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内科门诊病历范文完整版本

中医内科门诊病历范文完整版本
患者信息
- 姓名:张三
- 性别:男
- 年龄:40岁
- 职业:教师
- 病历号:
主诉
患者主要感到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伴有食欲不振,大便溏泻,口苦纳差等症状。
现病史
患者经常感到腹部胀闷不适,大便频繁,并且伴随有食欲减退
和口苦纳差等不适症状,已有近一个月。
患者平时饮食偏好冷饮,
容易吃辣食物,工作压力较大。
既往史
患者无重大疾病史,但过去曾多次感到腹部不适和消化不良,
每次经历数天后症状自行缓解。
体格检查
患者一般情况良好,精神状态正常。
腹部轻压有轻微饱胀感,肝、脾、胆囊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
根据患者的主诉、现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脾胃虚
寒型消化不良。
中医辨证分型
辨认为脾胃虚寒型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寒湿内蕴证类型。
中医治疗方案
1. 药物治疗:
- 温中健脾方:包括党参、白术、炙甘草等中药,可补脾养胃、温中健脾,改善消化功能。
- 寒湿泄下方:包括紫苏籽、木香等中药,可祛除湿寒,促进
胃肠道蠕动。
2. 饮食调理:
- 避免食用生冷、油腻、辛辣食物,多食用易消化、温补的食物,如温热粥类、煮熟的蔬菜等。
- 注意餐饮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
3. 生活调理:
-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改善脾胃功能。
- 注意保暖,谨防受凉。
随访计划
患者每周复诊一次,观察症状变化和体格反应。
以上仅供参考,请患者遵循医生的指导,并配合治疗和调理。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实用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初诊于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3日上午9点。
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已有两周,易出汗、手脚发热已有五年,便秘、眼睛干燥已有一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正常,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有压痛,肝区有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略高。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属于胃热内盛,肝胆不和所致。
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等症状,属于阴虚火旺,肝肾不足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为胃热内盛,肝胆不和,阴虚火旺,肝肾不足。
治法:清热解毒,疏肝利胆,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黄连30克,黄芩20克,柴胡10克,白芍20克,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熟地黄2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就诊时间为2017年8月27日上午9点。
问诊: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
望闻切诊:患者精神状态良好,形体稍有恢复。
舌质偏红,苔薄白而干燥,脉细数。
脘部轻微压痛,肝区无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正常。
辩证分析: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有所缓解,但手脚发热、便秘、眼睛干燥仍然存在,说明肝肾阴虚火旺的症状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诊断:中医诊断为肝肾阴虚火旺。
治法:滋阴降火,补肝肾。
处方:生地黄30克,山药20克,熟地黄20克,丹参15克,当归15克,黄芪15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甘草6克。
医嘱:饮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
多喝水,保持口腔卫生。
忌烟酒,保持心情舒畅。
每日服药三次,每次服药后饮水。
医师:XXX刻下症:患者近1个月来,常感心悸不安,伴有头晕,气短,乏力等症状,加重时有胸闷,但无胸痛,无恶心呕吐,无发热,无出汗,无失眠,无口干口苦,无小便不畅等症状。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中医妇科门诊病历书写范文
病历姓名:李XX 性别:女年龄:38岁
门诊日期:2021年8月12日
主诉:月经不调、腹痛
现病史:患者近半年来月经周期不规律,时长不一,间歇腹痛。
每次经量中等,质地暗红色,不伴有明显血块。
腹痛部位在下腹部,呈持续性隐痛,疼痛程度可适度增加,无放射痛,无腹胀、乏力、纳差等不适症状。
既往史:否认药物过敏史、手术史等。
个人史:婚育史:已婚、生育两次,现无怀孕计划。
月经史:初潮14岁,周期不规律,一般为30-40天,经期5-7天,无
特殊异常。
曾有一次紧急避孕措施。
家族史: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
查体:神清,精神状态良好,一般情况可。
血压:
120/80mmHg,心率:76次/分钟。
妇科检查:外阴、阴道无
明显异常。
子宫大小正常,质地稍软,活动度尚可,无压痛。
双侧附件未扪及明显异常。
初步诊断:月经不调、功能性腹痛
辅助检查:B超检查示:子宫大小正常,内膜厚度不均匀。
诊疗计划:中医辨证分型:肝郁血瘀证。
治则:疏肝理气、活血祛瘀。
方药:调理月经方加减。
方剂:柴胡调理汤
处方:柴胡12g,白芍12g,川芎9g,赤芍9g,丹参9g,当归9g,香附9g,郁金9g,人参9g,山楂9g,柴胡9g。
用法:一副煎服,每日一剂。
饮食:忌辛辣、油腻食物,注意饮食规律。
生活建议:增加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
复诊日期:2021年8月25日,观察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签名:。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4.5×1012/L WBC2.98×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中医门诊病历 范例

中医门诊病历范例
患者背景:男,15岁。
主诉:患者于本月上旬起突发耳鸣、鼻塞、头晕、头痛,发作数次,伴有乏力、胸胁痞闷,休息后好转,其中鼻塞现仍维持时间较长,右耳有渗出,就诊求医。
体格检查:血压118/73,心率73次/分,体温37.2℃,痰质量,口腔淡暗、舌质淡红、轻动脉络细密。
头颈色苔垂正常,目瞳清澈,无红肿,耳道膈闭可闻胆粉高音,ncs 双侧耳朵弱收缩、右耳多渗出液,部分无收缩;鼻内有肥厚的肉芽、多汁性浊物;鼻孔能正常呼吸,无阻塞症状。
诊断结果:双侧鼻炎,右耳进行性外耳炎。
中医辩证:辩证为气虚湿郁。
治疗方案:施以补益女人汤,外附桔梗石榴膏,口服丹参、温馨生服用药。
病情评价:经过一周治疗,患者鼻塞症状明显好转,耳渗减少,精神进一步改善。
防治指导:平时应该多准备热茶、保暖衣物,勤洗澡,多运动锻炼,注意保暖,减少受寒;多吃生津旺肾、补气养血的食物,合理搭配饮食;勤于用药,补血补虚。
防治失调导致的鼻。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姓名:XXX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初诊时间:2017-8-23,9:00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2周,易出汗、手脚发热5年,便秘、眼干1年。
现病史: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现症: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现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因饮食不当,脾胃失调,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易出汗、手脚发热,便秘、眼干等症状。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复诊时间:2017-8-27,9:00主诉:病情无明显好转。
现病史:患者服用中药4剂后,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望闻切诊:精神状态正常,舌质红,舌苔黄腻,脉细弦。
脘部有压痛。
辅助检查:无辩证分析:患者脾胃虚弱,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导致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疼痛等症状未见明显好转。
诊断:中医诊断为脾胃虚弱,湿热内生,口臭。
治法:健脾祛湿,清热解毒。
处方: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炙甘草6克,半夏10克,黄连6克,连翘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草果3个。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医嘱:忌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情绪稳定。
医师:XXX××无辩证分析:患者突发心悸不安,胸闷气短,为心血不足所致。
加之劳累、精神紧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心脏功能失调。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血不足西医诊断:无治法:益心血,调和气血处方:丹参15g黄芪15g当归12g白芍15g川芎10g熟地15g茯苓15g甘草6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中医门诊内科病历范文

1.刘某,女,46岁,主诉:尿频,尿急3天。
现病史:尿频、尿急,无尿痛,每日排尿次数最多达16次,小腹发凉,纳可,眠可,大便调。
舌脉:舌淡,苔薄白,脉沉。
诊断:尿频病,肾气不固证。
治以补益肾气,固摄缩尿。
处方如下:熟地、山药、山萸肉、黄芪各2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鸡内金15g,益智仁、桑螵蛸、炒白术、覆盆子、陈皮各10g,砂仁5g,3 剂,每日 1 剂,水煎 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温服。
二诊:尿频症状无好转,原方加杜仲、续断、桑寄生各15g,3剂。
三诊:8月16日,尿频症状仍无好转,舌淡、苔薄白,脉沉。
改治以温通心阳为法,方用瓜蒌薤白桂枝汤加减,方药如下:瓜蒌、薤白、桂枝各10g,浮小麦、煅牡蛎各30g,豆蔻10g,木香3g,3 剂。
2.赵某,女,52岁,主诉:尿频、尿急5 天。
现病史:伴有尿频遇冷加重,夜尿频甚,畏寒,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尿频,证属肾气不固证,治以补肾固摄为法,处方:山药、山茱萸、益智仁、鸡内金、炒白术、金樱子各15g,桑螵蛸、佛手、丹参10g,砂仁5g,黄芪30g,5 剂。
每日1 剂,水煎2 次,取汁400mL,每次200mL,每日早、晚2 次服。
二诊:尿频未见好转,舌淡暗,苔白微腻,脉沉。
在原方中加入瓜蒌、薤白、桂枝各10g,4 剂。
3.袁某,女,77 岁。
主诉:咳嗽咳痰半个月。
现病史:患者半月前因吹风受凉导致感冒,伴见咳嗽咯痰,色白稀,自行服用头孢呋辛酯片、氨溴索口服液后症状无明显好转。
门诊就诊时症见咳嗽,咯痰,痰色白而稀,量多,口干,活动时感胸闷气喘,胃纳不香,夜寐差,小便调,大便软烂,平素怕冷。
舌质淡、苔白微腻、边有齿痕,脉沉缓。
查体:咽喉部轻度充血。
两肺听诊呼吸音稍粗,未闻及啰音。
西医诊断:感冒后咳嗽。
中医诊断:咳嗽(寒饮伏肺)。
治宜散寒解表、温肺化饮。
予小青龙汤加减,具体方药如下:姜半夏、麻黄、杏仁、桂枝各10g,生姜6g,细辛3g,白芍15g,炙甘草5g。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

中医门诊病历书写模板患者___女性,59岁,主诉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患者曾患有食道炎和浅表性胃炎。
医生进行望、闻、切诊,发现患者精神状态一般,舌头边缘红,苔薄白,脉濡数。
经过辅助检查,发现患者血常规正常。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注意饮食,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2017-8-27,9:00患者口臭、口渴、吐酸水、脘部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手脚热和便秘等症状也有所改善。
医生继续保持原来的治疗方案,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中医诊断:肝胃不和,气滞血瘀,阴虚火旺。
治疗方案:疏肝和胃,清热解毒,滋阴润燥。
处方:柴胡6克,黄芩10克,丹参10克,白芍15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生地黄20克,黄连6克,甘草6克。
医生建议患者继续注意饮食和生活惯,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态。
初诊记录:患者于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当地乡医予以“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且在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现症表现为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望闻切诊发现患者形体壮实,精神一般,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综合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中医诊断为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为心律失常、心动过速。
治法为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为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疾病名称:胃痛科室医生姓名:杨建新初诊记录姓名:陈××性别:男年龄:3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 问诊主诉:胃脘部疼痛,反复性发作15年,复发4天,加重1天。
现病史:患者15年前因工作紧张、饮食无规律致胃脘部疼痛,经服中药后病情缓解,以后经常反复发作。
2015年8月在某医院做纤维胃镜检查,示“胃窦部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刻下症:此次患者于4天前,因工作不顺心、饮酒过多而再次复发,自服“止痛药”无效。
现患者胃脘部灼痛,纳差,胁胀,情绪不宁,伴吞酸、嘈杂、呃逆。
大便偏干,小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
辅助检查:血常规:×1012/L ×1010/L:辩证分析:既往有胃脘痛病史,此次因情志不适、饮酒过多,化为火热而侵及肝胃,肝胃不和而致上述诸症。
诊断:中医诊断:胃脘痛肝胃不和西医诊断:1、急性胃炎2、胃溃疡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建议做上消化道造影或电子胃镜检查。
进软食,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胃脘部灼痛减轻,胁胀缓解,吞酸好转,但仍呃逆。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边红苔薄白,脉弦细。
胃脘部触痛不明显。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呃逆仍在,前方应加上降逆止呃药物生姜。
诊断:同前。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降逆止呃。
处方:白芍30克柴胡6克法半夏10克川芎12克香附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郁金12克吴茱萸4克黄连6克甘草6克生姜7片3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二、疾病名称:口臭初诊记录姓名:马某性别:女年龄:59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口渴口臭、吐酸水、脘部痛2周,易出汗、手脚热5年,便干、眼睛干1年。
现病史:食道炎、浅表性胃炎刻下症:此次患者于2天前,因饮酒过多,进食辛辣刺激食物而再次复发。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望诊:舌苔黄腻,腐苔,爪甲有棱闻诊:口臭切诊:脉细滑辩证分析:既往有嗜食辛辣食物习惯,口内气味浊臭,他人不敢靠近。
此次因饮食不加节制,辛辣食物化热伤阴。
诊断:中医诊断:肝阴虚证胃气阴两虚西医诊断:无治法:滋肝胃阴,清热生津:处方:竹茹10g 石斛10g 太子参30g 佩兰30g白薇10g 沙参12g 地骨皮12g 煅瓦楞子30g枇杷叶15g 桔梗15g 生石膏15g 苍术12g莱菔子15g 香橼10g 佛手10g 芦根30g葛根15g 代赭子30g 陈皮10g 叩仁1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忌辛辣刺激之品,禁酒,戒怒。
医师:杨××三、疾病名称:痞满{初诊记录姓名:丁某性别:男年龄:2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饭后肚胀1年。
现病史:患者1年前由于进食时与家人生气,出现腹胀,呃逆不止,后当地乡医予健胃消食药物口服,症状缓解,此后每于情绪紧张恼怒之时频发,发作时心烦意乱,不欲饮食。
刻下症:此次发作5日,心下痞闷不舒,如有覆杯,伴多梦、小便黄,平素易怒。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额头暗淡无光,手指节大,反甲,舌尖红,苔黄腻,脉弦。
辅助检查:电子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
|辩证分析:素有进食后腹胀病史,且情绪变化后加重,此为肝气郁滞,横逆反胃,中焦气机逆乱,升降失司。
诊断:中医诊断:痞满肝脾不调,心脾两虚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治法:疏肝理脾,益气养血处方:柴胡10g 郁金10g 茯苓15g 佩兰30g枳实10g 党参15g 生黄芪20g 苍术10g陈皮10g 莱菔子30g 竹茹10g 石斛10g¥沙参10g 当归12g 全瓜蒌30g 香橼10g佛手10g 白茅根30g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少吃凉食。
医师:杨××四、疾病名称:心悸初诊记录姓名:魏某性别:男年龄:55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心悸不安1个月。
[现病史:患者1月前睡眠中突然出现心悸不止,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小时,自行缓解,后不敢入睡。
昼日当地乡医予“丹参滴丸”,症状未见明显缓解,时轻时重,每于劳累或精神紧张时加重。
刻下症: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稍白,形寒肢冷。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心电图示:心率120次/分。
辩证分析:患者平素心虚胆怯,畏寒肢冷,此次发作在夜晚睡眠中,阳气虚衰,心阳不振,心神失养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心悸心阳不振(西医诊断:心律失常心动过速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0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7剂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注意保暖。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7剂后,自觉心悸缓解,无胸闷气短,仍然畏寒怕冷。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
但畏寒仍在,前方应加重淡附片用量。
诊断:同前。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处方:桂枝20克炙甘草10克龙骨20克牡蛎20克丹参20克党参10克麦冬20克五味子15克黄芪30克淡附片15克(先煎)茯苓40克白术2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五、疾病名称:胁痛初诊记录姓名:王某性别:女年龄:5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右胁肋胀痛3日。
·现病史:患者3日前进食油腻食物后出现右胁肋部胀痛,牵及右肩背部,伴发热。
刻下症:发热,,纳呆恶心,厌食油腻,口苦口干,大便干。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
右胁肋触痛拒按。
辅助检查:彩超示:胆囊肿大。
辩证分析:素有嗜食肥甘厚味喜好,此次进食油腻后突然发作,胆腑气机不得疏泄,郁而化热,湿与热结。
结合彩超显示,此为湿热蕴结胆腑,气机瘀滞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胁痛湿热蕴结*西医诊断:急性胆囊炎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先煎)大黄10克芒硝10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进食半流质。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自觉胁痛缓解,无牵及痛,发热已退。
二便正常。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一般。
舌淡红薄白腻,脉弦滑。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大便已规律,宜去掉前方大黄。
"诊断:同前。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大黄1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六、疾病名称:水肿初诊记录姓名:薛某性别:男年龄:6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双下肢水肿2个月。
现病史:患者两个月前因感冒后出现双小腿水肿,按之凹陷不起,初起未引起重视,晨起较轻,夜幕加重,未予特殊治疗,症状时轻时重。
刻下症:此次5日前觉症状加重,下肢沉重,畏寒怕冷,心悸气促,腰部酸重,尿量明显减少,面色灰滞。
既往史:无望闻切诊形体较瘦,精神差。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
双小腿胫骨侧指凹性水肿。
辅助检查:】尿常规、肾功能未见异常。
辩证分析:患者素有阳虚病史,此次继发于感冒之后,邪气循经直入太阳腑,膀胱气化不利,水液运行失常,聚而成水,湿为阴邪,湿性趋下,故而下肢水肿。
诊断:中医诊断:水肿脾肾阳虚西医诊断:内分泌水肿治法:补脾益肾,化气行水处方:淡附片10克肉桂6克茯苓20克炒白术20克猪苓20克泽泻20克桂枝12克大腹皮12克-木香8克厚朴12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低盐饮食。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水肿消退,尿量增多。
望闻切诊形体较瘦,精神差。
舌质淡胖苔白,脉沉迟。
辅助检查:同前。
辩证分析:上方服用有效,症状好转,小便量正常。
宜攻补兼施,佐以补气药物。
诊断:同前。
治法:清热化湿,理气通络处方:车前子20克龙胆草10克黄芩15克当归10克泽泻20克栀子10克甘草10克柴胡2克^川木通20克青皮10克大黄10克黄芪20克汉防己10克7剂,水煎,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
医嘱:同前。
医师:杨××七、疾病名称:眩晕初诊记录姓名:胡某性别:女年龄:62岁科别:中医科2017-8-23,9:00¥问诊主诉:眩晕1周。
现病史:患者1周前因同家人生气后出现眩晕,耳鸣,肢体麻木,面红目赤,食物旋转,不能自持。
症状稍缓解后由家人陪同到乡医处测血压BP180/110 mmHg,口服“硝苯地平缓释片”后缓解。
刻下症:此次2日前再次眩晕,头痛且胀,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行走困难,颜面潮红。
既往史:糖尿病史5年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差。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BP160/100mmHg。
头颅CT示:平扫未见异常。
辩证分析:患者平素性情急躁,阴虚阳亢,此次发作因与家人生气,致使肝阳暴张,气血上逆,阴阳气血不相顺接,此为肝肾阴亏于下,肝阳暴亢于上所致。
诊断:-中医诊断:眩晕风阳上扰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处方:天麻10克钩藤10克石决明20克盐杜仲15克怀牛膝20克桑寄生20克栀子12克黄芩12克益母草15克茯神12克夜交藤15克珍珠母20克3剂水冲服每日一剂,早晚饭后半小时服^医嘱:休息静养,减少活动,戒怒戒躁。
医师:杨××复诊记录科别:中医科 2017-8-27,9:00问诊主诉:病史同前。
现病史:患者服上述中药3剂后,眩晕好转,睡眠已佳,口苦口干。
望闻切诊形体壮实,精神差。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辅助检查: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