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公共课教学大纲

本科公共课教学大纲
本科公共课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非计算机专业)

计算机系(部)

2009 年 7月

课程编号: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Computer public foundation)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

总学时:108(其中理论54学时,实验54学时) 学分:6

制定单位:计算机系执笔者:白凤凤审核人:王三虎编写日期:2009年7月31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属于国家教委提出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的三个层次教育课程体系中的第一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是每一个21世纪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技术基础课。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学习,可以使计算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提高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际动手的能力,促进其将来事业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范围不断扩大,计算机技术已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

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其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常用操作技能。为学生后续的“计算机应用”层次的学习奠定较为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计算机的发展及分类

2.计算机的特点及应用

3.数据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4.数据与编码

5.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6.软件系统和计算机语言

7.计算机的分类及硬件

教学重点:

1.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

2.计算机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4.计算机的分类及硬件

教学难点:

1.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

2.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机发展历史、应用领域、工作原理、硬件结构、软件系统、微机系统多媒体知识和安全常识;

2.理解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方式

3.掌握信息处理的内容和方法;

4.掌握使用五笔字型输入法或其他汉字输入法输入汉字;

5.掌握数制及其转换;

第二章WindowsXP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Windows XP(中文版)概述

2.WindowsXP的窗口组成及基本操作

3.WindowsXP桌面特性

4.资源管理器

5.WindowsXP控制面板

6.记事本使用方法

7.WindowsXP的其他主要功能简介

教学重点:

1.WindowsXP桌面特性

2.资源管理器

3.记事本使用方法

4.Windows2000控制面板

教学难点:

1.资源管理器的用法

2.WindowsXP控制面板的使用

教学要求:

1.了解Windows XP的特点、功能、分类及运行环境、启动和退出方法;

2.了解Windows XP的桌面特性、控制面板的基本使用方法;

3.掌握鼠标器、窗口、图标、菜单、对话框、剪贴板、快捷方式的操作;

4.掌握“资源管理器”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5.掌握“我的电脑”管理文件与文件夹;

6.掌握控制面板的用法;

7.了解windowsXP附件和多媒体功能。

第三章中文Word2000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Word2003(中文版)概述

2.Word2003窗口组成及操作

3.建立和编辑文档

4.文档版面设计

5.表格和图形

6.文档输出

教学重点:

1.Word2003窗口组成及操作

2.建立和编辑文档

3.文档版面设计

4.表格和图形

教学难点:

1.文档版面设计

2.表格和图形属性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Word 2003的特点、功能、运行环境;

2.掌握Word2003的安装方法;

3.掌握Word 2003的启动方法;

4.掌握菜单栏、标尺、常用工具栏、格式栏和状态栏的功能和作用;

5.掌握建立和编辑文档的方法;

6.掌握文档版面设计的方法(包括字体设置、段落排版、边框和底纹、项目符

号和编号、版面编排);

7.掌握表格处理方法(包括表格的建立、表格内容的输入、表格属性的设置、

表格的修改和调整);

8.掌握图形及图片处理方法(简单图形绘制、指定图片/字符/文档的插入);

9.掌握文档格式的转换方法和文档输出(包括文档输出预览和文档输出)的方

法;

10.了解样式和模板的使用方法;

11.了解邮件合并的方法。

第四章中文Excel2003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Excel2003(中文版)概述

2.Excel2003(中文版)菜单

3.工作表的编辑和输出

4.工作表的数据处理

5.图表的编辑和输出

6.清单

教学重点:

1.工作表的编辑和输出

2.工作表的数据处理

3.图表的编辑和输出

4.清单

教学难点:

1.工作表的数据处理

教学要求:

1.了解 Excel2003的功能、运行环境;

2.掌握Excel2003 的安装;

3.掌握Excel2003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4.理解Excel2003菜单(包括文件菜单、编辑菜单、查看菜单、插入菜单、格

式菜单、工具菜单、数据菜单、窗口菜单和帮助菜单)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5.掌握工作表的输入、编辑方法以及工作表的输出方法;

6.掌握图表处理(包括图表的建立、编辑和输出)和清单处理的基本方法;

7.掌握数据排序的方法;

8.掌握数据筛选的方法;

9.掌握分类汇总的方法;

10.掌握设置工作表页面和工作表的打印。

第五章中文Powerpoint2003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1.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

2.不同视图方式的使用

3.图形、图象、图片、艺术字对象的插入与编辑

4.演示文稿放映设置

5.幻灯片放映设置

6.幻灯片的页面设置、打包、链接、打印

教学重点:

1.利用Powerpoint2003制作演示文稿

2.不同视图方式的使用

3.图形、图象、图片、艺术字对象的插入与编辑

4.幻灯片放映设置

教学难点:

1.图形、图象、图片、艺术字对象的插入与编辑

2.幻灯片放映设置

教学要求:

1.了解Powerpoint2003的功能、运行环境;

2.掌握Powerpoint2003的安装;

3.掌握Powerpoint2003的启动和退出方法;

4.理解Powerpoint2003菜单(包括文件菜单、编辑菜单、查看菜单、插入菜单、

格式菜单、工具菜单、数据菜单、窗口菜单和帮助菜单)的内容和使用方法;

5.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

6.掌握幻灯片的输入、编辑方法;

7.掌握幻灯片版式及演示模板的修改;

8.掌握幻灯片对象动画效果的设定;

9.掌握幻灯片播放效果的设定;

10.熟练掌握幻灯片的声音、图片、艺术字等对象的插入等操作;

11.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链接;

12.熟练掌握演示文稿的打包;

13.熟练掌握页面设置、打印等方法。

第六章网络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计算机网络础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局域网知识及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3.Internet提供的服务

4.共享文件和文件夹

5.使用IE浏览器浏览Internet

6.收发电子邮件

7.文件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

8.使用远程桌面

9.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教学重点:

1.使用IE浏览器浏览Internet

2.收发电子邮件

3.文件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

4.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教学难点:

1.文件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

2.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教学要求:

1.了解计算机网络础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2.学会实现Internet连接的相关技术;

3.掌握共享文件和文件夹的方法;

4.掌握使用IE浏览器浏览Internet的方法;

5.掌握收发电子邮件的方法;

6.掌握文件搜索和下载网络资源的方法;

7.学会使用远程桌面;

8.了解网络安全与病毒防护。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和学时分配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要求

1.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课堂讲授,在课堂上主要介绍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的内容,利用多媒体演示每一步操作。在教学内容组织方式上尽量采用实际的操作系统与传统教学内容融合并重的形式。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一些微机工具软件基本使用方法。

2.课堂讨论及习题课

教师应精选论题,认真组织课堂讨论,安排重点发言(可在讨论前让学生先到网上

查资料准备),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总结。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及综合性的练习为主。(课时已包括在前述学时分配中)。

3.课外作业

课外作业小作业为课本后的作业题,另外,在分别学习完第三、四、五、六章后有一个综合性的大作业,此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依据。

4.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可适当安排平时课堂测验,但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此成绩也是作为平时成绩主要依据之一。

5.考核

1)成绩组成:平时成绩20%,考试占80%。

2)考试形式:实际操作。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为公共基础课,后续课程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等。

六、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教材

2.参考书目:

1)成昊编著《新概念Office XP 六合一教程》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贾昌传,刘治生编著《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课程编号:

《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大纲

(Computer public foundation)

适用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本科)

总学时:54 实验周数:18

制定单位:计算机系执笔者:白凤凤审核人:王里平编写日期:2007年7月3日

一、实验的目的与任务

《计算机基础》是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属计算机方面的入门课程。本课程涉及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PPT和Internet 技术。这些知识和技能对于信息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较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常用的微机操作技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的实践实验教学要根据课程中有关知识的性质、任务、要求及学生情况,将课程内容分二个层次: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训两个层次,在实验中,由学生自行拟定实验方法和步骤或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实验。经过多层次,多方式实践的全面训练后,学生应达到下列要求:

1.掌握操作系统( WINDOWS XP )基本应用;

2.熟练地进行键盘操作;

3.掌握文字编辑软件;

4.电子表格软件;

5.幻灯片制作软件的使用;

6.掌握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

三、实验内容

1、实验地点:实验环境为吕梁高等专科学校东院实验楼实验室四层。

2、实验安排:

计算机公共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基于这一特点,在学习每章内容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完成几个具体的案例,又将每个案例分解为多个任务,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巧妙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中。

如下实验项目一览表:

3、时间安排:根据实际情况机动安排

4、实验形式及方法:动手操作。

四、实验报告的格式

实验(编号)实验名称(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原理

(三)实验步骤应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步骤流程。(四)实验数据及其处理

(五)问题讨论

五、考核方法

1)考核方法:根据课程的特点,实验考核主要以课外作业和平时实验为主。

2)考核标准:课外作业占50分,平时成绩占50分,共计100分,此成绩占期未总成绩的20%。

六、主要参考书

1.孔令德编著《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年8月第一版

2.贾昌传,刘治生编著《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二版3.成昊编著《新概念 Office XP 六合一教程》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计算机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课程代码:11013101

总学分:6

总学时:108 (其中:讲课学时72 ;实验学时36 )

开课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计算机系

教材:孔令德编著《计算机公共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

参考书:成昊编著《新概念Office XP 六合一教程》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贾昌传,刘治生编著《算机应用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二版

课程负责人:白凤凤

课程说明:

本课程为公共基础课。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和目前广泛使用的办公自动化软件及常用的各种工具软件,有关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病毒防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的综合能力。后续课程为计算机程序设计类课程和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如:数据库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应用等。

课程内容简介:

本课程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的方法,完成具体的案例为线索,把知识点巧妙地融合在每个任务之中,系统地介绍了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和上机操作技巧,基础与提高兼顾,理论与实用结合,易学实用。同时本课程的特点是操作性较强,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例训练,可能帮助学生对教材的内容的进一步理解,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基础、Word排版知识、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基础、CDT无代码数据库开发。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浙江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格式 有机化学大纲一、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有机化学是综合性大学化学系基础课之一,也是生物化学、药物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学、农业化学等学科的基础。通过有机化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达到如下要求:掌握各官能团结构、性质、制备及其相互转换和有机化学基本原理组成。涉及的官能团有:烷、烯、炔、卤代烃、醇、酚、醚、醛、酮、醌、羧酸、羧酸衍生物、胺、硝基化合物、杂环、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等;涉及的基本原理有:立体化学、结构解析、自基取代、亲电加成、亲电取代、亲核加成和亲核取代等机理初步。通过基础知识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对有机化学学科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并了解其在化学、化工、环境、材料、能源、生命、医药、农业等学科中的根基地位

及其相互的关系。二、教学内容(一)、结构与性质 1. 了解有机化学的发展史以及有机化学与生命科学的关系;2. 有机分子的结构:共价键、碳原子的特性; 3.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表示法:实验式、结构式、投影式;4. 有机化合物中的共价键:碳原子的杂化轨道、σ键和π键; 5. 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极性和极化度; 6. 有机化合物结构和物理性质的关系,分子间作用力对溶解度、沸点、熔点、比重的影响。(二)、饱和脂肪烃1. 烷烃的结构:SP3杂化;同系列;烷基的概念;同分异构现象;伯、仲、叔、季碳原子的概念;烷烃分子的构象:Newmann投影式,重叠式与交叉式构象及能垒。 2. 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及系统命名法; 3. 烷烃的物理性质; 4. 烷烃的化学性质:自基取代反应游离基取代反应历程(均裂反应、链锁反应的概念及能量曲线、过渡态及活化能) 5. 氧化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 6. 烷烃的来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聊城市技师学院工匠精神教育教学大纲 总学时:10 一、课程性质:本课程的教学是中央精神的体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现实要求,是新时期技工教育不断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长久需要。 二、学时分配:本课程一共10个课时,分5次授课,每次2课时 三、教材:(《工匠精神读本》,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6年。) 四、教学目的及要求 1、目的:本课程以“弘扬工匠精神,打造技能强国”为宗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重点通过对以当代“大国工匠”为代表的各条战线上普通劳动者故事的解读,培养学生自主认知、正确感悟工匠精神的能力,使之具有理解、践行、弘扬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进而为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自己所学专业领域能工巧匠的工作容、真实生活乃至心世界;引导学生立志成为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优秀工匠、杰出工匠,乃至“大国工匠”。 2、要求:本课程的整个教学实施过程,要求教师从备课到教学,学生从听课到实践,都应以工匠精神为指导,在教与学的各项活动中学习工匠精神、体会工匠精神、实践工匠精神。

五、教学容:本课程的容载体《工匠精神读本》(以下简称《读本》)分为三个模块,采用“总-分-总”结构,各模块相互关系如下图所示: 第一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一讲,具有课程概论的意义。通过本讲,主要让学生了解工匠这一庞大社会群体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群体特征,使学生对工匠及工匠精神的概念形成初步的认识。 第二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二、三、四讲,从三个方面阐述工匠精神的涵构成,是课程的主体容。没有“执着专注”的品质,就不可能做好任何事情;“精益求精”就是将事情做到最好的追求;“创新进取”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同时,推动所在领域、行业相关技术技能和产品质量的水平不断提升。上述三个方面的涵要素相互联系、相互融通,共同构成工匠精神的核。 第三模块,也就是《读本》的第五讲,具有课程结论的意义。其要义是基于“知行合一”理论,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将工匠精神化于心、外化于行,进而培养学生将个人的工匠之梦融于中国梦的职业理想和家国情怀。

教学大纲模板【经典】

Xxx大学 《数据库及应用》教学大纲 编写单位:xxxxxxx系 执笔人:xxxxxxx系 审核人:xxxxxxx系 xxx大学xxx系 20xx年2 月

[实验要求] 本课程实验要求较高,实验内容多且相关性较强,有关实验的具体要求与内容需按实验大纲执行,本大纲中不再另行说明。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与Visual FoxPro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数据库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常量、变量、表达式及常用函数; 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关系的概念、基本特点和关系运算; 了解: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及文件类型。 [重点与难点] 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常量、变量、函数及表达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数据库概述 (一)三类数据模型 (二)关系数据库概述 (三)实体模型与实体联系 (四)三种基本关系运算 (五)关系完整性 二、数据库系统概述 (一)数据管理系统(DBMS) (二)数据应用系统(DBAS)

第二节Visual Foxpro 概述 一、Visual Foxpro概述 二、Visual Foxpro的数据元素 三、Visual Foxpro的命令格式 第三节常量、变量、函数和表达式 一、常量、变量的概念及类型 二、函数 三、表达式 [复习思考题] 1、与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有哪些优点? 2、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哪些基本功能? 3、VFP有哪几种工作方式? 第二章数据表的基本操作 [教学内容] Visual FoxPro项目管理器;表的建立与修改;表的维护命令;索引的概念与索引的建立[教学目标与要求] 熟练掌握:表结构建立及修改方法;索引的概念、类型、特点及建立索引的方法 掌握:对表中记录的追加、插入和删除等操作;项目管理器的建立和使用方法 了解:多工作区的概念;数据导入和数据导出 [重点与难点] 表结构的建立及修改方法;表中数据操作;索引及索引建立方法。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一节项目管理器 一、项目管理器的作用

XX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

东北农业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 英文名称:Basic Plant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一、理论课程(或实验课程)课号:********x 适用专业:农学,农学(农产品),农学(种子) 理论课程总学时:0 实验总学时(周学时):16 学分:0.5 开出实验个数:(验证实验个;综合实验 2 个;设计实验个;创新性实验个) 应开实验学期:第七学期 二、实验课程简介 《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实验》内容附属于《基础植物分子生物技术》课程。旨在让学生通过实验,一方面进一步印证、巩固和丰富课堂的理论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促进理论联系实际,对生物技术的应用有较深刻的体会。 本实验课程共安排2次实验,均为综合性实验。 三、实验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通过本实验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原理,能掌握生物技术的关键技术,并完成质粒DNA提取,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等基本实践环节的工作任务;能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分子生物学中出现问题,对植物生理生化的特性有进一步的了解。 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2000年后出版的书籍) 1教材:肖尊安.植物生物技术.化工出版社,2005. 2主要参考书: 王关林,方宏筠.植物基因工程.科学出版社,2002. 胡松年,薛庆中.基因组数据分析手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 F.M.奥斯伯等.精编分子生物学(第四版).科学出版社,2005. Joe Sambrook, David Russell.分子克隆实验指南(黄培堂等译).科学出

版社,2002. 郭尧君.蛋白质电泳技术(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005. 五、考核办法 完成实验报告程度。 大纲主撰人:韩英鹏 (一)实验项目1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 1.实验特点 实验类型:专业基础 实验类别:综合 计划学时:8学时 每组人数:5人 首开日期: 2. 实验目的与要求 2.1目的:学习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质粒DNA的转化的方法。 2.2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加深对《农业生物技术》基础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使学生获得运用农业生物技术原理进行对植物的基本实验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主要仪器设备 4.实验内容提要 重组质粒DNA转化不同细菌有不同的转变效率。目前PUC19对E.Coli, DH5α或JMl09菌株的转化,已达到105~107转化子/mg DNA (最高可达108转化子)。转化效率的高低与实验的成败直接相关。DNA分子转化的过程如下:4.1吸附:完整的双链DNA分子吸附在受体菌的表面。 4.2转入:双链DNA分子解链,单链DNA进入受体菌,另一链降解。 4.3自稳:外源质粒DNA分子在细胞内又复制成双镶环状DNA。 4.4表达:供体基因随同复制子同时复制,并被转录转译。对DNA分子来说,成

修订教学大纲、课表等的规定

关于制(修)订教学大纲的规定 教学大纲是落实专业培养计划、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最基本的教学文件,是教师从事教学和对学生进行考核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为规范教学大纲的制(修)订工作,特制定本规定。 一、基本原则 1、教学大纲要准确地贯彻专业培养计划所体现的教育思想和培养目标,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都要服从课程结构与培养计划的整体要求,教学大纲还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指导委员会提出的基本要求。 2、每门课程均应选用或制定教学大纲,每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严格执行教学大纲的要求。 3、新设置的课程,原则上要先制定教学大纲,再确定教材或编写讲义,然后才能开课。 4、制定的教学大纲要体现改革精神,应根据学科发展的动向和实践经验、学时的变化等因素进行定期修订,不受某本教材或某一体例的限制。 二、教学大纲的内容 1、课程的教育目标。 2、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以及与专业能力的关系。 3、采用的教材和学生应读的参考书。 4、学时分配 5、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知识点、能力点及素质要求) 6、作业次数、作业类型及每次作业量。 7、课程中附设实验、实训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单独设置的实验、实训课应单独制订实验、实训教学大纲)。 8、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9、考核次数、方法及课程成绩评定办法。 10、必要的说明。 三、制定程序 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大纲由各教研室组织相关教师或教研室集体编写(或选用),经校长批准、教务科备案后实施。

学期授课计划的制订和审订制度 一、学期授课计划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任课教师必须在开课前一个月,依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规定,参照教科书的内容,结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认真制定,并交教务科存档。 二、学期授课计划原则上要按每一次课安排教学进程。 学期授课计划应符合:(1)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要求,如专业特点、理论与实验实习的比例等。(2)知识更新原则,如适当增加新内容,删除、纠正陈旧观点。(3)考试和考查的有关规定。(4)积极克服困难的精神。(5)教学改革的要求,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等。 三、学期授课计划首先由任课教师制定,交教研室主任签字、教务科签字和主管校长审核后执行。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业如有几位教师同时任教,应做到五个统一,即教学目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统一,教学进程统一,实验实习统一,布置作业统一,考试考查统一。要求一式数份,任课教师、教务科必须各存档一份,并向授课班级学生公布。 四、教务科和教研督导科对学期授课计划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查。任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按学期授课计划认真组织教学,若有一般性变动须在计划中记载,说明原由,有重大变动,要经教研室讨论通过,报教务科审批后方可执行。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关于加强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制定和使用工作的规定 (2013-2014学年校政字13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有效落实本科人才培养路线图,进一步规范课程建设及其教学标准,加强课堂教学组织,改进课堂教学效果,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现行《中国人民大学教师本科课堂教学规范》基础上,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所有本科课程都应制定并使用教学大纲。各学院(系)、部(处)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组织制定课程教学大纲,并根据教学需要定期组织对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和完善。 第二章大纲制定及修订 第三条任课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自觉编制课程教学大纲,经所在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后,报学院(系)人才培养(教学)委员会讨论通过,由主管院长签字报教务处备案。

第四条同一门课程若开设多个课堂,原则上由课程负责人负责制定内容基本统一的教学大纲。若确为教学需要,经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研究同意,在基本内容不变的前提下,不同课堂的任课教师可对大纲部分内容进行适当调整。 第五条学院(系)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需要,每隔3-4个学年,应自觉组织研究和调整专业课程体系,并要求对课程教学大纲作相应调整;教研室等基层教学组织每学年均应对相关教师的全部教学大纲进行讨论完善。 第六条体育部和其他教学单位组织开设的相关课程,亦需制定和定期修订教学大纲,经相关领域专家审核通过、主管领导签字后报教务处备案。 第三章大纲基本内容 第七条课程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基本内容: (一)课程基本信息:包括课程中英文名称、课程编号、学分、课程性质、授课对象、先修课程要求以及课程教学目标、课程简介和学习要求等。 (二)任课教师及助教(如有配备)基本信息:包括教师姓名、职称、办公时间及地点、办公电话、邮箱地址;助教姓名、联系方式、助教办公(答疑或辅导)时间。 (三)课程基本内容:包括课程章节名称、主要内容及掌握程度、教学进度、每节课研究性学习要求(包括课前预习、课程

教学大纲(简介)

教学大纲 指学校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其中包括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讲授和实习、实验、作业的时数分配等。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形式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文件。包括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等。有的教学大纲还包括参考书目、教学仪器、直观教具等方面的提示。列入教学大纲的教材的广度和深度,一般应是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一、教学大纲 1.教学大纲 教学计划设置的每一门课程,都应有相应的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它是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学生学业成绩和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准则。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它根据教学计划,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实际技能和基本技能,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2.教学大纲的结构 从形式上看,教学大纲的结构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说明、本文和附录。大纲的说明部分阐述开设本门课程的意义,本门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和指导思想,提出教学内容选编的原则和依据,以及教学内的重点和教学方法的建议,特别是对教学中困难复杂的部分进行分析,提出建议。大纲本文是对教学的基本内容所作的规定,是大纲的主体部分,反映教学内容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的教学形式,它是以学科的科学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法的特点,顺序地排列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一般以篇、章、节、目等,编制成严密的教学体系。在大纲本文中规定着本门课程教学内容的范围和分量,时间分配和教学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课程学术观点以及教学深度、重点和难点。大纲本文还应把该门课程有关篇章的实验、实习或其他作业题目规定下来;还要介绍各篇章的教科书、参考书或其他参考资料和文献,以及必要的教学设备等。总之,本文部分反映了该课题主线、知识结构以及实施环节。附录部分则列举各种教学参考书和资料。 3.教学大纲的意义 教学大纲是学科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订,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都要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教学大纲明确规定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本门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和要求,依据学科的知识系统与有关先行课、后继课之间的联系,确定各章、节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并能反映出本学科的新成就和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要提出本门课程教学组织实施的原则和学时数,并分列讲授课、习题课、实验课及其他实践性教学环节等的教学时数的分配。教学大纲不仅是讲授大纲,还是指导学生自学和培养学生能力的纲要。总之,教学大纲是课程内容合乎逻辑的构架,是教学顺序、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对该课程掌握程度的反映。各校可从各自的条件出发拟订各科大纲,大学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教学大纲,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大纲。 二、制订教学大纲的基本原则

《本科教学大纲》要求

XXXXXX学院 关于制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的若干规定 教学大纲是根据专业培养方案,以纲要形式制订的有关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的指导性文件。教学大纲是组织课程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估、开展课程建设的重要依据。我校为全面规范各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保证教学的严肃性、科学性,特制订本规定。 一、制订教学大纲的原则 根据我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的总体要求,参照《XXXXXX学院关于制订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编写课程教学大纲应遵循如下原则: 1.坚持适应社会需要,注重能力培养原则。制定教学大纲要把能力培养放在重要位置,注重突出独立学院教育特色,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使教学直接为现代化建设服务,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把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成为掌握必备的理论知识和多种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2.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把握可操作性原则。制定教学大纲时,必须首先结合我校人才培养方案,明确本课程在专业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并在此基础上选择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课程实践环节;教学大纲的内在逻辑结构应遵循教学原则,符合教学规律;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践环节与理论教学配合得当,学时分配合理,教学大纲整体上必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且具有可操作性。 3.坚持与时俱进,注重改革创新原则。在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问题给以足够的重视,注意把握经济现代化和社会信息化的时代特征,对教学内容的现代化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注意引进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引进和创建有利于体现独立学院办学特点的教学新模式,体现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与时俱进与时代精神。 4.坚持个性培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教学大纲的制订可参照国家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在认真总结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专业特点和教学需要以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充分挖掘课程教学大纲的特色,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正确定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论教学层次,明确教学基本内容与要求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其中,应着重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的教学,强化课程中与行业能力、与后续课程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打好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附件1: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编号: 课程中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课程英文名称(居中,黑体四号) 总学时: 总学分:课程性质:(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相关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推荐参考书:(《》,ⅹⅹ编著,ⅹⅹ出版社,年,宋体五号) 一、课程目的及要求 (空两格,说明课程目的及教学基本要求,宋体五号) 二、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空两格,以“章节”为单位说明本章节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空两格,以“章”为单位说明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宋体五号) 四、主要教学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五、典型作业练习 (空两格,宋体五号) 六、课程考核方式 (空两格,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2: 课程简介模板 ××学院课程简介 课程中英文名称(如化工原理(Principles of Chemical Engineering))课程编号:(宋体五号) 课程性质:(如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宋体五号) 开设学期及学时分配:(宋体五号) 适用专业及层次:(宋体五号) 先行课程:(宋体五号) 后继课程:(宋体五号) 教材:(包括教材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 推荐参考书:(包括参考书名称,作者,出版社及出版时间,宋体五号) 课程目的、内容与要求: (空两格,简要介绍课程目的,课程主要内容和课程学习要求,宋体五号) 撰写人: 审核人:

附件3: ××专业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模板实习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实习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实习单位(地点): 一、实习的目的和任务 二、实习的内容和要求 三、实习的安排和形式 四、成绩考核与评定 五、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课程设计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学时:适用学期: 学分:地点: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二、课程设计内容和基本要求 三、课程设计方式与安排 四、课程设计报告 1.课程设计报告的主要内容 2.课程设计报告编写的基本要求 五、成绩考核与评定 六、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七、教材及参考书 主撰人: 审核人: 《毕业设计(论文)》教学大纲样式 实践环节名称: 英文名称: 设计(论文)周数:适用学期: 学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目的和任务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过程 四、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标准与成绩评定 五、毕业设计(论文)的进度安排 主撰人: 审核人:

公共课《心理学》+大纲2020doc

《心理学》教学大纲 1.课程中文名称(英文名称):心理学(Psychology) 2.课程类别: 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他 3.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4.课程总学时:34总学分:2 5.适用专业:全校师范类专业(不包括教育系) 6.先修课程:无;后续课程:教育学、教育心理学。 一、课程简介 《心理学》是全校师范类专业的教育基础理论课。课程内容以普通心理学为主,简要介绍普通心理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与原理,是高度简化了的普通心理学。通过学习,学生应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心理学的体系框架,形成学科思维,为后续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要正确理解人的心理的实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初步形成多种视角的心理学观点,并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心理学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听课和认真思考,在教师精心的组织下,综合运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理解学科概念和理论知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整体系统学习,牢固树立专业思想,正确认识心理学学科性质;培养学生多元思维和问题意识,形成正确心理观;树立正确世界观,积极主动参与生活与学习。 三、课程学时分配、教学内容与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导论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解心理学的对象,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体系、任务和性质,树立科学的心理观。 教学重点:科学心理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科学心理观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时数:3 教学内容: 第一节心理学概况 一、心理学的对象 二、心理学的任务和性质 三、心理学的体系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厦门大学本科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微分几何 课程代码 英文 类别代号 MATH 授课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适用年级2017级 课程类型专业课程课程课型理论课 总学分总学时授课讨论实验/上机实践其他 3 6 4 64 先修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解析几何、常微分方程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面向数学系本科生开设的几何类课程之一。经典微分几何的研究对象是三维空间中的曲线和曲面,现代微分几何的研究对象是微分流形。本课程介绍经典的微分几何,主要内容包括:曲线的局部理论、曲面的局部理论、标架与曲面论基本定理、曲面的内蕴几何学。同时,本课程将介绍一些整体微分几何的内容,如平面曲线的旋转指标定理、曲面的整体Gauss-Bonnet公式等。 二、培养目标 理解和掌握经典微分几何,即三维欧氏空间中曲线和曲面的微分几何的基本概念与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图形想象能力,从具体到抽象的能力,同时使学生初步接触到现代微分几何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微分流形,黎曼几何,以及其他数学课程提供坚实的基础。 三、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课后作业,教学和练习相结合;以板书为主,多媒体教学为辅。

四、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章(或节)主要内容学时安排 第一章欧氏空间1.微分几何的历史简介 2.向量空间 3.欧氏空间 2 第二章曲线的局部理论第六章平面曲线的整体 性质1.曲线的概念 2.空间曲线 4.曲线基本定理 5.平面曲线的整体性质 6. 习题课 8 第三章曲面的局部理论1. 曲面的概念 2. 曲面的第一基本形式 3. 曲面的第二基本形式 4. 法曲率与Weingarten变 换 5. 主曲率与Gauss曲率 6. 曲面的一些例子 7. 习题课 12 第四章标架与曲面论的 基本定理1. 活动标架 2. 自然标架的运动方程 3. 曲面的结构方程、曲面的 存在唯一性定理 4. 正交活动标架 5. 曲面的结构方程(外微分 法) 6. 习题课 12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管理办法 公共选修课的开设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为规范公共选修课的管理,加强公共选修课的建设, 保证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和良好的教学秩序,根据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办法。 一、开课条件和授课对象: 1、开课教师原则上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2、系统地上过一门以上(含—门)课程并有二年以上教学经历; 3、对该课程有较深的研究,或在相关领域有一定的学术成果; 4、拟开设公共选修课程能容纳30 人以上; 5、有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有教材或参考书。 6、公共选修课现阶段只针对高职三年级学生开设。 二、申请开课程序 1、由本人填写“公共选修课开课申请表”,向公共课教学部提出开课申请; 2、公共课教学部同意后,由教务处根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开课条件,进行审批。 三、选课办法

1、每年6月上旬由公共课教学部公布下一个学期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情况,包括课程简介、考核方式、上课时间、上课地点、限选人数等内容。 2、每年6月下旬由学生选报2门课程。 3、每年6月底由公共课教学部打印公共选修课学生考勤表和班级选修课情况表,并发至各有关班级及任课教师。 4、每门课程的选修人数不足30人的,原则上不开课,已选报的学生可以重选。 四、公共选修课教材原则上由各任课教师负责选购。 五、教学管理 公共选修课教学管理等一切事宜与必修课相同。 六、考勤及考核 1、修读学生应按规定的时间、地点准时上课。凡无故缺勤超过该课程学时1/3者,取消本课程考核资格。 2、任课教师须认真进行考勤,课程结束时,统计学生缺勤情况, 对缺勤超过该课程总学时1/3者,取消其考核资格。并在学期第十五周将取消考核资格的学生名单报送教务处。 3、学生未经选课也可旁听其他选修课(在教师能容纳的情况下),但不能参加考核,即使已通过考核其所得成绩无效 4、每个选修班由任课教师指定1—2名学生为临时负责人,协助 搞好教学管理工作,并密切师生间联系。 5、公共选修课的考核要求与必修课相同

采购与供应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附件1 XX学院 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XX 课程名称:采购与供应管理 课程性质:专业教育必修课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课程负责人: XX 制(修)订时间: XX年X月 专业负责人审核: 专业建设委员会审核: XX年X月

《采购与供应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XX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 适用学期:第五学期执笔人: XX 学时: 48 制(修)订时间: XX 一、课程定位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物流供应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加强采购环节的研究,优化采购过程,提高采购组织和管理水平等,对提高整个物流运营质量和效率都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明确各类企业进行生产流通过程中资源的配备与管理;了解采购流程和采购管理发展趋势;熟悉采购管理过程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组织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应能利用有关采购理论和方法,分析各类工商企业和一般社会、经济组织采购管理中的具体应用问题。 通过课堂理论学习、技能训练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采购组织活动基本流程、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采购组织管理的思想观念,培养实际组织采购工作的能力,懂得运用采购管理的基本流程、工具、方法和过程进行采购实践,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成为一名“合格采购管理者”打好基础。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采购与供应》课程的学习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管理理论的形成过程,熟悉管理理论的基本框架,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职能,理解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管理活动的基本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

分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基本管理问题,运用所学基本方法解决企业基础管理实践中的基本难题。同时能为学习《供应链管理》、《物流企业管理》、《库存管理与控制》等后续课程课程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教学基本要求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我国物流业和采购业发展现状;国外先进的物流和采购理念、技术和管理思想;掌握采购管理的基础理论、采购组织和管理的技术与操作规程;采购业务中的谈判和风险控制及绩效评估等内容。使学生对采购的计划预算、组织管理、质量控制、操作过程和技巧、风险控制与绩效评估等有系统的认识,并能根据课程的内容,结合现实情况和相应的教学案例,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地学习好这门课程,并掌握一定的操作性知识。 利用科学的采购理论方法指导采购运作,形成企业采购优势,保证生产需求和供应,为企业的市场竞争提供动力。 (一)知识目标 1. 掌握采购的种类、基本环节和程序、各种采购制度;了解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熟悉采购决策与管理的内容;了解采购的定义和内容,物流及物流相关概念以及物流在采购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 2. 掌握影响采购计划的主要因素和编制采购预算的原则;采购业务预算的过程;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熟悉采购计划与预算的基本概念;采购计划的主要环节;了解采购计划与预算的基本概念;采购分析的含义和基本方法。 3. 掌握采购质量分析的内容;采购质量管理的内容和原则;采购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熟悉采购质量管理保证体系的构成和主要内容;采购质量以及采购质量管理的定义等。 (二)能力目标

教学大纲格式要求

附件4: 教学大纲要求 ——选自《玉溪师范学院教学指导手册》(一)教学大纲编订的基本原则 1、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蓝本,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以及本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课程教学大纲要在实现教学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处理好课程体系和学科体系的关系,便于教学计划中课程结构、体系的整体优化。 2、体现科学性、思想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课程教学大纲所列的内容和观点要符合时代要求,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并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明确教学目的与要求,突出重点难点,采用“启发式”教育,贯彻“少而精”原则。每单元或章节的教学要有明确的目的与要求,要突出教学重点、难点,以方便学生参考学习。 4、做到规范与灵活相统一。课程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要素(包括前言部分、各章节或单元的学习目的、课程内容、重点难点提示、思考与练习、阅读书目)要齐全完整,并做到难易适度,文字严谨,意义明确,名词术语规范。格式应尽量与本意见中的参照格式相统一,但各部分的形式可灵活安排。 (二)课程教学大纲基本内容和格式要求 课程教学大纲的结构包括前言和主体两个部分。 1、前言部分 前言部分是对本门课程的内容、性质,设置的目的要求所作的总体概述与说明。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地位:指明本课程的学科性质,明确本门课程在人才培养目标中的任务和作用,以及本门课程在专业教学计划中所处的地位; (2)知识要求:明确本门课程对知识的基本要求,以及与相关课程之间的分工、配合与衔接; (3)能力要求:明确通过本门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4)本门课程总学时、学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选用的教材及参考书目、课程教学进程总体安排等。 2、主体部分 主体部分是对各章节(或单元)内容的提示与教学安排。即以每章为单元,按照教学顺序排列本门课程各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具体内容包括: (1)课程总体要求 说明本课程的性质,是属于公共课(选修\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必修)等;本课程在能力培养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对实现人才培养方案所起的作用;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对知识、内容的掌握程度以及该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通识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7

通识课课程教学大纲模板(2017.6.30版)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areer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一、基本信息(必填项) 课程代码:【2119013、2119014 】 课程学分:【2学分】 面向专业:【全校各系各专业全体大一、大二年级学生】 课程性质:【通识教育必修课】 开课院系:就业办 使用教材: 主教材夏雨李道康王苇主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 1、曹荣瑞【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 2、黄晞建夏伯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教程》【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9 3、张宗恩朱克勇. 《大学生创业创业训练教程》【M】.现代教育出版社,2010.9 课程网站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521514791.html, 二、课程简介(必填项) 为满足大学生在职业意识、职业生涯规划知识与能力、创业知识与能力、就业技能等方面普遍存在的缺失或不足而产生的实际需求,根据教育部教高厅〔2007〕7号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和教育部2012年《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精神,结合我校2012年2月开始在全校开设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实践经验,根据当前我校卓越建桥计划,着力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自主学习、专业能力、尽责抗压、协同创新、信息应用、服务关爱、国际视野等八项能力,尤其是培养就业竞争力的要求,按照成果导向的新思路,修订编写本《教学大纲》。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课程从自我认识入手,引导学生科学的认识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特征,并对所学专业的职业范围有所初探,第二阶段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熟悉就业政策,提高就业竞争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这两

本科教学大纲建议稿(32学时)

《软件测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 软件测试Software Testing 二、学时与学分 学时32 学分2 三、先修课程 软件工程、软件开发技术。 四、课程教学目标 软件测试是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内容,随着软件规模的不断扩大,复杂程度的不断提高以及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软件测试的难度进一步提高,测试质量更加难以度量。本课程介绍软件测试的基础理论和原理,以及作为软件测试人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具体的课程教学目的在于: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的测试方法 2.帮助学生学会协调项目团队中各种人员之间的关系。 3.使学生能初步理解自动化测试。 五、适用学科专业 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 六、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总体的课时及进度安排如下:

具体的课时及进度安排如下:第一部分软件测试概述 ●软件测试和软件缺陷(1学时) 软件测试的定义。 软件缺陷的定义。 软件缺陷的来源。 不同软件缺陷对软件的影响。 ●测试用例(1学时) 测试用例的定义。 测试用例的基本组成。 常见的测试用例模板。 软件测试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软件测试技术 ●边界值测试(2学时) 边界值测试的基本原理。 边界值测试用例设计。 基于输出域的边界值分析。 ●等价类测试(2学时) 等价类测试的基本原理。

等价类测试用例设计。 基于输出域的等价类测试 ●基于场景的测试(2学时) 基于场景的测试的基本原理。 基于场景的测试用例设计。 ●黑盒测试总结(2学时) 黑盒测试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综合实例。 ●对判定的测试(2学时) 基本原理 语句覆盖的基本策略和测试用例的设计。 判定覆盖的基本策略和测试用例的设计。 条件覆盖的基本策略和测试用例的设计。 逻辑覆盖指标的分类。 逻辑覆盖的局限性。 ●对路径的测试(2学时) 相关基本概念。 独立路径测试的基本原理。 测试用例设计。 不可行路径问题。 ●静态白盒测试(2学时) 静态白盒测试的概念。 静态结构检查的基本方法。 白盒测试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第三部分软件测试应用 ●缺陷管理(2学时) 软件缺陷的属性。 缺陷报告的撰写。 缺陷的跟踪和管理 BugFree的使用。 ●测试工具(2学时)

教育学(公共课)教学大纲

教育学(公共课)课程教学大纲 主编:许红梅 一、课程性质 教育学是高师开设的一门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是研究我国中学阶段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教学目的 通过教育学教学,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从事创新的教育教学活动所要求的教育科研方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逐步树立马克思主义教育观,初步形成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能力,研究教育、教学的能力,开展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 (一)使师范生掌握从事中学教育工作的教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提高师范生对教育工作意义的认识,培养他们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情感,帮助他们形成牢固的专业思想。 (三)培养师范生自觉运用教育理论于教育、教学实践的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师范生胜任班主任工作的能力。 (四)培养师范生研究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兴趣,激发他们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教育模式,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的热情,进而促进其全身心投入到素质教育、创 新教育的改革实践中来。 四、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 (一)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学为方向,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努力为市场经济服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一方面要使所确定的教学内容本身是科学的,教学内容的组织要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性,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另一方面要使有关内容能反映最新的研究成果。 (三)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着重学生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使基础理论紧密结合中学教育实际,尤其是注重对当前中学教育中的热点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重视将创新教育思想渗透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从而为实施创新教育提供保障。(五)从学生实际出发,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认识能力,并注重锻炼、激发学生的思维。(六)坚持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各高师保持基本课题内容统一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对课题及其内容作必要的删减或增补。 五、实施本大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克服理论脱离实际的倾向。 (二)教育学的教学更要符合教学原则,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上,还是在教学方法的重新组合上,整个教育教学过程都要以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主动性为前提。在此基础上,要保证教育质量的提高,给师范生以良好的教学示范。 (三)结合教学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指导教研论文,从而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和分析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研究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科研能力。 (五)教学要与课外活动,教育见习、实习等活动结合起来,以培养师范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能力。 六、选用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大纲模板(格式要求)

《××》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及中英文名称:(正文不加黑,下同;课程编号见教学计划;英文名称如有可填写,如无,删除“中英文”3字) 课程类型:(按教学计划填写) 课程学时:(按教学计划填写)课程学分:(按教学计划填写)开课学期:第[ ]学期(请填阿拉伯数字) 开课学院:(承担教学单位名称) 授课教师:xx教授(副教授) 、xx教授(副教授) 授课对象及专业: 教学方式: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开卷考试、课程论文、课题设计、案例等] 二、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200-400字) 三、教学目标及要求 说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主要让研究生学到什么知识、锻炼什么能力(不少于150字)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按章节扼要写出应讲授的内容,然后简要指明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以2学时为基本学时 五、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教材、推荐书目、推荐期刊文章、学习

网站等) (一)教材(正式出版教材要求注明教材名称、作者姓名、出版社、是否自编教材(讲义);自编教材(讲义)要求注明是否成册、编写者姓名、编写者职称、字数等) (二)推荐书目 (必须列出,数量适中,其格式如下:) [序号] 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序号] [国别]作者(编著者).书名(版本).译者(若为中文版).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 (三)推荐期刊文章 (如需要可列出,数量适中,其格式如下:) [序号] 作者 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页或者年(期):页或者年,卷:页. (四)学习网站(如需要可列处,数量适中,网络刊物和学习网站需要有具体网址链接) (五)其它(如需要可列出) 教学大纲执笔人: 教学大纲审定人:

本科教学大纲的修订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通知 教通字【2015】64号 关于全面修订本科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各学院、各有关部门: 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已完成并公布实施。根据《山东农业大学关于印发<山东农业大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的通知》(山农大校字[2015] 39号)要求, 学校将全面启动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修订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修订范围 2015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涉及的所有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见附件1)。 二、修订原则 (一)整体优化原则 教学大纲的制订要符合培养方案整体优化要求,应突出课程特点,其内容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以及该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设计,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分工和联系,避免课程内容间的重复和遗漏。 (二)先进性原则 要及时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引入教学、融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注重问题探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因材施教原则 根据人才分类培养的要求,合理确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类型人才,设计不同教学内容,做到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切实满足不同人才学习的需要。 (四)适应性原则 根据国家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行业(产业)发展需要,深入挖掘与创新创业有关的要素,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对未来的创业做出思考,找出创新的点子,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长、学有所用。 三、修订要求 (一)每门课程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所设置的课程(实验、实践环节)名称、学时、学分等要求编写。实践教学环节以及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都要单独编写教学大纲;非独立设置的课内实验,纳入理论课程教学,在理论课程大纲里面必须体现实验教学内容;实验课程内容要充实,与学时相匹配,实验项目设置原则上以2学时为单位;名称相同、学分不同的课程(以课程号为准)应分别提供教学大纲。理论课程、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等撰写格式,请参考教学大纲规范格式(见附件2)。 (二)大纲大修订工作要认真贯彻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根据实施学分制的要求,不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结合学生获取知识渠道多样性的现实,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