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测量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测量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测量系统设计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此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地方外,本文不包含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与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2.本人完全了解学校、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与学院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此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学院可以将此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文。

3.若在大学学院毕业论文审查小组复审中,发现本文有抄袭,一切后果均由本人承担,与毕业论文指导老师无关。

4.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布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论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已明确的方式标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

关于毕业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资料(包括图纸、实验记录、原始数据、实物照片、图片、录音带、设计手稿等),知识产权归属华北电力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有关保存,使用毕业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或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或编汇本毕业论文。如果发表相关成果,一定征得指导教师同意,且第一署名单位为大学。本人毕业后使用毕业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如下各项内容: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或汇编本学位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学校有关数据库和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进行信息服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测量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论文(设计)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毕业论文(设计)授权使用说明

本论文(设计)作者完全了解**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论文(设计)并向相关部门送交论文(设计)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论文(设计)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设计)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设计)的全部或部分内容。保密的论文(设计)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日期:

注意事项

1.设计(论文)的内容包括:

1)封面(按教务处制定的标准封面格式制作)

2)原创性声明

3)中文摘要(300字左右)、关键词

4)外文摘要、关键词

5)目次页(附件不统一编入)

6)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正文、结论

7)参考文献

8)致谢

9)附录(对论文支持必要时)

2.论文字数要求:理工类设计(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万字(不包括图纸、程序清单等),文科类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1.2万字。

3.附件包括: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

4.文字、图表要求:

1)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字迹工整,打印字体及大小符合要求,无错别字,不准请他人代写

2)工程设计类题目的图纸,要求部分用尺规绘制,部分用计算机绘制,所有图纸应符合国家技术标准规范。图表整洁,布局合理,文字注释必须使用工程字书写,不准用徒手画3)毕业论文须用A4单面打印,论文50页以上的双面打印

4)图表应绘制于无格子的页面上

5)软件工程类课题应有程序清单,并提供电子文档

5.装订顺序

1)设计(论文)

2)附件:按照任务书、开题报告、外文译文、译文原文(复印件)次序装订

3)其它

1、引言 (6)

1.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6)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7)

1.3 本文的设计工作 (7)

2、系统总体设计 (8)

2.1 设计任务 (8)

2.2 系统设计 (8)

3、系统硬件设计 (9)

3.1接口电路设计 (9)

3.2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10)

3.2.1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原理 (10)

3.2.2 ZTP135S-R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10)

3.3 电压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12)

3.4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13)

3.5 A/D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14)

3.6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15)

3.7 正负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16)

4、系统软件设计 (17)

4.1 整体流程框图 (17)

4.2 各模块程序设计 (17)

4.2.1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17)

4.2.2 数据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18)

4.2.3 实时时钟模块程序设计 (20)

4.2.4显示部分模块程序设计 (21)

4.2.5中断模块程序设计 (22)

5、总结 (23)

致谢 (24)

参考文献 (25)

Abstract (26)

附录一、原理图 (27)

附录二、程序设计 (28)

基于单片机的体温测量系统设计

洪亮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信息工程系,南京 210044

摘要:本文是以AT89S52单片机为核心,根据红外线测温仪的原理,设计了一种非接触式人体体温测试仪。该系统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方面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电路设计,然后分别从红外线传感器、电压信号放大、A/D转换、实时时钟、正负电压转换、显示部分等功能模块进行了电路设计。软件方面首先进行了系统的总体程序设计,然后分别从A/D转换、数据处理、实时时钟、中断部分、显示部分等模块进行了程序设计。本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系统由各个应用模块组成,所以整个程序的编制和维护都比较方便,结构清晰,提高了可靠性和修改性,并给出了针对各个应用模块的设计思路和设计框架,从而实现非接触式人体体温的数字显示。

关键词:单片机;红外热释传感器;体温;液晶显示

1、引言

1.1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高等动物都有一定的体温,一定的体温是机体不断的新陈代谢的结果,同时体温又是机体功能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人能够在环境温度不同的条件下,通过对体内产热和散热过程的调节来保持体内温度的相对稳定,并提高对环境温度变化的适应能力。在正常情况下,人的温度保持在37℃上下(大致介于36.2℃—37.3℃)。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当人体内的某些机能发生变化或某些部位发生病变时,恒定的体温将会发生变化;在临床医学中,体温是一个重要的生理参数,病人的温度为医生提供了生理状况的重要信息。还可以对某些重大疾病或隐藏于身体内部的健康问题起着积极的预防和警示作用。

在“非典”期间,人体体温便是检测并隔离患者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从而达到了控制“非典”大规模扩散的作用。在公共场所进行体温监测时主要考虑以下三个要求:非接触性、测量的快速性和准确性。采用红外非接触测温方法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对非接触式人体温度测量是

非常有意义的,也是应付突发要求的必要工作。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由于近些年“非典”和猪流感的袭击,在我国迅速诞生了一支专门抗击非典的医疗仪器队伍,特别是在红外体温检测仪的研发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国家相关部门也在重点强调非接触式体温计的研发。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材料、新工艺的运用,各式各样的体温计陆续出现,探测方式不断改进。国内外体温计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常见的玻璃水银体温计;第二阶段是电子体温计;如今应用最为广泛的是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

水银体温计虽然价格便宜但是有诸多弊端:首先,水银体温计遇热或安置不当,体温计容易破裂。其次,人体接触水银后会中毒,中毒症状是恶心、头痛、腹泻、脱发等,严重者会造成血液凝固。因为水银有剧毒,一旦它污染了水源或食物,可以对人的肾脏、肺等造成极大的伤害,水银也能加速人神经系统退变。最后,采用水银体温计测温需要相当长的时间(5min~10min),使用不便。

电子体温计是采用热敏电阻测量温度的,电子体温计能快速准确地测量人体温度,与传统的水银玻璃体温计相比,具有读数方便、测量精度高、能记忆并有蜂鸣提示的优点,尤其是电子体温计不含水银,对人体及周围环境无害,特别适合于家庭、医院等场合使用。但采用电子体温计测温也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样使用不便。

非接触式红外体温计是根据黑体辐射原理通过测量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而测量温度的。它用的红外传感器只是吸收人体辐射的红外线而不向人体发射任何射线,它采用的是被动式且非接触式的测量方式,因此红外体温计不会对人体产生辐射伤害且价格低,体积小,实现了体温的快速准确测量,具有稳定性好,精度高,测量安全,使用方便等特点。目前市场上虽然已经有这样的产品出现,但由于它们的价格较高,功能较少,精度不高等缺点[3]。。

1.3 本文的设计工作

非接触式人体体温测试仪的设计技术目前已经达到成熟,目前市场上已经有很多这样的产品出现,但由于它们的价格较高,功能较少,精度不高等缺点,使得它们即不能占据低端市场,也不能占据高端市场。并且从非接触式人体体温测试仪的成本出发,还有很大的利润空间,有继续研究的价值。

本文是以单片机为核心,先通过传感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再通过电压信号放大电路将电压信号放大成A/D转换模块能够识别的模拟信号,再通过A/D转换,将模拟信号转换成单片机能够识别的数字信号,再将数字信号转换成系统所要显示的温度值,与读入的温度值一起通过液晶显示器进行显示。

2、系统总体设计

2.1 设计任务

我们根据红外线测温仪的原理,通过关键器件的选择以及温度补偿的自动调节来提高红外线测温仪的精确度,设计了一种红外线测温电路,用于对人体温度的快速测量。我们要设计的红外体温计其测量范围是35℃~42℃ ,且精度为±0.1℃ 。在该设计中,以AT89S52单片机为主体,配有高精度放大器、8位ADC和实时时钟,测量值和时间值用液晶屏进行显示。

2.2 系统设计

在硬件方面,一个系统的硬件设计中应选择合适型号的单片机后,进行系统所需的扩展和配置。按照系统功能要求进行扩展和配置外围设备。要设计合适的接口电路,系统的扩展和配置应遵循以下原则:

⑴尽可能选择常用单片机。为硬件系统的标准化、模块化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次设计选取的是

AT89S52单片机。

⑵系统扩展与外围设备的配置水平应充分满足应用系统的功能要求,并留有适当余地,以便二

次开发。

⑶系统中的相关器件要尽可能做到性能匹配。

⑷可靠性及干扰设计是硬件设计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次设计首先选择设计所需AT89S52芯片,根据实际要求利用Protel软件绘制课题的原理图和PCB图,外围设备电路简单,干扰较小。

在软件方面,单片机应用系统中软件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系统的功能。软件的资源细分为系统理解部分、软件机构设计部分和程序设计部分。

⑴系统理解是指在开始设计软件前,熟悉硬件留给软件的接口地址,I/O口方式,确定存储空

间的分配,应用系统面板控制开关、按键、显示的设置等。

⑵软件结构设计要结合单片机所完成的功能确定相应的模块程序,比如一般子程序、中断功能

子程序的确定。确定模块程序运行的先后顺序,绘制程序整体流程图。

⑶程序设计和其他软件程序设计一样,首先要建立数学模型,选定数学算法,绘制具体程序流

程图,做好程序接口说明。然后选取C语言(汇编语言或C语言)。

本次课题的软件设计采用的是模块化设计,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结构清晰简捷。

此系统是通过红外热释传感器ZTP135S-R采集人体体温并以电压信号的形式输出并进行放大,然后将模拟电压信号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成与之对应的数字量,经单片机对数据的非线性处理及分析,并显示在LCD上,即完成一次体温的测量,若需储存测量值,可储存一段数据到内部数据存储器中,整体框图如图2.1所示:

图2.1 整体框图

3、系统硬件设计

本系统硬件由七个应用模块组成,下面便是我对各个模块的电路设计:

3.1接口电路设计

AT89S52是一种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微控制器,具有8K 的系统可编程Flash 存储器。使用Atmel 公司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制造,与工业80C51 产品指令和引脚完全兼容。片上Flash允许程序存储器在系统可编程,亦适于常规编程器。在单芯片上,拥有灵巧的8 位CPU 和在系统可编程Flash,使得AT89S52为众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灵活、超有效的解决方案。AT89S52具有以下标准功能:8k字节Flash,256字节RAM, 32位I/O口线,看门狗定时器,2 个数据指针,三个16 位定时器/计数器,一个6向量2级中断结构,全双工串行口,片内晶振及时钟电路。另外,AT89S52 可降至0Hz 静态逻辑操作,支持2种软件可选择节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停止工作,允许RAM、定时器/计数器、串口、中断继续工作。掉电保护方式下,RAM内容被保存,振荡器被冻结,单片机一切工作停止,直到下一个中断或硬件复位为止[4]。

本次DS12C887通过三总线与MCS-51相连。它们通过外部总线与单片机通信。DS12C887通过外部总线从单片机中读取时间初值,启动后,再实时的向单片机传输时间数据,它的片选脚CS于单片机的P2^7相连,所以他的首地址为:0X7F00。

由于需要通过单片机给DS12C887设置初始值,所以用了INT0中断来产生中断,在中断中改变时间值,对时间值进行修改用到的引脚有P2^2、P2^3和P2^4,它们的功能分别是P2^2和P2^3对时间进行加减,P2^4为位选,选中需要修改的时间位,具体设计在软件部分介绍。下面说明单片机其他引脚的使用状况。P0作为地址和数据复用口,它分别与DS12C887的AD0-AD7、TC1602A的DB0-DB7和DAC0809的D0-D7相连,它从ADC0809中读入数据,向TC1602A 传输数据,对DS12C887是即读入也输出数据。P1端口的P1^4与ADC0809的EOC相连、P1^0、

P1^2和P1^3分别与TC1602A的RS、RW和E相连。P3口的P3^6(WR)与DS18C887的R/W和74LS00的一个输入脚相连,具体的功能说明在下文的各芯片接口设计中会一一介绍。

3.2传感器接口电路设计

3.2.1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原理

自然界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273.15℃)的物体,由于分子的热运动都在不停地向周围空间辐射包括红外波段在内的电磁波,其辐射能量密度与物体本身的温度关系符合普朗克(Plank)定律。红外测温的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根据普朗克原理。一般理解红外测量的是物体的温度,其实测的是目标物与传感器或者说是物体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物体辐射能量的大小直接与该物体的温度有关,具体地说,是与该物体热力学温度的4次方成正比.用公式可表达为:

E=δε(T4-T04)(1)式中,E是辐射出射度,单位是W/m3;

δ是斯蒂芬一波尔兹曼常数,5.67x10-8W/(m2·K4);

ε是物体的辐射率;

T是物体的温度(K);

To是物体周围的环境温度(K);

人体主要辐射波长为9 μm~10 μm的红外线,通过对人体自身辐射红外能量的测量便能准确地测定人体表面温度。由于该波长范围内的光线不被空气所吸收,因而也可利用人体辐射的红外能量精确地测量人体表面温度。

红外温度传感器利用热电偶原理,测量目标物与传感器或者物体与环境温度之间的差值。热电偶的原理是二种不同的金属A和B构成一个闭合回路,当二个接触端温度不同时(T>To),回路中产生热电势Eab,其中T称为热端、工作端或测量端,To称为冷端、自由端或参比端。A和B称为热电极。热电势的大小由接触电势(也叫伯尔贴电势)和温差电势(也叫汤姆逊电势)决定[5]。

3.2.2 ZTP135S-R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GE公司生产的ZTP135S—R型红外温度传感器

是一种专门用于非接触式测量体温的器件,其主

要参数见表3.1所示:

其外形和引脚排列如图3.1和3.2所示:

图3.1 ZTP135S-R的外形

图3.2 ZTP135S-R的引脚排列

其引脚功能如下:

·1脚接+5V;

·2脚为电压输出端;

·3脚接地;

被测物体的辐射能经过窗口和光阑聚焦在接收元件(热电堆) 的受热片上,受热片上有60只串联的热电偶,每只热电偶的热端在受热片的中央部位围成一圈,焊接在一起,从引线就可以得到所有电偶的热电势之和。这种结构设计具有较小的热惯性和较高的灵敏度,传感器采用负温度系数电热调节器进行环境温度补偿[6]。

图3.3、图3.4和图3.5 分别给出了该传感器的灵敏度变化曲线、内阻变化率曲线和传输波形

图3.3 ZTP135S-R的灵敏度变化曲线图3.4 ZTP135S-R的内阻变化率曲线

图3.5 ZTP135S-R的传输波形

3.3 电压信号放大电路设计

本设计所采用的放大器是低功耗精密运算放大器OP07,它的特点是超低失调、低漂移、高精度,电路正比特性好,零点失调电压小。OP07可以通过在1、8管脚之间加上一个电位器进行输入漂移调零,这对于低输出的信号的放大效果非常好。其低输入偏置电流为1.8nA,供电范围为3V到22V,超低失调的最大值为150mV。它的性能正好解决了红外温度传感器对运放的特殊要求。由于热电堆的内阻较高(约60K ),而输出电压又非常小(1mV左右),须使用具有高输入阻抗(>1012 )的CMOS输入运算放大器。

因为测量的人体温度在35~42℃范围内,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范围为0.7~1.5mV,采用两极放大的形式,将电压放大3000倍,即放大后电压为2.1~4.5V,以供单片机A/D转换,单片机的A/D转换参考电压选择5V。其放大电路图如下图3.6所示。

图3.6 OP07两级放大电路图

电压跟随器的输出电压0U 与输入电压1U 的关系为:

(2) 在上述运放电路图中,用到了三个OP07,其中第一级是电压跟随器,它的作用是稳定电压,由于这次使用的温度传感器输入的是弱电压信号,极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且ADC0809进行模数转换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需要提供稳定的电压信号,因此这第一级是非常重要的。

1U 的 关系为: 1f 0)1(U R

R U += (3) 后面的两个OP07便是起到了放大作用,它使用的是反相比例运算电路,第一级放大了30倍,第二级放大了100倍。

3.4 显示模块电路设计

TC1602AD 主要由DDRAM 、CGROM 、CGRAM 、IR 、DR 、BF 、AC 等大规模集成电路组成,DDRAM 为数据显示用的RAM ,用以存放用LCD 显示的数据,只要将保准的ASCII 码放入DDRAM ,内部控制线路就会自动将数据传送到显示器上,并显示出该ASCII 码对应的字符。CGROM 为字符产生器ROM ,它存储了192个5*7的点阵字型,但只能读出不能写入。CGRAM 为字型、字符产生器的RAM ,可供使用者存储特殊造型的造型码,CGRAM 最多可存8个造型,IR 为指令寄存器,负责存储单片机要写给LCD 的指令码,当RS 及R/W ——

引脚信号为0,且Enable 引脚信号由1变为0时,D0-D7引脚上的数据便会存入到IR 寄存器中。DR 为数字寄存器,它们负责存储微机要写到CGRAM 或DDRAM 的数据;或者存储单片机要从CGRAM 或DDRAM 读出的数据。因此,可将DR 视为一个数据缓冲区,当RS 及R/W ——引脚信号为1且Enable 引脚信号由1变为0时,读取数据;当RS 引脚信号为1,R/W ——引脚信号为0,且Enable 引脚信号由1变为0时,存入数据。BF 为忙碌信号,当BF 为1时,不接受微机送来的数据或指令;当BF 为0时,接受外部数据或指令。所以,在写数据或指令到LCD 之前,必须查看BF 是否为0。AC 为地址计数器,负责计数写入/读出CGRAM 或DDRAM 的数据地址,AC 依照单片机对LCD 的设置值而自动修改它本身的内容。TC1602A 可分2行共显示32个字符,每行显示16个字符[2]。

单片机与液晶的接口如图3.7所示。在设计液晶电路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判忙”信号(BF)。单片机向液晶模块发送数据后,需等待并判断BF 信号为高,所以,BF 脚为双向口,设计时需注意。在编写液晶控制程序时,也可以不判断BF 信号,只需要延时一段时间就可以,这样可以避免双向口操作的麻烦。

(2)有些单片机的I/0口是3.3V ,但很多液晶器件的是5V,因此单片机与液晶不能直接相接而需转换电平。

图3.7 单片机与液晶的接口

3.5 A/D转换模块电路设计

ADC0809与AT89S52单片机的一种连接方法如图3.8所示。AT89S52与ADC0809接口时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在START端送一个100ns宽的启动正脉冲;

·获取EOC端上的状态信息,因为它是A/D转换的结束标志;

·ADDA、ADDB、ADDC分别接系统的低三位地址,只要把这三位地址写入ADC0809的

址锁存器,就实现了模拟通道的选择;

·START和ALE互连可以使ADC0809在接收模拟量路数地址时启动工作;

·A/D转换后得到的数据为数字量,这些数据传送到单片机中进行处理。

·给“三态输出锁存器”分配一个端口地址,也就是给OE端送一个地址译码器的输出信号。

本次设计因为只使用了一个模拟通道IN0,所以我为了使电路看起来简单易懂,将ADDA、ADDB、ADDC都接地,这样ADC0809永远选通0通道了。ADC0809的时钟信号由单片机的ALE 信号经过74LS74二分频得到,它的时钟信号为1MZ,又由于ADC0809与DS18C887同时使用单片机的WR脚。为了防止在使用时相互的干扰,我将WR和RD都与单片机的P1^1通过或非门后再与ADC0809相连。这样,当P1^1为高电平时,无论WR和RD产生什么信号,ADC0809都不启动。当P1^1为低电平时,当WR信号为低电平时,送到A/D转换器的ALE和START 引脚为高电平,启动A/D转换,由于这次我使用的是查询方式为转换结束方式,所以当EOC 为低电平时,转换结束。输出数据使能OE,读取转换数据。

图 3.8 ADC0809与AT89S52的链接

3.6 实时时钟模块电路设计

DS12C887是Dallas公司开发的实时时钟芯片,DS12C887可以提供实时时钟/日历、时间报警、三个可屏蔽中断、一个可编辑方波输出、113B电池供电的静态RAM。DS12C887内部集成了一个晶体和一个锂电池,采用DIP封装方式。DS12C887能够自动调整31天和30天的月份,期间可以在24小时和12小时方式(AM/PM)间切换。在芯片内部有一个精确的温度补偿电路,用于检测电源电压的状态。当电源电压的变化超出允许范围时,内部电源切换到备用电池供电[2]。

DS12C887主要应用在嵌入式系统、仪表、安全系统、网络交换机、路由器等方面。

DS12C887与AT89S52单片机的一种常用连接方法如图3.9所示。AT89S52与DS12C887接口时必须注意处理好以下问题:

(1)时间值只需一开始设置,以后只需要读取就行了。

(2)数据传输都是用的P0端口,得控制好状态控制信号,防止出现错误。

图 3.9 DC12C887与AT89S52的链接

3.7 正负电压转换电路设计

在运放环节,我们用到了-5V的电压,由于这里只有+5V的电压,因此,我们需要电压转换,将+5V转换为-5V,这里用到了ICL7660。

产生-5V的电路图如下图3.10所示:

3.10 -5V电源的发生电路

4、系统软件设计

本系统软件设计包括整体流程框图和各模块程序设计两部分。各模块的设计如下:

4.1 整体流程框图

本设计采用单片机AT89S52编程实现。程序由C语言编写。本程序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A/D采集程序,数据处理程序,LCD显示程序。其中主程序流程图如图4.1所示:

图4.1 主程序流程图

4.2 各模块程序设计

本节就各部分程序模块设计进行了阐述,主要包括A/D转换模块、数据处理模块、显示模块,详细介绍了各部分模块的流程并对其设计思想进行了叙述,从而实现了人体体温的软件设计。

4.2.1 A/D转换模块程序设计

本次设计A/D采集程序实现一路数据采集,采用定时传送方式。对于一种A/D转换器来说,转换时间是一项固定不变的技术指标。ADC0809的转换时间为128us。本次设计是通过EOC与单片机的INTO相连,当数据转换完成时,EOC向单片机发送中断请求,单片机响应中断,读取转换数据。ADC0809的D0—D7与单片机的P0口相连。单片机的ALE信号经过74LS74二分频后,作为ADC0809的时钟信号。用P1^1和P1^2来产生片选和使能信号。

首先,片选ADC0809,启动ADC0809开始转换,让程序处于循环中,当转换结束时,程

序从循环中跳出,将转换结果输入单片机,

其程序流程图如图4.2所示:

图4.2 A/D转换流程图

4.2.2 数据处理模块程序设计

传感器输出模拟电压信号经OP07放大后,转换成0~5V的电压,而单片机只能处理数字信息,就需要进行模数转换,转换完成后的数字量如何处理成与之对应的温度值就变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输出温度值的准确性,是整个软件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其数据处理部分的总流程图如图4.3所示。

图4.3 数据处理流程图

根据图3.4可知,当人体体温在35℃~42℃范围内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范围为

0.7~1.5mV,采用两极放大的形式,将电压放大3000倍,即放大后电压为2.1~4.5V,从

而可知对应的数字量范围为107~230,找出数字量与温度的关系即可准确的显示出温度值。

转换后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如图4.4所示。

图4.4 数字量与温度对应关系

根据图4.2所示,可以计算出数字量与温度的对应关系,即

温度×1000=数字量×57+28900

(4)

经数据处理后,其温度值为放大1000倍的温度值,而本设计只保留一位有效数字,故

前三位为有效温度值,而且要将双字节温度转换为BCD码,才是实际要显示的温度值。

在计算机中,用BCD码来表示十进制数。通常,BCD码在计算机中又分为两种形式:一

种是1B放一位BCD码,称为非压缩BCD 码,适用于显示和输出。一种是1B放2位BCD码,

称为压缩的BCD码,适用于运算及存储。十进制数B与一个8位的二进制数的关系可以表示

图4-5 小数点四舍五入流程图(5)

只要依十进制运算法则,将bi(i=7,6,……,1,0)按权相加,就可以得到对应的十

进制数B。

当人体体温在35℃~42℃范围内变化时,传感器的输出电压范围为0.7~1.5mV,,

ADC0809的输入电压为2.1~4.5V,从而可知单片机接受对应的数字量范围为107~230。在

运用公式计算温度时,由于温度值是浮点型,数字量是无符号整型,数字量*57则有可能大

于65536,必须使用长整型,因此在计算前得先进行数据类型转换,先将数字量转换为长整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doc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 2020年4月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关键词:管理系统,毕业论文,研究,设计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简介: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 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研究本文内容: 毕业论文管理工作现状 当前,大多数的高校的毕业论文管理状况如下。(1)学生无法及时准确选题选题初期的大多数学生不能在前期及时、清晰且全面的了解导师的课题研究方向,也不能准确的选择合适的题目,导致了学生在选题时仅考虑到个人兴趣,盲目的进行选题,未根据自己个人能力做出正确的选择,一些学生可能会错失选题的时间和机会。(2)论文各阶段需要提交大量文件,师生无法及时交流首先,学生必须先提交论

文开题报告,指导教师同意开题后,方可继续完成论文。然后,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将完成论文的阶段性成果提交给导师,方便导师及时了解学生论文完成的进度,以便导师督促学生及时完成论文。如今,很多大学的论文指导方式仍旧以纸质文件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会导致资源浪费,也会由于时间和空间限制,导致沟通不畅。(3)统计论文选题工作复杂在毕业论文管理工作中,教师的工作量较大,其中,有很多重复的工作量,处于管理工作的各级人员需要统计学生选题状况、毕业论文完成状态以及答辩成绩等信息,在这样大量的工作状态下,就会产生失误。而毕业论文对于学生来也十分重要,关系能否毕业问题,责任巨大,不容有失。毕业论文管理系统设计意义毕业论文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学生可以远程在陷上选题,将复杂的工作流程简单化,也会减轻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工作中不必要的压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具体可以表现为以下功能。(1)缩短毕业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审核毕业论文题目是为了防止出现选题过大、不切实际或与专业特点不相关的现象。各教学单位在前期的主要任务就是审核已提交的论文题目,若论文题目不合条例,审核不通过,需要单位给指导教师反馈是否通过的信息,之后审核过的信息,需要由教师通知给学生,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兴趣选择毕设题目,督促学生积极与指导教师沟通。通过系统可以在线随时随地审核,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学号: 1328403028 姓名:张帅华 班级: 13电子信息工程指导老师:邓晶 苏州大学电子信息学院 2016年4月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单片机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比较成熟的技术,普及到我们生活、工作、科研等各个领域。本次课程设计包含四个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设计,分别是:基于单总线数字式温度传感器DS18b20的数字温度计的设计;基于2K位串行CMOS 的EEPROM AT24C02的数字密码锁的设计;基于SPI接口实时时钟芯片DS1302的电子日历的设计以及基于无线收发芯片nrf24L01的简单无线通讯系统的设计。 关键词:单片机 DS18B20 AT24C02 DS1302 NRF24L01

目录 摘要 (1) 目录 (2) 第1章基于DS18B20的数字温度计设计 (3) 1.1 设计要求 (3) 1.2 系统组成 (3) 1.3 系统设计 (3) 1.3.1 硬件设计 (3) 1.3.2软件设计 (4) 1.4 设计结果 (6) 第2章基于AT24C02的电子密码锁设计 (7) 2.1 设计要求 (7) 2.2 系统组成 (7) 2.3 系统设计 (8) 2.3.1 硬件设计 (8) 2.3.2 软件设计 (9) 2.4 设计结果 (9) 第3章基于DS1302的电子日历的设计 (11) 3.1 系统功能 (11) 3.2 系统组成 (11) 3.3 系统设计 (11) 3.3.1 硬件设计 (11) 3.3.2 软件设计 (13) 3.4 设计结果 (14) 第4章基于NRF24L01的无线通信系统的设计 (15) 4.1 系统功能 (15) 4.2 系统组成 (15) 4.3 系统设计 (15) 4.3.1 硬件设计 (15) 4.3.2 软件设计 (16) 4.4 设计结果 (16) 总结 (17)

多模块单片机实验系统设计

多模块单片机实验系统设计 设计一种单片机实验系统,针对单片机实验系统的应用要求,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使得实验系统能够支持多种不同的应用,扩展方便,同时能够与多种实验系统兼容,在日常的教学实验和研发中应用广泛。 标签:单片机实验系统多模块 单片机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平时的实验练习不可缺少。因此作为实验载体的实验系统非常重要。常规的单片机实验系统,其功能比较单一,与别的实验系统之间也毫无联系,能够完成的实验都是单一的单片机实验。当前实验室中一般都有多种实验设备,如EDA实验箱、模电实验箱、数电实验箱、信号处理实验箱等。如何使得单片机实验系统在现有的实验条件下,能够进行更多、更复杂的实验,利用更多的实验设备,多模块实验系统为我们指出了一种设计思路。 针对实验室的条件,设计了一种模块化的单片机实验系统,可以利用现有的多种实验设备,提高单片机实验系统的灵活性和利用率。其主要模块有电源模块、核心模块、功能模块、下载模块等,下面分别介绍。 1 电源模块 作为单片机实验系统的供电部分,电源模块非常重要,直接关系到系统的稳定,为了便于扩展,同时方便实验,电源模块采用多种方式供电。利用跳线或者开关进行选择,其电路图如图1所示。利用外部供电时电源通过J1输入,当电压大于5V时,一般常见的有9V和12V,需要将J2跳线拔掉;当电源为5V时,将跳线闭合,直接供电。同时实验系统还可以通过USB直接供电,外部供电和USB供电的切换通过开关S1来实现,为了保护电脑,在USB供电中增加了保险丝。 2 CPU模块 CPU模块是单片机实验系统的中心,也即芯片所在的部分,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实验系统的资源,本核心模块采用锁紧卡座设计,便于芯片的安装与卸载,并且将卡座的40个引脚全部引出,便于进行二次开发。同时设计了两种不同的复位电路,以适应普通的51单片机和A VR单片机,使得实验系统能够支持两种不同的单片机进行实验。在设计时,主要通过一个跳线实现不同的复位电平,如图2所示。可以通过跳帽来选择51单片机的高电平复位和A VR单片机的低电平复位,而芯片本身的引脚差异可以通过一个小转换板子来实现,主要将I/0口对应起来,一些功能引脚进行转换即可,通过这种处理方式,可以在一个实验平台上调试两种不同的单片机系统,大大提高了外设的利用率。 3 功能模块

基于51单片机系统设计

基于51单片机的多路温度采集控制系统设计 言: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温度测量控制系统在工业、农业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人们的生活具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温度采集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设计的目的在于学习基于51单片机的多路温度采集控制系统设计的基本流程。本设计采用单片机作为数据处理与控制单元,为了进行数据处理,单片机控制数字温度传感器,把温度信号通过单总线从数字温度传感器传递到单片机上。单片机数据处理之后,发出控制信息改变报警和控制执行模块的状态,同时将当前温度信息发送到LED进行显示。本系统可以实现多路温度信号采集与显示,可以使用按键来设置温度限定值,通过进行温度数据的运算处理,发出控制信号达到控制蜂鸣器和继电器的目的。 我所采用的控制芯片为AT89c51,此芯片功能较为强大,能够满足设计要求。通过对电路的设计,对芯片的外围扩展,来达到对某一车间温度的控制和调节功能。 关键词:温度多路温度采集驱动电路 正文: 1、温度控制器电路设计 本电路由89C51单片机温度传感器、模数转换器ADC0809、窜入并出移位寄存器74LS164、数码管、和LED显示电路等组成。由热敏电阻温度传感器测量环境温度,将其电压值送入ADC0809的IN0通道进行模数转换,转换所得的数字量由数据端D7-D0输出到89C51的P0口,经软件处理后将测量的温度值经单片机的RXD端窜行输出到74LS164,经74LS164 窜并转换后,输出到数码管的7个显示段,用数字形式显示出当前的温度值。89C51的P2.0、P2.1、P2.2分别接入ADC0809通道地址选择端A、B、C,因此ADC0809的IN0通道的地址为F0FFH。输出驱动控制信号由p1.0输出,4个LED为状态指示,其中,LED1为输出驱动指示,LED2为温度正常指示,LED3为高于上限温度指示,LED4为低于下限温度指示。当温度高于上限温度值时,有p1.0输出驱动信号,驱动外设电路工作,同时LED1亮、LED2灭、LED3亮、LED4灭。外设电路工作后,温度下降,当温度降到正常温度后,LED1亮、LED2亮、LED3灭、LED4灭。温度继续下降,当温度降到下限温度值时,p1.0信号停止输出,外设电路停止工作,同时LED1灭、LED2灭、LED3灭、LED4亮。当外设电路停止工作后,温度开始上升,接着进行下一工作周期。 2、温度控制器程序设计 本软件系统有1个主程序,6个子程序组成。6个子程序为定时/计数器0中断服务程序、温度采集及模数转换子程序ADCON、温度计算子程序CALCU、驱动控制子程序DRVCON、十进制转换子程序METRICCON 及数码管显示子程序DISP。 (1)主程序 主程序进行系统初始化操作,主要是进行定时/计数器的初始化。 (2)定时/计数器0中断服务程序 应用定时计数器0中断的目的是进行定时采样,消除数码管温度显示的闪烁现象,用户可以根据实际环境温度变化率进行采样时间调整。每当定时时间到,调用温度采集机模数转换子程序ADCON,得到一个温度样本,并将其转换为数字量,传送给89C51单片机,然后在调用温度计算子程序CALCU,驱动控制子程序DRVCON,十进制转换子程序MERTRICCON,温度数码显示子程序DISP。

水电站压力钢管初步设计(毕业设计)

科类工学编号(学号)2011310309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小米水电站压力钢管初步设计 Preliminary Design of penstock of XiaoMi Hydropower Station 杨佳明 指导教师:杨银华职称讲师 云南农业大学昆明黑龙潭 650201 学院:水利学院 专业:水利水电工程年级: 2011级 论文(设计)提交日期:2015 年5月18日答辩日期:2015年 5月24日 云南农业大学 2015年5 月

小米水电站压力钢管初步设计 杨佳明 (云南农业大学水利学院,昆明 650201) 摘要 压力钢管是小米水电站引水发电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长期承受着高压、内水压力的作用,此外,还承受温度变化、支座沉陷、地震、放空时的外压力以及大气或土壤的作用,一旦破裂,将会造成极为严重后果,因此,压力钢管的合理设计至为重要;根据小米电站地形地质情况,通过搜集类似工程实例,拟定小米电站压力钢管的总体布置方案、结构型式,查阅压力钢管设计规范,根据规范要求,通过相关水力计算,确定压力钢管的直径和壁厚,拟定镇和支墩结构尺寸,根据规范,进行镇和支墩稳定分析,完成管壁应力分析计算;根据相关资料和设计规范,小米电站压力钢管各项参数符合规范要求,满足安全运行的要求,达到小米水电站压力钢管的初步设计深度要求。 关键词:管壁厚度;压力钢管;镇墩;支墩;稳定性。 Preliminary Design of penstock of XiaoMi Hydropower Station Yang Jiaming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 and Hydraulic,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 650201) ABSTRACT

(完整版)个人博客系统毕业设计论文

编号: 审定成绩:先锋软件学院2011届 毕业设计(论文) 题目:个人博客系统 分院:软件工程分院 学生姓名:________ 印聪___________ _ __ 专业:软件设计与开发 班级:0805 学号: 指导教师:魏伟华

填表时间:2011年6月

先锋软件学院 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自查表 学生姓名印聪专业软件设计与开发学号 导师姓名魏伟华职称导师每周指导次数每次:小时题目名称个人博客系统 作息时间上午8时~ 12 时下午 1时~ 5 时 晚间 6时~ 9 时 个人精力实际投入日均工 作小时 10 周均工 作小时 缺席天数出勤率% 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度已完成主要内容% 待完成主要内容% 自己写好自己写好

存在问题 自己写好 工作措施 指导教师(签字):日期:年月日

(上面要不要空行啊?)摘要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动态网页技术也应运而生。本文介绍了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博客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发表文章、浏览文章等功能,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发表一些自己撰写的文章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博客系统主要实现了文章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是打破传统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方式的新尝试。 本系统的开发设计实现采用ASP技术,系统后台使用Microsoft的Access 2000数据库,并通过使用ODBC技术访问。 本文对博客系统进行整体分析,明确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用户需求;根据模块化原理,规划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在数据库设计部分,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措施;程序设计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提出系统的程序设计思路,对前台与后台功能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系统测试部分,具体分析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实现系统功能。最后,对系统作以客观、全面的评价,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博客;ASP ;Access 2000 ;ODBC

单片机课程设计51实验报告DOC

福建工程学院软件学院 题目:51开发洗衣机 班级:物联网工程1202 成员: 座号:04 28 指导老师: 日期:年月日课设报告

目录 1摘要 (1) 2.设计需求 (1) 2.1功能需求 (1) 2.1.1 基本功能 (1) 2.1.2扩展功能 (1) 2.2 设计要求 (2) 2.2.1 单片机芯片部件功能 (2) 2.2.2 LCD数码显示管部件功能 (2) 2.2.3 按键部件功能 (2) 2.2.4 蜂鸣器部件功能 (2) 3硬件设计及描述 (2) 3.1总体描述 (2) 3.2系统总体框图 (3) 3.3Proteus电路图 (3) 3.4各部分硬件介绍 (4) 3.4.1晶振Protues仿真 (4) 3.4.2LCDProtues仿真 (5) 3.4.3 按键Protues仿真 (5) 3.4.4上拉电阻Protues仿真 (6) 3.4.5C51芯片Protues仿真 (6) 3.4.6上电复位电路Protues仿真 (8) 3.4.7蜂鸣器Protues仿真 (9) 4 软件设计流程及描述 (10) 4.1程序流程图 (10) 4.2函数模块及功能 (10) 5功能实现 (11) 5.1程序烧入上电调试 (11) 5.2时间递增跳变 (12) 5.3比分更变 (13) 5.4比赛得分复位 (14) 5.5比赛时间复位 (14) 6 心得体会 (15) 7源程序代码: (16)

1摘要 是为了方便足球比赛时计时与计分及时与准确公开而引申出的实用产品。在此设计中接入了一个1602液晶显示屏,第一行用来记录赛程的时间,第二行用于显示比赛的得分情况。赛程计时用倒计时来计时。在比赛结束时按下相应按键蜂鸣器会响起,提醒比赛时间结束。 这次试验运用C语言进行编程,编程后利用Keil uVision来进行编译,再生成.hex文件装入芯片中,采用Proteus软件来仿真,检验功能是否能够正常实现,最后利用单片机MCS-51实机来实现功能。 本设计以AT89S51单片机作为核心,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LCD1602 液晶显示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足球计分器应用,同时显示当前的比赛进行时间,比赛队伍,比分状况。 2.设计需求 2.1功能需求 2.1.1 基本功能 (1)屏上显示比赛已运行时间 (2)屏上显示A队和B队的得分 (3)屏上显示上下半场(H-L) (4)通过按键控制比分的增减 2.1.2扩展功能 (1)按键实现比赛场次的更换 (2)按键实现比赛计时的复位 (3)按键实现比赛比分的复位 (4)在比赛结束时,蜂鸣器在主裁判的控制下响起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电子时钟课程设 计实验报告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单片机原理与应用》课程设计 总结报告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带秒表)的设计 设计人员:张保江江润洲 学号: 班级:自动化1211 指导老师:阮海容 目录 1.题目与主要功能要求 (2) 2.整体设计框图及整机概述 (3) 3.各硬件单元电路的设计、参数分析及原理说明 (3) 4.软件流程图和流程说明 (4) 5.总结设计及调试的体会 (10) 附录 1.图一:系统电路原理图 (11) 2.图二:系统电路 PCB (12) 3.表一:元器件清单 (13) 4.时钟程序源码 (14)

题目:单片机电子时钟的设计与实现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课程设计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让我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我们综合运用电子课程中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性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对电子电路、电子元器件、印制电路板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同时在软件编程、排错调试、焊接技术、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技能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锻炼和提高,为今后能够独立完成某些单片机应用系统的开发和设计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的基本任务 利用89C51单片机最小系统,综合应用单片机定时器、中断、数码显示、键盘输入等知识,设计一款单片机和简单外设控制的电子时钟。 主要功能要求 最基本要求 1)使用MCS-51单片机设计一个时钟。要求具有6位LED显示、3个按键输入。 2)完成硬件实物制作或使用Pruteus仿真(注意位驱动应能提供足够的电流)。 3)6位LED数码管从左到右分别显示时、分、秒(各占用2位),采用24小时标准计时制。开始计时时为000000,到235959后又变成000000。 4)使用3个键分别作为小时、分、秒的调校键。每按一次键,对应的显示值便加1。分、秒加到59后再按键即变为00;小时加到23后再按键即变为00。在调校时均不向上一单位进位 (例如分加到59后变为00,但小时不发生改变)。 5) 软件设计必须使用MCS-51片内定时器,采用定时中断结构,不得使用软件延时法,也不得使用其他时钟芯片。 6)设计八段数码管显示电路并编写驱动程序,输入并调试拆字程序和数码显示程序。7)掌握硬件和软件联合调试的方法。 8)完成系统硬件电路的设计和制作。 9)完成系统程序的设计。 10)完成整个系统的设计、调试和制作。

220KV变电站设计毕业论文(学术参考)

引言 随着经济的腾飞,电力系统的发展和负荷的增长,电力网容量的增大,电压等级和综合自动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电力设备日新月异,该地原有变电所设备陈旧,占地较大,自动化程度不高,为满足该地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电网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改造,对变电所的设计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建设新的变电所,采用先进的设备,使其与世界先进变电所接轨,这对提高电力网的供电可靠性,降低线路损耗,改善电能质量,增加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1、绪论 由于经济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力网容量的增大,电压等级的提高,综合自动化水平的需求,使变电所设计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除了常规变电所之外,还出现了微机变电所、综合自动化变电所和无人值班变电所等。目前,随着我国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革工作的开展,对变电所设计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1.1 我国变电所发展现状 变电技术的发展与电网的发展和设备的制造水平密切相关。近年来,为了满足经济快速增长对电力的需求,我国电力工业也在高速发展,电网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成的500kV变电所有近200座,220kV变电所有几千座;500kV电网已成为主要的输电网络,大经济区之间实现了联网,最终将实现全国联网。电气设备的制造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产品的性能和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改进。除空气绝缘的高压电气设备外,GIS、组合化、智能化、数字化的高压配电装置也有了新的发展;计算机监控微机保护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全面推广采用;代表现代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750kV直流输电,500kV交流可控串联补偿也已经投入商业运行。我国电网供电的可靠性近年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发达国家连续发生严重的电网事故的同时,我国电网的运行比较稳定,保证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1.2 变电所未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完整版)个人博客系统毕业设计论文40121149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发现自己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 摘要 随着Internet的广泛应用 动态网页技术也应运而生 本文介绍了应用ASP动态网页技术开发博客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博客系统主要为用户提供发表文章、浏览文章等功能 用户通过Internet可以发表一些自己撰写的文章以和其他网友进行交流 博客系统主要实现了文章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 是打破传统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方式的新尝试 本系统的开发设计实现采用ASP技术 系统后台使用SQL Server 2008数据库 并通过使用ODBC技术访问 本文对博客系统进行整体分析 明确了系统的可行性和用户需求;根据模块化原理 规划设计了系统功能模块;在数据库设计部分 详细说明了系统数据库的结构和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措施;程序设计则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 提出系统的程序设计思路 对前台与后台功能的程序实现进行了详细论述;系统测试部分 具体分析测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解决方案

实现系统功能 最后 对系统作以客观、全面的评价 并对进一步改进提出了建议 关键字:博客ASP SQL Server 2008 ODBC 目录 1 系统概述 3 1.1项目背景3 1.2系统开发的意义 4 1.2.1发布想法 4 1.2.2博客的用途4 1.3 系统开发的目标 5 1.3.1任何拥有博客的人都可以做到5 1.3.2 访问博客系统的人 可以做到 5 1.4系统概述5 1.5 系统的开发方法 6 2 系统分析8 2.1 可行性分析8 2.2 需求分析8 2.2.1 管理员登录8 2.2.2 文章管理9

2.2.3 系统信息管理9 2.3 系统的主要技术分析9 2.3.1 ASP技术概论9 2.3.2 ASP工作原理10 2.3.3 ODBC技术10 2.3.4 硬件设备及操作系统11 2.3.5 系统开发平台11 2.4 数据分析11 2.5 数据流图12 3 数据库设计13 3.1 数据库技术概述13 3.2 数据库选择13 3.3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13 3.4 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安全性15 3. 4.1 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15 3.4.2 数据库的安全性16 4 系统设计17 4.1系统总体设计17 4.2公用模块的编写17 4.2.1数据库连接文件17 4.2.2用户登录和注销17 4.3客户界面的设计与实现17 4.3.1 界面头设计17 4.3.2 界面尾设计18 4.3.3首页设计与实现18

基于单片机的CAN实验系统设计

基本单片机的CAN实验系统设计(CAN教学案例设计) 邵健2014秋季学期

目录 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总体设计方案 (3) 1.1设计任务 (3) 1.2总体CAN网络设计框图 (4) 1.3 CAN节点结构 (4) 2 系统的硬件设计 (5) 2.1 电源模块设计 (6) 2.2 单片机最小系统 (7) 2.3 MAX232组成的单片机和PC机通信电路 (8) 2.4 看门狗电路设计 (9) 2.5 键盘输入电路模块 (10) 2.6 显示电路模块 (11) 2.7 扩展ROM功能模块 (12) 2.8 CAN通信模块 (12) 3 系统的软件设计 (15) 3.1 CAN控制器初始化函数CANINI (15) 3.2 CAN接收函数CANREC (16) 3.3 CAN发送函数TDATA (16) 3.4 主程序流程图 (17) 3.5 总程序清单........................................... 错误!未定义书签。 4 总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结束语...............................................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第4章 单片机系统的设计 引言 用V/F 变换器作A/D 转换时,通常由一些硬件电路如振荡器、二分频器、计数器和门电路组成,而由计数器计得的计数值即A/D 转换结果再通过接口电路送入微计算机进行处理,较为复杂和不便,或者采用F/BCD 变换电路将V/F 变换器输出的频率信号变为BCD 码再通过接口电路送入微计算机,也较为复杂,而且还要对BCD 码进行变换。这些方法成本都较高。 本设计介绍一种以单片机直接与V/F 变换器接口进行A/D 转换的方法,不须额外的硬件电路,完全利用单片机内部的硬件资源,简单方便,成本最低,大大地提高了V/F 变换器作为A/D 转换电路的可行性。 当前,单片机特别是Intel 公司的MCS-51系列单片机已在智能仪器仪表和过程控制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大有取代Z80之势,因此A/D 转换电路与单片机的接口方法也是人们所关注的。下面将主要介绍MCS-51系列的单片机8031为主控器件的硬件电路。 主控器Intel 8031简介 P1.1P1.2P1.3P1.4P1.5P1.6P1.7P3.0P3.1P3.2P3.3 P3.4P3.5P3.6P3.7XTAL 1 XTAL 2 V SS RST/VPD RXD TXD T0 T10INT P0.0P0.1P0.2P0.3P0.4P0.5P0.6P0.7 P2.7P2.6P2.5P2.4P2.3P2.2P2.1P2.0 1INT WR RD EA /V P P ALE V CC PSEN 4039383736353433323130292827262524232221 2019181716151413121110 987654321 8031P1.0 图4-1 8031引脚图 8031 cite-feet figure

AAA水电站枢纽布置设计毕业论文

AAA水电站枢纽布置设计毕业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综合说明 (3) 1.1 流域概况 (3) 1.2 水文气象 (3) 1.2.1 水文及气象 (3) 1.2.2水文气象及径流条件 (3) 第二章工程地质及工程任务和规模 (4) 2.1地形地质 (4) 2.1.1库区工程地质情况 (4) 2.2 区域及水库地质 (5) 2.2.1地形地貌 (5) 第4章第三章坝址、坝轴线、坝型选择及枢纽布置 (6) 3.1坝址的选择 (6) 3.1 坝轴线的选择 (7) 3.1.1坝轴线的选择原则 (7) 3.1.2 坝轴线的选择 (8) 3.2 坝型选择 (8) 通过上述比较,我认为选择重力坝比较适合,因此我选择的是混凝土重力坝。 (8) 3.3枢纽布置 (8) 3.3.1布置原则: (8) 3.3.2枢纽的总体布置 (9) 3.3.3布置方案 (9) 第4章第四章工程布置及建筑物 (10) 4.1 非溢流坝段设计 (10) 4.1.1 坝体断面设计 (10) 4.1.2确定坝顶高程 (11) 4.1.3坝顶宽度的拟订 (14) 4.1.4坝坡的拟订 (15) 4.1.5上、下游起坡点位置的确定 (15) 4.2剖面设计 (15) 4.3重力坝非溢流坝段主要荷载及计算 (15) 4.3.1 (15) 4.3.2抗滑稳定性极限状态 (22) 4.3.3坝体应力计算 (27) 4.4溢流重力坝的设计 (41) 4.4.1堰顶高程的确定 (41) 4.4.2计算 (41)

4.5消能设计及计算 (45) 4.5.1、消能防冲设计 (45) 4.5.2挑流鼻坎的设计 (46) 4.5.3水舌挑射距离和冲刷坑深度的计算 (46) 4.5进水口段的确定 (48) 4.6引水管道的确定 (50) 4.7水电站厂房的布置设计 (50) 4.6.1主厂房的平面设计 (51) 4.6.2主厂房长度的确定 (51) 4.6.3主厂房的高程、高度设计 (52) 4.6.4主厂房的宽度设计 (54) 4.6.5副厂房的平面设计 (54) 4.6.76 主变压器场 (54) 4.6.7 开关站 (54) 第五章施工组织设计 (55) 5.1 概述 (55) 5.2施工导流方法 (55) 5.3 围堰设计 (55) 第六章结束语 (56)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工程实践报告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工程实践 (课号:103G06B/D/E) 实验报告 项目名称:基于AT89C51单片机温度报警系统 学号 姓名 班级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完成时间

目录 一、项目功能及要求 (3) 1.1、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3) 1.3、项目设计要求 (3) 二、系统方案设计及原理 (3) 2.1、设计主要内容 (3) 2.2 、AT89C51单片机简介 (3) 2.3 、DS18B20简介 (4) 2.4 、数码管显示 (5) 2.5、报警电路 (6) 三、系统结构及硬件实现 (7) 3.1、总电路图 (7) 3.2、单片机控制流程图 (8) 四、软件设计过程 (8)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 (8) 5.1 、Proteus仿真 (8) 5.2 、C程序调试 (9) 六、收获及自我评价 (14) 七、参考文献 (15)

一、项目功能及要求 1.1、课程设计的性质和目的 本温度报警器以AT89C51单片机为控制核心,由一数字温度传感器DS18B20测量被控温度,结合7段LED以及驱动LED的74LS245组合而成。当被测量值超出预设范围则发出警报,且精度高。 利用现代虚拟仿真技术可对设计进行仿真实验,与单片机仿真联系紧密的为proteus仿真,利用keil软件设计单片机控制系统,然后与proteus进行联合调试,可对设计的正确性进行检验。 1.2、课程设计的要求 1、遵循硬件设计模块化。 2、要求程序设计结构化。 3、程序简明易懂,多运用输入输出提示,有出错信息及必要的注释。 4、要求程序结构合理,语句使用得当。 5、适当追求编程技巧和程序运行效率。 1.3、项目设计要求 1、基于AT89C51单片机温度报警系统; 2、设计3个按键分别为:设置按钮、温度加、温度减; 3、DS18B20温度传感器采集温度,并在数码管上显示按键的区别; 二、系统方案设计及原理 2.1、设计主要内容 本设计以AT89C51单片机为核心,从而建立一个控制系统,实现通过3个按键控制温度,以达到设置温度上下限的功能,并在数码管上显示三个数字当前的温度上下限设置值和DS18B20温度采集值的显示(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当温度高于上限或者低于下限蜂鸣器报警。 2.2 、AT89C51单片机简介 AT89C51是一个低功耗,高性能CMOS8位单片机,片内含4kBytes ISP(In-system programmable)的可反复擦写1000次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器件采用A 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制造,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及89C51引脚结构,芯片内集成了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ISP 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的微型计算机的AT89C51可为许多嵌入式控制应用系统提供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AT89C51具有如下特点:40个引脚,4k Bytes Flash片内程序存储器,128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32个外部双向输入/输出(I/O)口,5个中断优先级2层中断嵌套中断,2个16位可编程定时计数器,2个全双工串行通信口,片内时钟振荡器。 此外,AT89C51设计和配置了振荡频率可为0Hz并可通过软件设置省电模式。空闲模式下,CPU暂停工作,而RAM定时计数器,串行口,外中断系统可继续工作,掉电模式冻结振荡器而保存RAM的数据,停止芯片其它功能直至外中断激活或硬件复位。同时该芯片还具有PDIP、TQFP和PLCC等三种封装形式,以适应不同产品的需求。AT89C51单片机的基本结构和外部引脚如下图所示。

51单片机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说明书
课程设计名称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课程设计 电子信息工程 140405 20141329 李延琦 胡黄水
2016 年 12 月 26 日

课程设计任务书
课程设计 题目
酒精测试仪
起止日期
2016 年 12 月 26 日— 2017 年 1 月 6 日
设计地点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 院单片机实验室 3409
设计任务及日程安排: 设计任务:分两部分: (一)、设计实现类:进行软、硬件设计,并上机编程、联线、调试、 实现; 1.电子钟的设计 2.交通灯的设计 3.温度计的设计 4.点阵显示 5.电机调速 6.电子音乐发声(自己选曲) 7.键盘液晶显示系统 (二)、应用系统设计类:不须上机,查资料完成软、硬件设计画图。 查资料选定题目。 说明:第 1--7 题任选其二即可。(二)里题目自拟。 日程安排: 本次设计共二周时间,日程安排如下: 第 1 天:查阅资料,确定题目。 第 2--4 天:进实验室做实验,连接硬件并编写程序作相关的模块实验。 第 5--7 天:编写程序,并调试通过。观察及总结硬件实验现象和结果。 第 8--9 天:整理资料,撰写课程设计报告,准备答辩。 第 10 天:上交课程设计报告,答辩。 设计报告要求:
1. 设计报告里有两个内容,自选题目内容+附录(实验内容),每 位同学独立完成。 2. 自选题目不须上机实现,要求能正确完成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 设计。内容包括: 1) 设计题目、任务与要求 2)硬件框图与电路图 3) 软件及流程图 (a)主要模块流程图 (b)源程序清单与注释 4) 总结 5) 参考资料 6)附录 实验上机调试内容
注:此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在课程设计前填写,发给学生做为本门课程设计 的依据。

《单片机系统设计》实验报告

短学期实验报告 (单片机系统设计) 题目: 专业: 指导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完成时间: 成绩: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电压表设计 目录 1系统的设计要求 (2) 2系统的硬件要求 (2) 2.1真有效值转换电路的分析 (2) 2.2放大电路的设计 (3) 2.3A/D转换电路的设计 (3) 2.4单片机电路的分析 (4) 2.5显示电路 (4) 3 软件设计 (5) 3.1 软件的总流程图 (5) 3.2 初始化定义与定时器初始化流程图 (5) 3.3 A/D转换流程图 (6) 3.4 数据处理流程图 (6) 3.5 数据显示流程图 (7) 4 调试 (7) 4.1 调试准备 (7) 4.2 关键点调试 (7) 4.3 测试结果 (8) 4.4 误差分析 (8) 5结束语 (8) 5.1 总结 (9) 5.2 展望 (9) 附录1 总原理图 (10) 附录2 程序 (10) 附录3 实物图 (14)

基于单片机的交流电压表设计 ****学院 ****专业 姓名 指导老师:******* 1 设计要求 (1)运用单片机实现真有效值的检测和显示。 (2)数据采集使用中断方式,显示内容为有效值与峰值交替进行。 2 硬件设计 本系统是完成一个真有效值的测量和显示,利用AD737将交流电转换成交流电压的有效值,用ADC0804实现模数转换,再通过单片机用数码管来显示。系统原理框图如图2-1所示。系统框图由真有效值转换电路、放大电路、A/D 转换电路、单片机电路、数码管显示电路五部分。 图2-1 原理框图 2.1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主要是利用AD737芯片来实现真有效值直流变换的,即将输入的交流信号转换成直流信号的有效值,其原理图如图2-2所示。 图2-2 真有效值转换电路 由于AD737最大输入电压为200mV, 所以需要接两个二极管来限制输入电压,起到限幅的作用。如图中D1、D2,由IN4148构成,电容C6是耦合电容,电阻R1是限流电阻。 2.2 放大电路设计 放大电路主要是利用运放uA741来进行放大,电路原理图如图2-3所示。 A/D 转换 单片机 电路 显示 电路 转换 电路 交流 信号 放大 电路

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

网上信息管理系统设计毕业论文1.1 项目开发背景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也有人称为数字化时代,在这数字化的时代里,学校的教学管理都受到了极大的挑战。Internet技术持续迅猛的发展,也给传统的办学提出了新的模式。通过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从而方便管理者、老师和学生间信息发布、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以现代计算技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教学主要是朝着信息化、网络化、现代化的目标迈进。作为新型的办学模式,它们具有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极为宝贵的特性,可以为新型办学模式的建构提供理想的环境。在此开发的大学信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旨在探索一种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办学模式。通过这种新的模式,为信息学院营造一种新的办学环境,使管理突破时空限制,扩大教学规模,提高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使学校管理者、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进行学习与交流。基于这些优点,信息学院委托计算机系统研究所以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所共同开发“大学信息学院管理信息系统”。 1.2 项目开发的目的 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发展,提高考试工作效率和办学水平,实现现代化大学的运行机制和高水平的管理,体现大学计算机学院自己的特色,使数字化学院建设成为一流信息学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用“数字化校园”的整体概念来统一规划、组织和建设学院的办公自动化系统、数字化教学系统、系统、图书资料管理系统和数字化校园体验系统。在这个概念下,统一设计和建设网络拓扑架构、网络安全系统、数据库基础结构、信息共享与管理、信息的发布与管理等。 开发后的数字化学院管理系统包括学院概况、组织机构、师资队伍、学科与专业、招生与就业、数字化教学、数字图书馆、数字化校园体验和办公自动化九部分。

89C51单片机课程设计之秒表设计实验报告

单片机课程设计报告 单 片 机 秒 表 系 统 课 程 设 计 班级: 课程名称:秒表设计 成员: 实训地点:北校机房 实训时间:6月4日至6月15日

目录 1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1.1 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的概述 1.2课程设计思路及描述 1.3 课程设计任务和要求 2硬件与软件的设计流程 2.1系统硬件方案设计 2.2所需元器件 3 程序编写流程及课程设计效果 3.1源程序及注释 3.2原理图分析 3.3课程设计效果 4 心得体会

1. 课程设计的目的和任务 1.1单片机秒表课程设计的概述 一、课程设计题目 秒表系统设计——用STC89C51设计一个4位LED数码显示“秒表”,显示时间为000.0~9分59.9秒,每10毫秒自动加一,每1000毫秒自动加一秒。 二、增加功能 增加一个“复位”按键(即清零),一个“暂停”和“开始”按键。 三、课程设计的难点 单片机电子秒表需要解决几个主要问题,一是有关单片机定时器的使用;二是如何实现LED的动态扫描显示;三是如何对键盘输入进行编程;四是如何进行安装调试。 四、课程设计内容提要 本课程利用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记数的原理,结合集成电路芯片8051、LED数码管以及课程箱上的按键来设计计时器。将软、硬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系统能够正确地进行计时,数码管能够正确地显示时间。其中本课程设计有三个开关按键:其中key1按键按下去时开始计时,即秒表开始键,key2按键按下去时数码管清零,复位为“00.00”. key3按键按下去时数码管暂停。 五、课程设计的意义 1)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加深对单片机课程的全面认识复习和掌握,对单片机课程的 应用进一步的了解。 2)掌握定时器、外部中断的设置和编程原理。 3)通过此次课程设计能够将单片机软硬件结合起来,对程序进行编辑,校验。 4)该课程通过单片机的定时器/计数器定时和计数原理,设计简单的计时器系统, 拥有正确的计时、暂停、清零,并同时可以用数码管显示,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广泛,具有现实意义 1.2课程设计思路及描述

《单片机系统设计技术》实验指导

《单片机系统设计技术》 实验指导书 适用专业: 电气、自动化、信息等 编写单位: 电气信息学院 编写人: 曹 林 审核人: 审批人: 批准时间:年月日

目 录 实验1 IO控制LED流水灯实验 (3) 实验2 IO控制数码管动态扫描实验 (5) 实验3 外部中断实验 (8) 实验4 定时器应用控制实验 (10) 实验5 UART实验 (12) 实验6 键盘扫描输入编程 (14) 实验7 UART与PC对话实验 (17) 实验8 ADC数据采集实验 (19)

实验1 IO控制LED流水灯实验 1.实验目的 1)、熟悉KEIL编程环境和调试环境。 2)、掌握单片机汇编语言和指令的用法。 3)、理解简单的IO控制程序,延迟子程序,并对其修改,使其功能改变。 2.实验设备 硬件: PC 机,单片机教学实验开发平台; 软件: KEIL集成开发环境、STC ISP程序下载软件。 3.实验内容 使用P0口控制8个LED 进行流水灯显示。 4.实验预习要求和实验准备要求 预习教科书关于单片机硬件架构内容、IO口的内容,特殊寄存器内容。 预习汇编程序编写、MCS-51指令表。 带上教科书、U盘、具备二进制和十六进制转换的科学计算器。 5.实验原理和步骤 1)实验原理 (1)实验原理图 图1 P0口连接的8盏LED灯 从图1中可以看出:如果需要把LED点亮有两个条件,其一是需要用短接帽把J1的2脚和3脚短接,在PCB上就是将电路板左上角LED和VCC短接起来;其二是P0.X口给出低电平,让电流从VCC开始流经限流电阻、LED后进入单片机的P0.X口,最后到单片机内部的地线上。因此,简单地说就是在短接帽接好的前提下,向P0.X口写0则LED将点亮,写1则LED将熄灭。图中网络标识PORT0_0、PORT0_1……PORT0_7和单片机P0.0、P0.1……P0.7连接,可观察原理图上单片机P0口的网络标识也是PORT0_0、 PORT0_1……PORT0_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