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作业
《〈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二课时)(含解析)

《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B.吾日三省.(shěng)吾身。
C.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D.逝者如斯.(sī)夫,不舍昼夜。
2.下列句子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从心所欲,不逾矩。
B.匹夫不可夺专也。
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人不堪其忧。
3.选出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其不善者而改之.曲肱而枕之.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D.回也不改其乐.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下列文言句子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A.于我∕如浮云B.择其善者∕而从之C.博学而∕笃志D.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5.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七年级一班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
请你写一段开场白。
6.学了本文后,小明给出了上联,请你对出下联。
上联:时习悦,内省乐,择善喜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小华平时学习不努力,请你用已学过的《论语》中的语录劝勉他勤奋学习。
8.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4)择其善者而从之(从:)(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笃:)(6)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肱:)9.根据语境填写句子。
(1)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2)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男子汉的志气是不能被改变的。
用《论语》中的话讲就是:。
(3)《论语》中说既要广博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又要切合实际地多想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事的句子是:。
10.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四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第十二章 建筑日照作业

1.试求某地(东经129°21′)的当地太阳时12 1.试求某地(东经129°21′)的当地太阳时12 试求某地 129 点相当于北京时间多少?两地的时差是多少? 点相当于北京时间多少?两地的时差是多少? 在北纬26 33′的某地有正南北朝向的两排 26° 2。在北纬26°33′的某地有正南北朝向的两排 房屋, 房屋,要求冬至日中午后排房屋能充分保证 利用阳光,试求其房屋最小间距应为多少? 利用阳光,试求其房屋最小间距应为多少? 3.北纬40°地区有一双坡顶房屋,朝向正南、 3.北纬40°地区有一双坡顶房屋,朝向正南、 北纬40 北向,东西长8m,南北宽6 北向,东西长8m,南北宽6m,地面至屋檐高4m, 南北宽 地面至屋檐高4 檐口至屋脊高2 檐口至屋脊高2m,试用日照棒影图求该幢房 屋于春( 屋于春(秋)分上午十点投于地面上的日影 阴影? 阴影?
作业1 作业1: 解:已知北京标准时间子午圈所在处得经度为东经 120° 所求地所在处的经度为东经129°21′。 120°;所求地所在处的经度为东经129°21′。 129 代入
T0 = Tm + 4(L0 − Lm ) =12 + 4(1200 −129021′) =11 23分 时
所以,所求地区当地平均太阳时12点钟, 所以,所求地区当地平均太阳时12点钟,相当于北京 12点钟 标准时间11时23分 两地时差为37分 标准时间11时23分,两地时差为37分。 11 37
6 7 8 9
A
B14 F 13Fra bibliotek6 12
11
10
E
C
D
B′
F′
C′
D′
作业2 作业2:
26° 解:先求冬至北纬26°33′地区的太阳高度角
#第十二章胶体化学作业题解

第十二章作业题解12.11 Ba(NO 3)2的稀溶液中滴加Na 2SO 4溶液可制备BaSO 4溶胶。
分别写出(1)Ba(NO 3)2 溶液过量,(2)Na 2SO 4溶液过量时的胶团结构表示式。
解:(1)Ba(NO 3)2 溶液过量,则Ba(NO 3)2为稳定剂,溶胶选择性吸附Ba 2+ 而带电,胶团结构式为{[Ba(NO 3)2]m nBa 2+·(2n – x) NO -3}x+ xNO -3或 {[Ba(NO 3)2]m nBa 2+·2(n – x) NO -3}2x+ 2xNO -3(2)Na 2SO 4溶液过量时,溶胶选择性吸附SO 42- 而带负电,胶团结构式为{[Ba(NO 3)2]m nSO 42-·(2n – x) Na +}x- xNa +或 {[Ba(NO 3)2]m nSO 42-·2 (n – x) Na +}2x- 2xNa +12.13 以等体积的0.08 mol.dm -3 AgNO 3溶液和0.1 mol.dm -3 KCl 溶液制备AgCl 溶胶。
(1) 写出胶团结构式,指出电场中胶体粒子的移动方向;(2) 加入电解质MgSO 4,AlCl 3和Na 3PO 4使上述溶胶发生聚沉,则电解质聚沉能力大小顺序是什么?解:(1)相同体积的两种溶液,KCl 溶液的浓度大于AgNO 3溶液,故KCl 过量,为稳定剂。
所以胶团结构式为[(Ag Cl )m n Cl -⋅ (n -x )K +] x -x K +该AgCl 溶胶带负电荷,电泳时向正极移动。
(2)对上述溶胶起聚沉作用的是正离子,根据价数规则,三种电解质的聚沉能力大小顺序为AlCl 3 > MgSO 4 > Na 3PO 412.14 某带正电荷溶胶,KNO 3作为沉淀剂时,聚沉值为50*10-3 mol.dm -3,若用K 2SO 4溶液作为沉淀剂,其聚沉值大约为多少?解:KNO 3作为沉淀剂时,聚沉值为50*10-3 mol.dm -3 ,则聚沉能力为1/50*10-3 = 20dm.mol -3 电解质的聚沉能力之比可以近似地表示为反离子价数的6次方之比,即Me - : Me 2- : Me 3- = 16 : 26 : 36K 2SO 4溶液作为沉淀剂时,聚沉能力为20dm.mol -3 * 26 =1280dm.mol -3 则聚沉值为 1/1280dm.mol -3 = 7.81*10-4 mol.dm -312.15 在三个烧瓶中分别盛有0.020 dm 3的Fe(OH)3 溶胶,分别加入NaCl 、Na 2SO 4及Na 3PO 4 溶液使溶胶发生聚沉,最少需要加入:1.00 mol.dm -3的NaCl 溶液0.021dm 3;5.0*10-3 mol.dm -3 的Na 2SO 4溶液0.125dm 3;3.333*10-3 mol.dm -3的Na 3PO 4溶液0.0074dm 3。
第11课 《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原卷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备课系列(部

第11课《<论语>十二章》分层作业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A.论.语(lún)不亦说.乎(yuè)不愠.(yùn)逝.者(shì)B.罔.(wáng)笃.志(dŭ)殆.(dài)焉.(yān)C.箪.(dān)好.之者(hǎo)曲肱.(gōng)惑.(huò)D.三省.(xĭng)传.不习乎(zhuàn)逾.(yú)矩.(jŭ)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B.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C.三人行,必有我师焉D.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3.下列各句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人/不堪其忧C.思/而不学则殆D.三军/可夺帅也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
B.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被后人尊称为“圣人先师”。
C.《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D.《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二、巩固与发展1.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论语〉十二章》中,表达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欢迎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与人交往,我们应该有君子风范,即使不被别人理解,也不要心存怨恨。
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论语〉十二章》中认为复习是学习的重要方法,且对学习者有重要意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十二章 电磁感应电磁场(二)作业答案

一. 选择题[ A ] 1 (基础训练4)、两根很长的平行直导线,其间距离为a ,与电源组成闭合回路,如图12-18.已知导线上的电流为I ,在保持I 不变的情况下,若将导线间的距离增大,则空间的(A) 总磁能将增大. (B) 总磁能将减少.(C) 总磁能将保持不变.(D) 总磁能的变化不能确定【解答】212m W L I =,距离增大,φ增大,L 增大, I 不变,m W 增大。
[ D ]2(基础训练7)、如图12-21所示.一电荷为q 的点电荷,以匀角速度作圆周运动,圆周的半径为R .设t = 0 时q 所在点的坐标为x 0 = R ,y 0 = 0 ,以i 、j分别表示x 轴和y 轴上的单位矢量,则圆心处O 点的位移电流密度为: (A)i t R q ωωsin 42π (B) j t Rq ωωcos 42π (C) k R q 24πω (D) )cos (sin 42j t i t Rq ωωω-π 图 12-21 【解答】设在0—t 的时间内,点电荷转过的角度为ωt ,此时,点电荷在O 点产生的电位移矢量为0D E ε=, ()222000cos sin ,444rqR q q E e ti tj R R R R ωωπεπεπε=-=-=-+ 式中的r e 表示从O 点指向点电荷q 的单位矢量。
()2sin cos 4d dD q J ti tj dt R ωωωπ∴==-。
[ C ] 3 (基础训练8)、 如图12-22,平板电容器(忽略边缘效应)充电时,沿环路L 1的磁场强度H 的环流与沿环路L 2的磁场强度H 的环流两者,必有: (A) >'⎰⋅1d L l H ⎰⋅'2d L l H . (B) ='⎰⋅1d L l H ⎰⋅'2d L l H .(C) <'⎰⋅1d L l H ⎰⋅'2d L l H. (D) 0d 1='⎰⋅L l H .【解答】全电流是连续的,即位移电流和传导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第十二章 《全等三角形》 校本作业

9.如图,AB=AC,BD=CD,∠B=20°,则∠C=
°。
3
10.如图,△ABC 中,AB=AC,AE=CF,BE=AF,则∠E=∠____,∠CAF=∠_______。
三、解答题(共 50 分) 11.尺规作图:如图线段 a、b、c。 (1)以线段 a、b、c 为边,作△ABC; (2)过点 A 直线 m∥BC。
是---------------------------------------------------------------------------------------------------------------( )
A.∠A=∠D
B.∠B=∠E
C.∠C=∠F
D.以上三个均可以
2.如图,AB=AC,AD=AE,欲证△ABD≌△ACE,可补充条件---------------------------------( )
AE=6cm,如果点 P 从点 B 出发在线段 BC 上以 2cm/s 的速度向点 C 向运动,
同时,点 Q 在线段 CD 上从点 C 到点 D 运动.则当△BPE 与△CQP 全等时,
时间 t 为
.
三、解答题(共 50 分)
11.如图,△ABE≌△ACD,点 B、D、E、C 在一条直线上.
(1)∠BAD 与∠CAE 有何关系?请说明理由.
在边 OA、OB 上分别取 OM=ON,移动角尺,使角尺两边相同的刻度分别与 M、
N 重合 ,过角尺顶点 C 作射线 OC。由做法得△MOC≌△NOC 的依据
是:
。
7.如图,AC=FE,BC=DE ,点 A、D、B、F 在一条直线上,要使△ABC ≌△FDE,
还需添加一.个.条件,这个条件可以是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单元测试(能力提升)(作业)

第十二章机械能和内能单元测试(能力提升)一、单选题1.(2020·盐城市毓龙路实验学校九年级三模)关于物体的内能、热量和温度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内能越大,温度越高B.物体的内能跟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增大C.温度相同时一滴水的内能和一大杯水的内能相等D.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答案】B【分析】内能是分子动能(大量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剧烈程度)和分子势能(分子间作用力)的总和;物体的内能与物体的质量、状态以及温度有关。
【解析】AB.温度是影响内能大小的一个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所以温度高的物体内能不一定大;但物体的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大,故A错误、B正确;C.一滴水和一大杯水的温度相同,当质量不同时,其内能是不同的,故C错误;D.发生热传递的条件是:有温度差,所以热量可自动地从高温物体转移到低温物体,但不一定是从内能大的物体传递给内能小的物体,故D错误。
故选B。
2.(2019·江苏苏州市·九年级期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水加热,一段时间后橡皮塞被冲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橡皮塞冲出时,橡皮塞的机械能增大,水蒸气的内能增大B.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全部被试管中的水吸收C.橡皮塞被冲开的过程与内燃机的压缩冲程的能量转化方式一样D.酒精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答案】D【解析】A.塞子受到水蒸气的压力而冲出时,水蒸气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橡皮塞的机械能增大,水蒸气的内能减小,A错误;B.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一部分被试管中的水吸收,另一部分要散失到空气中,B错误;C.塞子冲出时,是试管内气体的内能转化为塞子的机械能,与内燃机的做功冲程的能量转化方式相同,C错误;D.酒精燃烧时,酒精的化学能转化为内能,D正确。
3.(2021·江苏镇江市·九年级期末)如图所示,用同样的器材进行实验,现要求仅根据温度计示数的变化(t ),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实验1)或者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实验2),则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A.这两个实验均需要控制被加热的物质的种类一样B.这两个实验均需要控制实验中用完全相同的燃料C.正确完成实验1后,若t∆越小,则该物质的比热容越大D.在实验2中,加热相同时间后,若t∆越大,则该燃料的热值一定越大【答案】D【解析】A.由于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实验1),所以,实验需要控制被加热的物质不是同一种类;由于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实验2),所以,实验需要控制被加热的物质相同质量的同一种类,故A错误;B.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时,需要燃烧相同燃料,且相同时间,即保证吸收相同的热量,通过比较温度的变化,然后比较吸热本领的强弱;而比较不同燃料的热值时,需要不同的燃料,故B错误;C.实验1中,在液体升高相同温度时,加热时间越长,液体吸收的热量越多,吸热本领越强,说明该物质的比热容越大,故C错误;D.在实验2中,加热相同时间后,若t∆越大,说明释放的热量越多,即该燃料的热值一定越大,故D正确。
11《〈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

11《〈论语〉十二章》作业(第一课时)(含解析)《论语》十二章第一课时一、基础题1.《论语》是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
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
共二十篇。
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论语()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三省吾身()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箪食()曲肱而枕之()博学而笃志()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2)吾日三省吾身三省:(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4)温故而知新新:(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殆:(6)逝者如斯夫逝:斯:(7)曲肱而枕之肱:(8)博学而笃志笃:4.下列句中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不同的一组是()A.学而时习之/学如不及B.吾日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C.诲女知之乎/诲人不倦D.是知也/日知其所亡5.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B.吾十有五而志于学C.学而时习之___ D.曲肱而枕之6.《〈论语〉十二章》谈“学”与“思"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7.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的话:8.在学习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所说: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又要编杂志,又要跑发行,老李整天忙得不亦乐乎。
B.王明的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老师指出他基础不牢固,教导他学习应该常温故知新。
C.这年秋天,奶奶抱病去世,大家心里很难过,都感慨逝者如斯。
D.遇事必详为考虑,而后与部下商议,择善而从。
10.下列句子按内容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⑤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⑥学而时习之⑦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⑧吾日三省吾身⑨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A.①②④/③⑤⑨/⑥⑦⑧B.①⑤⑧⑨/②⑥/③④⑦C.②③⑥/④⑤⑦/①⑧⑨D.①②③/⑥⑦/④⑤⑧⑨1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择其善者/而从之B.学/而不思/则罔C.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二、课内精读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所有权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财产所有人无权向第三人追索原物的情况是( A )。
A、原物由合法占有人非法转让给善意第三人的B、原物由合法占有人非法转让给恶意第三人的C、原物由非法占有人非法转让给第三人,该第三人是善意、无偿取得的D、第三人取得的财产是属于拾得物的2、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先占的是( A )。
A、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B、从垃圾桶中捡得旧电视C、回家途中拾得一撞树死亡的野兔D、马路上拾得一落叶3、下列现象中,属于加工的是( C )。
A、木窗安装在房屋上B、大米与小米掺在一起做饭C、将他人的玉石雕刻成玉器D、啤酒中加入饮料4、甲和乙共有两间平房,因拆迁,双方发生争议,甲主张该房是按份共有财产,乙主张是共同共有财产,但双方都没有证据证明共有性质,法院应当认定该房为( D )。
A、按份共有B、收归国有C、甲个人所有D、共同共有5、甲、乙、丙共有房屋一套,甲欲以4000元的价格转让自己的份额,丙表示不买,甲未通知乙转让之事。
3个月后,丁愿意购买,甲接受了丁的购房款,此时,丙、乙均要求以同一价格购买甲的份额,甲父也要购买,甲的份额应当转让给( C )。
A、乙与丙B、丁C、乙D、甲父6、李里盖房挖地基时,挖出一瓦罐,内有银元5000块及棉布一块,上写“为防日寇搜查,特埋此。
王天明,1938年4月2日”。
王天明是王伟的爷爷,1938年被日寇杀害。
该银元( A )。
A、应归王伟所有B、应归国家所有C、应归李里所有D、应归李里、王伟共有7、养牛专业户王某的一头奶牛得了重病,王某恐怕此牛得的是传染病,传染了别的牛会造成更大的损失,于是将此牛拉到野外抛弃。
刘某经过时发现了,将牛拉回家中,经过刘某的精心喂养,此牛病愈并成为一头高产奶牛。
半年后,王某听说此事,向刘某索要此牛。
依照法律,王某( C )。
A、有权请求刘某返还此牛,因为刘某拾得牛并据为己有,构成不当得利B、有权请求刘某返还此牛,但应补偿刘某喂养此牛所指出的费用及劳务费C、无权请求刘某返还此牛,因为他的抛弃行为已使其所有权消灭,刘某基于先占而取得牛的所有权D、无权请求刘某返还此牛,但可以请求刘某给于适当补偿8、下列财产应该依法收归国家所有的是( A )。
A、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B、遗失物C、漂流物D、失散的饲养物9、甲公司出卖一批钢材给乙公司,订立合同的日期是1999年3月1日,并在合同中注明“钢材所有权在乙公司支付完货款时才转移”。
乙公司在1999年3月5日支付第一笔货款,甲公司按照合同规定于3月10日将木材运至乙公司,乙公司验收并接受木材,并于3月15日付清剩余的货款。
这批钢材的所有权转移时间是( D )。
A、3月1日B、3月5日C、3月10日D、3月15日10、卢某有坐落于某市某街的房屋一幢。
卢于1967年下放回原籍,该房屋暂由刘某等人居住。
1969年因房屋过旧,刘某等人迁走,该房屋交由居委会代管。
1969年11月,王某夫妇无房居住,经居委会安排搬进该房暂住,当时讲明:“以后房主回来要房,除非他们另有房屋居住,否则你们就要搬走。
”王某夫妇表示同意,将该房屋稍加修理,便搬进居住至1976年5月。
因该房屋确实破烂不堪,王某夫妇未经居委会和市房管部门同意,也未告知房主卢某,便将房屋翻盖一新。
后来,卢某发现自己的房屋被侵占改建,于1985年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保护房屋所有权。
对此房屋所有权的归属,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A、房子应归卢某所有,但应该适当补偿王某夫妇B、房子应归卢某所有,王某夫妇侵害房屋所有权,应该承担赔偿责任C、房子归王某夫妇所有,但应该适当补偿卢某D、房子归王某夫妇和卢某共同所有11、王某因长期出国工作,将所藏的一幅名人字画交给好友李某保管。
李某将该字画挂在自己家中欣赏,来访的客人也都以为这幅字画是李某的。
后李母生病,需用钱动手术,李某四处筹钱未果,遂将该字画以5万元的价格卖给并不知情的张某。
王某回国后,发现自己的字画在张某家中,便向张某索要。
对本案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A、该幅字画应归张某所有B、如李某不能赔偿王某的损失,该字画的所有权就归王某C、该幅字画应归王某所有D、王某可以收回字画所有权12、李四为一精神病人,将家中的一万元现金抛洒在自家门前,为他人所捡。
因李四的监护人要求拾得人返还而引起纠纷。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C )。
A、一万元现金为抛弃物,拾得人享有所有权B、一万元现金为抛弃物,国家享有所有权C、李四的抛弃行为不具有效力,拾得人应予返还D、如果一万元现金为李四的个人财产,则抛弃行为具有效力,拾得人不予返还13、下列各项属于财产所有权的原始取得的是( A )。
A、叔叔送给今年刚满7岁的小明一辆自行车作为生日礼物B、小张继承哥哥的一处房子C、小陈的50000元存款共得利息1000元D、10岁的小高把爸爸给买的铅笔刀送给小朋友14、甲在处理家中旧物时,将一件旧棉袄当作垃圾扔掉,没发现妻子藏在口袋中的3000元国库券。
乙发现后,欲据为己有。
甲妻发现后,与甲一同找到乙索要国库券,乙拒不归还。
对此案的分析,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是( D )。
A、甲的抛弃行为使其对国库券的所有权消灭B、乙基于所有的意思占有该国库券,根据先占原则应取得国库券的所有权C、此国库券为埋藏物,乙为发现人,应取得所有权D、甲能证明其对此宗国库券的所有权,故乙应将国库券返还给甲15、某块河滩地曾属甲村所有,因洪水将该地的表层浮土卷走,只剩下裸露的石头而被甲村撂荒。
乙村经多年培土,使该块地变成良田。
现甲村和乙村均主张对该块地的所有权。
应如何处理?( B )A、应支持甲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甲村应给乙村相应的补偿B、应支持乙村对该块地的所有权,但乙村应给甲村相应的补偿C、由甲村和乙村按份共有D、由甲村和乙村共同共有二、多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1、下列行为属于法律上的处分的是( ACD )。
A、将代别人保管的几箱苹果中即将发霉的一些卖掉B、向乞讨的流浪汉施舍饭食C、将年久失修的房屋自己加以修缮D、将得病的狗弃于荒野之中2、下列对他人之物的使用,不为侵权的有( AD )。
A、未经许可而用别人的三轮车将突然晕厥的女友送到医院B、为翻盖房屋而使用邻居的宅基地搭脚手架C、明知为邻居家的材料加工成门窗安装在自家房子上D、租期已满而继续交房租,房东也未提异议3、甲擅自将乙借给他的手表出让给丙,下列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BC )A、甲以自己的名义出让给丙,甲丙之间的合同属于效力未定的合同B、甲以乙的名义出让给丙,甲丙之间的行为属于无权代理行为C、丙因善意而取得该手表的所有权D、丙只能因乙的追认才能取得该手表的所有权4、处理相邻关系应准循的原则是( ABCD )。
A、有利生产B、方便生活C、团结互助D、公平合理5、甲欠乙100元,一天甲将4张面值25元的奖券拿给乙,说:“本该给你钱的。
这4张25元的奖券,一年后可以兑现,利息比一般的存款高。
”乙表示同意并收下了奖券。
第二年4张奖券中的一张得了特等奖,奖金1万元。
甲得知后,就立即找到乙,要用100元换回那4张奖券,乙不同意。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ACD )。
A、奖券的所有权归甲,奖金的所有权也归甲B、奖券的所有权归乙,奖金的所有权也归乙C、奖券的所有权归甲,奖金的所有权归乙D、奖券的所有权归乙,奖金的所有权归甲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10分)1、所有权答:所有权是所有人依法对自己财产所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它是一种财产权,所以又称财产所有权。
所有权是物权中最重要也最完全的一种权利,具有绝对性、排他性、永续性三个特征,具体内容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处置等四项权利。
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分)1、试述善意取得的构成条件。
答:1)可以是动产也可以是不动产2)第三人必须是有偿取得标的物3)第三人必须是善意的4)已作权利的变更登记五、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王某住一商住楼的二层,一层是街道办事处的房产,街道办事处将其作为退休工人的棋牌室,老人们天天在棋牌室打麻将,王某和孩子常在深夜被楼下的洗牌声惊醒,无法入睡,王某多次找办事处协商,要求其关闭棋牌室或限制晚上打麻将的时间,办事处则认为,打麻将是一项正常的娱乐活动,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拒绝了王某的要求。
王某向法院起诉,要求限制打麻将时间。
问:王某的请求能否支持?答:(1)王某住房与街道办事处的棋牌室系上下楼关系,是相邻的两处不动产,形成不动产相邻关系。
(2)打麻将虽是正当娱乐活动,但必须以不妨害他人为限,办事处将一楼作为棋牌室,又不限制打麻将的时间,深夜打麻将,洗牌声构成噪音污染,势必影响楼上王某休息,因此,办事处行使不动产权利,侵害了相邻方的利益,应当停止侵害行为,王某的诉讼请求应当支持。
2、王某盖房,雇拥于某挖地基,一日,于某挖到一只古瓷瓶,后经文物鉴定机关鉴定,该瓷瓶属国家一级文物。
王某认为该瓷瓶系在自己的宅基地下挖出,故瓷瓶应归自己所有。
于某则认为,该瓷瓶系埋藏在地下的,是自己挖出的,应归自己所有。
双方争执不下,后经第三人协商,双方达成书面协议:瓷瓶归王某、于某共同所有,因瓷瓶不能分割,于某将自己拥有的份额转让给王某,王某须在一个月内向于某支付转让款5万元。
到期后,王某未支付转让款,于某诉至法院,要求王某按照协议约定支付转让款5万元。
问:该案如何处理?答:发现的瓷瓶是一级国家文物,且没有埋藏人出现,依照有关规定应该归于国家所有. 既然瓷瓶所有权属于国家,王某、于某均不享有所有权,双方共有也就没有法律根据了。
据此,双方达成的共有协议系属无权处分行为,该协议不可能得到国家的追认故属于无效;由于协议无效,瓷瓶归国家,王某对于于某自然也就不承担支付5万元对价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