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知识点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

河南省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梳理单选题1、DNA分子贮存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A.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B.DNA分子的碱基数量比较多C.DNA分子的碱基种类多种多样D.DNA分子的碱基空间结构变化多端答案:A分析:1 .DNA分子的多样性:构成DNA分子的脱氧核苷酸虽只有4种,配对方式仅2种,但其数目却可以成千上万,更重要的是形成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可以千变万化,从而决定了DNA分子的多样性2 .DNA分子的特异性: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具有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而特定的排列顺序代表着遗传信息,所以每个特定的DNA分子中都贮存着特定的遗传信息,这种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就决定了DNA分子的特异性。
A、遗传信息就蕴藏在DNA分子的碱基对(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中,故DNA分子贮存的遗传信息多种多样的主要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对排列顺序千变万化,A正确;B、DNA分子的碱基数量比较多不是其有多样性的原因,B错误;C、DNA分子的碱基种类只有4种,C错误;D、DNA分子的碱基空间结构为双螺旋结构,D错误。
故选A。
2、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含氮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A.AB.BC.CD.D答案:D分析:1 .核酸分为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它们的组成单位依次是四种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脱氧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和四种核糖核苷酸(核糖核苷酸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2 .细胞类生物(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细胞都同时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而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即DNA或RNA。
A、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A错误;B、蓝细菌是原核生物,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B错误;C、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RNA病毒,含有1种核酸(RNA),含有4种碱基,1种五碳糖,4种核苷酸,C错误;D、小麦的叶肉细胞是真核细胞,含有2种核酸(DNA和RNA),含有5种碱基,2种五碳糖,8种核苷酸,D正确。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二《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归纳

专题六基因的本质
一、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1)体内转化 : 转化因子
(2)体外转化 : 转化因子是DNA 。
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 DNA才是真正的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实验:RNA是遗传物质。
生物中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细胞中遗传物质全部是DNA。
二、DNA的分子结构
三、DNA的复制
1.DNA复制的概念:以模板合成的过程。
2.时间:细胞有丝分裂的期和减数期。
3.过程
四、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1.遗传信息储存在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2.碱基排列顺序千变万化,构成DNA分子的多样性。
3.碱基的特定排列顺序,构成DNA分子的特异性。
4.DNA分子上分布着多个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知识点总结全面整理单选题1、下列关于病毒的叙述,错误的是A.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B.T2噬菌体可感染肺炎双球菌导致其裂解C.HIV可引起人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D.阻断病毒的传播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答案:B分析:本题以“病毒”为情境,考查了几种常见的DNA病毒和RNA病毒及其宿主等相关内容,选项命题角度新颖,试题较易。
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因此从烟草花叶病毒中可以提取到RNA,A正确;T2噬菌体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可见,T2噬菌体可感染大肠杆菌导致其裂解,B错误;艾滋病的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其发病机理是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使机体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C正确;阻断病毒的传播,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有效措施之一,可降低其所致疾病的发病率,D正确。
小提示:根据遗传物质的不同,将病毒分为DNA病毒(如T2噬菌体)和RNA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流感病毒、HIV等)。
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HIV病毒主要侵染T细胞,导致人患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为研究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为S型肺炎双球菌的转化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进行了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皿中只有S型菌落,推测加热不会破坏转化物质的活性B.乙组培养皿中有R型及S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蛋白质C.丙组培养皿中只有R型菌落,推测转化物质是DNAD.该实验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主要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分析: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中,将S型菌的DNA、蛋白质和荚膜等物质分离开,与R型菌混合培养,观察S型菌各个成分所起的作用。
最后再S型菌的DNA与R型菌混合的培养基中发现了新的S型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甲组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可发现有极少的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因此甲组培养皿中不仅有S型菌落也有R型菌落,A选项错误;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蛋白质酶,故在乙组的转化中已经排除了蛋白质的干扰,应当推测转化物质是DNA,B选项错误;丙组培养皿中加入了DNA酶,DNA被水解后R型菌便不发生转化,故可推测是DNA参与了R型菌的转化,C选项正确;该实验只能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无法证明还有其他的物质也可做遗传物质,D选项错误。
高中生物 基因的本质

核 心 提 炼
菜单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新
知
探
究
核
2.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如下:
心
突 破
①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不
综
合
死亡
训 练
②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患
能 力
提
知 败血症死亡
升
识
小
结
核 心 提 炼
菜单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新
知
探
究
菜单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新 知 探 究
核 心
①组与蛋白质(②)和多糖(③)处理组之间分别形
突
破
成条件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②③组为对照组。
综 合
训
①组和“DNA+DNA酶”处理组(④)之间形成
练
能
空白对照,其中①组为实验组,④组为对照组。
力 提
升 知
识
小
结
核 心 提 炼
菜单
人教版生物·必修2
核
心
2.在艾弗里的实验中,设计多组实验的目的
突
破
综
是什么?
合
训
提示:目的是通过相互对照,确定何种物质才
练 能
力
是真正的转化因子。
提
升
知
识
小
结
核 心 提 炼
菜单
人教版生物·必修2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新
知 探
3.在艾弗里的实验中,一组实验为R型细菌与
究
核 S型细菌的DNA+DNA酶混合培养,试分析这一组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必修2精品课件 第3章 基因的本质 第2节 DNA的结构

视角应用
B
主题二 DNA的结构
情境探究
提示 两条链上的碱基之间的氢键和每条链上的磷酸二酯键共同维持了双螺旋结构的稳定性。
方法突破
视角应用
D
(1) 1的名称是______,2是__________,5 是________________,6是________,7是 ______,8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脱氧核苷酸链
互补配对
相反
碱基
右
双螺旋
√
√
√
√
√
0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主题一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
情境探究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不是相同的碱基两两相连,应是嘌呤与嘧啶相连
2. 请根据查哥夫碱基数据表猜测应是哪两种碱基配对?
续表
磷酸
脱氧核糖
脱氧核糖核苷酸
碱基对
氢键
一条脱氧核糖核苷酸链
(2) 3、4分别代表的碱基是______(写出相应的符号即可)。
小
主题三 DNA碱基数目的相关计算规律
情境探究
回答有关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应用的问题。
C
互为倒数
方法突破
有关碱基数目计算的三大规律
视角应用
A
A
B
A.0.4、0.6 B.2.5、1.0 C.0.4、0.4 D.0.6、1.0
×
×
√
√
×
知识点二 DNA的结构
脱氧核糖
脱氧核苷酸
双螺旋
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易混淆知识点

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基因的本质易混淆知识点1.基因与DNA基因是DNA分子的一部分。
DNA是一个巨大的分子,由许多基因组成。
基因是携带遗传信息的DNA序列,它们决定了生物的性状和特征。
2.基因与染色体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染色体是一种结构,它们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并且包含许多基因。
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它们通过染色体的数量和结构来决定生物的染色体组型。
3.基因型与表型基因型是指个体的基因组成,而表型是指个体的可观察到的性状。
基因型决定了表型,但有时候基因型并不完全决定表型,因为基因的表达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4.突变与变异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它可以是单个碱基的改变,也可以是较大范围的基因重排。
变异是指个体或种群中基因频率的改变。
突变是变异的一种机制,变异是种群水平上基因发生的改变。
5.遗传与表观遗传遗传是指基因在后代中传递的过程。
它是通过DNA的复制和亲代到子代的遗传物质的传递实现的。
表观遗传是指个体表型的可逆性可遗传性改变,在基因序列没有改变的情况下,环境因素或其他因素可以引起表观遗传变化。
6.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有丝分裂是体细胞分裂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在有丝分裂中,细胞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然后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分离。
减数分裂是生殖细胞的分裂过程,其结果是形成四个有不同基因组成的细胞。
7.隐性与显性基因隐性基因是在表型上不被表现出来的基因,只有当两个隐性基因同时存在时,才能在表型上表现出来。
显性基因是在表型上直接呈现的基因,即使只有一个显性基因存在,也能在表型上表现出来。
以上是一些容易混淆的基因相关知识点和详细解释,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基因的本质以及相关概念。
如果还有其他问题,欢迎继续提问。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带答案)

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重点归纳笔记单选题1、如图所示为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部分基因。
该图示能表明A.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B.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C.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D.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互为等位基因答案:A分析图解,图示表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A正确;图示无法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主要载体,只能说明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B错误;此图只能说明一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而不能说明染色体上的绝大多数片段都是基因,C错误;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而深红眼基因和朱红眼基因位于一条染色体上,为非等位基因,D错误。
2、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需用同时含有32P和35S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B.搅拌是为了使大肠杆菌内的噬菌体释放出来C.离心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D.该实验证明了大肠杆菌的遗传物质是DNA答案:C分析:1 .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
2 .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A、实验过程中需单独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A错误;B、实验过程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错误;C、大肠杆菌的质量大于噬菌体,离心的目的是为了沉淀培养液中的大肠杆菌,C正确;D、该实验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D错误。
故选C。
3、为研究使 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转化因子的化学本质,某科研小组进行了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其基本过程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甲组培养基上长出的菌落种类与乙组不同B.S 型菌提取物经甲、丙两组处理后转化因子活性基本相同C.R 型菌转化为 S 型菌的变异原理是基因突变D.若增加 RNA 酶处理提取物的对照实验,会更有说服力答案:D分析:艾弗里实验将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加入到培养了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发现: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就越有效;如果用DNA酶分解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高频考点知识梳理

广东省部分中学2023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三章基因的本质高频考点知识梳理单选题1、与有丝分裂相比,减数分裂过程中显著的特征是()A.染色体进行复制B.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分离C.有纺锤丝的牵引D.着丝点分裂答案:B分析: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的比较:A、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在间期都要进行染色体复制,A错误;B、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和分离只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和后期,B正确;C、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前期都形成纺锤体,C错误;D、在有丝分裂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都会发生着丝粒的分裂和染色体移向细胞两极,D错误。
故选B。
2、如图所示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细胞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a、b、c细胞中都有2条染色体,且都有染色单体B.a、b、c细胞中都有1对同源染色体C.c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D.a细胞中有2个核DNA分子,b、c细胞中均有4个核DNA分子答案:A分析:分析题图:a细胞含同源染色体,但没有姐妹染色单体;b细胞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前期;c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且正在联会,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
A、a、b、c细胞中都有2条染色体,其中a细胞不含染色单体,b和c细胞都含有染色单体,A错误;B、a、b、c细胞中都有1对同源染色体,B正确;C、四分体是由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形成的,因此c细胞中有1个四分体,C正确;D、a细胞中有2个核DNA分子,b、c细胞中均有4个核DNA分子,D正确。
故选A。
3、下列关于细胞增殖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同源染色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交叉互换发生在任意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B.减数分裂过程中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发生在同一时期C.对人类而言,含有46条染色体的细胞可能含有92条或0条染色单体D.在玉米体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玉米产生精子的过程中有同源染色体答案:C分析:减数分裂过程:(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 基因的本质
第一节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一、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DNA 是遗传物质的证据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和结论 (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过程和结论[来源:Z&xx&]
实验名称 实验过程及现象 结论
细菌的转化[来源:Z+xx+] 体内 转化 1.注射活的无毒R 型细菌,小鼠正常。
[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2.注射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死亡。
[来源:学,科,网Z,X,X,K] 3.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正常。
4.注射“活的无毒R 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 型细菌”,小鼠死亡。
[来源:学+科+网Z+X+X+K] DNA 是遗传物质,蛋白质
不是遗传物质。
体外 转化 5.加热杀死的有毒细菌与活的无毒型细菌混合培养,无毒菌全变为有毒菌。
6.对S 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纯:①DNA ②蛋白质③糖类④无机物。
分别
与无毒菌混合培养,①能使无毒菌变为有毒菌;②③④与无毒菌一起混合培
养,没有发现有毒菌。
噬菌体侵染细菌
用放射性元素35S 和32P 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让其在细菌体内繁殖,在与亲代噬菌体相同的子代噬菌体中只检测出放射性元素32P DNA 是遗传
物质 2.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1)某些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2)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第二节 DNA 分子的结构
★一、DNA 的结构
1、DNA 的组成元素:C 、H 、O 、N 、P
2、DNA 的基本单位: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3、DNA 的结构:
①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链盘旋成双螺旋结构。
②外侧: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基本骨架。
内侧:由氢键相连的碱基对组成。
③碱基配对有一定规律: A = T ;G ≡ C 。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特点
①稳定性:DNA 分子中脱氧核糖与磷酸交替排列的顺序稳定不变
②多样性: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多种多样(主要的)、碱基的数目和碱基的比例不同 ③特异性:DNA 分子中每个DNA 都有自己特定的碱基对排列顺序
★3.计算 1.在两条互补链中C T G
A ++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2.在整个DNA 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
★3.整个DNA 分子中,C G T
A ++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第三节 DNA 的复制
一、实验证据——半保留复制
1、材料:大肠杆菌
2、方法:同位素示踪法
二、DNA 的复制
1.场所:细胞核
2.时间:细胞分裂间期。
(即有丝分裂的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的间期)
3.基本条件:①模板:开始解旋的DNA分子的两条单链(即亲代DNA的两条链);
②原料:是游离在细胞中的4种脱氧核苷酸;
③能量:由A TP提供;
④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
4.过程:①解旋;②合成子链;③形成子代DNA
5.特点:①边解旋边复制;②半保留复制
6.原则: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7.精确复制的原因:①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
②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复制能够准确进行。
8.意义:将遗传信息从亲代传给子代,从而保持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简记:一所、二期、三步、四条件
第四节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一、基因的定义: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二、DNA是遗传物质的条件:a、能自我复制b、结构相对稳定c、储存遗传信息
d、能够控制性状。
三、DNA分子的特点:多样性、特异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