》)[4]横眉冷对千夫指,昂首甘为孺子牛。

(高中语文第三册十一课《琐忆》)[5]“今将军”外托遵从之名,“而”内怀迟疑之计,“事急而一直,祸至无日矣!”(高中语文第一册二十七课《赤壁之战》)[6]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初中语文第六册三十课《诗词曲六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7]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高中语文第二册六课《词二首——水调歌头·游泳》)[8]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要鉴赏古诗词的艺术效果,就一定

要鉴赏古诗词的艺术效果,就一定
(2)画龙点睛
(3)见微知著、言少而意丰,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过华清宫
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赏析】诗人仅摄取杨贵妃看到跑马飞送荔枝的人发出会心一笑的细节入诗,一切尽在不言中了。诗人的隐讽态度在于“妃子笑”与“无人知”,由此可见,千里迢迢飞送荔枝,完全为了博得一人的欢心,至于外人是不知内情的,看到快马飞驰的紧急情况,或许以为是为了军国大事呢?“妃子笑”的细节,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结构技巧:指位置作用。大家可以结合段落位置来理解——开头(开门见山、铺垫、伏笔),中间(过渡、承上启下),结尾(呼应开头、卒章显志)。
了解完不常考的两项后,我们着重梳理最常考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指语句的修饰方法。最常考的是比喻(生动形象)、拟人(赋予××以人的情感,表现了强烈的主观色彩)、夸张(想象丰富,突出了××的特点)。这些也是大家很熟悉的,所以不赘述。精龄老师要介绍一些大家并不很熟悉但在诗词鉴赏中会出现的修辞手法。
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多用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人物的细节描写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景物或场面的细节描写往往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对比衬托、气氛渲染等方法进行。细节描写的作用:
(1)刻画人物栩栩如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赏析】诗的第一句以仰视的角度写天上如眉的清月,第二句又写了低头所见的水面上的越中山色。一俯一仰之间,全方位多角度地勾勒出月色秀朗、溪水清澈的兰溪山色,朦胧飘渺,使人如同坠入仙境。
色彩渲染
古诗词中的色彩渲染是指诗词中用多种颜色的形容词来描绘画面,使画面色彩明丽。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借乐景反衬出离别或思归的哀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曲中的各种对仗唐诗、宋词和元曲中常遇见的对仗类格和名词的解释,并附有例句,共有:正名对、双拟对、连珠对(连绵对)、双声对、叠韵对、同类对、异类对、借对、掉字对、自成对、交股对、实字对、虚字句对、流水对、倒装对、逆挽对、错综对、意对、邻对、扇面对(隔句对)、衬豆对、鼎足对、连璧对、联珠对、叠句对、叠字对、鸾凤和鸣对、回文对、工对、宽对、正对、反对、合掌对计三十三种。

对仗是作诗填词的基础,是应当认真学习的。

有博友曾说,对仗就简单分为正对、反对和流水对不就行了,没必要搞那么复杂。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

唐诗、宋词和元曲中有各种类型的对仗,如果对对仗各的种类格或是名词含义所知甚少,不但自己练习、运用会受到局限,恐怕也难理解、欣赏唐诗、宋词、元曲中对仗的精妙之处。

关于对仗的讲究,古人总结出许多类格。

《文心雕龙》说对仗有四种对,即言对、事对、正对、反对。

《诗苑类格》说:“唐上官游韶谓诗有六对。

一曰正名对,天地日月是也;二曰同类对,花叶草茅是也;三曰连珠对,萧萧赫赫是也;四曰双声对,黄槐绿柳是也;五曰叠韵对,彷徨放旷是也;六曰双拟对,春树秋池是也”。

后来,这种对仗类格日渐增加,《文镜秘府论》综合元兢《髓脑》的六种对,皎然《诗议》的八种对及崔氏《唐朝新定诗格》的三种对,合而为二十九种对。

前人所流传下来的各种对仗类格,有的是属讲究如何字面对仗的;有的是属于琢磨句式对仗的,为便于理解,将它们分为“用字对仗法”与“琢句对仗法”,现将其中18种类格整理、删减如下:一、用字对仗法1、正名对,又名的名对、名正对正名对的特点在于“正”。

凡作对联,正正相对。

上句安天,下句安地;上句安山,下句安谷;上句安东,下句安西;上句安南,下句安北。

像这样的对仗称为正名对。

初学对联,宜用正名对。

如:东圃青梅发,西园绿草开。

上联中的“东”与“西”。

“园”与“圃”、“青”与“绿”、“梅”与“草”、“开”与“发”都是正名对。

2、双拟对所谓双拟对是在上下两联中,以一物比拟另一物,即“比、兴”的“比”。

如:议月眉欺月,论花颊胜花。

上联中有两个月字,中间隔以“眉欺”二字;下联提到两个花字,中间嵌入“颊胜”二字。

字虽重复出现,但却是两个复合词中的主要成分。

有独立的意义。

而上下两联,用了两个比喻,所以叫“双拟”。

3、连珠对,或联绵对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

像这样一文再读,二字双来,语意联绵,则称叠字对、连珠对或联绵对4、双声对如:秋露香佳菊,春风馥丽兰。

“佳菊”二字的声母都是“j”;“丽兰”二字的声母都是“l”。

像这样两字声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双声对。

像:奇琴、精酒;妍月、好花;素雪、丹灯;翻蜂、度蝶;黄槐、绿柳;意忆、心思;对德、会贤等都属双声对。

5、叠韵对如:放畅千般意,逍遥一个心。

“放畅”二字的韵母都是“ang”,“逍遥”二字的韵母都是“iao”。

像这样两字的韵母相同,而且上下联相对,就是叠韵对。

6、同类对同类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是最普通的对法,旧时代老师教学生的启蒙书,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等中的“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就是同类对。

如:东限琅琊台,西距孟津陆。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7、异类对异类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同类范畴的事物相对,也叫异名对。

如: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异类对就是指上句安天,下句安山;上句安鸟,下句安花;上句安风,下句安树。

异对优于同对。

8、借对借音甲字的发音跟乙字的发音相同,诗中用甲字,借同音的乙字跟联句中的相应的字相对。

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孟浩然《裴司士见访》)马骄珠汗落,胡舞白蹄斜。

(杜甫《秦州杂诗》)借“沧”为苍与蓝对;借“杨”为羊,与鸡相对;借“珠”为朱,与白相对。

借义或称为假对。

它通过借义手段来达到对仗工整的目的。

借义是利用词的多义性,通过一个词的某一种意义与相应的词构成对仗,但诗里所用的并不是这一种意义,而是另一种意义。

如杜甫《曲江》诗:借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寻常”一词具有多种含义,一为“平常”,一是“八尺为寻,倍寻为常”。

前者是一般的副词,后者是数量词,这里用寻常来对数词“七十”,用的是它本来具有的数量方面的含义,而诗中用的却是它副词方面的意义。

这就是“借义对”。

9、掉字对掉字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句中连用相同的字,而且上下联相对。

这也叫“掉字格”,这种对仗比较难,容易流于文字游戏。

如:座中醉客延醒客,江上晴云杂雨云。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10、自成对自成对是用字对仗的一种,就是一联的一比之中,同类名词自相对仗,又叫“就句对”、“当句对”或“互成对”。

古人在工对的权变中允许在联内进行自对,简称“自成对”。

如: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上联中的“吴”、“楚”自对,“东”、“南”自对;下联中的“乾”、“坤”自对,“日”、“夜”自对。

11、交股对交股对是用字对仗法的一种,就是用上联的第四字,对下联的第七字;下联的第四字,对上联的第七字。

如:春残叶密花枝少,睡起茶多酒盏疏。

以“密”对“疏”,以“多”对“少”,因为这种对仗形式交叉如剪股,所以叫交股对。

二、琢句对仗法12、实句对实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都不用虚字。

这个对法,有时很成功,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如果处理不当,也容易流于生涩。

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蔼)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13、虚字句对虚字句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上下联用虚字对仗。

如:且然聊耳尔,得也自知之。

(黄庭坚)如:孙行者,祖冲之。

祖对孙,冲对行,之对者(之乎者也嘛),对的工整。

14、流水对,又称串对流水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一般的对仗,都是并行的两件事物。

但流水对却是一意相承,两句可以当作一句来读。

这种对仗又称为“串对”。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杜甫在上句没说“穿峡”到那里去,下句才说出向洛阳去。

流水对是说上句的意思没说完,像流水一样,得流下去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意思。

流水是一个比喻词。

15、倒装对倒装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由于受平仄或词性的约束,故意把词语颠倒过来的一种对仗,也叫“倒插对”。

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这两句顺读是:莲动渔舟下;竹喧浣女归。

如果顺读,平仄式就完全变了。

为了适合平仄调,所以有意识地把词序颠倒过来用。

又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

(杜甫)顺读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这也是和上例同样的原因。

故意把词语颠倒来用。

阅读这种对仗时,必须注意这是倒装句,否则就很费解了。

16、逆挽对逆挽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在上比叙述现在情况,在下比则追溯往事,以使全联意思更完整。

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本是“冠剑”持节,“丁年”去国,可惜回朝之际,“楼台”已“非甲帐”了。

17、错综对错综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不拘位置,颠倒错综,以成对仗。

错综对主要是解决因平仄不调而采用的补救手法。

如: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

(李群玉)以“六幅”对“一段”,以“湘江”对“巫山”。

这种对仗,往往也是因为迁就平仄而成的。

如果是“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一段巫山云”,在意思上是很工整的对仗,在文理上也同样通顺,但是平仄上不合,只好这样颠倒错综相对了。

18、意对意对是琢句对仗法的一种,就是似对非对,不对又像是对,上下联以事意相关联,倒也别具一格。

如:春风潮水上,饮马杏花村。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这两联都是不对而又声势相应,所以不对似对。

没有线迹裁缝的痕迹,自然有一种妙趣。

除上文列举18种类格外,还有其它一些对仗类格或名词1、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用词义的门类比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所谓词义门类相近,如天文与时令、地理与宫室、器物与衣饰、植物与动物、方位对数量等的关系。

用这些意义接近的词为对,就是邻对。

如白居易《感春》中的两句:草青临水地,头白见花人。

草与头不同类,水与花不同类,地与人不同类,这可以算是邻对。

2、扇面对,又叫隔句对诗、词、曲对仗的一种格式,即隔句相对。

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便是扇面对。

各联中的出句和对句,本身不构成对仗。

诗中的扇面对如白居易的《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

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

词中的扇面对,如柳永的《玉蝴蝶》上片: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

曲中的扇面对,如卢挚的《节节高》:雨晴云散,满江明月;风微浪息,扁舟一叶。

有意思的是这个扇面对还是个错综对,本是应该“一叶扁舟”对“满江明月”的,为了在曲中月、叶押韵,故采用了倒装。

3、衬豆对我在《填词的对仗简述》中叙述过。

在词里面出句起首加一字豆的对仗(所谓“一字豆”就是读到这个字时要稍作停顿,以引起下文之意,一字豆是词的特点之一),叫衬豆对,最常见的是四字对,如:毛主席的《沁园春》上阕第四、五、六、七句: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将一字豆“望”字抛开,“长城内外”对“大河上下”;“惟余莽莽”对“顿失滔滔”。

就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下阕的第三、四、五、六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将一字豆“惜”字抛开,同样也成为工整的扇面对。

又如:正十分皓月,一半春光。

(吴文英《高阳台》)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曲的对仗要求比较自由,可平仄相对,也可平声相对,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散曲对式名目有多种形式。

《明代著名曲家宁王朱权所著的《太和正音谱》中有“对式名目”一则,其中有云:“合璧对:两句对者是。

连璧对:四句对者是。

鼎足对:三句对者是。

联珠对:多句对者是。

隔句对:长短句对者是。

鸾凤和鸣对:首尾相对,如《叨叨令》所对者是。

”4、鼎足对三句对仗,在元曲作品中随处可见。

如元散曲四大家之一的张可久的:山花红雨鹧鸪啼,院柳黄云燕子飞,池萍绿水鸳鸯睡。

再如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的:和露摘黄花,带霜分紫蟹,煮酒烧红叶。

5、连璧对四句对仗。

如无名氏《叨叨令》:黄尘万古长安路,折碑三尺邙山墓,西风一叶乌江渡,夕阳十里邯郸树。

这四句为连璧对,先后列出“长安路”、“邙山墓”、“乌江渡”(取霸王自刎乌江的典故)、“邯郸树”(取黄粱梦的典故)四种意象,分别冠以“黄尘”、“折碑”、“西风”、“夕阳”等修饰短语,使这四种意象蒙上了一层萧条、冷落的色彩。

也有人认为按正宫《叨叨令》,此为鸾凤和鸣对。

6、联珠对(不要误作连珠对,不是一个对)多句对仗,如:王实甫:《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句里有衬字)自别后遥山隐隐,更那堪远水粼粼。

见杨柳飞绵滚滚,对桃花醉脸醺醺。

透内阁香风阵阵,掩重门暮雨纷纷。

7、叠句对、叠字对曲中的叠字对和诗中的叠字对有差别。

如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