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优质护理的临床分析

妊高症产妇产后出血优质护理的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6-04-21T16:59:29.857Z 来源:《中西医结合护理》2015年11月第11期作者:邱建华[导读] 广元市中医医院妇产科针对妊高症产妇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降低出血量.

广元市中医医院妇产科四川广元 628000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妊高症产妇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的方法以及对产后出血的影响,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妊高症产妇资料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产后平均出血量和护理满意度,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平均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妊高症产妇护理工作中开展优质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降低出血量,确保母婴安全,显著提升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应该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大力推广使用。

【关键词】妊高症;产后出血;优质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1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018(2015)11-96-01

妊高症属于医院妇产科中十分多见的一类产后疾病,主要是由于产妇全身小动脉痉挛出现高血压、产后出血以及蛋白尿等症状,妊高症的发病率非常高,患者病情一般比较重,重度妊高症患者非常容易导致产妇脑出血、子痫以及心肾衰竭等,对于产妇和围产儿的生命安全产生威胁[1]。为妊高症产妇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极其重要,特别是在其产后出血的护理工作中,优质护理能够减少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降低出血量。本文选取妊高症产妇资料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产后平均出血量和护理满意度,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到2015年3月妊高症产妇资料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80例患者全部存在产后出血现象,患者全部排除其它重大疾病,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初产妇26例,经产妇14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3~32岁之间,平均25.7±1.9岁;观察组患者中初产妇25例,经产妇15例,患者的年龄区间在22~34岁之间,平均26.0±1.6岁;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本资料比较没有明显的区别(P>0.05),可以进行比较。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4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其中包括常规病房护理、常规生命体征检测以及遵医嘱给药等;观察组40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因为大部分患者十分担心自身疾病为新生儿带去影响,所以情绪不是非常稳定,对于患者的身体恢复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的焦虑情绪获得缓解;妊高症患者对于病房的要求比较高,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创建优质的病房护理,确保患者所在病房的干净整洁,保证病房湿度以及温度适宜,使患者可以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下得到充分的休息,确保睡眠质量;当患者分娩之后,为了降低产后出血的情况发生,护理人员可以将新生儿放于母亲胸前,通过新生儿的吸吮动作加快患者反射性分泌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现产后出血的几率,患者分娩之后,护理人员需要提高对其所在病房的巡视工作,按时检查患者的宫底和子宫收缩情况,对于患者的出血量和血液颜色严密观察,防止出现其它不良并发症;针对已经发生产后出血的患者,医护人员需要马上查找引起产后出血的因素,通过有效的处理对策进行止血治疗,倘若出血原因为产妇凝血功能发生问题,需要为其提供抗凝治疗,倘若出血原因为胎盘因素,需要在无菌操作之下实施清宫术或是将胎盘取出,倘若出血原因为宫缩问题,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进行子宫按摩,刺激子宫收缩,加快血块的排出,倘若出血原因为产道损伤,需要马上进行缝合,如果上述处理方式依旧没有起到止血的作用,需要做好子宫切除的准备,保证患者生命安全[2];为患者提供清淡容易消化的饮食,指导患者多食用高维生素食物,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1.3 评价指标

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平均出血量,通过护理满意度自制量表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满分为100分,得分在8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得分在60分到80分之间为一般满意,得分小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其中将P<0.05归纳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产后平均出血量为307.1±129.4ml,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458.5±122.3ml(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细数值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高血压症简称妊高症,属于一类发生在妊娠期比较特殊的高血压疾病,患者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会导致子痫、产后出血以及胎盘早剥等不良并发症[3]。优质护理属于一类非常有效的综合性护理措施,可以缓解患者不良情绪,使患者建立积极乐观的治疗状态,为患者产后出血原因进行分析,采取有效的治疗处理,将出血量进行控制,促进患者的恢复效果[4]。通过对本文患者的分组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产后平均出血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针对妊高症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工作能够显著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几率,降低出血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实用】-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之首。 1.护理评估 1.1病史评估:评估产妇是否有诱发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1.2身体状况评估:评估产妇生命体征及有无休克表现;准确评估产后出血量。 1.3辅助检查:血型,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 2.护理问题 2.1组织灌注不足 2.2有感染的危险 2.3恐惧 3.护理措施 3.1预防产后出血 3.1.1做好孕期保健:对有凝血功能障碍的孕妇应积极治疗后妊娠,不宜妊娠者应及时终止妊娠;对具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加强孕期保健,提前入院治疗。 3.1.2正确处理产程:第一产程应防止产程延长,密切观察产妇的身体和心理状况,保证产妇充分的休息和饮食;第二产程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第三产程应注意观察胎盘、胎膜娩出情况。 3.1.3加强产后观察:产后两小时应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子宫收缩、阴道流血及伤口情况。 3.2针对病因,迅速止血 3.2.1子宫收缩乏力:加强子宫收缩是迅速有效的止血方法:具体有按摩子宫;合理应用宫缩剂;无菌纱布填塞宫腔局部止血,24小时后取出;对于严重持久的产后出血可采取结扎盆腔血管,栓塞髂内动脉或子宫动脉;难以控制危及产妇生命的出血可切除子宫。 3.2.2胎盘因素:如因为膀胱过度膨胀影响胎盘排出,应导尿排空膀胱;如怀疑胎盘植入,应考虑手术切除子宫;若是胎盘残留则可进行刮宫术或钳刮术,胎盘粘连可行手剥胎盘。

3.2.3软产道裂伤:止血同时应按照解剖层次逐层缝合裂伤,如有血肿形成应切开清楚血肿然后缝合止血,必要时放置引流条。 3.2.4凝血功能障碍:应在积极止血的同时治疗原发病,根据不同病因,输入血小板、凝血酶原复合物、凝血因子、新鲜血浆等。 3.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和纠正休克、观察阴道流血量、产妇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变化,建立静脉通道,及时补充血容量,配合医生进行抢救。 3.4心理护理:产后出血时,产妇及家属都会表现出担心、紧张、焦虑等情绪,这时需要护理人员主动关心产妇,减轻产妇心理压力;另外应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和交流,减轻家属心理负担。 4.健康教育: 4.1产后大出血后产妇一般身体较为虚弱,因此应与产妇和家属一起制定产后康复计划,适度活动有助于产妇身体恢复。 4.2保证充足合理的营养,注意多进食富含铁的食物,有利于纠正失血引起的贫血。 4.3指导产妇观察子宫复旧及伤口情况,如有异常及时就诊。 5.护理评价 5.1产妇血容量正常。 5.2产妇体温及血象正常,伤口及恶露无异常。 5.3产妇配合治疗。

产后出血256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256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分娩期危机生命的主要发症之一,根据文献资料报道在我国孕产妇死亡病例中,约8%是由产后出血引起[1],所以分析产后出血的原因,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是最大限度的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关键。通过对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256例发生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采用产后出血诊断标准为胎儿娩出后24 h内出血量>500 ml[2],≥1000 ml为重度产后出血。本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30218例产妇中,阴道分娩16041例(占53.08%);剖宫产14177例(占46.92%)。发生产后出血256例(0.85%);198例经过压迫止血,止血药物应用等保守治疗,症状好转,58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急诊行子宫切除。经过抢救,所有患者均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 1. 2 方法通过对256例产后出血产妇的年龄、孕产次、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出血原因、胎儿体重、妊娠合并症及治疗措施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指标见表1。患者产后出血量测定方法采用常规的称重法和容积法相结合,保证观察指标的精确度。 1. 3 统计学方法通过以出血量为因变量分析,以年龄、孕产次、孕周、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异常)、妊娠常见合并症、并发症(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耐量受损及糖尿病,妊娠合并贫血、携带乙肝病毒)、孕妇体质量指数、胎儿体重、瘢痕子宫、妊娠合并子宫肌瘤、妊娠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及盆腔炎为自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孕次、分娩前血色素、孕妇体质量指数、分娩方式、宫缩乏力等5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收治的30218例产妇中,阴道分娩16041例(53.08%);剖宫产14177例(46.92%)。发生产后出血256例(0.85%);198例经过压迫止血,止血药物应用等保守治疗,症状好转,59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急诊行子宫切除,经过抢救,所有患者均恢复出院,无死亡病例。 3 讨论 产后出血目前是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首位原因之一,据国内文献资料报道我国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6%~6.4%[3]。产妇若短时间内出现大量失血,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危及生命。同时低血容量时间过长常导致脑垂体缺血、缺氧坏死,即使经过抢救治疗后也会给孕妇留下不可治愈的后遗症——希恩综合征,及

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产后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 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租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通过护理后,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焦虑、恐惧心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产后出血量等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从而有效的控制产后出血,减少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标签:产后出血;患者;护理措施 产后出血指的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产后并发症,在胎儿出生的24h内,产妇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或者在产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产后出血是导致我国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护理人员在产后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临床症状,如果发生产后出血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相对应的治疗措施,避免危险的发生,降低产妇的病死率。另外,由于产妇的自身身体素质、出血量等不同,预后将会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健康具有一定的影响,护理人员就需要加强对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观察,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1]。本研究通过对我院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相关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3月收治的64例产后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租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年龄22~42岁,平均年龄为(26.15± 2.01)岁。剖宫产42例,阴道分娩22例;初产妇35例,经产妇29例。产后出血原因:宫缩乏力39例,胎盘因素17例,软产道损伤7例,产后尿潴留1例。两组患者年龄、病因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予对照组常規护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给予患者一定的常规指导。取患者平卧位,适当的抬高患者的下肢,以便利于静脉回流,确保重要脏器的供血供氧。告知患者注意保暖,多饮水。给予观察组综合护理,其具体的护理措施如下。 1.2.1心理护理由于产妇产后出血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护理人员需要和产妇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应以真诚的语言,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耐心细致的替患者排忧解难,帮助患者树立起对产后出血的正确态度,使之以最佳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配合治疗和护理。告知患者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和处理方式以及后果等,倾听患者的内心想法,并采取相应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如果产后出血症状没有得到缓解,需要及时通知医生,遵循医生的医嘱服用药物。对所进行的操作要给予解释,告知患者,鼓励产妇增进饮食和补充足够的水分,有利于产妇的身体恢复。部分产妇不满意新生儿性别而有情

产后出血12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120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导致产妇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4236例产妇,对其中120例产后出血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生产后出血患者120例,发生率为2.83%(120/4236);宫缩乏力(69.17%)和胎盘因素(12.50%)是主要的产后出血原因;剖宫产的产后出血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产后出血主要与胎膜早破、羊水过多、妊娠高血压、双胞胎、巨大儿、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子宫肌瘤、贫血等有关,高危因素患者93 例(77.50%),无高危因素患者27 例(22.50%);其中高危因素中主要以妊娠期高血压最多,其次为瘢痕子宫。发生在产后2 h 的82例,占68.33%,2~24 h内38 例,占31.67%。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及孕期系统保健,筛查高危因素,加强高危妊娠的管理,减少社会因素剖宫产,以降低因产后出血引起的合并症及孕产妇死亡率。 关键词产后出血;出血原因;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500 ml,其为产妇分娩时的严重并发症,为我国产妇死亡的首位原因[1]。由于产后出血发生一般比较突然且为大量出血可导致失血性休克造成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影响产妇身心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为探讨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及产前可能存在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对2013 年1月~2016年1月马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分娩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1月~2016年1月在马关县人民医院妇产科接受分娩的4236例产妇,其中产后出血产妇120例,年龄18~43岁,平均年龄(24.24±6.48)岁。120例产后出血患者中,产前检查≥3次82例,产前检查3次且有分娩史36例。 1. 2 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分娩出生后24 h内产妇的出血量>500 ml。出血量测量:①剖宫产:羊水量采用负压瓶集血给予除去,于术中将胎膜刺破后采用吸引器尽可能吸净羊水同时进行计量,手术完毕后再进行计量,两者之差即为出血量,手术过程中使用的布巾、纱布根据面积法计量(统一规格纱布大块的=50 ml血液、小块的=30 ml血液,双层巾16 cm×16 cm=10 ml 血液),手术完毕回病房后24 h内使用统一的会阴垫,用后进行称重,血液的毫升数=(使用后重量-使用前重量)/1.05。②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后迅速将聚血器置于产妇臀下至产后2 h取出,产后出血的测量法与剖宫产患者的方法相同。 1. 3 方法对120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 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要点

产后出血的原因及护理要点 发表时间:2013-01-04T14:18:41.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0期供稿作者:张广萍[导读] 若流血多者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早处理,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损伤及血肿。 张广萍 (吉林省梅河口市妇幼保健院吉林梅河口 135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270-02 【摘要】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产妇四大死亡原因之一。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是宫缩乏力,在我国目前居首位。可分为宫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及凝血功能障碍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关键词】产后出血原因护理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ml以上。80%以上发生在产后2小时之内随失血速度及产妇体质不同而异。短时间内大量失血可发生失血性休克.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产后出血的原因可分为宫缩乏力、软产道损伤、胎盘因素、凝血功能障碍。 1 子宫收缩乏力 1.1 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产程时间过长或难产,造成产妇体力衰竭;临产后过多地输入镇静剂、麻醉剂、解痉剂。产妇合并有急慢性的全身性疾病。 1.2 局部因素(1)子宫过度膨胀如:多胎妊娠。巨大儿,羊水过多,使子宫纤维过度伸展,失去弹性。(2)子宫肌水种,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或严重贫血。(3)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或子宫畸形,影响子宫肌的正常收缩。(4)胎盘早剥所致子宫胎盘卒中,以及前置胎盘均可以引起产后出血。 2 软产道损伤 2.1 为产后出血的另一个原因。产力、产道、胎儿方面的因素急产、胎儿过大,软产道组织弹性差,产力过强。往往可致胎儿尚未娩出时宫颈和阴道已有裂伤。 2.2 保护会阴不当由于助产手术操作不当,也可致会阴阴道裂伤。会阴侧切过小,致胎儿娩出时,形成会阴裂伤。 3 胎盘闪素 3.1 胎盘龆5分剥离或剥离后滞留,胎盘嵌顿,防碍宫缩。 3.2 胎盘粘连多次人工流产易致子宫内膜受损而发生感染,子宫内膜炎可导致胎盘粘连。 3.3 胎盘胎膜残留因过早牵拉脐带及过早用力揉挤子宫所致。 3.4 胎盘植入,部分胎盘植入,因胎盘部分剥离、部分未剥离,导致子宫收缩不良,血窦不能关闭而引起子宫出血,而完全性植入则因未剥离而不出血。 4 凝血功能障碍 4.1 妊娠并发症常有重度妊高症、重型胎盘早剥、羊水栓塞、死胎滞留过久,影响凝血功能,发生DIC。 4.2 合并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皿,重型肝炎等。 5 护理要点 预防: 5.1 加强孕前保健对妇产科门诊就医或孕前咨询检查的育龄妇女,发现暂不能、不宜或不愿生育者,应认真进行避孕宣教,避免或减少人工流产术,可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 5.2 重视产前检查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做好产前检查绝大多数产后出血可以避免。识别高危因素,积极治疗妊娠合并症及各种并发症,尤其是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肝炎,贫血,血液病,多胎妊娠,羊水过多等孕妇有针对性地加强健康教育,促进孕妇到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分娩,以便及早处理。 5.3 对入院待产的孕妇应加强心理护理待产孕妇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担心分娩时疼痛,产程是否顺利,母子能否平安,从而产生恐惧,焦虑的负性心理,导致产程延长、产妇疲劳、体力衰竭,易诱发产后出血。因此,护理人员应向其讲解分娩的经过及分娩过程中的配合,疼痛的性质等,给予积极性言语,减轻或消除其负性心理,增强对分娩的信心。 5.4 正确处理分娩过程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妇的情况注意休息及营养的补充,严密观察产程进展,避免产程延长,合理使用镇静剂,以利于产妇休息和加速第一产程进展。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正确使用腹压,对高危因索的产妇,做好及早处理的准备,适时做会阴侧切术,提高接生技术,当胎肩娩出后,即静脉滴注催产素,以加强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第三产程:是预防产后出血的关键。准确估计产后出血量,胎盘未剥离前,不可过早牵拉脐带或按摩子宫,等待胎盘自己剥离。若流血多者应立即查明原因,及早处理,仔细检查胎盘胎膜娩出是否完整,软产道有无损伤及血肿。 5.5 产后护理:产后2小时是产后出血发生高峰期,故应重点监护。密切观察产妇的一般情况,生命体征,阴道流血,宫缩情况,医务人员定期巡视,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产后出血82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82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本地为边疆多民族地区,其中大部分患者缺乏保健意识,部分患者不做产前检查或不规范产前检查,给产后出血埋下隐患。本文回顾分析本院6年来收治的82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2012年12月在本院住院分娩发生产后出血患者64例,在乡镇卫生院、家中分娩发生产后出血转我院救治患者18例,共82例,其中阴道分娩51例,剖宫产31例,年龄17~42岁,平均29.5岁;孕周35~42w,平均38.5w;初产妇47例,经产妇35例;既往剖宫产史24例,人工流产、引产史者49例。 1.2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失血性休克指组织低灌注致低血容量,表现为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细数,严重时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1.3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在本院分娩者则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1表示失血30%~50%,约1500~2500ml。最少500ml,最多达4000ml,平均888.5ml。出血量>1000ml者41例,其中休克36例,占43.90%,输血39例,占47.56%。 2结果 2.1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43例,占52.43%;胎盘因素27例,占32.92%,其中宫缩乏力致胎盘滞留3例,胎盘植入3例,前置胎盘11例,胎盘残留2例,胎盘早剥8例。软产道裂伤8例,占9.75%,3例为在家中分娩致阴道壁裂伤出血导致休克;宫颈裂伤3例;阴道壁血肿2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占4.87%。 2.2分娩方式阴道分娩51例,其中在乡镇卫生院及家中分娩9例;剖宫产31例。 2.3产后出血与引产流产关系本资料中82例,有引产或流产史49例,占59.75%,无引产、流产史33例,占40.24%。 2.4产后出血与高危因素的关系本院为县级医院,多数高危妊娠由乡镇医院转入本院,高危因素者主要有双胎、巨大胎儿、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早剥、瘢痕子宫、妊娠高血压疾病、妊娠期脂肪肝、贫血、胎膜早破、子宫肌瘤、原有异位妊娠病史等。有高危因素者70例,占85.36%,无高危因素者12例,占14.64%。

产后出血89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89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及高危因素,并采用综合干预及预防措施,提 高产科质量及救治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方法对我院2011年9月~2012年 9月收治的3258人中发生产后出血的89例产后出血产妇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资料中,产后出血发生率经产妇明显高于初产妇(P<0.05);有剖宫 产术、妊娠并发症、流产史及产程延长者均高于无上述高危因素者,两者比较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出血原因位于前3位的为:宫缩乏力74例 (83.14%);产程延长28例(31.46%);胎盘因素19例(21.35%)。出血量500~1000mL者72例(80.89%);1000~2000mL者15例(16.85%),出血量>2000mL 发生失血性休克者2例(2.45%)。出血时间均发生在产后2h内。结论剖宫产术、妊娠并发症、流产史及分娩史、产程延长与产后出血有相关性,宫缩乏力是产后 出血的首要原因。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对高危因素提高警惕,可以有效防治产 后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预防 【中图分类号】R714.4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2-0031-02 产后出血是长期困扰产科工作者的一大难题,是我国目前导致产妇死亡的首 位原因,是严重威胁产妇生命和健康的产科并发症,为了解本地产后出血的主要 原因,积极正确治疗,寻求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提高孕产妇的健康水平,现将 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89例产后出血作回顾性分析, 产后出血的原因危 险因素与防治措施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年9月~2012年9月我院共住院分娩3258例,其中阴道分娩2190例,剖宫产1068例。确诊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出血量≥500mL) 89例, 发生率为2.73%。其中阴道分娩37例,剖宫产52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44岁,平均年龄30.8岁,孕周35~42周,平均39.3周。初产妇34例,经产妇55例,68例有人工流产及引产史者。 1.2诊断标准 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500ml失血性休克指组织低灌注致 低血容量、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细数、严重时伴有心慌 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1.3方法测量 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和称量法, (1)容积法:使用弯盘测定顺产妇2h阴道出 血量(1弯盘≈300 mL);(2)面积法:按纱布被血污染的面积计算出血量;(3)称 重法:1g相当于1mL,换算实际失血量。 2 结果 2.1分娩方式与产后出血量的关系 剖宫产术后出血发生率(4.87%,52/1068)及产后出血量(103 0.0±680 mL)均大于阴道分娩者(1.69%,37/2190)和(550.0±230.0 mL),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产后出血的原因 本组89例产后出血原因为:宫缩乏力74例,占83.14%,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

产后出血57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产后出血57例临床分析及治疗 发表时间:2014-04-24T16:22:58.5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4期供稿作者:张艳红 [导读] 一般资料2006年~2012年12月底共分娩1300例。 张艳红 (鞍山市台安县黄沙坨镇中心卫生院 114107)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4-0059-01 产后出血是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阴道出血量超过500毫升以上。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并发症,是威胁产妇生命安全的重要原因。因此,搞好围产期保健,开展孕产妇系统管理,对高危孕妇实行专案管理和监护是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也是产科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因此,积极做好产前、产时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以及恰当的预防治疗,对减少产后出血有很大意义。现将我院分娩的57例产后出血情况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2006年~2012年12月底共分娩1300例。我院共收治产后大出血57例,发生率约4.38%,其中经产妇39例,初产妇18例。年龄最小20岁,最大40岁,平均年龄29.5岁。孕周37~42周,产后出血500~1400毫升,平均800毫升。分娩方式剖宫产18例,顺产39例。 产后出血的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此种原因最常见,占68.42%。胎盘娩出后,子宫肌纤维强烈收缩与缩复,使宫壁上的胎盘床血窦关闭和血栓形成,出血迅速减少,如收缩、缩复功能障碍,胎盘床血窦不能关闭则可发生大出血,如产程延长、产妇过度紧张、羊水过多、双胎、巨大儿等使子宫过度伸展。 胎盘滞留是产后出血的另一重要因素,占22.81%。胎儿娩出后,由于子宫收缩乏力,已剥离了的胎盘不能娩出而滞留,引起出血,或者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胎盘剥离后嵌顿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狭窄环的上方,或胎盘剥离不全,影响子宫收缩,可发生大量或持续少量的出血。 产道损伤,占7.02%。宫腔排空后,宫缩良好,阴道仍有鲜红血液持续流出,检查产道可发现损伤。 凝血功能障碍性出血,占1.75%。血中无凝血块。 治疗 产后出血病情发展快,应当机立断处理,如处理不及时,易发生产后感染,重者休克,时间长会出现“席汉氏综合症”,严重者可引起产妇死亡,故在治疗中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 3.1找出原因,迅速止血。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很多,但宫缩乏力是最常见的因素。若当胎盘娩出后,出血多者反复按摩子宫以刺激宫缩,注射宫缩剂并迅速探查宫腔,取出残留之血块或胎膜、胎盘组织,亦可按摩子宫的同时静脉注射缩宫素,肛门内放置米索前列醇或卡前列甲酯。若有会阴侧切口有裂伤者应迅速缝合达到止血效果。同时宫腔内填充无菌纱布,压迫止血,24小时后取出纱布。取出前应注射宫缩剂预防感染。经上述处理方法仍不能恢复子宫收缩者,可考虑行子宫动脉结扎或子宫全切术。 3.2及时补足有效循环量:产后出血,由于短时间大量出血有效循环量减少,脏器缺血引起休克。正常妇女在妊娠后总循环血量相对增加,故出血多时总血容易减少,但对全身的影响较轻,所需补充的血容量往往减少,一般出血在400毫升-500毫升时血压波动不明显,不至引起休克,只有在出血更多时,才出现症状,可根据血压脉搏情况计算出休克指数来估计失血量(休克指数=脉搏/收缩压),指数为0.5表示血容量正常。补液量可按体重(㎏)×7%×失血量来计算。3.3吸氧。在抢救休克中很重要,用药改善新陈代谢,有利于休克的治疗,子宫肌在氧充足后收缩力加强、出血减少,及早解除重要器官和脑组织缺氧状态。 3.4纠正酸碱平衡。产后出血休克病人,因缺氧引起代谢性的中毒,应补5%碳酸氢钠250毫升-400毫升。 3.5注意休克病人的尿量,凡产后出血休克的病人,应留置尿管观察尿量。尿量少于25毫升/小时,说明血管痉挛,血量不足或收缩压低;尿量多于30毫升-40毫升/小时,说明情况好转,尿量小可以用20%甘露醇250毫升静脉快速滴。 3.6提供心理支持。产妇发生产后大出血后,经过抢救产妇的生命得以保全,但其面临体力差,活动无耐力,生活不能自理等问题,护理人员要尽量鼓励产妇说出自己的感受,及时的给产妇及家属提供心理安慰和帮助,指导产妇适当活动,做好哺乳指导。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护理常规 产后出血: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晚期产后出血是指分娩24小时以后,在产褥期内发生的子宫大量出血,多见于产后1~2周。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在我国产后出血近年来一直是引起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特别是在边远落后地区这一情况更加突出。产后出血的发病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测量和收集出血量的主观因素较大,实际发病率更高。 病因 产后出血的发病原因依次为子宫收缩乏力、软产道裂伤、胎盘因素及凝血功能障碍。四大原因可以合并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 1.宫缩乏力 是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占70%。正常情况下,胎儿娩出后,不同方向走行的子宫肌纤维收缩对肌束间的血管起到有效的压迫作用。如果出现子宫肌纤维收缩无力即宫缩乏力则失去对血管的有效压迫作用而发生产后出血。常见的因素有:①全身因素:产妇因对分娩过度恐惧而极度紧张,尤其对阴道分娩缺乏足够信心则可以引起宫缩不协调或宫缩乏力。此种情况在临产后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及麻醉剂等将引增加产后宫缩乏力而引起产后出血;②产科因素:产程过长造成产妇极度疲劳及全身衰竭,或产程过快,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羊水过多、巨大儿及多胎妊娠使子宫肌纤维过度伸展,产后肌纤维缩复能力差,多次分娩而致子宫肌纤维受损,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子痫前期(重度)、严重贫血、宫腔感染等产科并发症及合并症使子宫肌纤维水肿而引起子宫收缩乏力;③子宫因素:子宫肌纤维发育不良,如子宫畸形或子宫肌瘤等。 2.胎盘因素 占产后出血原因的20%左右。根据胎盘剥离情况,胎盘滞留、胎盘粘连及部分胎盘和/或胎膜残留均可影响宫缩,造成产后出血。胎盘滞留:胎盘在胎儿娩出后30分钟尚未排出者称胎盘滞留。可能与宫缩剂使用不当或粗暴按摩子宫等,刺激产生痉挛性宫缩,在子宫上、下段交界处或宫颈外口形成收缩环,将剥离的胎盘嵌闭于宫腔内引起胎盘滞留;宫缩乏力或因膀胱充盈压迫子宫下段,也可以致胎盘虽已剥离而滞留于宫腔。如胎盘滞留妨碍正常宫缩则引起产后出血,且血块多聚于子宫腔内,进而引起宫腔增大致宫缩乏力,如果不及时处理则形成恶性循环并导致严重后果;胎盘粘连发生的原因主要与操作手法不当有关。如胎儿娩出后过早或过重按摩子宫,干扰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和缩复,致胎盘部分剥离,剥离面血窦开放而出血过多;也可由于既往多次刮宫或宫腔操作使,使子宫内膜损伤而易引起胎盘粘连或植入。 3.软产道裂伤 软产道裂伤包括会阴、阴道及宫颈及子宫下段裂伤。常见因素:外阴组织弹性差,外阴、阴道炎症改变;急产、产力过强,巨大儿;阴道手术助产;软产道检查不仔细,遗漏出血点。缝合、止血不彻底等。 4.凝血功能障碍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183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高危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近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分娩方式、出血原因及抢救措施。结果出血原因中宫缩乏力占56.28%,胎盘因素占25.68%,软产道损伤占16.94%。影响产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主要是分娩中的损伤、妊娠并发症和人流引产史。结论产后出血是多种原因和多种危险因素所致,应针对具体病因综合应用药物,进行各种保守性手术是治疗产后出血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宫缩乏力;高危因素 产后出血是产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居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1]。我镇流动人口和外来务工人员多,其中大部分人缺乏保健意识,在家中或个体诊所分娩,发生产后出血乃至失血性休克后才送来医院。本文回顾分析我院6年来收治的183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探讨产后出血的原因、危险因素与防治措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5年12月在我院住院分娩4287例,其中阴道分娩3159例,剖宫产1128例,诊断产后出血169例,发生率3.94%,另外还有14例在个体诊所阴道分娩发生产后出血,共183例。其中阴道分娩152例,剖宫产31例;年龄19~37岁,平均26.3岁;孕周35~42周,平均39.2周;初产妇95例,经产妇88例;有人工流产、引产史者161例。 1.2 诊断标准产后出血指胎儿娩出后24h内失血量>500ml [2]。失血性休克指低血容量致血压下降、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头晕、脉搏快弱,严重时伴有心慌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尿量减少等临床表现。 1.3 方法测量产后出血主要用容积法及称量法。剖宫产者由医生在手术中测量出血量,在院外分娩者则用目测法和休克指数相结合测定出血量。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0.5,表示血容量正常;0.5~1表示出血<20%,约<500~700ml;1表示约失血20%~30%,估计为1000~1500ml;>1表示失血30%~50%,约1500~2500ml[3]。 2 结果 2.1 产后出血的原因宫缩乏力103例,占56.28%;胎盘因素47例,占25.68%;软产道裂伤31例,占16.94%;凝血功能障碍2

66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66例产后出血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7T13:49:41.29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7年4月第7期作者:郑智萍[导读] 对产妇进行产前的综合检查,并提前做好产后出血预估以及合理预防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 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妇幼保健院 364200 【摘要】目的:分析66例产后出血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有1350例产妇,其中66例产妇出现了产后出血的情况。对这6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和研究。结果: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6例(4.89%),其中,因为软产道裂伤的患者有23例(34.85%),胎盘影响有16例(24.24%)、子宫收缩乏力的有27例(40.91%)(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产前的综合检查,并提前做好产后出血预估以及合理预防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关键词】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原因 产后出血对产妇的身体健康影响较大,医院必须要加强对产妇出血原因的分析,找到影响产后出血的重要因素,才能在产妇临产时采取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应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提高产妇的身体素质[1]。本次实验对我院6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了临床分析和研究,具体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月共有1350例产妇,其中66例产妇出现了产后出血的情况。对这6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和研究。66例产后出血的患者均符合产后出血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21例为阴道分娩,45例为剖宫产手术分娩。 1.2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5.5统计软件包对患者的产后出血发生率、软产道裂伤发生率、子宫收缩乏力发生率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6例(4.89%),其中,因为软产道裂伤的患者有23例(34.85%),胎盘影响有16例(24.24%)、子宫收缩乏力的有27例(40.91%)(P<0.05)。 3.讨论 3.1 造成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 本次实验为了分析产后出血原因和预防措施,对我院66例产后出血患者进行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产后出血的发生率为66例(4.89%),其中,因为软产道裂伤的患者有23例(34.85%),胎盘影响有16例(24.24%)、子宫收缩乏力的有27例(40.91%)(P<0.05)。可以看出,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软产道裂伤、子宫收缩乏力以及胎盘等。子宫收缩乏力是造成产后出血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子宫收缩乏力的原因则有产妇原来有子宫肌瘤病史、产妇的子宫畸形、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精神过度紧张以及羊水过多等[2]。软产道裂伤也会直接造成产妇术后的大出血,而胎盘的状况如胎盘滞留、胎盘植入、胎盘粘连以及前置等也会影响生产的顺畅,甚至有可能导致产程剥离不利,因此有可能导致出现术后大出血,威胁产妇的生命健康和安全。 3.2 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 除了上述造成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外,另外也有些因素有可能造成产妇产后出血。首先,分娩的方式有可能会影响产妇产后出血的情况。有临床实验研究表明,自然分娩的产后出血量会明显低于阴道助产和剖宫产分娩[3]。因此手术分娩方式将会影响子宫壁的完整性,从而影响产妇的子宫收缩能力,引发产后出血;其次,高龄产妇尤其是初产妇产妇出血的可能性较高,也更加容易引发其他产后的并发症,如高血压、糖尿病等[4];最后,胎儿的大小也会导致产后出血的增加。过大的胎儿会延长第二产程,从而导致产妇用力过度,子宫收缩乏力或者出现子宫破裂,从而造成妇产产后出血的情况。 3.3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产妇进行手术之前,医护人员需要加强对产妇身体素质的检查,并为产妇提供必要的营养,以保证产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力和状态。此外,为了缓解产妇的精神状况,医护人员在术前还需要做好产妇的心理护理工作,帮助产妇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接受临产[5];第二,针对子宫收缩乏力的产妇,医护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子宫按摩,帮助产妇恢复子宫收缩情况,必要时可注射缩宫素或者欣母沛药物,帮助达到宫缩的效果;第三,发现产妇术后出血之后,医生需要立即对其进行子宫动脉结扎手术治疗或者采用B-Lynch缝合术治疗,缓解产妇的出血情况,减慢血流的速度。 综上,对产妇进行产前的综合检查,并提前做好产后出血预估以及合理预防可以达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参考文献: [1]冯磊,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赵玉山. 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出血45例临床分析[J]. 当代医学,2013(07):25-27. [2]马瑞. 68例产后出血相关因素的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3(15):176+178. [3]张军. 68例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05):35-37. [4]魏琴. B-Lynch缝合术在治疗剖宫产术中产后出血的临床分析[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32):101-102. [5]蔺红霞. 产后出血临床分析及危险因素探讨[J]. 当代临床医刊,2017(02):2932+2931.

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

产后出血患者的护理 发表时间:2012-12-28T14:12:52.53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9期供稿作者:彭慧玲 [导读] 产妇回病房前应排空膀胱,鼓励母亲让新生儿及早吸吮奶头,反射性引起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彭慧玲(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妇幼保健院 5285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38-02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失血量超过500ml者,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导致我国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病占分娩总数2%-3%。产后出血患者80%发生在产后2小时内,产后出血发病急,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可致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危及生命。 1 病因 1.1 子宫收缩乏力影响子宫收缩和缩复功能的因素均可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性产后出血。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常见的因素有:(1)全身因素:产妇精神过度紧张,对分娩恐惧;临产后镇静剂、麻醉剂或子宫收缩抑制剂过多使用;体质虚弱或合并有慢性全身性疾病等。 (2)产科因素:产程延长,体力消耗过长;产科并发症如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妊高征、合并贫血、宫腔感染盆腔炎等。 (3)子宫因素:双胎、巨大儿、羊水过多等导致子宫过度膨大,多产、子宫感染等子宫肌纤维退行性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重度贫血导致子宫肌壁水肿,子宫发育不良、子宫肌瘤、产后尿潴留等。 1.2 胎盘因素 (一)胎盘滞留:胎盘多在胎儿娩出后15分钟内娩出,若产后30分钟胎盘仍不排出,胎盘剥离面血窦不能关闭而导致产后出血。常见原因有: (1)膀胱充盈使已剥离胎盘滞留宫腔。 (2)胎盘嵌顿 (3)胎盘剥离不全 (二)胎盘粘连或植入 (三)胎盘部分残留 1.3 软产道裂伤较少见,严重时引起产后出血,需手术及时修补。常见于急产\胎儿过大、会阴保护不当或手术助产不当,导致会阴、阴道、子宫颈、子宫下段裂伤而出血。 1.4 凝血功能障碍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重症肝炎、宫内死胎滞留过久等。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保证产妇充足睡眠,加强营养,给予高热量饮食,多食富含铁的食物,宜少量多餐。病情稳定后鼓励多下床活动,活动量应慢慢增加。提昌产妇纯母乳喂养,可以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促进子宫复旧。 2.2 病情观察及护理 (1)产后严密观察并详细记录患者产后出血量,血压、脉搏、呼吸。观察恶露的量、性质并做好会阴护理。 (2)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必要时留置尿管,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 (3)建立有效静脉通道,加快输液速度,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遵医嘱输液、输血,以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 2.3 急救护理 2.3.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神志变化。观察皮肤、黏膜、嘴唇、指甲的颜色,四肢的温度及尿量,及早发现休克的早期征兆。密切注意子宫收缩情况。 2.3.2 建立良好的静脉通路,做好输血前的准备工作,加快输液速度,遵医嘱输液、输血,以维持足够的循环血量。 2.3.3 迅速止血,纠正失血性休克及控制感染。 (1)产后宫缩乏力者,迅速止血,防止休克、感染。方法:节律性按摩子宫,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缩宫素或麦角新碱,纱布条填塞子宫,结扎子宫动脉,结扎髂内动脉,切除子宫,遵医嘱给予抗生素。 (2)软产道裂伤者,及时准确地修补缝合。 (3)胎盘因素造成者,采取的措施主要有:①取出宫腔内的胎盘;②从腹部挤压宫底,使胎盘排出;③刮出小的残留的胎盘;④植入性胎盘应做子宫次全切除术。 (4)凝血功能障碍者,针对不同病因、疾病种类进行护理。 2.4 心理护理 做好产妇及家属的安慰、解释工作,保持产妇安静,使其与医护人员主动配合。允许家属陪伴分娩,给予产妇关爱及关心,增加安全感。教会产妇一些放松方法,如听音乐等。 2.5 产后出血的预防 (1)重视产前保健 ①加强孕前及孕期保健:有凝血功能障碍和相关疾病者,应积极治疗后再孕,必要时应在早孕时终止妊娠。做好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减少人工流产。 ②重视对高危孕妇的产前检查,提前在有抢救条件的医院入院,预防产后出血的发生。 (2)正确处理产程 ①第一产程:注意孕妇休息、饮食,防止疲劳和产程延长;合理使用镇静剂。 ②第二产程:认真保护会阴,正确掌握会阴后、侧切开指征和时机;阴道手术应轻柔规范;正确指导产妇使用腹压,避免胎儿过快娩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预防产后出血的护理措施 胎儿娩出后2 h内失血量超过400 ml或24 h内失血量超过500 ml称为产后出血[1]。产后出血往往发病突然而且来势汹猛,常出于意料之外,如 抢救不及时,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目前仍然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要保障孕妇的生命安全,必须降低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我院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进行比较,总结对产后出血的预防、监测、护理对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4年至2009年,我院共分娩产妇656例,发生产后出血11例,经积极治疗护理后,11例全部治愈出院。 1.2 处理方法第一时期,我院采用常规的产程处理,包括严密观察产程进展,胎盘娩出后加强子宫收缩,观察阴道出血量预防和治疗产后出血。第二时期,我院加强产前保健,积极治疗妊娠并发症,加强心理护理,增强产妇分娩的信心,严密观察产程进展及产后情况,积极处理阴道出血量较多者,加强产后的护理,协助产妇主动排尿。 1.3 比较通过两个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第二时期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讨论 2.1 孕前及产前的保健大力宣传计划生育,减少人流次数,增强产前体质,妊娠期要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其他异常,对有可能发生产后出血的孕妇,如多胎,多产、洋水过多,子痫前期,前置胎盘等,要加强监护,积极治疗。 2.2 心理护理助产人员以良好的服务态度热情接待产妇,了解产妇的心理特征,宣教分娩过程及不良情绪对分娩的影响,并根据产妇的心理变化、文化层次,适时地、有针对性的做好心理护理,增强分娩信心,消除因恐惧、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而造成的宫缩乏力、产程延长,降低难产率。 2.3 产时护理 2.3.1 第一产程要密切注意观察产程、胎心、宫缩情况,定期肛查,了解宫中开张和胎先露下降情况,用产程图监测产程进展,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延缓和停滞。如需手术助产或剖宫产时做好一切术前准备和预防产后出血的准备,使用催产素要专人守护,严密监测。 2.3.2 第二产程要注意胎心变化和科学接生,注意保护会阴,防止软产道损伤。胎儿娩出后立即监测出血情况。 2.3.3 第三产程注意识别剥离征象,避免过早粗暴揉挤子宫或牵拉脐带,正确协助胎盘娩出。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胎盘娩出后认真检查软产道有无裂伤,及时缝合。 2.3.4 准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至少2 h,如2 h阴道出血量超过200 ml 应积极查找原因给予相应的处置。密切观察产妇生命体征、全身情况和面色。检查宫缩和阴道出血,特别要警惕识别产妇大出血发生休克的一些症状。 2.4 抢救护理召集抢救人员马上到位,抢救人员要镇定,有条不紊,迅速有效地补充血容量,马上建立2条以上的静脉通道,快速输液的同时,要注意输

产后出血350例临床分析

产后出血350例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0-08-19T11:27:13.0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4期供稿作者:胡雪峰 [导读] 产后出血,在目前来说仍然是产科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胡雪峰(黑龙江省漠河县人民医院黑龙江漠河 165300)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4-0111-02 【摘要】本文总结分析了我科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10年间住院产妇15000人,产后出血350例,同时对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作了系统的分析,并对产后出血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讨论,并对产后出血的原因作了进一步的讨论,提出了产后出血的防治措施。 【关键词】产后出血防治措施 产后出血,在目前来说仍然是产科临床上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它的危害性不亚于产后感染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产后失血过多,可迅速出现失血性休克,或由于失血使产妇的抵抗力降低,成为产褥感染的诱因。如休克未及时的抢救,可危及产妇的生命,如休克的时间过长,即使挽救了生命,还可因垂体缺血性坏死,以后发生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的严重后遗症(Sheehani综合症)。因此在产前产时和产后应积极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对产后出血及时的处理,是我们产科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使今后的工作更进一步提高特将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这10年来产后出血350例作一分析,以资交流。 1 资料分析 1.1产后出血发生率与有关因素 1.1.1发生率 我科10年间住院产妇共15000例,产后出血350例,其中初产妇9000例,经产妇6000例,产后出血发生率为2.5%,产妇死亡4例,死亡率为0.1%。 1.1.2产后出血年龄 产后出血与年龄、多产妇均有很大关系,年龄越大,产后出血的机会越大,本文31-35岁发病率最高,占8.3%。 1.1.3产后出血与手术产手术产分娩后出血发生率较自然分娩为高,因为手术产分娩常存在着病理情况,引起子宫收缩乏力或造成软产道损伤的机会较多,手术产分娩的人数为660例出血90例,占13%。 1.1.4产后出血与胎儿的大小,胎盘的面积 婴儿体重在4000g以上的巨大胎儿产后出血的最多,因胎儿体积大,子宫过度膨胀或产程延长,子宫张力减低或软产道损伤。胎儿体积大,胎盘面积亦相应增大,子宫壁附着面亦越大,产后出血的机会增多。 1.1.5产后出血与产程 产后出血与产程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产程长,滞产,宫缩乏力,三个产程时间的延长均可使产后出血量增加,当第一产程>15小时,第二产程>2小时,第三产程>10分钟,总产程>21小时产后失血量及产后出血率有显著增加。尤以第三产程的影响最大,因此缩短产程尤其是第三产程的时间,对减少产后出血有重要意义。 1.1.6产后出血与合并症 产后出血伴有合并症的出血量明显增多,如妊高征,肝炎,心脏病,肾脏病,慢性高血压,其中以妊高症最明显,且随妊高征轻、中、重度的分类,失血量及产后出血率均依次增加,贫血亦可以降低产妇对产后出血耐受性。 1.2产后出血的原因 1.2.1宫缩乏力,是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350例子宫收缩乏力占180例,发生率为51%。 1.2.2胎盘因素,主要与胎盘滞留及胎盘残留,350例中以上因素120例,占34%,绝大多数为第三产程处理不当引起,同时还可由胎盘粘连付胎盘引起。 1.2.3软产道损伤,急产或手术产时可引起软产道损伤而造成产后出血,350例产后出血当中,软产道损伤为45例,占13%。其中宫颈裂伤20例,阴道裂伤10例,阴道壁血肿15例。 1.2.4凝血机制障碍5例,占L 4%,多发生在产后出血晚期,主要表现为血液不凝固,出凝血时问延长,血小板减少,纤维蛋白原减少,三P试验阳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 讨论 2.1正确估计产时及产后的失血量,现在我们大多数单位都用目测估计失血量,特别是分娩2小时后回休息室至产后24小时内失血量常未估计在内,接产时浸入纱布敷料,产单的血量亦未计算在内。由于孕晚期产妇血容量增加,增加了产妇对失血的耐受性,常给人假象而使对失血量估计偏低,人为估计的失血量往往仅为实际失血量的一半。由于低估了实际失血量,当产妇出血发生休克时,常易造成血容量的补充不足而贻误抢救时机。因此正确收集和测量产后出血量有重要意义。应予以高度重视从接产起至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总失血量 ≥400ml,或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总失血量>500ml者为产后大出血。目测估计血量加倍计算。 2.2重视会阴切开失血量 适时的作好会阴切开术,努力减少会阴切口的出血。及时的压迫止血或进行血管结扎止血,也是减少产后出血的重要方面. 2.3产前积极治疗各种妊娠合并症,尤其应作好妊高症及妊娠合并肝炎的防治工作,纠正贫血以提高时出血的耐受性,对有产后出血倾向的孕妇提前入院待产。 2.4严密观察产程,尽量缩短第三产程,注意胎盘剥离的先兆,遇第三产程出血多,或胎儿娩出后半小时,胎盘无剥离征象,应立即进行人工剥离胎盘术,如有胎盘残留应及时处理。 2.5产后2小时内应在产房观察,重点注意产后出血及其他情况,胎盘娩出后宫底注射宫缩剂,预防子宫收缩乏力性出血。 2.6如遇有软产道损伤,应积极进行缝合止血,以减少出血量。 2.7关于产后出血的抢救问题 2.7.1首先要补充足够的血容量,以输血为主,其次是寻找出血原因进行止血,原则上两者都可同时进行,除输血补液外,还应注意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