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窗法雨》简介及读后感

合集下载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

西窗法雨读书笔记最近读了刘星教授的《西窗法雨》,这可真是一本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的好书!书里没有那种晦涩难懂的法律条文堆砌,也没有长篇大论的理论说教,而是通过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用通俗易懂又生动有趣的语言,把法律的道理讲得明明白白。

其中有一个关于“法律与情理”的故事,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说的是在一个小镇上,有一位老太太,她独自一人生活,日子过得平静而安宁。

有一天,老太太在自家门口不小心摔倒了,摔得还挺严重。

这时候,正好有个年轻人路过,他毫不犹豫地把老太太扶了起来,还送她去了医院。

这原本应该是一件值得称赞的好事,对吧?可没想到,事情却来了个大反转。

老太太醒来后,一口咬定是这个年轻人把她撞倒的,非要他赔偿所有的医疗费用和损失。

年轻人当然觉得委屈极了,自己明明是好心帮忙,怎么就被冤枉了呢?于是,这事儿就闹到了法庭上。

法庭上,双方各执一词。

老太太说自己不可能无缘无故摔倒,肯定是被年轻人撞倒的。

年轻人则坚称自己只是好心相助,绝对没有碰过老太太。

法官在审理这个案子的时候,也觉得很头疼。

从情理上讲,年轻人的善良之举不应该被这样冤枉;但从证据的角度来看,又没有确凿的证据能证明年轻人的清白。

这时候,法官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让老太太好好想想,如果真的是年轻人撞倒了她,那按照常理,年轻人应该赶紧跑掉才对,怎么还会把她扶起来送医院呢?而且,如果年轻人有心撞倒她,又怎么会在没有其他人看见的情况下,还自找麻烦地送她去医院呢?老太太听了法官的这番话,陷入了沉思。

最终,老太太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错怪了好人,主动撤回了对年轻人的指控。

这个结局让人松了一口气,也让人不禁为法官的智慧点赞。

这个故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法律有时候不仅仅是冰冷的条文和规则,它也需要考虑到情理和人性。

在很多情况下,法律的判决不仅仅是要追求公平正义,还要让人感受到温暖和善良的力量。

还有一个让我印象很深的例子,是关于“法律的目的”。

书里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假如有一天,法律规定人们在马路上只能倒着走。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读后感篇一: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真的是一本很不错的书,难得的一本让人不会觉得枯燥,有兴趣读下去的法律书籍。

它以精彩的案例为载体,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

刘星老师更是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使文章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但是它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进法律世界,领略“法”的奥秘。

对于《西窗法雨》,黄树森先生评价道:“我愿将全书归纳为:一袭纵横捭阖下的法趣谈,一阖学养驳杂下的法议论,一掬情感积淀下的法情结。

灵动,缜密,成熟,读之,感到一种法理精神的欢愉洗礼,一种法理智慧的痛快淋裕”。

不得不说这实在是贴切,我相信读过《西窗法雨》的人都不会否认,读《西窗法雨》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很舒适的感觉。

书中引用了许多精彩的案例和故事,其中有几则让我影响深刻。

苏格拉底誓死不越狱就是其中的一个。

苏格拉底是个著名的哲学家。

此人述而不作,性格倔强,尤其喜好运用“辩证法”将那些自以为学富五车的人驳得哑口无言,(最终)得罪了一些自以为是的“智者”。

于是,这些“智者”便利用雅典荒诞不经的法律,控告苏格拉底传授对诸神不敬的学问(言论?),腐化及误导青年,并且还真的把他送进了监狱。

在狱中,他被判饮毒而死。

临行前,苏格拉底的学生克力同来看他,告诉他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越狱,而且一切已安排妥当。

可是苏格拉底却坦然自若,表示不越狱。

克力同提出各种理由来说服他,告诉他雅典的法律不公正,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是迂腐,但仍然无效。

苏格拉底还反问:越狱就正当吗?对一个被判有罪的人来说,即使他确信对他的指控是不公正的,逃避法律的制裁难道就正当吗?有没有一种服从任何法律的义务?经过与克力同的一番“探讨”,苏格拉底最后选择了饮毒。

它揭示了西方法律文化的一方面:对待自己认为不公平的法律,态度要慎重,理由是,人们要法律,就是想要社会有个方圆,有个秩序。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由郁达夫先生所写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温馨感人的故事,读后令人感慨万分。

故事发生在20世纪初的上海,主人公梅真如是一位书香门第的女子。

因为家族的压力,她在17岁的时候被迫嫁给了一个陌生的男人。

婚后,她进入了一个熟悉却又陌生的家庭,开始了她的新生活。

但是不久后,她的丈夫因为工作原因而去了南洋,梅真如陷入了孤独和寂寞之中。

在这段困难的时间里,她结识了南洋回来的先生刘园,两人之间产生了微妙的感情。

然而,二人之间的距离太远了,他们只能通过书信交流。

他们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但是也因此背负了巨大的压力。

梅真如面临着放弃家庭和自己幸福的选择,最终她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幸福,为了家庭和丈夫作出了牺牲。

这个故事让我深深地感动和思考。

梅真如是一个有着独立思考能力和坚强意志的女性,她在面对生活的抉择时选择了放弃自己的幸福。

她是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她明白作为一个妻子和母亲,她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她放弃了个人的欲望和追求,为了家庭和爱她的丈夫做出了牺牲。

在当时社会的压力下,这是一个非常勇敢和伟大的决定。

这个故事还反映了社会的局限和女性的束缚。

梅真如作为一个女性,她的人生被家族和社会的期待所束缚。

她没有选择自己的婚姻对象,她没有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她一直在被动地接受和顺从,没有太多的自主权和自由。

她面临着许多的痛苦和压力,但她并没有妄自尊大,而是选择了适应和忍受。

这种社会的局限和女性的束缚令人深思,也让我意识到我们现在所拥有的自由是多么的宝贵。

读完《西窗法雨》,我不禁产生了对现代女性的敬佩和思考。

相较于梅真如所承受的压力和苦闷,我们现在的女性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和自由。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伴侣、职业和生活方式。

我们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可以为它们去努力奋斗。

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白,自由是有边界的,我们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任。

我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幸福负责,也要为家庭和社会负责。

通过《西窗法雨》这个故事,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女性的责任和义务。

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

读西窗法雨有感《西窗法雨》是唐代诗人杜甫所作,是一首描述一场春雨的抒情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沉思的思考。

这篇文档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于《西窗法雨》这首诗进行深入的探讨。

一、对自然景象的描写杜甫在《西窗法雨》中对于自然景象的描写非常细腻,他写道:“半夜鼓声渐近来,大漏\n滴答咚。

纤纤素手终拂匣,天阶夜色凉如水。

”这几句话通过对时间、声音、手势等方面的描绘,为读者刻画了一副经历深夜降雨的场景。

杜甫运用了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得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这场春雨的气息和声音,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二、对于生命的感悟“落落盈何人?但自惜西窗烛。

”杜甫写道。

这句话中,杜甫把自己与雨中的草木、昆虫相比较,再去思考自己的生存和价值。

人生如同一场旅行,我们每个人都是其中的旅者。

杜甫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只有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能更好地展现自己的价值。

生命的旅程虽然漫长,但是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人生中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让自己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三、对人生沉思的思考在《西窗法雨》这首诗中,杜甫并没有限制自己的思考只停留在自然景象的描绘上,他更深层次地思考了自己和人生的意义。

尤其是在下面这几句话中:“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杜甫把“情痴”作为人性的本质,深入挖掘人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人生的意义不是仅仅停留在风和月的表象上,而在于我们所感受到的情感。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我们的情感是我们与世界相连的桥梁。

这首诗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很多深刻的思考和沉思,通过对于自然的描绘,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这好像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是对于自己内心深处的探索和体验。

在今天,我们依旧可以从《西窗法雨》这首诗中获得许多启示和反思。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鲁迅创作的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深受启发。

小说以中国古代的社会为背景,以一个普通的农家少年为主人公,通过他的成长经历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这部小说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上的愉悦,更让我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西窗法雨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揭示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面。

主人公从一个贫苦的农家少年成长为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他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遭遇,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比如封建等级制度的不公正,官员的贪污腐败等等。

这些都让我深感古代中国社会的黑暗和不公。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也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小说中,作者对古代中国社会的描写非常细腻,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社会之中。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也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种种制度和规矩,比如封建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等等。

这些都让我对古代中国社会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除此之外,西窗法雨也给了我很多启发。

通过主人公的成长经历,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使命。

主人公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的压迫和不公正的待遇,但他并没有被打倒,而是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个有思想有理想的青年。

这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为社会的不公正和黑暗而奋斗。

总的来说,西窗法雨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小说,通过对这部小说的阅读,我不仅感受到了阅读的愉悦,更对中国古代社会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这部小说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对社会应该有责任感和使命感。

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阅读,了解更多的知识,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中国古代文学家柳宗元所著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一个雨天,作者坐在西窗之下,通过窗外雨水的滋润,思考人生的真谛。

这篇文章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读完《西窗法雨》,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文章一开始就描述了雨水的形态和作用,雨水滋润大地,滋润万物。

作者通过雨水的滋润,引出了人生的哲理,提醒人们要像雨水一样,滋润自己的内心,滋润他人的心灵。

这让我深深地思考起来,人生就像一场雨,我们要学会滋润自己,也要学会滋润他人,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在文章中,作者还通过雨水的形态和作用,引发了对人生的思考。

作者说,“雨水虽然细微,却可以穿石;人生虽然短暂,却可以留下深远的印记。

”这句话让我深受触动,让我明白了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生活,就一定会留下深远的印记。

正如雨水虽然细微,却可以穿石,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除此之外,文章还通过雨水的滋润,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

作者说,“雨水虽然温柔,却可以润物无声;人生虽然平凡,却可以创造奇迹。

”这句话让我深受启发,让我明白了人生虽然平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创造,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正如雨水虽然温柔,却可以润物无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通过阅读《西窗法雨》,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柳宗元的深邃思想和优美文笔,也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我明白了人生就像一场雨,我们要学会滋润自己,也要学会滋润他人,才能让生活更加美好。

我也明白了人生虽然短暂,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做,用心去生活,就一定会留下深远的印记。

我更明白了人生虽然平凡,但只要我们用心去生活,用心去创造,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奇迹。

这篇文章让我深受启发,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

西窗法雨读后感《西窗法雨》是一部由张爱玲创作的小说,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人物描写而闻名。

小说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充满爱情、欲望和背叛的故事。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他们在复杂人际关系中的挣扎和矛盾。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小说中的主人公们都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他们在爱情和欲望的交织中展现出不同的一面。

比如,男主人公方鸿渐,他虽然是一个成功的作家,但在感情上却是一个软弱和犹豫不决的人。

他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妻子的背叛,让人对他产生了复杂的情感。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对人物的刻画,小说还通过对情感的描写,展现了人们在爱情中的挣扎和矛盾。

在小说中,男主人公方鸿渐对妻子的背叛和对情人的追求,展现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犹豫。

而女主人公晓霞,则是一个充满欲望和野心的女人,她的行为让人感到无法捉摸,同时也让人对她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好奇和疑惑。

通过对这些人物的描写,作者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也让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在爱情和欲望中挣扎,很难做出理性的选择。

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情感的敏锐把握。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复杂,让人不禁为他们的遭遇而感到心痛。

同时,小说对爱情的描写也让我对人生和爱情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西窗法雨》读后感600字

《西窗法雨》读后感600字

《西窗法雨》读后感600字读后感一最近我读了一本叫《西窗法雨》的书,它可有意思啦!书里讲了好多跟法律有关的小故事,让我知道了法律不是那么难懂和可怕。

比如说,有个故事讲一个人不小心做错了事,但是法律并不是一味地惩罚他,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

这让我明白,法律是公平的,会讲道理的。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法律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个大管家,它会保护我们,让我们的生活更有秩序。

我以后也要多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懂法守法的好孩子。

读后感二我读了《西窗法雨》,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书里的故事都很有趣,像有个故事说有人偷了东西,大家都觉得应该狠狠惩罚他,可法律却要考虑他为什么偷,是不是有特别的原因。

这让我知道了,不能随便就下结论,得好好想想事情的来龙去脉。

通过读这本书,我还知道了法律是为了让大家都能公平地生活,不被欺负。

我要把书里的知识告诉我的小伙伴们,让大家都懂一点法律。

读后感三《西窗法雨》这本书太好啦!它里面的小故事让我对法律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说,有一个人被误会做了坏事,但是通过法律的调查,最后证明他是清白的。

这让我懂得了法律会还人公道。

我以前觉得法律离我很远,读了这本书才发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每一天。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用法律帮助别人。

读后感四读了《西窗法雨》,我收获好多呀!书里讲了好多法律的事儿,有个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就是有人破坏了公共的东西,法律就会让他负责修好或者赔偿。

这让我知道了,我们不能随便破坏公共的东西,要爱护它们。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法律是很重要的,它能让坏人受到惩罚,让好人得到保护。

我喜欢这本书,也希望更多的小朋友能读一读。

读后感五《西窗法雨》真的是一本很棒的书!里面的故事简单又有趣,像有一次讲一个人撒谎骗人,最后被法律发现了,受到了处罚。

这让我明白,不能撒谎,不然会有不好的后果。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法律就像一个厉害的警察叔叔,一直在守护着我们。

我要做一个遵守法律的好学生,也要告诉身边的人都要遵守法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窗法雨》简介及读后感]
简介
这本书曾在《南方周末》以专栏形式连载,《西窗法雨》简介及读后感。

一篇篇短小精悍的文章,犹如一道道美味佳肴,组成了《西窗法雨》这一份可口的法学大餐。

本书以精彩的案例为载体,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

刘星老师更是以亲切家常、平和幽默的手法漫谈西方法律文化,使文章变得更加通俗易懂。

虽然说的是西方法律文化现象,但是它启蒙着中国人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不着痕迹地调动着读者的思维,引领读者一步一步地走进法律世界,领略“法”的奥秘。

读后感
对于《西窗法雨》,黄树森先生评价道:“我愿将全书归纳为:一袭纵横捭阖下的法趣谈,一阖学养驳杂下的法议论,一掬情感积淀下的法情结。

灵动,缜密,成熟,读之,感到一种法理精神的欢愉洗礼,一种法理智慧的痛快淋浴。

”这则评价是我在读过《西窗法雨》后看到的,觉得实在是贴切。

我相信读过《西窗法雨》的人都不会否认,读《西窗法雨》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很舒适的感觉。

不得不佩服,刘星老师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写手,他巧妙地将枯燥的法律与文学融为一体,以活泼细腻的笔触将一份可口的法学大餐呈现在人们面前。

他很懂得把握文章的长度,深入浅出,让人不会有饱胀感而又意犹未尽;他的文章内容丰富充实,正是验证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一句话,实在是言简意赅;他的写作手法极为巧妙,往往从趣事趣案下手,如药引般引导读者进入他要论述的主题,继而叙述法学原理,领你进入法学世界。

当苏格拉底为捍卫雅典的法律慎重的选择饮毒自尽时,两千多年来,这位哲人的抉择,带给人们无尽的议论和探讨,这是否为一种迂腐,一种理性的败走……
当纽伦堡的判决一锤定音,法学家奥斯丁所宣扬的“恶法亦法”在德国纳粹分子的狡辩中被“善恶价值”的尺子狠狠地裁量为“恶法非法”
时,一切都在引发世人的思考,法律是否就是正义……
当1801年美国联邦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马歇尔亲自审理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充分彰显法院的审查权利时,西方国家的法官手执宪法,左右审视各种法律,找到违宪的便取消其“家族”资格的力量的做法引发了大陆法系国家法律人的无尽思考……
是的,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小故事,告别了用晦涩的语言表达深刻意蕴的方式,却带给人们无尽的思索。

同时,《西窗法雨》将法律与文学完美的结合,使那“雨”不仅“潜入”了“夜”,也潜入了人们的“心”。

而这几点雨恰恰又是下得及时的雨,有点启蒙的思想,可贵的是这些思想,往往不是硬塞给你一些法律道理,而是带给你更深层次的思考,一种法律背后的智慧,
因而在中国人面前打开了一片全新的天地。

有时候也会思考造成中国的的法治与西方法治差异的原因在哪里?尤其是学了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差异和特点以后。

但是教材上的思考面比较主流也比较狭隘,然而当我阅读到“法治的假设前提”这一篇时,有了一种另类的却潜藏在内心的共鸣。

众所周知,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国家尤其是美、英国家就用相当成熟的法律手段治理国家,约束民众的不良行为,并在法治的车轨上越走越远。

反观同时期的中国,尚属落后的“人治”状态。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诚然,法治的发展经济占了很大的因素,但是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书中所言,这是“人性恶”的结果,这种“人性恶”的认识起源于《圣经》。

《圣经》里说,上帝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男人叫亚当,亚当整天孤独寂寞,上帝便从亚当身上取下一根肋骨,创造了一个叫夏娃的女人给亚当做伴,亚当和夏娃没什么事可做,上帝便派他们去看守伊甸园,并且再三叮嘱他们千万不得偷吃善恶树上的“禁果”。

夏娃不听上帝的命令偷吃了“禁果”,岂料抵挡不住蛇的诱惑,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去引诱亚当,致使两人结合在一起,从而引发了人类的迅速繁衍。

上帝知道后极为震怒,将夏娃逐出了伊甸园。

于是,上帝告诉后来的人类,第一父亲和第一母亲的行为是一种罪恶,人类是由于这种罪恶出现的,所以每个人生下来都是有罪的,读后感《《西窗法雨》简介及读后感》。

西方人相信这个故事,也相信人性恶。

所以他们认为说服教育的力量是软弱的,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言传身教无法抑制人的犯罪倾向,因此他们特别喜欢用法律,认为只有运用强制性的法律才能治理国家,因而“法治”在西方日益发达。

与洋人不同,中国人则普遍认为人性是善的,相信人性善,或许始于《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的广为流传便是最有力的说明。

由于认为人性善,所以确信教育的力量,感化教育可以使人改邪归正。

教育,一直是中国人矫正错误的一个传统手段,先贤孔孟的教诲流传了两千多年。

然而也许是国人确信教育的效力,因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缺乏法治。

社会发展到今天,倘使我们去争论西方的“人性恶”和中国人的“人性善”谁利谁弊,恐怕没有什么大的必要,也争论不出什么结果,但法治作为治理国家、管理社会的一个有效手段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不争的事实。

法治的缺失,“社会将没有方圆,没有秩序”。

就从这一点讲,“夏娃”偷吃“禁果”也没有吃错,然而中国的传统教育也不能丢。

在中国即使把法治建设得天衣无缝,仍然需要用教育的手段实施法治,因为矫正人的犯罪手段只有两个:心灵的教育和肉体的制裁,前者是道德,后者是法律。

道德的方式是一种劝说,法律的方式是一种强制,劝说是教育,强制是惩罚。

因而我觉得,将法治与教育的有机结合才是真正的出路。

在上述问题中,涉及到了“道德”与“法治”这对概念,而这一对概念作为矛盾的存在是法律人最为无奈,最为纠结的。

无论选择了哪一个,都是一种背叛,要么背叛良知,要么背叛正义。

而《苏格拉底的慎重》为我们所展现的是一位哲人,面对此种问题时的种种思考和抉择。

很小的时候便听到过苏格拉底殉道的故事,当时内心十分不解。

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遵守这样的法律简直就是迂腐!
这种慎重是否在维护法律的尊严与权威?这让我想到了书中的另一个故事,关于二战战犯的审判,盖世太保杀害犹太人遵循的是当时纳粹德国的法律,从狭义的法律意义上讲,他们似乎没有犯罪,然而在道德上认为纳粹没有罪行是世人所无法容忍的,于是,正义的人们认为那些法令与人类最基本的正义相悖,根本不能成为任何法律的理由,任何有良知的人都不会执行这样的法令。

“恶法非法”成为了一种裁量有点法律到的话的意味。

那么,将法律道德化是法律的一种倒退还是升华?然而从另一方面来说,我们是无法脱离“以暴制暴”的原则,但是,如果用一种暴力去打击另一种暴力能为我的情感所接受的话,为什么我就不能接受用生命去维护正义?哪怕这种正义并不见得完善。

如果“以暴制暴”能让我们得到一种情感的宣泄和对现实不满的快慰的话,那么苏格垃底的选择则是一种殉道,理性地说,那是一种伟大的震撼!
思维在此并没有停滞,康德告诉我们,法律与道德的区别在于前者约束内心,后者约束外在行为;前者只具有说服力,而后者具有一种物质的强制力。

换句话说,道德总是劝慰人,法律则总要给人一点厉害看看。

在阅读到“法律就是‘强制’?”这一篇之前,我一直坚信肯定的答案,也从来没有过多的思考过“法律的特质在于强制”这样一个命题的真伪。

然而刘星教授告诉我,这句话值得怀疑。

因为法律的规定具有两方面,一则权利,一则义务。

义务是强制的,不可放弃的,然而权利却是可以放弃的,可见这个看法的确有些瑕疵。

是的,我想这或许的确是植根于一个信念:法律不是自上而下的,而是自下而上的,它的基础主要在于人们的主动接受,而不是被迫服从。

《西窗法雨》带给我们的不仅有纵向的深度的思考,更有横向的广阔的视野。

一些全新的诠释,一种锐利的彰显,都镌刻在我的内心。

在大部分人眼中,法律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至于民俗、习惯之类的或许与法律也有些渊源,然而要说地形地貌、唯独位置、海路位置、气候状况、肤色人种与法律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恐怕很多人便会摇头蹙眉了。

书中介绍了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中的有关“地理因素”说的内容。

比如热带以及亚热带国家所以盛行严刑峻法,是因为那里的酷热容易使人脾气暴躁而失去理智;而处于温带寒带地区的国家之所以刑法较为宽和,就是因为适中及严寒的温度使人冷静和理智。

那么讲这些的弦外之音在于哪里?思考一下中国的地理环境,三级阶梯,纬度跨越范围,海路分布,地形地貌十分复杂,那么中国的法律在讲究国家统一性的同时是否也应该讲究地方区域的差异性呢?
另外,在书中还论述了有关权利的来源,判例法,法院的审查权力,人权,政府与人民的关系,法律的最终效力来源等一系列发人深省的问题。

我想说,对于法学初学者的我而言,阅读这本书就像在法律的道路上彷徨地游走。

彷徨来自思考时的矛盾,游走来自对法律的好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