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文学翻译的衔接研究——以《边城》及其英译本为例共98页文档

合集下载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作者:刘园晨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9年第09期内容摘要:《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本文选取著名翻译家戴乃迭译本(1962年)作为英文语料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作为中文语料来源,从英汉对比视角对《边城》原文与戴乃迭译本作对比分析,具体从静态与动态、形合与意合、替换与重复、繁复与简短的角度展开,分析认为,戴乃迭译本自然流畅,既符合译入语习惯,又诠释了原作自然纯净的神韵与风骨。

关键词:《边城》戴乃迭英汉对比一.戴乃迭与《边城》戴乃迭(Gladys Yang)出生于北京,七岁时随母亲回到英国,儿时在北京的成长经历使她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

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主修法国文学专业,结识时任中国学会主席的杨宪益,后转修中国文学专业,师从中文教授休斯先生(Ernest Richard Hughes),研读《诗经》、《论语》、《易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后成为该校首位取得中文学科荣誉学位的学生。

1940年,与杨宪益订婚,并随其一同回到中国,在此度过了人生近五十年的岁月。

戴乃迭虽然保留了自己英国国籍,但她常说:“我觉得我有两个祖国。

”汉学家比尔·詹纳(W. J. F. Jenner)曾称赞:“戴乃迭是当世寥寥可数的中文外译大家。

她的译作一部分是独立完成,一部分是跟她丈夫杨宪益合作完成的,其数量和质量都令人叹为观止。

”戴乃迭译作分为合译与独译两部分。

她的译介活动发轫于1938年,与丈夫杨宪益合作将《离骚》翻译成英文。

1951年,应时任外文出版社副社长刘尊棋之邀,加入刚成立不久的外文出版社,1954年,调入英文版《中国文学》杂志社为其提供译稿,并确认为外国专家,从此戴乃迭开始了职业化翻译之路,她与丈夫合译了《诗经》、《楚辞》、《老残游记》、《儒林外史》、《红楼梦》、《长生殿》、《宋明平话选》、《文心雕龙》等一大批中国古代文学经典。

文化翻译视域下《边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文化翻译视域下《边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

121[摘 要] 文化翻译理论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和传播至关重要。

《边城》这部小说中蕴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其英译本在海外广受欢迎,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典范。

为探索《边城》英译本取得成功的关键,为更多文学作品的翻译提供参考,以金介甫的译本为例,基于文化翻译理论对其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和技巧进行了讨论和分析。

研究发现,金介甫并未固守某种特定的翻译策略,而是巧妙地采用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灵活运用音译、直译、音译加注、音译加直译和意译等翻译技巧。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边城》;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视域下《边城》英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研究王 晗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际的频繁,文学作品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如何传达作品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而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和情感内涵,对读者理解作品的文化细节至关重要。

《边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不仅承载了大量湘西文化元素,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

其英译本是国外读者了解湘西地区优美景色、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重要途径。

为探索译者是如何处理文化负载词来传达《边城》中所呈现的文化特色,本文以文化翻译理论为指导,探讨了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的译本Border Town : A Novel 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以期为翻译研究者补充有关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策略,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一、文化翻译理论概述20世纪70年代中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加,翻译学者们意识到传统的翻译理论只注重语言形式的转换,而忽视了背后的文化因素。

这时,翻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了广义上的文化转向。

不过,直到20世纪90年代,著名翻译理论学者苏珊·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和勒弗维尔(Lefevere)在《翻译、历史与文化》这一论文集中正式谈到了“文化转向”,这才有了“文化翻译”这个概念[1]。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成的+ :
为戴
乃迭

分°她的 杨宪益
于1938年, 》番
成英文° 1951年,应时任外文岀版

+ 入刚成
的文岀版社,1954年,
入英文 中国文学》

提供译稿+并确认为 国专家,从
戴乃迭
业化
路+她
诗经》杳
》、
》、
》、
》、 长生 》、
》、《文心雕龙》等一大批中国古 代文学经典。而戴乃迭独译作品
多为现当代文学,于1953年独 自署名的《李 庄的变迁》。在
关键词边城戴乃迭英汉对比一?戴乃迭与边城戴乃迭gladysyang岀生于北京七岁时随母亲回到英国儿时在北京的成长经历使她对中国文化抱有浓厚兴趣1937年戴乃迭考入牛津大学主修法国文学专业结识时任中国学会主席的杨宪益后转修中国文学专业师从中文教授休斯先生ernestrichardhughes研读诗经论语易经等中国古代经典后成为该校首位取得中文学科荣誉学位的学生1940年与杨宪益并随回中国在生年的岁月
英汉对比视角下《边城》英译本研究
O !园晨
内容摘要!边城》是作家沈从文的代表作,在现当代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本文选取著名翻译家戴乃
迭译本(1962年)作为英文语料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的《沈从文小说选集》作为中文语料来源,从英 汉对比视]对《边城》原文与戴乃迭译本作对比分析,具体从静态与动态、形合与意合、替换与重复、繁复与简短 的]度展开,分析认为,戴乃迭译本自然流畅,既符合译入语习惯,又诠释了原作自然 的 与 ;
岀,中国重 :
理,英

+
现在英语的亲
+语

目的论视角下《边城》英译本词汇衔接机制的对比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边城》英译本词汇衔接机制的对比研究

目的论视角下《边城》英译本词汇衔接机制的对比研究王娟;刘丽【期刊名称】《海外英语(上)》【年(卷),期】2014(000)009【摘要】Bian Cheng, one of representative works of Shen Congwen, has received wide attention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is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 to the west, there have appeared four English versions so far. Based on co-hesion theory proposed by Halliday and Hasan an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 this research has made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ethods of lexical cohesion used in the two latest English versions of Bian Cheng, then concluded that the quantity discrepancies of lexical cohesion among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wo versions were mainly caused by the translator ’s different purpos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oth factors having ostensive effect on the translations of lexical cohesion.%作为沈从文代表作之一的《边城》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迄今已有四个英译本向西方译介这一现代中国文学经典之作。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

金介甫《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本文以著名中国文学家关汉卿的长篇小说《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研究为主题,分析了《边城》英译本的翻译策略的优势及其在翻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为中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边城》是关汉卿先生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中国传统的封建家族为背景,讲述了乡村中一个久违家族名誉的恢复和一个母亲对儿子的家庭爱的传承。

小说叙述深刻、故事诚信,让读者可以感受到特定家庭的基本生活形态,以及古老的家族破碎的社会状态。

小说中的人物和故事都深受读者的喜爱,使之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尽管《边城》已经成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但在国外的读者仍然缺乏对它的了解。

为了让全世界的读者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需要一份准确、流畅的英译本。

因此,《边城》的英译本翻译策略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研究话题。

《边城》的英译本翻译策略有可取之处:例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了文字上的流畅和准确性,使英语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蕴含;另外,翻译者在尊重原文结构的同时,尽可能将英文的习惯表达和用法和原文的表达和用法进行整合,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

此外,英译本的翻译还尽可能保留了原文的语言特点,例如构词法、句法等,使英文的表达更加地道。

然而,《边城》的英译本翻译策略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次上存在根本差异,所以在翻译《边城》时难以完全保留原文的意义;其次,原文中的语句结构和形式常常很复杂,而英语中的表达一般更为简洁,因此翻译者往往很难将原文的语言特点全部精确表达;最后,英译本受到原文文字的限制,以及翻译者的翻译水平,使得英译本只能把原文的大致意思转述出来,而不能将原文表达的所有细节展现出来。

由于《边城》的英译本还存在诸多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该从语言、文化和历史等方面来探究英译本的翻译策略。

首先,应该仔细深入讨论英语和汉语在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差异,以更好地理解原文的真实含义,实现更准确的翻译;其次,应当从历史角度来考察原文的背景,以便更准确地理解原文的意义;最后,应当加强英译本的审查程序,以确保英译本的准确性和文字的流畅性。

译者惯习视域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译者惯习视域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

译者惯习视域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译者惯习视域下《边城》两英译本对比研究介绍:小说《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创作的一部经典作品。

该小说以描绘了乡村秦氏家族的命运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冲突与衰落。

因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被翻译成多种外语,其中英译本备受关注。

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两个不同版本的英文翻译,探讨不同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惯用语法,以及对原文意义的理解和再现。

对比译本一:奚立峰英译本奚立峰是中国翻译界著名的翻译家之一,他的英译本《The Border Town》由于其准确而流畅的翻译风格备受推崇。

他注重细节和语境的呈现,努力保留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和情感内涵。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奚立峰可能过度依赖字面翻译,导致原著中的一些特殊表达和意义被忽略或丢失。

同时,他在选择合适的词汇和句式时,可能受到中国思维模式的影响,导致英译本的表达方式不够自然,不符合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对比译本二:顾颉刚英译本顾颉刚是另一位享有盛誉的中国翻译家,他的英译本《Border Town》力求保持原作的意境和节奏,并注重英语读者的阅读感受。

他在翻译中更加注重动态的表达,采用了更加流畅的句式和翻译手法,使英译本读起来更贴近原作的艺术风格。

然而,顾颉刚可能出于让译文更适应英语句法的目的,而加入了一些与原著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两个英译本,我们可以发现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惯用语法对最终译文造成了重要影响。

奚立峰的版本更加忠实于原作的细节和情感,但在表达方式上可能不够自然。

顾颉刚的版本更加注重英语读者的阅读体验,但在追求流畅度的过程中可能改变了些许原著的意境。

解读原因: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和惯用语法可能受到了不同的影响因素。

奚立峰作为翻译家,更加注重文学表达的准确性和忠实度,可能因此过度依赖字面的翻译和中国语法结构。

顾颉刚则更加注重译文的流畅度和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可能在表达意境和情感的同时做出一些调整。

对边城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

对边城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

对边城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研究近年来,由高木直子所著的《边城》一书在全球范围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阅读。

作为一种具有文化差异性的文学作品,该书在翻译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挑战。

针对《边城》一书的翻译问题,本文将对两种译文翻译策略进行对比研究。

1. 原著作品简介《边城》是日本作家高木直子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这个家庭生活在一个名叫“边城”的小镇上,面对着社会变革和家族变更的挑战。

故事情节生动感人,描绘了人性的复杂与表面之下的爱恨情仇。

2. 翻译策略对比分析对于《边城》一书的翻译,主要采取了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一种是意译方法,即在翻译过程中对原著作品进行加工,并将其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另一种是直译方法,即将原著作品中的语言、结构、风格等方面的元素尽可能地保留,力求精准的表达原著的意思。

2.1 意译策略在意译策略中,翻译者注重将原著中的情感、思想和文化向读者传达,并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达到最佳的效果。

这一策略采用了大量的翻译技巧和技术手段,例如比喻、转换、适当的语言调整等,以此来实现对原著作品的再创作。

例如,日本版《边城》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一些常用的翻译技巧,包括把一些日本特有的文化元素替换成中国元素,使作品更符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同时在语言表达和文笔方面做了适当的调整,使得翻译后的作品更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

2.2 直译策略在直译策略中,翻译者注重保持原著作品的语言、结构和风格等方面的元素,尽可能地忠实地表达原著的意思。

这种策略对翻译者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很高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保持原著的味道和品质,并体现出原著作品的独特魅力。

例如,英文版《边城》在翻译过程中着重保留了原著作品中的一些文化元素和语言特点,这样翻译后的作品更具有原著的风格和品质。

在英文版中,翻译者尽量保留了原著作品中的句式和语言特点,这样读者可以更好地体会原著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3. 结论对于《边城》一书的翻译问题,意译和直译两种翻译策略都有其优点和不足。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

跨文化语境中的文学翻译策略选择——以金介甫《边城》英译本为例

( f o r e i g n i z a t i o n )翻 译两种 翻译 策 略 。所 谓归 化翻 译 ,是 “ 用 暴力 置换外 者提供 一种可读 性强 的文 本”… ,让
译文 靠近 目标 语读者 ;异化翻译 则是 “ 对 这些文化
Y a n g )和杨 宪益翻译 的 《 边城 及其他》收录 了 T h e Bo r d e r T o w n( 《 边 城》 ) ,由 《 中 国文学》杂 志刊载 发行 ① ;2 0 0 9年金 介甫 ( J e f r e y C. Ki n k l e y )翻译
的 Bo r d e r ow T n ( 《 边 城》 ) ,首次 以单 行译本 形式 由哈珀柯 林斯 ( Ha r p e r C o l l i n s P u b l i s h e r s ) 出版 社
第 1 5卷 第 3期 2 0 1 4年 9月
燕 山大 学 学 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na r l o f Y a n s h a n Un i v e r s i t y(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学博士 。
9 0
燕 山大 学 学 报 ( 哲 学社 会 科 学 版 )
息; 异化 翻译则最大程 度保 留了原文传 递 的文化信 息,“ 保 留原文 中某些 异 国情调 的东西 ,故意打破 目的语 习惯 的语 言和 文化规 范”“ 4 4 3 。
要意义。
[ 关键词]
边城 ;金介 甫;翻译策略;跨文化
[ 中图分类 号】H1 5 9 [ 文 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1 0 0 9 — 2 6 9 2( 2 0 1 4 )0 3 - 0 0 8 9 — 0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