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介绍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

管理石制度物~士~厶∥I L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提要本文分析了长江大学管理大类本科课程的设置情况,剖析“大类招生”这种新的培养模式的特点,以及大类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本科院校在管理大类物流管理培养方面提供参考价值.关键词:大类培养: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课程体系运行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从2005年开始,长江大学大学管理学院的本科专业以“管理门类”的名义进行“大类招生”,在前两年对所有本科生进行统一的平台培养,即开设完全相同的课程,从第5学期起才分为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六个专业方向。
所谓大类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录取时,不再按专业或专业方向来确定招生计划进行招生,而是按学科(也有按系或学院)制定招生计划而进行招生录取的一种招生模式。
按类培养是指在按类招生的基础上,低年级时学生在学科(或系或学院)的范围内共同实施基础课程的学习,高年级时学生通过对学科、专业的进一步了解后,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再在学科范围内选择专业。
通过学习进行选择,通过选择完成学习直至毕业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一)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下物流管理课程体系设置.长江大学管理大类培养模式可以概括地称为“1+1+2”模式,即一年级主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管口文/唐立新理大类本科生统归为“一工部”管理:二年级主要学习学科基础课程,从此回归“管理学院”管理;第五学期专业分流后,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程(包括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
本科生毕业须取得包括理论必修课学分、实践教学学分和选修课学分,193.5学分。
其中.课内理论必修课(包括基础理论必修课和专业理论必修课)134.5学分,实践教学(包括基础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28学分,选修课(含公共选修课7学分)31学分。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课程:
1. 物流基础: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论,包括物流系统、物流网络设计、物流成本控制等。
2. 供应链管理:供应链战略规划、供应链协同、供应链风险管理等内容,涉及到供应商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预测等。
3. 运输与配送管理:包括运输方式选择、运输计划与调度、货物配送与跟踪等内容,学生会学习货物运输方式(公路、航空、铁路、海运等)的选择和优化。
4. 仓储与物料管理:涉及到仓库布局与设计、仓库设备与技术、物料采购与库存管理等内容,以及相关的信息管理系统。
5. 信息技术与物流管理:学生会学习物流信息系统的应用,包括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电子商务与物流等。
6. 国际物流与贸易:涉及到国际物流的特点与规则、国际贸易、海关与报关等内容。
7. 物流商业模式与创新:学生会学习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探讨物流企业如何在竞争中创新。
8. 物流法规与政策: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学习如何在合规范围内开展物流业务。
此外,还有一些相关的辅助课程,如运筹学、统计学、管理学等,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深入的分析和决策能力。
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可能会根据不同学校和国家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差异。
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六、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要求
学生的基础理论较为扎实,基本能力较强,基本素质较高,专业技能较精,学生适应性强,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落实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讲训并重,学练结合的培养模式,满足各岗位(群)知识、技能的要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课程设置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结合中国物流的发展现状,将物流管理专业学习课程分为四个平台,八大模块:即①基本素质和能力教育平台,包括基本素质模块和基本能力模块;②职业能力培养平台,包括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专业拓展能力模块;③素质拓展平台,包括科学人文素质模块④高端技能提升平台,包括顶岗实习训练模块、毕业设计(论文)模块。
从整体上,突出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
2.课程结构体系:四平台八模块(简称4F8M课程体系)。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物流管理本科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通过对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就业岗位群进行调研,分析了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下物流管理就业岗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提出一个专业、两种能力、六个模块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并对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了全面探讨。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物流管理;模块化课程体系1新常态供给侧改革下物流行业人才需求分析物流师的职业能力:《物流师国家职业标准》中规定物流师能够独立管理物流项目和物流信息系统;制定物流年度规划,对物流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协调内外物流关系,参与物流服务合同的谈判;承担物流人员的培训等工作能力,需要具有一定的观察、理解、计算、判断、应变、表达、交流、协调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物流管理专业培养能适应新常态市场经济发展和国家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仓储与配送、运输管理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熟悉区域物流、国际物流、生产物流及物流营销领域管理与决策方法,具有较强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操作能力、交流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有良好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行为素质,适应生产物流、农产品物流、商贸物流以及第四方物流管理需要的高层次复合应用型人才。
能在政府相关部门以及各类物流配送企业、第四方物流企业以及相关生产企业、商贸企业从事物流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经济学、管理学、物流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管理、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训练,具有进行物流方案设计、物流活动决策的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物流管理本科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逻辑体系如下:第一,了解物流管理问题研究的定性和定量分析以及物流系统设计方法;第二,具有较强的文字和语言表达、人际沟通以及运用物流基本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在物流领域内的业务对外交往的基本能力。
第三,具备高尚的品德以及强大的自制力;第五,熟悉我国物流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及世贸组织的国际公认准则及国际惯例;第五,了解物流及管理的发展动态及新技术对物流管理的影响;掌握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及其管理方法;第六,能够进行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具有一定的研究和实践能力。
大专物流管理主修课程

大专物流管理主修课程
1. 物流管理概论,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原则和重要性,包括供应链管理、库存控制和运输管理等内容。
2. 供应链管理,重点介绍供应链的设计、优化和执行,以及供应链中的关键问题和挑战。
3. 运输与配送管理,涵盖货物运输方式、运输成本分析、配送网络设计和最佳实践等内容。
4. 仓储与库存管理,介绍仓储设施的设计与管理、库存控制方法和技术、以及现代仓储管理系统。
5. 采购与供应管理,重点介绍采购决策、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和采购成本管理等内容。
6. 物流信息系统,介绍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以及信息系统在物流管理中的作用。
7. 物流成本管理,涵盖物流成本结构、成本控制技术和成本管
理策略等内容。
8. 国际物流与贸易,介绍国际物流的特点、国际贸易的流程、国际运输与跨境物流管理等内容。
除了以上列举的课程,大专物流管理主修课程还可能包括实习或实践课程,以及毕业论文或项目。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物流管理理论基础,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包括物流概论、物流规划与设计、采购与供应管理、采购项目管理、运输管理、仓储管理、配送管理、国际物流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等。
这些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
实践课程:现代物流管理专业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因此会设置一系列的实践课程,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设计、国际物流实务、运输实务、仓储管理实务等。
这些课程通常会要求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以加深对物流管理的理解和掌握。
拓展课程: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技能领域,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还会设置一些拓展课程,如采购过程演练、创新学、素质拓展训练等。
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实用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法律法规课程:物流管理涉及到诸多法律法规和标准,因此法律法规课程也是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如物流法律法规、质量管理体系等,以掌握在物流管理中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
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课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化供应链运营已经成为现代物流管理的重要方向。
学生需要学习数字化供应链运营的相关知识,如供应链协同管理、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等,以适应未来物流管理的需求。
智慧仓配运营课程:智慧仓配运营是现代物流管理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学生需要学习智慧仓配运营的相关知识,如自动化仓库管理、智能配送等,以提高其在仓配运营方面的技能和能力。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

现代物流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一、课程体系设计1、课程体系设计思路(1)按照专业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各资源要素的现状,构建“平台+专业(方向)+岗位”课程体系。
以“平台”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以“专业(方向)”实现不同专业(方向)人才的分流培养,实现不同专业的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岗位”实现技术技能升级和专长培养,精准对接行企业单位人才培养需求,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构建“基础通用、平台共享、各具特色”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主要由专业群基础课程、专业群方向课程、专业群模块课程等三个课程模块构成,专业群基础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和专业群平台共享课程模块,专业群方向课程包含专业群方向平台课和专业群岗位课程、专业群模块课包括选修课,群内专业可以在专业群方向课程中选择方向课程,专业群模块课程是指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和迁移能力奠定基础而开设的课程,群内专业可以在专业群模块课程中互选课程。
(2)按照“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形成规律,遵从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综合的逻辑线索,开展“成果导向、学生中心、持续改进”的OBE教学改革;将国家标准(专业教学标准、顶岗实习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资源建设标准、公共课和思政课的基本教学要求等)、省级标准(专业技能抽查标准、毕业设计抽查标准等)、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标准及“1+X”证书制度试点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整体设计专项实训、综合实训、认识实习、跟岗实习、毕业设计和顶岗实习等教学环节的项目和内容。
(3)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开发和构建“基础模块课程、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模块课程”螺旋上升、能力递进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及课程群,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4)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开发素质教育和人文素养课程,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突出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创新创业就业能力的系统培养,将课程思政、专业思政的要求融入课程体系,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引言物流管理专业是培养物流管理方面专业人才的一门学科,在培养学生物流管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本文将介绍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基础课程1.经济学基础: 介绍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和概念,培养学生的经济思维和分析能力。
2.管理学基础: 介绍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
3.运筹学: 研究决策问题的数学模型和优化方法,为物流管理决策提供理论支持。
4.统计学: 学习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为物流管理中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5.信息技术基础: 学习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物流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专业课程1.物流管理导论: 介绍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重要性,培养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全面了解。
2.供应链管理: 学习供应链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供应链整合和协调能力。
3.运输与配送管理: 学习各种运输模式和物流配送方式的管理方法,培养学生的运输和配送能力。
4.仓储与物流设施管理: 学习仓储管理和物流设施规划的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的仓储和物流设施管理能力。
5.物流信息系统: 学习物流信息系统的设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管理和运营能力。
6.国际物流与跨境电商: 学习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的管理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国际物流和跨境电商能力。
实践环节1.实习实践: 学生在物流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
2.实训项目: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系列物流管理实训项目,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实践: 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学术研究: 鼓励学生参与物流管理领域的学术研究,培养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结论物流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物流管理知识和能力培养,以适应物流行业的需求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