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杨修之死_语文_初中_于宏_3137000429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会通过人物描写和情节发展分析人物性格。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理解不同人物的命运和选择。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讲述了杨修因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故事。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掌握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3 教学难点分析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的关系。
对文中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3.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3 分析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4 词语解释教师解释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第四章: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写一篇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第五章: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杨修之死》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评价学生对文中重要词语和句式的理解能力。
6.2 评价方法学生写的关于杨修之死的短文。
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测试。
6.3 评价内容学生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掌握程度。
学生对杨修性格特点及其对故事发展影响的分析能力。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6篇

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精选6篇九年级上册语文《杨修之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语言材料,梳理信息,表达感悟认识能力训练,能够合作交流自己的思想。
2、过程与方法:处理材料,归纳分析,讨论交流。
3、情感与态度:内因与外因的辨证思想认识,正确的人才观。
教学重难点:通过语言材料洞悉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
人才观的交流与表达。
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媒体:略教学步骤:一、导入:曹操〈〈观沧海〉〉中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心胸开阔,吞吐宇宙,雄才伟略,霸气昭然。
但也有狭隘与偏见二、揣度人物心理活动与语言表达:1、师:上一节课,我们知道了曹操斩杀杨修的想法是由来已久的,请找出每次杨修触犯曹操忌讳后,写曹操心理及行为反应的句子,并简要评述曹操对杨修是怎样由"忌'到"恨'的。
教师板书七个事件。
2、生:分组讨论交流,并表述,教师板书记录。
3、师:归纳小结。
(在劫难逃)三、人物形象分析1、师:有人认为小说节选内容中曹操和杨修个性鲜明,认为他们(教师幻灯展示)曹操:杨修:不知你是否有同样的认识,请梳理课文信息,作出评价。
2、生:处理课文语言材料,探究思考,交流表述。
3、教师小结:曹操(阴险狡诈,一代奸雄);杨修(才思过人,恃才放旷)四、扩展延伸,情感态度表达辩题一:是谁杀死了杨修?曹操,杨修?师:对于课文中杨修之死,历来就有不同见解,有人认为应归之于操,有人认为应归之于修。
请两组同学,分别就课文情节事实,有理有据,展开辩论。
生:稍作研讨,轮流展开辨驳师小结:对辩论作出评判,归结"世间万物均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个巴掌拍不响就是这个道理)辩题二:说说你的人才观?师:曹操怒杀杨修,毕竟还是给了我们许多遗憾,曹操怒杀杨修后,强令进军,结果被蜀军杀得落荒而逃,同时又失去一个才思过人的主薄,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不该不该!而杨修才思敏捷,却因恃才放旷,疏于理法,落得个英年早逝,真可谓"一失足,千古恨',遗憾遗憾!请你结合历史与现实社会,如果你是曹操,你将怎样使用人才;如果你是杨修,怎样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杨修之死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

杨修之死精品教案及教学设计(附教学总结)第一章:杨修简介1.1 学生了解杨修的背景信息,包括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1.2 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如聪明才智、敢于直言等。
1.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处境和挑战。
第二章:杨修与曹操的关系2.1 介绍曹操与杨修的相识过程,以及他们之间的互动。
2.2 分析曹操对杨修的信任和猜忌,以及这种复杂关系的成因。
2.3 引导学生探讨曹操与杨修之间的权力斗争和心理博弈。
第三章:杨修之死的背景3.1 介绍杨修死亡的背景和原因,如曹操的疑心和杨修的言行不慎等。
3.2 分析杨修死亡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如三国时期的动荡和权力斗争等。
3.3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和启示。
第四章:杨修之死的经过4.1 描述杨修被曹操下令处死的过程和细节。
4.2 分析杨修在被囚禁和处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态度。
4.3 引导学生探讨杨修之死的道德和伦理问题,如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无奈等。
第五章:杨修之死的教学总结5.1 总结本章内容,强调杨修的形象和杨修之死的重要性。
5.2 引导学生思考杨修之死对个人和社会的启示,如坚持原则与适应环境的关系等。
5.3 布置相关的思考题和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和思考杨修之死的意义和价值。
六章:曹操的性格与决策6.1 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如狡猾、多疑、果断等,以及这些特点如何影响他的决策。
6.2 探讨曹操对杨修的态度和行为,如何反映出他的领导风格和权力观念。
6.3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决策对杨修之死的影响,以及从中可以窥见的曹操的治国理念。
七章:杨修的聪明才智7.1 探讨杨修的聪明才智在曹操面前的表现,如猜灯谜、解难题等。
7.2 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如何赢得曹操的赏识,却又招致曹操的猜忌。
7.3 引导学生思考聪明才智在政治斗争中的利与弊,以及如何在保持才华的避免触怒权贵。
八章:杨修之死的意义8.1 分析杨修之死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如何成为了忠诚与背叛、勇气与智慧的象征。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历史人物杨修的生平事迹,感受其忠诚、聪明、勇敢的品质。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基本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心理和行为,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1)深入解读课文,理解杨修为什么而死。
(2)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你们认为杨修是一个怎样的人?”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回答导学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在故事中的表现。
(2)全班交流:分享各组讨论成果,互相启发。
4. 课堂讲解(1)讲解杨修为什么而死,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点。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作业布置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学习杨修的忠诚、聪明、勇敢品质。
五、教学反思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何?是否能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3. 情感教育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启发?根据教学反思,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通过课堂讨论、提问以及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研究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爱好,提高语文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和相关知识点。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一些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2)对杨修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深入研究。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故事和人物。
(2)简要介绍杨修的历史背景和生平事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杨修之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杨修的生平和历史评价。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2)全班交流讨论,总结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和挫折,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四、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写一篇关于杨修的人物分析文章,深入探讨其性格特点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合作表现,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3.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语文(2024)第11课《杨修之死》 教案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课题组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①学习通过故事来呈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②驾驭一些重点字词。
2、过程与方法:①以小组探讨,个人感悟为主,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征;②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小说及古典文化的爱好,体会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学重点、难点:1、复述文中的七个小故事;2、分析杨修和曹操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3、探讨杨修之死的缘由。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设计:一、导入新课:(课前2分钟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同学们,从刚刚的音乐当中你听到了什么?(人吼、马嘶、战场厮杀之声……)关于《三国演义》和作者罗贯中你了解些什么?(学生谈文学常识,老师进行归纳,以课件形式演示。
)《三国演义》开篇就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英雄众多,今日我们就从中淘出一位英雄来学习一下,他就是——杨修。
介绍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课件演示)。
二、自学检测:给加点字注音并释义:①庖(páo)官: 厨师。
②主簿(bù):文书之类的官。
③班师:出征的军队回朝。
④恃才放旷:依仗自己的才能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⑤分食讫(qì):完毕。
⑥大簏(lù):竹器。
⑦谮(zèn)害:诬陷,中伤。
三、泛读、整体感知:1、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要求学生分别复述故事内容),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激励学生设计表格回答)2、“鸡肋事务”是杨修之死的导火线,而后六件事从记叙的依次角度来看是什么依次?有何作用?明确:插叙作用:交待清晰事务的来龙去脉,深刻地提示了杨修被杀的真正缘由,也展示了杨、曹二人的性格。
3、精读:分析人物性格:(合作探究)4、赏读: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两位人物跃然纸上,如此显明,究竟作者用了什么好方法让他们活起来的呢?(学生探讨,老师归纳)刻画人物用描写的方法:写他们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心理等;本文还用了典型事例,选材精高当,事务短小,展示最关键的细微环节突出人物特点。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优秀10篇)《杨修之死》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的:1、训练学生概括事例的能力。
2、理解插叙在文章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分析事物的能力,进而提高思想水平。
教学方法:朗读、概括、比较、探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言:大家喜欢猜字谜吗?下面我们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起来猜一则字谜。
话说曹操有一次出征,看到一块石碑,碑文写的很好,在碑文的后面著名的文学家蔡邕写下这样八个大字“黄绢幼妇,外孙齑臼”。
曹操不理解是什么意思?就问随从的人,你们谁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其中有一个人说:“我知道了”。
曹操说:“你先不要讲出来,让我想一想。
”大家都猜一猜这四个字是什么意思?大家猜出来了么?这样,走了30里路,曹操才明白过来,说:“我也想出来了。
咱们各自把自己的理解写出来吧。
”于是这个人就写道:“黄绢,色丝也,这是一个‘绝’字;幼妇,少女也,这是一个‘妙’字;外孙,女之子也,这是个‘好’字;臼,受辛也,这是一个‘辞’(‘辤’同‘辞’)字。
这八个字的意思是‘绝妙好辞’!”(可以用小黑板出示)曹操一看,跟自己写的完全一样,便十分感慨地对他说:我的才能差你三十里!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杨修。
对这个人就是杨修!那么这样一位大才子,他的人生命运又会如何?大家可以想一想,(生可以七嘴八舌的说说)到底如何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杨修之死》板书课题作者。
二、先清大家自由大声的朗读课文,提出你的阅读疑问,并试着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
生读课文,找生概括内容。
适当点评后明确:曹操借“鸡肋事件”为借口,杀了杨修。
三、深入理解既然是借“鸡肋事件”的话,那么杨修之死除了这个直接原因外,还应该有间接原因。
请大家再次速读文章的4——9节找出能点出杨修之死根本原因的一句话。
明确:原来,杨修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
点出“数”的读音,应是“屡次”的意思。
“数犯”,大家看一看共有几次?各是些什么事?曹操都有写什么反应?生找并明确几件,说各件事,师可以用如下两种方式指导。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忠诚、聪明、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杨修之死》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通过故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剖析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如何使学生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课文《杨修之死》的背景及作者。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2)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
3. 合作讨论:(1)分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人物性格特点,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 课堂讲解:(1)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详细分析课文内容,解读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5. 课堂练习:(1)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练习,及时检查学习效果。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拓展学习,推荐相关阅读材料。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后反馈评价:收集学生的课后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杨修之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杨修之死》是一篇讲述三国时期曹操与杨修故事的文章。
文章通过杨修的一系列行为,揭示了杨修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导致被曹操杀害的悲剧命运。
本篇文章语言生动,情节紧凑,富有教育意义,适合初中学生阅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杨修的性格特点和悲剧命运。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行为,理解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3)学会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聪明才智,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3)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
(3)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1)课文深层含义的分析。
(2)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写作练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讲述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杨修与曹操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知杨修的性格特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句子,理解其深层含义。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内容,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从课文中提炼观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内容,整理课堂笔记。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悲剧命运的原因。
3. 选取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进行翻译和理解。
4.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聪明才智的正确看待。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通过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学生反馈等方式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主要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杨修性格特点的分析能力、写作练习的完成情况等。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杨修之死》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杨修之死》的故事梗概,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能力目标:学会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来把握人物性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命运,培养对文学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杨修的性格特点及其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故事情节的分析与概括。
三、教学难点1.人物性格的分析。
2.故事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杨修其人,引导学生对杨修的性格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提问:同学们对曹操有什么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二、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预习课文,了解故事梗概。
三、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的性格特点:a.从杨修与曹操的对话中,分析杨修的聪明才智。
b.从杨修的言行中,分析他的狂傲不羁。
c.分析杨修的悲剧命运,探讨其成因。
2.分析曹操的性格特点:a.从曹操的言行中,分析他的多疑和狠辣。
b.分析曹操对杨修的态度,探讨曹操的心机。
1.归纳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
2.提问:同学们认为杨修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二、课堂讨论1.分析杨修之死的内外因素:a.内因:杨修的性格缺陷。
b.外因:曹操的猜忌和狠辣。
2.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a.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b.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三、案例分析1.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分析杨修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冲突。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
2.探讨如何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
五、课后作业2.收集有关杨修和曹操的其他故事,进行对比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杨修和曹操的性格特点,探讨了杨修之死的原因和影响。
课堂上,同学们积极发言,对人物性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通过探讨杨修之死的历史意义,同学们对封建社会的黑暗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同学对人物性格的分析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和训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设计】一、讲故事,导入新课师:有一部古典名著,它的第一回第一句话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同学们,这是哪部名著呢?(《三国演义》)你们读过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吗?【扬起手中的书,并出示三国演义的图片】书中哪几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刘备、曹操、关羽、孙权等)【出示这几个人物的图片】这几个人物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你能评价一下曹操是个什么样的人吗?(阴险奸诈)可是曹操更是一个爱才之人,他求贤若渴,爱才如命。
曹操深知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中,想要干一番大事业,人才非常重要。
【出示陈琳的文字故事和图片】有个人叫陈琳,他特别有才华,在袁绍手下做事时曾经在一篇檄文里将曹操和他的祖宗十八代都骂了个遍,可是曹操打败袁绍以后不仅没有杀他,还收为己用。
大家还知道曹操的旗下有哪些有才华的人吗?(李翔:杨修、孔融、弥衡)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杨修之死》中的杨修也是一位有才之士【出示课文标题,边上加上杨修的图片】,可是曹操这位爱才之君为何要杀他呢?这节课就让我们沿着古典小说的脚印,去探索其中的道理,或许会对我们的人生也有重要的启示。
二、整体感知——感知情节析形象(一)准确认字,疏通文义【出示生字词语】师:同学们昨天已经预习了课文,现在请同学参照大屏幕读一读这些重点生字。
【多媒体出示生字:沉吟(yín)bān(班)师谮害(zèn)恃才放旷(shì)鸡肋(lèi)主簿(bù)曹丕(pī)绰刀(chāo)庖官(páo)诈败(zhà)食讫(qì)麾军(huī)夏侯惇(dūn)】师:同学们,老师看你们的学案中标明还有这些词语不太理解,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助,我就给同学们整理在下面。
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
【多媒体出恃材放旷:依仗才能而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
谮害:诬陷,中伤。
佯装:假装。
诈败:假装失败。
麾军:指挥军队。
】(二)回顾背景,了解过往师:同学们,这篇小说是节选的,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在杨修死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回顾背景,了解过往。
请一位同学朗读。
【多媒体出示“故事背景”】(三)概括情节,细数杨修与曹操之事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前面同学们说曹操是一个阴险奸诈的人),那现在你根据课文的内容,说说曹操杨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示多媒体“感知情节析形象——杨修与曹操之事”】生:曹操是一个阴险奸诈之人,杨修是一个恃才放旷之人。
师:这是都是同学们的初步评价,下面让我们首先“感知情节析形象,细数杨修与曹操之事”,请同学们说说课文共讲了曹操和杨修哪几个小故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并按照课文段落的顺序依次来交流。
生:【生交流并多媒体出示】(1-3段借“鸡肋”惑乱军心)①(4段)改建花园大门②(5段)分食酥饼③(6段)识破曹操梦中杀人④(7段)杨修告发曹丕⑤(8段)教曹植斩门吏而出⑥(9段)为曹植作答教(曹操战败厚葬杨修)(四)学习插叙的手法师:在这些事件中,是哪件事直接导致曹操杀了杨修?在课文的哪几段?生:①“鸡肋”事件。
②课文1—3自然段。
师:那么“鸡肋”事件之后事情是如何发展的?曹操撤兵了吗?生:没有。
曹操战败厚葬杨修。
师:你是从哪几个自然段读到的?生:10—12自然段。
师:如果我们把课文中间的六个小故事撤掉,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第3段的后半部分和第10段,看看前后在时间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吗?(生速读)师:那么中间这六件事叫什么写法?(插叙【多媒体出示——插叙】)师:你还能从文中找到表示插叙的词语吗?(第4段的“原来”……,第9段的“今乃”……)师:在完整的故事中间,插入其它故事的手法就是插叙,我们来详细地了解一下插叙手法的作用。
【插入微课视频——插叙手法】我们再一起温习一下插叙的作用【回到课件,出示插叙在本文中的作用】(五)分析杨修的性格特征师:我们从这七件事中读到杨修是恃才放旷之人,“恃才放旷”的意思是依仗自己的才华对自己的行为不加约束,无所顾忌。
那么从哪些地方能够看出杨修恃才放旷呢?生:①能明白“鸡肋”的意思(师引导“什么意思”?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师引导“怎么就无所顾忌了呢”惑乱军心)②能理解“门内添活”的意思(师提示“怎么无所顾忌了呢”?将自己的才华盖过曹操的才华);③能识破曹操梦中杀人的动机(看透曹操的内心);④教给曹植斩门吏而出“于是曹操以植为能”,曹植得到曹操的赏识(插手人家的家事);⑤为曹植作答教,使曹植对答如流(插手人家的家事)。
师: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分食酥饼,卖弄文字游戏后,不顾尊卑之分分吃酥;杨修告发曹丕,曹丕是曹操最看中的接班人,你却插手人家的家事,告发他,杨修的确无所顾忌。
师总结杨修的性格:杨修十分聪明,才华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又是不聪明的,他的不聪明之处就在于恃才放旷,卖弄聪明,无所顾忌。
【大屏幕出示:才华过人、恃才放旷、无所顾忌】可提示学生记笔记。
(六)分析曹操的性格特征而就是因为这些,才惹怒了性格矛盾复杂的曹操。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杨修的这些行为,曹操对此有何反应呢?请找出文中表现曹操对杨修心理变化的词语。
这次我们按照时间的顺序来交流,先从插叙的第一件事开始。
生:1.改建花园大门——曹虽称美,心甚忌之。
【每说一个出现在大屏幕上】师:曹操就直接说门做大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故意在门上写个“活”字呢?师:曹操也有卖弄聪明之嫌,可惜这个聪明被杨修识破了。
所以曹操“心甚忌之。
”曹操与杨修才华的比较还有一个故事:【多媒体出示:曹操与杨修骑马同行,当路过曹娥碑的碑下时,他们见碑的背面镌刻了“黄绢、幼妇、外孙、齑臼(jījiù)”八个字,曹操问杨修理解这八个字的意思吗?杨修正要回答,曹操说“你先别讲出来,容我想想。
”直到走过三十里路以后,曹操说:“我已明白那八个字的含意了,你说说你的理解,看我们是否所见略同。
”杨修说:“黄绢,色丝也,并而为绝;幼妇,少女也,并而为妙;外孙为女儿的儿子合而为好;齑臼乃受五辛之器,合而为辞,这八个字是‘绝妙好辞’四字,是对曹娥碑碑文的赞美。
”曹操惊叹道:“尔之才思,敏吾三十里也。
”】师:【边读边圈划重点词,让学生读明白】我想在曹操的赞美背后,心里一定是酸溜溜的。
曹操既然在内心忌妒杨修的才华,为何表面却是“称美”呢?生:表现了曹操的虚伪、阴险、奸诈,城府很深,不轻易表露自己的态度。
生:依次回答2.分食酥饼——操虽喜笑,而心恶之;3.识破曹操梦中杀人——操闻而愈恶之4.告发曹丕——愈恶之;5.教曹植斩门吏而出——操大怒;6.曹植作答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7.借鸡肋”惑乱军——大怒,推出斩之。
(第3段)师:鸡肋事件之后,曹操战败,他就将杨修收尸厚葬。
为什么要“收尸厚葬”?生:给自己个台阶下,借机退兵,具有讽刺意味。
师:人称曹操为“天下第一奸雄”,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有一句经典语言特别有名:“宁教天下人负我,休教我负天下人。
”多么阴险狠毒的曹操呀!曹操这么多对杨修的反应,一步步不断发展,最后以惑乱军心之罪杀死了他,表现出曹操什么性格特点呢?生:阴险奸诈、老谋深算、虚伪多疑。
【多媒体综合出示:杨修之事曹操之事1.改建花园大门曹虽称美,心甚忌之。
2.分食酥饼操虽喜笑,而心恶之3.识破曹操梦中杀人操闻而愈恶之4.告发曹丕愈恶之5.教曹植斩门吏而出操大怒6.曹植作答教大怒,已有杀修之心7.借鸡肋”惑乱军心大怒,推出斩之才华过人恃才放旷无所顾忌阴险奸诈虚伪多疑老谋深算】(七)比较历史上的曹操和小说中的曹操师:那我们想想,在你们所学的历史中曹操是怎样的一个形象?先从我们六年级学过的曹操的两首诗中来分析一下。
我们学过他写的《龟虽寿》和《观沧海》。
【大屏幕出示这两首诗】口头引领学生背诵《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师:你从诗中读出了一个怎样曹操?生:有志向,有抱负,心怀天下。
师:补充历史上的曹操,请于琳朗读。
多媒体展示:【历史上的曹操——曹操(公元155-220),是东汉末年的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开创“建安风骨”的杰出诗人;他字孟德,汉献帝建安初年拜大将军及丞相,后又封为魏王。
他在历史上曾统一北方,兴屯田、抑兼并、统一北方,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
所以,鲁迅先生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师:历史中的曹操御军20余年,他手不释卷,登高必赋,是历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
罗贯中却把曹操写成这样一个“千古奸雄”形象,这完全是罗贯中个人思想所为,因为罗贯中写的是小说,小说是可以虚构的,如最近的演出的电视剧《芈月传》,大的历史背景与战国诸侯及秦朝的历史是相似的,但人物的经历却是作者在史实基础上的虚构和想象。
所以大家要在阅读中注意历史小说与历史史实的区别。
三、深入探究————以史为鉴探人生(一)分析杨修之死的原因师:(过渡语)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大家齐读:【多媒体展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今天我们以杨修为镜、以曹操为镜,四人为一小组,探讨一下杨修之死的原因。
【多媒体出示——以史为鉴探人生:杨修之死的原因是什么?】老师提示一下:在分析事物的原因时,一定要多角度地去分析,去考虑,这样思考问题会更全面。
生讨论并交流,最后老师总结出示:【第一点杨修恃才放旷,为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无所顾忌,(“数犯曹操之忌”)置军纪于不顾,扰乱军心。
第二点杨修能够看透曹操的心思,曹操既嫉妒他的才能,又考虑到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会对自己造成祸患,所以把他杀掉;第三点是由于杨修已经卷入了曹丕和曹植争夺接班的斗争之中,在曹丕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牺牲品。
而且曹操为接班人的安危考虑必定会杀掉他的。
】师:杨修恃才放旷也好,曹操阴险奸诈也好,最终是因为杨修卷入了世子之争。
所以,导致曹操借惑乱军心之罪杀了杨修。
【多媒体出示——后人诗曰(齐读)“聪明杨德祖世代继簪缨(z ān yīng做高官)笔下龙蛇走胸中锦绣成开谈惊四座捷对冠群英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二)由此获得人生的启示师:(过渡语)其实死于曹操刀下的才子,又何止于杨修一人,前面我们说过的孔子融和弥衡,皆因恃才放旷,直接或间接被曹操所杀。
让两位学生朗读,一人读一则。
【多媒体出示——曹操以不孝的罪名杀了孔融,只因孔融说父与子有何恩情?这不过是当时的情绪发作而已之类的话。
主要是因为孔融自视清高,经常讽刺挖苦曹操,语言刻薄,说风凉话,对曹操的政治路线,重大决策公开表示反对。
弥衡觉得自己比曹操手下任何一个人都聪明,比曹操手下的人一个个贬得一文不值,其意是要曹操重用他,但曹操觉得他名不副实,且讨厌他的臭脾气,就把推给了黄祖。
因为曹操知道黄祖肯定也受不了弥衡这种人,一定会把他杀了,结果正中曹操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