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合集下载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
3
2.1.16 稳静化措施 稳静化措施是道路设计中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的总称, 目的是降低机动车 车速、减少机动车流量,以改善道路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保障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使用者的安全。
4
3
基本规定
3.1.1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安全性原则。 1) 应优先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者在城市交通系统中的安全性,在满 足安全性的前提下统筹考虑连续性、方便性、舒适性等要求。 2) 应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通行空间,不得通过挤占步行道、自行车道方 式拓宽机动车道,杜绝安全隐患。 3) 步行和自行车道应通过各种措施与机动车道隔离,不应将绿化带等物理 隔离设施改造为护栏或划线隔离,不得在人行道及自行车道上施划机动 车停车泊位。 4) 在过街设施、道路照明、市政管线、街道界面等的设计和维护中应考虑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使用者的安全,降低交通事故或受犯罪侵害的风险。 3.1.2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连续性原则。 1) 应根据不同等级的城市道路布局与两侧用地功能,结合滨水、公园、绿 地空间,形成由城市道路两侧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专用路、自行车 专用路构成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保证行人和自行车通行的连续、 通畅。 2) 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网络与铁路、河流、快速路等相交时,应通过工程 及管理措施保障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安全、连续通行。 3) 应研究探索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穿越公园、小区以及大院的可行措施,增 强网络密度,提高连通性。 4) 在设计道路交叉口和过街设施时,应特别注意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的连续 性,避免出现断点。 3.1.3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方便性原则。 1) 在既有城区改造、新区建设、轨道交通、环境综合整治等重大项目实施 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设施布局,并可贯通周边公 园、大型居住区内部路网,作为城市路网补充,形成步行和自行车交通 系统的便捷路径,完善步行和自行车微循环系统。 2) 鼓励结合城市水体、山体、绿地、大型商业购物区和文体活动区,建设 步行和自行车专用道路或禁车的步行街(区) 。在城市滨水空间和公园 绿地中应设置步行专用路和自行车专用路, 方便居民休闲、 健身和出行。 3) 步行和自行车网络布局应与城市公共空间节点、公共交通车站等吸引点 紧密衔接,步行网络应与目的地直接连通,自行车停车设施应尽可能靠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1 总则..................................................................................................................................................2 术语..................................................................................................................................................3 绿道功能与组成 ..................................................................................................................................3.1 绿道功能.............................................................................................................................................3.2 绿道组成.............................................................................................................................................4 绿道分级与分类 ..................................................................................................................................4.1 绿道分级.............................................................................................................................................4.2 绿道分类.............................................................................................................................................5 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5.1 规划设计原则.....................................................................................................................................5.2 规划设计成果..................................................................................................................................... 6绿道选线............................................................................................................................................6.1 基本要求.............................................................................................................................................6.2 分类选线............................................................................................................................................. 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7.1 绿道游径系统.....................................................................................................................................7.2 绿道绿化.............................................................................................................................................7.3 绿道设施............................................................................................................................................. 附录1:引用标准及说明 ......................................................................................................................... 附录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1.0.1 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1.3 其他道路(居住区道路、商业区道路、办公区道路、胡同、公园道路、场站内部道路及旧 城历史文化保护区道路等)涉及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相关内容的设计工作可参考本导则进 行。
1.4 设计必须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合理、公正的分配城市道 路空间,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使用者的交通权益。(编制目的)
《北京城区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系统设计导则》
1 研究背景
n 北京市机动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道路设计多以满足机动车行驶需求为核心, 造成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设施服务水平不高;
n 行人与非机动车交通在整个城市交通系统中受到的关注程度有所下降,行人 与非机动车出行条件日益恶化;
n《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规定:“步行交通和自行车交通 在未来城市交通体系中仍是主要交通方式之一,提倡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方式, 实行步行者优先,为包括交通弱势群体在内的步行者和自行车使用者创造安全、 便捷和舒适的交通环境”;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1总则 2术语 3 基本规定 4 行人交通系统
4.1 行人交通特性 4.2 人行设施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3 人行道设计 4.4 行人过街设施 4.5 公交车站 4.6 行人引导设施 4.7 行人交通系统的照明 4.8 人行道无障碍环境设施
导则条文内容组成
5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 5.1 车辆设计尺寸 5.2 非机动车交通特性 5.3 非机动车道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5.4 非机动车道设计 5.5 非机动车过街设施 5.6 非机动车停车设施 5.7 非机动车标识标线系统 5.8 非机动车交通系统的照明
4.2 人行设施设计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
4.2.3 排队区服务水平
排队区域的服务水平可以参考表4-3,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docx

精品文档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 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 7 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总则 (1)2术语 (2)3绿道功能与组成 (3)3.1绿道功能 (3)3.2绿道组成 (3)4绿道分级与分类 (5)4.1绿道分级 (5)4.2绿道分类 (5)5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 (6)5.1规划设计原则 (6)5.2规划设计成果 (6)6绿道选线 (9)6.1基本要求 (9)6.2分类选线 (10)7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 (11)7.1绿道游径系统 (11)7.2绿道绿化 (14)7.3绿道设施 (15)附录 1:引用标准及说明 . (20)附录 2:绿道分类设计指引 . (21)1总则1.0.1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 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1.0.3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术语2.0.1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设

打造“微笑街道”--《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设
s i gn c o nt e nt f o r t r an s por t a t i on f a c i l i t y a n d t r a ve l e nvi r o nm e n t .The “ SM I LE St r ee t ” de s i gn i s pr o po s e d
读 。 首先介绍 《 导 则 》 的 编 制 思 路 , 以 及 由交 通 设 施 设 计 和 交 通 环 境 设 计 组 成 的 设 计 体 系 。 《 导
则 》编制过 程中提 出 “ 微 笑 街 道 ”( S MI L E S t r e e t ) 设 计 理 念 , 强 调 对 人 的 关 注 、 提 升 城 市 街 道 空 问 品顷 。重点分析 “ 微 笑 新 道 ” 的 五 大 设 计 原 则 : 小尺 度 ( S ma l 1 ) 、维 护 运 营 ( Ma i n t a i n e d ) 、 整 合 协 调 ( I n t e g r a t e d ) 、街 道 活 力( L i v e l y )  ̄ H 愉 悦 舒 ̄ _ ( E n j o y a b l e ) , 总结 步 行 和 自行 车 交通 系统 规 划 设计 的主 要 技
Ab s t r a c t : F a c i n g e v e r — wo r s e n i n g p e d e s t r i a n a n d b i c y c l e t r a v e l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a g e n e r a l d e c l i n e i n t r a v e l mo d e s h a r e o f p e d e s t r i a n a n d b i c y c l e i n Ch i n a , t h i s p a p e r d i s c u s s e s t h e d e s i g n s y s t e m i n t h e Gu i d e l i n e f o r Ur b a n Pe d e s t r i a n a n d Bi c y c l e 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S y s t e m P l a n n i n g i s s u e d b y t h e Mi n i s t r y o f Ho u s i n g a n d Ur — b a n — r u r a l De v e l o p me n t . T h e p a p e r i f r s t r e v i e ws t h e p r i n c i p l e s o f g u i d e l i n e d e v e l o p me n t , a n d t h e s y s t e m d e —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

绿道规划设计导则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绿道规划设计导则住房城乡建设部2016年9月前言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导各地科学规划、设计绿道,提高绿道建设水平,发挥绿道综合功能,在总结国内外绿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7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绿道功能与组成、绿道分级与分类、绿道规划设计总体要求、绿道选线、绿道要素规划设计要求。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

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和城乡规划司负责管理,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技术解释。

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1 总则为指导各地绿道规划设计,保障绿道建设水平,充分发挥绿道的复合功能,特制订本导则。

本导则适用于指导全国各地绿道的规划设计。

各地应本着“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统筹城乡、绿色低碳”的原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予以深化细化,保障切实可行。

绿道的规划设计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的规定。

2 术语绿道以自然要素为依托和构成基础,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

绿道游径系统指绿道中供人们步行、自行车骑行的道路系统,是绿道的基本组成要素。

包括步行道、自行车道与步行骑行综合道。

绿道连接线主要承担连通功能,且对人们步行或自行车骑行有交通安全保障的绿道短途借道线路。

包括借用的非干线公路、非主干路的城市道路、人行道路、人行天桥等。

绿道设施为满足绿道综合功能而设置的配套设施,包括服务设施、市政设施与标识设施。

驿站供绿道使用者途中休憩、交通换乘的场所,是绿道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10-15章)-杭州20190401

• 新版规范编制时,自行车作为独立的交通方式、其交通出行量已急剧下降,全球正兴起 自行车交通复兴的浪潮。自行车交通作为绿色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原来的“问题制 造者”转变为解决问题的“手段”。因此,新版规范删除了控制城市自行车出行量的相 关条款,强调优先保障步行、自行车交通的资源分配。
《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中国大城市自行车出行比例演《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标准》宣贯材料
3
10. 步行与非机动车0.1 本章总体说明
• 大背景对本章影响:职住平衡模式打破,城市出行距离扩张,非机动交 通工具助力化、多样化
滑板
旱冰鞋
助动车
电平衡车
独轮车
电动自行车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 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
加强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倡导绿色出行。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树立行人优先理念,倡导绿色出行,切实转变过度依赖小
〔2013〕36号)
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
《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3〕37号)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2014年)
二、标准条文 的解读
• 10.1 本章的总体说明
• 与95规范的差异:7、步行交通从注重环境设计转变为注重网络整体与系统 综合
95规范着重对步行交通的交通环境设计进行了规定,关键指标包括:人行道宽度、 通行能力、过街间距,并专门给出了商业步行区的交通设计要求。
新标准从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的角度,对城市道路上人行道的设置、步行设施网络密 度、步行道宽度等方面给出设施规划控制指标/要求。更加注重服务便利性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解读

城市交通设计导则解读

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
2014.06——南京、再次形成拼合稿件,各单位代表集中讨论
参编单位:
深圳交研中心、南京城交院、同济大学、天津 市规划院、重庆交通院、天津市政院、杭州交 研中心、广州交研院等
2014.06-2014.09——分头工作,持续调整完善 2014.08、09、2015.01——北京,主编单位三次封闭工作 2015.02——北京、专家评审 2016.08——征求意见稿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挑战五:目前的规范内容存疑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2012)对自行车网络密度没有规定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步行和自行车路网密度规定如下: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自行车专用路路网密度
城市所有地区是否
1.5~2.0(km/km2),道路间 均能按此标准实
站点与周边用地脱节 出入口数量少、距离地块过远 接驳设施数量不足、使用不便
北京公主坟地铁站,名副其实的“换乘站” 地铁1号线与10号线的换乘站 1号线:日均客流100百万人次; 10号线:日均客流约200万人次 所有的出入口,均设在立交内
北京公主坟地铁站
对于多数城市而言,轨道交通仍然作为缓解拥堵的方式, 仅仅是一种交通方式而已
以问题为导向编写详细交通设计内容
强调精细化、人性化的交通 设计理念和方法
既有规范的内容存疑问题 在实践基础上进行归纳和研究
针对关键指标提出建议
应对一:将交通设计“嵌入”既有规划设计体系
原有体系必要的有益补充和衔接手段
纵向拓展、承上启下 向上承接综合交通规划和各类交通专项规划
(道路网、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货运、慢 行等…) 向下指导具体交通基础设施的施工设计和实 际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规划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 年 12 月
目录
前言............................................................... II 1 总则 ............................................................ 1 2 术语和定义 ......................................................2 3 基本规定 ........................................................5 4 步行网络规划 ....................................................8 5 步行空间设计 ...................................................14 6 步行环境设计 ...................................................22 7 自行车网络规划 .................................................27 8 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 ........................................... 31 9 自行车停车设施设计 ............................................. 35 10 公共自行车系统 .................................................38 11 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 ...................................42 12 步行和自行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 .................................46 13 其他要求 .......................................................51 附录 1: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编制大纲 .......................54 附录 2:建筑控制线和贴线率的计算规则 ...............................64 附录 3:本导则用词说明 .............................................66
1.1.2 本《导则》适用于各层次城市规划及专项规划中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 规划指引,以及道路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指引。城市交通要树立行人优 先的理念,倡导绿色出行,积极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改善居民出行 环境,保障出行安全。应建设完善的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加强行人 过街设施、自行车停车设施、道路林荫绿化、照明等设施建设,切实转 变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倡导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组织 城市或片区的用地功能和空间布局。
《导则》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步行网络规划、步 行空间设计、步行环境设计、自行车网络规划、自行车空间与环境设计、自行车 停车设施设计、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和自行车与公共交通的结合、步行和自行 车与机动车交通的协调、其他要求等章节。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除应 符合导则外,还应符合现行的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I
前言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出行灵活、准时性高,在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是解 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共交通接驳换乘的理想交通方式,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中 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国发 〔2013〕36 号)明确提出要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转变 过度依赖小汽车出行的交通发展模式”,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 印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的指导意见》(建城〔2012〕 133 号)对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建设提出了明确的发展目标,要求设市城 市政府“组织编制完成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合理规划步行、自行 车道及停车设施,并提出近期建设方案”。
《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参加编写工作的主要单位是:中国城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 京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系统,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战略, 指导全国各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提高步行和自行车交 通系统设施水平和环境品质,特制订《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 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
为科学、规范地编制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加强城市步行和自行 车交通系统建设,切实改善居民出行环境,保障出行安全,推动绿色出行,住房 城乡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 《导则》)的编制工作。导则参照既有标准和规范,借鉴国外最新发展经验和国 内示范项目实践,广泛征求各有关方面意见,提出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设计 原则、系统控制指标、各要素技术指引和规划编制大纲,对编制各层次城市规划 及专项规划,具有指导意义,对既有道路改善、道路工程设计、城市绿道建设等 涉及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相关内容,也具有参考价值。
1.1.3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交通 是居民出行的基本方式,自行车交通是居民出行的重要方式之一。特大 城市、大城市发展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重点是解决中短距离出行和与公 共交通的接驳换乘;中小城市要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作为主要交通方式 予以重点发展。
1.1.4 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可在全市范围内编制,也可针对重点城市功 能片区编制,编制完成后应定期修编。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系统规划可同 时编制,也可分别编制,且均应满足本《导则》的相关规定。应统筹安 排涉及步行和自行车网络、空间、环境、交通衔接相关的各类资源和要 素,需要将包括建筑前区、沿河绿化带、道路红线外沿路绿化带、城市 绿道等在内的步行和自行车设施统一纳入规划设计范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