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德育故事第8部
【传统文化】古代八德故事

【传统文化】古代八德故事
【传统文化】
古代八德故事
集 数
故事名称
文字档
80
兄弟情深 德化盗贼
79
三过家门而不入
78
母在一子寒 母去三子单
77
德育动漫《中华德育故事》手册前言
76
程妻守鞋
75
孟宗哭竹
74
冬梅践言
73
杨香搤虎
72
缇萦上书
71
芒孟慈母
70
夏王糟糠
44
董永卖身
43
实夫拜虎
42
德秀乳孤
41
刘琎束带
40
曾参养志
39
樊姬进贤
38
李忠辟震
37
皇英妇道
36
赵孝争死
35
柳卢睦族
34
王旦荐贤
33
朱云折槛
32
孔明洁身
31
句践尝胆
30
古道照颜色(下)
29
古道照颜色(上)
28
沧浪之水浊兮
27
但愿主公常清明
26
季札挂剑
25
世恩夜待
24
季札让国
23
真卿劲节
22
陈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犬
69
吴冯感化
68
陈妇一诺
67
赵妇感火
66
忠婢覆酖
65
张李丐养
64
蔡襄完愿
63
女婧谏槐
62
和政敬让
61
郭伋亭候
60
姜诗出妇
59
李沆不阿
58
曹娥投江
57
德育小故事

德育小故事
德育小故事
德育小故事(1):
郭�亭候
中华德育故事信篇
东汉郭�,是茂陵(今陕西兴丰)人,在并州(今山西省)做刺使,对待百姓们素来广结恩德,言出必行。
有一次,他准备到管辖的西河郡(今山西离石)去巡视,有几百个小孩子,每人骑了一根竹竿做的“马”,在道路上迎着郭�,欢送他,问他什么日子才能回来,郭�就计算了一下,把回来的日子告诉了他们。
郭�巡视得很顺利,比预定告诉小孩们的日子早回来了一天。
郭�恐怕失了信,就在离城里还有一段距离的野亭里住了一宿,等到了第二天才进城,那些孩子们果然都在路上欢迎郭�的归来。
郭�做到了童叟无欺。
德育小故事(2):。
《中华德育故事》课件

孟子故事
2
孟子的故事启迪学生公正廉洁的观念。
3
司马光故事
通过司马光的故事,强调公正廉洁的 重要性。
方志敏故事
方志敏的故事激励学生坚守正义和廉 洁。
结束语
1 回顾
总结中华德育故事中传 递的核心价值观及道德 准则。
2 启示
3 期望
鼓励学生在成长和学习 中融入中华德育的理念。
激发学生对中华德育的 兴趣,并在日常生活中 践行。
介绍中华文化中强调和 谐友善的教育价值。
第四章:诚实守信
董存瑞故事
以董存瑞为例,讲述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白胜故事
白胜的故事激励学生诚实守信,不欺瞒人们。
古龙故事
古龙的故事告诉学生守信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第五章:勤勉奋进
学无止境
展示中华文化中勤勉奋进的精神,鼓励学生不断学习进取。
第六章:公正廉洁
《中华德育故事》PPT课 件
本课件通过丰富的内容和精美的图片,展示了中华德育的精髓,旨在提高学 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
杨继续
著名教育家,长期致力于中华德育教育的研究和实践。
目录
1 第一章:尊师重教
通过中华德育故事,传 达尊师重教的重要性。
2 第二章:仁爱关怀 3 第三章:和谐友善
教育学生培养关爱他人、 乐于助人的品质和道德 观念。
中华德育故事(精选16篇)

中华德育故事中华德育故事(精选16篇)了解一个国家就要先了解它的历史,历史故事是让我们最容易了解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世界历史、清朝历史等不同地域,不同朝代历史最快捷方法。
经典历史故事等你来品味。
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华德育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中华德育故事篇1周朝时期,孔子门生之中,德行出众。
以孝行著称的闵子骞,在他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
为了更好的照顾闵损,父亲续娶了一位妻子。
后来,继母生了两个孩子,这年冬天,闵损父亲要外出了。
对闵损说:“有你娘在家照顾你,我也就放心了。
记住,在家要听娘的话。
”闵损说:“放心吧”。
然后父亲就走了。
父亲外出以后,闵损的生活就在砍柴挑水之间飞快度过。
家里所有的重活,几乎都落在他一个人肩上。
但是闵损对此没有一点怨言。
继母的两个孩子在放风筝,继母对闵损说:“闵损,还不赶紧干活儿!劈完柴禾,再把水缸里的水填满。
”闵损说:“是的,母亲。
”这时候,他的两个弟弟在争着吃饭,不让闵损和他们一起围着桌子吃饭。
当闵损看到继母为兄弟夹菜时,不仅想起生母对自己的教诲。
生母教导闵损说:“父母呼,应勿缓。
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到了冬天,后母让他穿着芦花填的“棉衣”,而让两个亲生儿子穿用棉花填做的棉衣。
闵损被冻得直哆嗦。
闵损的父亲看见长子穿着“棉衣”还哆嗦,追问下知道了实情,十分生气,要赶走后妻。
闵损便对父亲说:“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
求父亲不要这样做。
”继母得知后,非常受感动,悔改了自己的行为,从此以后对三个儿子一样看待。
中华德育故事篇2上古尧帝的时候,洪水遍地,百姓们不能够安居,尧帝派大禹去治水。
大禹为人聪明机智,和蔼可亲,又意志坚强,非常讲信用。
大禹接受治水任务时,结婚才四天。
可是为了天下黎民百姓,大禹毫不犹豫地告别妻子。
与大臣益、后稷一起启程赴任。
大禹到任后,吸取父亲鲧治水的经验教训,努力实践,终于找到了合理的治水方法。
他认为,父亲用堵的方法是行不通的,只有劈开大山,开挖大河,让洪水顺着河流入大湖和大海,才能根治洪水。
德育学堂2021第八季第十六期观后感

德育学堂2021第八季第十六期观后感今天老师让我们看了《德育学堂》第八季第十六期,看完这段视频后,我深有感触。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狼牙山五壮士。
这个故事讲的是五位战士被敌人捉捕的激烈战争,这五位英雄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当子弹打光后,又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最后石头不够用了,在地上捡起了一个手榴弹,把这颗手榴弹抛向了日本军队。
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临死之前还英勇的说道:“宁愿死也不愿做俘虏”,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悬崖。
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这五位壮士爱国、爱人民,和他们坚强不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为了百姓们而牺牲了自己。
当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的口号声时,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人民的坚强不屈。
当五位壮士面对通往主力部队和不归之路时,他们依然选择了绝路,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士一去兮不复还。
五位壮士这回时一去不复返呀!但他们的心中没有一丝的抱怨,因为他们临死时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所有狼牙山里的百姓和人民,是多么的英勇啊!我现在一定会好好学习,努力拼搏,长大后为国家奉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华德育故事

中华德育故事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丰富的德育故事。
这些故事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
本文将讲述几个脍炙人口的中华德育故事,以期对大家有所启发和借鉴。
一、岳母刺字“忠”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这个故事发生在南宋时期,岳飞是一位忠诚于国家、勇敢善战的将领。
他的母亲为了鼓励他报效国家,亲手在他的背上刺上了“忠”字。
后来,岳飞成为了一位英勇善战的抗金名将,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忠诚于国家、为国家付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的。
二、孟母三迁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儒家学者,他的母亲非常重视他的教育。
据《孟子·尽心下》记载,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次搬家。
第一次搬到市场附近,孟子跟着商人学做生意;第二次搬到墓地附近,孟子跟着丧家学习丧仪;第三次搬到学校附近,孟子终于有了学习的条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己。
三、卧薪尝胆春秋时期,越国被吴国所灭。
越王勾践为了报仇雪恨,决定重振越国。
他卧薪尝胆,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励精图治,最终成功地复国击败了吴国。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才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四、精忠报国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岳飞忠诚于国家,勇敢善战。
他在战场上屡建奇功,但却被奸臣秦桧陷害。
岳飞被捕后,始终坚定信念,绝不投降。
在临刑前,岳飞高呼:“精忠报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忠诚于国家,为国家付出,即使面临困境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
五、程门立雪北宋时期,杨时和游酢两位学子拜访著名学者程颐。
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和游酢却在外面等候了许久。
当程颐醒来时,看到两人站在门外的雪地里,感动得说:“吾道南来,传到汝辈;汝辈南来,传到吾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尊敬师长,虚心向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
六、孔融让梨东汉时期,孔融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孩子。
关于中华德育故事【六篇】

故事:在现实认知观的基础上,对其描写成非常态性现象。
是文学体裁的一种,侧重于事件发展过程的描述。
强调情节的生动性和连贯性,较适于口头讲述。
已经发生事。
或者想象故事。
故事一般都和原始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密切关系,他们迫切地希望认识自然,于是便以自身。
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华德育故事【六篇】,,【篇1】中华德育故事周二下午,我们五年级全体师生欢聚在学校报告厅,观看了《中华德育故事》教育片。
这次活动印象深刻,让我知道了大禹克俭、姜肱大被、刘宠钱清、孝基还财、彦光易俗、赵孝争死六个中华经典道德故事,是一次丰盛的精神大餐。
其中孝基还财的故事告诉我:为人应该廉洁自爱,非己之财莫贪;让人敬重的是你的品德,而不是你多么有钱财;我们做人要心存善念,要有包容他人的心,还要给予别人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帮助他人,别人才会有改变的可能。
在学习、生活中也一样,不管哪位同学做了错事或遇到了困难,我们都要伸出援手去帮助他,让他改过的同时走出困境。
最令我感动的是大禹克俭的故事了。
大禹为了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多么难能可贵!家中有妻子在苦苦守候,还有大禹从来没抱过的新生孩子,每次他路过时,听到孩子的哭声,他怎么不想去看一眼?又怎么会不想家呢?可是,大禹为了天下老百姓能早日摆脱水患,过上幸福的日子,他宁可舍下自己的小家,整整十三年,露宿在外,与众人一起不分白天黑夜付出着,那种大公无私的精神,真的震撼人的心灵!也让我留下许多热泪。
如果我们人人都像大禹一样,处处为百姓着想,国家将变得更加繁荣昌盛!我想:长大了,我也要像大禹一样,认认真真干好自己的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希望学校能让我们多接受这样的道德教育,使我们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更好的分清生活中的真善美,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篇2】中华德育故事1.【程门立雪】讲的是尊师重教的故事.北宋时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杨时那时已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一天,杨时向程颐请求学问,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直到程颐一觉醒来.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2.【铁杵磨成针】讲的是勤学的故事.相传李白在山中读书,还没有读完,就放弃离去了.过了小溪,看见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杵,李白感到奇怪便问她,老婆婆回答:我想要做针.李白问道:铁杵磨成针,能行吗?老婆婆答道:只需功夫深!李白被她的毅力与意志所感动,就回到了山上完成学业.【子路借米】说的是尊老爱幼的故事.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3.2005年8月8日青岛崂山海岸边一个巨浪袭来,把岸边的一个女青年卷入海中.此时魏青刚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下两米多高的防浪墙,向落水女青年游过去.魏青刚跟巨浪搏斗了40分钟,救出青年.体现了舍己为人的传统美德.4.孔融分梨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暖不忘寒公元前654年前后,有人诬告晋献公的儿子重耳死刑,重耳为了逃命,连夜带着亲信家臣逃出晋国逃亡到了卫国.但是刚到卫国,晋兵又马上赶来,重耳只能逃到齐国.可是在慌乱之中,管家又带着所有财物逃走了.他们身上没有半文钱财,大家只好忍着饥饿,那时候,连剩稀粥都成了救命宝贝.就这样他们忍饥挨饿,终于到达了齐国.后来,重耳又流亡到了秦国,做了秦穆公的女婿.公元前636年,秦穆公打算送重耳回国.重耳在收拾行李时,打算把那些以前用过的破烂全部扔掉,看此情景,壶叔连忙劝说,可重耳不听.这一切,全被孤雁听到了,他捧着一块白玉,要重耳把自己这样的老臣当成那些破烂扔掉,与重耳告别.重耳很是吃惊,思索一番后,便命令兵士把破烂都捡回来,一再表达悔改之意.回国后,重耳做了一国之君,他没有忘记孤雁和壶叔的教诲.因为这样,他很快把晋国变成了一个强国,使它成为春秋五霸之一.重耳成为一国之君还听从教诲,不忘以前患难与共的朋友,不忘记曾经的苦楚.愿大家都向重耳学习,勤俭节约,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金孝拾银金孝以卖油为生,家中只有个老母.一天金孝偶然捡到一包银子,约莫有三十两.他高兴得回家告诉老母.但金母却以裴度还带的故事教育金孝,让把银子还给失主.于是金孝回到事发地,恰好遇到一个外地客人正在寻找.金孝告诉失主是他捡到的银子,并带着失主回家去银子.不料失主却说银子原来有五十两,诬陷金孝贪污了他的银子.二人相持不下,告到官府.那县令是个清官,问明案情后,说:若是金孝赖了银子,为什么不全拿了?却止藏了一半,又自己寻找失主?若是金孝不招认,别人又怎么知道?可见金孝没有赖银之情.接着县令判道:外地客人丢失的银子是五十两,金孝拾的是三十两,这银子不是客人的,这银两判给金孝,奉养母亲;客人的五十两,自去寻找.金孝得了银子,干恩万谢地跟老娘回去了.大家无不称快【篇3】中华德育故事鹿乳奉亲周朝时,有一位叫郯子的,从小就很孝顺。
八德故事(每日一讲)(1)

八德故事—初集孝篇仲由负米《德育故事》白话解仲由是周朝春秋时候鲁国人,字子路。
非常孝敬父母。
他从小家境贫寒,非常节俭。
经常吃一般的野菜,吃得很不好。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很远很远的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百里之外是非常远的路程,也许现在有人也可以做到一次,两次。
可是一年四季经常如此,就极其不易。
然而仲由却甘之如饴。
为了能让父母吃到米,不论寒风烈日,都不辞辛劳地跑到百里之外买米,再背回家。
冬天,冰天雪地,天气非常寒冷,仲由顶着鹅毛大雪,踏着河面上的冰,一步一滑的往前走,脚被冻僵了。
抱着米袋的双手实在冻得不行,便停下来,放在嘴边暖暖,然后继续赶路。
夏天,烈日炎炎,汗流浃背,仲由都不停下来歇息一会,只为了能早点回家给父母做可口的饭菜;遇到大雨时,仲由就把米袋藏在自己的衣服里,宁愿淋湿自己也不让大雨淋到米袋;刮风就更不在话下。
如此的艰辛,持之以恒,实在是极其不容易。
后来仲由的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给他很优厚的待遇。
一出门就有上百辆的马车跟随,每年给的俸禄非常多。
所吃的饭菜很丰盛,每天山珍海味不断。
过着富足的生活。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的感叹。
因为他的父母已经不在了。
他是多么希望父母能在世和他一起过好生活;可是父母已经不在了,即使他想再负米百里之外奉养双亲,都永远不可能了。
尽孝并不是用物质来衡量的,而是要看你对父母是不是发自内心的诚敬。
孝无贵贱之分,上自皇帝下至百姓,只要有孝心,在任何情形之下,不计千辛万苦,你都能曲承亲意,尽力去做到。
我们能孝敬父母、孝养父母的时间是一日一日的递减。
如果不能及时行孝,会徒留终身的遗憾。
如果没有办法把握与父母相聚的时间来孝养他们,等到你想要来报答亲恩的时候,为时已晚。
但愿我们在父母健在的时候,孝养要及时,不要等到追悔莫及的时候,才思亲、痛亲之不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王问安》到《羊祜推诚》,
从《蒙正三对》到《卫姬信行》,
《中华德育故事》全新第八部(24集)中华德育故事第8部
目录
DVD-1
《文王问安》孝篇
《芒孟慈母》悌篇
《女婧谏槐》忠篇
《义母践诺》信篇
DVD-2
《镇周赠帛》礼篇
《兰根归美》义篇
《陶妻泣富》廉篇
《御妻求去》耻篇
DVD-3
《兰姐善谏》孝篇
《穗女抚弟》悌篇
《御己农谏》忠篇
《蒙正三对》信篇
DVD-4
《缺妻敬馌》礼篇
《臧氏义保》义篇
《吴王洁己》廉篇
《范乔哭砚》孝篇
DVD-5
《少娣化嫂》悌篇《发母数子》忠篇《卫姬信行》信篇《敏元奋剑》义篇
DVD-6
《朱寿诉冤》孝篇《孟尝还珠》廉篇《元方举知》忠篇《羊祜推诚》信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