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经济专题至十二:台湾经济模式与经济政策
涉港澳台事务篇形势政策

涉港澳台事务篇形势政策引言涉港澳台事务是中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化对中国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保障港澳台地区的繁荣稳定,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涉港澳台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涉港澳台事务的形势和政策。
涉港事务形势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然而,近年来,香港的政治局势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一些分裂势力以及外部势力的干预。
这对香港的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一些挑战。
为了应对香港的形势,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坚决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
其次,中国加强了与香港的经济合作,推动香港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香港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地人员的往来和交流。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香港的繁荣稳定,保障香港居民的合法权益。
涉澳事务形势澳门是中国的另一特别行政区,也是中国的一个重要的经济特区。
澳门的形势相对稳定,经济发展较为繁荣。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澳门的发展,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窗口和平台,推动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交流与合作。
为了保障澳门的繁荣稳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中国支持澳门特区政府依法施政,维护澳门的社会稳定。
其次,中国加强了与澳门的经济合作,推动澳门的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澳门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两地人员的往来和交流。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澳门的繁荣稳定,保障澳门居民的合法权益。
涉台事务形势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
然而,台湾地区的一些政治势力一直试图以“台独”方式谋求所谓的“独立”,这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为了应对台湾的形势,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活动。
中国政府通过坚持和平发展的政策,推动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发展。
同时,中国还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措施,促进两岸经济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这些措施,中国政府致力于维护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推动两岸的共同发展。
台湾形势与两岸经济

台湾形势与两岸经济推进两岸关系要遵循“先易后难、先经后政”的基本思路一是基本格局发生变化。
两岸经济实力消长明显,大陆经济实力越强,对台湾而言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动因越大二是基本政策发生变化。
台湾当局的大陆经贸政策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影响显著。
两岸经济关系30年来的发展,一直呈现出“民间热、官方冷”的特点,具体表现是:两岸同胞对加强两岸交流有强烈要求,两岸业者也希望两岸尽快就经济议题进行协商,大陆方面始终积极推动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然而台湾当局总体上却长期秉持消极与抵制的态度,对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是基本问题发生变化。
台湾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决定其具有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的内在动因。
近年来台湾经济表现何以由曾经的亚洲四小龙之首跌至末尾,笔者将原因归纳为3大结构性问题: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与产值结构出现严重问题。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仍有潜力。
事实上,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不存在所谓“过快”的问题,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速度应该符合其“潜在增长率”。
我们只需顺应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潜力,而不必人为设定发展速度的快慢一是加速全面发展。
贸易、投资、金融关系的全面发展是两岸经济关系发展的最终目标。
当前台湾尚有2000余种产品禁止从大陆进口,在今年6月底公布的第一波开放大陆企业赴台投资的清单中,类别也很有限,至于两岸金融机构互设营业据点、从事金融业务也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这些议题虽然与岛内各种利益群体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大势所趋,不能久拖不决。
二是签署框架协议。
两岸签署经济合作架构协议(ECFA)在岛内有反对声音,因此有人提出不必签订类似协议,只需针对具体议题,成熟一个签一个,可以达到同样效果。
三是强化试点创新。
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过程曲折,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事业,也没有现成的国际案例可以模仿复制,未来会是怎样的模式,谁也说不准。
为使两岸经济关系的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符合两岸民众的福祉,需要充分发挥两岸人民的想像力与创造力,摸着石头过河,不断总结经验。
台湾经济

台湾经济发展趋势与挑战王建民台湾是中华经济区内经济现代化发展相对较早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较为成功的地区,这是中国人的骄傲。
目前台湾经济总量GDP 近3400亿美元,名列全球第二十五位左右。
台湾已结束工业化阶段,进入“后工业化社会时期”,农业产值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例不足2%,工业产值所占比例不足25%,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近74%,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发达社会”的经济特征。
在较长时期内,台湾经济将保持相对稳定的中低速增长。
依台湾有关部门制定的台湾远期经济发展目标,2007-2015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5%,人均GDP达到3万美元,以此计算届时台湾GDP总量将达到7000 亿美元,这是预计过于乐观。
依笔者预估,到2010年台湾GDP总量为4117亿美元,到2015年,台湾GDP总量为5000亿美元。
不过,近年来,台湾经济发展形势出现逆转,面临更大的挑战。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降。
2001-2005年,台湾经济年平均增长只有3%左右,不到中国大陆的三分之一。
其中,最大的物质生产部门,制造业增长缓慢。
内部需求尤其是民间投资与民间消费增长十分有限,是导致经济增长放慢的主要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台湾在亚洲“四小龙”中的地位发生重要变化,从“四小龙”之首变为“四小龙”之尾,尤其是台湾的经济总量与人均GDP先后被韩国超越,台湾经济在亚洲地区的地位大幅滑落。
二是外商直接投资减少。
民进党上台后,两岸关系趋势于紧张,岛内政治纷争不断,岛内经济环境与投资环境变坏,加上两岸迟迟不能直接“三通”,外商对台直接投资减少。
依台湾官方统计,外商对台投资在2001年达到历史高峰(76亿美元)之后,就持续下降,近年平均在40亿美元左右。
不过,从联合国贸易暨发展委员会公布的世界投资报告看,外商对台投资规模较台官方统计要少得多,而且台湾吸引外资的“潜力”与“表现”有很大落差。
2005年,国联合公布的外商对台直接投资只有16.2亿美元(台湾统计为42亿美元),在140个经济体中,台湾的世界排名第126位,即倒数第14位,被排除在亚洲前十名之外,而且赶不上非洲的布吉纳法索(第125位)。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 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

浅谈台湾问题形势与政策形势与政策台独问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台湾问题逐渐成为一个国际政治焦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对台湾问题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和关心。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台湾问题的形势与政策不断发生着变化,需要我们持续关注与研究。
一、台湾问题形势的变化台湾问题始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分离,由于历史、文化、国家意识等原因,在大陆和台湾之间形成了一道由国境线、政治、军事等因素构成的界限。
从1949年至今,台湾问题已经持续存在了70多年。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力量的嬗变和台湾本身经济、文化的发展,台湾问题的形势也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台湾问题的国际环境发生了变化。
在冷战结束时期,许多国家认为与大陆接触是会产生风险的。
而现在,随着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全球化,国际社会对台湾问题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认识到台湾的存在和台湾民众的权利,支持台湾的参与国际组织和国际社会。
例如,美国和台湾关系日益亲近,近几年来通过军售、对台湾官员的高层访问等方式,加强对台湾的支持。
其次,台湾问题的政治局势也发生了变化。
在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下,台湾民众开始关注和追求民主和自由。
这种愿望在台湾的政治领导层中也得到了充分的支持,台湾持续推动实现全面民主化。
在大陆方面,随着国家实力的增强和改革开放的步伐,港澳台地区的经济联系也开始增加。
同时,两岸之间的人员往来和文化联系也比以往更为频繁,为两岸的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基础。
二、台独问题的现状与政策在台湾问题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台独”问题。
所谓“台独”,就是指台湾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实现独立的一种可能性和倾向。
尽管如此,台独的问题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各方面的政策也没有执行。
目前,中国大陆对台独问题采取的政策是一贯的“一国两制”原则,即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在实际操作上,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主要体现在“和平统一、两岸共同发展”的基础上。
同时,中国大陆还为台湾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帮助台湾维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港澳台复习资料

一.填空题1.港、澳与广东省相邻,是人多地狭的地区。
气候为亚热带_气候。
2.港澳地区经济特点:_第三产业_____产业发达。
香港是__国际贸易中中心、运输______中心、_ 金融_____中心、_信息服务____中心、旅游_中心。
澳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是_博彩旅游业_____。
通过香港这个自由贸易港,内地可以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同时也促进了香港_贸易_____事业的发展。
3.港、澳是我国的特别行政区。
我国政府制定了“___一国两制_________”政策,祖国内地实行社会主义_____制度,港澳实行_资本主义_制度。
4.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为五星莲花绿旗。
行政区划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堂区”作为行政区划单位,澳门半岛共有五个堂区(包括花地玛堂区、花王堂区、望德堂区、风顺堂区)。
氹仔岛属于嘉模堂区,路环岛属于圣方济各堂区,此外还有一个路氹填海区。
二.单选题1、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于( B )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澳门特别行政区。
A. 1997年7月1日B. 1999年12月20日C. 1999年7月1日D. 1997年12月1日2、香港和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于( A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成立了香港特别行政区。
A. 1997年7月1日B. 1999年12月20日C. 1999年7月1日D. 1997年12月1日3、 ( D ):中英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香港1997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A. 1981年12月19日B. 1982年12月19日C. 1983年12月19日D. 1984年12月19日4、( D ):中葡签署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落实澳门1999年之后实行“一国两制”。
A. 1981年12月19日B. 1982年12月19日C. 1983年12月19日D. 1987年4月13日5、1642年,荷兰人夺取了西班牙人在台湾北部的据点,自此台湾沦为荷兰的殖民地。
台湾经济战略

EXXON石油 2000年以來 石油 年以來
23
原油 1987年以來 年以來
24
鋁 2016 →1695 鉛 413 →982 鎳 17700 →13950 錫 9650 →7250 鋅 1450 →1116 煤 21.75~64.5美元 21.75~64.5美元 鐵礦砂 熱軋鋼 100~150 →650~750美元 →650~750美元
10
3.人民幣升值是個長期趨勢,熱錢往亞洲移 3.人民幣升值是個長期趨勢,熱錢往亞洲移 動 香港今年以來熱錢流進1400億港幣 香港今年以來熱錢流進1400億港幣 南韓股市越過2000年新高1066點,距1994年 南韓股市越過2000年新高1066點,距1994年 1145天價,只差14點 1145天價,只差14點 印度、印尼股市創歷史新高 日本股市創四年新高 台股表現相對落後
2
原油 1987年以來 年以來
3
CRB 指數 指數1980年以來 年以來
4
雷根上台(1980年)FED利率20% 雷根上台(1980年)FED利率20% CRB指數334.8 CRB指數334.8 這次油價大漲,對全球經濟衝擊 高盛→105美元 高盛→105美元 JIM ROGERS →150美元 →150美元 銅、鎳、鋁、錫價格在高檔 鋼價→3634美元天價 鋼價→3634美元天價
31
澳洲BHP 2000年以來 澳洲 年以來
32
航運股:
日本郵船 331 →677日圓 →677日圓 商船三井 193 →796日圓 →796日圓 川崎汽船 149 →795日圓 →795日圓 香港東方海外 2.645 →41.5港元 →41.5港元 中國中遠太平洋 5.25 →17.9人民幣 →17.9人民幣 丹麥MAERSK 丹麥MAERSK 17000 →57600丹麥幣 →57600丹麥幣 南韓韓進 4380韓圜→34500韓圜 4380韓圜→34500韓圜
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

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台湾和大陆两地的经济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的经济发展模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对两地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其优缺点。
一、台湾经济发展模式台湾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逐渐实行了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通过国际分工的方式,以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要进行经济活动。
这种模式的成功在于台湾政府从不同层面大力推动了对出口的支持和鼓励,包括从税收、关税、减免手续的方面都给予了优惠政策,同时也通过加强对科技的引导和培训,优化企业管理,从而提高了出口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了台湾经济的发展。
但台湾经济发展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出口型经济也意味着外部市场带来的不确定性因素,当国际市场出现周期性变化和降低对外贸易的需求,台湾经济就会遭受冲击。
此外,长期过度依赖出口而忽视内需,也是台湾经济发展模式的一大弊端,导致了内需的不足,影响了台湾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陆经济逐渐转型为市场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市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最重要的是市场化和竞争力的引导,大陆的市场导向型模式强调市场的市场化和竞争的优化。
通过吸引外资、扩大开放和加强内部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社会福利和民生的关注,引入了提高民众收入、保障教育和医疗等社会福利政策,提高了社会发展水平。
但市场导向型经济模式也存在一些缺陷。
一方面,市场化的导向可能导致利益部门的冲突、竞争压力的加剧和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社会整体利益的损害、社会阶层差距的扩大和社会和谐的破坏。
三、台湾和大陆经济发展模式的对比从本质上看,台湾和大陆的经济模式都重视市场开放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但台湾的经济模式比较依赖出口,大陆则更侧重于内外资的共同发展。
虽然两者各有优劣,但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为了发展情况更好和更稳定的经济,还需妥善的考虑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港台经济专题至十二:台湾经济模式与经济政策

代表性的成功企业
• 半导体产业: • 台积电、联华电子(晶圆双雄)(均为世界级的半导 体企业,占全球市场的80%) • 日月光、矽品(封测双雄)(分居集成电路封装和测 试行业的第1和第3) • 液晶面板产业(电子): • 友达(全球品牌面板市场占有率第3)、奇美电(全 球品牌面板市场占有率第5) 、华映、彩晶、广辉(面板 五虎) • 电脑制造业: • 鸿海、广达、仁宝、明基、英业达、纬创、大同、英 华达、神达、华硕(电脑10强) •
台湾三大科技园区
• 1、新竹科学工业园 • 台湾的“硅谷”,1980年开始营运,主要产业为集成 电路、电脑及配套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 技 • 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 十大科学工业园区之一 • 2、台中科学园区 • 2003年设立,主要产业包括纳米精密机械、生物技术、 通讯、光电、航太、纳米材料应用等六大产业 • 3、台南科学工业园区
(二)第二次土改
• 20世纪70-80年代 • 目的: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 产业,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企业化和机 械化 • 背景: • 农业收入低下影响农民务农意愿 • 耕地面积过小阻碍生产效率提高 • 地价上涨过快引发土地废耕现象 • (大陆也有此问题)
改革内容:
• 1、推行农地重划,辅导小农转业,促进土 地所有权转移 • 农民互换耕地,实现土地集中连片 • 辅导农民转业 • 贷款协助农民购买耕地 • 2、推广资本主义商业经营方式,扩大农业 经营规模 • (大陆:农业产业化) • 3、促进生产机械化和产品商品化 • 贷款、补贴
(三)第三次土改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目的:解决农地市场化问题,构筑适合社 会发展的土地规模经营新模式,应对经济 全球化的需要 • 背景:农地流转不畅,不利于规模经营, 农地布局凌乱,劳动力老化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第三次土改
• 20世纪90年代以来 • 目的:解决农地市场化问题,构筑适合社 会发展的土地规模经营新模式,应对经济 全球化的需要 • 背景:农地流转不畅,不利于规模经营, 农地布局凌乱,劳动力老化严重
内容:
• • • • • •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改革土地流转制度 调整《土地法》中有关条款 土地所有权受让人可以不必为自耕农 2、实施农地释出方案 放宽农地变更限制 对不适合农用地的土地进行重新规划 3、修订农业发展计划 以市场机制经营农地
代表性的成功企业
• 半导体产业: • 台积电、联华电子(晶圆双雄)(均为世界级的半导 体企业,占全球市场的80%) • 日月光、矽品(封测双雄)(分居集成电路封装和测 试行业的第1和第3) • 液晶面板产业(电子): • 友达(全球品牌面板市场占有率第3)、奇美电(全 球品牌面板市场占有率第5) 、华映、彩晶、广辉(面板 五虎) • 电脑制造业: • 鸿海、广达、仁宝、明基、英业达、纬创、大同、英 华达、神达、华硕(电脑10强) •
• 1996年设立,主要产业包括光电、积体电路、生 物技术、通讯、精密机械等五大产业
经济发展的路径:
• 初级产品出口战略——消费品进口替代战 略——制成品出口扩张战略——重化工业 进口替代战略——技术产品出口战略
• • •
• • •
•
三、台湾的土地改革 (一)第一次土改 1949-1953年 目的:改革农村生产关系,提高农民生产 积极性 过程: 1、1949年5月,减租 2、1951年6月,实行公地放领,把从日本 人手中接收过来的公地出售给农民 3、1953年5月起,实行“耕者有其田” (从地主手中收购土地再原价转售给农 民),建立自耕农制度
台湾三大科技园区
• 1、新竹科学工业园 • 台湾的“硅谷”,1980年开始营运,主要产业为集成 电路、电脑及配套设备、通讯、光电、精密机械、生物科 技 • 世界上最成功的科学工业园区之一,也被认为是世界 十大科学工业园区之一 • 2、台中科学园区 • 2003年设立,主要产业包括纳米精密机械、生物技术、 通讯、光电、航太、纳米材料应用等六大产业 • 3、台南科学工业园区
港台经济专题之十二:台湾经济模式与经 济政策 一、台湾的经济体制与资本结构 (一)公营资本高度垄断的集中经 济体制(1960年以前) 国家资本主义 政府主导的公营资本占主导地位 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经营主体:党、政、军等系统 形式:国营企业
形成:
• 1、接收日本在台企业 • 2、迁移大陆资产 • 从大陆带走价值10亿美元的黄金、白银、 银元和美元存款 • 3、接受美国经济援助 • 1958年,公营资本占社会资本总额的比重 达62.2%
地位和作用:
• 带动经济成长的核心力量,社会经济 的支配力量 • 问题: • 缺乏活力,效率低下(所有公有企业 的共同问题) • 出路: • 1、市场化 • 2、民营化(出让股份,上市等)
(二)混合经济体制与中小企业的成长(6080年代) • 台湾当局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民营企业发展 的政策(如《奖励投资政策》) • 与台湾当时轻工业为主、出口加工经济有 关 • 中小企业成为台湾出口导向型工业发展的 主要力量,对经济成长贡献率高
二、台湾经济发展战略与产业发展
• (一)初级产品出口战略与资源型产业的 建立(1952年前) • 农矿产业的生产和出口 • (二)消费品进口替代战略与劳动密集型 产业的发展(1960年前) • 工业化的需要 • 非耐用消费品工业 • 耐用消费品工业
(三)制成品出口扩张战略和劳动密集型产 业的扩张(60年代) • 外向型的工业化战略 • 出口加工经济(加工贸易) • 载体:出口加工区(高雄、台中、南梓出 口加工区等) • 主要产业:纺织服装等
• 中共18届三中全会提出新一轮“土地改 革”: • 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 • 农村土地进入土地市场 • 给农民土地进行确权 • (明晰产权后才能进行交易)
四、台湾的产业升级政策
• 19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主要从事加工贸 易,在国际分工中扮演劳动密集型产品加 工基地的角色,到1980年代中期尤其是 1990年代以后,新台币升值、劳工短缺和 岛内环保意识的增强,使得传统的加工贸 易难以为继(如目前之大陆) • 产业升级提上议事日程
• (三)重化工业进口替代战略和资本密集 型产业的扩张 • (70年代) • 产业政策的重点从轻纺工业转向重化工业 (钢铁、石化、造船、核电) • 扶持资本密集型产业
(四)技术产品出口战略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扩张(80年代后) • • • • 产业升级的需要 载体:科学工业园 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什么叫战略性产业?)
主要做法(经验)
• 制定和不断完善《促进产业升级条例》 (政府扶持) • 2008年后发布《产业创新条例》,实施创 新导向的经济政策,取代过去的产业导向 的经济政策 • 规划10大新兴高科技产业 • 培植新兴主导产业 • 加强环境保护 • 追求国际分工地位
成效
• • • • 比较显著 台湾进入了发达经济体行列 产业升级的成功代表是IT产业 在IC(集成电路)设计领域,台湾的专利 数量和创新能力仅次于美国,IC制造业产 值居全球第四,封装测试产业产值则居世 界第一
(二)第二次土改
• 20世纪70-80年代 • 目的:摆脱以小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 产业,实现农业经营专业化、企业化和机 械化 • 背景: • 农业收入低下影响农民务农意愿 • 耕地面积过小阻碍生产效率提高 • 地价上涨过快引发土地废耕现象 • (大陆也有此问题)
改革内容:
• 1、推行农地重划,辅导小农转业,促进土 地所有权转移 • 农民互换耕地,实现土地集中连片 • 辅导农民转业 • 贷款协助农民购买耕地 • 2、推广资本主义商业经营方式,扩大农业 经营规模 • (大陆:农业产业化) • 3、促进生产机械化和产品商品化 • 贷款、补贴
(三)自由经济体制与财团资本的壮大(80年代后 期起)
• 台湾经济管理体制不断走向自由化和制度化 • 资本民营化的步伐加快,社会财富日益向财团资 本集中 • 台湾经济逐渐由中小企业主导向集团企业主导转 变 • 金融资本与工商资本不断融合,出现大型财团, 如辜振甫的和信集团、蔡万霖的霖园集团、林荣 三的联邦建设等 • 90年代以来,市场集中趋势明显,财团资本持续 扩张 • 2002年,前50大集团总营业收入占台湾GDP的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