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 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一、基本信息课文: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王之涣朝代:唐代课型:诗词赏析二、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2. 理解本诗的意境和艺术价值;3. 培养学生欣赏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 课前导入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背景,让学生对唐代文学有个大致了解。
2. 课文解读首先,让学生朗读全篇诗词,了解诗词的格律和韵律。
接下来,教师讲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引导学生感受诗词的情感和形象。
着重讲解以下几点:(1)诗词的背景和写作动机。
介绍王之涣的生平和登京口北固亭的历史背景,让学生理解王之涣当时的写作动机。
(2)诗词的意境。
让学生通过诗词表现出来的景象感受到登高远望、感叹天地之大、游历之难等情感。
(3)诗词的用典。
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北固山”的寓意,以及对“千古兴亡多少事”这一历史名句的运用。
3. 课文赏析组织学生对诗词进行赏析,让学生就以下几点展开思考:(1)诗词的艺术价值。
让学生分析这首诗词的文学技巧和艺术魅力,从词语运用、形象描绘、意境表达等方面进行展开。
(2)诗词的深层含义。
让学生探讨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如何理解“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一句子的内涵。
4. 课堂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强化对诗词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艺术价值,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使用的典故和古文习惯表达方式,并从中品味诗词的文学魅力。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设计《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拾旧山河,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教案应该怎么做呢?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翻开中国的文学史,说到唐朝,我们会很自然的想到唐代的“诗”那么说到宋朝呢?对,是宋朝的词。
在宋朝有一位大词人,他叫辛弃疾。
课前大家都搜集了辛弃疾的有关资料,谁来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好,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来走近南宋这位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
二、读题,提出疑问1、出示课题,齐读。
2、找题眼。
(大写“怀”能用怀组词吗?)过渡:登上京口的北固亭,词人在怀念谁?“怀”些什么呢?三、读词,自主学习1、请大家拿出你的课文纸,把这首词多读几遍。
借助注把词读通,读顺,再读出节奏。
(生自由读)2、检查读词3、合作读。
4、交流读懂的部分。
四、品词精讲点拨,解决问题作者登高有怀,他“怀”的是什么呢?交流:1、“怀”英雄。
(副板书:孙仲谋)交流孙权。
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人?2、学习下阕a、理解:万兜鍪。
齐读。
b、理解坐断江南战未休。
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孙权?师小结:这“怀”是怀念的怀。
(板书:念)他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人呢?(孙权?)咱们继续学习。
登上北固楼,作者还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呢?3、学习上阕请大家默读词的上阕。
交流汇报:看到了滚滚长江奔腾东去理解:满目风光北固楼。
能描述一下这满眼的风光吗?(生叙述)小结过渡:这满眼风光如今早已不再。
出示资料如果你是南宋的统治者,你应该怎么做?过渡:是啊!可当时的`统治者早已不想再战。
有诗为证。
南宋诗人林升在《题临安邸》中就曾这样写道:出示:(齐读)激情读词你读到了南宋统治者怎样的生活?这正是当局真实的写照。
现在你知道作者为什么会想起孙权了吗?A、激情读上阕触景伤情,这怀里还有作者那挥之不去的忧伤,这份“怀”是“伤怀”的怀。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

南乡子教学设计及南乡子教案南乡子是中国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也是一种说唱艺术形式。
它融合了戏曲、音乐、舞蹈和书法等元素,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故事和情感。
在教授南乡子时,需要设计针对学生的教学活动和教案,以提高学生对南乡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一、教学目标:1.理解南乡子的基本知识,包括其发展历史、表演形式和表达主题。
2.学会分析南乡子的艺术特点,并欣赏传统南乡子的表演。
3.培养学生对于南乡子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2.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3.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30分钟)1.导入:教师介绍南乡子的概念和背景,并向学生播放一段传统南乡子的表演视频。
2.学习: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南乡子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回答提问。
3.讨论:小组讨论南乡子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并进行小结。
第二课时: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演唱技巧(40分钟)1.导入: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并分析其表演形式和技巧。
2.学习:学生学习南乡子的表演形式和发声技巧,并模仿老师的示范。
3.演练: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小练习,展示他们的演唱技巧。
第三课时: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50分钟)1.导入:教师向学生传授南乡子的表达主题和情感知识,并引导学生观看一段南乡子表演的视频。
2.分析:学生分析南乡子表演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通过小组讨论总结归纳。
3.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南乡子的创作活动,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主题。
第四课时:南乡子的欣赏与评价(40分钟)1.学习:学生学习欣赏南乡子的方法,并阅读一些南乡子的经典作品。
2.欣赏:学生欣赏老师选取的南乡子表演视频,并写下自己的感受和评价。
3.分享: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和评价,展示他们的欣赏能力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估:1.教师观察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并记录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南乡子---教案

三是活用典故成语,毫无斧凿痕迹。
背诵默写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是把写景和抒情、议论密切结合
二是全词的层次极为分明。
三是活用典故成语
.
学生边尝试思考边整理思路,然后汇报
学习借用典故表达情感的方法
教者在教学中穿插典故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给学生书本以外的知识,从而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三国演义》
三、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3、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提问:
①、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有,3句。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问喻答。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直问直答
②、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路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
③、品“问江山”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3、拓展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标题: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学生将能够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理解和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 学习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欣赏宋代文学的特点。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教学准备:1.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
2. 多媒体设备。
3. 学生的课本和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京口北固亭的图片,并简要介绍北固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北固亭的了解和感受。
理解诗意:1. 分发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课文材料给学生,并阅读诗歌的内容。
2. 指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义。
3. 引导学生讨论诗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学习宋代文学特点:1. 介绍宋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如儒家思想的影响、注重写实和细腻描写等。
2. 分析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中体现的宋代文学特点,并与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并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乐或背景音效,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分组让学生创作自己的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诗歌,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对北固亭的情感和思考。
总结:1. 回顾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学生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和对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诗的欣赏能力。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宋代文学研究,让他们选择其他宋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比较。
2.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增加他们对北固亭和宋代文化的了解。
九年级下册24.3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辛弃疾【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为人及其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特征。
2.品味关键词句所传达的特殊情感和意味。
【教学难点】1.感受词中蕴含的悲凉慷慨之气。
2.学习怀古伤(讽)今、用典等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步骤】一、解题:这是一首宋词,“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词的题目,提问:考虑一下题目应该怎样断句?预设: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追问:为什么这样断句?预设:“京口北固亭”是地名,“登”,是登上,登临,“有怀”是感想。
点拨:“京口”是今天的江苏镇江,在长江南岸;京口有一座北固山,北固山上建有北固亭;“怀”是“怀古”,即凭吊古代的历史或是缅怀古代的英雄人物,题目的意思是登上北固山上的北固亭,缅怀追思古代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二、诵读:诵读要求:注意字音和节奏,不明白的字、词、句画下来,举手示意。
学生提问:“兜鍪”是什么?预设:“兜鍪”是头盔,这里指士兵。
“万兜鍪”指成千上万的士兵。
追问:“年少万兜鍪”是什么意思?注意这个句子缺少主语和谓语,谁“年少”怎么样“万兜鍪”?(注意诗歌语言的跳跃性,用自己的理解加上想象将意思补充完整。
)预设:孙权年纪轻轻就统帅千军万马。
学生提问:“坐断”是什么意思?点拨:东南是东南地区,东南一带,孙权怎么样东南地区。
点拨:“坐断”:“雄霸”、“占据”、“割据”。
此句的意思是孙权雄霸东南地区,他一生的征战从未停止。
三、作者:提问:关于辛弃疾知道哪些信息?预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词人,与苏轼合称“苏辛”,是豪放派代表词人。
教师补充信息:我想用三个关键词概括辛弃疾:将军+英雄+词人。
诗歌鉴赏有一条重要规律:知人论世,就是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辛弃疾生活在南宋,南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宋金南北对峙。
宋朝北方的强大的邻居女真人,经常南下劫掠宋朝的边境和百姓,在靖康年间把宋朝的皇帝和许多大臣都掳走了,北宋灭亡,剩下的皇族和大臣向南逃,渡过长江,在长江以南的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南宋朝廷,宋金达成和议,以淮水为界,南北对峙,但是北方土地和北方的百姓沦入金人之手。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

初中语文南乡子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辛弃疾的有关文学常识,积累名句。
2.反复诵读,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3.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爱国之志。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 课时。
教学过程:一、释题导入:“南乡子”是词牌名。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
京口,今江苏镇江。
北固亭,在镇江城北北固山上。
晋蔡谟筑楼山上,名北固楼,亦称北固楼。
有怀,有所怀念。
标题点明作词缘由,简洁。
二、整体感知:1.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
2.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存词六百多首。
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12.选自《稼轩长短句》。
本词作于宋开禧元年(1205),当时作者在镇江知府任上。
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
每当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总是触景生情,感慨万千。
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创作的。
三、作者介绍: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
一生力主抗金。
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
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
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四、字词解析:1.神州:中原地区。
2.兜鍪(dōu móu):古代战盔,这里指士兵。
3.曹刘:曹操和刘备。
4.仲谋:孙权字仲谋。
五、内容分析:1.提问: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要求:学生齐读全词,理解词意,回答问题。
明确:这首词的主题是表达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对英雄人物的怀念。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杨慎以登京口北固亭为背景,表达了他对时事变迁的思考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之情。
以下是700字怀教案的全文赏析。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南乡子登京口,峥嵘古城,瞻望青山绿水,心中豪情倍增。
北固亭,历经沧桑,屹立千年的固守,是烽火之地,更是羲皇精神的象征。
望山有愧,感慨无尽。
江山如画,曾经的辉煌才子,如今却只能在遗迹中,寻找往日的风华。
望水有思,湖光山色,宛如江南的仙境。
然而,河长河宽,水态依旧。
穿越时空的奇迹,只有在文人墨客的笔尖上。
教案无言,千古犹在。
儒门学派,千百年来,流传至今。
孔子天下第一人,论语四书,谈天论地,教化千万人。
三绝书圣,东坡还郎,韬光养晦,吾尊虚心,提倡文化,撰《少年文化》,寄托教化之志。
天行健,雷电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江河之畔,飘渺悲凉,谁来追寻,谁来除乱?杨慎思考,心事关天,埋头沉思,静观社会风波,挙杯固守。
江山不弃,德才兼备,华夏薪火代代传。
国家之兴,需要英才的时代。
如何培养一代文化人,让他们追求真理,探寻智慧?教案作者杨慎思虑其事,寓教于文,让广大读者都受益良多。
诗人即墨,波澜壮阔。
好美景,好江山,诗人的情谊,写在纸上。
他坚守那份文化的希望,冷眼旁观这世事变迁。
无关痛痒的事,不过让他扼腕叹息。
走遍京口,心中悲欢。
教案才是当年的见证者,是北京历史的真实痕迹。
怀教案的江山之思,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北固亭众多名流曾临其上,南乡子已然成为名人后辈的楷模。
看他挥毫泼墨,亦或思索漫长时光,都不禁让人生出敬意。
浩浩荡荡,伟大的中国文化怎能与俗世沦丧?怀教案,怀万千师德,怀千百百年的优秀传统。
教案无愧,千古犹在。
仿佛指引着茫茫众生,追寻着真理和智慧的方向。
杨慎以豪情壮志,凭借千年的传统,提出自己的思考。
教化之益,人类之幸,文化的传承需要每一个文化人的支持和付出。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案,表达着对教育事业的思考与忧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默写这首词
请学困生朗读,给予学习上的分层教学
感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的表达。
及时鼓励
教学内容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2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教法学法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准备练习
三新课.
背诵并默写
赏析词作
1、、品“问兴亡”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是自问喻答,那作者问了什么?他是怎么回答的? 这一问一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南宋、幼安、稼轩、豪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二、介绍写作背景
辛弃疾在公元1203年(宋宁宗嘉泰三年)六月末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
学生边尝试思考边整理思路,然后汇报
学习借用典故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总结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懦怯苟安。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如对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 作者在这里引用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主议的大臣们都是刘景升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有问喻答。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直问直答
②、依据这三个问句理清词作思路
问江山――――问兴亡――――问敌手
③、品“问江山”
为什么说“何处望神州 ”是自问无答?作者为什么这样问?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
3、拓展
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时间
教具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言语形式(此处指问答句),探究作者内心情感.
过程与方法
2、体会典故在诗词中的表达作用 ,本词借古讽今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感受作者通过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学习典故的表达作用。
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以此透露作者情感:无奈,伤感,抑郁。
2、品“问敌手”
“问敌手”这五句涉及到了几个典故,是哪几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三国时代的孙权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3、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明确:
分辨三种问答类型依次是:直问直答,有问喻答,自问无答。
二、导入: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首词,这首词中也有几个问句,它就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作者的相关知识
辛弃疾(公元1140年-1207年), (朝代)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 ,别号 , 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一生力主抗金。辛弃疾词作艺术风格多样,以 为主,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我们上学期学过他的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引起学生重视.
回忆老山界中写景的句子.引出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学生独立完成.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多媒体出示,学生朗读
二次练习
作 业
三、问题导学
1、朗读此词
听名家朗读――――学生自读―――――学生齐读
2、对照注释,翻译此词
3、反复朗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提问:
①、对照刚才我们在课前学习的三组问答句,请你看看,我们今天的词中是不是也有问句?有,3句。好,请你对照刚才那三组问答句的类型说说,我们要学的这首词中的三组问答句分别属于哪种类型? 何处望神州?自问无答。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1/2
时间
教具多媒体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
2. 练习诗词赞扬孙权为天下英雄,表达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也表达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体会问答句对作者情感的表现功能。
教 学 过 程
教学步骤
师 生 活 动
教法学法设计
一.组织教学
二.课前准备
三 尝试学习
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课前,我们 来复习一下问答句这种语言形式。这儿有三组你熟悉的问答句,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三组问答句从问答的关系上看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